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IDA 02-2022 T-CWEC 33-2022 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指南_第1頁
T-CHIDA 02-2022 T-CWEC 33-2022 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指南_第2頁
T-CHIDA 02-2022 T-CWEC 33-2022 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指南_第3頁
T-CHIDA 02-2022 T-CWEC 33-2022 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指南_第4頁
T-CHIDA 02-2022 T-CWEC 33-2022 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3.020.01CCSZ05T/CHIDA02—2022T/CWEC33—2022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指南Technicalguideforcomprehensivetreatmentofurbanwaterenvironment2022-11-07發布2022-12-07實施Ⅰ中國水利企業協會關于聯合發布《城市河流生態健康評價技術規程》等兩項團體標準的公告中疏協字〔2022〕70號中國疏浚協會、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聯合批準發布《城市河流生態健康評價技術規程》等2項團體標準,現予以公告。序號標準名稱標準編號批準日期實施日期1城市河流生態健康評價技術規程T/CHIDA01—2022T/CWEC32—20222022.11.072022.12.072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指南T/CHIDA02—2022T/CWEC33—20222022.11.072022.12.07中國疏浚協會2022年11月07日中國水利企業協會2022年11月07日ⅢT/CHIDA02—2022T/CWEC33—2022前言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34城市水環境調查與問題診斷 55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設計 86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 97城市水環境養護管理 198城市水環境投資費用估算 219城市水環境治理效果評估 22條文說明 25ⅤT/CHIDA02—2022T/CWEC33—2022本標準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中國疏浚協會團體標準專業委員會提出并歸口。請注意本標準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標準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標準起草單位:武漢二航路橋特種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交基礎設施養護集團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天津)生態環保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天津科技大學、湖北大學、長江河湖建設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樂紹林、曾松亭、柴培宏、陳偉、路洋、王偉、蔣小鵬、胡保安、劉劍彤、范成新、崔益斌、吳燕、金峰、朱書景、范志強、黃佳音、李毅謙、張曦、王東、金毓、熊偉、朱世峰、馬小云。本標準為首次發布。1T/CHIDA02—2022T/CWEC33—2022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指南1范圍本標準提出的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以水質改善、生態補水、生態修復與景觀提升等為目標,包括外源污染控制、內源污染處理、水質改善和生態系統構建等全部或部分項目的建設或改造。本標準適用于城市(縣、市、區及以上)及其周邊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水環境調查與問題診斷、綜合治理設計、綜合治理技術選取、建設管理、投資費用估算和治理效果評估等。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標準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標準;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標準。GB3838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4284農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標準GB5085.3危險廢物鑒別標準浸出毒性鑒別GB5085.7危險廢物鑒別標準通則GB897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18598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918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T1891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類GB/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水質GB/T19837城鎮給排水紫外線消毒設備GB/T21010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3485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混合填埋用泥質GB/T25173水域納污能力計算規程GB28235紫外線消毒器衛生要求GB/T34678智慧城市技術參考模型GB36600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50013室外給水設計標準GB50014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2009版)GB50026工程測量標準GB50201防洪標準GB50282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286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318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400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20城市綠地設計規范(2016版)GB50500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50501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2T/CHIDA02—2022T/CWEC33—2022GB50513城市水系規劃規范(2016版)GB/T50594水功能區劃分標準GB50707河道整治設計規范GB/T50805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GB50857市政工程工程量計算規范GB55026城市給水工程項目規范GB55027城鄉排水工程項目規范SL17疏浚與吹填工程技術規范SL44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洪水計算規范SL58水文測量規范SL72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SL196水文調查規范