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名校真題30篇)(原卷版)_第1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名校真題30篇)(原卷版)_第2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名校真題30篇)(原卷版)_第3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名校真題30篇)(原卷版)_第4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名校真題30篇)(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4文言文閱讀(名校真題,30篇)(23-24高一上·廣東廣州·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齊桓公見小臣,三往不得見。左右曰:“夫小臣,國之賤臣也,君三往而不得見,其可已矣!”桓公曰:“惡!是何言也!吾聞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貴,不輕身于萬乘之君;萬乘之君不好仁義,不輕身于布衣之士,縱夫子不欲富貴,可也;吾不好仁義,不可也。”五往而得見也。天下諸侯聞之,謂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節選自韓嬰《韓詩外傳·卷六》)材料二國家悟亂而良臣見。魯國大亂,季友之賢見。僖公即位而任季友,魯國安寧,外內無憂,行政二十一年。季友之卒后,郝擊其南,齊伐其北,魯不勝其患,乞師于楚以取全耳。僖公之性,非前二十一年常賢,而后乃漸變為不肖也,此季友存之所益,亡之所損也。夫得賢失賢,其損益之驗如此,而人主忽于所用,甚可疾痛也。夫智不足以見賢,無可奈何矣;若智能見之,而猶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亂傾,此甚可悲哀也。宋殤公、魯莊公知能見賢而皆不能用,故宋殤公以殺死,魯莊公以賊嗣。使宋殤蚤任孔父①,魯莊素用季友,乃將靖鄰國,而況自存乎!桓公問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無害于霸乎?”管伸對曰:“此極非其貴者耳,然亦無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對曰:“不知賢,害霸;知而不用,害霸;任而不信,害霸。”桓公:“善。”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對曰:“賤不能臨貴。”桓公以為上卿,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對曰:“貧不能使富。”桓公賜之齊國市租一年,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對曰:“疏不能制親。”桓公立以為仲父。齊國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賢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節選自劉向《說苑·尊賢》)【注】①孔父:人名,宋國賢才。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孔子曰A管仲之賢B不得C此D三權者E亦不能使F其君G南面H而霸矣。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子,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夫子何哂由也”的“夫子”意思相同。B.見,與司馬遷《屈原列傳》中“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的“見”意思相同。C.亡,與賈誼《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的“亡”意思不同。D.以為,與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的“以為”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公沒有聽從身邊大臣的勸阻,前往五次終于見到了想見的小臣。齊植公的這種行為受到天下諸侯的贊賞,他們紛紛前來朝拜齊桓公。B.魯僖公任用季友時,魯國內外無患;季友去世后,魯國國內動蕩,外患嚴重,不得不向楚國求援。由此可知,賢才對于國家是極其重要的。C.酒在酒器中放壞,肉在砧板上放爛,這樣奢侈的生活會不會對稱霸造成危害?齊植公對此有所擔心;管仲認為,這不會對稱霸造成危害。D.宋殤公、魯莊公在使用賢才的問題上給人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而齊桓公滿足了管仲的三個要求,任用管仲,使得齊國大治,并由此稱霸天下。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是何言也!吾聞之:布衣之士不欲富貴,不輕身于萬乘之君。(2)使宋殤蚤任孔父,魯莊素用季友,乃將靖鄰國,而況自存乎!5.國君應該如何對待賢才?請根據兩則材料進行概括。(23-24高一上·江蘇·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警悟,讀書數過輒成誦。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熙寧初,舉四京學官,第文為優,教授北京國子監。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知太和縣,以平易治。時頒課鹽策,諸縣爭占多數,太和獨否,吏不說,而民安之。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實錄》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艱。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衣不解帶。及亡,廬墓,哀毀得疾幾殆。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余條示之,謂為無驗證。既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徽宗即位,起監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隆觀。庭堅在河北與趙挺之有微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承風旨,上其所作《荊南承天院記》,指為幸災,復除名,羈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聞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而庭堅于文章尤長于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軾為侍從時,舉以自代,其詞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此。(選自《宋史·黃庭堅傳》)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B.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C.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D.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熙寧,和《登泰山記》中的“乾隆”一樣,都是年號,古代皇帝可以擁有多個年號。B.丁艱,指遭逢父母之喪。古人在父母去世后,常常需要為他們守喪三年,以示哀痛。C.行、草、楷,中國書法三種字體,與篆、隸等同屬于中國書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書體。D.江西,指長江以西,與現代漢語中“江西”表意不同,古代通常用來指“江左”地區。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庭堅機警聰明,才華出眾。他幼年時讀書數遍就能背誦,家中之書無不通曉。蘇軾對他的詩文贊賞有加,曾舉薦他代替自己做侍從官。B.黃庭堅性格直率,正義敢言。面對《神宗實錄》內容是否真實的盤問,他照實回答,直言以對,毫無顧忌;聽說的人,都非常欽佩他。C.黃庭堅謙遜自警,不事張揚。宋徽宗即位后,起用他為監鄂州稅,后來又征召他到朝中任吏部員外郎,他都因為自己不能勝任而拒絕。D.黃庭堅仕途多舛,結局悲慘。趙挺之執政后,暗示陳舉指摘黃庭堅的文章慶幸災禍,并將他削職為民。最后,黃庭堅被流放永州而死。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時頒課鹽策,諸縣爭占多數,太和獨否,吏不說,而民安之。(2)及亡,廬墓,哀毀得疾幾殆。10.黃庭堅在詩文藝術方面有哪些成就?請簡要概括。(23-24高一上·遼寧朝陽·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苦齋記劉基苦齋者,章溢先生隱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巔。匡山在處①之龍泉縣西南二百里,劍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巖崿皆蒼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風。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于是鮮支、黃蘗、苦楝、側柏之木,黃連、苦杕、亭歷、苦參、鉤夭之草,地黃、游冬、藏、芑之策,橚、櫟、草斗之實,楛竹之筍,莫不族布而羅生焉。