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高考命題規律“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屬于命題的高頻區。幾乎每年每卷都會出現1—2道選擇題。從歷年試題來看,選擇題大多集中在“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兩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和“唐宋時期的政治制度”。綜合性非選擇題出現的幾率也很高,大多集中在“唐宋元時期的政治制度”和“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從考查實力上看,本部分重點考查考生說明歷史現象的實力以及理解歷史結論和歷史敘述的實力。另外,本部分試題對考生閱讀史料并解讀史料的實力要求較高。2024年高考必備2015年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Ⅰ卷Ⅱ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命題角度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24242424命題角度2秦漢中心集權的形成與發展2525252525命題角度3唐宋元時期政治制度的演化26252526252626命題角度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2727命題角度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題體驗·對方向1.(2024全國Ⅰ·24)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更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商周時期的王位繼承制。商周時期的王位繼承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兄終弟及,一種是父死子繼。題干材料首先強調商朝王位繼承方式多為兄終弟及,然后用“而”這一轉折的表述方式來闡述西周的王位繼承方式,即西周的王位繼承方式多為父死子繼,故B項正確。禪讓制度是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與題干材料中的世襲制無關,故A項錯誤;依據題干材料無法看出君主壽命的長短,故C項錯誤;無論是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均是血緣世襲的不同方式,并沒有體現出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故D項錯誤。2.(2024全國Ⅲ·24)“教民敬愛,莫擅長孝;教民禮順,莫擅長悌;移風易俗,莫擅長樂;安上治民,莫擅長禮。”這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A.宗法制 B.禪讓制 C.郡縣制 D.察舉制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宗法制的影響。題干材料反映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突出了孝、悌、樂、禮,強調了血緣關系,這是中國古代宗法制產生的影響,故A項正確。3.(2024全國Ⅰ·24)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A.推動了文化的溝通與文化認同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干脆限制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西周通過分封擴大了勢力范圍,并加強了對新占據地區的統治,促進了文化的溝通,使周文化得到認同,故選A項。君主專制制度是在秦統一后正式確立的,西周分封制還沒有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和對地方的干脆限制,故B、C兩項均錯誤。貴族世襲特權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確立,故D項錯誤。4.(2024全國Ⅲ·24)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希望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A.創建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峻的挑戰D.青銅器的功用發生重大變更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商周時期的青銅文明。“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績,追頌祖先功德”說明銘文意在讓子孫后代牢記祖先的功德,明顯這是重視歷史傳承,故B項正確。題干中無論是商代還是周代,青銅器上的文字都是金文,并沒有全新的文字體系,故A項錯誤。題干銘文的內容說明注意宗法傳承,故C項錯誤。題干材料反映的是青銅器在商周時期的禮器功用,故D項錯誤。典題演練提能·刷高分題組一1.(2024廣西柳州畢業班模擬聯考)破譯甲骨文是中華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項目之一,但要破譯這些甲骨文,又須要充分了解殷商時代的宗教信仰、社會習慣、鄉風民俗等學問,這恰恰是甲骨文隱藏起來的歷史。這充分說明甲骨文()A.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反映了殷商時期的宗教信仰C.承載了商代及早期國家的信息D.成為探討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答案C解析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未體現,故A項錯誤;甲骨文是記錄商朝活動的重要載體,不僅僅體現其宗教信仰,故B項錯誤;材料“又須要充分了解殷商時代的宗教信仰、社會習慣、鄉風民俗等學問,這恰恰是甲骨文隱藏起來的歷史”說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載體,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甲骨文對商朝探討的意義,不是對中國文字探討的意義,故D項錯誤。2.(2024百校聯盟聯考)西周時,王室擁有重兵,周王的政治號召力通過“冊命”“朝聘”“巡守”“貢納”等制度得以廣布四方;諸侯在封國內擁有世襲的行政權、財權和軍權。這種政治結構()A.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B.體現了周王與諸侯地位同等C.順應了當時社會實際D.使血緣關系起先與政治掛鉤答案C解析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還沒有實現中心集權,故A項錯誤;西周各諸侯國與王室的關系更親密,臣屬關系更加明確,故B項錯誤;據材料“周王的政治號召力通過‘冊命’‘朝聘’‘巡守’‘貢納’等制度得以廣布四方;諸侯在封國內擁有世襲的行政權、財權和軍權”可知,周王通過“授土、授民”,使周的親族和功臣建立一批國家,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加強,故C項正確;夏朝已經起先實行世襲制,血緣關系與政治掛鉤,故D項錯誤。3.(2024山東濟南期末)有學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裝滿馬鈴薯的大口袋”,說它“使松散的馬鈴薯有了較多的接觸和聯系”。這體現了西周分封制()A.強化了周王與諸侯國的關系B.消退了王權走向衰微的因素C.形成中心對地方的垂直管理D.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權力結構答案A解析材料認為西周分封制“使松散的馬鈴薯有了較多的接觸和聯系”,這說明分封制強化了周王與諸侯國的關系,故A項正確;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壞,故B項錯誤;郡縣制的實行,使得中心實現了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及西周時期權力結構的組成方式,只是述及了分封制強化了周王與各諸侯國的聯系,故D項錯誤。4.(2024廣西南寧摸底,24)依據周代廟制,祖先的宗廟,天子立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超出定制之廟,要擇吉日將神主遷入太祖之廟,而其宗廟則被毀棄,此舉稱為“遷廟”。這說明周代()A.天子具有確定權威B.祭祀儀式特別嚴格C.宗法觀念根深蒂固D.注意維護親疏貴賤答案D解析材料“天子立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說明周朝的貴族都有宗廟,不能說明天子的確定權威,故A項錯誤;材料涉及廟制而不是祭祀儀式,故B項錯誤;據材料“庶人無廟”和“宗廟則被毀棄”可知宗法觀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項錯誤;材料“天子立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和“超出定制之廟,要擇吉日將神主遷入太祖之廟,而其宗廟則被毀棄”體現了對親疏貴賤的維護,故D項正確。5.《史記》載:“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后,國于宋。”材料旨在說明()A.周代分封先代貴族以維護統治秩序B.周初統治尚不穩固,分封制受到沖擊C.西周初期中心集權雛形已起先出現D.宗法秩序受到沖擊,周天子權威衰落答案B解析周代分封先代貴族以維護統治秩序結論正確,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項錯誤;據材料“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后,國于宋”得出周初統治尚不穩固,分封制受到沖擊,故B項正確;中心集權雛形起先出現是在戰國時期,故C項錯誤;宗法秩序受到沖擊周天子權威衰落是在春秋時期,故D項錯誤。6.戰國時期,在眾多諸侯國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擁有封地的世襲領主貴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領取俸祿、可隨時罷免的國家官吏。這說明戰國時期()A.世襲貴族特權已被廢除B.官吏選拔制度尚未確立C.任人唯賢取代任人唯親D.政權形式凸顯君主集權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只是部分貴族不再掌行政實權,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戰國行政權賜予群體的變更,而非官吏選拔制度,故B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任人唯賢取代任人唯親,故C項錯誤;戰國時期部分地方行政官員干脆由君主任免體現了君主集權,故D項正確。