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后提升訓練 -2024-2025學年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1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后提升訓練 -2024-2025學年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2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后提升訓練 -2024-2025學年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3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后提升訓練 -2024-2025學年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4頁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課后提升訓練 -2024-2025學年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單元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基礎鞏固】1.1916年初,列寧指出社會主義革命是在一切戰線上,也就是說,在經濟和政治的一切問題上進行的一系列的會戰。由此可知,列寧旨在()A.強調資本主義仍然有生命力B.推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C.指出革命的艱巨性和長期性D.主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2.十月革命后,列寧說:“我們有權自豪,而且我們確實很自豪,因為我們有幸能夠開始建設蘇維埃國家,從而開創全世界歷史的新時代,由一個新階級實行統治的時代。”列寧感到“自豪”的是()A.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B.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C.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D.開啟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3.列寧說:“俄國的落后使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與農民反對地主的革命獨特地結合了起來。我們就是在這種基礎上進行十月革命的,不然,我們就不會那樣容易取得勝利。”列寧在此強調俄國十月革命()A.已經滿足了工農的實際需求B.充分利用組織優勢為革命作準備C.以徹底改造社會為主要目的D.具有廣泛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4.蘇俄在實施某一政策時出現如下狀況:“自制造火車頭至開公眾浴室,自供應面包至蘑菇,企圖全部由國家主持。武裝部隊進入村莊,挨戶搜索,除了農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糧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張停用貨幣。”該政策屬于()A.蘇聯模式 B.新經濟政策C.農業集體化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5.1921年春,蘇俄境內出現大量的私人商販、家庭“采購員”,他們從工業地區來到產糧省份,用各種金屬制品交換面粉和馬鈴薯等糧食。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A.工業產品出現滯銷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C.糧食產量大幅提高D.農業集體化的推進6.1931年,蘇聯實施工資改革,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工資,將非熟練工人和熟練工人的工資比例從1∶2.8調整為1∶3.6,并實行刺激性較大的累進計件工資制。這一改革()A.有利于緩解經濟危機造成的破壞B.延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精神C.適應了工業化建設的需要D.推動了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的形成7.1932—1937年,蘇聯集體農莊機耕率由19%提升到71%,谷物的機播率由20%提升到54.3%,機械收割率由10%提升到43.8%。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蘇聯()A.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B.工業化建設成就顯著C.擺脫了糧食供應困難D.工農業比例漸趨均衡8.蘇聯在1937年完成農業集體化以后,幾乎所有農業生產產量均低于1928年時的水平,只有播種面積和皮棉制品產量略有增加。面對蘇聯政治局下發的收購計劃,農民只好將口糧及種子糧上交。這一現象反映了蘇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存在弊端B.農業政策損害了農民利益C.農業集體化背離了蘇聯模式D.計劃經濟加劇了社會矛盾【能力提升】9.19世紀中期,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會主義革命會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的設想;但是,列寧于1915年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觀點。列寧提出這一觀點主要基于()A.帝國主義階段的新變化B.國際工人運動的不斷高漲C.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D.巴黎公社革命失敗的教訓10.在1917年的《四月提綱》里,列寧設想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不贊成立即推翻臨時政府,從而提出了和平發展方針。列寧提出這一設想的主要依據是()A.存在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B.俄國沙皇已經宣布退位C.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D.兩個政權實現和睦相處11.下表為1917年2—10月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黨員人數的變化。這可用來說明()時間2月4月8月初10月初黨員人數約2.3萬人10萬人24萬人35萬人A.社會主義革命已深入人心B.資產階級喪失了執政地位C.工農聯盟得到鞏固和發展D.武裝奪權的條件已經成熟12.1917年12月,蘇俄宣布取消沙俄與英國簽訂的瓜分波斯和土耳其的秘密條約,并呼吁:“立即起來打倒你們國土上百年來的占領者吧!”“在革新世界的道路上,我們期待著你們的同情和支持。”該舉措()A.使中東地區擺脫了殖民枷鎖B.推動了社會主義革命的高漲C.著眼于改善蘇俄的國際環境D.瓦解了英國的殖民主義體系13.有學者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改變了蘇俄當時政治制度的生態原始平衡的格局,破壞了多黨合作體制。”該學者作出這一判斷的理由最可能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A.保障了農民利益B.強化了蘇共對政權的控制C.建立了工農聯盟D.打擊了國內外的敵對勢力14.“因為經濟上允許資本主義而在政治上加強了控制權力向少數人甚至一個人手中集中,逐步形成高度集權的官僚體制。這樣,一個人就可以決定新經濟政策的命運。”該觀點認為新經濟政策()A.實質上是蘇聯模式的雛形B.完全違背了自由競爭的市場原則C.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致D.因受政治體制的制約而難以持續15.在蘇聯,計劃草案經過詳細的、全面的審查以后,便提交政府批準。經政府批準的國民經濟計劃,便獲得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這說明蘇聯工業化發展的特點是()A.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格B.由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C.