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專題十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精準培優專練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專題十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精準培優專練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專題十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精準培優專練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專題十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精準培優專練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專題十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精準培優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培優點十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遷一一、高考學問點命題探討典例1.(2024年江蘇卷,8,3分)近代上海報紙刊登《紀蘇州一車夫》:昨日經過觀前街,見一日本人,正在叫車,大呼:“至盤門(租界)大日本事事館去!”車夫操吳儂軟語道:“只拉我國的大國民,倭奴是不拉的。”這一記載可能出現于()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45年D.1946—1949年典例2(2024年海南卷,9,2分)20世紀二三十年頭,大量返鄉閩南籍海外移民在廈門鼓浪嶼興建了一批融西式風格與地方傳統于一體的近代建筑,類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漸漸形成了建筑上的特別風格。這可以用來說明()A.西方文化影響遍及中國鄉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創新C.中國建筑風格受到西方沖擊D.西式建筑僅見于通商口岸二二、學問點精準提分集訓一、選擇題1.鴉片斗爭之后,隨著國門打開,一方面中國政府從清末新政時起先引入西方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導的一整套現代市政管理起先在租界建立成型,并為華界所效仿。這客觀上反映了中國()A.市民生活質量的近代化B.城市環境的改善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趨勢D.租界開放的差異2.清末《違警律》規定,“乘自行車不設鈴(鈴鐺)號(牌)者,處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罰金。”民國時期規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車的檢驗、登記、核發號牌事項,巡警可以隨時懲罰不遵遵守法律規的騎車人。由此可知()A.自行車已普遍運用B.崇洋媚外風氣盛行C.政府加強公共管理D.民眾抵制西方文明3.照片是凝固的歷史,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對圖示照片反映的歷史現象說法正確的是()①該現象起先于辛亥革命之后

②其根源在于反帝斗爭的須要

③肯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影響

④其過程呈現出曲折性和反復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1904年,在上海“王興昌記”誕生了中國人縫制的第一套西裝。20世紀二十至三十年頭,大都市出現了特地制售西裝的公司,還創下了中國人自己的名牌,報紙、雜志也開拓專欄,介紹西式服裝。這說明()A.政權更迭帶來思想多元B.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C.人們傳統觀念發生變更D.近代社會生活的全面西化5.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珍寶,鴉片斗爭后不斷受到西醫沖擊。19世紀70年頭,一些洋務人士和紳商有感于西醫的功效,紛紛捐資籌建西式醫院,各地就診西醫人數大大增加。20世紀初,大量中醫人士也學習西醫。據此可知,西醫傳入中國()A.緣于洋務運動的開展B.推動近代醫學的進步C.是對中醫價值的否定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產物6.1897年,天津中西高校堂實行了全校運動會,共設12個競賽項目:跑帶跳一百碼;賽擲重物;跑帶跳二百二十碼;先跑后長跳;先立后長跳;跑袋法;跑圍場一周;跑兼拾物;繞場圍跑三周;持棍高跳法;先跑后高跳;賽遞物法。據此可知()A.傳統體育文化具有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功能B.全民健身理念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C.學校體育競技活動的開展受西方文明影響D.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化方針得到貫徹7.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報》登載了一則征婚廣告。