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CEM 304-2024 城市道路智能檢測與數字化管理規范_第1頁
T-ACCEM 304-2024 城市道路智能檢測與數字化管理規范_第2頁
T-ACCEM 304-2024 城市道路智能檢測與數字化管理規范_第3頁
T-ACCEM 304-2024 城市道路智能檢測與數字化管理規范_第4頁
T-ACCEM 304-2024 城市道路智能檢測與數字化管理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80.99CCSP01ACCEMSpecificationforintelligentdetectionanddigitalmanagementofurbanroadsIT/ACCEM304—2024前言 2規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質量管理體系 5作業準備 36探地雷達法現場檢測 47鉆探驗證 8地下病害體風險評估 9成果編制 10數字化管理 T/ACCEM304—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西安中創云圖科技有限公司提出。本文件由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西安中創云圖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高速公路工程試驗檢測有限公司、西安東方宏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中地博睿探測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智云水務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楊西、王員、包敏、黨荔舟、路鑫、吳慶濤、仝敏波、張衛平。1T/ACCEM304—2024城市道路智能檢測與數字化管理規范本文件規定了城市道路智能檢測與數字化管理的質量管理體系、作業準備、探地雷達法現場檢測、鉆孔驗證、地下病害體風險評估、成果編制和數字化管理。本文件適用于對城市道路開展智能檢測與數字化管理。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8314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測量規范CJJ7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測標準CJJ/T8城市測量規范JGJ/T87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437—2018城市地下病害體綜合探測與風險評估技術標準3術語和定義JGJ/T437—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探地雷達groundpenetratingradar利用短脈沖電磁波探測地下介質分布的一種高分辨率的探測設備。3.2異常區域abnormalarea介電常數存在較大差異,并能夠在探地雷達圖譜中通過電磁反射波振幅、同相軸及反射波頻譜變化等特性明顯顯示出來的目標體(或地質體)。3.3測線surveyline在工作狀態下,單位數量探地雷達發射天線從起點到終點的位移軌跡。4質量管理體系4.1人員組織管理4.1.1應根據各項目的實際特點,建立與項目實施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配備專家和技術人員。項目人員和組織構成參見圖1。2T/ACCEM304—2024圖1項目組織構成4.1.2項目部應設立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各一名,具體職責分工如下:a)項目負責人:負責有關咨詢、查詢、簽訂和執行合同、履行服務承諾和接受投訴等事務,負責對外協調和應急事件的處理,了解項目部內的有關數據和信息,安排項目部工作,對項目全面控制和管理,落實和細化項目實施方案,掌握項目進展,向總協調人匯報相關情況,落實總協調人傳達的各項安排;b)技術負責人:審核項目實施方案是否符合相關技術要求,對檢測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制定人員培訓計劃,組織技術交底,落實各項技術保障措施,對涉及技術要求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組織安排技術成果的編制和審核。