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寫作背景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技巧,比喻,通感的表達效果,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朗讀、畫線的方法,鑒賞文章內容2.通過教師領導、學生自主探究方式,理清文章線索,體會作者情感。(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提高學生語言品味能力,提高審美情趣2.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心情,關注社會,抒發理想。二.教學重點、難點(一)教學重點1.在語句中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分析語言技巧2.體味寫景語境中語言的優美(二)教學難點理解和學習課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體味作者的"情"三.教學課時:2課時四.教學方法:賞讀法、探究法、點撥法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音頻鳳凰傳奇的《荷塘月色》,其創作靈感來源于朱自清的同名散文,這首歌曲很有人文氣質,并且帶有濃濃的中國古典風。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鳳凰傳奇的《荷塘月色》那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又是怎樣的呢?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清華園,看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板書:荷塘月色、朱自清)1.作者簡介:請一兩個同學講述有關朱自清的知識,老師再從作者的字、號,相關散文作品及特點進行補充。2.簡單介紹寫作背景: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國民黨屠殺共產黨和革命人士,作者同情革命者,可又無法和國民黨決裂。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二)整體感知1.學生朗讀,標好自然段,概括段落的內容第1段獨游荷塘緣由。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第4段寫荷塘的美景。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寫荷塘四周的景物。第7~9段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第10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顯然,第1段是“引起”;第4~6段是寫景狀物,第7~10段由現實而思古,再返現實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結構為:第一部分(第1-3段)寫“觀荷緣起”(情)第二部分(第4~6段)寫“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10段)寫“月下遐思”(情)2、理清線索明線:作者漫步荷塘的行蹤(從家門口到小路到荷塘,最后回到家門口)暗線:作者的情感變化(從尋寧靜到得寧靜,最后失寧靜)總結:作者一開始心里頗不寧靜,在淡淡的月色下有了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作者淡淡的哀愁得到了暫時的解脫,于是有了淡淡的喜悅。喜悅過后作者又發出概慨:我什么也沒有。接著作者回憶到江南,想到自己早已無福消受,于是表達了復雜的思想感情,即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三)板書家門口失寧靜尋寧靜荷塘小路得寧靜(四)作業布置:找出文章第4-6段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第二課時:重點鑒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并總結4、5、6段,討論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題。引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的內容(線索、情感基調)運用提問引導法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文章的重點部分以及寫作手法的運用(一)、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于寫景散文,所寫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課文那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明確:4、5、6段。(學生答)(二)、請一名學生模仿錄音朗讀第四段,并提問:一段寫什么景,是從什么方面來寫的?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三)、其中最突出的是那種手法?(學生答:比喻)請同學們找出比喻手法中的本體和喻體。明確: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2.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5.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6.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7.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8.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9.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四)、段落中還運用了哪些手法?(一邊列舉一邊讓學生在文中做好標記)明確:動靜結合、視聽結合、擬人、通感(解釋“通感”并與“比喻”相區別)原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定義: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準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五)、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6、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明確:除傳神的動詞運用外,還用了正反結合、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二、誦讀、鑒賞第6段齊聲朗讀。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小結: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三、、布置作業1.背誦4~6段。2、閱讀全文,進一步了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第三課時:總結4、5、6段,討論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題。一、導入,檢查背誦(抽查1~2名同學)二、總結4、5、6段,理解文中的情與景(一)、學生朗讀第三部分,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么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采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明確:1.《西洲曲》表達的思想情感: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2.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蓮,這順理成章。游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脫“不寧靜”,于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沖突。“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脫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脫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二)、把握全文,結合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里”為什么“頗不寧靜”?明確:(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閑適心情;(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