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題PAGE1試題專題04文言文對比閱讀經典常考題經典常考題(23-24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各題。【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今年以來,京畿①諸縣,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樹以納稅錢。寒餒②道涂,斃踣③溝壑。有者皆已輸納,無者徒被追征。臣愚以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臣竊見陛下憐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當戮,猶且寬而宥之,況此無辜之人,豈有知而不救?又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其百姓實宜倍加憂恤。今瑞雪頻降,來年必豐。急之則得少而人傷,緩之則事存而利遠。伏乞特敕④京兆府,征今年稅錢及草粟等在百姓名下者,咸停征,容至來年蠶麥庶得少有存立。(節選自韓愈《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有刪改)〖注釋〗①京畿(jī):都城及其周邊一帶。②餒(něi):饑餓。③踣(bó):仆倒。④敕(chì):詔書。1.用“/”給乙文畫線處斷句。(斷兩處)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加點詞語方法提示你的解釋技巧總結寒餒道涂語境推測法①在古代漢語釋義時,我們可以結合學過的古詩文或者查找工具書,同時也要結合語境推測意思。群臣之所未言關聯教材: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②至或犯法當戮查找工具書:A.有人,有的人;B.有時;C.或者③咸停征關聯教材:咸來問訊(《桃花源記》)④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今瑞雪頻降,來年必豐。4.根據甲、乙兩文內容,分析陶淵明和韓愈對待現實社會的態度有什么不同。(23-24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各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水益澀①,曳②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越信宿,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遙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④,高下聯絡,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⑤相征逐,真行畫圖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越二嶺,首有亭當道,保書⑥“雪竇山”字。(節選自鄧牧《雪竇游志》)注:①澀:不通暢。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細長的水流。④隴:通“壟”。⑤牧豎:牧童。⑥(xiū)書:用赤黑色的漆寫。5.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乃大驚/乃不知有漢B.便舍船/屋舍儼然C.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其遠而無所至極邪D.停數日,辭去/乃記之而去6.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2)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7.對甲乙兩文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甲文最后寫劉子驥尋桃花源的故事,增添了桃花源的真實性,使文章虛實相生。B.甲文居民說“不足為外人道”,乙文居民“不應所問”,說明他們都不愿意和外界來往。C.乙文作者在紫芝山遇到的僧人,與出入城市官府里的僧人不一樣,大多喜歡讀書。D.乙文劃橫線的句子,正確的斷句應該是“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8.“世外桃源”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乙文中的雪竇山能不能算得上是一個“世外桃源”呢?請說說你的看法及理由。(23-24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小深活動組在學習《桃花源記》時,設計了對比性閱讀,請你與他一起完成下列閱讀任務。【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節選自《桃花源記》)【乙】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①,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節選自晁錯《論貴粟疏》)【注釋】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在研讀材料時,小深產生了疑問,請你和他一起解決下面的問題。陶淵明《桃花源記》與晁錯《論貴粟疏》(節選)研讀疑難匯總9.哪一個選項中加點字意義與用法相同(
)A.此中人語云/如有所語B.不地著則離鄉輕家/爾安敢輕吾射C.不顧廉恥/元方入門不顧D.不足為外人道也/貧生于不足10.這兩個句子如何用現代漢語翻譯?(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2)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11.你能幫小深斷句么?(標三處)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小組成員圍繞“兩文都寫到的百姓離家逃難”展開了討論,討論后他們都提出了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請你出手幫幫他們。12.【甲】【乙】兩文都寫到百姓離家逃難,各自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語句回答)結合兩文簡要談談怎樣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22-23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做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記》)【乙】萬歷辛丑年,父叔輩張燈龍山。……沿山襲谷,枝頭樹杪①無不燈者,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岡上下,亦無不燈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無不燈,燈無不席,席無不人,人無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燈者,一入廟門,頭不得顧,踵不得旋,只可隨勢,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聽之而已,……父叔輩臺于大松樹下,亦席,亦聲歌,每夜鼓吹笙簧與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選自張岱《陶庵夢憶·龍山放燈》,有刪改)【注】①樹杪(miǎo):樹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覺中天已經亮了。1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水尤清冽