野蜂巢其間,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謂之黃杜,初食頗苦難,久則彌覺其甘,能已積熱,除煩渴之疾。其橫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嚙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山去人稍遠,惟先生樂游,而從者多艱其昏晨之往來,故遂擇其宏②而室焉。攜童兒數人,啟隕籜③以蓺④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菟實。間則躡屐登崖,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樂也。先生之言曰:“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于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華堂之上,口不嘗茶蓼之味,身不歷農畝之勞,寢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輿隸,是人之所謂樂也,一旦運窮福艾,顛沛生于不測,而不知醉醇飫肥之腸,不可以實疏糲,籍柔覆溫之軀,不可以御蓬藋,雖欲效野夫賤隸,跼跳竄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樂,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趙子曰:‘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樂,而彼之樂吾之苦也。吾聞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無亦猶是也夫?”劉子聞而悟之,名其室曰苦齋,作《苦齋記》。【注】①處:處州府。②窳:低洼的地方。③隕籜:脫落的筍殼。④茲:種植。1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其中A多斑文B小魚C狀D如吹沙E味苦F而微辛G食之H可以清酒。1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記,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闡述某些觀點,抒發情懷抱負。B.“野蜂巢其間”與“間則躡屐登崖”兩句中“間”的含義相同。C.“必先苦其心志”中“苦”的用法和“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中“侶”的用法不同。D.“吾聞井以甘竭”與“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記》)兩句中“以”的含義不同。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用茅草蓋成的苦齋有十二間房屋,坐落在匡山的頂上,是章溢先生隱居鄉野的房舍。B.匡山的下面只見白云,山頂上常刮北風,植物受北風吹刮,它們的味道都是苦的。C.匡山的瀑布從石縫間沖刷而出,源流騰涌激蕩,水勢湍急,彎彎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D.章溢先生認為富貴子弟安閑地坐在華麗的廳堂上,進食精美的食品,也是一種樂。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久則彌覺其甘,能已積熱,除煩渴之疾。(2)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樂也。15.作者最后說“聞而悟之”,作者悟到了什么?請簡要概括。(23-24高一上·吉林長春·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經略中原,群臣爭獻策以迎合取寵。彭城太守王玄謨尤好進言,帝謂侍臣曰:“觀玄謨所陳,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軍將軍劉康祖以為:“歲月已晚,請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虜虐政,義徒并起。頓兵一周,阻向義之心,不可。”王玄謨士眾甚盛,器械精嚴;而玄謨貪愎好殺。初圍滑臺,城中多茅屋,眾請以火箭燒之。玄謨曰:“彼吾財也,何遽燒之!”城中即撤屋穴處。時河、洛之民競出租谷,操兵來赴者日以千數,玄謨不即其長帥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責大梨八百;由是眾心失望。攻城數月不下,聞魏救將至,眾請發車為營,玄謨不從。冬,十月,乙丑,魏主渡河,眾號百萬,鞞鼓之聲,震動天地;玄謨懼,退走。魏人追擊之,死者萬馀人,麾下散亡略盡,委棄軍資器械山積。庚午魏主至瓜步壞民廬舍及伐葦為筏聲言欲渡江建康震懼民皆荷擔而立壬午,建康內外戒嚴,丹陽統內盡戶發丁,王公以下子弟皆從役。命領軍將軍劉遵考等將兵分守津要,陳艦列營,周亙江濱。自采石至于暨陽,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鎮石頭,總統水軍,丹楊尹徐湛之守石頭倉城,吏部尚書江湛兼領軍,軍事處置悉以委焉。上登石頭城,有憂色,謂江湛曰:“北伐之計,同議者少。今日士民勞怒,不得無慚。貽大夫之憂,予之過也。”又曰:“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觀望形勢,購魏主及王公首,許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傷。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會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賞有差。魏人緣江舉火;太子右衛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廬舍而去。(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宋文圖恢復》)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庚午魏主至/瓜步壞民廬舍及伐葦/為筏聲言/欲渡江/建康震懼/民皆荷擔而立/B.庚午/魏主至瓜步/壞民廬舍/及伐葦為筏/聲言欲渡江/建康震懼/民皆荷擔而立/C.庚午/魏主至/瓜步壞民廬舍及伐葦/為筏/聲言/欲渡江/建康震/懼民皆荷擔而立/D.庚午魏主至瓜步/壞民廬舍/及伐葦為筏/聲言/欲渡江/建康震/懼民皆荷擔而立/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嘉,“元嘉”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是指宋文帝的年號。B.乙丑,干支紀日法。干支可以用來紀年、月、日、時,《登泰山記》中的“是月丁未”也是干支紀日法。C.處置,有“安排、處理”和“處罰、懲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指江湛一人全權安排處理軍事要務。D.“魏人緣江舉火”的“緣”是“趨向,走向”的意思,與《桃花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緣”意思相同。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軍渡河后乘勝追擊王玄謨,傷亡慘重。第二年春天,魏軍又渡過長江,掠奪當地居民,焚燒房屋,隨后撤走。B.河、洛一帶的百姓競相來投軍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謨不但不任用他們的首領,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資,眾人內心失望。C.魏主逼近建康時,京城內外戒嚴,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軍隊,并命令眾將把守重要渡口,陳軍江岸。D.對于北伐一事,左軍將軍劉康祖建議來年再籌劃,但是宋文帝沒有同意,積極主張北伐。事后,宋文帝對此深表后悔。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今日士民勞怒,不得無慚。貽大夫之憂,予之過也。(23-24高一上·上海·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杏林叟傳①杏林叟姓董,匿其名。隱居暨陽山中,不知其所自出。或云吳神醫奉之后也。嘗遇異人,授針術,砭刺按摩,攣舒郁通,求療者,皆異至徒返。欲以賞報,輒謝曰:“吾衣食幸自給。無庸是也。”第令人植杏一樹舍旁。曰:“吾聊繼吾祖志耳。”久而成林。鄉人不知其名,因以“杏林叟”號焉。②嘗曳杖林下,逍遙而歌曰:“杏之華,其下我家;杏之實,其美我食。吾寧舍是兮而從人于役?”或聞之曰:“隱者也。”前揖而問曰:“今天下病矣。子猶事醫邪?盍以大針起大疾乎?”叟啞然曰:“我野人也。惡知天下之事哉?試以醫言之:夫人之玩毒而忘戒,嗜甘而憎苦,眾口是惑而忽醫之言者在法皆不療。若醫昧其難,冒受厚直,潰潰汩汩,日視其殆而不知止者,則又病者之罪人也。吾誠愧焉,子何欲以是浼①我哉?”遂隱終其身。③贊曰:雉不隱其文故麗于羅豹不藏其斑做陷于阱。古之君子遭時否塞②,欲求免乎世者,往往變匿其名以自雜于賤技之間,若陳留老父、漢陰丈人之流,姓名且不得而知,身可得致邪?所謂身名俱隱者,上也。身隱而名著者,下矣。杏林叟識能察時,藝能濟物,寧沒其名以全道,謂之上隱非邪?注釋:①洗,玷污,污染。②否塞,指困厄。20.寫出下列加點詞在中的意思。(1)輒謝曰()(2)吾聊繼吾祖志耳()(3)冒受厚直()21.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1)叟啞然曰(