SL219水環境監測規范SL223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規程SL/T238水資源評價導則SL383河道演變勘測調查規范SL395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SL489水利建設項目后評價報告編制規程SL613水資源保護規劃編制規程SL662入河排污量統計技術規程SL670水利水電建設工程驗收技術鑒定導則SL709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編制導則SL/T712河湖生態環境需水計算規范SL760城鎮再生水利用規范編制指南SL/T793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SL/T800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CJJ6城鎮排水管道維護安全技術規程CJJ52生活垃圾堆肥處理技術規范CJJ/T54污水自然處理工程技術規程CJJ68城鎮排水管渠與泵站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CJJ181城鎮排水管道檢測與評估技術規程CJJ/T210城鎮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范CJJ252城鎮再生水廠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CJJ/T286土壤固化劑應用技術標準CJJ/T287園林綠化養護標準JGJ155種植屋面工程技術規程JGJ/T293淤泥多孔磚應用技術規程JTS181—5疏浚與吹填工程設計規范JTS207疏浚與吹填工程施工規范HJ2.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HJ91.1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192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HJ/T257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電解法二氧化氯協同消毒劑發生器3T/CHIDA02—2022T/CWEC33—2022HJ/T258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電解法次氯酸鈉發生器HJ/T267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電凝聚處理設備HJ/T334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電滲析裝置HJ493水質采樣樣品的保存和管理技術規定HJ494水質采樣技術指導HJ495水質采樣方案設計技術規定HJ623區域生物多樣性評價標準HJ710.7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內陸水域魚類HJ710.8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淡水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HJ710.12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水生維管植物HJ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污水混凝與絮凝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污水過濾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生物接觸氧化法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膜生物法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JB/T13834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成套設備SC/T9102.3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規范第3部分:淡水SC/T9402淡水浮游生物調查技術規范DB31/T919城市濕地水生植物應用技術要求DB32/T2232藍藻機械打撈作業規程DB32/T2275藍藻高溫堆肥技術操作規程DB32/T2458淡水漁用微生物制劑使用技術規范DB42/T1417生態浮島(浮床)植物種植技術規程T/CC1微納米氣泡機T/CSES31受損河流修復工程運行與維護技術指南T/CHIDA203.3內河湖庫環保疏浚污染土分類分級標準湖泊河流環保疏浚工程技術指南(試行)(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環辦〔2014〕111號附件3)湖濱帶生態修復工程技術指南(試行)(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環辦〔2014〕111號附件4)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指南(試行)(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環辦〔2014〕111號附件5)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令第20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發辦〔2013〕101號)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3.1城市水環境urbanwaterenvironment直接或間接影響城市生活和發展的水體環境,具有供水排水、生態調節、景觀休閑等功能。3.2城市水系urbanwatersystem城市規劃區內各種水體構成脈絡相通系統的總稱,按形態特征分為河流、湖庫和濕地及其他水體四大類,其他水體是指除河流、湖庫、濕地之外的城市洼陷地域。4T/CHIDA02—2022T/CWEC33—20223.3內源污染internalpollution進入水體中的污染物一部分沉降至底泥表層并累積,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等作用后,發生向水體釋放污染物的現象。3.4點源污染pointsourcepollution由確定的點源產生的污染,例如由排放口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混合污水等。3.5面源污染diffusedsourcepollution地面水或地下水的一種污染源,并非來自單一的點,而是廣泛分布,例如城市屋面、路面及地面等形成地表降雨徑流等。3.6環保疏浚environmentaldredging為江河湖庫等水環境改善和生態恢復創造條件,使用挖泥船或其他工具、設備疏挖水下污染土的工程措施。3.7底泥處理sedimenttreatment對底泥進行穩定化、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的過程,一般包括濃縮(調理)、脫水、厭氧消化、好氧消化、穩定、堆肥、干化和焚燒等。3.8水體生境aquatichabitat水生生物的個體、種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環境,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綜合形成的,包括必需的生存條件和其他對生物起作用的生態因素。3.9生態修復ecologicalremediation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結合其他技術措施,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并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達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費的一種綜合的修復污染環境的方法。