(2)佁然不動(3)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4)頭不得顧14.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岡上下,亦無不燈者。15.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父叔輩張燈龍山16.甲文描寫小石潭環境的清冷,乙文描繪龍山放燈的盛況。請結合下面的文言小貼士,說說甲、乙兩文各自寄寓的情感。【文言小貼士】張岱在《陶庵夢憶·序》中說:“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22-23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各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②。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則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節選自元結《右溪記》)【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縣。②營溪:營水。③敧:傾斜。④嵌:張開。⑤逸民退士:避世隱居的人。⑥置州:設置州郡。17.解釋下列加點的字。(1)潭中魚可百許頭(2)佁然不動(3)以其境過清(4)悉皆怪石18.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2)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19.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記”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作者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B.乙文中“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這個句子的斷句是正確的。C.甲乙兩文都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寫出水的清澈。D.乙文可分為兩層,其中第一層重在寫景,寥寥數筆,勾畫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20.甲乙兩文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點?請你分別結合甲乙兩文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22-23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翌日,飯于林慮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山回轉平地數尋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②,憩環翠亭,四顧氣象瀟灑,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節選自柳開《游天平山記》)【注】①林慮: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時,午后三時至五時。2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泉聲夾道/夾岸數百步B.不可勝數/珠可歷歷數也C.薄暮/日薄西山D.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2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佁然不動,俶爾遠逝。②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2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柳宗元是唐代文學家,擅寫山水游記,“唐宋八大家”之一。B.甲文“明滅可見”中的“明滅”是指忽明忽暗,寫出岸邊樹影斑駁、明暗交錯的景象。C.乙文“坐石弄泉”中的“弄”在這里有玩耍的意思,表現了作者的愉悅閑適之情。D.乙文“山回轉/平地數尋/曰槐林”斷句是正確的。24.結合選文內容,完成表格。體裁寫法游蹤甲文游記定點觀察立足小石潭,依次描寫潭中景物和①。乙文②早上從林慮出發,③,后來途經槐林,下午在環翠亭休息,傍晚到達明教院。(23-24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小題。【甲】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②……③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④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⑤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成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節選自魏學洢《核舟記》)【乙】①季弟獲桃墜一枚,長五分許,橫廣四分。②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歷歷可數。城巔具層樓,樓門洞敞。中有人,類司更卒②?,執桴③鼓,若寒凍不勝者。③枕山麓一寺,老松隱蔽三章。松下鑿雙戶,可開闔。戶內一僧,側首傾聽;戶虛掩,如應門④;洞開,如延納狀,左右度⑤之無不宜。松外東來一衲,負卷帙⑥跟蹌行,若為佛事夜歸者。對林一小陀,似聞足音仆仆前。④核側出浮屠七級,距灘半黍。近灘維一小舟。篷窗短舷間,有客憑幾假寐,形若漸寤然。舟尾一小童,擁爐噓火,蓋供客茗飲也。 艤舟⑦處當寺陰,高阜鐘閣踞焉。叩鐘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興乃爾⑧。⑤山頂月晦半規雜疏星數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取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節選自宋起鳳《核工記》)【注釋】①雉(zhì):城墻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fú):鼓槌。④應門:應聲開門。⑤度(duó):揣測。⑥卷帙(zhì):書卷,這里指佛經。⑦艤(yǐ)舟:停船靠岸。⑧乃爾:如此這般。25.下列加點詞的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A.佛印絕類彌勒/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B.若嘯呼狀/若為佛事夜歸者C.神情與蘇、黃不屬/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D.負卷帙踉蹌行/負勢競上26.下面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用于記事,如《桃花源記》《核舟記》和《核工記》。B.《核舟記》并未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介紹核舟,《核工記》主要采用了邏輯順序介紹桃墜。C.《核舟記》交代了雕刻者的信息,表現了雕刻者技藝的精湛;《核工記》沒有提及雕刻者,只能反映桃墜本身的精巧。D.“山頂月晦半規/雜疏星數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此句斷句無誤。2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2)舟尾一小童,擁爐噓火,蓋供客茗飲也。28.【甲】【乙】兩文中的微雕人物惟妙惟肖,如在眼前。請結合內容談談二者在人物描寫手法上的相似之處。(23-24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同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弱蓬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節選自魏學洢《虞初新志?