)A.微笑的樣子

B.訕笑的樣子

C.無語的樣子

D.難以發聲的樣子(2)身可得致邪?(

)A.找到

B.招來

C.到達

D.變得精致22.與第②段斜體字“眾口是惑”文言式相同的一項是(

)A.不拘于時(《師說》)B.句讀之不知(《師說》)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D.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23.第③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雉不隱其文故麗于羅豹不藏其斑故陷于阱24.把第②段畫線譯成現代漢語。今天下病矣。子猶事醫邪?盍以大針起大疾乎?25.請概括作者稱“杏林”為“上隱”的理由。(23-24高一上·湖南長沙·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微之①自通州司馬授虢州長史。又明年春,各祗命之郡,與知退②偕行。三月十日,參會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又翌日,將別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聞石間泉聲因舍棹進策步入缺岸。初見石,如疊如削;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遂相與維舟巖下,率仆夫芟蕪刈翳。梯危縋滑,休而復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絕無人跡,但水石相薄,跳珠濺玉,驚動耳目。自未訖戌,愛不能去。俄而峽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氣含吐,互相明滅,晶瑩玲瓏,象生其中;雖有敏口,不能名狀。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將去,憐奇惜別,且嘆且言。知退曰:“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奈之何俯通津,綿歲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為長太息,豈獨是哉?”微之曰:“誠哉是言!矧③吾人難相逢,斯境不易得。今兩偶于是,得無述乎?請各賦古調詩二十韻,書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紀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為“三游洞”。洞在峽州上二十里北峰下,兩崖相嵌間。欲將來好事者知,故備書其事。(節選自白居易《三游洞序》)材料二: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于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歐陽永叔暨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而至于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陳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陳公,雖欲至此無由,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節選自劉大櫆《游三游洞記》)【注】①微之:指唐代文學家元稹。②知退:指唐代文學家白行簡,白居易之弟。③矧:況且,何況。2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酒酣A聞石間B泉聲C因舍棹D進E策步F入G缺岸2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江州司馬,白居易時任江州刺史的副職,后常引申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B.名,指形容,描摹,與《種樹郭橐駝傳》中“名我固當”的“名”含義相同。C.得無,文中意是“怎能不”,與《促織》“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的“得無”含義不同。D.履,文中是踩、踏的意思,與成語“如履薄冰”的“履”含義和用法相同。2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稹調轉船頭送白居易到下牢關,再一天,二人又在江中來回航行許久,不愿分別,由此可見二人的深厚情誼。B.白居易三人被奇石清泉吸引,盡管山勢崎嶇難行還是登上奇境探得美景,這種探險求美之樂在姚鼐《登泰山記》中也有體現。C.劉大櫆在文章開頭部分也記敘了白居易等三人共游的事,但用筆簡約客觀,少用修飾語,這是作者先敘后議寫法的體現。D.白居易、元稹、白行簡、歐陽修和黃魯直幾個人經歷相似,又都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才造就了三游洞的名聲。2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遂相與維舟巖下,率仆夫芟蕪刈翳。(2)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顯。30.兩位作者就風景優美的三游洞各生發了怎樣的感慨?請簡要概括。(23-24高一上·重慶·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頃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絕州郡覲謁,其鄉親張野及周旋人羊松齡、寵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反。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游觀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后自造焉。潛稱疾不見,既而語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閑,幸非潔志慕聲,豈敢以王公紆軫為榮邪!夫謬以不賢,此劉公干所以招謗君子,其罪不細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見,遂歡宴窮日。潛無履,弘顧左右為之造履。左右請履度,潛便于坐申腳令度焉。弘要之還州,問其所乘,答云:“素有腳疾,向乘藍輿,亦足自反。”乃令一門生二兒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賞適,不覺其有羨于華軒也。弘后欲見,輒于林澤間候之。至于酒米乏絕,亦時相贍。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融然。又不營生業,家務悉委之兒仆。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節選自《晉書·陶潛傳》,有刪減)3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B.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C.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D.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3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取字,字和名是有關聯的。字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對名有表述、闡明的作用,比如韓愈,字“退之”。B.為鄉鄰之所貴:該句與《師說》中“不拘于時”的句式結構一致。C.賦:通常指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如《赤壁賦》。但在本文作動詞,指“寫(作)”。D.乘:本文中“問其所乘”的“乘”與《登泰山記》中“自京師‘乘’風雪”的“乘”含義一致。3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陶潛博學多識,擅長寫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傳》被當時人認為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他在辭去彭澤令時作了《歸去來兮辭》。B.陶潛不迷戀仕途。雖做過州祭酒,還擔任過鎮軍、建威參軍以及彭澤令等職,但有些任職時間不長。C.陶潛清高不群。起初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D.陶潛生性嗜酒。熟悉的親朋好友帶著酒菜與之同飲,他無所推辭,喝醉了忘乎所以;但遇到不認識的人,他仍心有距離,直接離開。3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游觀而已。(2)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35.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兩次當官又兩次辭官,請簡要概括兩次辭官的原因。(23-24高一上·福建·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①也。南崖下漁火數十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②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視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爾。”