在征婚廣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曉中西學術門徑;三聘娶儀節悉照文明通例,盡除中國舊有之陋俗。這則征婚廣告主要反映這一時期()A.追求婚煙自由已經成為社會風尚B.傳統婚姻已經完全向近代婚姻轉變C.婚姻的主婚權全部由當事人駕馭D.西學的影響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更8.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認為:今后將敷設多數之干線,以橫貫全國各極端,使伊犁與山東恍如毗連,沈陽與廣州語言相通,云南視太原將親如兄弟焉,……則中國之前途,可永久適存于世界。其意在說明鐵路的修筑()A.有助于實現中國近代化B.有助于增加民族意識C.有利于交通條件的改善D.有利于實現民生主義9.經總理衙門批準,1878年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營口)、上海5處試辦郵政,發行郵票,設立書信局,收發中外信件。這一做法()A.損害了中國關稅主權B.建立起中國近代郵政體制C.推動中國外交近代化D.適應了社會生活變更須要10.英斂之在創立《大公報》時說:“不敢存自足之心,剛愎自用,亦不敢取流俗之悅,混淆黑白,總期有益國是民依,有裨于人心學術。……尤望海內有道,時加訓誨,匡其不逮,以光我報章,……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這反映其辦報宗旨是()A.文明開化B.伸達民隱C.抨擊權貴D.譏評時政11.抗戰時期中國抗戰電影海外傳播一覽表(部分)國家片名發行方式美國《熱血忠魂》《八百壯士》贈送蘇聯《精神總動員》贈送《熱血忠魂》贈送新加坡《抗戰特輯》出售版權據上表可知,抗戰電影在海外傳播()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鼓舞了國內軍民的抗戰意志C.表明政府留意國際形象的構建D.體現政府與美蘇關系更為親密12.1921年,北京成立電車公司。“京城初次設立電車,謠疑迭起,困難滋多。”京師總商會認為,若勢必興辦電車,定需拆毀民房,干脆蒙害者既巨,利不敵害,益少損多,名為便民,實則害民。這一現象表明()A.民國政府不重視交通建設B.新式交通工具平安性低C.商會比較關注民眾的利益D.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二、材料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民間媒體在我國由來已久,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變更。材料一宋代是我國古代報紙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有大量發行的官報,還出現了官方禁令下民間發行的“小報”,其發行人多為邸吏、使臣、書店主子等,內容有真有假。明清時期,政府允許民間自設報房,人員構成及運作方式與現代報社機構類似,刊發的內容需官方審核,真實性更高、更牢靠。報房的大量出現,促進了報業的技術革新。作為盈利性質的商業報紙,肯定程度上表達了民眾的看法和需求,呈現出古代向近代過渡中的微弱新變。——摘編自潘小露《宋代“小報”與明清〈京報〉比較》等材料二19世紀末,國內出現第一次民間辦報高潮。王韜于1874年創刊于香港的《循環日報》,是中國報刊史上第一個以政論為主的報紙。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派一共創辦了《中外紀聞》、《時務報》等30多種報刊。在上海、重慶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載新聞評論和譯文的時事性政治刊物。——摘編自王鑫宏《晚清民間辦報高潮與清政府官方應對》材料三近年來,人類漸漸步入了個人借助互聯網技術平臺將信息進行自由的采集、過濾、加工并傳播給他人的自媒體時代。中國的自媒體以博客、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為主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具有個體性、自由性、多元性、同等性、便捷性等特點,但也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摘編自張愛軍、秦小琪《自媒體傳播與公允正義演化》(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民間報刊的變更,并說明民間報刊的主動作用。(1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晚清中國第一次民間辦報高潮出現的歷史背景。(9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自媒體發展的意義。(4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3時期常見人名古代中國福、祿、貴、壽、榮、千秋、延年、延齡、松齡、安、寧、和、順、富、仁、義、禮、信、忠、孝、德、修、文、武、賢等;20世紀50年頭到60年頭中期建國、建軍、和平、愛華、國華、建民、國強、新民、新華、抗美、保國、衛國、躍進、超英、超美、紅專等;20世紀60年頭中期到70年頭中期衛東、衛紅、向東、文革、紅衛、衛兵、要武、愛武等;20世紀70年頭末到80年頭末波、濤、浪、飛、海、宇、彬、斌、博、璐、琳、鑫、穎、捷、睿、靜、潔、瑩、晨、露、曦、曉、雪等。——摘編自張書巖《從人名看50年的變遷》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史學問,對表3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說明。