核舟記》)【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為之,圓如小櫻桃。一枚之中,刻羅漢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入定①于龕②中者,蔭樹跌坐③而說法者,環坐指畫議論者,袒跣④曲拳,合計之為數五百。蒲團、竹笠、茶奩⑤、紙缽、經卷畢具,又有云龍風虎、獅象鳥獸、狻猊⑥猿猱錯雜其間。初視之,不甚了了:明窗凈幾,息心謗觀,所刻羅漢,僅如一粟(sù),神情風致蕭散于松柏巖石可謂藝之至矣。……長洲周汝陶言,吳中人業此者,研思殫精,積八九年,及其成,僅能易半歲之粟,八口之家,不可以飽,故習茲藝者亦漸少矣。(節選自高士奇《虞初新志?記桃核念珠》)【注釋】①入定:佛教名詞,指坐禪時,心不馳散,進入安靜不動的禪定狀態。②龕(kān):供奉佛像的石室或柜子。③跌(fū)坐: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雙足交疊而坐。④袒跣(tǎnxiān):袒胸赤足。⑤茶奩(lián):茶具。⑥狻(suān)猊(ní):傳說中的一種猛獸。29.請運用所提示的方法,解釋畫線詞的含義。方法示例畫線詞含義成語推斷法比翼雙飛①其兩膝相比者a查閱字典法“屬”的義項:A.類似。B。群。C。隸屬。②神情與蘇黃不屬b語境探究法根據上下文進行詞義探究③經卷畢具c課內遷移法勾畫了了④不甚了了d30.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兩處)。神情風致蕭散于松柏巖石可謂藝之至矣31.翻譯下面的句子。①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故習茲藝者亦漸少矣。32.在《核舟記》中,作者稱贊工匠“技藝靈怪矣哉”,《記核桃念珠》選文末也感嘆“可謂藝之至矣”。請結合選文內容說說兩文中匠人技藝的精湛表現在哪里。模擬預測題模擬預測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明日,宿旦子岡①。甫②行數里,見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家,其丈夫方擔糞灌田,而婦人汲井且浣④衣。園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犬鳴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一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選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注釋】①旦子岡:在江蘇省江寧縣附近。②甫:剛。③洵:確實。④浣:洗。33.下列加點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引凄異B.漁人甚異之/能以徑寸之木C.便舍船/偶舍騎步行D.其中往來種作/其丈夫方擔糞灌園34.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甲文作者筆下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處處顯示出大自然內在的靜美,為桃花源的出現做了充分而自然的鋪墊。B.甲文中的“皆嘆惋”三個字,讓我們從中感受到漁人所說的世上情形與桃花源內的生活相比,差異多么巨大。C.甲文是一篇虛構作品,讀起來卻給人一種“逼真”的效果,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實感人的寫實力量。D.乙文作者面對眼前景象,發出“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的感嘆,表達作者的抑郁憂傷之情。35.將【甲】【乙】兩文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2)見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36.【甲】【乙】兩文各自描繪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理想畫面,請結合兩文,概括“世外桃源”的共同特點。37.【甲】文中漁人偶遇桃花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乙】郗公①值永嘉②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③共飴④之。公常攜兄子邁⑤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奪。”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⑥于公靈床頭,心喪⑦終三年。(節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注釋】①郗公:這里指郗(xī)鑒(269-339),字道徽,高平金鄉(今山東省金鄉縣)人。東晉重臣、書法家,素有儒雅之名,為時人所敬重。②永嘉:晉懷帝年號。③傳:輪流。④飴:同“飼”,給……吃。⑤邁:都邁(生卒年不詳),郗鑒兄子,有才略。⑥席苫(shàn):坐臥于草墊子上。⑦心喪:指不穿孝服,心中守喪。3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停數日,辭去
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B.便舍船,從口入
隸而從者(《小石潭記》)C.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
及郡下,詣太守(《桃花源記》)D.翼為剡縣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39.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2)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40.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41.請閱讀【甲】【乙】兩文,回答問題。(1)【甲】文中交代桃花源中人來此的原因是“”;【乙】文中鄉人“傳共飴之”,是因為郗公“”。(用原文語句回答)(2)【甲】文中作者借桃花源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光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翁忽,似與游者相樂。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記》)【乙】雨中上韜光庵①,霧樹相引,風煙披薄,木末飛流,江懸海掛。稍倦,時踞石而坐,時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態得樹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蒼;山之營衛②,得水而活,惟韜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靈隱,求所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者,竟無所有。至韜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讀,雨中泉可聽,恨僧少可語耳。枕上沸波,終夜不息,視聽幽獨,喧極反寂。益信聲無哀樂也。(節選自明代蕭士瑋《韜光庵小記》)【注】①韜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營衛:原指由飲食中吸收的營養物質,這里指精氣。42.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時踞石而坐