3.10營養狀態評價nutritionalstatusevaluation通過與營養狀態有關的一系列指標及指標間相互關系,對營養狀態做出判斷,評價指標包括葉綠素a(Chla)、總磷(TP)、總氮(TN)、透明度(SD)和高錳酸鹽指數(CODMn)等5項,采用綜合營養狀態指數法[TLI(∑)]。3.11水域納污能力permissiblepollutionbearingcapacityofwaterbodies在設計水文條件下,滿足計算水域的水質目標要求時,該水域所能容納的某種污染物的最大數量。3.12生態環境需水ecologicalflow為維系水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需要保留在水體中符合水質要求的流量(水量、水位、水深)及其過程,也可稱為生態流量,分為基本生態流量和目標生態流量。3.13生態浮床ecologicalfloatingbeds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將植物種植于浮于水面的床體上,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附著微生物的降解作5T/CHIDA02—2022T/CWEC33—2022用來凈化水質的技術。3.14濱岸帶riparian陸生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間的過渡帶,核心范圍是最高水位線和最低水位線之間的水位變幅區,依據水陸生態系統的作用特征,其范圍可分別向陸向和水向輻射一定的距離。3.1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urbansewagerecycling以城市污水為再生水源,經再生工藝凈化處理后,達到可用的水質標準,通過管道輸送或現場使用方式予以利用的全過程。4城市水環境調查與問題診斷4.1一般規定4.1.1城市水環境調查的目的是甄別城市水環境生態退化因子及其作用強度,為城市水環境治理提供基礎資料。4.1.2調查范圍宜結合行政區劃、水資源分區、主體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水功能區劃、生態紅線范圍、水系連通調度區域、城鎮規劃藍線和水面率等合理確定,時間上應反映出城市水環境歷史演變情況,水功能區劃應符合GB/T50594的相關規定。4.1.3城市水環境調查工作宜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調查等方式,獲得工程建設區及周邊影響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對資料缺乏地區宜采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地理信息系統等方法進行必要的現場調查和監測。4.1.4應在對調查分析基礎上,結合歷史資料對比分析,進行城市水環境問題診斷,識別城市水環境生態系統的演變趨勢,為水環境綜合治理設計提供依據。4.2城市水環境調查4.2.1調查內容城市水環境調查宜主要包括工程建設區及周邊影響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內容。4.2.2自然環境調查內容4.2.2.1自然環境調查宜主要包括水文水資源調查、地形地質地貌調查、地表水水質調查、污染源調查和生物調查等。4.2.2.2水文水資源調查宜重點調查工程段范圍內的氣候氣象、水文信息、泥沙和水資源等內容,調查測量應符合GB50026和SL58的相關規定。a)氣候氣象資料調查宜包括調查地區的常年主導風向、風速、氣溫、氣壓、日照時間、溫度的垂直梯度、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蒸發量、降水量年分布狀況和蒸發量年分布狀況等,應符合GB50707的相關規定。b)水文信息采集內容宜包括水位、流量、水質、泥沙、降水、蒸發、水溫、冰凌和地下水等要素,應符合SL196的相關規定。c)泥沙調查宜采用含沙量和輸沙率來定量描述懸移質狀況,必要時宜進行泥沙顆粒分析和級配曲線繪制,應符合SL/T238的相關規定。d)水資源調查宜包括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水資源總量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其中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應包括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狀況、總用水量、人均用水量、萬元GDP用水量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等,應符合SL/T238的相關規定。6T/CHIDA02—2022T/CWEC33—20224.2.2.3地形地質地貌調查宜主要包括底質、水系概況、地貌特征和岸線及其利用情況,應符合SL/T800的相關規定。a)底質調查宜在地質勘查資料基礎上,對底質淤積層厚度、底質組成及級配、滲透性等開展調查及分析,應符合GB50021的相關規定。b)水系概況宜包括水系形態、河網密度、水系連通狀況、演變情況等,應符合GB50707、SL383的相關規定。c)地貌特征調查宜包括分級分類、平面形態、橫斷面和縱剖面特征、水域面積、容積、水位變幅、水力停留時間等,應符合SL/T800的相關規定。d)岸線及岸線利用情況調查宜包括岸線現狀長度、功能類別劃分、岸線利用率等,應符合SL/T800的相關規定。4.2.2.4地表水水質調查包括分析項目、采樣點數量、采樣點布置方法和采樣頻率等,應符合SL219、HJ493、HJ494和HJ495的要求。a)地表水水質調查項目的選擇應符合國家和行業地表水環境、水資源質量標準中規定的監測項目,國家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要求控制的監測項目;也應反映本區域污染源特征的監測項目,應符合GB3838和SL219的相關規定;并應根據排入的主要污染物質種類增加其他監測項目。b)水質調查的點位及采樣頻次與水文調查一致,應覆蓋整個治理范圍,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變化規律,采樣點數量、斷面布置及采樣方法應符合SL219、HJ91.1、HJ494和HJ495等的相關規定。4.2.2.5污染源調查主要包括外源污染調查和內源污染調查兩個方面,其中外源污染又可分為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污染源調查應符合SL219的相關規定。a)點源污染基本情況調查主要包括排污口的類型、數量和位置分布,排放方式、排入方式、準確地理坐標位置、管理單位、排污單位、排入的水功能區域等,調查應符合SL219和SL662的相關規定。b)排污口類型主要包括企業廢污水、生活污水、醫療污水、市政污水和混合污水等,排放方式主要包括連續排放、間歇排放和季節性排放等,排入方式主要包括漫流、明渠、暗管等。c)企業類排污口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名稱、廠址、企業性質、生產規模、供水類型、供水量、水平衡、主要污染物種類、排放濃度和排放量、污水處理工藝及設施運行情況。d)居民生活類排污口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城鎮人口、居民生活區布局、居民用水定額、生活污水去向等。e)醫療污水類排污口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醫療機構分布和醫療用水量、醫療污水處理設施及運行情況、排污口位置及控制方式。f)市政污水類入河排污口調查主要包括城市下水道管網分布狀況、服務人口、服務面積、污水收集率、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運行狀況、排污口位置和控制方式、垃圾填埋滲濾液控制等,排水管網調查應符合CJJ181的相關規定。g)面源污染調查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降雨量、雨水水質及時空變化規律,水體周邊匯水面積、下墊面種類、初期雨水形成過程及主要污染物濃度等,調查項目分為常規與非常規項目,宜根據本地區降水水質增加其他相關監測項目,應符合GB50400和SL219的相關規定。h)內源污染調查內容斷面布設應根據本地區土壤、水土流失狀況、泥沙運動與沉積特點以及污染源分布和主要污染物種類等情況進行布設,與現有水文、水質監測測站相結合。監測項目應反映監測區域沉降物基本特征,分為常規項目與非常規項目,宜根據本地區沉積物特點增加其他相關監測項目,應符合SL219的相關規定。