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1頁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2頁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3頁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4頁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基礎鞏固】1.魏晉時期的洛陽龍門石窟中,很多佛像都身著長袍,腰間束帶,衣褶層層聚攏,很齊整,袖子也很寬,幾乎垂于地面,這是典型的漢式衣飾。材料反映了這一時期()A.儒學喪失正統地位B.佛教居于正統地位C.三教思想趨于融合D.中外文化相互交融2.1606年,徐光啟與意大利人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徐光啟的學生孫元化著有《幾何體論》《幾何用法》《泰西算要》等數學著作;1613年,李之藻根據德國人克拉維斯的《實用算術概論》等編譯而成《同文算指》。這些成就得益于()A.農耕文明的進步B.良好的社會科研氛圍C.西方科學的傳入D.傳統科技豐厚的底蘊3.1919年夏開始,上海知識分子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例如借用墨子的“兼愛”思想來解釋社會主義的理想,主張井田制是中國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態。這表明當時()A.中國共產黨成立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B.馬克思主義成為廣泛傳播的主流思想C.用馬克思主義的理念來理解中國傳統D.馬克思主義傳播受到舊思想框架影響4.“中國近代始終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體系……但向西方的學習不斷遞進,層層深入,從器物到制度,從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從照搬照抄到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特色道路……從中可以窺探西學東漸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由此可知()A.近代救亡圖存運動形成高潮B.政治革新助推西學東漸開始C.西學的引進沖擊了傳統學術D.中國近代民主制度日漸成熟5.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儒學的向外傳播()A.說明中國是世界文化中心B.源于儒學的強大吸引力C.源于開放兼容的文化政策D.增強了各地的民族認同6.清乾隆時期,受西洋透視法影響,桃花塢“姑蘇版”年畫年產數萬張,遠銷日本、東南亞。受“姑蘇版”年畫透視法啟發,日本江戶時期的浮世繪畫家奧村政信繪制出浮世繪作品《唐人館之圖》。由此可以證明()A.江南是中外互動的中心B.西學東漸激發創作熱情C.文明交流助推藝術發展D.明治維新效仿中國文化7.英國人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寫道:“如果想看看各種發明的力量、品德和作用,則最顯著的例子……新近才發明的……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因為這三種發明已經改變了全世界的表面和一切事物狀態。”材料旨在強調這三大發明()A.改變了中國古代傳統經濟結構B.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貢獻C.使世界開始逐漸連成一個整體D.摧毀了歐洲封建君主專制統治8.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伴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與傳播,向外傳播的主要是粟、黍、絲綢、瓷器、造紙術、印刷術等。古代中國的歷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國的范圍。這體現了中華文明()A.側重經濟交流B.崇尚和平交往C.凸顯對外開放D.強調多元互鑒【能力提升】9.據考證,東漢時,安息國王向中國獻上了第一頭獅子,獅子開始被國人認識。同時,隨著佛教的傳入和傳播,被尊為佛教圣物的獅子得到了國人的喜愛,宮殿、廟宇、園林、住宅等建筑前守衛著雕刻的石獅,民俗活動中表演舞獅,獨特的“獅子文化”在中國興起并發展起來。據此可知()A.藝術創新推動了文化交流B.安息文化開始影響中華文化C.佛教深受中國文化的熏陶D.中華文化在吸收中發展升華10.明清之際,方以智認為,西學“貴在質測,征其確然者耳”。清初,戴震吸取了西學的邏輯方法,撰寫《孟子字義疏證》。戴震的學生焦循贊同利瑪竇帶來的地圓說,用西學的數學符號演繹自己的《易》研究。這反映出當時的西學東漸()A.增強了科學技術的近代化趨勢B.推動了明清進步思想的產生C.注入了思想文化發展的新動力D.拓展了儒家學說的研究領域11.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響,時人將“science”意譯為“格致”。19世紀中葉后,“研格致,營制造者,乘時而起”,“格致”一詞被大量使用。19世紀末,梁啟超等將“science”譯為“科學”,呼吁“從事科學,講求政藝”。民國初年,學界還將“science”音譯作“賽因斯”,意在強調科學的理性精神。這反映了()A.翻譯事業的發展和進步B.向西方學習進程不斷深入C.中國近代科技突飛猛進D.程朱理學對后世影響深遠12.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首版印了1000冊,很快告罄,之后其他書社多次再版印刷。各地的黨團組織和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都將該中文首譯本作為必讀物。這主要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當時()A.改造中國的有力武器B.倡導文學革命的重要學說C.西方興起的主流思潮D.社會廣泛認同的先進理論13.604年,圣德太子攝政期間,日本頒布《十七條憲法》,其中規定:“群卿百寮,以禮為本。其治民之本,要在乎禮。上不禮而下非齊,下無禮以必有罪。是以,群臣有禮,位次不亂;百姓有禮,國家自治。”據此可知,當時日本()A.深受中國傳統禮制思想影響B.確立了儒家治國理念C.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逐漸緩和D.積極推行大化改新14.史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文化圈是指受中華文明影響,具有中華文化特征的區域性文化體系。