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11∕T2278-2024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指南_第1頁
(高清版)DB11∕T2278-2024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指南_第2頁
(高清版)DB11∕T2278-2024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指南_第3頁
(高清版)DB11∕T2278-2024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指南_第4頁
(高清版)DB11∕T2278-2024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指南Ghidelinesfordisaster2024-06-28發布2024-10-01實施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I前言 引言 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基本原則 15風險排查 26防御措施 4附錄A(資料性)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臺賬樣表 9附錄B(資料性)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儲備物資清單 參考文獻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本文件由北京市文物局提出。本文件由北京市文物局歸口。本文件由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實施。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新景建設有限公司、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未名文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電建集團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北京市文物工程質量監督站、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格物鼎新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萬金紅、任悅萍、秦景、張劍葳、劉保山、張洪斌、石金山、金建明、錢立群、張薦碩、張云霞、麻潤杰、李廣寧、宮阿都、雷添杰、趙超輝、戴志國、歐陽蘇勇、孫庚、姚瑞虎、王文物是人類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它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由于文物自身的脆弱性,使得自然災害成為威脅文物安全的主要風險之一。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影響,自然災害和極端氣候事件對文物的危害有增無減,文物安全形勢日益嚴峻。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和文物安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夯實文物安全責任,完善文物防災減災體系,全面提升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能力,筑牢文物安全底線,特制定本文件。1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指南1范圍本文件提供了不可移動文物防御自然災害的基本原則、風險排查和防御措施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不可移動文物的自然災害防御。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河道整治設計規范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消防設施通用規范建筑防火通用規范SL379水工擋土墻設計規范WWVT0024文物保護工程文件歸檔整理規范DB11/T741文物建筑雷電防護技術規范DB11/T1636雷電防護裝置日常維護規程DB11/1706文物建筑防火設計規范DB11/T3035建筑消防設施維護保養技術規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由自然因素造成人類生命、財產、社會功能和生態環境等損害的事件或現象。災害防御disasterpre綜合運用工程性或非工程性措施防止或延遲災害發生或減輕災害發生后造成的文物損害。4基本原則4.1最小干預原則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最小程度的介入來最大限度地維系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留文物承載的價值,實現現狀延續。242系統性原則全面考慮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各個環節,采取系統性的防御措施,有序開展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工作,實現災害的有效防控。4.3有效性原則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措施科學合理、可行有效、可操作,能夠妥善保護不可移動文物安全。