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達標檢測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期中達標檢測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期中達標檢測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期中達標檢測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期中達標檢測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期中達標檢測(時間:75分鐘分數: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中國傳統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音階。《史記·樂書》記載:“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這一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A.重視選賢任能 B.尊重個性自由C.強調多元互鑒 D.注重仁義道德2.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德行文化,它是建立在自我約束、自我修養的內在要求之上的。受此熏陶,中國人注重氣節、情操、修身等道德生活。這說明中華傳統文化()A.確立了樸素的行為方式 B.影響了國人的價值觀念C.沖擊了國人的思維習慣 D.培育了古代先賢的品格3.中華文化中“中”的觀念由來已久。歷史學家唐蘭認為“中”最初為氏族時代議事場所居中之徽幟,群眾望之而趨附,斯立之地恒為中央,“因更引申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成為重要的政治思想。這反映出()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權特點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為主 D.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特征4.有學者指出:“中國佛教……僧人出家,還要尊敬父母,忠于國君,僧人也提倡忠君愛國,所以中國的寺院有的稱為‘護國寺’,有的稱‘報國寺’。……慧遠在廬山講經,就講誦儒家的《喪服經》,闡述服喪的問題。”對材料推斷最合理的是()A.中國佛教與儒家思想逐漸趨同 B.佛教被統治者改造成精神統治工具C.中國佛教與儒家爭奪正統地位 D.佛教深受中華文化浸潤利于其傳播5.《高麗史》中記載:“三國以前,未有科舉之法。高麗太祖首建學校,而科舉取士未遑焉。(958年)光宗用雙冀言,以科舉選士,自此文風始興。”材料表明()A.科舉制度促進了朝鮮社會發展 B.科舉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隋唐時期中國領先于世界 D.中華文化對朝鮮影響較大6.赫梯常通過國家行政力量的干預,將包含民俗習慣的節日活動規范化和禮儀化,即“因俗制禮”。在基拉姆節日中,參加者的等級身份有嚴格的限制,他們的活動也遵守嚴格的等級規范。“因俗制禮”旨在()A.確立和鞏固封君封臣制 B.加強不同區域間的交流C.規范等級秩序強化王權 D.增強各地區的文化認同7.作為埃及最大的神廟,卡爾納克神廟的塔門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連多柱式大廳中的134根圓柱子,每根“盛開”的蓮花大圓柱頂可以站立100余人。這說明()A.古埃及統治深受宗教影響 B.神廟富甲一方,勢力強大C.古埃及人以此宣揚來世說 D.豪華的陵墓建筑備受歡迎8.古希臘文化把關注的目光從遙遠的宇宙轉向了多變的人生,文學創作從形式到內容都有創新,出現了田園詩、科普詩;在藝術創作上,由神廟建筑轉向象征權力與財富的宮殿、公共建筑物和紀念碑。據此可知,古希臘文化()A.具有現實主義色彩 B.突出世俗性和大眾化C.強調社會等級秩序 D.帶有神秘主義的傾向9.古希臘文和拉丁文詩歌的典型特征是押韻不嚴格。在12—13世紀時,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和西班牙卻已流行起符合阿拉伯詩歌韻律特征的“騎士抒情詩”和“擇吉爾韻詩”。這反映出()A.軍事征服帶來文化征服 B.阿拉伯文化推動文藝復興C.文明交流促進文化創新 D.阿拉伯文學水平高于西歐10.被視為世界文學瑰寶的某部史詩,主要講述古代雅利安人的故事,涉及諸多方面的內容,并在流傳過程中融入了不少民間傳說、寓言和神話故事。這部史詩是()A.《源氏物語》 B.《摩訶婆羅多》C.《吉爾伽美什》 D.《荷馬史詩》11.據《曼多撒手抄本》記載,阿茲特克人的學校種類多樣,主要有平民學堂、女子學堂、貴族神學院、音樂學院以及神廟的修道室等。據此可知阿茲特克人的教育()A.以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為目的 B.鼓勵人的多元發展C.注重民主、平等意識的灌輸 D.形成全民教育體系12.印歐各民族從當初的原始印歐人的家鄉向外擴張,直至擁有并且統治了從冰島到印度的大片疆土。盡管在亞歐大陸,蘇美爾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其他民族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抵御他們,但某些印歐族群也一度在這些地區建立了帝國。印歐人的遷徙()A.得益于強大的軍事優勢 B.導致亞歐大陸區域文明衰落C.傳播了先進的印歐文明 D.確立起歐洲文化的優勢地位13.《現代拉丁美洲》寫道:“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帶來了伊比利亞的文化概念……印第安社會生存下來,并且在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動的同時,維持著相對的自治性。同樣,奴隸們在學習應付他們的主人和適應新環境的同時,保持了非洲的宗教傳統、信仰、習慣和語言。”這說明當時的美洲()A.沒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B.應對了移民社會的文化沖擊C.文化差異逐步消失 D.本土文化完全被摧毀14.19世紀40—70年代,大量“契約華工”輸入拉美地區,后定居當地,逐漸形成華商階層。在聚居區,他們經營小商品和手藝,辦華人學校、報紙,也介紹居住國的文化習俗。這說明華工群體()A.改變了當地的商業經營模式 B.促進了地區文化的交流碰撞C.推動了拉美主流文化的形成 D.建立了社區基層的管理方式15.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 B.促進了移民社會文化認同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 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16.“美國是一個高度集中、有序、統一的政治經濟體,資本主義是不容置疑的霸權性社會關系。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廣泛接受并不代表美國是一個總體開放的社會,它并非向任何反抗運動開放,而是對多樣性進行選擇性的保留。