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元月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元月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元月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元月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2025學年高三年級上冊元月期末聯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機密★啟用前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5年元月高三期末聯考

語文試卷

本試卷共8頁,23題。全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

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

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

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長江流域開發的時間進程遠遠落后于黃河流域,當黃河流域早已成為秦漢帝國經濟重心的時候,南方

還處于“隼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發初期。

開發長江流域,解決勞動力不足是一個關鍵問題,黃河流域的每一次戰亂都為長江流域提供了一次發

展契機。從西漢末年王莽之亂以及隨之而至的農民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到三國分裂、西晉“八王之

亂”“永嘉之難”、十六國更迭,黃河流域累經兵燹,人口大量南遷。僅公元4世紀初永嘉之難至劉宋時

期即公元420年前后,南渡人口共約90萬。當時劉宋全境人口共500多萬,南下的北方移民占1/6,這使

江南開發所需勞動力得到補充。

南北兩大經濟區地位的互換與北方政治中心對南方經濟的依賴是逐漸形成的。從黃河、長江兩大流域

人口總的變化來看,自東漢末年以后,黃河流域的人口數量在全國所占比例呈遞減趨勢,而長江流域卻呈

明顯上升狀況。“安史之亂”引發的北方人口南遷,再度推動原已頗具規模的江南經濟走上新的發展階

段,不但使之成為北方政治中心賴以撐持的支點,而且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對此當時朝野給予了充分肯

定,如韓愈指出:“當今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杜牧進一步肯定了這一事實:”今天下以江淮為國

命。”北宋末年由“靖康之難”而造成的第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促使江南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日

益鞏固。這里有發達的經濟、豐富的物產以及眾多的人口,僅在有限的平原地區之內就養活了全國近22%

的人口,同時還負擔了國家大量糧賦。據《宋史?食貨志》所載,太平興國六年朝廷規定由江淮運往京師

的糧食為400萬石。以后隨著東南經濟不斷發展,至道元年增為580萬石。大中祥符初年朝廷又將江淮漕

糧增至700萬石,這一數字是輸往京師總漕糧的82%。包拯說:“東南上游,財富攸出,乃國家仰足之

源,而調度之所也。”在運往京師的巨額漕糧中,“江南所出過半”,而來自太湖平原一帶的漕糧,又

“素甲于江浙”,可謂名副其實的“蘇湖熟,天下足”。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并不代表移至整個長江流域,而僅限于下游長江三角洲與太湖平原;長江流

域各段的農業開發進程并不一致,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早在戰國時期已進入與中原地區同步開發進程,唯

位于中游的江漢平原至宋元時期才進入農業開發。宋元時期江漢平原一直處于湖沼狀態,先秦文獻中稱其

為“云夢澤”,湖沼水體成為開發利用的障礙。江漢平原的形成與全面開發大約從南宋后期開始,經元代

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并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輸出地,接受這里糧食的包括南北十余省,民間俗稱“湖廣

熟,天下足”。宋代盛產糧食的太湖平原,至明清時期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轉變:以工商業為依托,大力

發展經濟作物棉花和蠶桑,糧食作物反而退居到次要地位。隨著太湖平原農業生產結構的轉變,代之而起

的江漢平原承擔了長江流域糧食生產中心的職能。長江上中下游的全面開發為整個流域帶來了繁盛。

(摘編自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材料二:

江南在唐宋之時已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國家對江南經濟的倚賴,也反過來促進了國家對江南農業的

重視和投入。這個階段是水利大發展的時期,也是農業技術大發展的時期,麥稻二熟制、雙季稻以及耐旱

高產的占城稻,都得以在江南推廣普及。這一切,促使江南農業飛躍發展,原先“火耕水耨”的粗獷農業

很快進入了高水平的精耕細作狀態,土地的開墾和熟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南一地不僅“四郊無曠

土”,而且對肥料的重視,使這里的農田成了全國最肥沃的土地之一,從而造就了糧食單產和總產的高產

奇跡,因此范仲淹稱這里是“膏腴千里,國之倉庾”。

“蘇湖熟,天下足”這句民諺,最初被范成大引錄于他在南宋紹熙三年(1192)修撰的《吳郡志》

中:“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日蘇湖熟,天下足。”稍后,朱熹的女婿黃勉齋在慶元年間任石門(今桐

鄉)庫官時,也在《監石門酒務》一文中引錄了相似的民諺,“吳越天下富,京畿游俠鄉……世言蘇湖

熟,治溉及四方”,說明當時這一民諺確實已廣為流傳。吳泳和高斯得在引用這一民諺時,尤其強調這是

江南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果,“蘇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蘇湖熟,天下足。雖其田之膏腴,亦由人

力之盡也”。

明清以來,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經濟效益較高的蠶桑和棉織在江南得到了長足

的發展,形成了以蠶桑、棉織為特色的區域經濟。桑、棉對糧田的擠占以及工商貿易帶來的激增的非農業

人口,使江南這個“全國糧倉”的糧食儲備日益不足,甚至逐漸淪為缺糧區,民食不能自給。好在此時,

湖廣地區發展成了全國最大的稻米種植區,湖廣之糧順長江而下即達江南,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江南口糧不

足的后顧之憂。至此,原本的“蘇湖熟,天下足”演變成了“湖廣熟,天下尺”。

(節選自俞為潔《蘇湖熟,天下足》)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漢時的黃河流域,不僅是全國的政治軍事重心,也是全國的經濟重心。

B.戰亂導致勞動力南遷,對黃河流域是重大損失,對長江流域是發展機遇。

C.從西漢末年到北宋末年,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三次北方人口大規模南遷。

D.長江流域各段農業開發進程并不一致,大體按上中下游的順序逐段開發。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第三段引述了諸多史料,旨在論述江南在當時己經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尤其是在全國糧食生

產與供給方面占據著重要地位。

B.材料一重點談及人口南遷和南方經濟發展問題,因為在農耕時代,勞動力多少是生產力高低的標志,

人口增長能極大促進農業發展。

C.材料二第一段引述范仲淹“膏腴千里,國之倉庾”的論述,恰好能夠印證材料一第三段關于江南糧賦

重要地位的相關內容。

D.明清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江南蠶桑和棉織不斷發展,特色區域經濟擠占糧

田,導致江南糧食生產不能自給。

3.如果對材料一第一段進行展開論述,下列選項最適宜充當論據的一項是()