7.司馬遷在《史記》里說:“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于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司馬遷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這一段紀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為中國歷史準確紀年的開端。材料主要說明()A.司馬遷所依據的是第一手史料B.貴族共同協商執政以應對危局C.周召共和開啟了共和制的開端D.貴族干預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潰答案B解析材料中司馬遷沿用的是西周史官這一段紀年,說明其依據的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可知,這反映了貴族共同協商執政以應對危局,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共和行政”指的是召公和周公共同行政而非共和制的開端,故C項錯誤;依據史實可知,分封制走向崩潰是在戰國而非西周時期,故D項錯誤。8.乾隆年間,刑部制定條例、嚴厲禁止盜賣宗族公產,包括義田祀產以及宗祠房屋,違者處以重刑。此條例頒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訂宗族法時,皆增立專條,要求將本族族產的數量、種類、分布等狀況報官備案,這表明()A.政府是宗族公產實際全部人B.盜賣宗族公產現象愈演愈烈C.宗族是傳統中國的重要根基D.修訂宗族法唯官府馬首是瞻答案C解析宗族公產屬于宗族全部,材料反映了政府立法愛護宗族公產,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反映了法律對盜賣宗族公產現象的打擊,沒有反映盜賣宗族公產現象愈演愈烈,故B項錯誤;法律愛護宗族公產,宗族修訂宗族法時報官備案,說明宗族有利于統治,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宗族主動響應政府愛護宗族公產的行為,而非唯官府馬首是瞻,故D項錯誤。9.周朝揖讓之禮分為三種,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來賓,行禮時推手微向上。這最能反映()A.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B.血緣關系有親疏遠近之分C.禮樂制度極其困難和繁瑣D.禮樂制與宗法制相輔相成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分封制體現的是統治集團內部的等級關系,與題意不符,故A項錯誤;B項表述與題目中“周朝揖讓之禮”無關,故B項錯誤;C項表述屬于主觀臆測,不符合題意,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來賓,行禮時推手微向上”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對禮制的影響,故D項正確。10.學者許倬云曾說:“除了軍事與經濟資源的互為挹注,這些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也倚仗宗族紐帶,用祖先崇拜的繁縟禮節,不斷加強親戚之間的關系。于是,周人統治的機制,取得了道德的意義。”材料說明西周時期()A.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緊密結合B.宗法制下形成強大的家族凝合力C.家國同構促進周代穩定與發展D.周王通過宗族紐帶維護中心集權答案A解析由材料“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也倚仗宗族紐帶”“周人統治的機制,取得了道德的意義”可知,強調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說明西周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緊密結合,故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響,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點而非其產生的影響,故C項錯誤;西周尚未形成中心集權,故D項錯誤。11.禮、樂源自氏族社會的風俗習慣,被加進等級制度的內容而制度化。《禮記》中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這說明禮樂制度()A.有穩定社會秩序的功效B.突出強調社會等級分化C.與宗法分封制互為表里D.促使社會風俗的同一化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禮樂制度能夠實現社會關系中“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有穩定社會秩序的功效,故A項正確;等級制度的內容只是禮樂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強調禮樂制度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禮樂制度的社會作用,與宗法分封制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中“異則相敬”,反映出社會風俗的差異是存在的,并沒有實現同一化,故D項錯誤。12.(2024安徽示范性中學清北培優聯盟一模)《荀子·王霸》曰:“歲終奉其勝利,以效于君,當則可,不當則廢。”商鞅之法推行“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這表明戰國時期()A.社會流淌性加快 B.好用人才得到重用C.官僚政治已出現 D.兼并斗爭作用明顯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選官制度,而不是社會流淌,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選官標準發生變更,沒有體現出好用人才得到重用,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選官標準發生變更,不是依據血緣關系,而是依據才能和軍功,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兼并斗爭的作用,故D項錯誤。題組二1.(2024山西一模)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務都要進行占卜;西周時期,君主管理國家往往關注百姓的爭論。這反映了()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拋棄B.國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權C.西周治國理念發生了變更D.君主利用民意加強集權答案C解析西周的王位世襲制承襲商朝制度,故A項錯誤;西周時期照舊有圖騰崇拜,國家管理中神權和王權相結合,故B項錯誤;商朝政治事務中帶有鬼神等神奇色調,而西周管理國家則注意百姓的爭論,鬼神等神奇色調淡化,這說明西周時治國理念從注意鬼神到注意人事,故C項正確;西周時期還未形成集權,故D項錯誤。2.(2024吉林吉林三模)學者馮天瑜說:“西周的封邦建國實現了以姬姓為主的貴族階層、被折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種人的結合,突破了(以前)純粹的血緣組織框架。”據此可知,分封制()A.有利于通過地緣政治加強統治B.是典型殷人血緣政治的持續C.加強了西周的中心集權制度D.是西周時期的官僚體制創新答案A解析由材料“突破了(以前)純粹的血緣組織框架”可知強化了地緣統治,血緣政治已被突破,故A項正確,B項錯誤;“西周的封邦建國”不是中心集權體制,故C項錯誤;由材料“突破了(以前)純粹的血緣組織框架”可知分封制是對前代血緣政治的發展,只不過加大了姬姓貴族的成分,故D項錯誤。3.(2024湖南益陽高三模擬)商周時期,士是貴族的最低階層,有確定數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無憂,春秋戰國之際,士發生分化,或成為傳授學問的老師,或變為主持儀式的贊禮人,或發展為新興地主。士階層的分化()A.成為“百家爭鳴”的根源B.導致土地私有的出現C.有利于推動社會變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產物答案C解析“百家爭鳴”的根源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故A項錯誤;土地私有出現的緣由是生產力的發展和井田制的破壞,故B項錯誤;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導致對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士階層的崛起動搖了世卿世祿制,有利于推動社會變革,故C項正確;士的分化是分封制瓦解的產物,不是宗法制,故D項錯誤。4.(2024遼寧大連高三二模)《禮記·高校》記載:“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行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簡而言之,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由此可知()A.家庭與國家在組織結構上具有共性B.分封制是家國同構產生的制度根源C.血緣紐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基礎D.國人追求社會的穩定和家族的和諧答案A解析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家國一體的特點,即家庭與國家在組織結構上具有共性,故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分封制,解除B項;血緣紐帶是宗法制的基礎,并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禮記?高校》的記載,無法體現國人的追求,解除D項。5.(2024湖北黃岡高三模擬)西周時期,士是最下層貴族,但到了春秋時期,士的地位上升,他們當中的很多成員,憑借智力作為新的謀生手段,他們的思想主見也得到傳播。這一現象()A.推動了周文化的傳播和普及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漸漸瓦解C.導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潰D.加劇了當時社會局勢的動蕩答案B解析春秋時期,士的地位上升,他們憑借智力作為新的謀生手段,逐步變更血緣世襲特權,說明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度的漸漸瓦解,故B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周文化的傳播和普及”,解除A項;材料無法反映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潰,解除C項;春秋時期,士的地位上升,他們的思想得到傳播,與當時社會局勢的動蕩沒有干脆聯系,解除D項。