4.2.2.6生物調查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展開,宜包括水生生物分布、岸線生物分布和重要水生生物生存現狀、外來物種情況等,應符合SL/T800的相關規定。7T/CHIDA02—2022T/CWEC33—2022a)水生生物分布調查應符合SL219中要求,其中,生物群落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生物、水生維管植物和魚類等,浮游生物調查應符合SC/T9102.3和SC/T9402和的相關規定,底棲動物調查應符合SC/T9102.3和HJ710.8的相關規定,水生維管植物調查應符合HJ710.12的相關規定,魚類調查應符合HJ710.7的相關規定。b)岸線生物分布調查內容應符合SL219的相關規定,宜包括范圍內植物種類組成和蓋度、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水禽的種類組成、數量等,以植被調查為主,主要調查喬木、灌木、陸生草本植物、水生植物等,采用陸生水生斷面調查,每個植被類型區分別布點調查植物種類、生物量、蓋度等。c)外來物種情況調查應包括范圍內主要外來物種的種類、分布、資源量、入侵時間、入侵危害、防治措施及效果等,應符合SL/T800的相關規定。4.2.3社會環境調查內容4.2.3.1社會環境調查內容宜包括治理范圍內的行政區劃及人口、經濟水平和歷史文化等,可利用相關規劃與計劃、官方公布數據、統計年鑒、地方志及相關數據庫等資料輔助開展相關調查。4.2.3.2行政區劃及人口調查宜包括治理范圍行政區的劃分、人口結構及變化情況、主要指標包括人口總數、常住人口、流動人口、城鎮人口、農業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化率等。4.2.3.3經濟水平調查宜包括治理范圍內國內生產總值(GDP)、GDP增長率、人均年收入、各產業GDP貢獻比重等。4.2.3.4歷史文化調查宜包括水歷史文化、水景觀、已建的水利工程、相關的基礎設施等。4.3問題診斷4.3.1問題診斷的目的是根據現狀調查和評價結果,篩選和識別城市水環境的主要脅迫因子,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治理的方向,宜包括水質評價、生物多樣性評價、水域納污能力計算和健康評估等,應符合SL709、SL/T793、HJ192和HJ623的相關規定。4.3.2水質評價根據應實現的水域功能類別,選取相應類別標準,進行單因子評價,評價結果應說明水質達標情況,超標的應說明超標項目和超標倍數,豐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特征明顯的水域,應分水期進行水質評價,應符合GB3838和SL395的相關規定。4.3.3生物多樣性評價對象包括生態系統、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等,各評價指標的數據主要來自現有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評價指標包括野生維管束植物豐富度、野生動物豐富度、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性、物種特有性、受威脅物種的豐富度和外來物種入侵度,評價指標歸一化處理,結合評價指標權重,進行生物多樣性指數計算,應符合HJ623的相關規定。4.3.4水域納污能力計算方法4.3.4.1水域納污能力計算方法主要有兩大類:污染負荷計算法和數學模型計算法,應符合GB/T25173和SL613的相關規定。4.3.4.2污染負荷計算法是根據水功能區水質的陸域范圍內入河排污口、污染源和經濟社會狀況,計算污染物入河量,確定水域納污能力的方法,可分為實測法、調查統計法和估算法。4.3.4.3數學模型計算法是根據水域特性、水質狀況、設計水文條件和水功能區水質目標值,應用數學模型計算水域納污能力的方法,可分為河流數學模型計算法和湖(庫)數學模型計算法。4.3.5健康評估健康評估是對城市水環境生態系統狀況與社會服務功能以及二者相互協調性的評估,系統整理各類型調查與監測數據,根據健康評估指標的賦分,計算評估準則層賦分,計算評估健康狀況賦分,編制健康評估報告,應符合SL/T793和《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的相關規定。8T/CHIDA02—2022T/CWEC33—20225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設計5.1一般規定5.1.1應根據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特點、水體特征、人文社會環境條件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兼顧近遠期目標,結合水環境治理目標和工程實施條件,提出水環境治理任務和措施要求。5.1.2堅持生態優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綜合考慮防洪、供水、排水、交通等城市水系功能,合理布局各類措施,優先選用技術先進適用、生態改善效果好、經濟效益好、資源化再生利用的實施方案。5.1.3應遵循自然規律,充分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通過適度人工措施,改善水環境質量,并應做好排污管控、水生態保護監督考核和責任追責、水環境監測預警機制等工作,促進城市水環境健康良性發展。5.1.4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設計階段宜劃分為綜合規劃、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4個階段。對于技術要求簡單、方案明確的小型工程項目,經主管部門批準,工程設計階段可適當簡化或合并,宜符合T/WEGU0001的相關規定。5.2綜合規劃5.2.1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應明確規劃基本原則和規劃治理目標,在進行目標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工程規劃布局,以及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體系。5.2.2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宜遵守以下基本原則:a)科學分析,因地制宜。根據城市水環境的特點及規劃目標,科學診斷問題,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采取措施解決污染問題,改善水環境質量。b)系統規劃,生態治理。尊重自然生態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整體性解決問題,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構建具有較強的自我維持及穩定的水生態系統。c)經濟可行,提升品質。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制定經濟可行的目標,注重節能、節材和資源化再生利用,盡可能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達到較高的性價比,并賦予水環境景觀親切宜人的藝術感召力,通過美化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居住品質。d)標本兼治,長效保持。綜合應用相關措施,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實現智能監管,長期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建立水體水質監測、預警聯動機制,實現日常養護的智能化發展。5.2.3規劃治理目標以一定歷史時期的生態特征為參考,在綜合考慮防洪、供水、排水、交通等城市水系功能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水環境治理目標。a)規劃治理目標必須優先保證城市生活飲用水水源的需要,并在不得影響城市排水防澇和城市防洪安全基礎上,提升城市水系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b)規劃治理考核指標應包括水質指標,也可結合工程具體情況,增加生物指標、景觀指標和管理目標等,具體指標應清晰、可量化、可考核。