A.引景帝之子劉發因其母位卑無寵,無法躋身中原諸王之列而封長沙王的史實直接證明。

B.引述《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述“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加以證明。

C.引述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中“臣聞楚有七澤,其一日云夢。云夢者,方九百里”來證明。

D.引東漢時期修建的余杭(今屬浙江)南湖工程既有灌溉之利,又有防洪作用的史料證明。

4.兩則材料都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相關內容,簡析這一內容在兩則材料中的不同作用。

5.江南一帶在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因素?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答案】l.D2.D

3.B4.材料一中,“蘇湖熟,天下足”作為結論,強調太湖平原在國家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有力支

撐了“江南成為全國經濟重心”的觀點。

材料二中,“蘇湖熟,天下足”是全文的中心論題,文章主要論述這一民諺的產生背景、廣泛流傳及歷

史演變。

5.①社會(政治)環境方面:相比戰亂頻繁的北方,江南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國家對江南農業倚賴和重

視,加大了投入。

②勞動力方面:“安史之亂”和“靖康之難”引發了兩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加之江南民風吃苦耐勞,具

有勞動力優勢。

③農業條件方面:江南氣候條件好,水利和農業技術大發展,土地肥沃。

【解析】

【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兩則材料詳細探討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及其影響。材料一主要描述長江

流域的開發歷程和人口南遷對南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強調經濟重心由北向南的轉移及其對全國經濟的

影響。材料二則聚焦江南經濟的崛起及其對全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提出經濟結構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兩則材料相輔相成,展現了江南如何從農業繁榮發展到區域經濟特色的演變過程。整體分析清晰而有條

理,論據豐富,層次分明。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大體按上中下游的順序逐段開發"錯誤。長江流域各段的農業開發進程,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開發

最早,其次是下游,中游最遲,江漢平原在宋元時期才進入農業開發。

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D.“特色區域經濟擠占糧田,導致江南糧食生產不能自給”錯誤。“江南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還

有工商貿易發展帶來的非農業人口激增,糧食需求量增大。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指出長江流域開發時間進程遠落后于黃河流域,在秦漢時期南方還處于開發初期。

A.只能作為佐證材料而不能直接證明;

B.引用《史記?貨殖列傳》中的記述,說明南方地廣人稀,當時長江流域初期的不成熟開發狀態,適合

作為論據。

C.屬于文學作品,運用想象、夸張,不是最合適的論據;

D.與材料的觀點恰好相悖。

故選B。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中,材料一側重于歷史變遷,分析北方人口南遷如何促進江南經濟尤其是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結合

“這里有發達的經濟、豐富的物產以及眾多的人口,僅在有限的平原地區之內就養活了全國近22%的人

口,同時還負擔了國家大量糧賦。據《宋史?食貨志》……包拯說……在運往京師的巨額漕糧中,'江南

所出過半',而來自太湖平原一帶的漕糧,又’素甲于江浙’,可謂名副其實的‘蘇湖熟,天下足'”分

析可知,“蘇湖熟,天下足”作為結論,強調太湖平原在國家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有力支撐了“江南

成為全國經濟重心”的觀點。

材料二中,材料二的論題為“蘇湖熟,天下足”,結合“江南在唐宋之時己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蘇

湖熟,天下足’這句民諺,最初被范成大引錄于他在南宋紹熙三年(1192)修撰的《吳郡志》中……說明

當時這一民諺確實已廣為流傳”“明清以來……使江南這個‘全國糧倉’的糧食儲備日益不足,甚至逐漸

淪為缺糧區,民食不能自給……至此,原本的‘蘇湖熟,天下足'演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分析可

知,文章主要論述這一民諺的產生背景、廣泛流傳及歷史演變。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①社會(政治)環境方面:結合“開發長江流域,解決勞動力不足是一個關鍵問題,黃河流域的每一次戰

亂都為長江流域提供了一次發展契機”“江南在唐宋之時已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國家對江南經濟的倚

賴,也反過來促進了國家對江南農業的重視和投入”分析可知,相比戰亂頻繁的北方,江南社會環境相對

穩定;國家對江南農業倚賴和重視,加大了投入。

②勞動力方面:結合“‘安史之亂’引發的北方人口南遷,再度推動原已頗具規模的江南經濟走上新的發

展階段,不但使之成為北方政治中心賴以撐持的支點,而且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北宋末年由‘靖康之

難’而造成的第三次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促使江南作為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日益鞏固”“吳泳和高斯得在

引用這一民諺時,尤其強調這是江南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果……蘇湖熟,天下足。雖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

之盡也”分析可知,“安史之亂"和‘‘靖康之難”引發了兩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加之江南民風吃苦耐

勞,具有勞動力優勢。

③結合“原先'火耕水耨’的粗獷農業很快進入了高水平的精耕細作狀態,土地的開墾和熟化都取得了很

好的效果”“天上天堂,地下蘇杭……世言蘇湖熟,治溉及四方”分析可知,農業條件方面:江南氣候條

件好,水利和農業技術大發展,土地肥沃。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金三兒

范子平

桃花順子姊弟倆背了書包,蹦蹦跳跳去上學了。桃花娘鎖了門,鑰匙塞磚頭下,急匆匆扛起鋤頭要上

工,忽覺脊背發熱,一愣怔,馬上明白,是金三兒!她回過頭來,果然見金三兒隔著矮矮的院墻,賊溜溜

地看著她。她說,三兒,又看上了俺家啥東西?金三兒說,說那話!東西在你屋,我看得見嗎?

