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語文復習:古詩詞鑒賞之抒懷詩 練習題(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中考語文復習:古詩詞鑒賞之抒懷詩 練習題(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中考語文復習:古詩詞鑒賞之抒懷詩 練習題(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中考語文復習:古詩詞鑒賞之抒懷詩 練習題(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中考語文復習:古詩詞鑒賞之抒懷詩 練習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中考語文專題復習:古詩詞鑒賞之抒懷詩練習題

一、抒懷詩含義/背景

所謂詠懷詩就是,吟詠抒發詩人懷抱情志的詩,它所表現的是,詩人對于現實世界的體悟,對于生命

存在的思考,對個體生命的把握,對未來人生的設計與追求。

二、抒懷詩意象

大多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蟬,、草木(反襯)

三、抒懷詩藝術技巧

描寫角度:

1、正面描寫: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心理

2、側面描寫(其他相關人事物襯托所寫主體)

描寫對象:景物,環境,人物,場景,細節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懷,借物喻人,吊古傷今,借古諷/

傷今.....)

表現手法:

虛實【虛寫(想象,聯想),虛實結合,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將情感寄托于具體可感的物等,將

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使其看得見摸得著)】,

揚抑(先揚后抑,先抑后揚),正側,以小見大

對比(強調突出)襯托【正襯,反襯(以樂襯哀,以動襯靜,或相對事物的襯托)】,

動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環境的靜,內心的孤獨或閑適),化靜為動(動態美,畫面感,生機活

力):]

象征,點面結合,比興,白描,引用,化用,類比

修辭:比喻,排比,對比(強調突出),比擬,擬人,夸張,借代,互文,設問,反問,反復,雙關,

頂真,對偶,反語(褒詞貶用),用典,引用

寫景角度:通感,五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動靜,遠近,俯仰,白描,虛實,時間,空

間,光影等

四、抒懷詩情感(同時注意結合其他詩歌體裁進行作答)

豪放灑脫,傲岸不羈,豁達的心態;不服老的豪情壯志;

老當益壯;超凡脫俗,卓然不群,遺世獨立,

謙遜,高雅的情趣,情操高尚,志趣高潔。清高,堅強,不屈不饒,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勇往直前的斗志,隨遇而安,安貧樂道宏偉的抱負,遠大的志向,豪情壯志。

悵然若失;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內心的孤獨寂寞;

悲天憫人春去匆匆,青春易逝的感慨,時光易逝的惋惜和珍惜,世態炎涼?.

第1頁共30頁

詩歌鑒賞之抒懷詩

客中初夏①司馬光(宋代)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注釋】①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寧三年),王安石實行變法,司馬光竭力反對,因而被迫離開汴京,

不久退居洛陽,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職,這首詩就是在洛陽時寫的。

客中:旅居他鄉

1.請用形象的語言描繪詩中初夏的景色。

2.這是一首寓情于景,狀物抒懷的托物言志詩。說說詩人有意選擇“柳絮”“葵花”作比,要表達怎樣

的情志。

次韻梨花黃庭堅

桃花人面各相紅,不及天然玉作容①。總向風塵塵莫染,輕輕籠月②倚墻東。

東欄③梨花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久

【注】①玉作容:形容梨花潔白如玉。②籠月:被月光籠罩。③東欄:指詩人當時居住的庭院門口的欄

桿。④清明:清澈明朗。

3.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于年限的一項是()

A.《次韻梨花》中,詩人化用“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說美麗動人的“人面桃花”也比不上天

然如玉的梨花,用正襯的手法表現梨花天然、純潔之美。

B.《次韻梨花》中的“總向風塵塵莫染”是就梨花雅潔的進一步描述,說梨花雖然向風塵,即置身

于風塵之中,但卻能保持其貞潔品格,始終一塵不染。

C.《東欄梨花》中的第一、二兩句,用“柳絮飛”呼應“柳深青”,用“花滿城”呼應“梨花淡

白”,簡潔地寫出了夏末秋初的景物特點。

D.《東欄梨花》中的“一株雪”賦予梨花以神韻,把詠梨花與自詠結合起來。其實,這“一株雪”

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

4.兩首詩都寫梨花,但表達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兩詩表達的思想情感分別是什么?

第2頁共30頁

早梅①(唐)柳宗元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②山水隔。寒英生銷落,何用慰遠客。

【注】①本詩是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被貶謫到偏遠落后的永州而作。②杳杳:幽遠。

5.詩歌前四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6.尾聯“寒英生銷落,何用慰遠客”一句有何深刻的含義?