學而不思則罔B.以其境過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山之營衛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D.其岸勢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43.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三處。大
都
山
之
姿
態
得
樹
而
妍
山
之
骨
格
得
石
而
蒼44.翻譯下面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2)枕上沸波,終夜不息,視聽幽獨,喧極反寂。45.【甲】文中最后柳宗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從中傳達出了作者的心情。【乙】文從“恨僧少可語耳”中流露了作者的情緒。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乙】鈷鉧潭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①祈東流;其顛委②勢峻③,蕩擊益暴,嚙④其涯⑤,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⑥,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余,有樹環焉,有泉懸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⑦游也,一旦款門⑧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⑨,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延其檻?,行其泉,于高者而墜之潭,有聲潈?然,尤與中秋觀月為宜,于以見天之高,氣之迥?。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飲?(選自柳宗元《鈷鉧潭記》)【注釋】①屈:同“曲”,彎曲。②顛委:首尾,這里指上游和下游。③勢峻:水勢峻急。④嚙:侵蝕。⑤涯:邊沿。這里指侵蝕著岸邊。⑥輪:車輪般的漩渦。⑦亟(qì);經常,多次。⑧款門:敲門。⑨委積:累積的壓力。⑩芟(shān):割草。?貿財以緩禍:這里指解救稅債之災難。?崇:加高。?檻:欄桿。?潈(cōng)然:水聲淙淙的樣子。?迥:遙遠。4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聞水聲
聞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B.潭中魚可百許頭
高可二黍許(《核舟記》)C.蕩擊益暴
自以為大有所益(《孫權勸學》)D.有樹環焉
是焉得為大丈夫哉(《富貴不能淫》)47.用現代漢語翻譯兩段選文中畫直線的句子。①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②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48.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尤與中秋觀月為宜于以見天
之高氣之迥49.兩篇選文都是寫景散文,都寫到了水,其中【甲】【乙】兩文水的共同特點是,不同點方面,【甲】文的水還具有特點,【乙】文的水還具有特點。兩篇文章都表達了作者對所寫景物的之情。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核舟記》節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翦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乙】士人畫鼠東安一士人善畫,作鼠一軸①,獻之縣令,令初不知愛,漫懸于壁,旦而過之,軸必墜地,屢懸屢墜,令怪之,黎明物色,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②舉軸,貓則踉蹌逐之,以試群貓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畫為逼真。【注】①軸:畫卷。②逮:等到。50.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1)神情與蘇、黃不屬
屬:(2)珠可歷歷數也
歷歷:(3)一士人善畫
善:51.將【甲】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2)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52.請用“/”為下面句子斷句(標兩處)。以試群貓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畫為逼真。53.請根據【甲】【乙】兩篇選文,回答問題。(1)【甲】文第二段介紹了①;【乙】文中評價畫作精美的詞語是②。(2)從【甲】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閱讀短文,按要求答題【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水,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桂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舟尾橫臥一樣,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節選自魏學洢《核舟記》)【乙】黃子履莊①,少聰穎,讀書不數過,即能背誦。尤喜出新意,作諸技巧。七八歲時,嘗背塾師,暗竊匠氏刀錐,鑿木人長寸許,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動,觀者異以為神。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記。作木狗,置門側,卷臥如常,唯人入戶,觸機②則立吠不止。吠之聲與真無二,雖黠者不能辨其為真與偽也。作木鳥,置竹籠中,能自跳舞飛鳴,鳴如畫眉,凄越可聽。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載。(節選自《虞初新志》,有刪改)【注釋】①黃子履莊:即黃履莊,清朝人。②機:機關。5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嘗貽余核舟一
嘗:(2)鑿木人長寸許
許:55.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2)雖黠者不能辨其為真與偽也。56.【甲】文中的王叔遠和【乙】文中的黃履莊可謂能工巧匠。【甲】文中王叔遠的技藝甚高,可用文中的“”兩字來概括;【乙】文中介紹黃履莊的技藝甚高,可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甲】文的第二段依次介紹了船艙、船篷、小窗、雕欄和,【乙】文的第一段介紹黃履莊小時候“作諸技巧”,所舉的一個事例是:57.【甲】文中的王叔遠和【乙】文中的黃履莊都是能工巧匠。請結合具體內容,談談兩人的作品各有什么特點。專題04文言文對比閱讀經典常考題經典常考題(23-24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各題。【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今年以來,京畿①諸縣,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樹以納稅錢。寒餒②道涂,斃踣③溝壑。有者皆已輸納,無者徒被追征。臣愚以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臣竊見陛下憐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當戮,猶且寬而宥之,況此無辜之人,豈有知而不救?又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其百姓實宜倍加憂恤。今瑞雪頻降,來年必豐。急之則得少而人傷,緩之則事存而利遠。伏乞特敕④京兆府,征今年稅錢及草粟等在百姓名下者,咸停征,容至來年蠶麥庶得少有存立。