桃花娘沒心跟他打卦聊嘴,想起是鑰匙放得不對了。那時候的鎖是老式狹長的黃銅鎖,鑰匙是一根細

長鐵板兒,頭兒彎一點彎兒。一把鎖就一把鑰匙;為了自家人開鎖方便,上地干活都不帶鑰匙,都是隨意

放屋門的近處,或門檻里邊——那時屋門不開鎖也能往里推一大柞深的地方,或雞窩里,或窗戶下的舊鞋

里等。但這些地方,金三兒都能尋摸得到。他們家在村東沿兒白馬河邊住,金三兒正跟他們隔壁。

俺村左不過三四百口人,人人都知道金三兒是偷兒。金三兒到地里干活偷地里,到村里游蕩偷村里,

各家各戶偷了個遍。地頭地腦順點東西的人,不止金三兒一個,比方褲腰里別穗玉米,抓鉤齒帶半拉紅

薯,褲兜里塞一把花生,不少社員都干一點,可金三兒就是家常便飯,次數特多,太經常。最惡劣的是去

下蛋的老母雞肚下摸雞蛋,金三兒都懶得煮,隨即磕開倒嘴里就生喝了。不過,小偷小摸不算賊,那個時

代講究家庭成分,金三兒往上推三代都貧農,兩歲死了爹,娘又跟人跑了沒蹤影,他一個人過,冷鍋冷灶

的也可憐,大家伙兒對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金三兒偷屋里東西最煩人。不過那時都窮,屋里也都沒啥值錢東西,再說金三兒偷屋里也算有節制,

都是趁沒人,尋摸到屋門鑰匙,開了門進去拿塊餅,或弄個烤紅薯等,別的他也不拿。為此金三兒挨過

罵,挨過打,但壞習慣改不了。今年中秋節前,在貴州煤礦當工人的桃花姑父過來,帶來兩包月餅。一包

四塊。桃花娘要給桃花的姥姥送一包。剩下一包,家里四口人,夫妻倆加桃花和順子,正好每人一塊。桃

花娘先是去了桃花姥姥家。剩余的一包桃花娘放候籃里,高高地掛起來。

可還是遭了賊手,那賊百分之百是金三兒。其實那天下午上晌,桃花娘也是見到金三兒隔了墻斜眼看

她。她當時就一驚,但想這次鑰匙放屋門上隔板里,金三兒個子低夠不著,就放心地扛著鋤頭往地里走

了。到晚上回家看看,家里啥也不少,想可能是自家患上疑心病了。全隊三四十戶人家,金三兒挨家挨戶

摸,也一個月才能輪到一次吧?到晚上全家吃月餅時,桃花娘傻眼了。包裹紙還有上邊紅蓋頭都好好的,

可拆開里邊,四塊月餅每一塊都被刀子切過,每塊月餅去掉五分之一,籃子里還有些許月餅屑末。看來是

就著籃子當場就進肚里了。這個金三兒!不知咋想的。他還挺細心挺藝術的,不偏不倚,得跟他們家每口

人吃得一樣多!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今天又被金三兒盯上,桃花娘心里煩躁。想鑰匙放到哪里都能被金

三兒尋到,這次不能著了他的道兒,桃花爹被隊里派到外地挖渠做工,桃花和順子放學晚,那干脆就把鑰

匙帶身上吧,但從沒在身邊帶過,擱大口袋里也沉沉的,不時得摸它一下,恐怕丟失。

男的女的一眾社員在西北麥田里點豆餅,大家嘻嘻哈哈的。桃花娘由于身上帶了個一拄長的鐵鑰匙,

一彎腰就珞得慌,心里就不高興,平日里的開朗活潑不見了,她只是不住氣地暗暗罵金三兒。喜梅平時愛

開玩笑,就說,咋了二嫂子,俺二哥才出去幾天,你就神不守舍了?桃花娘就罵她。后半晌,一輛綠色的

自行車疾馳而來,是郵局送信的,經常從村里村外過,大家都認得他。喜梅想給他來一句笑話。送信的卻

嚴肅地吆喝起來,咱這兒誰是桃花娘?人們都一愣。桃花娘趕緊說,就是俺,咋的啦?送信的說,我走出

您村時,聽到有人吆喝桃花家失火了,回頭看村東頭有冒煙,還有人追著我車子喊,讓過來給你捎個信

呢!

桃花娘啥也顧不上了,起來就往家跑,跑得喪魂失魄像逃兵一樣。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自

己家從不富足,那五間房是十幾年口挪肚攢才蓋起來的,一柱棟楝一根橡木一塊磚瓦都是自家的血汗,再

說,房子燒毀了,去哪里弄錢再搭窩呢?還有屋里的方桌柳椅,床第鋪蓋,要說都不值錢,可再去購置,

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拿出這筆錢的!她又想,好好的咋就失火了呢?想起來了,昨晚洗的單子沒有晾干,

早晨把它折疊了放在竹煩籠上去煩,燉籠放在煤火口,留的煤眼兒大了,大約火焰躥上來了,把單子燃著

了……

家里的方向還冒著黑煙,桃花娘一氣兒跑進院子,腿都軟了,一頭栽倒在地上。有人把她拉起來,一

院子人呢,都在看她。她抬起頭看家里,屋門被端掉了,鎖扣搭連著一扇門斜掛一邊。喂牲口的大伯王增

說,桃花娘呀,你要感謝人家金三兒呀,他跟我正在牲口棚里鋤草,看到你家院子冒黑煙,連說不好了,

去大街上喊“救火了——"又搶先挑起水桶往你家跑。來了好多人,可都進不去門呀,金三兒窩下腰把你

家門硬端掉一扇,大家都去潑水,還算及時,沒過太大會兒就撲滅了火。桃花娘強撐著精神進屋看,遍地

濁水橫流,煤火上燉籠連單子早燒成灰了,灶火前木頭窗戶燒沒了,墻壁也黑一大片,房頂也有煙熏的痕

跡,要不是及時救下火,后果不堪設想,想著想著目光就不由自主地尋金三兒。

金三兒其實就在她身后,頭發都燒沒了,滿臉黑乎乎的,額頭帶著傷;棉襖燒掉半拉,裸露的胳膊也

帶著傷。金三兒看桃花娘目光往他身上掃描,嘶啞著喉嚨喊,桃花娘,天地良心,你家的鎖我可沒打開,

事兒太急,真沒找到鑰匙呀!