4.4動態性原則根據自然災害發生、發展的動態特點和規律,加強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實時監測預警,適時調整防御策略、防控重點和措施,提高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能力。5風險排查5.1風險排查5.1.1風險排查依據表1確定的不可移動文物面臨的主要自然災害類型及影響特征展開。表1主要自然災害對不可移動文物的影響對不可移動文物的影響洪澇災害沖刷、沖毀;洪水淹沒;泥沙掩埋;基礎或地基沉降;結構滲水、漏水;材料軟化、塌雷電災害基礎或地基沉降;結構傾斜、錯位;局部開裂、5.1.2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排查事項及內容見表2。表2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排查事項與內容災害屋頂、墻壁、門柱、外檐門窗等結構是否存結構傾斜、表面風化、酥堿病害文物本體周邊下水道和排水系統是否通暢,有無樹葉、是否存在洪澇次生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等風險隱患是否處在蓄滯洪區等洪澇災害高風險區雷電災害是否處在雷電高發區是否處處在山頂或孤立在空曠地區是否發生過雷電災害防雷裝置是否安裝,是否符合現行標準規范防雷裝置日常維護是否到位,是否正常運轉3承擔宗教活動職能的不可移動文物在使用電燈、燒紙、焚香時是否有指定地點,涉電設施防漏電保護裝置是否正常運轉,用電設災害文物本體結構類型(木構架結構、磚木結構、磚石結構)是否在歷史地震中遭受影響或損害文物本體周邊是否存在地震次生災害如滑坡、崩塌等風險隱患文物本體周邊有無滲水、出現異常氣體(氡氣體超標)儲備的災害防御物資是否完好,且可以有效可使用周邊是否有災害防御設施設備,可否正常運轉使用現有的災害防御工程措施是否完備、達標,正常發揮作用5.1.3根據風險排查結果設置風險標識牌或公告欄標示風險信息,并根據風險變化情況及時調整。5.1.4結合年度文物巡查開展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排查工作,建立災害風險隱患臺賬,臺賬格式見附錄A。災害風險隱患臺賬信息包括:a)文物名稱;b)文物類型;c)地理位置;d)文物始建年代;e)保護級別;f)災害風險類型;g)文物基本描述;h)文物本體保存情況;i)風險隱患位置;j)照片圖紙資料;k)文物管理使用情況;1)風險隱患處理措施;4m)填報人、聯系方式及填報日期等。5.1.5宜結合不可移動文物風險隱患排查工作調查歷史災害事件對文物本體的影響,形成不可移動文物歷史災害事件序列,完善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資料基礎。5.2風險圖編繪依據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排查結果編繪災害風險圖,災害風險圖宜分災種編繪。災害風險圖中標注的風險信息包括:a)文物本體脆弱性部位(位置)、風險隱患位置等要素信息;b)文物本體周邊易積水區域、河道、地質災害點、地質斷裂帶、危險物品儲存地等危險源、點;c)歷史災害對文物的影響;d)文物本體周邊人口稠密交通不便等脆弱性區域;e)文物本體周邊防御物資儲備倉庫、消防站、排澇站等設施和場所;f)其他需要標注的信息。6防御措施6.1一般規定6.1.1根據不可移動文物自然災害風險特征、文物本體保存條件、文物本體周邊場地條件、防御措施、施工條件和已有災害防御措施等因素實施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措施。6.1.2根據災害風險排查成果,分類、分期、分級因地制宜地實施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措施。6.1.3采用工程性防御措施時,宜與文物保護修繕設計施工同步進行,防止對文物本體產生不良影響。6.1.4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設置文物安全宣傳欄(櫥窗),張貼災害防御知識、編繪災害風險圖、進行風險監測、儲備應急物質等。6.1.5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措施的檢查驗收依據相關行業規定執行,技術資料的存檔保存可按照WVT0024要求執行。6.2洪澇災害防御措施6.21保證文物本體安全情況下,推薦的可逆性暴雨洪澇災害防御措施有:修建透水地面、建設雨洪調蓄設施、設置排洪溝、修建防洪擋墻,以及進行臨時性遮擋或支撐措施等。6.22建控地帶內可建設透水路面減少局部積水,保護范圍內已建成的硬化路面可增加透水性鋪面。a)透水路面宜根據土基透水性采用全透水或半透水鋪裝結構,透水路面設計可按照GB51222的規定執行。b)透水路面宜與文物本體保持一定安全距離,安全距離取值可按表3的規定執行。表3透水路面與周圍文物本體的安全距離與周圍建筑地面高程的關系56.2.3保護范圍或建控地帶內建設雨洪調蓄設施時,先利用自然洼地、溝、塘、渠和景觀水體等,或通過豎向設計營造雨水滯蓄空間。雨洪調蓄設施設計水位應根據文物本體類型、保護要求和區域暴雨洪澇控制要求的綜合分析結果確定。6.2.4以下凹式綠地作為雨洪調蓄設施時,綠地應低于周邊地面和道路,其下凹深度宜根據設計調蓄容量、綠地面積、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滲透性能等因素確定,下凹深度以50mm~250mm為宜。下凹式綠地與文物本體的間距宜不低于3m,當低于3m時宜在下凹式綠地與文物本體間設置防滲措施。6.2.5濱河、濱水,以及地勢低洼地區的不可移動文物,宜結合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的場地條件、地形特點等設置排洪溝等雨水行泄通道。a)行泄通道宜充分利用地表道路等通道設施,條件受限時可設置地下排洪通道;b)行泄通道應與周邊用地豎向規劃設計、道路交通和市政管線規劃設計等相協調;c)行泄通道上的雨水應就近排入水體、管渠或調蓄設施。6.2.6跨河石橋等文物可結合橋梁本體修繕工作提升橋面、拱券、橋墩和基礎強度抵御洪水沖擊,也可結合文物本體穩定性和河道水文條件在橋梁上下游修建護坡、導流結構等改善橋梁洪水過流形態,提高橋梁安全性。