題梅屏二絕(其一)[明]劉基

樹杪?過流星,輕霜落半庭。疏花與孤客,相對一青燈。

早梅[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②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注]①杪:樹枝的細梢。②迥:遠。

7.兩首詩都寫梅花,哪首詩的情感與陸游《卜算子?詠梅》更接近?請結合內容分析

鷗鴿天?西都作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流云借月章。

詩歹首,酒十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注]①清都:傳說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從。

8.請賞析加點的“萬”“千”的表達效果。

9.結合全詞,分析刻畫了怎樣的詞人形象。

冷香菊陳榮卿

曉秋風緊曉霜寒,香陣飄飄透竹簾。荒徑幽林甘冷落,肯于人世學趨炎?

10.請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一、二句的內容。

11.這首詩與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都有“菊”這個意象,卻表達了作者不同的感情,請具體

分析它們的不同之處。

【鏈接】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第3頁共30頁

不遇詠王維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百人會中身不預①,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共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悅君應知。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②?

[注釋]①百人會:眾多重臣被召的盛會。預:同“與”。②肯:豈肯。徒爾:僅能如此,意指平庸。

1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獻書報效朝廷卻不被接納,想要回歸田園卻收成不好,表現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況。

B.詩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無法如愿,然而又不肯違背自己的心志去趨附權貴、求取功名。

C.遠赴他鄉后,詩人雖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飲酒、登山、臨水,仍不免觸景生情,思念家人。

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憂,兩者對比,反映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憤慨,對友人的感激。

13.本詩因不遇而作卻并不消沉,請結合全詩加以簡要分析。

枕上述夢[南宋]陸游

江湖送老一漁舟,清夢猶成塞上游。生馬駒馳鐵蹄腕,古鐵歌奏錦衣褲①。

玉關雪急傳烽火,青海云開見戍樓。白首不侯②非所恨,咿嚶床簧③死堪羞。

【注】①襟(gou):直袖單衣。②侯:封侯。③床簧(ze):床席。

14.下列關于詩歌的理解或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描繪一個江湖人送別老漁舟的場景,以及詩人在夢中游歷邊塞的情景。

B.詩中的頷聯表達了作者希望收復北方失地,國家統一的赤熱愛國情。

C.詩歌頸聯中的“開”則有云開日出之意,寫出經過奮戰后邊關安定之景象。

D.詩中“漁舟”這一意象有飄逸之意,本詩表達作者對自由恬淡生活的向往。

15.有人評論此詩情感基調是“悲憤與痛恨同生”,請結合本詩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夜雨枕上(宋)朱弁

淅淅風聲止,凄凄雨氣涼。愁工①縈客思,夢故繞江鄉。

書疏親朋少,干戈歲月長。平城弭節②地,可復見秋霜。

【注】①愁工:秋思。善其事曰工。②弭節:停車。

16.下列對詩歌內容理解和賞析不正確一項是()

A.首聯描繪了一幅肅殺的凄風苦雨的景象,給人以凄涼之感。

B.頸聯寫因戰爭長久,詩人與家人書信往來愈少,因而有歸隱田園的想法。

第4頁共30頁

c.尾聯以景結情,虛寫想象之景,表現邊塞地區的嚴寒。

D.詩歌描寫了詩人在羈留之地‘‘聽”夜雨時的所思所想。

17.結合文意,說說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甲】登飛來峰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乙】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姨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③碾成塵。

【注釋】①此詩寫于王安石貶居江寧之后。②陂(bei):池塘。③南陌:指道路邊上。

18.請選出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

A.【甲】詩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

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寫出自己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

B.【乙】詩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次句“妖

燒”二字本用于寫入,這里移用于杏花,展現了杏花爭奇斗妍的照人光彩。

C.作為登高抒懷之作,【甲】詩中詩人觸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達了

多層含義。

D.【乙】詩雖句句寫臨水杏花,但是全詩跌宕有致,富于曲折變化。有直寫,有側寫,有描繪,有

議論。

19.兩首詩表現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請你分別概括。

寒菊(宋)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20.下面對詩歌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第一句從菊花開放的時令來寫菊花,表現了菊花不與百花爭妍斗艷,寫出了它不俗不媚的品性。

B.第二句從菊花開放的姿態來寫菊花,寫出了百花凋零之后,只有菊花傲霜拒風、獨放光華,趣味

無窮。

C.第三、四句寫菊花盛開之后,盡管枯萎、凋謝,被北風吹落地上,但香味仍留在枝頭。

D.全詩借菊抒懷,以“寒菊”自比,以“北風”喻指北方的侵略者。

第5頁共30頁

21.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野歌李賀①

鴉翎羽箭②山桑③弓,仰天射落銜蘆鴻。麻衣④黑肥?沖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

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蒙;蒙。

【注】①李賀:公元808年遭讒落第回到家鄉,此詩寫于落第回鄉之時。②鴉翎羽箭:用烏鴉羽毛做成

的箭。③山桑:桑樹的一種,木可制弓。④麻衣:舊時舉子所穿的麻織的衣服。⑤黑肥:衣上的污垢。

22.下列對詩歌內容理解不耳篦的一項是()

A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一語雙關,既寫詩人仰天射鴻的高超射技又指詩人的遠

大理想抱負。

B."帶酒日晚歌田中"寫了作者在田野中飲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黃昏來臨,與題目相照應。

C.“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心不窮”,寫出了詩人一蹶不振,意志消沉;

“嗔”,寫出了詩人的懊惱、憤怒。

D.此詩前四句緊扣詩題敘事,后四句詩人脫口抒懷,脈絡清晰,基調昂揚,意境深遠。

23.詩歌的最后兩句闡發了怎樣的道理?

