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文化的發展_第1頁
新加坡文化的發展_第2頁
新加坡文化的發展_第3頁
新加坡文化的發展_第4頁
新加坡文化的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文化觀下新加坡的文化發展——從沖突到和諧一、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對文化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揭示和概括,他系統地闡釋了以實踐為基礎的文化是人類實踐生活的觀念反映和精神結晶。馬克思認為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化自然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狹義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財富,由政治、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所構成的,以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體系。由于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除了當地原有的少量人口,新加坡人民絕大部分是近一百多年來由亞洲、歐洲等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及其后裔所組成的。不同種族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本土語言,形成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基礎。再加上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處于東西交匯之處,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正好介于東西文化的重要通道之間,特殊的地理環境使新加坡匯集了多種文化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道德理念和宗教信仰。在英國對新加坡長達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期間,繼續延續了資本主義發展方向,引進了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實行民主議會制和自由市場經濟,確立了西方文化在新加坡的發展。最后,全球化加劇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形成,全球化打破了新加坡各種族原有的孤立、封閉、保守狀態,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因而,在新加坡,西方文化、中國的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等各種文化并存,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隨處可見,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與中國式廟宇、伊斯蘭清真寺相映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二、馬克思在晚年通過對19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大量出現的文化人類學著作的認真研究,發現了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由于民族誕生的早晚、民族生存環境的異同以及民族交往頻繁等原因,使得每一個民族文化都具有與其他民族不相類似的特點,這就導致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品質、特征、價值觀等。在新加坡,以“仁愛、信義、禮智、忠孝、和平”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和強調個人發展、倡導理性公平競爭、注重法治的西方文化;強調“順從、和平”以求得兩世和平與安寧涵蓋宗教、法律、經濟、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的伊斯蘭文化。這種由人類豐富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的不同文化最初是各自相對獨立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曾經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完成的。馬克思認為文化是一定階級為維護和滿足自身需要而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人類精神活動的成果。隨著分工的發展和社會實踐交往的展開,產生單個人的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這種由于多元文化之間存在著交流和碰撞,會產生積極的結果,也會產生消極的結果。一方面,新加坡文化的多樣性、差異性、互競性促使文化間交流、融合,進而相互傳播和滲透,推動整個人類文化的大發展;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間的碰撞和沖突使得新加坡成為一個極易分裂的社會,難以形成統一的國家認同。1964年7月、9月爆發的馬、華兩族的種族大沖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文化沖突所帶來的一連串問題已經遠遠超出文化和種族問題本身,它們在新加坡往往表現為政治問題、經濟問題,甚至是國家興衰成敗、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三、新加坡和諧文化的建設多元文化如何從沖突走向和諧,在這方面,馬克思認為文化沖突只是文化發展一定歷史階段上的表現,具有歷史階段性,它不是從來如此,也不會永遠存在,它將隨著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而轉變,揭示了多元文化最終走向和諧的必然歷史趨勢。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也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伴隨人類實踐在廣度與深度上的拓展,人的文化世界也在發生變化。從人類文化歷史的本質上看,人類文化的傳播史就是一部文化沖突的歷史,中國學者湯一介認為,多元文化可能通過文化的交往和對話,在討論中取得共識;一種文化之所以能吸收他種文化,往往是在兩種文化交往和商談中體現了“和而不同”思想的結果;而費孝通則認為文化發展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1.塑造“新加坡人”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的形成是一種歷史現象,現階段民族不僅不會消亡,還是社會構成的一種重要方式。民族是特定人群生活的共同體。他們擁有共同的語言、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對于新加坡這樣一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來說,如果各種族都效忠于自己原來的祖國,就會影響民眾對國家的情感,不利于建立統一的國家認同,不利于國家團結。李光耀曾說過:“我們不是馬來人、不是中國人、不是印度人,也不是西歐人,我們應當不管人種、語言、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差別,在教師節大會上講話時表示:我們沒有統一的民族,我們的人民講四種不同的語言,造成許多困難問題。當前,我們的任務是推行共同語言,培養共同感情。[新加坡]聯合早報編.李光耀40年政論選[新加坡]聯合早報編.