5.2.4目標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污染物削減程度,污染物削減程度應結合工程范圍內水文條件、水質狀況、污染物排放、生物狀況等多種因素,基于模型模擬,預測工程實施后水質目標可行性。a)模型模擬包括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宜選用數學模型。數學模型是定量描述污染物在水環境中遷移轉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相互關系的數學描述。物理模型是在評價等級為一級且有特殊要求時選用,應遵循水工模型試驗技術規程等要求。b)數學模型包括面源污染負荷估算模型、水動力模型、水質(包括水溫及富營養化)模型等,根據預測的需要選擇,宜選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發布的推薦模型,應符合HJ2.3的相關規定。9T/CHIDA02—2022T/CWEC33—20225.2.5綜合規劃應根據規劃目標,提出工作進度及管理要求,提出擬安排的重點工程的順序、實施計劃和遠期安排意見,工作深度應滿足開展可行性研究的需要。5.2.6綜合規劃應提交規劃報告(或者項目建議書)、投資匡算、配套圖紙及相關附件等。配套圖紙應主要包括水系分布圖、總體布局圖、分項布局圖等。相關附件應包括相關審批文件、會議紀要文件、專家評審意見等,必要時附專題研究成果。5.3可行性研究5.3.1可行性研究應在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對項目經濟合理性、技術可行性、對環境的影響等進行綜合性研究和論證,對不同方案進行比較分析,提出推薦方案。可根據行業審批要求,進行總體項目或分項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5.3.2可行性研究應確定工程建設規模,工作深度應滿足項目立項決策、審批要求和初步設計的需要。5.3.3可行性研究文件應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投資估算、配套圖紙及相關附件等。配套圖紙主要包括工程位置圖、水系圖、工藝流程圖、工程布置圖等,必要時附專題成果。5.4初步設計5.4.1初步設計應以審批通過的可行性研究成果為基礎,深化工程總體或專項設計,編制完成工程的初步設計文件及設計概算,提出工程建設初步設計的主要結論。5.4.2初步設計深度應能控制工程投資,滿足編制施工圖設計、確定土地征地范圍和數量、既有管線遷改與保護范圍及方案、主要設備訂貨、招標及施工準備的要求。5.4.3初步設計文件應包括水環境治理工程初步設計報告、設計圖紙、概算書及其他相關附件。初步設計報告應有分析、論證和必要的方案比較,并有明確的結論和意見。5.5施工圖設計5.5.1施工圖設計應根據批準的初步設計文件,進行詳細設計、計算,完成主體和各附屬工程的施工圖設計,并辦理施工圖審查合格證。5.5.2施工圖設計深度應滿足施工招標、材料設備訂貨、非標設備制作加工、設備安裝及現場施工、編制施工圖預算、合同計量和完工驗收等要求。5.5.3施工圖設計成果應包含設計總說明、相關專業分冊、施工圖預算等。勘察設計單位應著力提高勘察設計水平,控制重大設計變更,減少一般設計變更。工程設計變更應按照相關部門規定的程序進行審批,符合工程建設質量、安全和功能的要求。6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6.1一般規定6.1.1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應按照“外源污染控制、內源污染處理、水質改善提升、生態系統構建”的基本技術路線分階段實施。6.1.2外源污染控制和內源污染處理是水質改善和生態系統構建的基礎和前提,水質改善為生態系統構建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生態系統構建可長期保持水質改善效果和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良性循環。6.2外源污染控制6.2.1外源污染控制分類外源污染控制主要包括點源污染控制和面源污染控制。10T/CHIDA02—2022T/CWEC33—20226.2.2點源污染控制6.2.2.1點源污染控制主要是做好陸域污染源控制,是城市水環境治理最有效的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措施的前提,主要包括雨污分流、截流式合流和初期徑流棄流等。6.2.2.2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區外,新建地區的排水系統應采用分流制,既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應綜合考慮建設成本、實施可行性和工程效益,經技術經濟比較后實施雨水、污水分流改造,暫不具有改造條件的,應根據受納水體水質目標和水環境容量,確定溢流污染控制目標,并采取綜合措施,控制溢流污染,應符合GB55027的相關規定。6.2.2.3通過建設和改造污水管道,將其就近接入敷設到污水管道系統中,轉輸至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污水不應接入雨水管網,并應采取截流、調蓄和處理等措施控制徑流污染。新建污水處理廠應含污水再生系統,處理規模應按規劃遠期污水量和需接納的初期雨水量確定,應符合GB50013、GB50014、GB50318和GB55027的相關規定。6.2.2.4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應通過截流、調蓄和處理等措施,控制溢流污染,還應按城鎮排水規劃的要求,經方案比較后實施雨污分流改造。不具備改造條件的合流制地區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體制,合流制排水系統截流倍數宜采用2~5,具體數值根據受納水體的環境保護要求確定,應符合GB50014和GB50318的相關規定。a)合流制排水系統的溢流污水,可采用調蓄后就地處理或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等方式,處理達標后利用或排放,就地處理宜結合空間條件選擇旋流分離、人工濕地等處理措施。b)合流制排水系統調蓄設施的規模,應根據當地降雨特征、合流水量和水質、管道截流能力、匯水面積、場地空間條件和排放水體的水質要求等因素綜合確定,參照GB50014的相關規定,占地面積應根據調蓄容量和有效水深確定。6.2.2.5排水口、排水管道與檢查井的建設和維護不當會削弱污染控制效果,應做好排水口改造、排水管道建設和完善、排水管道及檢查井各類缺陷修復、雨污混接改造、排水設施管理強化等措施,應符合CJJ6、CJJ68、CJJ181和CJJ/T210的相關規定。6.2.2.6初期徑流棄流應在對棄流水量和水質分析基礎上,進行棄流裝置的工程設計。a)初期徑流棄流量應按下墊面實測收集雨水的COD、SS、色度等污染物濃度確定,當無資料時,屋面棄流徑流厚度可采用2~3mm,地面棄流可采用3~5mm。屋面初期徑流棄流后的水質,應根據當地實測資料確定,當無實測資料時,可采用下列經驗值:COD,70~100mg/L;SS,20~40mg/L;色度,10~40度。b)棄流裝置及其設置應便于清洗和運行管理,棄流裝置應能自動控制棄流。截流的初期徑流宜排入綠地等地表生態入滲設施,也可就地入滲,當雨水棄流排入污水管道時,應確保污水不倒灌至棄流裝置內,后續雨水不進入污水管道,應符合GB50400的相關規定。6.2.3面源污染控制6.2.3.1面源污染控制的工程量大、影響范圍廣、系統性強,常受當地城市交通、用地類型、城市管理能力等因素制約,應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優先利用源頭減排設施降低雨水徑流量和污染物,提高對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實現內澇防治和徑流污染控制的目標。6.2.3.2降雨量應根據當地近期20年以上降雨量資料確定,當缺乏資料時應符合GB50400的相關規定,年雨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相應的設計降雨量應符合當地海綿城市規劃控制指標要求,并應符合GB50201、GB/T50805和SL44的相關規定。6.2.3.3面源污染控制應采用雨水入滲系統、收集回用系統、調蓄排放系統中的單一系統或多種系統組合。