憶少年?別歷下①宋晁補之

無窮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南山②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卷畫③園林溪緝碧。算重來,盡成陳跡。劉郎④鬢如此,況桃花顏色。

【注釋】①這首詞是詞人謫貶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獨自告別歷下時的抒懷之作。歷下:今山東歷城

縣。②南山:指歷山,在歷城縣南。③蜜(yan)畫:色彩雜染的圖畫。④劉郎:劉禹錫。劉禹錫詩有: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2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上片起筆疊用三個“無”字,以白描方式突出飄泊者的凄涼和落寞。

B.“蜜畫”句寫風光如畫,使人留戀,令人難舍,贊歷下林泉景勝。

C.“算重來”是作者設想重新游一遍舊地,也覺物是人非,心中不勝感慨。

D.下片“劉郎”句引用典故,表現了作者喜愛玄都觀里千樹桃花的景象。

25.從表現手落的角度,賞析“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的妙處。

寒菊[宋]鄭思肖①

第6頁共30頁

花開并不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注】①鄭思肖:南宋末年愛國詩人,終身不降元朝。這首詩寫于南宋滅亡之后。

⑴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旗的一項是()

A.第一句從菊花開放的時令來寫菊花,表現了菊花不與春天開放的百花爭妍斗艷,寫出了他不俗不

媚的品性。

B.第二句從菊花開放的姿態來寫菊花,寫出了百花凋零之后,只有菊花傲霜拒風,獨放光華,趣味

無窮。

C.第三、四句寫菊花盛開之后,盡管枯萎、凋謝,被北風吹落地上,但香味仍留在枝頭。

D.全詩借菊抒懷,以“寒菊”自比,以“北風”喻指北方的蒙古侵略者。

⑵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秋郊閑望有感韓催?

楓葉微紅近有霜,碧云秋色滿吳鄉。魚沖駭浪雪鱗健,鴉閃夕陽金背光。

心為感恩長慘戚,鬢緣經亂早蒼浪。可憐廣武山前語②,楚漢寧教作戰場。

注:①韓傀,晚唐詩人,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后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

地。②《晉書?阮籍傳》:“籍曾登廣武,觀楚漢交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2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更碘的一項是()

A.詩人選取了富有秋天特征的“楓葉”“秋霜”“碧云”等意象,描繪了秋高氣爽、晴空萬里的深

秋景色。

B.詩歌頷聯形象地寫出了魚兒在水中沖浪健游,鱗片如雪;烏鴉在夕陽下自由飛翔,翅膀閃著金

光。

C.全詩圍繞“閑”字,寫出了詩人悠閑地觀賞眼前色彩斑斕、生機蓬勃的秋景,表現了詩人自在、

悠閑的心態。

D.這首詩前四句描繪秋郊秋景圖,后四句聯系自己的遭遇,感時抒懷;以樂景襯哀情,脈絡清晰。

28.結合詩歌內容,分析詩人“慘戚”的原因。

惜牡丹花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29.下列各項中,理解錯誤分一項是()

A.詩歌第一句寫出了詩人的愁思。“惆悵”一詞,造成紅艷的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將人引人惜

第7頁共30頁

花的惆悵氣氛之中。

B.詩歌第二句表現詩人黃昏時賞花的情景。“唯有”“兩枝”等詞,強調晚來只有兩枝殘敗,才知

滿院的牡丹花開得正盛。

C.詩歌第三句實寫風吹花殘之景。第二天早晨大風刮起的時候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詩人的惜花之

情躍然紙上。

D.本詩借物抒懷,別具一格。詩人夜里用把火照花的行為表現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深厚感情。

30.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懷?