桃花娘感慨萬千,嘴里喃喃著“金三兒呀,金三兒呀——"她喊道,老少爺們兒,我謝謝咱了,再幫

點忙,趕緊把咱金三兒送醫院救治吧!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桃花娘“忽覺脊背發熱,一愣怔,馬上明白,是金三兒”,說明她慣于捕風捉影,敏感多疑。

B.”說那話!東西在你屋,我看得見嗎?”體現金三兒因桃花娘的懷疑而滿腹委屈。

C.”到晚上全家吃月餅時,桃花娘傻眼了”,只因為她費盡心機小心防范,卻還是遭了賊偷。

D.“金三兒呀,金三兒呀——",蘊含了桃花娘對金三兒的歉疚、擔憂、疼惜、感激等感受。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他還挺細心挺藝術的,不偏不倚,得跟他們家每口人吃得一樣多!”幽默俏皮的語言,增加小說的

喜劇效果。

B.男的女的一眾社員勞動時嘻嘻哈哈,桃花娘卻神不守舍,這為后文寫桃花娘家“失火”做了必要的鋪

墊。

C.”一柱棟楝一根椽木一塊磚瓦都是自家的血汗”一氣而下,無任何停頓,突出房屋的來之不易,襯托

了人物的焦急心情。

D.“我謝謝咱了”“把咱金三兒送醫院救治”中兩個“咱”的含義雖然不同,但都蘊含了濃烈的鄰里情

誼。

8.這篇小說在主要情節之外有大量補充交代的內容。小說二、三段補充交代的內容有何作用?請簡要分

析。

9.小說家筆下的人物有“個性化”和“類型化”的差別。我們熟知的“林沖”性格復雜,屬于個性化人

物;“別里科夫”性格單一,屬于類型化人物。你認為本文中的“金三兒”屬于哪種類型?請說明理由,

并解說作者塑造這個人物的意圖。

【答案】6.D7.B

8.①中斷主要情節的敘述節奏,補充交代人物活動的時代背景及特征,使敘述節奏顯得舒緩而富于變化;

②交待金三兒的身世和行為習慣,與后文金三兒救火形成對比,凸顯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③寫村人身處物質匱乏的時代,但仍能持守寬厚善良的底線,為后文金三兒拼命救火做鋪墊。

9.(1)金三兒是個性化人物。

①金三兒個性的形成受到特定時代、特定環境、特定身世的影響;

②金三兒的個性具有復雜性,一方面,他有小偷小摸、懶惰、游手好閑的不良習氣;另一方面,他樸實善

良、做事有底線,面對與己無關的火災挺身而出;他救火受傷之后竟然還擔心桃花娘責怪,體現出他的樸

實憨厚。

③作者塑造這一個性鮮明而又真實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對農村民眾生活狀態的關注和對美好精神的贊

美。

(2)金三兒是類型化人物。

①小偷小摸是金三兒的個人行為,也是物質匱乏時代不少村人的惡劣習氣,只不過金三兒表現得最為突

出,金三兒是一類人的典型;

②金三兒為救火奮不顧身是村子中人持守做人底線、善良樸實秉性的具體體現,金三兒是中國農村底層百

姓的代表。

③作者塑造這一類型化的人物,意在引起讀者對農村生活整體狀態的關注與反思。

【解析】

【導語】《金三兒》通過描繪一個名聲不佳的小偷金三兒,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令人意外的正直與勇氣,塑

造了一個復雜的人物形象。小說鮮明地反映了人在社會邊緣生活的無奈與艱辛,以及其善良本性的閃現。

文章通過細節描寫和生動的對話,展現了桃花娘與金三兒之間的誤解與和解,加入了對鄉村生活的真實刻

畫,蘊含了深厚的人情味和對人性的洞察。作者通過金三兒的事跡,意在表達對道德復雜性的理解與同

情。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的能力。

A.“說明她慣于捕風捉影,敏感多疑”錯誤。后文“她回過頭來,果然見金三兒隔著矮矮的院墻,賊溜

溜地看著她”,說明桃花娘感覺敏銳。

B.“體現金三兒因桃花娘的懷疑而滿腹委屈”錯誤。這是金三兒狡辯和耍無賴的體現。

C.“只因為她費盡心機小心防范,卻還是遭了賊偷”錯誤。不只因為遭了賊偷,還因為四塊月餅每一塊

都被刀子切過,每塊月餅去掉五分之一。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

B.“必要的鋪墊”錯誤。“神不守舍”主要交代的是“桃花娘由于身上帶了個一柞長的鐵鑰匙,一彎腰

就珞得慌,心里就不高興,平日里的開朗活潑不見了,她只是不住氣地暗暗罵金三兒”的結果,與后文沒

有直接關系。

故選Bo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從敘事的節奏上看,小說第二段寫“金三兒都能尋摸得到。他們家在村東沿兒白馬河邊住,金三兒正跟

他們隔壁”,第三段寫“人人都知道金三兒是偷兒。金三兒到地里干活偷地里,到村里游蕩偷村里,各家

各戶偷了個遍”“金三兒就是家常便飯,次數特多,太經常”“金三兒往上推三代都貧農,兩歲死了爹,

娘又跟人跑了沒蹤影,他一個人過,冷鍋冷灶的也可憐”,補充交代了金三兒的家庭背景以及他慣常偷竊

的行為。補充部分的內容,中斷主要情節的敘述節奏,補充交代人物活動的時代背景及特征,使敘述節奏

顯得舒緩而富于變化;

②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來看,通過這兩段的補充交待金三兒的身世和行為習慣的信息,讀者能夠理解金三兒

并非純粹的“壞人”,他的偷竊行為受限于生活窘境和缺乏家庭教育。通過詳細描述其貧苦的身世和小偷

小摸的習慣,塑造了一個既讓人同情又無可奈何的立體形象,為后文他在火災時的勇敢救助形成對比,增

強了人物的復雜性和故事的深度。

③從情節的發展來看,這些內容為后文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他一個人過,冷鍋冷灶的也可憐,大家伙

兒對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解釋了村民對金三兒行為的包容與無奈。寫村人身處物質匱乏的時代,但仍能

持守寬厚善良的底線,為后文金三兒拼命救火做鋪墊。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的能力。

(1)金三兒是個性化人物。

①金三兒的個性形成受到了其特殊的成長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他“三代都貧農,兩歲死了爹,娘又跟

