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故里導游詞_第1頁
炎帝神農故里導游詞_第2頁
炎帝神農故里導游詞_第3頁
炎帝神農故里導游詞_第4頁
炎帝神農故里導游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4-導游詞一、開篇語各位游客朋友:您們好!一路辛苦了,歡迎大家光臨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很榮幸成為大家的導游,在交流時叫我為小x就可以了。據史載,炎帝神農是我國古時期的一個強大、先進的部落首領,他同黃帝軒轅氏共同創造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古代文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炎帝神農就創耕耘、植五谷、馴禽獸、嘗百草、療民疾,實現了男耕而食、女織而衣、日中為市、貨物交換。并遵天道,制歷時,開辟了人類認識規律,運用科學知識服務于生產和生活的先河,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炎帝神農也因此同黃帝軒轅一道并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所有華人也自豪地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悠悠華夏文明史,烈山腳下是源頭!眾多的史志典籍、遺址碑刻、民間習俗和專家考證,印證了隨州厲山作為炎帝神農故里不可憾動的地位。(注:據《史記》、《左傳》、《山海經》、《荊州記》、《漢書》、《帝王世紀》等一百四十多種文獻典籍記載,炎帝神農誕生于隨州市厲山的烈山石室。盡管因時代久遠神農遺跡時興時廢,但厲山的古跡至今仍保留五十多。如明代隨州知州所立“炎帝神農氏遺址”碑,清代所樹龍鳳日月鐵旗桿等等。民間習俗是“活化石”。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隨州與炎帝神農有關的民俗也十分豐厚。如“祭日”(也稱祭炎帝、太陽神),“尊牛”(重視農耕,敬重耕牛),喜百草等民俗,至今仍然十分盛行。九十年代初至今,各層多次舉辦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專家們用詳實的材料、確鑿的證據、科學的論證,除去了粘附在炎帝神農身上的塵埃,恢復了炎帝神農誕生于隨州、炎帝的南方屬性、炎帝和黃帝不可分割的關系的本來面目。并揭示炎帝神農文化的精髓就是開拓進取、發明創造、生生不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們現在的所處的位置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炎帝神農誕生地——烈山。烈山,就是用火燒山的意思。炎帝神農又稱“烈山氏”,這是后人為了紀念他刀耕火種的發明。烈山擁有九嶺,九嶺拱成烈山。炎帝神農故里景區就位于這九嶺之間。景區上世紀80年代開始修復,2007年擴建,核心景區1.71平方公里,總投資約4.4億元,為國家4A級景區。歷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在此地舉辦,深受國家、省、市領導的重視和關懷,也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游觀光的勝地。好,各位隨我這邊請!讓我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進入景區拜謁始祖,游覽觀光。二、文化雕塑壁在我們右邊的半山腰,大家可以看到一面風格奇特的文化雕塑壁。5000年前,始祖炎帝神農生活的時代是沒有文字的。那時候的先民就和剛出生不久的小孩一樣,看到太陽就會畫成一個圓圈;看到月亮就畫成一個鐮刀樣的彎兒,正是這些原始的圖案,才衍生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先民們懷著對炎帝的感恩情懷,將美好生活用這些象形文字記錄下來。眼前的文化雕塑壁上的象形文字就是對遠古先民們農耕生活的真實展現。(注:第一個字,是五谷豐登的豐,紀念炎帝神農帶領先民們植五谷,享豐收,讓先民們有足夠的食物生活下去。“豐”,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豐”本是盛有貴重物品的禮器。第二個字,是夙愿的夙,圖案是一個人以手持物,意思是天不亮就起來做事情,所以是早起勞作,以示恭敬的意思。第三個字,是舞蹈的舞,是先民們在炎帝的帶領下過上安定生活的體現;舞,古舞字象人執牛尾而舞之形。本義:舞蹈。第4個字是高,第5個字是隹。表明鳥兒都是棲息在高高的樹上。第5個字是魚。在炎帝植五谷前,先民都是以漁獵為生。第6個字是樹林的林,圖形是由兩個荊棘枝并列而成,第7個字是室內的室,圖案是一個人頭上有個房頂,可以安全的遮風擋雨。第8個字是戠,指的是粘土和聚合,當年炎帝在厲山始創陶器。第9個字是我,從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義:兵器。