(要求:看法詳細明確,說明須史論結合。)參考答案一一、高考學問點命題探討典例1.【解析】依據材料內容可知,當時上海出現了日本駐中國大使館,有日本人的活動,再依據“我國的大國民”可知該車夫的民主、民族意識增加,所以這種狀況應當出現在辛亥革命以后,故選C項;依據“大國民”可推斷應當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后,AB項都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前,故解除;1946年抗日斗爭已經成功,日本戰敗,上海不再有材料中類似日本人的活動,故解除D項。【答案】C典例2【解析】留意題干中的關鍵字句“融西式風格與地方傳統于一體的近代建筑”,很明顯,在這里,中西建筑文化很好地融為了一體,故本題選B。“遍及中國鄉村”很明顯與題干的“閩南”不是一個概念,解除A項;對于“返鄉”海外移民來說,中國建筑風格是根本,最多受西方影響,說受到西方沖擊,很明顯是夸大了,解除C項;中國的西式建筑應來自于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地方或者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或許來自于內地),故D項錯誤,解除D項。【答案】B二二、學問點精準提分集訓1.【解析】依據材料“一方面中國政府從清末新政時起先引入西方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導的一整套現代市政管理起先在租界建立成型,并為華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國城市治理呈現近代化趨勢,故選C項;材料主旨強調近代中國城市治理呈現近代化趨勢,未涉及市民生活,解除A項;依據材料“一方面中國政府從清末新政時起先引入西方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導的一整套現代市政管理起先在租界建立成型,并為華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國城市治理的改善,解除B項;材料主旨為近代中國城市治理的改善,未涉及不同地區租借開放的比較,解除D項。【答案】C2.【解析】清末、民國法律規定交通事項,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普遍”,解除A項;法律規定自行車的運用,體現不了崇洋媚外,解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民眾的看法,解除D項。【答案】C3.【解析】辛亥革命之前出現了斷發易服的現象,故①錯誤;辛亥革命后,剪辮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調,故②錯誤;剪辮在肯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故③正確;近代中國社會風俗的變更呈現曲折性和反復性,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答案】B4.【解析】依據材料“1904年,在上海‘王興昌記’誕生了中國人縫制的第一套西裝。20世紀二十至三十年頭,大都市出現了特地制售西裝的公司,……介紹西式服裝”結合所學學問,西裝在民國初年起先流行體現生活習俗的變更,人們傳統思想發生變更,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政權更替,解除A項;材料反映的民國初年的服飾變更,沒有體現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解除B項;材料只反映了服飾方面的變更,沒有體現近代社會生活的全面西化,解除D項。【答案】C5.【解析】由材料內容可知西醫傳入中國后,沖擊了傳統中醫,推動西式醫院的籌建和大量中醫人士也學習西醫,說明西醫傳入中國后推動了近代醫學的進步,故選B項;由材料“鴉片斗爭后不斷受到西醫沖擊”,可知西醫是在鴉片斗爭后伴隨列強侵略傳入中國,因而西醫傳入中國不是緣于洋務運動的開展,解除A項;材料體現了西醫傳入中國后推動西式醫院的籌建及大量中醫人士也學習西醫,但西醫的傳入并非對中醫價值的否定,解除C項;材料體現了西醫傳入中國后推動西式醫院的籌建及大量中醫人士也學習西醫,主要體現了西醫傳入中國對中國醫學的進步作用,未體現西方文化侵略與西醫的關系,解除D項。【答案】B6.【解析】據材料“1897年,天津中西高校堂,跑帶跳二百二十碼”,“碼”是西方計量單位,“中西高校堂”體現了西學對中國的影響,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學習西方的體育內容,而非強調中國的傳統體育,解除A項;材料主要講解并描述學校體育運動,而未涉及到全民健身,解除B項;材料中主要圍繞體育運動綻開,未涉及到美德等方面,解除D項。【答案】C7.【解析】題干只是一則征婚廣告,不能夸大為追求婚煙自由已經成為社會風尚,故A項錯誤;辛亥革命之后,在廣闊的中國農村,傳統婚姻習俗并沒有變更,故B項錯誤;在當時中國的農村中,婚姻的主婚權還是“媒妁之命,父母之言”,故C項錯誤;受到西方思想觀念的影響,在辛亥革命之后,在一些沿海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一些變更,而題干中的征婚廣告正是這種反映,故D項正確。【答案】D8.