畫眉鳥(宋)歐陽修

百喚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注:詩人本在朝為官,后因黨爭牽連,在朝中受到排擠而被貶為滁州知縣,在晚年曾經多次提出辭官,

但均未獲得允許。這首詩系作者貶官后所作。

3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錯誤的是()

A.這首詩前后對比鮮明,情、景、理三者的水乳交融,既富于藝術感染力,又能在思想上給人以有

益的啟迪。

B.“百噬千聲“百”“千”是實指,極言叫聲之繁,花樣之多,這種情形使得作者感到新鮮與驚

奇。

C.“百噬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兩句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分別寫出了畫眉鳥叫聲的婉轉

和所處環境的優美。

D.本詩是一首七言絕句,其押韻規律是逢雙押韻,且首句最后一字也押韻。

32.借物抒懷是常用的描寫抒情手法。請閱讀詩歌,按要求完成任務。

林中鳥籠中鳥

觸發

抒懷

“我”a__叫聲依舊

=清揚,但1=^>_

被限制在

“金籠”

秋興陸游

白發蕭蕭欲滿頭,歸來三見故山秋。醉憑高閣乾坤連?,病入中年日月道②。

百戰鐵衣空許國,五更畫角③只生愁。明朝煙雨桐江岸,且占丹楓系釣舟。

[注]①連:獲窄。②道:迫近。③畫角:古代樂器名,發音哀厲高亢,軍中常用來警報昏曉、振奮士氣。

33.這首詩的最后一聯以“丹楓”照應前詩中的“"字,寓情于景,詩人想象自己將來煙雨垂

第8頁共30頁

釣的畫面,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愿望,也暗含之情,與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

急,"有異曲同工之妙。

34.古代文人喜歡登高憑欄,極目遠望,借此抒懷。請你品味詩歌的二、三聯,概括作者復雜的情感。

感遇十二首?其一張九齡〔唐〕

蘭葉春蕨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35.本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

下第①后上②永崇③高侍郎④唐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注釋】①下第:落第,未考中。②上:上書。③永崇:指長安。④高侍郎:指當時的禮部侍郎高溫。

36.對這首詩的理解與分析不坦螂的一項是()

A.詩中開篇用“天上碧桃"、‘‘日邊紅杏’’比擬,點明得第者春風得意、前程似錦。

B.詩中前兩句不但用詞富麗堂皇,而且對仗工整,與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氣象相稱。

C.詩中第三句“芙蓉”所處位置風景優美,雖無依無靠,但依舊能展現自身獨特之美。

D.詩中語含比興,前后各有所喻,向“大人物”上書,不卑不亢,毫無媚態,寄興深微。

37.作者借用客觀事物來暗示自己的情志,并賦予其某種寓意,成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這種寫法叫

托物言志。試分析本詩末兩句的含義。

官舍竹王禹傅

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不隨天艷②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聲拂琴床生雅趣,影—棋局助清歡。明年縱便量移③去,猶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閑官:指當時詩人所任商州團練副使之職。②天艷:艷麗,此處指艷麗的桃李。③量(liang)

移:因罪被貶至遠方的官吏,遇赦則酌量移到近處就職。

3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借“閑官”一詞表達出詩人因官事清閑而輕松愉悅的心情。

B.頷聯將竹子與桃李進行對比,凸顯竹子獨守堅貞的形象。

C.尾聯是詩人對今后的設想,即使明年調往別處,今年冬天還能雪里看竹。

D.詩人以竹自比,人物融合,托物言志,表達出清高脫俗的品格。

第9頁共30頁

39.作者在頸聯創設了“物我同趣”的意境,你認為“影—棋局助清歡”句中橫線處填入下列哪個字才能

突出這種意境,為什么?

A.侵B.照

詠山泉【唐】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①作雨聲。

轉來深澗②滿,分出小池平。恬淡③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注釋】①飛空:飛入空中。②深澗:兩山中間很深的水。③恬(珀n)澹:同“恬淡”。清靜淡泊。

4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敘事點題,緊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B.尾聯寫泉水的清靜和淡泊沒有人看見,但不論怎樣,這股泉水年復一年依舊是那么清澈。

C.頷聯從反面描繪山泉的出俗形象,頸聯從正面轉寫山泉遭遇冷落的境況。

D.全詩采用擬人的修辭,托物言志,借詠山泉明詩人心志,趣遠情深。

41.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孤桐0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局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②思解慍③,愿斫五弦琴,

【注釋】①當時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雖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銳意改

革,毫不猶豫,堅決推行新法。②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③慍:疾苦、怨憤。④斫:(zhuo)用刀斧

砍,這里指做成。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

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42.下列對詩歌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的形象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

B.首聯中“森森”是茂盛繁密之意,開篇寫出梧桐樹天生就高大挺拔的不凡氣勢。

C.孤桐年歲漸老,但根須更加強壯;溫暖舒適的陽光讓桐葉變得更加濃密,自成陰涼。

D.詩人既不避諱年老,也不輕蔑困難,尾聯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決心。

43.簡要概括本詩中“孤桐”具有怎樣的形象特點?請結合全詩分析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喜園中茶生(唐)韋應物-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第10頁共30頁

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注釋】①韋應物:中唐詩人,在京城為官時多次因公正執法得罪權貴而被迫辭官。后出任地方官,廉

政愛民,生活清貧。

44.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通過托物言志的手法來抒懷。請完成下列解詩過程。

【識物】【讀人】

所詠之物:茶所聯之人:作者韋應物

(1)特點:_(2)經歷:_______________

【明志】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如果從閔汶水、張岱、韋應物中選出一位“茶文化代言人",你會選誰?請結合上述古詩文內容闡

述理由。

病牛李綱

耕犁千畝實干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46.詩中的“病牛”有何特點?請結合詩的前兩句簡要分析。

47.本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志趣追求,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

嘆庭前甘菊花杜甫

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煨開何益?