余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斗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句。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琦,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說有神人金堂數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又北,入后湖,旋而東,水面對出燈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觜見后湖云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余積,即此處也。”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稱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緩,似不啻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片。復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歸。明日記。(節選自吳敏樹③《君山月夜泛舟記》)【注】①費甥、坡孫:吳敏樹的外甥名費,孫子名坡。②上人:對僧人的尊稱。“開”與下文“超上人”中的“超”均是僧人之名。③吳敏樹:清道光十二年舉人,湖南岳陽人,后辭官專治古文,中國柈湖文派的創始人。3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B.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C.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D.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3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夢游天姥吟留別》)兩句中的“事”含義不同。B.丁卯,即丁卯年,我國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環相配,組成六十干支,用來表示年、月、日和時的次序。C.“因舉誦蘇軾數十句”與“舉酒屬客”(《赤壁賦》)兩句中的“舉”含義相同。D.志,文中指地方志,用以記述一定區域的歷史與現狀,它取材宏富,全面系統,是研究歷史及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38.下列對原文及語文必修上冊的課文《赤壁賦》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文開篇討論“游之上者”,“始得”二字使“如愿以償”之感溢于言表;《赤壁賦》寫簫歌互和,“余音”二句寫出簫聲的凄婉哀怨,推動了情感的轉變。B.此文緬懷蘇軾時,吳敏樹有感于赤壁之戰,吟誦了東坡之賦;《赤壁賦》緬懷曹操時,蘇軾用“固一世之雄”頓挫以蓄勢,以“而今安在哉”折落來寄慨。C.此文是“記”,記尋常風物獨具情趣,談神話傳說虛幻迷離,行散而神聚;《赤壁賦》是“文賦”,既有賦體的整齊,如多用鋪陳、排比,又有散文的自由。D.此文以小舟的行進為線索,有時寫景狀物,有時聯想考據,文章搖曳生姿;《赤壁賦》通篇以景貫串,情景理完美融合,既有詩情畫意,也有議論理趣。3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2)南崖下漁火數十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君山月夜泛舟記》(23-24高一上·陜西西安·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蘇秦謂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參、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鮑焦、史?,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對曰:“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臣且處無為之事,歸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織而衣之。”王曰:“何故也?”對曰:“孝如曾參、孝己,則不過養其親其。信如尾生高,則不過不欺人耳。廉如鮑焦、史?,則不過不竊人之財耳。今臣為進取者也。臣以為廉不與身俱達,義不與生俱立。仁義者,自完之道也,非進取之術也。”王曰:“自憂不足乎?”對曰:“以自憂為足,則秦不出殽塞,齊不出營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憂故也。臣聞之,善為事者,先量其國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強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為事者,不先量其國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強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東向伐齊之心,而愚臣知之。”王曰:“子何以知之?”對曰:“矜戟砥劍,登丘東向而嘆,是以愚臣知之。今夫烏獲舉千鈞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齊雖強國也,西勞于宋,南罷于楚,則齊軍可敗,而河間可取。”燕王曰:“善。吾請拜子為上卿,奉子車百乘,子以此為寡人東游于齊,何如?”對曰足下以愛之故與則何不與愛子與諸舅叔父負床之孫不得而乃以與無能之臣何也王之論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見罪于左右。”王曰:“安有為人臣盡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對曰:“今臣為足下使于齊,恐忠信不諭于左右也,愿足下之無制于群臣也。”(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一》)4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對曰/足下以愛之故/與則何不與愛子與諸舅/叔父/負床之孫/不得/而乃以與無能之臣/何也/王之論臣/何如人哉/B.對曰/足下以愛之故與/則何不與愛子與諸舅/叔父/負床之孫/不得/而乃以與無能之臣/何也/王之論臣/何如人哉/C.對曰/足下以愛之故/與則何不與愛子與諸舅/叔父/負床之孫不得/而乃以與無能之臣/何也/王之論臣/何如人哉/D.對曰/足下以愛之故與/則何不與愛子與諸舅/叔父/負床之孫不得/而乃以與無能之臣/何也/王之論臣/何如人哉/4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與蘇洵《六國論》中“不能獨完”的“完”不相同。B.三王,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一樣都是君主的典范。C.“先量其國之大小”的“量”指權衡,與賈誼《過秦論》中“比權量力”的“量”相同。D.上卿,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蘇秦為上卿,意味著蘇秦受到了重用。4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昭王認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就滿足了;而蘇秦卻表示燕昭王如果滿足于此,自己將回歸田園,耕織自足。B.蘇秦以素、齊、楚三國為例,說明君王如果只有自憂之心,是無法開拓疆域的;之后他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齊之心,誘導燕王繼續發問。C.蘇秦指出即使是烏獲這樣的大力士,到了年老體衰時也需要他人攙扶;與此相似,齊國雖然是強國,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兩國的支持。D.當燕昭王請蘇秦代表燕國出使齊國時,蘇秦并未立即答應;他擔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來災禍,希望燕昭王能夠不受制于群臣。4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矜戟砥劍,登丘東向而嘆,是以愚臣知之。(2)安有為人臣盡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23-24高一上·浙江杭州·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游媚筆泉記姚鼐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龍溪曲流,出乎其間。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積雨始霽,溪上大聲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左丈學沖于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邀客九人飲于是。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為記。【附】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節選自姚鼐《登泰山記》)44.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連山殆數百里