美國支持多元文化主義的真正原因在于它和霸權主義的兼容性。”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A.美國多元文化具有虛假性 B.多元文化與美國的國家利益相吻合C.美國不是一個真正開放的社會 D.美國的霸權性社會對多元文化具有排斥性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左傳》記載:“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北宋范仲淹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感嘆,顧炎武大聲疾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品格,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摘編自鄭師渠、史革新《歷史視野下的中華民族精神》材料二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國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知識分子最初以“國魂”來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啟超《中國魂安在乎》一文將中國魂的實質視為“愛國心與自愛心”,也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自尊自強的品質。抗戰時期,知識界將發揚民族精神與動員民眾抗戰的歷史使命相聯系,使抗戰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真正實現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中華民族的觀念得以在民眾中牢固樹立起來。——摘編自唐海濤《近代中國對民族精神的探索》(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國產生的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2分)材料一在近3000年的法老時代,古埃及人始終保持著其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以象形文字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創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體系,象形文字對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來世的一種準備,最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來世所用的東西準備好,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著對死者實行厚葬。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繪畫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須遵照嚴格的側頭正胸式的基本法則,即表現人站立、行走時,頭和面孔必須以側面形式表現,雙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現,而腳又是側面的。——摘編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傳統特點》材料二在“埃及學”出現以前,人們對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啟蒙運動時期,人們腦海里都僅把埃及和金字塔聯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侖遠征埃及時帶去了兵將和一部分學者及技術人員,想對埃及的地理歷史有較深刻的了解。這些學者先是發現了盧克索宮殿,然后發現了凱爾奈克的神廟。由于大多數人讀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無進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發現一塊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臘文對譯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臘文的,通過希臘文,他了解到碑文記敘了托勒密及克婁巴特拉的愛情故事。從一再出現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個埃及字母。他用這些字母去讀拿破侖部隊拖倒在尼羅河口的羅塞塔石碑,竟毫無困難地讀通了。就這樣一塊又一塊碑文地讀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讀通了所有發現的埃及碑文,而且還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門就此被打開了。——摘編自[美]愛德華·麥克諾爾·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埃及學出現的歷史因素,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埃及學出現的歷史意義。(16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秦人原住在隴西(甘肅天水),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壯大,東遷至陜西關中。吸收了六國的長處、六國的人才,秦國由西部一個小小的游牧民族國家逐步發展成為秦帝國。漢朝發展成為那么龐大的文化體,也是不斷地進行文化的輸出和輸入。漢朝的文化輸出,東到日本、東南亞,西到天山,北到大漠;漢朝的文化輸入,有從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還有北方和各地的巫術文化,后來變成了道教的成分。漢文化四面拓展,把南方的動植物引進中原,從西域引進西瓜、葡萄,從北方帶來駱駝、野驢等眾多物產。這樣無窮的文化交流、物產交換,使得漢文化異常博大豐富﹐“中原”變成了“中國”,“中國”變成了東亞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古代史知識,自擬一個題目并加以評述。(要求:觀點具體明確,評述須史論結合,言之成理)參考答案選擇題1.【答案】D【解析】材料“溫舒而廣大”“方正而好義”“惻隱而愛人”“樂善而好施”“整齊而好禮”強調了音樂對人的道德教化作用,體現了中華文化注重仁義道德,故選D項。2.【答案】B【解析】材料“受此熏陶,中國人注重氣節、情操、修身等道德生活”強調了中華傳統文化對國人倫理道德價值觀的影響,故選B項。