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48.下面對本詩的理解或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交代了詩人“嘆菊花”的原因是“移時晚”,沒能趕上在重陽佳節引萬千人矚目的環境中綻

放。在這里有對詩人的自況。

B.詩中用“爛饅”“纏風霜”等詞,凸顯了甘菊不畏風霜的特點。

C.詩中用“野外”“眾芳”被采回擺放廳堂,烘托了菊花的生不逢時,不被欣賞。

D.本詩托物言志,借甘菊錯過重陽無人賞,但歷經風霜依舊燦爛開放,表現詩人頑強不屈的精神。

49.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歌簡要概括。

第11頁共30頁

書事黃宗羲①

初晴泥路覺蹣跚,聽徹松濤骨亦寒。莫恨西風多凜烈,黃花偏耐苦中看。

【注釋】黃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明亡后起兵抗清,失敗后隱居著書,不仕。

50.一、二兩句描寫了怎樣的環境?

51.托物言志是本詩的一大特點,請就此作賞析。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張九齡

孤鴻海上來,池潢②不敢顧。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③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④逼神惡。今我游冥冥,弋者⑤何所慕!

【注釋】①本詩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時李林甫接替張九齡做宰相,與牛仙喀一起把持

朝政,詩人被貶為荊州刺史。②池潢:池塘,護城河。③金丸:彈弓的子彈。④高明:暗用漢揚雄《解

嘲》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⑤冥冥:高遠的天空。⑥弋者,獵鳥的人。

52.下面對這首詩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以孤鴻自喻,而雙翠鳥則指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孤鴻處境的低微與險惡,更反襯出翠鳥們

不可一世的氣焰。

B.詩的一、二句寫孤鴻經歷過大海的驚濤駭浪,連護城河水也不敢看,突出了它的孤單寥落。

C.詩的三四句寫孤鴻所見,“側見”兩字體現出雙翠鳥的招搖和盛氣凌人。

D.詩歌的后六句是孤鴻的獨白,從內容來看都是對雙翠鳥的忠告。

53.請根據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補全下面表格。

詩句表現手法情感

對比、借物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①__________

喻人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美服患人對政敵的勸告:才華外露,被人嫉妒;身居

②___________

指,高明逼神惡。高位,遭人厭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托物言志④_________

詠燕①張九齡

海燕②雖微渺,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③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英相猜。

【注】①張九齡以直言敢諫著稱,因受人誹謗而被玄宗疏遠,最終被罷相寫下了這首詩。②海燕:在中

第12頁共30頁

國古代,把比較寬闊的水域均稱為海。“海燕”即指燕子。③玉堂:官殿的美稱,與下文的“繡

戶”“華堂”都喻指朝廷。

⑴詩中塑造出怎樣的燕子形象?

(2)此詩托物言志,表現出詩人怎樣的志趣?

古劍清高鶉

一條秋水萬黃金,千載誰明烈士心。夜半虛堂雷雨入,壁間驚起老龍吟。

55.詩句中、等詞,體現了古劍之“古”。

56.結合知識鏈接,賞析本詩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

知識鏈接:高鶻(1758年-約1815年),科舉不順,30歲中舉,37歲進士及第,有《月小山房遺稿》

《硯香詞?麓存草》等作品傳世。是《紅樓夢》最后出版的整理者。

感遇十二首①(其一)張九齡

蘭葉春蕨蕤②,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風?(其三十八)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選自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

【注】①《感遇十二首》系張九齡遭讒被貶謫后所作。②蕨蕤: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③《古

風》大約作于李白應詔入長安的第二年,此時由于高力士的挑撥污蔑,唐玄宗開始疏遠李白。

57.下列對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詩首聯對偶整齊,互文見義,描寫了蘭桂勃發、清雅的風姿。

B.張詩“誰知”一詞隱晦地點出“林棲者”指那些附庸風雅的權貴。

C.李詩尾聯點明蘭花需要借助清風,才能將淡雅的清香傳給知音。

D.兩首詩語言質樸無華,用詞貼切自然:詩意溫雅深邃,耐人尋味。

58.兩首詩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表達的感情卻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