殆:大概B.嶄橫若不可徑

徑:經過C.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居:停留D.絳皓駁色

皓:紅色4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46.下列對文中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記,古代一種散文文體,可敘事、寫景、狀物,議論,抒情,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B.姚鼐,明代散文家,字姬傳,著有《惜抱軒詩文集》,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C.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所著《水經注》是中國古代最全面而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D.晦,指農歷每月的末一天。類似的詞有朔、望,朔指農歷每月初一,望通常指農歷每月十五。4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寫桐城西北連綿的山巒,山崖忽合,地勢險峭,難以行走,接著點出“曲流”,表現了山水的態勢,悄然引出后文要寫的媚筆泉。B.第二段“積雨始霽”等五句寫的是龍溪十余里間的景色,正值陽春三月,花草樹木映著陽光,溪水潺潺在山間流淌,聲色俱佳,令人神往。C.文章寫左學沖筑室未成時就邀客宴飲,強調了他特別重視宴飲活動的個性;而這種雅興乃因媚筆泉而生,這增強了媚筆泉引人入勝的魅力。D.《登泰山記》寫日出:太陽純紅如丹砂,下面有紅光蕩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動感,如在目前。寥寥數語,就把日出景象寫得氣勢磅礴。4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2)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23-24高一上·天津河北·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勸學《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就礪則利

礪:磨刀石B.聲非加疾也

疾:清楚C.假輿馬者

假:借助D.駑馬十駕

駕:一天的行程5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B.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其皆出于此乎D.??以為輪

挾飛仙以遨游51.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蚓無爪牙之利A.句讀之不知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月出于東山之上D.凌萬頃之茫然52.下列對原文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繞“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本文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等B.學習的意義不僅在于提高自己,還能改變自己,以期做到智慧明達、行為無錯C.文章以大量的比喻論證,深入淺出,開篇即駁斥了人們恥于學習的觀點。D.用蚯蚓和螃蟹進行對比,是為了說明學習的時候不能浮躁,要專心致志。53.把文言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23-24高一上·江蘇常州·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國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于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于其下。見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墻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筑臺,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臺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為記。軾復于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臺耶?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臺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宏杰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于臺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林丘墟隴畝矣而況于此臺歟!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臺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為之記。(節選自宋·蘇軾《凌虛臺記》)54.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選出正確位置的字母,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而破瓦頹垣A無復B存者C既已D化為禾黍荊棘E丘墟隴畝矣F而G況于此臺歟!55.下列選項中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赤壁賦》