護坡、導流結構的設計宜參考GB50707的規定執行。6.2.7采用防水擋墻抵御洪水時,防水擋墻的工程等級和防洪標準應綜合考慮文物本體的保護級別、文物類型等確定,防水擋墻選型與設計可按照SL379的規定執行。6.2.8利用市政排水管網排泄雨洪水時,保護范圍內雨水口等地面雨水收集設施的形式、數量和布置方式宜根據保護范圍內雨洪水產匯流情況、排水管網泄水能力和場地特征等綜合確定。6.2.9暫時無法采用工程性災害防御措施時,可采用臨時性措施進行洪澇災害防御。常見的臨時性措施包括:a)對存在沖刷風險、滲水漏水風險的不可移動文物采用苫布等進行臨時性遮擋,減少雨水、洪水的影響;b)對于存在結構傾斜的不可移動文物可以采臨時性支擋措施增強結構抗沖性能;c)及時清理保護范圍內排水口存在的堵塞物,清理排水通道淤積物,清理跨河橋梁文物上下游危害文物安全的堆積物和漂浮物等;6.3雷電災害防御措施6.3.1未安裝防雷裝置的不可移動文物,宜根據文物類型和防雷級別確定防直擊雷的外部防雷裝置,文物防雷級別的確定宜按照DB11/T741的規定執行。6.3.2防雷裝置的布設應滿足文物保護和人身安全要求,具體的布設安裝要求參照DB11/T741的規定執行。6.3.3既有防雷裝置存在技術指標不合格時,根據DB11/T741的規定進行整改提升。6.3.4防雷設施接地裝置的布設選址避開地下文物。6.3.5雷電災害發生后,注意檢查接閃器是否存在倒伏、銹蝕、彎曲變形或個別處斷裂;接閃器與引下線連接處是否斷開;接地裝置的填土有無沉降現象、防跨步電壓措施是否完好、接地電阻是否過大等;發生雷擊后注意檢查保護范圍內配電柜等電源浪涌保護器是否失效,失效的及時更換。6.3.6定期防雷裝置進行維護,維護時應按DB11/T1636進行。6.4火災防御措施6.4.1宜根據不可移動文物的消防安全保護等級安排火災防御措施,不可移動文物消防安全保護等級按照DB11/1706的規定執行。6.4.2保證文物本體安全情況下,可逆性火災防御措施有:建設防火隔離、設置消防通道、布設消防6設施器材。火災防御措施的維護保養可參照DB11/T3035的規定執行。6.4.3利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內的道路、水系、廣場、綠地等作為防火隔離設施。6.44結合不可移動文物周邊場地條件和GB55037的要求,在滿足文物保護的前提下設置消防車道。消防車道的凈寬度與消防裝備對應關系宜根據表4確定。消防車道的路面建設宜使用透水性材料。表4消防道路凈寬與消防裝備對應表6.4.5場地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建筑高度大于24m的文物建筑宜設置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6.46宜根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級別和重要程度依照DB11/1706的規定因地制宜設置微型消防站或消防點、消火栓系統、消防軟管卷盤或消防輕便水龍等設施設備。6.47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時,功能符合GB50116、GB55036、GB55037的規定設計。6.48保護范圍、建控地帶內的變配電所、配電設備、線路、用電設備等配置選型和安裝不滿足相關標準規范和消防要求時,應進行改造設計。6.5地震災害防御措施6.5.1可參考GB17741的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范圍實施地震安全性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分期分級實施不可移動文物地震災害防御措施,常見的不可移動文物地震災害防御措施有:文物本體主體承重體系健康監測措施,文物本體地基和基礎加固措施,文物本體及周邊結構支擋(護)措施等。6.5.2對存在結構不穩定的不可移動文物,增加必要的文物監測設備對主體承重體系進行健康監測。6.5.3當不可移動文物的地基基礎需要抗震加固時,綜合考慮當地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地基受力影響深度、材料來源和施工設備等條件與文物本體結構、基礎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選用合理加固方法。地基加固方法的選用見表5,基礎加固方法的選用見表6。表5地基加固方法適用范圍適用于軟弱地基土層的加固。適用于處理水位以下的粘性土、粉土、松散粉細沙、淤泥、淤泥質土、雜填土體的加固適用于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沙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不可移動文物抗震加固適用于地下水較低情況下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適用于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適用于沙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一般用于防滲堵漏、提高適用于處理淤泥、淤泥質土、粉土和含水量較適用于淤泥、淤泥質土、粘性土、粉土、沙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加固7表6基礎加固方法適用范圍適用于地基承載力或基礎底面積尺寸不滿足抗震設計要求的基礎加固基礎補強注漿加固適用于因不均勻沉降、凍脹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基礎裂損的加固6.5.4當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范圍內存在不穩定邊坡、危巖體或落石等風險時,或文物建筑墻體、古遺址夯土體、考古遺址基坑存在結構性不穩定狀態時,宜設置擋土墻、錨桿(索)等支擋結構和支護裝置。a)支擋結構和支護裝置的選型與設置應綜合考慮不可移動文物周邊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場地環境等因素綜合確定。