6.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別明顯的“畿服之制”。出現這一局面的主要緣由是()A.西周統治疆域比較廣袤B.西周推行了嚴格等級制C.中心王朝限制實力不足D.周人比較重視血緣關系答案C解析西周時期權力尚未集中,中心王朝對地方限制實力不足,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別明顯的“畿服之制”,故C項符合題意;A項是緣由但不是主要緣由,不符合題意,解除;B項只是對題意的重復而不是說明出現這一局面的緣由,不符合題意,解除;D項是緣由但也不是主要緣由,不符合題意,解除。7.(2024福建寧德期末)春秋戰國之際,姬姓封國晉國漸漸被異姓的韓、趙、魏三家新興的大夫勢力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晉國滅亡。“三家分晉”實質上反映了()A.異姓諸侯日益坐大 B.宗法分封制趨向瓦解C.大夫勢力左右政權 D.周王室權威得以加強答案B解析晉國被異姓韓、趙、魏三家所瓜分,這說明異姓諸侯的勢力漸漸強大,但這是表面現象,不是“三家分晉”問題的實質,故A項錯誤;姬姓封國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所瓜分,并且被周王室承認,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故B項正確;韓、趙、魏三家分晉只是在晉國出現的現象,不能擴大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被大夫勢力所左右,故C項錯誤;“三家分晉”說明周王室權威的漸漸減弱,解除D項。8.在商代內外服制度下商王與方國之間沒有干脆的隸屬關系。周初封邦建國后,各封國視周王為“天下共主”并依據規定定期朝覲周王和繳納貢賦。這表明()A.西周封國的自主權有限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趨向成熟C.中心集權體制逐步形成D.商周遺留原始部族政治色調答案B解析西周諸侯國在封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故A項錯誤;從商代商王與方國之間沒有干脆隸屬關系到西周時周王為“天下共主”,并且諸侯還要定期朝覲和納貢,說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趨向成熟,故B項正確;商周時期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原始部族在國家政治中的作用,故D項錯誤。9.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權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這是個一層層重疊著的權力金字塔,每個貴族都共享著一部分權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始終到士都是如此。”這表明分封制()A.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B.森嚴的等級制度特征C.權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心集權D.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答案C解析材料沒有反映出分封制下家庭結構與政治關系的一樣性,沒有體現出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故A項錯誤;雖然有等級森嚴的“權力金字塔”,但材料強調的是“每個貴族都共享著一部分權力”,權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心集權,故B項錯誤,C項正確;“每個貴族都共享著一部分權力”,只體現出分權,沒有制衡,故D項錯誤。10.“周王擁有的最高權力因宗法分封而興,亦因之而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分封制度乃是對于宗法王權的一個制約因素。”材料意在說明周代()A.君主權力受到宗法關系限制B.血緣關系對貴族政治的制約C.家國一體政治架構起先形成D.宗法分封對王權的雙重影響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周王擁有的最高權力因宗法分封而興,亦因之而衰”,并結合所學可知,宗法分封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維護王權,同時這種血緣分封制又制約王權,A項只是看到了其制約作用,不夠全面,故A項錯誤;B項是對貴族政治的影響,與材料中王權不符,故錯誤;家國一體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結合的產物,材料未涉及,故C項錯誤;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分封制對王權有雙重作用,故D項正確。11.張豈之的《中國歷史》先秦卷記載: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罷免了鄭莊公的王室卿士之職,鄭便與周兵戎相見,戰斗中鄭軍“射中王肩”。這實質上()A.否認了嫡長子繼承制的合法性B.論證了商周時期宗法制的混亂C.反映了春秋戰國禮樂制度崩潰D.承認了鄭莊公社會地位的提升答案C解析“周桓王罷免了鄭莊公的王室卿士之職”沒有涉及嫡長子繼承的問題,故A項錯誤;“周桓王罷免了鄭莊公的王室卿士之職,鄭便與周兵戎相見”不存在繼承問題,與宗法制無關,故B項錯誤;“周桓王罷免了鄭莊公的王室卿士之職,鄭便與周兵戎相見,戰斗中鄭軍‘射中王肩’”反映的是天子與諸侯之間的關系,由此可知,鄭莊公在挑戰周桓王的權威,可見尊卑的秩序已亂,故C項正確;“戰斗中鄭軍‘射中王肩’”無法體現出鄭莊公社會地位的提升,故D項錯誤。12.西周時分封設爵位五等,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等級依次遞減。戰國時秦國則設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軍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級享受不同待遇。這一變更說明秦國()A.分封制進一步發展和細化B.平民可因軍功而成為世襲貴族C.封爵制勝利瓦解了分封制D.社會等級日益固化且層次困難答案C解析由戰國時期“平民也可因軍功封爵”可知不是分封制的發展和細化,而是對西周時期分封制的破壞,故A項錯誤;題干只是論述戰國時期“平民也可因軍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級享受不同待遇”,沒有談及“平民可因軍功而成為世襲貴族”,故B項錯誤;材料“平民也可因軍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級享受不同待遇”,說明分封制在戰國時期已經趨于瓦解,故C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戰國時期的分封制使社會等級固化,故D項錯誤。命題角度2秦漢中心集權的形成與發展高考真題體驗·對方向1.(2024全國Ⅰ·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與獻禮時,必需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A.加強了貨幣管理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C.減弱了諸侯實力 D.實現了對地方的限制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心集權的措施。題干材料強調漢武帝時要求諸侯王獻禮時必需購買“皮幣”,而一張“皮幣”的價格甚至超過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這種做法減弱了地方諸侯的經濟實力,故C項正確。題干材料強調的不是對日常交換的貨幣的管理,故A項錯誤;漢武帝時期加強思想上的統一的措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題干材料并未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強調的是諸侯王向皇帝獻禮時的相關規定,并不是對地方的干脆管理,故D項錯誤。2.(2024全國Ⅰ·25)下表為西漢朝廷干脆管轄的郡級政區變更表。據此可知()皇帝紀年公元紀年郡級政區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國A.諸侯王國與朝廷沖突漸趨激化B.中心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D.王國限制的區域日益擴大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西漢中心集權的加強。圖表反映了從漢高帝到漢武帝時期郡級政區變更的信息,由此可知漢高帝十二年和漢文帝十六年,朝廷干脆限制的郡級政區并不包括封國,這說明中心對封國的限制較弱;而漢景帝和漢武帝時封國受到中心的干脆限制,這就加強了中心集權,增加了國家實力,為解決漢初以來匈奴威逼等邊患供應了條件,故C項正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問題,故A、D兩項均錯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演化,與中心行政體制調整無關,故解除B項。3.(2024全國Ⅲ·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整理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勝利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漢初()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發揮文書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漢承秦制。關鍵句:“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題干材料說明蕭何進入關中后,注意搜集秦朝的檔案文獻,這成為西漢勝利實現對全國統治的關鍵,這里秦朝的國家檔案文獻實際反映的是秦朝的統治制度,故B項正確。西漢初年崇尚的是黃老之學,不是儒家思想,故A項錯誤。從題干中“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的說法可知西漢初年較充分地發揮了秦代文書的功效,故C項錯誤。蕭何注意秦代文書,不代表西漢其他官吏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項錯誤。4.(2015全國Ⅰ·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漢代政治制度。