屬:勸請。B.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于扶風。——《凌虛臺記》

麗:壯麗。C.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登泰山記》

崖限:像門檻一樣的山崖。D.然而數世之后,欲求其仿佛。——《凌虛臺記》

仿佛:相似的地方。5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凌虛臺記》B.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C.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登泰山記》D.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為記。——《凌虛臺記》57.下列關于《凌虛臺記》《赤壁賦》《登泰山記》的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凌虛臺記》中蘇軾記敘了土臺修建的經過,聯系古今興廢成毀的歷史,體現出作者消極悲觀的情緒。B.《登泰山記》中姚鼐以簡潔明快的文字敘述了登山之事和日出之景,體現了桐城派山水游記的特色。C.《赤壁賦》中蘇軾通過虛設主客問答,客以人生須臾,寄如蜉蝣為嘆;蘇子以觀其不變,共適風月為答。D.《凌虛臺記》前兩段重在敘事,后一段議論說理,前后相應,在自然平易、曲折變化中突顯了主旨。58.把文本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廢興成毀,相尋于無窮,則臺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②計其一時之盛,宏杰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于臺而已哉?59.在《凌虛臺記》一文中,對于陳太守主張修建的凌虛臺,蘇軾持什么態度?他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

(23-24高一上·浙江杭州·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韓退之送孟東野序①唐·韓愈①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②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③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皋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其弗信矣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④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選自[清]姚鼐《古文辭類纂》)[注]①此文是韓愈送給友人孟郊的臨別贈言。孟郊(751-814),字東野,詩風以奇詭、矯激著稱,與韓愈并稱“韓孟”,生平頗不得志,五十歲才任溧陽尉。6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B.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C.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D.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6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假,指假借,和“假輿馬者”中的“假”同義。絕,指斷絕,和“而絕江河”的“絕”同義。B.韶,文中與“文辭”相對,指非辭章類的藝術形式,具體就是指傳說中舜時樂官夔所作的樂曲。C.荒唐,是古今異義,“弟子不必不如師”“白露橫江”“此東海也”中的加點詞也都是古今異義。D.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的“六藝”同義。6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63.聯系全文說說韓愈是從哪些角度來勸解孟郊的。(23-24高一上·浙江杭州·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一)勸學《荀子》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節選看在荀子《勸學》)(二)《精騎集》序秦觀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6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嘗跂而望矣

踮起腳后跟B.而神明自得

非凡的智慧C.喜從滑稽飲酒者游

交往D.輒復不省

反省6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B.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C.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D.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6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句的相關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廣見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對貴族的通稱,強調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為“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如本課“君子曰,學不可以己”中的“君子”即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B.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與今天的“步”不同。C.朔,古代有“月相紀日法”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殊來紀日。農歷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D.“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與韓愈《師說》“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傳”意義不同。67.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善于把深奧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淺顯貼切的比喻,以此來闡述道理,像選文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設喻,反復強調了“善假于物也”的觀點。B.荀子在選文第二段中除了設喻,還使用了對比論證,比如“騏驥”“駑馬”的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C.秦觀在《<精騎集>序》中講述了自己幼時讀書不勤奮,成人后開始發憤讀書,可是聰明卻遠遠不如從前。這和顏真卿“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感受相同。D.秦觀在《<精騎集>序》中說到不勤奮和善忘讓他荒怠了學業。但看到孫搴答邢詞中的句子,深表贊同,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編為《精騎集》。6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2)少而不勤,無如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69.秦觀《勸學》中讀書的故事可否論證荀子《勸學》的中心論點?請作出判斷并闡明你的理由。(23-24高一上·廣東廣州·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峨眉山行紀(節選)[宋]范成大峨眉有三山,曰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小峨昔傳有游者,今不復有路。惟大峨一山,其高摩霄,為佛書所記普賢大士示現之所。乙未,大霽,遂登上峰。自此至峰頂光相寺七寶巖,其高六十里,無復蹊磴。斫木作長梯,釘巖壁,緣之而上。意天下登山險峻,無此比者。過新店、八十四盤、娑羅平。娑羅者,其木葉如海桐,又似楊梅,花紅白色,春夏間開,惟此山有之。初登山半即見之,至此滿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蟲,悉非世間所有。昔固傳聞,今親驗之。余來以季夏,數日前雪大降,木葉猶有雪漬斕斑之跡。聞春時異花尤多,但是時山寒,人鮮能識之。草葉之異者,亦不可勝數。山高多風,木不能長,枝悉下垂。又斷無鳥雀,蓋山高,飛不能上。自娑羅平過思佛亭、軟草平、洗腳溪,逆極峰頂光相寺。亦板屋數十間,無人居,中間有普賢小殿。以卯初登山,至此已申后。初衣暑绤,漸高漸寒,到八十四盤則驟寒。比及山頂,亟挾纊兩重,又加花衲駝茸之裘,盡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躡氈靴,猶凜栗不自持,則熾炭擁爐危坐。山頂有泉,煮米不成飯,但碎如砂粒。萬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下攜水一缶來,財自足也。移頃,冒寒登天仙橋,至光明巖,炷香。人云佛現悉以午。今已申后,不若歸舍,明日復來。逡巡,忽云出巖下傍谷中,即雷洞山也。云行勃如隊仗,既當巖則少駐。云頭現大圓光雜色之暈數重倚立相對中有水墨影若仙圣跨象者。一碗茶頃,光沒,而其傍復現一光如前,有頃,亦沒。云中復有金光兩道,橫射巖腹,人亦謂之“小現”。日暮,云物皆散,四山寂然。乙夜燈出,巖下遍滿,彌望以千百計。7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云頭現A大圓光B雜色之暈C數重D倚立E相對F中有水墨G影若仙圣H跨象者7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蹊,指小路,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含義相同。B.蓋,表原因,與《赤壁賦》中“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中的“蓋”用法不同。C.極,指到達,與成語“登峰造極”中的“極”含義相同。D.衣,指穿上,與后文“盡衣笥中所藏”中的“衣”含義相同。72.下列對本文的相關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段寫登山所見及感受。作者慨嘆只有登上險峻難登的大峨峰,才能看到天下的奇木異花。B.第四段寫佛現和圣燈奇景。佛光大多出現在中午以后,但作者卻在下午五時以后看到了。C.本文記敘有條不紊,層次井然。時間經歷了由早到晚,季節則經歷了由夏到冬。D.本文選材匠心獨運。峨眉山名勝古跡眾多,作者不寫別處也可見到的景物,專記此山特色。7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系重巾,躡氈靴,猶凜栗不自持,則熾炭擁爐危坐。(2)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韓愈《師說》)74.本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記》都是登臨類題材的散文,請概括兩文所表現的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情感。(23-24高一上·重慶·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司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齊景公時,晉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齊師敗績。景公患之。晏嬰乃薦田穰苴曰:“穰苴雖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愿君試之。”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說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輕,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于是景公許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于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曰:“當斬。”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馳入軍中。穰苴曰:“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問軍正曰:“軍中不馳,今使者馳三軍,云何?”正曰:“當斬。”使者大懼。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乃斬其仆、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遣使者還報,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晉師聞之,為罷去。燕師聞之,度水而解。于是追擊之,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未至國,釋兵旅,解約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然后反歸寢。既見穰苴,尊為大司馬。田氏日以益尊于齊。已而大夫鮑氏、高、國之屬害之,譖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發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國等。其后及田常殺簡公,盡滅高子、國子之族。至常曾孫和,因自立為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太史公曰: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區區為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世既多司馬兵法以故不論著穰苴之列傳焉。(《史記·司馬穰苴列傳》)75.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擢之閭伍之中