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D.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16.1930年,時任蘇維埃外交官亞歷山大·巴米爾納在國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蘇聯,他震驚于首都的經濟困境:“幾乎找不到還在營業的商店,罕見的陳列櫥窗里彌漫著蕭條的氣氛……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類、黃油、脂肪類食品。”這反映出當時的蘇聯經濟()A.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波及B.呈現模式僵化與衰退的景象C.取消自由貿易導致生活水平的驟降D.行政干預過多導致弊端顯現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對列寧而言,新經濟政策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只是一次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為的是前進兩步”。——[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25年,蘇聯恢復國民經濟后,進入了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即從1926年到1940年。這個時期,蘇聯一方面加強無產階級專政,另一方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摘編自史仲文、胡曉林《世界全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實現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開創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表現和特點。參考答案【基礎鞏固】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列寧指出社會主義革命并不只是在軍事方面,還包括政治和經濟方面的革命,強調社會主義革命任務還相當艱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故選C項。2.【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故選A項。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俄國的落后使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與農民反對地主的革命獨特地結合了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十月革命得到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的支持,具有廣泛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故選D項。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多余糧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張停用貨幣”,可以判斷是蘇俄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故選D項。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3月,蘇俄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故選B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工資改革的重點在于提高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工資,以此鼓勵工人提高技術,這適應了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故選C項。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30年代,蘇聯的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大提高,說明蘇聯工業化建設成就顯著,故選B項。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蘇聯完成農業集體化以后,農業生產產量下降,而農民為了完成蘇聯政治局下發的收購計劃,只能將口糧及種子糧上交,這說明蘇聯的農業政策損害了農民利益,故選B項。【能力提升】9.【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基于這一變化,列寧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觀點,故A項正確;此時國際工人運動并沒有不斷高漲,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巴黎公社在1871年就已經失敗,排除D項。10.【答案】A【解析】1917年4月,列寧提出了和平發展方針,不贊成使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列寧據此提出和平過渡的方針,故A項正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列寧對國內政局的判斷,與國際形勢無關,排除C項;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17年2—10月,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黨員人數迅速增加,說明武裝奪權的條件已經成熟,故D項正確;A、C兩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十月革命爆發之前資產階級還沒有喪失執政地位,排除B項。12.【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蘇俄宣布廢除沙俄與英國簽訂的瓜分波斯和土耳其的秘密條約,并呼吁當地人民反抗殖民統治,其著眼點是爭取當地人民的支持,改善蘇俄的國際環境,故C項正確;A、B、D三項均與史實不符,排除。1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改變了蘇俄當時政治制度的生態原始平衡的格局,破壞了多黨合作體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8年國內戰爭開始后,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以保證戰爭的勝利,蘇維埃政權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強化了蘇聯共產黨對政權的控制,故B項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排除A項;蘇俄政府建立工農聯盟是通過新經濟政策,排除C項;材料強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強化了蘇共對政權的控制,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逐步形成高度集權的官僚體制。這樣,一個人就可以決定新經濟政策的命運”可知,受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的影響,新經濟政策并未長期實行,即新經濟政策因受政治體制的制約而難以持續,故D項正確。1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計劃草案經過詳細的、全面的審查以后,便提交政府批準。經政府批準的國民經濟計劃,便獲得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蘇聯模式下,蘇聯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即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故選D項。16.【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0年蘇聯模式逐漸形成,優先發展重工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