李光耀40年政論選[M].北京:現代出版社,1996:371.韓福光,朱萊達,蔡美芬,等.李光耀:新加坡的硬道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202.[新加坡]李光耀著.李光耀回憶錄經濟騰飛路1965-2000[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52.(2)寬容的宗教政策,多元種族帶來了多元宗教,在新加坡這個小島上,匯集著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新加坡政府以務實的態度,實行政教分離,認真謹慎處理宗教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宗教道德感化、慈善友愛、扶貧濟困的積極一面。促進和實現各宗教之間的和諧與容忍。新加坡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信仰自由,不設國教。李光耀曾表示:“我鼓勵人們要有信仰,因為不管是信神或是信仰別的宗教,都有助于抗拒不良風氣和使人產生回歸惑。”王文欽.新加坡與儒家文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5:47王文欽.新加坡與儒家文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5:47.馮軍.新加坡宗教事務的法律治理[J].政治論叢,2013(3).《世界宗教資料》[J].北京:1990(3)42-44.實行宗教與政治的嚴格分離,避免宗教干政。新加坡是一個世俗國家,不是宗教國家。新加坡《維持宗教和諧白皮書》指出“宗教組織冒險介入政治或政黨利用宗教情緒來爭取民心,都會威脅到新加坡的社會結構……使得政治不穩定,國家四分五裂。”所以新加坡政府再三強調宗教與政治必須有嚴格的區分,宗教團體不應該卷入政治。這是因為一旦宗教信條與個別的政治運動結合,那么每一個正常的、合理的政治沖突也就會立即轉變為宗教沖突。凌翔.李光耀傳[M].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4:134.經過多年的努力,新加坡人敞開心靈,寬容對待各種宗教,并在各自的心靈家園中尋找安靜與歸宿,各宗教里也出現了種族多元化的現象。一般來說,早期各種宗教是建立在種族之上的,華人信奉佛教和道教,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只有基督教不是建立在種族基礎上的。1995年的人口調查中,穆斯林中非馬來人的比例從1980年的9.8%上升為13.7%,印度教中也出現了少數華人和其他種族的信徒。各種族對基督教的接受與認同最為明顯,從1931年基督教徒占新加坡全國人口的2%~3%,到1990年增加到13%,其中60%的基督教徒是放棄了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接受基督教的。曹云華.戰后東南亞華人社會變遷曹云華.戰后東南亞華人社會變遷[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164.(3)和諧的種族政策國家的凝聚力基于一個多種族、多語言的世俗社會。[英][英]康斯坦絲·瑪麗·藤布爾,歐陽敏譯[M].上海:東方出版社中心,2007:410.[英]亞歷克斯·喬西.李光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8,265.政治上,平等對特各種族,保護少數種族利益。李光耀指出:“我們要保留多元種族,因為它是我國的資產。政府不會為大多數種族利益犧牲少數種族的利益。”新加坡《聯合早報》[J].1988-3-11新加坡《聯合早報》[J].1988-3-11.Jons.T.Quah,ChanHengChew,SeahCheeMeow.GovernmentandPoliticsofSingapore[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所謂集選區制,就是把相鄰的三個選區合并成一個集選區,凡在集選區競選的政黨候選人或獨立人士,都必須是三個人一組,其中每組必須至少有一名馬來人或其他少數民族人士。經濟上,積極提高落后種族的競爭力,以消除造成種族矛盾的經濟根源。在新加坡各族中,由于種種原因馬來人相對來說比較落后,主要從事低端的服務性工作。新加坡政府認為,“馬來人的問題落在三個題目上,教育、就業和住宅,而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這個問題解決了,馬來人所有其他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英]亞歷克斯·喬西.李光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8.文化上,尊重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新加坡政府一直以來不歡迎文化沙文主義,尤其是華人的大漢族主義,不主張以文化素質較高的種族去同化文化素質較低的種族,提倡各種族文化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新加坡政府將馬來文化、儒家文化、印度文化都吸收到新加坡文化中來,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多元混合文化。在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時,利用住房分配限額打破種族界限,實現各種族按照一定比例混居,促進各族群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強化文化的大融合,進一步加強民眾對新加坡文化的認同感。在種族方面,政治上平等對待各種族,保護少數種族利益;經濟上承認種族差別,提高落后種族的競爭力,以消除造成種族矛盾的經濟根源;文化上尊重各種族的民族性和文化特性;住房上實行種族融合政策;管理上建立各種基層組織,調和種族矛盾。可以說,新加坡文化是兼收并蓄融合了多個種族文化的精髓,是務實的文化,這些從新加坡國情實際出發制定的文化政策,為新加坡建設和諧文化打下堅固的基礎。(4)培養社會文明風尚為了樹立文明風尚,培養人們良好的社會公德、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從70年代起,新加坡常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運動,如“文明禮貌月”、“敬老周”等活動,要求每一位新加坡人講文明、講禮貌、禮讓在先、行為高尚、嚴守公德,旨在使人們養成以禮相待的良好習慣,培養人與人之間團結友愛的社會風氣,把新加坡建成一個經濟繁榮、高度文明的禮儀之邦。新加坡政府通過把民間節日、各種宗教節日以及各種族珍視的節日設定為全國性的節日,如農歷新年、圣誕節、開齋節,宣傳淳樸的民風和價值觀,由于這些節日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李光耀經常利用這些節日之機發表講話,宣傳倡導文明習俗。建設優美環境。文明的社會離不開整潔、優美、干凈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如果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人們亂扔紙屑、隨地亂吐,社會文明就會無所依托而成為空洞的口號和說教。早在新加坡建國初期,政府每年都投入巨資整治環境建設花園城市。1968年新加坡出臺了《環境衛生法》,并提出“清潔、綠色和美觀”的口號。[[英]康斯坦絲·瑪麗·藤布爾,歐陽敏譯.新加坡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430.四、新加坡和諧文化建設成效1.促進社會和揩穩定,通過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采取各種措施和手段,團結和凝聚社會發展正能量,維護和促進了社會穩定發展。得到各族人民的廣泛支持,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力。隨著新加坡核心價值觀的不斷深入人心,淡化了多種族在文化上的差異,也大大削弱了對各自原祖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