人跑了沒蹤影,他一個人過”,身世坎坷,自小無父無母,貧窮和孤獨促使他滋生偷盜行為。故其個性的

形成受到特定時代、特定環境、特定身世的影響,是個性化的人物。

②金三兒的個性具有復雜性。金三兒雖然以“偷竊”為主要行為特征,但在小說中展現出復雜的性格。他

雖小偷小摸,卻心地善良,最終在救火時“及時救下火”“頭發都燒沒了,滿臉黑乎乎的,額頭帶著傷;

棉襖燒掉半拉,裸露的胳膊也帶著傷”表現出勇敢、主動的一面。在村中,他的行竊行為讓人無奈,但他

的孤苦身世使人同情。他劣習難改卻仍能獲得鄰里原諒,而最終救火時的英勇行為,更是揭示了其深藏的

善良。“金三兒看桃花娘目光往他身上掃描,嘶啞著喉嚨喊,桃花娘,天地良心,你家的鎖我可沒打開,

事兒太急,真沒找到鑰匙呀!”他救火受傷之后,面對質疑,竟然還擔心他人責怪,表現出他的樸實憨

厚。

③作者通過塑造金三兒這一復雜的、個性化人物形象,旨在呼喚人們對社會邊緣人物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他們性格多樣,要理智看待,要能夠從其既小偷小摸,又心地善良的復雜形象特征上反思個體行為與社會

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借助其救火時的英勇善良,寄托了作者對農村普通民眾生活狀態的關注和對美好精

神的贊美。

(2)金三兒是類型化人物。

①從文中“地頭地腦順點東西的人,不止金三兒一個,比方褲腰里別穗玉米,抓鉤齒帶半拉紅薯,褲兜里

塞一把花生,不少社員都干一點”可知,在物質匱乏時代的時代,不少村人的惡劣習氣有小偷小摸的行

為,只是對于金三兒來說“就是家常便飯,次數特多,太經常”,他表現得最為突出,故金三兒是一類人

的典型。

②他因特定的生活境遇和角色形成了喜愛小偷小摸的行為習慣,但同時在救火時“及時救下火”“頭發都

燒沒了,滿臉黑乎乎的,額頭帶著傷;棉襖燒掉半拉,裸露的胳膊也帶著傷”表現出勇敢、主動的一面,

在危急情況中展現了本性的善良。他面對火災的英勇舉動,是村子中人堅持做人底線,秉持善良樸實本性

的具體體現。金三兒是中國農村普通底層百姓的代表。

③作者塑造金三兒這一類型化的人物,他有惡劣習氣,他本性善良,意在通過反映出社會包容和理解對個

體的影響,以及在貧困環境中的人性光輝,意在引起讀者對農村生活整體狀態的關注與反思。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東海王苻堅,素有時譽。尚書呂婆樓日:仆里舍有王猛者,其人謀略不世出殿下宜請而咨之堅因婆樓

以招猛一見如舊友,語及時事,堅大悅,自謂如劉玄德之遇諸葛孔明也。堅即位,以李威為左仆射,呂婆

樓為司隸校尉,王猛為中書侍郎。威,茍太后之姑子也,得幸于茍太后,堅事之如父。威知王猛之賢,常

勸堅以國事任之,堅謂猛目:“李公知君,猶鮑叔牙之知管仲也。”猛以兄事之。

王猛日親幸用事,宗親勛舊多疾之。特進、姑臧侯樊世,本氐豪,佐秦主健定關中,謂猛目:“吾輩

耕之,君食之邪?"猛曰:“非徒使君耕之,又將使君炊之!”世大怒目:“要當懸汝頭于長安城門,不

然,吾不處世!”猛以白堅。堅目:“必殺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肅。”會世入言事,與猛爭論于堅前,世

欲起擊猛。堅怒,斬之。于是群臣見猛皆屏息。特進、光祿大夫強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橫,掠人財

貨、子女,為百姓患。猛下車收德,奏未及報,已陳尸于市,堅馳使赦之,不及。與鄧羌同志,疾惡糾

案,無所顧忌,數旬之間,權豪、貴戚,殺戮、刑免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氣,路不拾遺。堅嘆

日:“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以王猛為輔國將軍、司隸校尉、侍中、中書令。猛上疏辭讓,堅不許。

猛時年三十六,歲中五遷,權傾內外;人有毀之者,堅輒罪之,于是群臣莫敢復言。猛剛明清肅,善惡著

白,勸課農桑,練習軍旅。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

(節選自《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二》)

材料二:

《春秋左氏》載“六逆”之說日: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六者,亂之

本也。余謂“少陵長,小加大,淫破義”,是三者,固誠為亂矣。然其所謂“賤妨貴,遠間親,新間

舊”,雖為理之本可也,何必曰亂?夫所謂“賤妨貴”者,益斥言擇嗣之道,子以母貴者也。若貴而愚、,

賤而圣且賢,以是而妨之,其為理本大矣,而可舍之以從斯言乎?此其不可固也。夫所謂“遠間親,新間

舊”者,蓋言任用者之道也。使親而舊者愚,遠而新者圣且賢,以是而間之,其為理本亦大矣,又可舍之

以從斯言乎?此其不可固也。必從斯言而亂天下,謂之師古訓可乎?此又不可者也。是三者,擇君置臣之

道,天下理亂之大本也。

(節選自柳宗元《六逆論》)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其人謀略A不世B出C殿下宜請D而咨之E堅因婆樓以招F猛G一見H如舊友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猶鮑叔牙之知管仲也”與《勸學》“蚓無爪牙之利”的“之”用法不同。

B.徒,只、僅僅,與《孔雀東南飛》“徒留無所施”的“徒”意思不相同。

C.貴,地位高貴的人,與《〈老子〉四章》“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D.間,離間,與《屈原列傳》中“讒人間之,可謂窮矣”的“間”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認為自己遇到王猛就如同劉備遇見諸葛亮,即位后對王猛加以重用,屢次升遷,讓王猛權傾朝