4.1.3項目部應設有外業檢測組、內業處理組、復核監督組等,項目完成后由原檢測部技術人員組建后續服務組,具體職責分工如下:a)外業檢測組:負責項目中的全部現場檢測工作,包括前期的道路資料收集、現場協調、與各有關部門的配合、實施現場檢測并記錄、辦理交通導改手續、負責交通疏導、現場安全、質量、進度等,協助內業分析組進行檢測數據的整理、分析。b)內業處理組:負責對檢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提出初步意見,根據現場檢測的圖譜資料進行各種缺陷的分類和總結,并將缺陷大小、位置等屬性以列表和平面圖紙的形式描述清楚,進行報告;c)后續服務組:負責根據項目規定及相關要求對所檢測到的安全隱患區域及重點路段進行復查等后續服務。4.2設備管理4.2.1在開展檢測工作前,應對所有檢測設備進行校正,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4.2.2儀器設備應由專門人員進行保管維修,確保檢測工作的正常進行。4.3關鍵環節控制4.3.1檢測工作應在人員配置、儀器設備配置、檢測方法控制、量值溯源性等方面進行有效控制,保證測量過程不確定度滿足項目要求。針對各項目的實際情況,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一般包括:a)檢測儀器設備的準確性及量值溯源;b)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3T/ACCEM304—2024c)檢測方法的選擇。4.3.2關鍵環節控制的質量保證體系參見圖2。圖2質量保證體系4.4數據結果審查應由項目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對現場采集數據、數據處理結果、檢測報告進行審查,檢測數據應準確、全面、具有可追溯性,其中檢測報告應進行內部三級審核,并聘請外部專家進行審查,審查合格后,方可提交正式檢測報告。5作業準備5.1作業準備應包括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儀器檢驗和編寫探測方案。5.2資料收集應包括下列內容:a)測區內的道路工程、地下工程、基礎設施及地下管線等設計和施工資料;b)測區地形圖和測量控制資料;c)測區巖土工程、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勘察資料;d)測區內的地下管線現狀資料、已有的排水管道內檢測成果資料、給水管道漏水檢測成果資料;e)測區內既有的地下病害體探測資料及地下病害體修復的設計施工資料。5.3應進行現場踏勘,了解作業環境條件及干擾源分布、地形地貌及其變化情況,核實已收集資料的完備性及可利用程度,評估現場作業風險。5.4探測前應進行探地雷達等儀器設備檢驗,儀器設備應正常穩定、數據可靠。5.5應編制探測方案,至少包括下列內容:a)項目概況;b)工程地質條件與工作環境分析;c)工作依據;d)工作方法與儀器設備;4T/ACCEM304—2024e)施工組織與工期計劃;f)質量和安全保證措施;g)擬提交的成果資料。6探地雷達法現場檢測6.1測線定位6.1.1雷達測線布置應遵循測線密度、天線間距和天線移動速度反映探測對象的異常原則。6.1.2測線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a)應根據任務要求、檢測目標體的空間結構與埋深等因素綜合確定;b)主要沿線路走向布置,布置在通道表面障礙物較少的區域,重點區域進行局部加密并布置交叉測線;c)測線密度應保證探測異常的完整和便于追蹤;d)測線宜避開地形及其他干擾的影響,垂直于或大角度相交于探測目標,測線長度應保證異常的完整;e)當測區邊界附近發現重要異常時,測線宜適當加密或網狀布設;f)測線布置應覆蓋整個探測區域;g)在路面探測地下土體病害時,天線測試時測線間距不大于1m。6.1.3測量精度應符合CJJ/T8的有關規定。