(節選自韓愈《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有刪改)〖注釋〗①京畿(jī):都城及其周邊一帶。②餒(něi):饑餓。③踣(bó):仆倒。④敕(chì):詔書。1.用“/”給乙文畫線處斷句。(斷兩處)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加點詞語方法提示你的解釋技巧總結寒餒道涂語境推測法①在古代漢語釋義時,我們可以結合學過的古詩文或者查找工具書,同時也要結合語境推測意思。群臣之所未言關聯教材: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②至或犯法當戮查找工具書:A.有人,有的人;B.有時;C.或者③咸停征關聯教材:咸來問訊(《桃花源記》)④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2)今瑞雪頻降,來年必豐。4.根據甲、乙兩文內容,分析陶淵明和韓愈對待現實社會的態度有什么不同。【答案】1.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2.同“途”,道路,路說A都3.(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相互聽到雞鳴與狗叫的聲音。(2)如今瑞雪頻繁降下,明年一定是豐年。4.陶淵明把理想寄托在文學創作上,并未積極入世改變社會現實,體現了他的避世思想,態度較消極;韓愈采取積極態度,向皇帝進諫去改變現實,態度是積極的。【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先理解句子意思,根據句子意思、句子成分進行斷句。句意:秋天又遇到了早霜凍,地里的收成,連原來的十分之一都沒有。“秋又早霜”談的是天氣情況,“田種所收”談的是田里的情況,“十不存一”繼續談因為天氣田里收成情況,故分別斷開。斷句: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根據語境推測法理解,前文提到百姓們遭遇了夏旱和秋霜,地里的收成很少,甚至棄子逐妻以求得一口飯吃,再根據“斃踣溝壑”可知,應是指許多人餓死在了路邊的溝里。那么可以推斷出“寒餒道涂”是指大街上滿處都是饑餓寒冷的人。涂:同“途”,道路,路。根據“關聯教材”可知,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言:說。據此可知,“群臣之所未言”中的“言”也是“說”的意思。群臣之所未言:大臣們沒有上奏。根據查找工具書的方法,確定選A,至或犯法當戮:就連有人犯法應該被處死。至:有人。根據“關聯教材”可知,咸來問訊:就都來打聽消息。咸:都。據此推斷“咸停征”中的“咸”是“都”的意思。“咸停征”的意思是:全部停止征收。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在完整翻譯的基礎上,注意重點字的意思要呈現出來。(1)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相聞,可以互相聽到。(2)頻:頻繁。降:降下。必:一定。豐:豐收。4.本題考查內容分析。結合甲文可知,陶淵明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人人平等、民風淳樸、安定美好的世界,結合時代背景可知,東晉此時社會非常黑暗,人們生活痛苦,而陶淵明顯然是虛構了一個美好的、自己和人民都向往的世界,這個世界是虛構的,是不可能在當時出現的,這固然展現了陶淵明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對美好的向往,但是面對黑暗的現實,陶淵明選擇創造一個美好的虛構世界,自己避世隱居,而沒有積極主動地改變世界,這體現了他的思想消極的一面。結合乙文可知,在文章里面,韓愈描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痛苦的一面,“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樹以納稅錢。寒餒道涂,斃踣溝壑”,他想讓皇帝知道社會的真實情況,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伏乞特敕京兆府,征今年稅錢及草粟等在百姓名下者,咸停征,容至來年蠶麥庶得少有存立”,由此可知,面對社會的問題,韓愈是積極主動的,他一方面把真實情況呈現給皇帝,另一方面則是自己提出解決的意見,盡力想去做一些事情,改變社會現狀,表現出他的積極的態度。【點睛】參考譯文:甲: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乙:今年以來,京師周邊各縣,夏天碰到了大旱災,秋天又遇到了早霜凍,地里的收成,連原來的十分之一都沒有。甚至聽到有人扔掉孩子趕走妻子,就為了能吃上一口飯;拆掉房子砍伐樹木,來湊夠納稅的錢,大街上滿處都是饑餓寒冷的人,許多人餓死在了路邊的溝里。有錢人家有能力都已經納了稅,而窮苦人只能受到逼迫壓榨。我愚蠢地認為造成這樣的局面是大臣們沒有上奏,所以陛下您有所不知。我私下認為皇上您愛惜自己的百姓,就像愛護嬰兒一樣,就連有人犯法應該被處死,您還饒恕了他,更何況這些無辜的百姓,您如果知道了他們的處境怎么可能不去救助他們呢?再說京城是國家的心臟,一個國家根本所在,這里的老百姓應該受到更多的照顧。如今瑞雪連續降下,明年一定是豐年,如果急于逼迫百姓強征賦稅不但不能多收稅,還會傷害到百姓的積極性,而緩征賦稅就會給百姓留下余地因而能維持國家的長遠利益。我萬分懇請陛下您能頒下告示給京兆府,今年應征錢糧賦稅而沒有征收的,前去征收但還沒有繳納的,今年全部停止征收,等到明年蠶絲、麥子收獲以后,老百姓收獲完畢還有節余的時候再征收。(23-24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各題。【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水益澀①,曳②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越信宿,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遙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④,高下聯絡,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⑤相征逐,真行畫圖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越二嶺,首有亭當道,保書⑥“雪竇山”字。(節選自鄧牧《雪竇游志》)注:①澀:不通暢。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細長的水流。④隴:通“壟”。⑤牧豎:牧童。⑥(xiū)書:用赤黑色的漆寫。5.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乃大驚/乃不知有漢B.便舍船/屋舍儼然C.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其遠而無所至極邪D.停數日,辭去/乃記之而去6.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2)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7.對甲乙兩文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甲文最后寫劉子驥尋桃花源的故事,增添了桃花源的真實性,使文章虛實相生。B.甲文居民說“不足為外人道”,乙文居民“不應所問”,說明他們都不愿意和外界來往。C.乙文作者在紫芝山遇到的僧人,與出入城市官府里的僧人不一樣,大多喜歡讀書。D.乙文劃橫線的句子,正確的斷句應該是“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8.“世外桃源”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乙文中的雪竇山能不能算得上是一個“世外桃源”呢?請說說你的看法及理由。【答案】5.D6.