擢:提拔B.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

枹:鼓槌C.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

封:分封D.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

放:通“仿”,模仿7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區區∕為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世既多司馬兵法∕以故不論著∕穰苴之列傳焉B.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區區∕為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世既多司馬兵法∕以故不論∕著穰苴之列傳焉C.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區區為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世既多司馬兵法∕以故不論著∕穰苴之列傳焉D.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區區為小國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世既多司馬兵法∕以故不論∕著穰苴之列傳焉7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庶孽:庶子,妾所生的兒子。“庶”與“嫡”詞義相反,“嫡”指正妻。B.立表下漏:豎起測量日影的標竿,設下計時的漏壺。C.文中“申明約束”與“臨軍約束則忘其親”兩句中的“約束”含義相同。D.“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與“持節云中”兩句中的“持節”含義相同。7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穰苴出身低微,但在國家危難時刻主動請纓,表現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B.莊賈在約定的時刻未到達軍營被斬首示眾,君王的使者駕車馳入軍中,也被處罰。C.穰苴深入士卒軍舍,對體弱多病者關懷有加;他率兵抗敵,士卒都樂于為之效命。D.齊國大夫妒忌穰苴功高位尊,向齊景公進讒言,景公因此撤了穰苴大司馬的職務。7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說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2)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之士皆振栗。80.簡要概括司馬穰苴能戰勝燕晉之師、博取軍功的原因。(23-24高一上·安徽亳州·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武德四年八月,大閱兵夔州。時秋潦,濤瀨漲惡。諸將亦請江平乃進。靖曰:“兵機事,以速為神。今士始集,(蕭)銑不及知,若乘水傅壘,是震霆不及塞耳,有能倉卒召兵,無以御我,此必禽也。”孝恭從之。九月舟師叩夷陵,銑將文士弘以卒數萬屯清江,孝恭欲擊之,靖曰:“不可。士弘健將,下皆勇士,今新失荊門悉銳拒我此救敗之師不可當。宜駐南岸,待其氣衰乃取之。”孝恭不聽,自往與戰,大敗還。賊委舟散掠,靖視其亂,縱兵擊破之。即率輕兵五千為先鋒,趨江陵,薄城而營。破其將楊君茂、鄭文秀。孝恭軍繼進,銑大懼,明日降。靖入其都,號令靜嚴。或請靖籍銑將拒戰者家貲以賞軍,靖曰:“王者之兵,吊人而取有罪,彼其脅驅以來,藉以拒師,本非所情,不容以叛逆比之。今新定荊、郢,宜示寬大,以慰其心。”止不籍。由是江、漢列城爭下,南方悉定。詔書勞勉,授嶺南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以嶺海陋遠,久不見德,非震威武、示禮義,則無以變風。即率兵南巡,所過問疾苦,延見長老,宣布天子恩意,遠近歡服。(節選自《新唐書·李靖傳》)材料二太宗曰:“卿平蕭銑,諸將皆欲藉偽臣家以賞士卒,獨卿不從,以謂蒯通不戮于漢,既而江漢歸順。朕由是思古人有言曰:‘文能附眾,武能威敵。’其卿之謂乎?”靖曰:“漢光武平赤眉,入賊營中案行,賊曰:‘蕭王推赤心于人腹中。’此蓋先料人情必非為惡,豈不豫慮哉!臣頃討突厥,總蕃漢之眾,出塞千里,未嘗戮一揚干,斬一莊賈,亦推赤誠存至公而已矣。陛下過聽,擢臣以不次之位,若于文武則何敢當。”(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8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今新失A荊門B悉銳C拒D我E此救F敗之G師H不可當8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禽,鳥類的總稱,與成語“衣冠禽獸”中的“禽”詞義相同。B.籍,指沒收,與《赤壁賦》“杯盤狼籍”中的“籍”詞義不同。C.遠,指遠方的人,與《勸學》“而見者遠”中的“遠”用法不同。D.太宗,廟號。廟號是古時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起的名號。8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發大水,水勢暴漲,將領們都請求停止進軍,等待江水退了才行動,李靖卻認為兵貴神速,應趁江水上漲快速到達城下。B.李靖要求孝恭帶領軍隊駐扎南岸,等待敵人士氣衰微才攻打。孝恭沒有聽從李靖的建議,親自前往與文士弘作戰,果然大敗而歸。C.李靖率領先鋒軍奔向江陵,逼近城池安營扎寨,后來打敗蕭銑的軍隊。孝恭的軍隊繼續進攻,蕭銑很是害怕,第二天便投降了。D.李靖在回答唐太宗的問話時,講述光武帝平定赤眉軍后進入赤眉軍大營巡行的故事,認為光武帝才是“文能附眾,武能威敵”。8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賊委舟散掠,靖視其亂,縱兵擊破之。(2)以嶺海陋遠,久不見德,非震威武、示禮義,則無以變風。85.材料二中李靖回答唐太宗時,稱自己“推赤誠存至公”。李靖是如何“推赤誠存至公”的?請結合材料一簡要說明。材料二:(23-24高一上·山西太原·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于從父兄。念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于公卿間,故相鄭余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尋登進士第。