6.2.3.4雨水入滲系統可采用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植草溝、生物滯留設施、滲透管溝、入滲井、11T/CHIDA02—2022T/CWEC33—2022入滲池、滲透管排放系統等,宜優先采用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和植草溝等地面入滲方式,應設置溢流設施,雨水進入設施之前應經沉沙和漂浮物攔截處理。6.2.3.5收集回用系統應設雨水收集、儲存、處理和回用水管網等設施,調蓄排放系統應設置雨水收集、調蓄設施和排放管道等設施。a)屋面雨水收集時應采用對雨水無污染或污染較小的材料,有條件時宜采用綠色屋頂,綠色屋頂應符合JGJ155的相關規定,屋面雨水宜采用斷接方式排至地面雨水資源化利用生態設施,當排向建筑散水面進入下凹綠地時,散水面宜采取消能防沖刷措施。b)雨水收集回用系統的雨水儲存設施宜采用景觀水體、雨水濕地、旱溪、蓄水池、蓄水罐等。景觀水體和雨水濕地宜設前置區,并能沉淀徑流中大顆粒污染物,雨水進入蓄水池、蓄水罐前,應進行泥沙分離或粗過濾。c)雨水收集回用系統處理工藝宜采用物理法、化學法或多種工藝組合等。雨水用于景觀水體時,宜采用:雨水→初期徑流棄流→景觀水體或雨水濕地;雨水用于綠地和道路澆灑時,宜采用:雨水→初期徑流棄流→沉沙→雨水蓄水池沉淀→過濾→消毒→澆灑。6.2.3.6雨水調蓄排放系統用于應對超過設計標準的雨水徑流,景觀水體、洼地均可作為雨水調蓄設施,但應充分考慮對周邊建筑、人類活動和地下水的影響,當條件不滿足時,宜建造調蓄池。調蓄池設于機動車行車道下方時,宜采用鋼筋混凝土池,設于非機動車行車道下方時,宜采用裝配式模塊拼裝組合水池。6.3內源污染處理6.3.1一般規定內源污染處理即底泥處理,主要包括底泥原位處理和底泥異位處理。應首先根據底泥調查分析,明確污染底泥清淤范圍和深度,然后確定采用底泥原位或異位處理,底泥調查應符合SL17和JTS1815的相關規定。6.3.2底泥原位處理6.3.2.1底泥原位處理常用技術有物理覆蓋、化學處理和生物處理等,應根據處理對象的特點,合理選擇處理方法,避免產生二次污染。6.3.2.2底泥原位物理覆蓋是在不移動底泥的前提下在底泥上方覆蓋一層或多層覆蓋物,防止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擴散。覆蓋物包括砂礫、碎石、灰渣、土工織物或一些復雜的人造地基材料等。6.3.2.3底泥原位化學處理原理是化學試劑與污染物發生氧化、還原、沉淀、水解、絡合、聚合等反應,使污染物從底泥中分離、轉化成低毒或無毒形態。目前常用的化學藥劑有鋁鹽、鐵鹽、生石灰、高錳酸鹽、過氧化氫、硝酸鈣等。6.3.2.4底泥原位生物處理是利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一類或幾類對底泥污染物進行吸附、轉化及降解,對水體影響較小,宜輔助底質改良技術,但處理周期較長,適用于輕度污染地區。6.3.3底泥異位處理6.3.3.1底泥異位處理包括底泥疏浚、脫水干化、脫水底泥處置和疏浚余水處理等,可快速降低水體的內源污染負荷,減少底泥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但產生水體擾動,施工期水質將會變差。6.3.3.2底泥疏浚前應掌握底泥分布特征、理化性質、污染風險、沉積規律,為確定工程區污染底泥疏浚范圍、疏浚深度以及疏浚量等提供基礎資料,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水下地形測量、底泥勘探、底泥分類分級評價、污染底泥清淤計算等,宜符合T/CHIDA203.3和《湖泊河流環保疏浚工程技術指南(試行)》的相關規定。12T/CHIDA02—2022T/CWEC33—2022a)底泥物理指標主要包括相對密度、粒徑分析、抗剪強度、底泥含水率等,化學指標主要包括營養鹽、重金屬及有機類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規律等。根據污染程度,底泥沿垂直方向一般分為污染底泥層、污染過渡層和正常底泥層。根據污染物類型和影響途徑,環保疏浚污染土分為營養鹽污染土、重金屬污染土、有毒有害有機物污染土、復合污染土。b)疏浚厚度確定方法主要有視覺分層法、拐點法、背景值法、標準偏差倍數法、生態風險指數法、分層釋放法、吸附解析法等。6.3.3.3底泥疏浚方式以機械施工為主,根據地形條件、水域水深、交通條件等條件,對于高氮、磷污染底泥,宜選用環保絞吸挖泥船、氣力泵等環保疏浚設備;對于含重金屬污染底泥,宜選用環保絞吸挖泥船,也可選用氣力泵和環保抓斗等環保疏浚設備;對于含有毒有害有機物的污染底泥,宜選用環保抓斗挖泥船,底泥疏浚施工應符合SL17、JTS207和《湖泊河流環保疏浚工程技術指南(試行)》的相關規定。6.3.3.4清淤產生的無害底泥可通過堆場脫水、機械脫水、預壓脫水、電滲析法等方法實現底泥減量化,宜符合《湖泊河流環保疏浚工程技術指南(試行)》的相關規定。a)按照底泥堆存方式,可分為常規堆場和土工管袋堆場兩種。常規堆場宜利用現成的封閉低洼地、廢棄的魚塘等作為堆場。土工管袋堆場由基礎和高強度土工布織成的大型管、副壩等組成,污染底泥直接存儲在土工管袋中,底部應鋪設防滲材料,管袋底部防滲層上鋪設導濾排水層,以利于管袋底部排水通暢。b)機械脫水與藥劑絮凝脫水結合使用,使泥漿混合體系中某些固相聚在一起形成絮團,實現泥水分離,常見設備有板框壓濾機、帶式壓濾機、臥式螺旋離心機和疊螺式離心機。c)預壓脫水通過外加壓力的方法加快底泥堆場中內部水分的脫除,包括真空預壓和堆載預壓兩類方法,真空預壓屬于真空預壓排水軟土地基加固技術,堆載排水預壓以土料、塊石、砂料或建筑物本身作為荷載,對堆場底泥預壓。d)電滲析技術利用外加直流電場增加土料脫水能力原理,去除土中的自由水和部分弱結合水,特別適合于處理黏土質等,由于其能耗較高,可與其他脫水方法如預壓脫水聯合應用。6.3.3.5重金屬污染底泥和有毒有害有機污染底泥處置之前應首先進行無害化處理,主要通過物理化學法和生物工藝來完成,宜符合《湖泊河流環保疏浚工程技術指南(試行)》的相關規定。a)重金屬污染底泥宜利用植物修復、磁分離技術、膜分離法、浮選法、固化穩定化法等去除重金屬,有毒有害有機物污染底泥宜利用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技術、熱解、表面活性劑洗脫等去除有機物。b)對于重金屬及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含量較高的污染底泥,采用玻璃化法等固定技術將污染物永久固定,并進行衛生填埋。6.3.3.6無害化處理后底泥通常采用衛生填埋、土地利用、建筑材料和工程用土等處置措施,宜符合《湖泊河流環保疏浚工程技術指南(試行)》的相關規定。a)衛生填埋含水率低于60%,浸出液中有害成分濃度應符合GB5085.3、GB5085.7、GB18598和GB/T23485的相關規定。b)土地利用是將處理后的產品用作營養土、基質土的輔助原料或土壤改良材料,可用于GB/T21010中規定的林地、苗木園林、其他草地,也可用于園林綠化和道路邊坡修復(復綠)及垃圾填埋場封場、礦山覆蓋土等土壤改良,但不適用于耕地、果園、茶園及其他生產食用植物的園林利用,應符合GB4284的相關規定。c)土地利用處理工藝包括脫水干化和堆肥處理等方式,脫水干化后的淤泥直接進行土地利用,其含水率應小于60%,脫水干化后的淤泥若進行堆肥化處理,其含水率宜不小于70%,堆肥設計與施工應符合CJJ52的相關規定。d)疏浚底泥可用于制造成磚、陶粒以及其他建工材料,淤泥制作多孔磚應用應符合JGJ/T29313T/CHIDA02—2022T/CWEC33—2022的相關規定。e)淤泥固化處理后可用于工程用土,固化劑通過與基土、水、空氣的物理或化學反應,改善基土工程性能,固化劑應用技術應符合CJJ/T286的相關規定,底泥固化作為路基土的施工方法包括路拌法和廠拌法,固化處理后的指標應符合GB36600的相關規定。6.3.3.7目前國內已實施的以氮、磷為主要污染物的環保疏浚工程的余水水質標準以懸浮物(SS)為主要控制項目;對于重金屬污染的底泥,除控制SS指標外,還需控制水體中溶解態重金屬的濃度,疏浚余水宜采用堆場自然沉淀和化學絮凝沉淀,可結合現場情況進行其他技術選擇,宜符合《湖泊河流環保疏浚工程技術指南(試行)》的相關規定。a)根據余水排放受納水體和回用要求制定標準,應分別符合GB3838、GB8978、GB18918、GB/T18920或GB/T18921的相關規定。b)堆場自然沉淀主要通過控制余水停留時間、水深、流速等達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有條件時盡量利用現有土壩、塘埂等進行改造,是目前排泥場余水處理普遍采用的凈化方法,但自然沉淀停留時間長、占地面積大。c)化學絮凝沉淀通過混合、絮凝、沉淀,降低疏浚余水污染物的含量,投藥方式包括輸泥管投藥和堆場溢流口投藥。d)含重金屬的疏浚余水宜采用中和沉淀法,使重金屬離子變成不溶性物種從水中沉淀分離處理,轉移至固相物質與干化淤泥合并處理。