基本義:第一人稱代詞。圖案是一個人拿著先帝發明的耒耜,先民們用耒耜種田,也用耒耜保護自己的耕地,擊退前來攻擊破壞的野獸。無解,這個字在各種古書記里都查不到,有人說它是水字,有人說它是湖字,大家來猜猜,這到底是個什么字呢?第10個字是月亮的月。第11個字是星辰的星,按圖形可以看到古代的星星是非常明亮的閃著光。第12個字是日的日。輪廓象太陽的圓形,一橫或一點表示太陽的光。先民們就是通過對天象的觀察來預測天氣的,也就是最早的天氣預報。這最后一個是炎帝的炎,由兩團烈火疊加而成,表明了勞動人民對炎帝刀耕火種給世人帶來溫暖光明的感激。)好,各位隨我這邊請!三、照壁在我們的左邊,大家可以看到一面照壁。在風水學里有一種說法:“氣不能直沖廳堂或臥室,否則視為不吉利”。避免氣沖的方法,就是在房屋大門前砌一堵墻,但是,為了保持“氣流通暢”,這堵墻又不能封閉,所以便誕生了中國建筑史上獨一無二的建筑結構——“照壁”,用以“避邪藏福”。遠古時期,炎帝神農發明刀耕火種,并馴養牛來耕作。所以,炎帝部落的標識是一個刻有“火”或者“牛”的圖騰。照壁出現后,散布在華夏大地上的炎帝后裔,就在自家照壁上刻牛首或火焰珠寶的圖案,以此標志自己的身份。我們眼前的牛首照壁,上刻牛頭、下刻火焰珠寶圖案,它告訴我們這里就是天下華人的老家——炎帝神農故里。照壁上面的“炎帝神農故里”五個大字為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題寫。好,請各位隨我轉過身來!大家看,從照壁到前方的神農大殿是整個景區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位于正南北方向。據考古發現,早在炎帝神農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房屋了。從科學上講,坐北朝南才能取得最長的日照時間。四、牛耕作雕塑現在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四牛耕作石雕,四牛或昂首向前或埋頭耕耘,形象栩栩如生,可以說是我們紀念始祖炎帝神農“首創農耕、馴養家畜”功績最恰當的表現形式。當先民們在狩獵的過程中,通過對動物習性進行觀察,區別出哪些是兇猛的,哪些是比較馴服的,便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比較馴服的動物慢慢飼養起來。而牛就是炎帝神農發現、馴養并用于農業生產的動物之一。在隨州淅河西花園和三里崗冷皮埡遺址中考古專家就發現了最早的水牛骨骼。這正是始祖炎帝神農“首創農耕,馴養家畜”的有力佐證。自古相傳,炎帝神農氏為“牛首人身”,這可能是因為牛是炎帝神農所在的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后世就神話傳說其是“人身牛首”了。當然,這也是對炎帝神農馴養耕牛,首創農耕的形象紀念。好,大家可以在這里拍照留念,尤其是抄股票的朋友,到了這里沾到靈氣,你手中的股票一定會牛氣沖天,一路升。好,各位隨我這邊請!五、九拱橋和烈山湖現在,我們踏上的便是九拱橋。這座橋完全用花崗巖、白砂巖、蘑菇石、上等青石構建而成。橋身有九個拱門,全長117米,數量均是九的倍數。九在中國陽數里最大,地位最為尊貴,以此寓意炎帝神農九五之尊的始祖地位。史書記載,炎帝之母安登夢見七龍子有感生炎帝,所以,橋身和橋面上雕刻著龍鳳相依、鳳舞龍翔的紋飾。九拱橋橫跨烈山湖兩岸,像一根紐帶一樣,溝通南北,溝通了炎黃子孫尋根拜祖之路,也連結了大家共拜始祖虔誠之情。九拱橋下面便是波光粼粼的烈山湖了。湖水水面共9.81萬平方米。(注:相傳,上古時期,烈山九嶺由九個怪物占據,為了人間安危,龍王的九個兒子下凡收服九怪,那晚雷雨交加,一道天雷劈來,在這里裂出一道大坑,大雨也淅瀝嘩啦下了整整一天,雨停之后,先民們走出洞穴,發現這里已經成了一汪湖泊,湖水清澈見底,味道甘甜。史書記載,這里為烈山,這條湖自然被人們稱作“烈山湖”了;而民間流傳的“九龍降九怪”的故事,也便是當地人把這個地方叫作“九龍山”的來歷了。)現如今,泛舟湖上,觀望整個大殿與九龍山,別有一番風情。遙望炎帝巨像,會有種炎帝顯靈的感覺,動的不象是自己,更象是炎帝大像。七、華夏始祖門跨過九拱橋,我們便來到了華夏始祖門,進入這道門,很多游客都會肅然起敬,整理衣裝,平靜心情。因為進入始祖門之后,就是我們整個景區最神圣的地方謁祖區了。始祖門采用漢代早期門闕合一的建筑形式,由一個主門和兩個側門組成。主門高6米,側門高4米,青石構筑,正面和背面分別刻有“華祖”、“農宗”四個鎏金大字。為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先生所提。石刻盤龍環繞四周,象征炎帝神農的高貴地位。炎帝神農因首創農耕被世人奉為“農宗”;讓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后人供奉他為華夏文明的始祖,稱他為“華祖”。始祖門正面門身上的畫像是根據漢代武梁祠中的石雕“炎帝耜耕像”復制而成,再現了炎帝神農手執耒耜教民耕作的形象,背面雕刻炎帝馴養家禽的豐功偉績。好,各位隨我這邊請!八、圣火臺好,各位隨我這邊請。離開鐘鼓樓,大家可以看到,在廣場的兩邊有很多排列規整的銀杏樹,銀杏樹是一種古老的樹種,它是我們隨州市的市樹,在隨州洛陽鎮有千年以上古銀杏樹數百株。