從空間上看,中華文化圈以中國本土為中心,波及東亞乃至更遠的范圍;從內容上看,其要素包括漢字、儒學、典章制度、科技等方面。中華文化圈的形成()A.體現了文明交流結果的同質性B.反映了農耕文明天然的擴張性C.打破了世界文明相對的平衡性D.彰顯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向心力15.18世紀,法國的伏爾泰、英國的哥爾德斯密斯、德國的萊布尼茨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介紹中國儒家的仁政和德治,宣揚仁政和德治下君主專制權力實施的榜樣,倡導君主不以君權神授而要以道德和民生為準繩。據此可見()A.啟蒙思想以儒學為借鑒尋求歐洲現代精神B.仁政和德治均具有超越時空的文化生命力C.儒家思想與歐洲啟蒙思想具有內在一致性D.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理性與寬厚包容精神16.越南至今保有慶祝中國農歷春節的習俗,越南民謠“肥肉腌蕎紅對聯,蕃桿炮仗綠年粽”是對千余年來當地年俗的高度概括。1995年,越南政府明令禁止在除夕夜放炮仗的行為,此后每年除夕夜里,政府會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廣場統一組織燃放禮花的活動。這反映出()A.中華飲食文化對越南的吸引力B.城市化沖擊了傳統風俗C.中越兩國節日文化的雙向交融D.越南對中華文化的揚棄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兩漢之際,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漢魏之際,佛教頗能滿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與玄學有相通之處,故傳播漸廣。中國人在消化佛教哲學的同時,也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佛教,儒、佛、道逐漸融合。南北朝時期,佛教更盛,寺院經濟發達,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發了統治者的滅佛行動,但并沒有改變佛教流行并在中國扎根的趨勢。到了隋唐,佛教進入鼎盛時期,完成本土化。佛教文化的輸入促成中國文化內容與形式重大變化的同時,其自身也變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詩、書、畫的發展,常常與佛教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迅速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漢代以來佛教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646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體制,儒家思想對這次改革影響顯著。701年,文武天皇頒布《大寶律令》,將《周易》《尚書》《論語》等作為大學或國學的必修課程。日本天皇的年號也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滲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識、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摘編自謝放《中外文化發展歷程》材料二17—18世紀歐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國熱”浪潮。中國的瓷器、絲綢和典章文物風靡歐洲。歐洲思想家們將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傾向的天道觀、無神論以及倫理道德吸收過來,成為他們批判封建神權的思想武器。他們非常欣賞中國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選拔制度,因為官吏主要來自通過考試選拔的優秀讀書人,這些官吏沒有世襲的特權。——摘編自姜林祥《儒學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材料三1941年,賀麟在《儒家思想的新開展》中提出“新儒家”的概念,他認為新儒家就是“吸收、轉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開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規模輸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摘編自張昭軍、孫燕京《中國近代文化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7—18世紀儒學在歐洲傳播的背景。(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外文化交流的認識。參考答案【基礎鞏固】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魏晉時期的佛像服飾帶有明顯的漢化特征,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外文化相互交融,故D項正確;儒學在古代中國長期居于正統地位,排除A、B兩項;材料未涉及三教融合,排除C項。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西方科學傳入中國,一些中國知識分子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材料中的徐光啟、孫元化、李之藻正是吸收了來自西方的數學知識,編譯或創作出了《幾何原本》《泰西算要》《同文算指》等數學著作,故選C項。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19年,一些知識分子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時,用傳統思想對其進行解釋,說明馬克思主義在傳播過程中仍然受到舊思想影響,故D項正確;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出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思想,排除B項;材料是用傳統思想解釋馬克思主義,而非用馬克思主義解釋傳統思想,排除C項。