59.題墨葡萄詩[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第13頁共30頁

絕句漫興九首(其一)[唐]杜甫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謂誰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1)徐詩中“嘯晚風”“野藤中”寫出了當時環境的。杜詩中描寫楊柳“弱裊裊”“女兒

腰”寫出了楊柳的特點。

(2)徐詩和杜詩都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簡要賞析。

房兵曹胡馬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較。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注]詩歌寫于開元二十八年,正值杜甫漫游齊趙、少年輕狂的一段時期。

60.詩歌前四句以_、_兩個極傳神的動詞,勾勒了駿馬凌厲奔馳的雄姿。

61.詩歌后四句轉寫馬的品格,詩人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想要借馬表達一

62.詠雪姚合

愁云殘臘下陽臺,混卻乾坤六出開。與月交光呈瑞色,共花爭艷傍寒梅。

飛隨郢客歌聲遠,散逐宮娥舞袖回。其那?知音不相見,則溪乘興為君來。

【注】①其那,其奈,無奈。

根據小文和小旅的對話,完成填空。

小旅:世人認為姚合詩歌“刻畫景物亦較瑣細”,這首詩歌中對雪的描寫就是極好的印證。

小文:是的,這首詩從多角度描寫了雪的美,其中首聯“⑴”一詞寫出了雪的形狀,頷

聯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用⑵、(3)來襯托雪的色彩,頸聯的“飛隨”“散逐”兩詞寫

出了雪花隨歌聲漫天飛舞的動態美,實乃詠雪佳作。

小旅:有人說詩歌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借“雪花”表達了作者對灑脫人生的贊美。你能結合

尾聯具體分析一下嗎?

小文:J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頁共30頁

參考答案:

1.四月天氣已是清明和暖,雨過天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凈了。

沒有隨風飄揚的柳絮在眼前紛紛擾擾,只有葵花朝向著太陽開放。2.風風雨雨,雨雨風風,我永不

會像柳絮一樣沒有固定的操守,而會永遠像葵一樣忠心于國家。(或者:我的心猶如葵花向日,任雨打

風吹,不動不搖,絕不改變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者:我不是因風起舞的柳絮,決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

隨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樣向著太陽,對君主(國家)忠貞不貳。)

【分析】1.本題考查描繪詩歌內容及景色。詩的意思是:四月天氣已是清明和暖,雨過天晴,山色更加

青翠怡人,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凈了。沒有隨風飄揚的柳絮在眼前紛紛擾擾,只有葵花朝向著太陽

開放。可抓住具體景物“雨乍晴”“南山”“葵花向日”描繪。如:初夏時節,一場清雨剛停,對著門

的南山又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迎風飄揚的柳花楊花已不見,只有葵花對著太陽在開放。

2.本題考查理解詩歌的情感。這是一首寓情于景,狀物抒懷的托物言志詩。起筆點明節令:初夏的一場

細雨,驅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凈了空氣的塵埃,使得萬里江山在經歷了夏雨的洗禮后添得一份明朗,顯

得更加嫵媚。緊接著轉筆入近景:春去夏來,眼前已沒有了那隨風飛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終向著明媚

陽光的葵花。詩人有意選擇“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內心的情志:風雨之中我

不會像稱為“水性楊花”的敗絮,我要做“永遠向日”的葵花!最后兩句點明本詩主旨,作者的心猶如

葵花向日,任雨打風吹,不動不搖,絕不改變自己的政治理想,我一定會忠于國家。

3.C4.《次韻梨花》贊美了梨花一塵不染的高潔(或答“表達了詩人對像梨花一樣的高潔品行的贊

美”亦可)。《東欄梨花》寄寓了詩人春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感慨,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

意中解脫的思想感情。

【導語】這兩首宋詩都以梨花為題材,但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情感。黃庭堅的《次韻梨花》通過對梨花天

然潔白的贊美,表現出對純潔品質的向往和欣賞,而蘇軾的《東欄梨花》則借梨花盛開的景象,表達對

人生短暫、美好事物難以長久的惋惜之情。兩者在對自然的描繪上都顯得細膩生動,但情感基調一為贊

美與向往,另一為惆悵和感慨,體現了兩位詩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人生體悟。

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C.《東欄梨花》中的第一、二兩句,描寫的是春末夏初的景物特點,而非夏末秋初。“梨花淡白柳深

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飛舞,滿城都是梨花開放的景象,這是春天將盡、

初夏將至的時節;

故選Co

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及情感主旨。

《次韻梨花》中“桃花人面各相紅,不及天然玉作容”,詩人將桃花與人面的嬌艷之美與梨花的潔白如

玉相對比,突出梨花天然純凈的美,表達出對梨花這種自然之美的贊賞。“總向風塵塵莫染,輕輕籠月

倚墻東”,此句描繪梨花雖置身于風塵之中,卻能始終保持一塵不染,并且在月光下輕輕倚靠在墻邊,

進一步強調了梨花的高潔品質。詩人通過對梨花這種高潔形象的描繪,實際上是在贊美像梨花一樣具有

高潔品行的人或事物,表達了自己對這種高潔品質的向往和推崇。

《東欄梨花》中“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描繪了一幅春末夏初梨花盛開、柳絮飛舞的畫