【解析】A項表述與題目中“則中國之前途,可永久適存于世界”不相符,故A項錯誤;B項表述與題目中“則中國之前途,可永久適存于世界”相符,故B項正確;C項表述屬于現象,并未表明本質,故C項錯誤;結合所學學問,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主要是“節制資本、實現耕者有其田”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B9.【解析】近代以來,西風東漸,海關試辦郵政既適應了社會生活變更的須要,又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材料是海關試辦郵政而不是關稅,解除A項;“建立”的說法不對,可以說中國近代郵政由此發端,解除B項;材料是試辦郵政而不是中國近代外交,解除C項。【答案】D10.【解析】“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體現辦報宗旨是文明開化,故選A項;材料內容體現的辦報宗旨是文明開化,沒有涉及到伸達民隱,解除B項;材料的內容體現的是辦報宗旨文明開化,沒有涉及到抨擊權貴,解除C項;材料內容體現的是辦報宗旨文明開化,沒有涉及到譏評時政,解除D項。【答案】A11.【解析】據材料抗戰時期海外傳播的中國抗戰電影的片名“熱血忠魂”“八百壯士”“精神總動員”可知,這是在向國際宣揚中國人民的主動抗戰,這有利于樹立國民政府的正面形象,故選C項;抗戰電影在海外的傳播與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沒有關系,解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抗戰電影的海外傳播,與國內軍民的抗戰意志沒有關系,解除B項;據材料向美蘇贈送抗戰電影,并結合當時的世界形勢——法西斯勢力沖擊世界和平,挑戰美蘇可知,國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以影視宣揚來獲得美蘇對中國主動抗戰的認可和支持,并非國民政府與美蘇關系更為親密,解除D項。【答案】C12.【解析】據材料“1921年,北京成立電車公司”說明民國政府留意交通建設,故A項錯誤;依所學,電車具有快速、平安等特點,故B項錯誤;據材料“京師總商會認為,若勢必興辦電車,干脆蒙害者既巨,利不敵害,益少損多,名為便民,實則害民”可知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中國工會對于電車的相識存在誤會,而不是商會維護民眾的利益,故C項錯誤;據材料“京城初次設立電車,謠疑迭起,困難滋多,京師總商會認為,若勢必興辦電車,定需拆毀民房”可知近代化的進程困難重重,故D項正確。【答案】D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解析】(1)第一小問變更,依據材料一“還出現了官方禁令下民間發行的‘小報’”可得非法到合法;依據材料一“明清時期,政府允許民間自設報房,人員構成及運作方式與現代報社機構類似,刊發的內容需官方審核,真實性更高、更牢靠”可得技術、管理等更具專業化;內容更真實等。其次小問主動作用,依據材料一“肯定程度上表達了民眾的看法和需求,呈現出古代向近代過渡中的微弱新變”可得反映民眾訴求;推動民間報業市場化,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報業呈現出由傳統向近代嬗進的趨勢,依據所學可得加快信息溝通與傳播,開闊國人視野等。(2)依據材料二“19世紀末,國內出現第一次民間辦報高潮”可得內憂外患,維新變法,依據所學民族工業發展,資產階級力氣壯大;依據材料二“不少兼載新聞評論和譯文的時事性政治刊物”可得西方民主思想傳播等。(3)依據材料三“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具有個體性、自由性、多元性、同等性、便捷性等特點”可得推動傳統媒體的不斷變革,訊息來源和傳播方式更加多元便捷,依據所學可得為經濟發展供應新的增長點;變更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答案】(1)變更:非法到合法;技術、管理等更具專業化;內容更真實。作用:反映民眾訴求;推動民間報業市場化,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加快信息溝通與傳播,開闊國人視野;報業呈現出由傳統向近代嬗進的趨勢。(2)維新變法;內憂外患;民族工業發展,資產階級力氣壯大;西方民主思想傳播。(3)推動傳統媒體的不斷變革;訊息來源和傳播方式更加多元便捷;為經濟發展供應新的增長點;變更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14.【解析】就表格信息看,不同時期的人名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可以就某個詳細時期的人名來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古代常見人名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狀況和倫理道德觀念,新中國初期的常見人名反映了人民群眾具有劇烈的國家認同觀念等,也可以就表格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內容提出看法,留意說明要與提出的看法相對應,運用的史實要正確,恰當。【答案】示例1:看法:中國古代常見人名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狀況和倫理道德觀念。(3分)說明:福、祿、貴、富貴、榮等常見人名,反映了自然經濟形態下人們的志向和訴求。仁、義、禮、信、忠、孝、德等常見人名則反映了儒家綱常倫理成為古人社會生活中的主導思想。綜上,中國古代常見人名來源于古人社會生產生活實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