6.1.4標準路段應沿車道行進方向、平行于車道中線布置,具體測線布置應以現場實際情況為準,測線布置參見圖3、圖4和圖5。有車輛停放且無法及時挪開的情況,應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后,對該區域進行補充測量,測線布置參見圖6和圖7。圖3標準路段雷達測線布置示意圖(不含綠化帶)5T/ACCEM304—2024圖4標準路段雷達測線布置示意圖(含綠化帶)圖5車道變化區域雷達測線布置示意圖圖6臨時施工區域雷達測線布置示意圖(一側車道封閉)6T/ACCEM304—2024圖7臨時施工區域雷達測線布置示意圖(雙側車道均封閉)6.1.5具備車載地質雷達檢測條件的區域,宜采用車載地質雷達檢測,檢測后用二維地質雷達儀器進行復測。不具備車載雷達探測條件的區域,如公交停靠站、位于車道側下方大直徑管廊管溝、施工圍擋、管線井密集區等特殊路段,宜用二維雷達儀器進行檢測,測線布置參見圖8和圖9。圖8公交停靠站測線布置示意圖圖9其他重點區域測線布置示意圖6.2數據采集6.2.1數據采集應滿足任務要求,并應符合CJJ7和GB/T18314的規定。6.2.2現場檢測數據采集前,應根據任務要求以及有效性試驗的結果進行參數設置,參數設置選擇在背景干擾較少的場地進行。參數設置包括數據采集模式、時窗大小、采樣點數、道間距、增益等。探地雷達主要參數設置應符合表1的規定。7T/ACCEM304—2024表1探地雷達主要參數設置6.2.3探地雷達檢測可分為普查和詳查兩階段:a)普查階段采用車載方式:天線移動速度控制為5km/h;b)詳查階段采用人工拖拉方式:天線移動速度控制為23km/h。6.2.4對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進行雷達普查時,在保障檢測精度前提下,可采用車載方式提高檢測效率。6.2.5詳查階段應全部采用人工拖拉方式進行,詳查區域包括:a)路口、橋區及地鐵出入口:在雷達普查結束后,對檢測區域內路口、橋區路段及地鐵出入口區域進行詳查;b)道路路面明顯缺陷區域;c)普查時初判的可疑異常區域。6.3檢測異常區域位置標記應根據檢測異常區域所在路段及位置進行統一編號、現場標識,并對異常區域周邊環境進行描述,記錄異常區域附近標志性建筑物,采用現場拍照和攝像等方式,對異常區域周邊環境進行影像記錄。6.4數據處理與解釋6.4.1數據處理與解釋流程如圖10所示。8T/ACCEM304—2024圖10數據處理與解釋流程圖6.4.2采集的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前,應首先進行整體的質量評判,評判原則如下:a)測試數據所包含的信息應能覆蓋整個檢測區域;b)測試數據的有效信號深度應包含檢測目標體;c)測試數據的信噪比應滿足數據處理解釋的需要。6.4.3在檢測過程應及時對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和解釋。數據處理、分析與數據質量評判應同時進行,數據應具有以下特點:a)相鄰測線的數據應具有一定的一致性;b)重復觀測的數據應具有較高的一致性。6.4.4如發現原始資料有可疑之處或論證不夠充分時,應作必要的補充檢測;對于質量不合格的數據,應重新進行檢測。6.4.5應根據普查分析結果,經過現場雷達詳查,在分析綜合資料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探測結果的內在聯系、可能存在的干擾因素、地球物理方法的多解性造成的干擾異常的前提下,正確、有效識別異常。對探地雷達圖譜異常體特征的識別,應從地球物理特征、波組形態、振幅和相位特性、吸收衰減特性等方面進行識別判定。地下病害體探地雷達特征參見表2。正常路面基層標準雷達圖像和土體異常區域典型雷達圖像如圖11~圖15所示。9T/ACCEM304—2024表2地下病害體探地雷達特征1.頂部形成連續的同向性反1.頂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同2.頻率高于背景場1.似球形空洞反射波組表現2.似方形空洞反射波表現為1.頂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同2.頻率高于背景場1.頂部形成連續的同向性反1.頂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同2.頻率高于背景場1.