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年幼的皇帝往往封外戚(即舅舅、外祖父)為列侯,用他們來輔政,以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這正說明白皇帝的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中并未說明重用外戚是為了抑制相權,故A項可解除;B項“家天下”思想強調父系血緣關系,反對外戚干政,故解除;外戚不確定是劉氏同姓諸侯,故D項錯誤。5.(2015全國Ⅱ·25)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心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沖突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的理解實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與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那些稱職的郡守啊!”,這實際指出了地方基層官員對維護國家統治的重要性,因此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地方官員賢明有助于維護統治,而非中心與地方的沖突,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漢宣帝的治國觀念受到后代統治者的重視,沒有體現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持續性,故C項錯誤;“歷代帝王”的說法過于確定,與史實不符,故D項錯誤。典題演練提能·刷高分題組一1.(2024天一大聯考階段性測試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相國,復置丞相,設一員稱丞相,設二員稱左、右丞相,確立了丞相制度。秦始皇的舉措意在()A.復原傳統官制 B.削減決策失誤C.強化專制統治 D.完善中樞機構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復置丞相,設一員稱丞相,設二員稱左、右丞相,確立了丞相制度”,結合所學,可知丞相的職能是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確立丞相制度的目的是強化專制統治,故C項正確。2.(2024安徽馬鞍山三模)秦朝法律為關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自楚地的劉邦集團入主關中后,實行了承秦制而定漢律的做法,此舉得到了秦人的擁護。由此可知()A.漢承秦制得到天下認同B.秦楚文化沖突難以調和C.文化傳統影響制度選擇D.民心向背確定政治走向答案C解析材料中說的是得到秦人的擁護而不是天下的認同,故A項錯誤;漢“承秦制而定漢律”體現的是秦楚文化的融合而不是沖突難以調和,故B項錯誤;劉邦入主關中后承秦制(關中文化)而定漢律得到秦人的擁護,這說明文化傳統影響制度選擇,故C項正確;“民心向背確定政治走向”的說法過于確定,故D項錯誤。3.(2024廣西桂林一模)西漢初年,賈誼重申周禮的重要性,對文帝提出“定禮制”,即對同姓王在制度、名號、衣飾、器物等方面提出具體的禮制來標示人們的等級身份。這一主見()A.希望漢代重建西周的制度B.使儒學成為國家正統思想C.意在加強中心政府的權威D.成為漢初政局動蕩的根源答案C解析材料中“定禮制”僅針對同姓王而言,不是普遍實施,因而賈誼的主見并不是重建西周的禮樂制,故A項錯誤;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的儒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國家正統思想,但不是材料中“定禮制”的內容,故B項錯誤;賈誼提出“定禮制”是對同姓王的等級進行彰示,意在通過禮制來約束同姓王,加強中心政府的權威,故C項正確;漢初政局動蕩的根源在于王國的存在,賈誼提出“定禮制”是通過禮制來約束同姓王,故D項錯誤。4.(2024四川德陽一模)西漢初,文人創作群體以諸侯王為中心,創作多是抒發明珠暗投之情;西漢中葉以后,創作群體漸漸轉移到以朝廷為中心,創作內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嚴或者描寫帝王游獵的宏大場景。促成這一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中心權威的加強 B.儒學正統地位形成C.選官制度的變革 D.文化專制空前加強答案A解析題干提及文人創作群體由以諸侯王為中心轉移到以朝廷為中心,創作內容變為渲染帝王,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漢朝中心集權的加強是促成這一變更的主要緣由,故A項正確;儒學正統地位形成是中心集權加強的表現,與題意無關,故B項錯誤;西漢的察舉制強調孝廉,與題意無關,故C項錯誤;文化專制空前加強是在明清時期,故D項錯誤。5.《史記》記載:“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趙翼也說道:“東漢多女主臨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漢代此用人機制()A.實現了對地方的干脆限制B.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C.減弱了漢宗室貴族的勢力D.使皇權受到外朝限制答案C解析漢代此用人機制實現了對地方的干脆限制與材料內容反映的外戚專政不符,故A項錯誤;貴族世襲特權是從奴隸社會起先的,故B項錯誤;“東漢多女主臨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漢朝重用外戚,減弱了漢宗室的力氣,故C項正確;漢代皇權受到外朝限制與材料內容“東漢多女主臨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反映的重用外戚不符,故D項錯誤。6.(2024湖南長郡中學第三次調研)下表為部分正史文獻中,對漢代四個皇帝稱謂出現頻率的統計(單位:次)漢高祖(漢高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晉書》227120《北史》763《隋書》2119317《宋史》16114《金史》751《明史》11618合計8444563對此合理的說明是()A.漢高祖對漢朝的歷史貢獻最大B.漢景帝在漢代諸皇帝中影響力最小C.漢武帝給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D.晉代因崇尚統一而比較觀賞漢武帝答案C解析A、B兩項的表述過于確定,均解除;依據材料“漢武帝”合計出現63次,可知在漢代四個皇帝稱謂出現頻率的統計中,漢武帝出現次數較高,影響較大,故C項正確;《晉書》由唐代房玄齡等人合著,故D項錯誤。7.秦漢時期中心政府擔憂郡守的權力太大,與己不利。于是每郡派一個官員去監視他。該官員的職務是()A.郡尉 B.樞密使C.監御史 D.刺史答案C解析郡尉為秦漢時期郡守佐官,掌軍事,故A項錯誤;樞密使一職始置于唐后期,主管軍事,故B項錯誤;由材料中“擔憂郡守的權力太大”“每郡派一個官員去監視”可知是掌管監察權的監御史,故C項正確;刺史出現于漢武帝之后,且監察區域是州,后期職權不斷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故D項錯誤。8.平定“七國之亂”的功臣周亞夫,其子曾購買甲盾之類的葬器,以備老爹死后發喪用,被人告發。周亞夫因此而下獄,閉食自盡。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周亞夫的兒子愚昧迷信 B.監察制度不斷完善C.西漢嚴禁民間私藏武器 D.中心集權得到強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周亞夫的兒子購買葬器并不能說明其愚昧迷信,故A項錯誤;監察制度不斷完善要呈現出一個發展的過程,材料中僅說明周亞夫被人告發,故B項錯誤;材料中周亞夫的兒子購買的是葬器,非武器,故C項錯誤;由材料內容可推斷周亞夫的兒子購買甲盾之類的葬器是非法的,而周亞夫作為功臣照舊被人告發,這體現出的本質問題是中心集權的加強,以防止地方武裝暴動,故D項正確。9.漢代,吏、民一旦被察舉為孝廉,必需先拜郎中(侍衛皇帝的官員)作為官中“儲官”,后經“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稱)因材施教、甄別考核后,才依優劣除補縣令長丞等職。這說明漢代察舉制()A.存在濫舉中心官員的弊端B.無法選拔優秀的社會人才C.配有官員培育的相關機制D.實行嚴格的官員考核體制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因材施教、甄別考核后,才依優劣除補縣令長丞等職”可知,并未存在濫舉的現象,故A項錯誤;依據所學可知,察舉制有利于招徠各類人才,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一旦被察舉為孝廉,先作為‘儲官’,后經‘三署’因材施教、甄別考核”可知,在官員培育方面有相應的機制,故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察舉制中配有官員培育的機制,而不是嚴格的考核體制,故D項錯誤。10.史料記載,漢初御史、丞相史監察,察無專區、責任不明;漢武帝時期創立的刺史制度分為十三部州,每刺史察一州,監察對象除“強宗豪右”外,對朝廷在地方上的命官僅限于郡國二千石。這一變更體現出()A.漢代君主專制加強B.王國問題照舊客觀存在C.地方命官完全受控于刺史D.漢代監察體系日趨完善答案D解析題干強調的是中心對地方的監督,不是加強君主專制,故A項錯誤;材料講解并描述的是漢代監察制度,王國問題在題干中并沒有體現,故B項錯誤;刺史只是負責監察地方的長官,并且監察對象還有限制“僅限于郡國二千石”,所以地方長官并不完全受控于刺史,故C項錯誤;從秦“察無專區、責任不明”到漢武帝時期創立刺史制度,說明漢代的監察體系日趨完善,故D項正確。11.漢和帝永元十三年詔曰:“幽、并、涼州,戶口率少,邊役眾劇,束修良吏,進仕路狹。撫接夷狄,以人為本。其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這樣做目的是()A.建立有效的人才選拔制度B.提高官員的文化素養C.打破貴族壟斷選官的局面D.緩和沖突,穩定邊疆答案D解析“幽、并、涼州,戶口率少,邊役眾劇,束修良吏,進仕路狹。撫接夷狄,以人為本。其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主要針對的是邊遠地區的人才選拔,無法得知全國的狀況,故A項錯誤;“其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這種方式重德行,無法得知官員的全面素養如何,故B項錯誤;“令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不能保證其來源是否是貴族,而且數量也很少,故C項錯誤;由“其令緣邊郡”可見主要是對邊遠地區的照看,有利于緩和沖突,故D項正確。12.(2024四川樂山一模,25)東漢自中葉以后,外戚專權,宦官禍亂,群聚京師的太學生目睹社會的黑暗,時常爭論朝政、品評人物,反對宦官專擅,糾劾奸佞。由此可見()A.東漢中心集權敗壞B.太學生具有責隨意識C.太學教化宗旨劇變D.