(1)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2)遠遠望去,如同一條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澗中的水流。7.B8.我認為乙文中的雪竇山算得上是一個“世外桃源”。從“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可以看出,雪竇山的環境隱蔽,難以抵達,符合“世外桃源”與現實社會隔絕的特點。從“桑畦麥院,高下聯絡,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相征逐”可以看出,雪竇山的居民生活安定和樂,符合“世外桃源”生活安樂的特點。【解析】5.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于是,就/竟然;B.舍棄/房屋;C.他們的/表選擇。D.都是“離開”的意思。故選D。6.本題考查翻譯句子。重點詞語:(1)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焉,從這里;遂,于是,就;間隔,斷絕來往。(2)遙,遠遠地;白蛇,像一條白色的蛇;蜿蜒:彎彎曲曲;赴,奔赴;蓋,大概是。7.本條款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內容。B.[甲]文“不足為外人道也”意思是“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桃花源里的人不希望外界的人知道桃花源的存在,怕外面的人到來,打破這里的和諧安寧;[乙]文“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意思是“不大懂得吳地的方言,有的勉強回答,有的答非所問”可知,這里的人“不應所問”是因為不大懂得吳地方言,語言不通,并不是說這里的人不愿意與外界來往。故該選項表述不正確;故選B。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根據【甲】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可知,進入桃花源很難,桃花源與世隔絕才成為“世外桃源”;根據【乙】文“水益澀,曳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可以看出,雪竇也是山阻水隔,很難進入,故符合“世外桃源”與現實社會隔絕的特點;根據【甲】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可以看出桃花源環境優美;根據【乙】文“桑畦麥隴,高下聯絡,田家隱翳竹樹”可以看出,雪竇山也是自然環境優美,田園風光如畫,符合世外桃源環境優美的特點;根據【甲】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人生活安樂幸福;根據【乙】文“樵童牧豎相征逐,真行圖畫中”可以看出,雪竇山的人們生活安寧和諧,符合桃花源的人民安樂幸福生活的特點;根據【甲】文“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可以看出桃源人淳樸、熱情好客;根據【乙】文“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可以看出,雪竇山的民風淳樸,符合桃花源人淳樸的特點。【點睛】參考譯文:【甲】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乙】水更淺,行船不通暢,拉著船也不能進入。在陸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藥師寺住宿。藥師寺背靠著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歡讀書,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過了兩夜,就沿著小溪,再從山的東側出來,淌過溪水,四周被大山環繞。遠遠望去,如同一條白蛇蜿蜒向下奔馳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澗中的水流。桑田麥壟,上下連接,農家隱藏在竹樹之間,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戲,真的如同在圖畫里行走一般。想要問這里所經歷的名稱,可是轎夫質樸土氣,不大懂得吳地的方言,有的勉強回答,有的答非所問,大致問十句才能夠懂得兩三句。翻過兩道山嶺,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對著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寫著“雪竇山”三個字。(23-24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小深活動組在學習《桃花源記》時,設計了對比性閱讀,請你與他一起完成下列閱讀任務。【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節選自《桃花源記》)【乙】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①,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節選自晁錯《論貴粟疏》)【注釋】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在研讀材料時,小深產生了疑問,請你和他一起解決下面的問題。陶淵明《桃花源記》與晁錯《論貴粟疏》(節選)研讀疑難匯總9.哪一個選項中加點字意義與用法相同(
)A.此中人語云/如有所語B.不地著則離鄉輕家/爾安敢輕吾射C.不顧廉恥/元方入門不顧D.不足為外人道也/貧生于不足10.這兩個句子如何用現代漢語翻譯?(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2)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11.你能幫小深斷句么?(標三處)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小組成員圍繞“兩文都寫到的百姓離家逃難”展開了討論,討論后他們都提出了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請你出手幫幫他們。12.【甲】【乙】兩文都寫到百姓離家逃難,各自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語句回答)結合兩文簡要談談怎樣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答案】9.B10.(1)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2)一天不吃兩頓飯就要挨餓,整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11.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12.①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②乙文: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③甲文桃花源中人過著沒有戰亂,和平安寧、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乙文強調要重視農業,減輕賦稅,儲備糧食,防備災荒);因此一個國家沒有戰亂,社會穩定,政治清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解析】9.本題考查文言一詞多義。A.動詞,告訴/動詞,說話;B.動詞,輕視/動詞,輕視;C.動詞,顧念/動詞,回頭看;D.副詞,值得,夠得上/形容詞,充足,富足;故選B。10.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1)重點字詞:此人:這個漁人。一一:詳細地。為:對,向。具:詳細。皆:都。嘆惋:感嘆惋惜。(2)重點字詞:食:飯食。則:就。饑:挨餓,饑餓。終歲:整年。寒:受凍。11.