面,營造出一種清新而又略帶惆悵的氛圍。“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詩人看著如雪的梨

花,心生惆悵。梨花的潔白如雪象征著時光的短暫和人生的易逝,“人生看得幾清明”則直接抒發了詩

人對人生短暫、時光匆匆的感慨。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在面對時光流逝時,一種淡看人生、試圖從失意

第15頁共30頁

中解脫出來的思想感情,體現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5.參考答案:早梅在高高的枝頭綻放,遠遠映照著湛藍的楚天。夜晚北風吹來陣陣暗香,清晨在濃霜中

增添著潔白的光澤。描繪了一幅昂揚向上、生機盎然的畫面。6.眼看梅花即將枯萎凋零,我將用什

么去慰問遠方的友人呢?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思念,也有對自身遭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凋

落表達理想不能實現的痛苦之情。

【解析】5.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描繪畫面的能力。解答這類題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

發揮聯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點,抓住形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

意境、主題和作者的情感。答題時,首先要理解詩句內容:早梅在高高的枝頭綻放,遠遠映照著湛藍的

楚天。夜晚北風吹來陣陣暗香,清晨在濃霜中增添著潔白的光澤。其次要扣住詩句中的意象

“梅”“樹”“天”“朔”“霜”;第三要抓住這些意象的特點“早”“高”“碧”“吹”“繁”,最

后發揮想象,用優美的語言加以描寫即可。“高樹”“迥映”“夜香”“曉白”等詞語描繪了一幅昂揚

向上、生機盎然的畫面。

6.本題考查詩句含義。“寒英生銷落,何用慰遠客”意思是眼看梅花即將枯萎凋零,我將用什么去慰問

遠方的友人呢?緊承上兩句,含有更深一層的意義。詩人意識到,由于關山阻隔,時日過久,梅花勢將

枯萎凋零,于是喟嘆“我將用什么去慰問遠方的友人呢?”,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思念。結合注釋

①“本詩是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被貶謫到偏遠落后的永州而作”可知,柳宗元從梅的早

開早落聯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憂從中來,表達了對自身遭遇的抑郁不平之情,以及借梅

花的凋落表達理想不能實現的痛苦之情。

7.張謂的《早梅》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更接近,張詩描繪了寒梅遠離村路,獨自生長在溪水橋

邊,行人看過去竟不知是花開,以為是寒冬的殘雪未曾消融。體現梅花盛開的時間之早,不懼嚴寒的品

行,作者借梅花抒發自己不畏黑暗,勇敢前行的雄偉抱負,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

塵,只有香如故。”百花爛漫,卻擋不住梅花留芳持久,以梅自喻,顯示作者身處逆境矢志不渝的崇高

品格,有異曲同工之妙。相比之下,劉基的詩疏花孤客,相對青燈,則是一種凄清孤寂的氛圍,而詩人

的情感也如此孤寂寥落。

【詳解】本題考查詩人情感。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下片寫梅花的

靈魂及生死觀。詞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雖終生坎

坷卻堅貞不屈,達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劉基的《題梅屏二絕(其一)》,“疏花與孤客,相對一青燈”寫疏花孤客,相對青燈,渲染的是凄清

孤寂的氛圍,表現了詩人孤寂寥落的情感。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的情感不相符。

張謂的《早梅》,著重寫出了“早”字,“早”指梅花開放之早。全詩通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

法,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尋覓的認識過程,

并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寒梅“迥臨村路傍溪橋”與《卜算子?詠梅》中的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意境相似,都是寫梅花開在人跡罕至之處,寂寥荒寒、倍受冷落。張謂的

《早梅》雖不為人知卻“花先發”,被“疑是經冬雪未銷”表現梅花盛開的時間之早,不懼嚴寒的品

行,作者借梅花抒發自己不畏黑暗,勇敢前行的雄偉抱負,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

塵,只有香如故”同樣以梅自喻,顯示作者身處逆境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8.“萬”和“千”運用大膽的夸張手法,以豪放的口吻寫出了詞人狂放不羈、灑脫自傲的性格特點,同

時為后面“醉”作了鋪墊。9.①通過“疏狂”和“幾曾著眼看侯王”看出詞人狂放不羈、藐視權

第16頁共30頁

貴。②一“慵”字,表現了他鄙薄名利的態度。③“山水郎”“梅花”象征著其品行高潔。

【解析】8.本題考查詞語賞析。“詩萬首,酒千觴”的意思是詩一寫就是一萬首,酒一飲就是一千杯,

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極言其多,表現了詞人狂放不羈、灑脫自傲的豪放性格,同時為后面“且插梅花