東漢監察制度的缺失答案B解析材料未體現中心與地方的關系,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了東漢時期群聚京師的太學生爭論朝政、品評人物的清議現象,說明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太學生具有責隨意識,故B項正確;儒家思想是太學的教化宗旨,沒有變更,故C項錯誤;監察制度的對象為官員不是太學生,故D項錯誤。題組二1.(2024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聯考)秦朝時,在地方設置的鄉、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卻規定,要由地方推擇當地的富庶人家的適齡人員充當。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紳士是其基層治理的基礎B.各級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輕視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襲先秦的行政管理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要由地方推擇當地的富庶人家的適齡人員充當”可知,這一時期,地主紳士照舊是秦朝基層政權的根基,故A項正確;富庶家族僅僅是占據著鄉、里、亭這些基層而非各級政權,故B項錯誤;秦朝特別注意基層政權的建設和限制,故C項錯誤;秦朝廢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縣制,故D項錯誤。2.文獻里關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員的事跡,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參與國家事務的記載。另據考證,秦朝時期太尉一職并沒有具體的人員擔當。對此現象符合史實的說明是()A.鞏固君主專制集權須要B.太尉一職實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穩定太平D.秦朝中心官制變動頻繁答案A解析秦朝皇權至上,太尉虛設,是鞏固專制集權的表現,故A項正確;太尉是秦朝設置的重要中心官職,故B項錯誤;秦朝虛設太尉不能說明秦朝政局保持穩定太平,故C項錯誤;秦朝中心實行三公九卿的中心官制,基本穩定,故D項錯誤。3.(2024四川宜賓一模)漢代的三公九卿設在宮外,這些官員覲見皇帝的朝儀特別繁瑣,向皇帝供應信息比較緩慢,皇帝便將處理機要事務的責任轉移到內廷,漸漸形成中朝。據此可知,設置中朝有利于()A.制約丞相權力 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強中心集權 D.監察三公九卿答案B解析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約丞相權力,但與材料建立中朝的緣由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中建立中朝的緣由是三公九卿“覲見皇帝的朝儀特別繁瑣,向皇帝供應信息比較緩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B項正確;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故C項錯誤;中朝不屬于監察機構,與監察三公九卿無關,故D項錯誤。4.(2024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漢代對地方割據勢力的打擊產生了兩個“副產品”:一個是強化了郡縣制,另一個是產生了新的選官制度——察舉制。這主要說明()A.血緣政治的影響力漸漸減弱B.漢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據勢力促進社會轉型D.地方勢力確定集權的發展答案A解析郡縣制和察舉制下官員的任免都是依據才能而非血緣,所以漢代對地方割據勢力的打擊使血緣政治的影響力漸漸減弱,故A項正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標記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完善,漢代的君主專制制度尚不完善,故B項錯誤;地方割據勢力的發展變更對中心集權的變更有主要影響,但促進社會轉型的表述夸大了其作用,且漢代沒有出現社會轉型,故C項錯誤;地方勢力對集權的發展有影響,但不能起確定作用,故D項錯誤。5.爵位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先秦時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權力的標記;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這一變更()A.導致了皇帝與官員沖突的激化B.表明宗法制已退出歷史舞臺C.促使政治權力與經濟勢力分別D.是適應新形勢而調整的結果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先秦時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權力的標記,是貴族政治的體現;“而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說明當時已經不再是貴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了,上述的規定就是為了適應秦朝以來統一新形勢而做的調整,故選D項;上述材料只是在客觀闡述其規則,所以不能體現A項;秦朝以后皇位的繼承制度照舊體現了宗法觀念,故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題干僅僅是爵位制度的變更,無法體現C項,故解除。6.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簡1155枚,殘片80枚,分類整理為十部分內容。其中,《秦律十八種》包括《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軍爵律》《傳食律》《行書》《內史雜》《尉雜》《屬邦》。這反映了()A.秦朝的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得以強化B.秦朝竭力解決中心與地方之間的沖突C.秦律主要針對國家經濟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會的很多現實問題和解決方案答案D解析題干主要記述了《秦律十八種》主要包括哪些具體的內容,與秦朝創立的君主專制制度沒有關系,故A項錯誤;《秦律十八種》的內容特別龐雜,包含的范圍特別廣,但與“解決中心與地方之間的沖突”沒有關系,故B項錯誤;秦律有一些內容是關于國家經濟方面的,但不是全部,故C項錯誤;秦律的內容龐雜,所涉及的范圍很廣,說明在秦朝建立之后,有很多的社會問題須要解決,國家在制定法律的時候,就是針對這些社會問題而制定,故D項正確。7.下表反映了秦漢兩朝不同時期對地方監察官的設立狀況文獻文字記錄《史記·秦始皇本紀》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御史)《漢舊儀》惠帝三年,相國奏遣御史監三輔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職,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監察御史《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據此能夠認定的歷史事實是()A.秦漢時丞相負有地方監察職責B.西漢時地方監察官的職權廣泛C.秦漢時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強D.秦漢時監察官官職高于地方官答案C解析由題干四則材料不能反映秦漢時丞相負有地方監察職責,故A項錯誤;材料逐一列舉了秦漢監察制度的變遷,并未涉及監察的具體職權,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無論秦朝還是漢朝,政府先后設置御史、刺史監察,說明秦漢不斷強化對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項正確;依據所學可知監察官駕馭監察權,地方官駕馭行政權,互不統屬,并無高下之分,故D項錯誤。8.漢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條問事”,刺史的監察對象第一條涉及地方豪強,其余五條皆與“二千石”地方官員有關;而《漢書》載,武帝時,豫州刺史鮑宣被丞相司直彈劾:“舉錯煩苛,代二千石署吏聽訟,所察過詔條。”宜坐免。這表明漢武帝在監察上()A.以強化中心集權為目的B.注意平衡中心與地方的權力C.以解決王國問題為核心D.注意對監察官員權力的劃定答案D解析依據史實和所學可知,雖然漢武帝設置刺史的初衷確為加強中心集權,但這明顯并不是材料所探討的重點,故A項錯誤;在古代中國中心集權體制之下,權力逐步高度集中于中心而非注意兩者之間的平衡,故B項錯誤;依據史實可知,在漢武帝設置刺史之前,西漢的王國問題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故C項錯誤;依據材料“而《漢書》載,武帝時,豫州刺史鮑宣被丞相司直彈劾:‘舉錯煩苛,代二千石署吏聽訟,所察過詔條’”可知,當作為地方監察官員的刺史所行使的職權超過中心規定之時,亦會被相關的監察機構所彈劾,有暗含提防刺史勢力膨脹的意味,故D項正確。9.曹操實行屯田制,利用士兵和農夫墾種荒地,以取得軍隊供給和稅糧。到了曹丕時期,“屯田區和郡縣并置,典農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帶有軍事性質的農官,而是和郡守、縣令(長)一體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員”。這種變更說明()A.屯田制度勝利實現轉型B.地方行政權力不斷擴張C.中心集權得到有效維系D.軍事職能范圍漸漸縮小答案C解析屯田區和郡縣并置的轉型是一種歷史現象,并不能說明屯田制度勝利實現轉型,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和郡守、縣令(長)一體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員”,屯田制與郡縣制并置后,加強了中心對地方的限制,故B項錯誤,C項正確;依據材料“典農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帶有軍事性質的農官”可知,典農不再具有軍事身份,故D項錯誤。10.(2024安徽示范性中學一模)東漢末年改刺史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權力大大超過了漢武帝時監察和考核官員的準則“六條問事”。這一變更反映了當時()A.監察區域職能的轉變 B.皇權專制統治的加強C.刺史監察功能的強化 D.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據材料“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權力大大超過了漢武帝時監察和考核官員的準則‘六條問事’”可知,監察區域職能發生轉變,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地方權力的擴大,不利于皇權的加強,故B項錯誤;“權力大大超過了漢武帝時監察和考核官員的準則‘六條問事’”,事實上是擴大了監察功能之外的職能,故C項錯誤;材料內容未涉及軍閥割據,故D項錯誤。