支擋結構的選型和材料宜與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相協調。b)擋土墻應從墻背向外設置泄水孔,排水坡度不應小于4%擋土墻設計與施工宜參考GB50330中擋墻設計施工的有關要求。c)支護裝置與文物墻體、古遺址夯土體、考古遺址坑基相接處應設置伸縮縫。伸縮縫寬度宜為20mm~30mm,縫內填塞材料可采用麻筋、木板、膠泥或橡膠條等。d)錨桿(索)施加于地層、巖層、文物建筑墻體、古遺址夯土體、考古遺址坑基上的應力應不危及文物本體和相鄰結構的安全穩定,錨固體產生的位移應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錨桿(索)設置與施工可參照《巖土錨桿(索)技術規程》的要求執行。6.6防御物資根據區域災害特點和文物災害防御要求合理儲備災害防御物資與裝備,并做好物資管理與維護。常見的物資裝備見附錄B。6.7風險監測與處置6.7.1出現以下情況時,開展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監測工作:a)日常巡檢時發現文物本體存在安全隱患時;b)遭受嚴重災害后;c)水文地質環境(靠近河道低洼地段、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地段等)對文物有顯著影響時;d)周邊環境(粉塵、酸雨)或局部氣候(溫度、濕度、降水等)發生顯著變化時;e)其他可能文物遭受災害影響的情況。6.7.2不可移動文物的災害風險監測可采用人工巡查和已建文物安全監測系統相結合的方式。已經建立文物安全監測系統的不可移動文物可根據風險排查結果增加災害風險監測內容;未建立文物安全監測系統的不可移動文物因地制宜增加災害監測預警設施設備,進行風險監測。6.7.3開展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監測時,宜通過歷史災害資料收集整理、保護范圍周邊居民訪談詢問等方式,了解不可移動文物面臨的主要災害類型,歷史災害過程中的損害情況等,發現潛在風險隱患。6.7.4災害風險監測內容主要包括:a)不可移動文物本體的風險隱患,如本體結構傾斜、位移等結構變形;結構構件損壞、缺失;構件的受力狀態;局部腐蝕、風化等狀態;已有裂縫位置、開合狀態等;地基基礎沉降、傾斜;結構承載力缺失或主要承重結構損壞等。b)不可移動文物的環境風險,如洪澇、地震、火災、雷電等災害隱患風險點位;溫濕度、土壤含水率、光照輻射、氣壓等;文物周邊的邊坡穩定性、水文地質條件、地表振動及地震、沖刷與侵蝕等;周邊交通、施工、企事業影響等。c)其他需要監測的內容。86.7.5災害風險處置措施包括:a)對于風險排查和風險監測過程中發現的風險隱患,及時分析潛在災害影響,可以現場處理的要及時處理;現場無法處理的要及時上報管理單位和上級部門;b)需要進行工程處理的,可結合文物保護工程項目進行處置;c)應急管理部門發出災害預警時,加大人工巡查力度,對于存在結構風險的文物本體進行臨時性的支撐、遮擋等結構加固和增強處理措施,防止災害影響擴大。9DR1/T2278—2024(資料性)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臺賬樣表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臺賬樣表,見表A.1。表A1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隱患臺賬文物類型□古建筑口古遺址口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其他保護級別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未定級災害風險類型(宜說明不可移動文物本體和構件的材質信息,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宜詳細描述建筑結構信息,以及文物本體周邊環境信息)隱患位置及描述現狀照片(照片應準確顯示文物的保存現狀,注明災害風險隱患部位、拍攝時間,提供簡要描述;災害風險與隱患填報日期IR1/T2278(資料性)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儲備物資清單常見的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物資儲備清單,見表B.1。表R1常見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防御物資儲備清單物資照明佩戴式照明設備(佩戴式頭燈、可佩戴身上照明設備等);手持式照明設備〔手電燈、探照燈)、防風燈、防水燈、帳篷燈等);移動式照明設備(移動式工作燈、照明線、充氣式照明燈柱、方位燈等);車載照明設備;非電照明用品(照明熒光棒、蠟燭等);燈具及配件等道路用隔離設備(隔離帶、隔離欄、安全警戒帶、警戒標志桿、警戒標志柱、警戒警示牌(易燃標志、危險標志等)、警示燈等);指示信號類器材〔安全疏(手持擴音器、電動喇叭等)、指揮棒等〕;求救信號類器材〔發光(反光)材料、聲音類(救生哨動力動力電池(蓄電池及配套充電設備、干電池等);應急發電設備(汽油/柴油發電機、應急電源車等);人員防護人員防護防塵口罩;防寒服;搶險救援服;關節防護護具(墊肩、護膝、護肘等);工作服;野外作業防護服;分體式雨衣;安全警示背心;安全帽;搶險救援頭盔;防寒帽;護目鏡;防寒手套;防機械傷害手套;防水靴;防滑鞋;防砸防刺穿鞋;防寒鞋;救生衣等通用手工工具〔鐵鍬(鏟)、鐵(鋼)釬、斧子、十字鎬、大錘、撓鉤、撬棍、防汛防水防雨作業(帆布、合成纖維制苫布、土工布、土工膜、彩條布、防水卷材、防滲布料、防水材料等);防洪排澇作業〔防洪擋水板,圍井圍板,水泥,砂石料,砌筑塊材,木材類(編織袋、麻袋、快速膨脹堵漏袋等),編織布復膜編織布,塑料網,排水管件等(抽水機及配套管道)滅火類設備(滅火水斗,風力滅火機,滅火彈,滅火器,消防槍,消防水鉤和開閘扳手、撲火工具(滅火拖把、滅火毯、消防鏟、多功能滅火拍等));式呼吸器、負壓式呼吸器、生氧面具、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