而栽在我們景區的這些銀杏樹也多半有上百年的歷史。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在每棵銀杏樹下面都放置了一個圓石頭,這是湖北省直機關認養這些樹木留下的永久紀念。好,各位隨我這邊請。十六、旭日園據史書記載,炎帝神農在教民耕種時,通過無數次的實踐總結,開始了觀天象、制農時、分四季、定節氣,以利農業生產。他經過長期觀察,記下了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將一年分為四季,四季又分為24節氣,以月圓、月缺的周期定為一月。同時,炎帝神農在伏羲氏作八卦的基礎上,將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據傳,中國最早的三大占卜之書之一的《連山易》即為炎帝神農所作。為了紀念炎帝神農的這一功績,我們專門在謁祖廣場的右側修建了旭日園。現在大家所處的位置就是旭日園了。旭日園的外側欄桿上的小石盤分別用小篆刻著二十四節氣。園內正中心是一個太極圖案,周邊分別為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八卦卦符,外圍石板分別雕刻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以及64卦,正好應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學原理。六十四卦中的有一卦為“隨”卦,《易經》中關于“隨”的卦辭是“隨:元、亨、利、貞”。意思是指,“隨”具有根元的、亨通的、利益的、貞正的德性,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災咎。此卦為大吉。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屯、隨、臨、無妄五卦具有“元、亨、利、貞”的德性,而尤以“乾、隨”為大吉。《易經》中說到隨卦時這樣寫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愉悅)。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這就是說,隨卦,有上秉于陽剛而謙下于陰柔的象征,動中含有愉悅的景況。它有寬大、亨通、貞正的德性,所以沒有災咎。隨卦如此大吉大利,我們的祖先以“隨”為自己家鄉的命名,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隨州取名于“隨”有據可查是在夏商時期。但也有學者認為“隨”的產生可以追溯到舜帝時期。其卦辭大吉大利,其涵義也有跟隨酋長上山焚草墾荒的意思,這正是炎帝神農氏教人農耕的行為寫照。古人擅長布陣,每個陣法都有自己的特點與作用。大家可以站在旭日園內八卦圖樣的正中間,大聲吼三聲,便會體會到不同凡響的效果。正所謂一吼精神抖擻,二吼煩惱沒有,三吼富貴久久。到這里游覽的朋友基本上都會對著始祖大像吼上那么三下,希望得到始祖的護佑。好,各位隨我這邊請。十七、炎帝神農大像2009年5月20日,首屆尋根節的成功舉辦,海內外尋根文化不斷升溫,應眾多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愿望,2009年下半年,在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的倡導下,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在我們景區修建炎帝神農站立像。經過近半年的修建,炎帝神農站立像于2010年6月8日我們現在即將到達的就是全球最高的炎帝神農站立像。相信很多游客在剛進入隨縣縣城就已看到這尊巨像。大像面朝東南,316國道、繞城路是大家尋根謁祖的必經之路,而始祖炎帝就屹立在這里注視著前來尋根謁祖的炎黃子孫。炎帝神農站立像與大殿里的炎帝神農坐像同為中國美院設計,大像通體白色,由花崗巖材料制成,以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設計而成,全像海拔高度157.6米。底座為正方形,邊長56尺(約18.67米),意為中華56個民族;底座高度為42.6尺(14.2米),代表著炎帝神農的誕生之日為農歷4月26日;像本身高95尺(約31.67米),寓意炎帝神農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九五之尊地位。這尊站立像用資三千多萬元,其中相當一部分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捐贈。可以說,這尊像凝聚了成千上萬炎黃子孫的始祖情。說到這里,小x又忍不住要說到始祖的靈氣。炎帝神農巨像最后一塊石材安裝完畢,人們紛紛前來敬香放炮。香未燃盡,炮聲剛落,奇跡出現了,數百只小鳥聚集在一起,圍繞大像持續飛行了足足5分鐘的時間,有的人說,那是小鳥誤將始祖手中的稻谷當成了真的,而更多的人則相信那是始祖顯靈了。好,各位隨我這邊請!大像至彎月湖的路上前面我們說到了炎帝神農有八大功績,這八大功績用兩個字概括就是“民生”二字。