11.(2024河南六市二模)東漢后期本地大姓子孫享有優先進用的權利被視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謂大吏按例由本地大姓壟斷。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數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帶有世襲性。由此可知()A.大姓冠族憑借門第長期把持中心政權B.東漢時期貴族政治具有較強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選拔朝廷官員D.豪強士族勢力的發展威逼中心集權答案D解析大姓冠族憑借門第長期把持地方政權而不是中心政權,故A項錯誤;東漢時期貴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體制,沒有較強生命力,故B項錯誤;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故C項錯誤;東漢后期的地方政權在確定程度上是由當地大姓、冠族限制的,導致州郡大吏帶有世襲性,這說明地方豪強士族的發展勢必威逼中心集權,故D項正確。12.《漢書·武帝紀》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后漢書·左雄列傳》雄又上言:“……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帝從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太祖(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年二十,舉孝廉為郎上表中為不同史籍關于漢代察舉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是()A.孝廉成為兩漢時期選官的唯一標準B.增加選官的限制以保障貴族政治的穩定C.兩漢到魏晉時期察舉制度不斷完善D.東漢末年選官實踐與制度設計出現背離答案D解析孝廉為兩漢時期選官的主要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故A項錯誤;由“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不能推斷所選之人為貴族,故B項錯誤;“太祖(曹操)少機警”所屬時空照舊是兩漢時期,不能體現魏晉時期的發展,故C項錯誤;“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不符合孝廉的標準,可見與當時選官的標準有所背離,故D項正確。13.(2024福建寧德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西周時期的“共主”與各諸侯國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際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的,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在此過程中,盡管歷次朝代更迭都會出現土地及民心層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使得隨著土地范圍從中原地區不斷向四方擴展,民心也更加凝合到對“共主”的認同上,并在最終經驗過春秋戰國的重重洗禮之后實現了制度層面上從統一禮儀向秦朝建立中心集權體制的飛躍。——摘編自王宣華《先秦中原文化區域“大一統”秩序觀及當代價值探析》材料二元朔五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令各地諸侯王在封地之內分封弟子,由中心政府賜予名號。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劃分全國為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一人,干脆代表皇帝監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諸侯王……漢武帝接受逐步將外廷權力轉移至內廷的方法,使一切文書、奏章、政令一概由內廷官吏執掌。武帝時期,中心政府在全國各地設鹽官38處,鐵官48處,均統歸大司農管轄,直屬中心政府。——摘編自林永光《試論漢武帝的治國為政之道》(1)依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先秦和秦朝時期“大一統”內涵的變更,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導致此變更的緣由。(2)依據材料概括漢武帝治理國家的主要措施,結合所學學問分析這些措施的意義。參考答案(1)變更:由土地和心理層面的統一到制度層面的統一;從天下共主到中心集權。緣由:封建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經濟聯系加強;民族融合推動了國家認同感的增加;中原文化傳播的影響;法家思想的影響;中心集權體制建立的推動。(2)措施: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并設刺史監察地方,在中心設立中朝;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意義: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中心集權,鞏固與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命題角度3唐宋元時期政治制度的演化高考真題體驗·對方向1.(2024全國Ⅰ·26)唐代之前,荊楚民間存在一種祈求豐收的“牽鉤之戲”,至唐代稱作“拔河”,廣為流傳。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云:“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輸贏多……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據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為主流B.耕戰結合觀念深化人心C.陽剛與力氣受到推崇D.詩歌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主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唐代的社會生活。題干材料中的“恒賈勇”“英雄志”等信息反映出唐代廣為流傳的“拔河”運動體現了當時人們對陽剛與力氣的推崇,故C項正確。題干材料中并未就江南文化與其他地區的文化進行比較,因此無法得出“江南文化成為主流”的結論,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中并未涉及農耕與斗爭的關系,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中的“拔河”主要是流行于民間的體育運動,故D項錯誤。2.(2024全國Ⅲ·26)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B.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C.弱化了對地方的限制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宋代的募兵制。題干材料描述了宋代募兵制的狀況,即士兵待遇優厚、兵員數量多,這就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故A項正確;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宋代軍隊中的精銳力氣都干脆限制在中心手中,這一措施強化了對地方的限制,故C項錯誤;題干中的軍費是政府支出,與社會上貧富分化現象無干脆關系,故D項錯誤。3.(2024全國Ⅰ·25)據學者探討,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狀況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狀況表藩鎮類型數量(個)官員任免賦稅供納兵額與功能河朔型7藩鎮自擅不上供擁重兵以獨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防驕藩邊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守邊疆東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駐兵少防盜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A.限制了朝廷財政收入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意維護中心的權威D.持續了唐朝的統治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唐朝藩鎮割據。唐朝“安史之亂”后,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從材料圖表看,各地區的藩鎮狀況不盡相同,干脆參與“安史之亂”的河朔地區地方勢力明顯強大,但在藩鎮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心對中原、邊疆和東南地區的藩鎮仍有較大限制力,對河朔藩鎮形成制約,維護邊疆平安,使唐朝政權得以持續,故D項正確;在經濟重心南移的條件下,材料中東南型藩鎮要上供賦稅,保證了政府財政收入,故A項錯誤;邊疆型和東南型藩鎮的任務分別是守邊疆、防盜賊,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結論,故B項錯誤;藩鎮割據整體上威逼了中心的權威,故C項錯誤。4.(2024全國Ⅱ·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B.為官員供應快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限制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武則天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從材料來看,武則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權力的官員的數量,這事實上降低了原來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故A項錯誤;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武則天,她的主要目的應當是加強自身的統治,并非為官員供應晉升的機會,故B項錯誤;武則天增加宰相數量的主要目的是減弱相權,加強皇權,故C項正確;題干只反映出宰相數量的變更,或者說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并不能反映宰相參政議政職能的強化,故D項錯誤。