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意:受凍的人對衣服,不要求輕暖;挨餓的人對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重點字詞:夫:句首發語詞,無實義。之于:對于。不待:不需要,不依賴。輕暖:輕便且保暖。甘旨:味道甘美。句子結構:“寒之于衣”與“饑之于食”對應,“不待輕暖”與“不待甘旨”對應,表達的意思是,人在饑餓和寒冷面前,首要的是解決基本需求,而不是追求額外的舒適和享受。根據以上分析,可推知: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1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第一問,根據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可知,百姓離家逃難的原因是逃避秦朝時的戰亂,他們帶著家人來到桃花源,與世隔絕,過上了寧靜的生活。根據乙文“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可知,百姓離家逃難是因為不務農導致生活不穩定,無法安居樂業,所以他們離開家鄉,輕易舍棄家園。第二問,甲文中的桃花源描繪了一個無戰亂的世界,這表明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百姓安居樂業的前提。根據乙文“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可知,即鼓勵人民從事農業生產和紡織,減輕賦稅,說明農業是民生之本,政府應支持農業生產。再結合乙文“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可知,國家應有備無患,儲備糧食,防備自然災害,以確保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據乙文“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可知,一個國家有嚴法重刑卻不能制止百姓離家,暗示法律公正、施政得當也是百姓安居樂業的保障。根據以上分析作答即可。【點睛】參考譯文【甲】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地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乙】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貧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務農,不從事農業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土,輕視家園,像鳥獸一樣四處奔散。國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受凍的人對衣服,不要求輕暖;挨餓的人對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饑寒到了身上,就顧不上廉恥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飯就要挨餓,整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那么,肚子餓了沒飯吃,身上冷了無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兒子,國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賢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讓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減輕他們的賦稅,大量貯備糧食,以便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荒,因此也就能夠擁有人民。(22-23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做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記》)【乙】萬歷辛丑年,父叔輩張燈龍山。……沿山襲谷,枝頭樹杪①無不燈者,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岡上下,亦無不燈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無不燈,燈無不席,席無不人,人無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燈者,一入廟門,頭不得顧,踵不得旋,只可隨勢,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聽之而已,……父叔輩臺于大松樹下,亦席,亦聲歌,每夜鼓吹笙簧與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選自張岱《陶庵夢憶·龍山放燈》,有刪改)【注】①樹杪(miǎo):樹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覺中天已經亮了。1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水尤清冽
(2)佁然不動(3)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4)頭不得顧14.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岡上下,亦無不燈者。15.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父叔輩張燈龍山16.甲文描寫小石潭環境的清冷,乙文描繪龍山放燈的盛況。請結合下面的文言小貼士,說說甲、乙兩文各自寄寓的情感。【文言小貼士】張岱在《陶庵夢憶·序》中說:“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答案】13.清涼靜止不動的樣子像回頭14.(1)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2)從城隍廟到蓬萊岡,沒有不掛燈的地方。15.父叔輩/張燈/龍山16.甲文中,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乙文表達了作者對放燈的喜愛和對過去美好生活的留戀。【解析】13.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1)句意為:潭水格外清涼;尤:格外。(2)句意為:靜止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3)句意為:從山下往上看,漫山燈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間倒灌;如:像。(4)句意為:頭也回不得。顧:回頭看。14.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1)撤:穿透;布:照映,分布。(2)自:從。至:到。亦:也。燈:名詞動用,掛燈。15.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父叔輩張燈龍山”意思是:父叔輩在龍山放燈。“父叔輩”名詞,做主語,應在“輩”后停頓;“張燈”動詞,作謂語,應在“燈”后停頓,因此斷句為:父叔輩/張燈/龍山1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根據【甲】“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結合作者被貶經歷可知,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強烈的對比,表達了作者被貶后難以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根據【乙】“沿山襲谷,枝頭樹杪無不燈者,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崗上下,亦無不燈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無不燈,燈無不席,席無不人,人無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燈者,一入廟門,頭不得顧,踵不得旋,只可隨勢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聽之而已。