野。

B.王猛與鄧羌志同道合,嫉惡如仇,共同懲處了強德等二十余名權貴,讓苻堅體會到了依法治國的好

處。

C.柳宗元與《左傳》都認為“年輕的欺凌年長的,勢小的超越勢大的,奸邪傷害有道義的人”會造成動

亂。

D.柳宗元認為,君王在選擇繼承人時,要考慮被選擇者是否賢能,而不能子憑母貴,只依據出身來確

定。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王猛日親幸用事,宗親勛舊多疾之。

(2)是三者,擇君置臣之道,天下理亂之大本也。

14.材料二認為君王在用人時“遠間親,新間舊”是有道理的,材料一哪些內容可以作為這一觀點的例

證?請簡要說明。

【答案】10.CEG

11.C12.B

13.(1)王猛日益受到寵幸執掌政權,王室親屬以及有功的舊臣都十分憎惡他。

(2)這三種情況,是選擇儲君、任用臣子的原則/方法,是關系到天下安定還是混亂的根

本。14.①苻堅因樊世對王猛不敬,斬殺樊世,可論證“新間舊”可行。

②王猛斬殺太后的弟弟強德,苻堅赦免不及,可論證“遠間親”可行。

③王猛三十六歲就權傾朝野,敢詆毀他的人都被苻堅治罪,可論證“新間舊”可行。

【解析】

【導語】這篇文章通過選取歷史人物與經典文本,探討了君權和用人之道。苻堅在位期間,因識才重用王

猛,推動了國家的改革和治理。這與柳宗元在《六逆論》中提出的觀點相呼應,即“遠間親,新間舊”能

確保賢者為國效力。在對比中,材料一展示了王猛在政治上的強勢改革及躬耕實踐,而材料二則提供理性

分析,強調用人唯才的重要性。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他的謀略世上少有,殿下應當請他出來,征詢他的意見。苻堅依照呂婆樓的意思召來了王猛,兩人

一見如故。

“其人”是“謀略不世出”的主語,“殿下”是“宜請而咨之”的主語,“堅”是“因婆樓以招猛”的主

語,主語之前要斷開,故而CE處斷句;

“猛”指王猛,是“招”的賓語,其后應斷開,故G處斷句。

故選CE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就好像鮑叔牙了

解管仲那樣。/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

B.正確。“徒”,只、僅僅;/白白地。句意:不僅讓你耕種土地。/白白地留下來也沒有什么用處。

C.“用法相同”,錯誤。“貴”,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指地位高貴的人;/意動用法,以……為貴。句

意:地位低賤的人妨害地位高貴的人。/不把稀有的物品當作珍貴的東西。

D.正確。句意:疏遠的離間親近的,新來的離間故舊的。/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到了困境了。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王猛與鄧羌……共同懲處了強德等二十余名權貴”錯誤,依據原文“猛下車收德,奏未及報,己陳

尸于市”可知,懲處強德是王猛自己的行為,與鄧羌無關。

故選Bo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親幸”,受到寵幸;“用事”,執掌政權;“疾”,憎惡;

(2)“道”,原則、方法;“理亂”,安定混亂。.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的能力。

①苻堅因樊世對王猛不敬,斬殺樊世,可論證“新間舊”可行:王猛是新被苻堅重用的人才,樊世屬于宗

親勛舊一類,樊世對王猛不敬,苻堅為了維護王猛,斬殺樊世,這體現出苻堅在用人上偏向于支持新啟用

的有才能的王猛,哪怕面對舊有的氐族豪強的抵觸,也堅決站在新人這邊,符合“新間舊”合理的情況,

能夠作為例證。

②王猛斬殺太后的弟弟強德,苻堅赦免不及,可論證“遠間親”可行:強德是太后的弟弟,屬于與苻堅關

系親近之人,而王猛相對來說是憑借自身才能被苻堅賞識任用的臣子,屬于“遠”的一方。王猛敢于依法

處置強德,即便苻堅想赦免都來不及,說明在苻堅治理朝政時,認可王猛這種不畏親貴、按法行事的做

法,體現了“遠”的賢臣可以對“親”的權貴進行制約,從而論證“遠間親”是可行的。

③王猛三十六歲就權傾朝野,敢詆毀他的人都被苻堅治罪,可論證“新間舊”可行:王猛作為新崛起被重

用的臣子,迅速獲得極大權力,那些詆毀他的人(往往可能是舊臣等出于嫉妒等心理)被苻堅治罪,這表

明苻堅非常信任王猛,不允許舊人等對新人進行無端干擾破壞,從側面體現出“新間舊”在苻堅用人過程

中是被認可、可行的一種做法。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東海王苻堅,向來受時人贊譽,尚書呂婆樓說:“我的同鄉里有個叫王猛的人,他的謀略世上少有,

殿下應當請他出來,征詢他的意見。"苻堅依照呂婆樓的意思召來了王猛,兩人一見如故。談論到當前的

國家大事。苻堅非常高興。自稱如同劉備遇上了諸葛亮。苻堅即位后,讓李威擔任左仆射,呂婆樓擔任司

隸校尉,王猛擔任中書侍郎。李威是茍太后姑姑的兒子,被茍太后親近信任,苻堅如同侍奉父親一樣對待

他。李威知道王猛的才能,常常勸苻堅把國事交付給王猛,苻堅對王猛說:“李公了解你,就像鮑叔牙了

解管仲一樣"王猛像侍奉兄長一樣對待李威。

王猛日益受到寵幸執掌政權,王室親屬以及有功的舊臣都十分憎惡他。特進、姑臧侯樊世,本是氐族

的豪強,輔佐前秦國主苻健平定關中,他對王猛說:“我們耕種土地,你坐享其成嗎?”王猛說:“不僅

讓你耕種土地,還要讓你做成熟食!”樊世勃然大怒,說:“一定要把你的腦袋懸掛在長安城門上,不這

樣,我就不活在人世!”王猛把這些告訴了苻堅,苻堅說:“一定得殺掉這個氐族老夫,然后群臣百官才

能恭敬從命。”恰好這時樊世進宮商討事情,和王猛在苻堅面前爭論起來,樊世想起身擊打王猛,苻堅大

怒,把樊世殺了。從此,群臣百官見到王猛都連大氣也不敢出。特進、光祿大夫強德是太后的弟弟,他借

酒逞兇,驕縱蠻橫,搶人財物,是百姓的禍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強德,奏章上報(請求處理)沒等回