5.(2024全國Ⅲ·25)宋代宰相祖輩任官狀況表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狀況宰相人數北宋(71)南宋(62)高級官員208中級官員1510低級官員128無官職記錄2436上表據學者探討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B.社會階層流淌加強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兩宋時期的選官制度。從表中數據可看出兩宋時期出身于“無官職記錄”(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數量所占比重最大,且從北宋到南宋人數增加,說明宋代科舉制促使平民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趨勢加速,故B項正確。從表中數據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級官員家庭的宰相數量在削減,說明世家大族的影響在減弱,故A項錯誤;題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權力,故C項錯誤;題干中表格數據的變更是宋代科舉制發展的結果,反映了科舉制度的功能在增加,故D項錯誤。6.(2024全國Ⅰ·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緣由,他說:“爾謂帝王可簡單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沖突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皇帝制度。從材料信息看,宋太祖之所以悶悶不樂,是因為他顧忌史官對其言行的記載和由此產生的后世的評價。此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史傳統對君主個人行為的影響,故選A項。史官所撰寫的內容不行能全部可信,解除B項;史官與君主之間有沖突,但史官主要是為皇權服務的,且題干材料沒有反映兩者之間存在尖銳的沖突,解除C項。從材料信息看,宋太祖明顯不情愿史官記載對自己不利的言行,而非全部言行,解除D項。7.(2024全國Ⅱ·25)兩漢實行州郡舉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考查科舉制的作用。隋唐時期推行的科舉制,為中小地主及下層民眾科考入仕供應了機遇,必定促進民間文化教化事業的發展,從而提升社會文化水平,故D項正確。隋唐時期通過科舉制選拔人才,但人才不確定是最優秀的官吏,故A項錯誤。科舉考試接受分科考試的方法,不能干脆鑒別官員道德水平,故B項錯誤。依據科舉制的規定,世家子弟也可參與,而且隋唐時期還有照看世家大族的選官制度,故C項錯誤。典題演練提能·刷高分題組一1.唐代諫官,多由門下省長官選取有學問、有氣節的人充任,他們隨從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時不便同皇帝講的話,多由諫官來講。這反映出唐代諫官制度()A.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變更了三省的運行機制C.有助于決策層溝通和諧D.有效限制君主獨斷專行答案C解析唐代諫官制度服務于君主專制,與民主政治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唐代諫官制度在決策層溝通中的作用,沒有涉及三省的運行機制,故B項錯誤;由材料中“宰相有時不便同皇帝講的話,多由諫官來講”可知,諫官制度有助于決策層溝通和諧,故C項正確;唐代諫官制度服務于君主專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獨斷專行,故D項錯誤。2.(2024內蒙古包頭二模)“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間幾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員據此可被任命為世襲的邊疆鎮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實行,也就是分給地方以實權而不只給一個空頭銜,則再也沒有被仔細考慮過。這反映了唐朝()A.中心官制中出現制衡機制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漸漸成熟C.中心和地方權力關系失衡D.分封為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答案B解析材料強調中心與地方的關系而非中心官制,故A項錯誤;由材料“皇族和杰出的官員據此可被任命為世襲的邊疆鎮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實行,也就是分給地方以實權而不只給一個空頭銜,則再也沒有被仔細考慮過”可知,唐太宗試圖以“封建制”加強統治,但任命的官員有權無地,反映了地方行政體系的成熟,故B項正確;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成熟,中心與地方權力關系在中心集權制度下達到了均衡的狀態,故C項錯誤;唐朝沒有實行分封制,故D項錯誤。3.唐代規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參與科舉考試為官;宋代允許“工商雜類有奇才異行者”參與科舉;明代許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員在異地參與科舉,而越來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營工商。這種變更表明()A.科舉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B.明代重農抑商政策出現松動C.社會階層流淌性不斷加強D.商品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公允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人與官僚階層在科舉制中的變更,統治基礎的擴大不足以完整說明此變更,故A項錯誤;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材料中的變更不僅有商人可參與科舉,還有越來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營工商,這種變更不能體現明代重農抑商政策出現松動,故B項錯誤;依據“明代許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員在異地參與科舉,而越來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營工商”可知,商人可以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營工商,此變更表明社會階層流淌不斷加強,故C項正確;此變更意在說明社會階層的流淌而非社會公允,故D項錯誤。4.(2024廣東江門一模)唐朝時期,為了救助病殘、乞丐及貧民,政府特地設置了一些病坊。據《唐天寶年頭敦煌郡會計牒》記載,該郡的病坊有床4張、被子3張、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供應10人一年的開支。其他州的情形與敦煌郡相差無幾。這表明唐代()A.中心用法律保障弱勢群體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視仁政C.重視基層治理以促進穩定D.具備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答案C解析材料中沒有提及法律文獻,故A項錯誤;材料中的措施屬于仁政,但不能反映出“比以往朝代更重視”,故B項錯誤;依據材料中“病坊”救助對象是“病殘、乞丐及貧民”可知,這些人群屬于社會的基層,對基層人群的救助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故C項正確;材料中提及了唐朝的一些救助措施,但不能擴大為唐朝“具有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故D項錯誤。5.唐朝沿用隋制,國家每一政令的下達,都經由中書出令、門下市議、尚書執行的程序。后來“中書門下兩省,或論難往來。各逞意氣。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這說明政事堂的設立()A.有助于提中學央行政效率B.擴大了三省長官的權力C.緩解了皇權與相權的沖突D.旨在終結三省六部制度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中書門下兩省,或論難往來。各逞意氣。太宗深察其弊”得出三省分權造成確定程度隔閡和過分牽制,導致行政效率低下,依據材料“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得出三省長官合并辦公有利于三省間的有效溝通和執行,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項正確;依據材料“唐朝沿用隋制,國家每一政令的下達,都經由中書出令、門下市議、尚書執行的程序”可知,三省長官的職權沒有發生變更,只是辦公形式發生了變更,故B項錯誤;材料僅涉及三省六部制內部的變遷,而這種變遷也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為了緩解皇權與相權的沖突,故C項錯誤;依據史實可知,三省六部制為后世所沿用,D項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6.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轉運司,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據此可推知宋代()A.政治源于立國傳統B.官員均是文臣出身C.地方基本沒有自主權D.冗官源于文官制度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國策為重文輕武,材料“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詞進”符合重文輕武主旨,故A項正確;材料中“大率”為大多數之意,與B項中帶有確定性用詞“均是”相沖突,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官員大多是文臣,與地方有無自主權無關,故C項錯誤;冗官與文官制度沒有必定的關系,故D項錯誤。7.宋代蘇軾曾尖銳地指出:“國家自近歲以來,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無事而食也。”這種狀況的出現根源于()A.五代十國遺留下眾多的歷史問題B.宋代統治者進一步擴大科舉取士C.宋代統治者加強專制統治的舉措D.