醉洛陽”作了鋪墊。

9.本題考查詩人形象分析。這首詞抒寫了作者不受禮法拘束,狂放不羈,傲視王侯的胸懷。首句以“山

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

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

現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征,坦蕩直爽,豪氣四溢。“幾曾著眼看侯王”,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

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向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

“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度,相反對于“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

戀,體現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表現出不愿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10.晚秋的冷風呼呼作響,早晨的冰霜帶著刺人的寒意,堅韌的菊花卻在此毅然綻放,它勢必要將陣陣

的幽香透過竹簾飄入我的房中,更要飄滿整個寒冷的晚秋。11.①本詩描繪的是菊花在寒風凌厲、

曉霜濃重的深秋時節燦然開放,清香四溢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菊花不懼寒冷,堅韌開放的贊美與喜

愛,同時表達了作者不趨炎附勢,潔身自好的情感。②而岑詩中的菊花盛開在戰火紛飛的家鄉,表達的

是詩人思鄉的惆悵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寄托著對和平的渴望。

【解析】10.本題考查詩句翻譯。描寫詩句畫面要抓住關鍵的景物,結合詩句的語境氛圍,進行合理的

聯想和想象,進行細致的描摹。示范:夜晚蕭瑟的秋風不斷,早晨的白霜襲來一陣寒意,堅韌的菊花卻

在此毅然綻放,陣陣芳香飄來透過竹簾,飄入我的房中,更要飄滿這寒冷的晚秋。

11.本題考查意象。找到出現、描寫菊的詩句,結合詩句意思分析菊所蘊含的情感或者所代表的形象。

1)《冷香菊》。結合“晚秋風緊曉霜寒,香陣飄飄透竹簾”可知,這里雖然沒有出現“菊”字,但是

“香陣”二字暗示了“菊”的存在。“秋風緊曉霜寒”是菊的生存環境,寒冷而惡劣的環境中,菊花毅

然綻放,散發出陣陣香氣,塑造了一個堅毅、奉獻、勇敢的菊的形象。“荒徑幽林甘冷落,肯于人世學

趨炎?”這兩句抒情,表面上寫菊盛開在荒涼小路、幽深的林子里,無人問津,但是卻不肯趨炎附勢,

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不趨炎附勢,潔身自好的情感。2)《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結合“遙憐故園

菊,應傍戰場開”的翻譯:憐惜遠方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可知菊花盛

開在家鄉的戰場旁邊,由此可知此時家鄉正經歷著戰火,由菊花想到家鄉,表達思鄉之情,由菊花想到

戰場,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對和平的渴望。

12.D13.①詩人盡管不遇卻不愿阿諛權貴,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②詩人與友人登山臨

水,在對家人的思念中仍不失豪邁豁達的胸懷。③詩人批判世人自私,在憂憤不平中仍堅守自己濟世進

取的志向。(答任意兩點即可)

【解析】12.本題考查賞析詩歌內容。

D.“反映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憤慨,對友人的感激”賞析不正確。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憂,兩者對

比,反映詩人對世人自私自利的憤慨,對這種現象的鄙視。

故選Do

13.本題考查理解詩歌情感主旨。

結合“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可知,詩人向朝廷上

書,陳述政見,表達用世的要求,卻沒有得到任何答復;自己退隱躬耕,卻天時不順,沒有獲得好收

第17頁共30頁

成,衣食無著;反用晉伏滔參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會,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借指自己不能掛名朝

籍的不幸遭遇;運用漢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譚等五人為侯的典故表達自己即使沉淪困頓,也不阿諛奉承;

據此可知,詩人盡管不遇卻不愿阿諛權貴,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

結合“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共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可知,落魄后的詩人,

遠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為生;但滯留他鄉,依附他人的生活,卻使他心中產生了深沉的鄉思。家人住

在京城,風塵阻隔,音信全無,他們都平安無事吧?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思念還可看出詩人登山臨水不

失豪邁豁達的胸懷;

結合“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悅君應知。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可知,詩人向友人陳述

他對世俗的態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說:今天世上的人,只為自己著想,自私自利,我對這種現象大

為不悅,內心十分鄙視。這一點,你是應當了解的。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過閑適的隱

逸生活,豈肯一輩子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詩人批判世人自私,在憂憤不平中

仍堅守自己濟世進取的志向,表達了失意不遇,仍然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

14.D15.示例:①“悲憤”指詩人空有收復失地的報國之志,卻報國無門,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悲憤。詩中的頷聯和頸聯,寫自己雖年老體衰,但仍想在夢中為國征戰沙場,表達作者收復失地,國家

統一的赤熱愛國情。然而詩人只能以夢境來滿足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