復,(強德)就已經陳尸街市。苻堅(見到奏章后)迅速派使者來要赦免強德,但為時已晚。(王猛)與

羌志同道合,痛恨邪惡,糾正冤案,沒有所顧忌的事情,幾十天時間,被處死和依法黜免的權貴豪強、王

公貴戚有二十多人,朝廷震動,奸猾之輩屏聲斂氣,境內路不拾遺。苻堅感嘆地說:“我到如今才知道天

下有法律了!”讓王猛擔任輔國將軍、司隸校尉、侍中、中書令。王猛上疏推辭,苻堅不允許。王猛當時

三十六歲,一年中五次升遷,權傾朝野;有詆毀他的臣子,苻堅就治臣子的罪,于是群臣不敢再說王猛

的壞話。王猛剛正賢明,清廉嚴肅,褒貶鮮明,勸勉督促農耕桑蠶,訓練軍隊。因此國富兵強,戰無不

勝,秦國很太平。

材料二:

《春秋左氏傳》記載的“六逆”的說法是:地位低賤的人妨礙地位高貴的人,年少的人欺凌年長的

人,(與帝王)關系疏遠的人離間(與帝王)關系親近的人,新提拔人的代替資歷老的人,勢力小的人超

越勢力大的人,奸邪之人傷害有道義的人。這六者,是天下動亂的根本原因。我認為“年少的人欺凌年長

的人,勢力小的人超越勢力大的人,奸邪之人傷害有道義的人”這三者,的確是導致天下動亂的原因。然

而它所認為的“地位低賤的人妨礙地位高貴的人,(與帝王)關系疏遠的人離間(與帝王)關系親近的

人,新提拔人的離間資歷老的人”,即使作為天下太平的原因也是可以的,怎么能說是天下動亂的根源

呢?它所說的出身低賤的妨害出身高貴的,大概指的是選擇繼承國君的原則。兒子因母親地位的高貴而高

貴,如果出身高貴卻愚蠢,地位低賤卻圣明且賢能,因此而后者妨害前者,正是治理國家的重大原則,可

以舍棄圣明且賢能的賤者而去盲從“賤妨貴”這種說法嗎?這當然是不可以的。所說的(與帝王)關系疏

遠的離間(與帝王)關系親近的,新提拔的代替資歷老的。大概說的是任用官員的原則。如果關系親近

的、資歷老的官員愚笨無能,關系疏遠的、新提拔的官員圣明且賢能,因此而讓后者取代前者,這也是治

理國家的重大原則,可以舍棄圣明賢能的遠者、新者而去盲從“遠間親,新間舊”的說法嗎?這當然是不

可以的。一定要盲從“賤妨貴,遠間親,新間舊”這種話而使天下混亂,(卻)說是取法古代的遺訓,這

也是不可以的。這三種情況,是選擇儲君、任用臣下的原則,是關系到天下安定還是混亂的根本。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紅梅三首①(其一)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②。

注釋:①作者貶謫黃州期間,讀北宋詩人石延年《紅梅》一詩而作。②“詩老”指石延年,其《紅

梅》詩有“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句。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抓住紅梅在百花過后的冬季才開放的特點,把紅梅比作內心感情豐富細膩而多愁“貪睡”的美

人,頗具情態。

B.首聯以“恐”呼應“愁”,以“冰容”寫紅梅外表,寫出梅花擔心自己不合世俗,害怕招致猜忌的矛

盾與糾結。

C.中間兩聯寫梅花呈現桃杏之色,不過是喝過酒后“酒翠”浮上“玉肌”之故;但外人不理解,梅花因

此而感到“寒心”。

D.尾聯對“詩老”只知道借形色來分辨桃杏與梅花的膚淺做法予以批評,體現出宋代詩人喜歡以議論入

詩的特點。

16.托物言志是詠物詩的常見手法。請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結合頷聯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特點和

“所言之志”的具體內涵。

【答案】15.C16.所托之物的特點:紅梅雖然故意裝扮作淺紅,如同桃杏一般嬌艷,但枝條在經受霜雪

后仍保持了細瘦勁挺的姿態,刻畫出紅梅不畏嚴寒、傲然挺立的個性。

所言之志的內涵:傳達了詩人身處困境,表面上迎合世俗,實則具有潔身自守、不隨波逐流的傲骨。

【解析】

【導語】《紅梅三首(其一)》通過描繪紅梅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品格高潔、不屑于世俗的自我認同。

紅梅因貪睡而遲開,怕不合世俗,以冰霜姿態與世俗春態對立,表現出孤高冷傲的氣質。最后一聯批評石

延年只通過形色分辨花草,強調了內在品格的更高價值,體現出蘇軾追求清高品格和不從俗流的志向。詩

人借詠物抒發懷才不遇和堅持自我的情懷。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C.“外人不理解,梅花因此而感到‘寒心'”錯誤。“寒心”指梅花內心喜寒,不肯隨春開放,而非外

人不理解而感到“寒心”。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物象特征以及評價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所托之物的特點:

頷聯“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中,“所托之物”是紅梅,外表好似桃杏的紅色,但枝條在經

受霜雪后仍保持了細瘦勁挺的姿態。刻畫出紅梅不畏嚴寒、傲然挺立的個性。

所言之志的內涵:

詩中以“紅梅”為托物對象,描繪了其雖外表變化,但仍保留著高潔孤傲的姿態。紅梅表面與桃杏相似,

但內在持有冰清感,象征志士在困境中不改初衷。詩人表達了在逆境中堅持自身操守的理想,表面上迎合

世俗,實則具有潔身自守、不隨波逐流的傲骨。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在年老后,經常會回憶自己的年輕歲月。陸游在《書憤》中回味了當年“”的

豪邁氣概,劉克莊在《賀新郎?國脈微如縷》中回憶了“”的淡定畫面。

(2)在國慶節來臨之際,小張準備寫一篇為祖國獻禮的散文,他想用蘇洵《六國論》中的

“,”兩句,來表明革命前輩創業的艱辛。

(3)古詩詞經常提到“濁酒”。濁酒因其質量一般,有時反映了詩人生活上的艱辛或心情的低落,

如“,"。

【答案】①.中原北望氣如山②.少時棋柝曾聯句③.暴霜露④.斬荊棘⑤.艱難苦

恨繁霜鬢⑥.潦倒新停濁酒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

東)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d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柝、暴、霜、露、荊、棘、鬢、潦、勒。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①電影《重慶森林》里閃爍著的A的廣告燈牌,一個個從墻身伸延至馬路,組成明艷的城市

景觀,仿佛一下擊中了我們共同的生活記憶,畫面感都一下溢出字里行間。不禁想給思維來場穿越:古代

有廣告嗎?有的話,會是什么樣呢?