細細考量,炎帝神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功績還是數他植五谷、嘗百草了。植五谷,開農耕先河,這是炎帝神農的第一大功績。《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為了解決民以食為天的大事,炎帝神農開始尋找新的更加穩定的食物。又據《拾遺記》記載,炎帝神農將所有的心思都盯在草木上,“什么籽谷能吃”成了他關注的唯一東西。一天,一只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那紅鳥一不小心將九穗谷掉在地上,炎帝神農見了,順手拾起細細研究起來。這是什么谷物?這谷粒雖小可粒多籽飽滿,除去外面粗糙的黃殼,粉白晶瑩,他把籽粒放在嘴里,感覺又面又甜,很是鮮美。炎帝神農認為,鳥是天上的使者,鳥送來的那就是天賜的,天賜的當然是拯救人類的好東西。他將剩下的幾十粒放在手中揉搓了一下,埋在了土壤里,后來竟長成了一片。谷粒收獲后,他高興地告訴部落人民,這谷物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饑餓,將是他們今后的主要食物。于是,他教人放火燒山,用石斧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植谷物。炎帝神農從這里得到啟發:谷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果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那是,五谷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后從中篩選出“天谷”、“地谷”、“懸谷”、“風谷”、“水谷”,所以后人尊他為“五谷爺”、“農皇爺”。嘗百草,開醫藥先河,這便是炎帝神農的第二大功績了。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炎帝神農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斗爭中,為后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人們除了要向自然界索取食物,一保證生存繁衍外,還有應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敵人——疾病和傷痛。由于無醫無藥,人們常常因疾病和受傷而過早離開人世。炎帝神農通過觀察,發現一些動物在生病或受傷后,會啃吃一些草木進行自救。于是,他便開始親嘗百草,辨別它們的甘、苦、辛、辣,研究它們的溫、寒、平、熱,了解它們的功效和藥性,用以解除黎民的疾苦。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其足跡也踏遍華中、華南、中原諸地。有一天,他帶著部落眾人向鄂西北的深山老林進發,進得山來,滿山遍野的中草藥使炎帝神農心花怒放。天麻、靈芝,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許多名貴的中草藥,讓炎帝神農流連往返。突然,一座陡峭的高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炎帝神農心想,越是名貴的藥材,越是生長在險要的地方。于是,他和部落成員一起,砍樹木、割藤條,靠著懸崖峭壁搭起一個架子,然后順著架子攀上了高山。后來,人們把炎帝神農搭架登山的地方就是神農架,把炎帝神農清洗草藥的山溪稱為神農溪。十八、彎月湖和神農茶源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彎湖水叫做“彎月湖”。整個湖的形狀像一彎月亮躺在謁祖廣場的旁邊,與另一端的旭日園遙相輝映,一日一月,照亮整個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與彎月湖僅一路之隔的便是神農茶園。據史書記載:“得茶而解之”。而在隨州民間,也有很多這類傳說,炎帝神農在嘗百草的時候,曾一天遇七十毒,因為嘗到茶才把毒草的毒性給解掉。炎帝神農嘗百草,第一個發現了自然生長的茶葉,他也因此被后人奉為“茶神”,就連唐朝的“茶圣”陸羽也說,茶能被人飲用的功勞要歸功于炎帝神農氏。現在神農茶源里的茶,依然采用上古時期先民飲用的“一品冠”,而這種大葉片茶,為隨州地區所獨有,口感醇厚甘甜,具有極佳的保健作用。好,各位隨我這邊請!十九、百草園現在大家經過的便是我們景區為紀念炎帝神農嘗百草而建的百草園。上古時期多瘟疫,炎帝神農為救黎民百姓,敢為天下先,遍嘗百草,先后發現各種可以治病的中草藥,而這其中,首推生姜。據傳,炎帝神農在勞作的過程中,突感頭痛發熱,呼吸也越來越急促(即中暑),就在這命懸一線之際,他發現身邊有一叢長的綠油油頗似竹子的植物,順手便拔了一株,刮去根莖上的泥土,塞了一塊在口中,嚼來味道雖然辛辣,但馬上頭暈癥狀就慢慢減輕、呼吸順暢,不適的感覺逐漸消失,因為這種植物再造了自己的生命,炎帝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便用自己的姓為這個植物命名,取名為“生姜”。