父叔輩臺于大松樹下,亦席,亦聲歌,每夜鼓吹笙簧與宴歌弦管,沉沉昧旦”描繪的掛燈的繁華景象,結合“文言小貼士”中的“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可知,表現了對放燈的喜愛,蘊含著對過去美好生活的留戀。據此回答即可。【點睛】參考譯文:甲文我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里為之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乙文萬歷辛丑年,父叔輩在龍山放燈。道路上、山谷里、樹枝上,到處都掛燈,從城隍廟到蓬萊崗,到處也都掛燈。從山下往上看,漫山燈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間倒灌,水勢洶涌。山間到處有燈,燈下到處有席,席間到處有人,每個人都在唱歌打鼓歡慶。所有看燈的男男女女,一進入廟里面,頭也回不得,腳也轉不得,只能跟隨人潮前行,也不知道要走去什么地方,只能隨大流,聽之任之。父輩們坐在大松樹下的臺階上,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聲歌唱,每天晚上都是在絲竹管弦的聲音中,不知不覺迎來天亮。文言小貼士張岱在《陶庵夢憶·序》中說:“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華靡麗于轉眼之間,已化為烏有,五十年來,總只不過是一場夢幻。”(22-23八年級下·廣東深圳·期中)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各題。【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②。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則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節選自元結《右溪記》)【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縣。②營溪:營水。③敧:傾斜。④嵌:張開。⑤逸民退士:避世隱居的人。⑥置州:設置州郡。17.解釋下列加點的字。(1)潭中魚可百許頭(2)佁然不動(3)以其境過清(4)悉皆怪石18.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2)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19.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記”是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作者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B.乙文中“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這個句子的斷句是正確的。C.甲乙兩文都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寫出水的清澈。D.乙文可分為兩層,其中第一層重在寫景,寥寥數筆,勾畫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20.甲乙兩文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點?請你分別結合甲乙兩文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答案】17.大約靜止不動的樣子凄清全,都18.(1)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2)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間田野,那是很適合避世隱居的人居住的。19.C20.共同點:借景抒情。甲文借描寫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達了作者孤寂悲涼的心境;乙文借右溪無人賞識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深沉慨嘆。【解析】17.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2)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3)句意:因為它的環境過于凄清。清,凄清。(4)句意:都是奇形怪狀的石頭。悉,全,都。18.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1)句重點詞語: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滅可見,若隱若現;滅,暗,看不見。(2)句重點詞語:此,這;若,如果;則,那么;宜,適宜;退士,隱士。19.考查內容理解。C.乙文描寫水的句子“清流觸石,洄懸激注”,這是對水的正面描寫,沒有側面描寫;故選C。20.考查比較閱讀。根據甲文中的“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可知,作者借小石潭凄清的環境抒發了自己被貶后凄涼抑郁的心情。這是借景抒情的寫法。根據乙文中的“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可知,右溪景色優美,卻無人賞玩,作者借右溪無人賞識的境遇,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這同樣是借景抒情的寫法。【點睛】參考譯文:【甲】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心里為之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條小溪。小溪向南流幾十步的距離,就匯入營溪。江水拍打著兩岸,岸邊全是一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回旋,無法用言語形容它們的狀態。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巖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觸石濺起高高的浪花,激蕩傾注;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英語培訓教學協議書
- 運城租房協議書模板
- 住宅無償使用協議書
- 養生門店聯營協議書
- 社會超市轉讓協議書
- 娘舅房產繼承協議書
- 農村廚師協議書范本
- 就業協議書范文模板
- 票據糾紛調解協議書
- 線路購買移交協議書
- 2018工程定額單價表
- 城區建筑垃圾處理資源再利用設備采購 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第11課《山地回憶》教學課件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建筑工程材料采購管理職責
- 【道法】歷久彌新的思想理念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 2025偏心半球閥技術規范
- 【培訓課件】DOE培訓
- 水利工程信息化項目劃分表示例、單元工程質量標準、驗收應提供的資料目錄
- 一例有機磷農藥中毒個案護理
- 2025道路運輸安全員兩類人員考試考核題庫含答案全套
- 2025年高考數學備考立體幾何壓軸題(八省聯考新考向)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