②古代商家最簡單、最普遍的廣告方式還屬“吆喝”。屈原《天問》對此早有記載:“師望在肆,昌

何識?鼓刀揚聲,后何喜?”宋代商人善于推銷商品,叫賣聲十分有特點,稱為“吟叫”,不僅各有音

調,更會附上精心編寫的辭章。再后來,形形色色響器“搖、打、吹、彈”等持器作聲。如剃頭擔所持響

鐵,日喚頭;賣熟食者所敲小木梆,目擊饞。上世紀B的歌曲《酒干倘賣無》源自閩南地區的叫

賣俚語“酒干倘賣無”,現在依舊隨著時間流轉存留。清末的北京街頭,叫賣則被稱為“京叫”。

③古代也有廣告畫,(甲)?故宮博物院有幅《眼藥酸圖頁》,是800年前南宋雜劇《眼藥酸》

的宣傳冊頁之一,描繪的是該雜劇中的一個場景,可以算是當時的“廣告畫”。畫里活靈活現的是兩個穿

戲裝的演員,一個手拿棍棒的江湖人士用手指著右眼,表示自己的眼睛有疾病;另一人則背著布袋,袋子

上布滿眼睛,手上拿著一瓶眼藥水,給對方推薦使用。

④不只是廣告畫,幌子也是營銷的好創意。幌子(又名“望子”)是中國古代店鋪門前懸掛的體現經

營特點、彰顯商業民俗的招牌。“水村山郭酒旗風”,(乙)。

⑤在古代,廣告更多是視覺、聽覺調動起想象力,不同的廣告折射出的豐富形態,人類活動得到形象

化表達。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古人對“叫賣”及叫賣時所持響器⑴命名頗為講究,請分別指出第②段中“吟叫”“擊饞”兩個名稱

的命名特點。

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

字。

21.第④段畫波浪線的句子是一個長句,適合書面表達。請將其改為四個短句,用于導游向游客口頭介紹

“幌子”,要求含有遞進關系,可適當增刪詞語。

22.文中第⑤段畫橫線的語句有兩處表述不當,請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18.A色彩斑斕(五彩繽紛、五光十色、五顏六色)

B耳熟能詳19.①吟叫:有音調、有節奏、有內涵的大聲叫賣,命名具有文化特點和音量要求。

②擊饞:通過敲擊的方式來吸引那些嘴饞的顧客,激發人的食欲和購買欲,命名具有行業特點和買食效

果。

20.(甲)古代廣告畫長什么樣。

(乙)就是“幌子”的形象展現(“酒旗”就是酒家的幌子)。

21.幌子又名“望子”,是懸掛于門前的各類招牌,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店鋪的經營特點,而且彰顯著商

業民俗。

22.廣告更多是(用、靠、借、以等介詞)視覺、聽覺調動起想象力,不同的廣告折射出的豐富形態,

(使、讓、令等使令動詞)人類活動得到形象化表達。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A處,語境用來修飾“廣告燈牌”,根據生活經驗可知,“廣告燈牌”的色彩比較豐富,可用“色彩斑斕

(五彩繽紛、五光十色、五顏六色)"。色彩斑斕:形容色彩燦爛的樣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學作品等所包含

的內容豐富多彩。五彩繽紛:表示顏色繁多,色彩絢麗,十分好看的樣子。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鮮艷,花

樣繁多。五顏六色:形容色彩復雜或花樣繁多。引申為各色各樣。

B處,語境指《酒干倘賣無》在上個世紀很流行,可用“耳熟能詳”。耳熟能詳:指聽得多了,能夠很清

楚、很詳細地復述出來。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表達效果的能力。

①吟叫:從“不僅各有音調,更會附上精心編寫的辭章。再后來,形形色色響器'搖、打、吹、彈’等持

器作聲”分析可知,“吟叫”是通過聲音的形式賦予叫賣聲一種文藝化的表現,有音調、有節奏、有內涵

的大聲叫賣,命名具有文化特點和音量要求。

②擊饞:從“賣熟食者所敲小木梆,曰擊饞”分析可知,“擊饞”直接把聲音與激發饞意聯結,用擅于引

發食欲的方式命名響器,特點是通過聲音喚起人們的食欲,形象地表達出對食物的渴望與誘惑。“擊饞”

形象又貼切地抓住了其功能上的誘導性質,用聲音來勾起人的食欲。命名具有行業特點和買食效果。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情境補寫的能力。

(甲)處,此處為問句,接著又以“故宮博物院有幅《眼藥酸圖頁》”為例,闡述了古代“廣告畫”樣

子,故此處應是對古代廣告畫什么樣發問,可填下:古代廣告畫長什么樣。

(乙)處,此段闡述的對象是“幌子”,然后又例舉詩歌中“幌子”,詩句“水村山郭酒旗風”較為形象

的展示了什么是“幌子”,可填下:就是“幌子”的形象展現(“酒旗”就是酒家的幌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變換句式的能力。

此句在具體改寫的時候有兩個具體的要求,一是“用于導游向游客口頭介紹‘幌子’”,即“幌子”是陳

述的對象;二是要求含有遞進關系,在具體改寫的時候要關注句間關系,理清邏輯順序。

首先,確定具體的主干,括號中內容“又名望子”在口頭表達中要讀出,故在改句中應單獨成句:幌子又

名“望子”;然后分析其它成分,“是中國古代店鋪門前懸掛的體現經營特點、彰顯商業民俗的招牌”,

是懸掛在古代店鋪門前的“招牌”,可以作為句子的主干;“體現了中國古代店鋪的經營特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