現在,百草園內種植著各種不同的中草藥。一方面是為了紀念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的奉獻精神,另一方面,為以后景區建設養生館作準備,利用這些中草藥,前來這里謁祖觀光的游客可以有病治病,無病防身。二十、功德殿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功德殿建筑群。功德殿建筑群坐落于九龍山的第四座山頭——五帝山頂,這里也是景區海撥最高的位置。整個功德殿占地10320平方米,建筑面積2466平方米,為仿秦漢時期的建筑風格,由主殿、廣場和連廊三部分組成,由外到內分別有日月門、天門和功德殿大門三門,這里是展示炎帝神農生平和功績的主要場所。進入功德殿之前,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幅對聯,這是由中國書法之鄉廣水籍書法家程鴻先生撰寫的歌頌炎帝功績的楹聯。右聯為:播萬代春暉,創業先從炎帝始;左聯為:看五洲龍裔,尋根總向烈山來。好,現在請各位隨我進入功德殿建筑群!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功德殿的陶藝館和泥塑館。史書記載:天下之陶,始出神農,冶陶之土,始出烈山。五千年前,炎帝就是在這片故土上“耕而作陶”,首創陶器。傳說有一次炎帝在地里耕作,踩在一塊堅硬的土塊上,劃傷了炎帝的腳板,炎帝拾起土塊一看,像一把石斧,原來這是在墾荒中被燒過的土塊。于是,炎帝將泥土揉成刀斧的形狀,放在柴火中煅燒,制成了一把陶質刀斧,這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把陶器。陶質刀斧給生產帶來很大的方便,于是,先民們開始大量制作陶質的工具。在烈山腳下,考古學家發現了數量極為可觀的原始陶器,經研究,為大約48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恰好吻合了炎帝神農時代。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陶器、泥塑工藝品,每件工藝品都是取炎帝之故土,融神農井之水手工制作而成的,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和很高的收藏價值。因為工匹們塑造的炎帝神像中蘊含了炎帝之魂,當地居民都將其收藏在家,誠心祈求炎帝佑華夏子孫,繁榮昌盛。位于功德殿廣場正中央的便是我們景區神奇無比的神農古井了。九龍山九山相連,相傳,每座山上都曾有一口井,炎帝神農誕生時九井自穿,打一井的水,其他井水也會浮動起來。隨州民間至今流傳“一山揚鞭九山應,一井打水九井動”。村民說這是炎帝神農氏保佑大家長壽久安的福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其余的八口井再也找不到了,唯一保留下來的就是眼前的這口井。說這口井神奇,奇就奇在這里位置是整個景區最高的地方,但這口古井的水卻長年不會干涸。周邊的居民曾在山腳下打井取水,但總也打不出水來。建設功德殿建筑群時,工人們就是用這口古井的水拌水泥。大家可以看到,神農井邊分別有虎、鹿、龜、蟾四大瑞獸鎮守,正所謂東來福氣西來壽,南來官運北來財。湖北省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潘立剛曾用鹿吐的井水洗了洗手,一個月后即從湖北上調到北京工作。還有許多家長每遇小孩大考,就會帶他們前來洗洗臉,據說洗了以后都能考出超常的成績。大家不仿用四大瑞獸吐出來的井水洗洗手,相信福祿壽財一定會伴君走。好,各位隨我這邊請!在我們的前方就是功德殿正殿。這里是展示炎帝神農功績的主要場所,也是許多游客重要的許愿地之一。在這里,工作人員準備了花籃、許愿瓶和許愿燈,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心愿寫在許愿紙上放入許愿瓶或將自己的名字貼在許愿燈或花籃上,敬獻在始祖膝下,相信各位的心愿一定能實現。(注:功德殿正殿大門對聯為我國著名作家、第六屆矛盾文學獎獲得者熊召政先生撰寫的楹聯,右聯:厥功至偉,大興稼穡,大化族類。左聯:于茲發脈,廣德社稷,廣澤文明。)進入功德殿,首先屹立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尊威嚴、古樸的炎帝神農銅像。這尊始祖銅像由武漢徐東房地產公司陳氏兄弟敬立,由湖北省道教協會會長開光。大家可以在這里感恩始祖或合影留念。在我們的左、右邊墻壁上,有許多的竹簡,右邊的竹簡介紹的是炎帝神農的生平(注: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簡介炎帝神農氏為少典氏之子,其母安登感龍而生神農于烈山石室,湖北隨州厲山鎮有神農洞、炎帝碑為證,故號烈山氏、厲山氏等。世代以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為其生日,并以祀之。神農澤被南方,位列三皇,善于用火,號火德王,尊為炎帝,以牛為圖騰,以姜為姓氏。