宋代統治者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歷史事實,材料所反映的是宋代的“冗官”問題,一職多官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國家財政負擔加重的問題,并不是由于五代十國遺留的歷史問題導致的,故A項錯誤;宋代“冗官”問題的出現確定程度上是由于科舉取士進一步擴大,但僅僅是干脆緣由并非根源,故B項錯誤;宋代“冗官”問題是由于統治者擔憂官員權力集中而威逼皇權,通過一職多官的方式來分化事權,加強君主專制,故C項正確;依據史實可知,宋代統治者未曾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故D項錯誤。8.宋朝時人說:“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張載也說:“朝廷無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貧賤之中,以至公相。”此現象表明,在宋代()A.社會變革助推社會階層流淌B.貴族政治遭到了毀滅性打擊C.從政不問出身成為社會共識D.科舉制成為入仕的唯一途徑答案A解析“朝廷無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貧賤之中,以至公相”反映了社會階層的流淌,社會階層的流淌是通過科舉考試的形式實現的,故A項正確;宋代貴族政治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與材料內容強調社會階層的流淌不符,故B項錯誤;“宋代從政不問出身成為社會共識”與材料內容強調社會階層的流淌不符且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科舉制成為入仕的唯一途徑與史實不符,故D項錯誤。9.北宋時,凡是奉朝旨治獄的案件都要受到中書刑房的點檢,審理完后即向中書稟命。大理寺每月要將監禁犯人的狀況和已決斷案件的狀況向中書匯報,歲末時還要把全部刑禁處理完畢向中書匯報。這說明北宋()A.社會秩序不穩定 B.官吏腐敗很嚴峻C.司法與行政不分 D.行政效率的低下答案C解析“凡是奉朝旨治獄的案件都要受到中書刑房的點檢”重點說明處理程序,不能體現社會秩序的狀況,故A項錯誤;材料內容不能體現官場的腐敗,故B項錯誤;由“奉朝旨治獄的案件都要受到中書刑房的點檢,審理完后即向中書稟命。大理寺每月要將監禁犯人的狀況和已決斷案件的狀況向中書匯報,歲末時還要把全部刑禁處理完畢向中書匯報”可知,行政和司法沒有區分開來,故C項正確;由題干所述的審核程序,不能推斷出行政效率的凹凸,故D項錯誤。10.(2024河北石家莊二模)宋代“職”“官”分別,另有“差遣”負責具體事務。朝廷通過授予“職”來體現文官的特別地位,其多為進士出身,如太宗時期入龍圖閣者,“一經此職,遂為名流”。據此可知宋代()A.國家機關行政效率提高B.中樞權力機構不斷完善C.科舉制度功能得以加強D.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答案C解析宋代的“‘職’‘官’分別,另有‘差遣’負責具體事務”,據此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故A項錯誤;題干提及了宋代的“‘職’‘官’分別,另有‘差遣’負責具體事務”,并沒有具體地介紹其中樞機構的變更狀況,故B項錯誤;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職”來顯示其特別地位,而文官大多為進士出身,這說明科舉制度功能得以加強,故C項正確;在秦朝就已經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轉變,故D項錯誤。11.視察下圖所示的唐、宋、元三個朝代中心機構示意圖。下列對圖片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A.相權由相互牽制演化為相對集中B.中心機構的執政力度被不斷減弱C.中心機構的行政職能被不斷強化D.元朝相對于唐宋實現了皇權獨尊答案A解析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實行“三相制”,完整的相權被一分為三,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實行“群相制”,相權被進一步分割,各個機構之間相互牽制,皇權進一步強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書省的長官是宰相,這是相權的一次重要反彈,導致元朝后期相權威逼皇權,政局動蕩,故A項正確;題干主要呈現了皇權與相權的關系,沒有提及中心與地方的關系,故B項錯誤;題干主要呈現了中心機構的變更,沒有涉及行政職能的強化問題,故C項錯誤;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皇權是始終加強的趨勢,皇帝始終處于獨尊的地位,故D項錯誤。12.據記載,元代中書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創支錢糧必合咨稟者,議擬咨來。其余公事應合與決者,隨即從公依例與決,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請示中書省)”。這反映了元代行省()A.內部紛爭使行政效率低下B.具有決策重大事務的權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決權D.內部存在著權力制衡機制答案D解析材料沒有提及行省的內部紛爭,故A項錯誤;材料提及重大事情行省須要向中書省“議擬咨來”,與B項沖突,故B項錯誤;材料中“其余公事應合與決者,隨即從公依例與決,毋得似前泛咨”可以看出,行省擁有確定的自決權,故C項錯誤;材料第一句反映重大事情,行省須要向中書省稟明請示,其次句中提及公事“合與決”“從公依例與決”,故D項正確。題組二1.(2024廣西名校第一次聯考)下表列舉的是古代詩歌中關于武則天的評價。據此能夠得出的合理結論是:武則天()[唐]盧照鄰《中和樂九章·歌中宮第五》:居中履正,稟和體微。儀刑赤縣,演教椒闈。陶鈞萬國,丹青四妃。河洲在詠,風化攸歸[唐]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惟昔武皇后,臨軒御乾坤。多士盡儒冠,墨客藹云屯。當時上紫殿,不獨卿相尊[元]葉颙《唐武則天傳》《樵云獨唱》卷四:天人共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誰信裙釵珠翠侶,反勝冠冕任英賢A.有虛懷納諫的胸襟 B.治國才能值得確定C.當政推動社會旺盛 D.當政有違儒家倫理答案B解析材料強調的是武則天的治國才能而非虛懷納諫,故A項錯誤;由材料“居中履正,稟和體微”“臨軒御乾坤”“反勝冠冕任英賢”可知是對武則天治國才能的確定,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武則天的個人才能而非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故C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沒有反映,故錯誤。2.(2024內蒙古鄂爾多斯一模)唐太宗說:“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有翼,如魚有水,失之則死,不行暫無耳。”所以唐以儒學為資政之術,同時把它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標準。據此可知科舉制()A.打破壟斷,緩和激烈的社會沖突B.選拔精英,優化傳統社會結構C.激勵向學,營造向上的社會風氣D.教化民眾,引導社會文化方向答案D解析材料強調儒學的重要,所以通過考試引導人們學習,沒有涉及打破貴族壟斷教化、緩和社會沖突的問題,故A項錯誤;“選拔精英,優化傳統社會結構”是科舉制的作用,但材料沒體現如何選拔、優化,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引導社會文化方向,無法體現激勵向學,故C項錯誤;唐以儒學為資政之術,并通過科舉引導社會文化方向,故D項正確。3.唐初實行府兵制,在長安旁邊各州設置軍府,選揀均田農夫擔當府兵衛士。開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張說建議,募兵13萬,充當京師宿衛;開元二十五年,依據邊防須要,“招募丁壯,長充邊軍,增給田宅,務加優恤”,由朝廷供應資糧,長期戍邊。這一變更()A.適應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須要B.推動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C.為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埋下隱患D.增加了唐政府的邊防實力答案C解析軍事部署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無干脆的關聯,故A項錯誤;軍事部署策略與土地制度的發展也不存在干脆的關聯,故B項錯誤;唐玄宗起先實行的募兵制由于國家供應衣食,而且與將領之間關系親密,雖然可以增加唐政府的邊防力氣,但是時間久了就變成了割據勢力,威逼中心,故C項正確,D項錯誤。4.宋代形成了一個慣例:“國朝以來,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議之,不然猶使各條具利害,所以盡人謀而通下情也。”這一慣例()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綱獨斷B.降低了中心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權力有下移趨勢D.彰顯了政府決策的開明性答案D解析君主專制制度下的措施只能是確定程度上防止君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城市更新項目房屋拆除方案
- 2025-2030年中國墻紙行業市場現狀分析規劃研究報告
- 醫藥公司倉庫盤點流程規范
- 2025-2030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規劃研究報告
- 保育員崗位職責與考核計劃
- 中藥學與營養學結合的研究范文
- 航空業制造質量管理措施
- 旅行社春節旅游安排通知范文
- 2025年智能制造設備升級改造計劃
- 2025-2030年中國噴霧干燥產品市場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第十章-幼兒的個性-第一、二節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口語交際:辯論》范例《電腦時代需要不需要練字》
- 集團公司企業安全生產費用集中管理及統籌使用管理辦法
- 江蘇省南通市2023-2024年中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 不合格品處置記錄表(標準版)
- 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帶系掛點圖集(2023年)
- 華中師大《心理測量學》復習題庫及答案
- 工作秘密事項清單范文(6篇)
- 醫院醫學影像科CT-MR室診療指南和操作規范2022版
-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生籃球運動發展 論文
- 肝移植并發癥膽道并發癥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