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的觀念在原始社會即已產生,既是方位稱謂,更有中心、中央之意,這一觀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會生活中得以延續和發展,如擇中建都、擇中立宮等,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特征正是通過這些古老觀念的傳承和發展體現出來的,故D項正確;先秦時期在政治上尚未形成中央集權,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排除B項;古代建都地點受多種因素影響,C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佛教主動吸收儒家倫理道德思想,提倡孝道和忠君愛國,說明佛教在傳播過程中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日益本土化,這有利于其傳播,故D項正確;佛教思想與儒家思想不盡相同,“趨同”說法錯誤,排除A項;佛教本土化是主動行為,排除B項;佛教主動吸收儒家思想的目的是方便其在中國的傳播,并非與儒家爭奪正統地位,排除C項。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高麗光宗曾仿照中國科舉制度選拔官員,說明中華文化對朝鮮影響較大,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高麗受隋唐文化影響,實行科舉制,A、C兩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科舉制度屬于選官制度,主要用于選拔官員,排除B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在基拉姆節日中,參加者的等級身份有嚴格的限制,他們的活動也遵守嚴格的等級規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將包含民俗習慣的節日活動規范化和禮儀化,赫梯統治者能夠借助節日活動來強調社會等級和秩序,同時加強王權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故C項正確;封君封臣制是西歐中古時期的封建政治制度,排除A項;B、D兩項不符合題意,排除。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古埃及通過宏偉的神廟建筑加強神權統治,故選A項。8.【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從遙遠的宇宙轉向了多變的人生”“出現了田園詩、科普詩”“由神廟建筑轉向象征權力與財富的宮殿、公共建筑物和紀念碑”可知,古希臘文化關注的目光回歸現實,具有現實主義色彩,故選A項。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早期的西方詩歌對于韻律要求并不嚴格,但12世紀以來,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都出現了新的詩歌形式,新的詩歌帶有明顯的阿拉伯詩歌韻律特征,這表明阿拉伯詩歌的押韻形式影響了法國和西班牙的詩歌創作,說明文明交流促進文化創新,故選C項。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主要講述古代雅利安人的故事”可知,這部史詩應該是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故B項正確;《源氏物語》是日本的著名小說,排除A項;《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排除C項;《荷馬史詩》是古希臘的著名史詩,排除D項。1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種類多樣的學校教育體現出阿茲特克人鼓勵人的多元發展,故B項正確;學校種類多不能說明教育目的是為了維持社會正常運行,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阿茲特克有多種類型的學校,并無學校教育的內容,無法得出注重灌輸民主、平等意識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只反映阿茲特克學校的種類多樣,并未反映接受教育的人群,無法得出形成全民教育體系的結論,排除D項。1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歐人憑借馬拉戰車等武力上的優勢,征服遷入地區的居民,建立了帝國,故A項正確;印歐人的遷徙對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不是導致亞歐大陸區域文明衰落,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印歐人傳播先進文明,排除C項;近代以后歐洲文化的優勢地位才確立,排除D項。1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美洲的印第安人和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在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和文化沖擊下,仍然保存了自身的文化特點,即應對了移民社會的文化沖擊,故選B項。1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華人在拉美地區既宣傳中國文化,也介紹居住國的文化習俗,這有利于促進地區文化的交流碰撞,故選B項。1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的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讓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能夠平等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為全球移民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促進了各國在移民問題上的協調合作,故A項正確;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的創立與移民社會文化認同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全球勞動力流動趨勢的變化,且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的主要目的并非引導或改變勞動力流動趨勢,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國際移民問題,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無關,排除D項。1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對多元文化主義的廣泛接受并不代表美國是一個總體開放的社會,它并非向任何反抗運動開放,而是對多樣性進行選擇性的保留”可知,美國實行的開放多樣是有選擇、有條件的,以不違背美國國家利益為前提,故B項正確;雖然做不到完全的包容開放,但開放多元仍然是美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虛假性”“不是一個真正開放的社會”說法不恰當,排除A、C兩項;根據材料“美國支持多元文化主義的真正原因在于它和霸權主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