宰相董晉出鎮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佐。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鳳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其書本傳法,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宮人三十人,持香花赴臨皋驛迎佛骨。自光順門入大內,留禁中三日,乃送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諫之。疏奏憲宗怒甚間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將加極法。裴度、崔群奏曰:“愈上忤尊聽,誠宜得罪,然而非內懷忠懇,不避黜責,豈能至此?伏乞稍賜寬容,以來諫者。”國成諸貴,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貶為潮州刺史。(節選自《舊唐書·韓愈傳》)8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疏奏A憲宗B怒C甚D間E一日F出疏G以示宰臣8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孤,本義指少年時失去父親,后泛指父母雙亡,又引申為單獨,在這里指喪父。B.尋,不久的意思。與“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桃花源記》)的“尋”意思不同。C.博士,官職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為教授生徒的官職。D.“罪愈太重”中的“罪”是懲罰之意,與“明燭天南”(《登泰山記》)中的“燭”用法不同。88.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從小刻苦學習儒家經典,無需別人獎勵督促。考中進士之后,先后受到董晉和張建封的賞識和任用。B.韓愈曾上奏呈遞數千言的奏章,皇上不采納,并大為生氣,把他貶為陽山縣令,后酌情讓他到江陵任職。C.韓愈自認為有才華,公事煩累還遭受貶官,就作《進學解》開導自己,執政者看到此文,十分同情他。D.韓愈看到皇帝迎佛骨于宮中供奉,王公百姓也爭相奉佛,于是上疏勸諫,遭到皇帝忌恨,最終被貶潮州。8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相鄭余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2)愈上忤尊聽,誠宜得罪,然而非內懷忠懇,不避黜責,豈能至此?90.全文圍繞韓愈的哪種精神展開記敘?請加以概括。(23-24高一上·四川攀枝花·期末)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節選自韓愈《師說》)乙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后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賬,再貶封溪尉。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鳳翔法門寺有護國真生塔,塔內有釋迦文佛指節一節,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唯恐在后。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諫之,疏奏,憲宗怒甚,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寬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于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于祿仕。后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仆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文。(節選自《舊唐書·韓愈傳》,有刪改)9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寬假9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讀,指斷開句子的知識。一句話后面的停頓為句,一句話中間短暫的停頓為讀。古書沒有標點,所以要學習句讀。B.六藝經傳,六藝指《詩》《書》《禮》《樂》《御》《春秋》六種經書。“傳”是指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C.孤,指“鰥寡孤獨”的“孤”,也就是幼年死去父親的“孤兒”“孤女”。而“獨”是指年老沒有子女的人。D.謚,指謚號,是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韓愈死后被追稱為“韓文公”。93.下列對甲、乙兩段文字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童年孤苦,年少勤學,從開始讀書,每天都能記誦幾千幾百言,等到長大,能夠完全貫通《六經》和諸子百家的學問。B.韓愈直言無所忌,他認為華陰令柳澗案件是前后刺史勾結造成的,上書請求治刺史的罪,后御史重審此案,韓愈被再次貶官。C.韓愈重視師道,憤世嫉俗。他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進行對比,深刻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D.韓愈寬宏通達,無論人家榮辱沉浮他都不改變態度,他能夠接納和提攜后進之士,《師說》中的李蟠就是他指導過的寒門弟子。9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2)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95.韓愈仕途坎坷,乙文中記敘了他幾次被貶?原因各是什么呢?(23-24高一上·浙江寧波·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①。而轍也未之見焉。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節選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有刪改)材料二: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豈不以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