頂部形成連續的同向性反1.頂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同2.頻率高于背景場1.頂部形成連續的同向性反1.頂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反2.頻率低于背景場圖11正常道路探地雷達剖面顯示示意圖圖12道路下富水體探地雷達剖面顯示示意圖T/ACCEM304—2024圖13道路路基疏松(不密實)探地雷達剖面顯示示意圖圖14道路局部脫空(薄層)探地雷達剖面顯示示意圖圖15道路空洞探地雷達剖面顯示示意圖7鉆探驗證7.1鉆孔前應進行管線調查,確認管線下方無異常,保證檢測結果的全面性與真實性。7.2鉆探驗證流程為:T/ACCEM304—2024a)作業現場封閉維護;b)鉆探條件調查;c)鉆探點定位;d)鉆探作業;e)鉆探過程信息記錄;f)驗證結果判定;g)驗證結果確認。7.3工作人員在抵達鉆探驗證現場時,首先應劃定安全作業范圍,并對作業范圍采取封閉措施,擺放交通導流設施,張貼警示牌,提醒來往行人、車輛注意安全避讓。作業人員應做好自身安全防護措施。7.4鉆探條件調查是在病害體鉆探驗證前進行場地危險源辨識與評價,查看地下市政設施基礎資料,確認鉆探驗證點下方是否存在供水、雨水、污水、燃氣、熱力等管線設施,以及電力、通訊等電纜設施,可利用管線探測儀對驗證點地下管線進行探測和定位。查看土壤地質資料,確認鉆探驗證點地下土壤分層和地層類別情況。7.5在對各個需要驗證的地下病害體探測成果進行鉆探前,應根據探地雷達檢測過程中對地下病害體探測結果的定位信息、雷達檢測圖像,以及工作人員事先對異常區域現場標定的標識,對鉆探點進行具體定位,鉆探點應選擇地下病害體的雷達檢測圖像異常反應最強部位或中心部位。在驗證地下病害體邊界時,應在地下病害體邊緣增設驗證點。根據鉆探條件調查結果,鉆探點應避開地下管線、電力電纜、構筑物等地下市政設施。7.6應根據探地雷達對病害體類型和規模的初步檢測結果、地層類別、現場場地及環境條件,選擇合適的鉆機、鉆具和鉆進方法。鉆探過程應采取減壓、慢速鉆進或干鉆等方法,每回次鉆孔進尺不應大于0.5m。具體鉆探過程、鉆孔規格、鉆進方法、取樣等應符合JGJ/T87的規定。7.7鉆探過程中應記錄地下病害體起止深度、巖土體性狀、鉆進狀態、塌孔狀態、含水量變化等信息。當鉆入地下空洞時,應采用內窺設備查看地下空洞規模和內部狀態,記錄地下空洞影像。7.8鉆探過程中發生掉鉆時,可初步判斷地下病害體類型為空洞或脫空,應利用內窺設備對空洞和脫空類型進行最終確認。當鉆探過程中鉆進速率加快時,可初步判定地下病害體類型為疏松體,應結合鉆探過程中取樣巖土的性狀,對疏松體類型進行最終確認。當鉆探過程提取土樣的稠度為軟塑—流塑或含水量明顯變大時,可判定地下病害體類型為富水體。7.9地下病害體檢測成果鉆探驗證完成后,應根據驗證結果修正探地雷達先前的探測、解譯結論,完善物探解釋標志,確認地下病害體類型、規模及性狀等特征。8地下病害體風險評估應符合JGJ/T437—2018中第8章的有關規定。9成果編制9.1成果報告內容應包括工程概況、工程環境和地球物理條件、檢測依據、工作方法、儀器設備、探測成果、成果表和成果圖,并應符合下列規定:a)工程概況:包括探測工程的位置、探測范圍,探測目的和內容,項目實施情況(委托情況、實施時間、完成的工作量)等;b)工程環境和地球物理條件:場區的地球物理條件分析工程環境對探測的影響;c)檢測依據:包括檢測依據的標準、任務書、合同或相關技術文件;T/ACCEM304—2024d)工作方法:包括工作流程、原理、現場工作方式及參數選擇、測線(點)布設、數據處理、解釋方法和要點等;e)儀器設備:探測過程中使用的主要儀器設備、數量及性能指標;f)探測成果:包括探地雷達檢測結果及分析,排除和查明疑似管線的情況,匯總的地下病害具體位置、形貌、詳細分布及處理建議;g)應提供完整的成果表和成果圖。9.2成果圖的繪制應符合下列規定:a)成果圖應包括測線(點)布置圖、探地雷達圖譜;b)成果數據剖面上應標明地下病害的位置、平面影響范圍和深度影響范圍;c)當涉及管線周邊探測時,應提供地下病害周邊的管線分布圖,圖中應明確管線與地下病害的位置關系。9.3成果表的編制應符合下列規定:a)成果表應包括工作量匯總表、探地雷達測試記錄單、道路地下病害信息;b)道路地下病害信息應包括編號、位置、坐標、規模、埋深等,對涉及地下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