e)含有毒有害難降解有機物的余水宜采用物理法、化學法、物化法、生物法及其相互之間的組合技術等,首先采用高級氧化技術將有毒難降解物質進行氧化,轉化為低毒、易生物降解的低分子有機物,再采用其他方法進行深度處理。f)含重金屬和有毒有害難降解有機物的余水宜采用組合技術分級去除目標污染物,首先采用高級氧化技術將有毒難降解物質進行氧化,在通過中和沉淀或混凝等技術從水中去除重金屬,再采用其他方法進行深度處理。6.4水質改善提升6.4.1水質改善提升方法水質改善提升根據凈化機理宜分為物理、化學和生態3種主要方法。6.4.2物理方法6.4.2.1物理方法主要有補水活水、曝氣增氧、機械過濾、機械打撈和紫外線消毒等。6.4.2.2補水水量應根據城市水環境的水資源條件、開發利用現狀及需求、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等,確定生態環境需水量,補水可快速改善水質,但需要消耗大量優質水資源,不適合水資源相對緊張地區。a)應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水文特性、水功能分區等,針對性提出生態補水水量優化配置、生態流量泄放與監控設施、生態流量泄放及監控設施、生態流量和生態水位調控與管理等措施。b)生態環境需水量的計算方法大致有水文學法、水力學法、棲息地模擬法、整體分析法等類型。水文學法常用的代表方法有Tennant法和Qp法等,水力學法主要有濕周法和R2Cross法等,棲息地模擬法中IFIM法較為常用,整體分析法以BBM法為代表,應符合SL/T712的相關規定。c)可采用水源地、雨水和城市再生水等作為水體的補充水源,采用水源地補水時,補水管網及附屬設施規劃應符合GB50013、GB50282和GB55026的相關規定。14T/CHIDA02—2022T/CWEC33—2022d)推薦采用雨水和城市再生水等作為水體的補充水源,采用雨水作為補充水源時,雨水收集回用系統應符合GB50400的相關規定。e)采用城市再生水作為補充水源時,城市再生水水質應符合GB/T18919的相關規定,再生水利用規劃與建設應符合SL760的相關規定,再生水廠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應符合CJJ252的相關規定。6.4.2.3活水是通過水利設施、水系連通、噴泉設施等方式,提升水體流動性,增加水體溶氧,應符合GB50513的相關規定。a)水系連通應恢復和保持水系的自然連通,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統籌考慮連通的需求和可行性,充分考慮連通的生物安全性和環境影響,避免盲目進行人工連通。b)在保障城市水系生態系統的生態基流量,攔水壩等水利構筑物的設置不應影響水系的連通性,并應加強水體整體的流動性,盡可能減少對水文情勢、水系形態和生物生境的影響。6.4.2.4曝氣增氧可快速增加水中溶氧,提高水體中有機污染物的去除,設備簡單、見效快、操作方便、對水系生態不會造成二次污染,但運行成本較高,且受到水體行洪、航運和結冰等影響,適用于城市景觀河道和微污染水體治理。a)曝氣增氧的增氧量受處理規模、水質狀況和治理目標等因素影響,根據去除的BOD5、氨氮的硝化和除氮等要求計算,應符合GB50014的相關規定。b)曝氣增氧宜采用鼓風曝氣或表面曝氣等,選用曝氣裝置和設備時,應綜合考慮設備的特性、位于水面下的深度、水溫、氧轉移特性、海拔和現狀水體中溶氧濃度等因素。c)微納米氣泡尺寸較小,具有水中停留時間長、氣體溶解速度快等特點,可有效提高增氧效率,在綜合考慮技術可行性和經濟適用性的基礎上,對于難降解污水水體,宜采用微納米氣泡機曝氣增氧,微納米氣泡機選型應符合T/CC1的相關規定。6.4.2.5機械過濾用于各種水量、較低濃度懸浮物的分離,主要分離去除水中細小懸浮物、脫穩膠體等物質。當用于深度處理如活性炭吸附、膜技術、離心交換等的預處理時,進水SS小于10mg/L,當過濾工藝用于直接過濾(微絮凝接觸過濾),進水SS可適當放寬,如SS小于60mg/L。應符合HJ2008—2010的相關規定。a)常見的過濾形式有普通快濾池及其衍變形式(雙閥濾池、翻板濾池和雙層濾池)、V形濾池、重力式無閥濾池、壓力濾池、轉盤濾池等。b)濾料應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和抗腐蝕性能,宜采用石英砂、無煙煤、陶粒和瓷砂等,也可采用聚丙烯塑料珠、纖維球等合成材料。c)濾池沖洗主要包括氣沖和水沖,方式選擇應根據濾料層組成、配水配氣系統形式,通過試驗或參照相似條件下已有濾池的經驗確定。6.4.2.6機械打撈可快速有效地消除水華爆發,但不能從根本上防止水華爆發,宜為應急處置措施,藍藻打撈宜符合DB32/T2232的相關規定,藍藻高溫堆肥宜符合DB32/T2275的相關規定。a)根據水體中藻密度,可分為低濃度(藻密度小于3×108個/L)、中濃度(大于等于3×108個/L,且小于3×109個/L)和高濃度藍藻(大于等于3×109個/L)。b)高濃度藍藻機械打撈作業流程:藍藻打撈船采集→管網輸送→儲藻運輸船儲存→指定地點集中處置;中低濃度藍藻機械打撈作業流程:圍網攔截濃聚→藍藻打撈船采集→管網輸送→儲藻運輸船儲存→指定地點集中處置。c)打撈的藍藻集中處置宜采用高溫堆肥,形成無害、穩定的腐殖物質,工藝如下:藍藻打撈脫水→藍藻藻泥→添加輔料→接種腐熟劑→一次高溫發酵→翻堆→二次堆肥→堆肥腐熟→粉碎過篩→藍藻有機肥,打撈脫水至含水率≤92%的藍藻藻泥作為高溫堆肥原料。6.4.2.7紫外線消毒利用病原微生物吸收波長為200~280nm的紫外線能量后,其遺傳物質發生突變導致細胞不再分裂繁殖,達到殺滅病原微生物目的的消毒方式,衛生要求應符合GB28235的相關15T/CHIDA02—2022T/CWEC33—2022規定。a)根據使用方式分為管式紫外消毒設備和渠式紫外線消毒設備,根據燈管類型可分為低壓和中壓紫外線消毒設備。b)渠式紫外線消毒設備應至少包括紫外燈模塊組、模塊支架、配電中心、系統控制中心、水位控制系統、紫外線劑量在線監測系統,管式紫外消毒設備應至少包括紫外線反應器、配電中心、系統控制中心及紫外線劑量在線監測系統。c)紫外線消毒用于污水消毒時,消毒后的污水符合GB18918規定的一級標準的A標準,紫外線有效劑量不應低于20mJ/cm2;用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時,紫外線有效劑量不應低于80mJ/cm2,設備測試、監測及日常管理應符合GB/T19837的相關規定。6.4.3化學方法6.4.3.1化學方法主要包括化學混凝沉淀、化學除藻和電化學等。6.4.3.2化學混凝沉淀可短期快速改善水質,但處理效果受水體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大,宜作為臨時應急措施使用。混凝與絮凝工藝的工藝設計、設備選型、檢測和控制、運行管理的相關技術要求應符合HJ2006—2010的相關規定。a)常用的混凝劑有鋁鹽、鐵鹽、聚合鹽類如聚合氯化鋁和聚合硫酸鐵等,絮凝劑有聚丙烯酰胺(PAM)、活化硅酸、骨膠等,最常用的是PAM,活化硅酸用于低溫低濁度水體,骨膠一般和三氯化鐵混合使用,助凝劑可選擇氯、石灰、氫氧化鈉等。b)混凝與絮凝處理工藝宜設置調節、隔油等預處理裝置,后續工藝應設置沉淀或氣浮池等。當采用接觸過濾時,混凝應直接連接濾池。完成混凝反應的pH值根據藥品與藥量有較大差別,最佳值應為7.0~8.5。c)藥劑混合設備的選擇應根據污水量、污水性質、pH值、水溫等條件綜合分析后決定,投配方式宜采用液體投加方式,常用的混合設備有管式混合器、機械混合器、水泵混合裝置等。d)絮凝反應池常用豎流折板反應池、網格(柵條)反應池、機械反應池,豎流折板反應池應用較廣泛,網格(柵條)反應池和機械反應池適用于中小水量污水絮凝處理。6.4.3.3超磁分離技術是基于磁絮凝磁分離技術,固液分離速度遠高于傳統磁分離技術的水體凈化技術,進水懸浮物含量應小于1000mg/L,固液分離時間不大于30s,設備選型應符合JB/T13834的相關規定。6.4.3.4化學除藻常見藥劑有硫酸銅、高錳酸鹽、液氯、二氧化氯、臭氧等,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的除藻效果,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宜作為應急除藻措施。6.4.3.5電化學方法是指在化學反應器內,利用外加電場的作用,產生大量自由基,利用自由基的強氧化性對廢水中的污染物進行降解,常見方法有電解法、電凝聚、電滲析等。a)電解槽是發生電解反應和溶液反應的裝置,根據運行方式和使用上的要求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槽體結構和電極形態,電解法二氧化氯協同消毒劑發生器以隔膜電解食鹽水產生含氯和二氧化氯的協同消毒劑,電解法次氯酸鈉發生器以無隔膜電解法電解低濃度食鹽水,用于飲水時消毒、廢水處理等,電解法二氧化氯協同消毒劑發生器選型應符合HJ/T257的相關規定,電解法次氯酸鈉發生器選型應符合HJ/T258的相關規定。