傳說炎帝神農氏為民療疾,遍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因誤嘗“斷腸草”,崩于茶陵,即今湖南省炎陵縣,炎帝陵園柏翠松青。炎帝神農氏植谷種蔬,馴養家畜,開創農耕文明時代;始作耒耜,教民稼穡,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遍嘗百草,首創醫藥,成為中醫藥的始祖;日中為市,首創交易,成為商品經濟的奠基者;削桐為琴,練絲為弦,是遠古音樂的傳承者;改進制陶,冶制斤斧,使陶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治麻為布,首創紡織,改變了先人所披樹葉獸皮;相土擇居,造屋建棚,使民安居樂業。炎帝神農氏由母系社會轉為父系社會,傳八世更繁,黃帝軒轅氏崛興,與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合三為一。黃帝封姜姓諸侯分掌五岳。炎帝后裔有居、精衛、共工、后土、夸父、祝融、姜子牙等。許、呂、盧、高、紀、申、齊、甘、向等百余姓氏,皆姜姓之后。經國內外歷史學家及相關學者權威多次研討會論證,得到共識:“炎帝神農是人不是神,生于烈,長于姜,都于陳,葬于陵”。其論斷已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入了辭典,由周谷城先生審定,可謂蓋棺論定,不可否認。炎帝神農氏比黃帝軒轅氏早五百余年,與蚩尤共尊為中華民族始祖,中華五十六個民族都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必將再創人類的輝煌文明。炎帝神農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無私奉獻、天下為公、團結和睦的精神,樹起了世界和諧的大旗,成為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中國湖北隨州世界華人炎帝神農故里尋根節乃東方文明使然,與西方文明媲美,相得益彰,必將為人類進步世界大同作出更大的貢獻。同祖同宗同根同源世界大同公正公道公理公愿天下為公),左邊的則是史書關于炎帝神農的記載。好,下面大家可隨意參觀瀏覽。(注:春秋《國語·魯語上》·左丘明著·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三國韋昭注: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西晉《帝王世紀》·皇甫謐撰·神農氏起列山,謂列山氏,今隨厲鄉是也。北魏《水經注》·酈道元著·卷三十二:漻水·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水源東出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徑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云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水動。井今堙塞,遺跡存焉。亦云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南朝〔宋〕《荊州記》·隨郡北界有厲鄉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云神農所生。村西有兩重塹,內有周圍一頃二十畝地,中有九井,神農既育,九井自穿。又汲一井則眾井水動,即以此為神農社,常年祠之。唐《括地志》·唐魏王李泰著·卷七:隨州·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曰神農生于厲鄉,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宋《路史·卷二十四》·羅泌著·厲,帝之潛邦,一曰列,是曰列山,亦曰麗山,即厲山。今隨縣之北厲鄉,即賴鄉也。有厲山,在隨縣北百里,神農氏生。春秋之厲國,通為賴,然厲,賴異。清《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著·卷七十七·湖廣·隨州,厲山在州北四十里,相傳神農起于此。神農號厲山氏,故以名山,山下有厲鄉,即春秋時厲國也。《荊州記》:山有一穴神農所生,謂之神農洞。《寰宇記》:厲鄉西有塹兩重,塹中有神農宅,宅中有九井。民國《湖北通志》·卷三十·建置六·壇廟·隨州炎帝廟,在厲山,厲山炎帝生處。廟故有帝像,人身牛首,明弘治四年(1491年),知州楊憲易以冕服。嘉靖間知州范欽、萬歷間知州王納言重修。)好,各位隨我這邊請!天門和日月門連廊:朋友們,現在我們即將跨過的便是天門,大家可以看到,天門由內外兩幅楹聯構成,內楹聯由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曹克定先生撰寫,右聯為:種五谷興農,嘗百草回春,總系蒼生福祉。左聯為:創手工成業,始貿商為市,首開社會文明。外楹聯由曾為南京總統府景區楹聯題字的馬來西亞著名楹聯作家林聲耀先生撰寫,右聯為:華夏史長馨,任萬世溯宗,天涯常系隨州夢。左聯為:人文根已續,縱八方寄跡,海外總牽赤子情。