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向西方的學習由淺入深,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這推動了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沖擊了傳統學術,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近代救亡圖存運動形成高潮,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西學東漸推動了政治革新,B項因果關系倒置,排除;由材料無法得出中國近代民主制度日漸成熟的結論,排除D項。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儒學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吸引朝鮮、日本等國爭相學習,并將儒學列為官學,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影響,不能說明中國是世界文化中心,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吸引力,與中國的文化政策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與民族認同無關,排除D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清乾隆時期,桃花塢“姑蘇版”年畫的創作受西洋透視法影響,而這些年畫銷往日本后,又影響了日本的浮世繪創作,這表明文明交流助推藝術發展,故選C項。7.【答案】B【解析】材料“因為這三種發明已經改變了全世界的表面和一切事物狀態”強調了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故選B項。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古代中國的歷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國的范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的文化輸出,更多地體現出中國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影響力,反映出的是對和平交往的尊重和追求,故選B項。【能力提升】9.【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伴隨著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被尊為佛教圣物的獅子得到了國人的喜愛,并逐漸形成一套中國獨有的“獅子文化”,這反映出中華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要素中不斷發展升華,故選D項。1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一部分中國學者吸收西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用于學術研究,這反映出西學東漸為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故C項正確;戴震撰寫《孟子字義疏證》,焦循從事《易》研究,這些都屬于儒家的經學研究,而非科學技術,排除A項;明清進步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抨擊君主專制制度、提倡個性自由、反對重農抑商觀念等,材料未提及,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明清時期的一些學者吸收西學的思想和方法來研究儒學,并沒有拓展儒家學說的研究領域,排除D項。1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science”在明末清初被意譯為“格致”。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格致”一詞被大量使用。維新變法時期,維新派主張變革政治制度,梁啟超等將“science”譯為“科學”,呼吁“從事科學,講求政藝”。民國初期,新文化運動興起,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學界將“science”音譯作“賽因斯”,強調科學的理性精神。由此可見,“science”翻譯的變化反映出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進程不斷深入,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過程,故選B項。12.【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成為改造中國的有力武器,《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也因此在中國暢銷,故A項正確;馬克思主義在當時并不是倡導文學革命的學說,排除B項;馬克思主義不是當時西方的主流思潮,排除C項;“社會廣泛認同”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D項。1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604年,日本頒布的《十七條憲法》中強調禮的重要性,而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由此可知當時日本深受中國傳統禮制思想的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了日本對禮的重視,不能說明日本確立了儒家治國理念,排除B項;重視禮并不能說明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逐漸緩和,排除C項;日本的大化改新始于646年,排除D項。1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從空間上看,中華文化圈以中國本土為中心,波及東亞乃至更遠的范圍;從內容上看,其要素包括漢字、儒學、典章制度、科技等方面”可知,中華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巨大影響,形成中華文化圈,體現出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與向心力,故選D項。1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歐洲的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借用中國儒家的仁政和德治思想,批判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宣傳民主自由的啟蒙思想,表明啟蒙思想以儒學為借鑒,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