這兩幅楹聯都由衷的表達了炎黃子孫對華夏始祖的拳拳赤子之情以及對炎帝豐功偉績的追思和贊美。跨過天門,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日月門和天門之間的連廊區,兩邊的墻壁上共有36塊文化浮雕。包含國家領導人的提詞、知名書法家或社會名流頌炎帝神農的書法作品、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頌炎帝文、清朝畫家所畫炎帝神農像、古厲山鎮地圖以及炎帝神農的八大功績和八大傳說,還有后人歌頌炎帝神農的詩詞及神農祭。(注:左邊依次為:1、紀念炎帝神農生辰而書,炎帝,王樹人。王樹人,中國根體字創始人。已故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書法家協會副主席。2、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江澤民,一九九三年四月五日。江澤民,原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李先念。李先念,已故國家主席。炎黃子孫。鄧小平。鄧小平,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總設計師,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3、頌炎帝文今夕何夕,九天流霞;此時何時,大地飛花。千重翠色,盈峰被野,簇擁神農故里;萬方赤子,尋根頌祖,齊集厲山腳下。天有浩氣,其精為星;地鐘靈秀,其晶為人。炎帝神農,惟我始祖。激濁揚清,締造中華。漫道稽古難征,難續洪荒信史。還從口碑物器,景仰創世神話:磨石為斧,削木為犁,告別茹毛飲血;編麻為衣,糅泥為陶,引導男婚女嫁。種桑養蠶,斫桐制琴,允為文明初創;結繩記事,煮鹽烹食,智通天地歷法。祛病療傷遍嘗百草,雖九死其猶未悔;披荊斬棘教化生民,行萬里處處為家!天地以風霜雨雪,化育萬物;圣人以禮樂文明,塑造華夏。以人補天,惟炎既黃;以道啟德,大愛無疆。厲山共群山而逶迤,姜水引眾水而浩蕩。文明發展,風馳電掣;薪火傳承,鳳舞龍翔。祭我祖兮,問大魂何在,盡在華夏兒女眼中閃亮;頌我祖兮,問大德何歸,盡在億萬族裔心中珍藏。湖北乃九省通衢,荊楚為始祖故鄉。敬天法祖,乃中華傳統美德;繼往開來,促我輩奮發圖強。學習炎帝創新以為先,實施彎道超越,虎踞龍蟠今勝昔;效法神農開拓以為尚,致力中部崛起,天翻地覆慨而慷!傾滿腔熱血,鑄時代精神;用憂患之筆,寫改革篇章。學以明之,誠以行之。以和為貴,隆家興邦!浩浩乎惟始祖一脈,于此衍生千秋功德,萬世輝煌;巍巍乎僅炎黃二字,足可抵御千重災難,萬種風霜。廣備時饈(xiū),奉祀始祖。欣看眼前之鄂渚:人人抱荊山之玉,處處是創業之鄉;瞻望今日之中華:社稷鋪智能風景,民族沐希望之光!望山瞻拜,一片吉祥;殿前禮贊,盡獻心香。伏望始祖,恩被荊楚大地,永遠春潮騰涌;恭禱始祖,福佑文明古國,再創盛世華章!2009年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長李鴻忠。4、永懷祖德——趙樸初。趙樸初,我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書法家和佛教領袖。5、歷史名城,文化燦爛,壬申立春于隨州,蕭克。蕭克,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開國上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原執行會長。5、勇嘗百草教民稼耕,大智先祖偉哉神農,薄一波。薄一波,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原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副主任。6、炎帝神農故里,已丑,沈鵬。沈鵬,我國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7、我國祖先以博厚配地高明配天自勉,故德智超群而為發明家,受全民之愛戴,炎帝神農是資代表,陳立夫。陳立夫,中國國民黨政治家,海峽兩岸交流家,臺灣孔孟學會會長。8、華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黃一脈共拜神農。連戰敬題。連戰,原國民黨主席,現任臺灣國民黨榮譽主席。9、神農,王蒙。王蒙,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學者、中國作協原副主席、文化部原部長。10、耒耜興農教萬民,生稱炎帝歿(mò)稱神,烈山驅獸田園美,涉水捕魚網罟(gǔ)新,普濟蒼生嘗百草,宏開赤縣歷千辛,而今得享承平樂,創業應思古圣人。隨州炎帝神農故里紀念館。陳義經,著名書法家,南京“總統府”三字即為其所題,“陳體字”創始人。11、祖宗功德,歷久彌彰,紀念炎帝,周谷城。周谷城,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12、這尊炎帝神農像是根據清代著名畫家吳承硯繪制的始祖像雕刻而成的。1987年11月,美籍華人周共王德樵,一位不會講華語的青年,遠涉重洋,不遠萬里尋根到時厲山。在厲山鎮政府,他把一幅用重金從美國華崗博物館復制的炎帝神農畫像交給鎮領導。他說,此舉是我家三代人的心愿。原來,這幅炎帝神農像一直藏在故宮。19世紀未被八國聯軍搶走,存放在美國華崗博物館。他祖父得知后,幾經周折,花巨資取得了復制權,臨終前囑咐他一定要將此畫像送回炎帝神農的誕生地。為了不違祖命,他憑著一本英漢對照字典和古厲山地圖,終于找到了烈山。來到烈山半腰,在明朝“炎帝神農氏遺址”石碑前,周共王德樵擼起褲管,指著自己的膝蓋骨淚流滿面地說,我可是正宗的炎黃子孫啊!然后頂禮膜拜。13、華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腳下是源頭。《隨州地方志》登載的明朝時期厲山鎮地圖。14——21、炎帝神農的八大功績:始植五谷,以為民食;始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嘗百草,以療民恙;治麻為布,以御民寒;筑土構木,以安民居;做陶為器,以儲民用;削桐為琴,以解民寞;日中為市,以通民需。22——29、炎帝神農的八大傳說:神農時代、神農誕生、九井自穿、馴養家畜、炎黃結盟、谷城種稻、發現姜茶、誤食斷腸草。30、《神農贊》,三國.魏曹植少典之胤(yìn),火德承木。造為耒耜,導民播谷。正為雅琴,以暢風俗。曹植,字子建,三國時期曹魏詩人、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操之子,又稱陳思王。少年時以“七步詩”聞名宇內。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31、《神農贊》,晉.摯虞神農居世,通變該極。民眾獸鮮,乃教稼穡(jiàsè)。聚貨交市,草木播植。務濟其本,不通其飾。摯虞,西晉人,我國古代著名譜學家。32、《詠農》,宋.范仲淹圣人作耒耜,蒼蒼民乃粒。神農與后稷,有靈應為泣。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33、《題隨州紫陽先生壁》,唐.李白神農好長生,風欲久已成。復聞紫陽客,早署丹臺名。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我國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仙”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34、《神農贊》,明.陳鳳梧圣皇繼作,與天合德。始嘗百草,以濟天札。農有耒耜,市有交易。澤披生民,功垂無極。陳鳳梧,明弘治年間進士,明代學者,歷河南按察使、右副都御使,巡撫應天十府,著《四書六經集解》,《修辭集》等。35、《耒耜》,北宋.王安石耒耜見於易,圣人取風雷。不有仁智兼,利端誰與開。神農后稷死,般爾相尋來。山林盡百巧,揉斫(zhuó)無良材。王安石,字介甫,封荊國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36、《神農祭》蓋聞民以食為天,而神農宏創耒耜,以教民耕;親嘗百草,以療民疾;日中為市,以通民需;易弦作鐘,以解民寞;是盤古開混沌而有天地,乃神農種五谷以育萬民。男畊(gēng)而食,女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興而王。華夏之有今日,全賴其功矣,而代子孫用記永記不泯之故矣,后揚祖業,五千年之滄桑,英杰輩出,唐堯虞舜,商湯文武,秦皇漢祖,華夏后賢,遍及九州。順應大道,聞名宇宙,造福人類,永志不休。皆為稟始祖之志也,撫今追昔懷祖不已,看今日之域中,百業興旺,緐(fán)季侶錦,科學發達,國阜民殷,飲水思源泉,懷虔誠奉賢畢至,公祭始祖之英靈。而為固本以求木茂,浚源而求流長。弘揚華夏精粹,激勵今人之志,效法始祖,艱苦創業,求人類之大同,造萬世之福蔭。當茲盛世,廟宇重輝,故援筆為文祭之,祖其有靈,佑我子孫代惟尚饗。公元一九九一年戊戌辛末四月二十六,晴川陳義經謹書陳義經,著名書法家,南京“總統府”三字即為其所題,“陳體字”創始人。)參觀完36塊文化浮雕,便到了日月門,大家可以看到,日月門門柱上有一幅歌頌始祖炎帝神農豐功偉績的楹聯,這幅楹聯是由湖北省運城詩詞學會副會長廉宗頗先生所撰寫,右聯為:舉耒耜農耕洪荒始醒乾坤轉。左聯為:播文明火種社稷常青日月新。二十一、神農碑亭大家穿過日月門,看到的就是神農碑亭了。亭下的神農碑是明代萬歷年間隨州知州楊存愚為祭祀始祖炎帝神農而立,是我們景區最古老、最具價值的文物,也是炎帝神農誕生在隨州厲山最有力的實物證明。碑由玉石鑿成,高2米,寬1米,重數噸,碑座用108塊青石板砌成,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碑上刻有“炎帝神農氏遺址”幾個字,現在仍清晰可辨。據《隨州志》記載,明朝萬歷年間,楊存愚在隨州任知州后,受理的第一樁案子就是厲山甘、康兩家大戶一百多畝的祖傳墓地的案子,兩家在公堂之上互不相讓。楊知州經過了解,認為這里是始祖炎帝神農誕生的圣地,甘、康兩家為私人小利爭論不休,分別將兩家訴訟人各打了50大板。而后,楊知州派人到外地找了108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