b)電凝聚是采用電化學方法產生氫氧化物作為混凝劑,使廢水中污染物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產不溶于水的沉淀物或者氣體,從而使廢水凈化,設備選型應符合HJ/T267的相關規定。c)電滲析裝置進水水質條件要求:水溫5~40℃,高錳酸鹽指數小于3mg/L,游離氯小于0.23mg/L,鐵小于0.3mg/L,錳小于0.3mg/L,濁度分別小于3度(1.5~2.0mm隔板)和小于1度(0.5~0.9mm隔板),裝置選型應符合HJ/T334的相關規定。16T/CHIDA02—2022T/CWEC33—20226.4.4生態方法6.4.4.1生態方法主要包括膜生物法、生物膜法、人工濕地、穩定塘、生態浮床和濱岸帶構建等。6.4.4.2膜生物法(membranebiologicalprocess,簡稱MBR)是把生物反應與膜分離相結合,以膜為分離介質替代常規重力沉淀固液分離獲得出水,并能改變反應過程和提高反應效率的處理方法。a)膜生物法以膜組器為基本單元,包括膜組件、供氣裝置、集水裝置、框架等組成,根據膜組器與生物反應池的位置,可分為浸沒式膜生物處理系統和外置式膜生物處理系統,設計與施工應符合HJ2010—2011的相關規定。b)膜生物反應池進水水質應符合下列限制:COD小于500mg/L,BOD5小于300mg/L,SS小磷有嚴格要求的,應增加除磷裝置,對出水的除臭和脫色有嚴格要求的,應增設活性炭吸附于150mg/L,氨氮小于50mg/L,磷有嚴格要求的,應增加除磷裝置,對出水的除臭和脫色有嚴格要求的,應增設活性炭吸附或化學氧化處理,對出水微生物有嚴格要求時,應增設氯化、紫外線或臭氧消毒。6.4.4.3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接觸氧化法、曝氣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等,處理污水可單獨應用,也可和其他污水處理工藝組合應用。a)生物接觸氧化法是一種好氧生物膜污水處理方法,由浸沒水中的填料、填料表面生物膜、曝氣系統和反應池等組成,在有氧條件下,污水與固著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充分接觸,通過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污染物,設計與施工應符合GB50014和HJ2009—2011的相關規定。b)曝氣生物濾池的池型可采用上向流和下向流進水方式,根據處理程度不同可分為碳氧化、硝化、后置反硝化或前置反硝化等,設計與施工應符合GB50014的相關規定。c)生物轉盤處理工藝流程宜為初次沉淀池、生物轉盤、二次沉淀池,根據污水水量、水質和處理程度等,可采用單軸單級式、單軸多級式或多軸多級式布置形式,設計與施工應符合GB50014的相關規定。d)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依靠在水流和氣流作用下處于流化態的載體表面的生物膜對污染物吸附、氧化和分解,使污水得以凈化的污水處理構筑物,應采用懸浮填料的表面負荷進行設計,懸浮材料洋滿足易于流化、微生物附著性好、有效比表面積大、耐腐蝕、抗機械磨損的要求,填充率不應大于反應池容積的2/3,設計與施工應符合GB50014的相關規定。6.4.4.4人工濕地按照填料和水的位置關系,分為表面流人工濕地和潛流人工濕地,潛流人工濕地按照水流方向,分為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和垂直流人工濕地,應符合HJ2005—2010和《人工濕地水質凈化技術指南》的相關規定。a)人工濕地進水水質應符合HJ2005—2010的相關規定,當進水的BOD5/COD小于0.3時,應增加水解酸化預處理,當SS大于100mg/L時,應增加沉淀池預處理,含油量大于50mg/L,應增加隔油池,進水溶氧小于1.0mg/L時,應增加曝氣措施。b)人工濕地的表面積應根據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和總磷等主要污染物削減符合和表面水力負荷計算,并取上述計算結果的最大值,同時應滿足水力停留時間要求。c)人工濕地可由一個或多個人工濕地單元組成,濕地單元包括配水裝置、集水裝置、基質、防滲層、水生植物及通氣裝置等。d)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單元面積不宜大于2000m2,長寬比宜小于3∶1,長度宜取20~50m,水深宜為0.6~1.6m,水力坡度宜取0~0.5%。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單元的面積宜小于1500m2,長寬比宜為1∶1~1∶3,水深宜為0.8~2.0m。表面流人工濕地單元的面積不宜大于3000m2,長寬比宜大于3∶1,水深一般為0.3~2.0m。e)人工濕地基質應具有較強的機械強度,較大的孔隙率、比表面積以及良好的生物和化學穩定性,可采用碎石、沸石、陶粒和爐渣等,可采用單一材質或多種材質組合,粒徑可采用單一規格或多種規格搭配,基質層的初始孔隙率宜控制在35%~40%。17T/CHIDA02—2022T/CWEC33—2022f)人工濕地植物宜選擇適應當地自然條件、成活率高、耐污能力強、景觀效果好的本土植物,不應選擇鳳眼蓮、水花生等外來入侵物種。根據濕地水深合理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種植密度宜為9~25株/m2,浮水植物種植密度宜為1~9株/m2,沉水植物種植密度宜為16~36株/m2。g)對于滲透系數不大于10-6m/s且厚度大于50cm的黏土層,可直接作為人工濕地的防滲層。人工濕地防滲可采用黏土碾壓法、三合土碾壓法、土工膜法和混凝土法等,應符合CJJ/T54和HJ2005—2010的相關規定。6.4.4.5穩定塘以塘為主要構筑物,主要依靠水域自然生態系統凈化污水,根據穩定塘的水中溶解氧含量,分為好氧塘、兼性塘和厭氧塘,采用機械充氧的塘為曝氣塘,以水生植物為主要生物種群的塘為水生植物塘,根據處理后達到的水質標準,又分為常規處理塘和深度處理塘。a)穩定塘由于處理效果不穩定、占地面積大、夏季易產生惡臭、孳生蚊蠅等缺點,一般用于常規二級處理后的深度處理,并可采取設置生物載體填料增加其處理效果。當有機物濃度較高時,宜在前端設置厭氧塘和兼性塘,后端設置好氧塘、水生植物塘,在人口密集區域或環境敏感區域,不得采用厭氧塘。b)穩定塘有效表面積與有效容積可采用污染物負荷法計算確定,兼性塘、好氧塘、曝氣塘、水生植物塘宜按BOD5面積負荷計算,厭氧塘宜按BOD5容積負荷計算,設計結果應滿足水力停留時間的要求。c)穩定塘宜建在自然坡度不大于2%的場地,好氧塘的單塘面積不宜超過60000m2,厭氧塘的單塘面積不宜超過8000m2,其他類型塘的單塘面積不宜超過20000m2,當單塘長寬比小于3∶1或不規則時,應設置避免短流、滯流現象的導流設施。d)好氧塘應建在光照充分、通風條件良好的地方,可設置充氧機械設備、種植水生植物和養魚等強化措施,也可采取處理水回流形式,回流比宜不大于40%。厭氧塘可采取設置生物膜載體填料、塘面覆蓋等強化措施,兼性塘可采取設置生物膜載體填料、增加水生植物、增加曝氣等強化措施,循環率不大于5%。6.4.4.6生態浮床充分利用水域面積、不受水位限制和費用低,但處理效果有限,且對行洪有一定影響,生態浮床植物種植技術宜符合DB42/T1417的相關規定。a)生態浮床由若干個浮床單元組成,單元邊長為1~5m,根據需要設計成三角形、四方形或者圓形等形狀。根據不同水域形式和景觀配置,通過植物的色彩、線條以及姿態來組景、造景。b)植物種植前應進行徹底清洗和殺菌處理,根部必須穿管種植介質,保證植物根系與水面接觸良好,種植前期應在根部周圍進行配重,增加穩定性,防止植物傾倒。c)岸邊的浮床可采用錨鉤或繩索牽拉式進行固定,離岸較遠的浮床采用錨鉤或沉水重物牽拉式固定。d)浮床養護管理主要包括補植、日常養護、病蟲害防治和定期收割,定期收割水生植物避免造成水體二次污染,選擇植物開始枯萎時進行。6.4.4.7濱岸帶構建主要包括生境營造設計、陸域植物群落構建、水生植物群落構建等,應符合GB50286、GB50420、GB50513和《湖濱帶生態修復工程技術指南(試行)》的相關規定。a)根據坡度可將濱岸帶分為緩坡型和陡坡型,緩坡型平均坡度小于等于20°,陡坡型平均坡度大于20°。緩坡型濱岸帶構建模式有灘地型、堤防型、碼頭型等,陡坡型濱岸帶構建模式以路基型為主。b)灘地型地勢較為平緩,宜按陸生生態系統向水生生態系統逐漸過渡的演替系列設計,并可增加水生動物設計,堤防型陸上可種植喬灌木和草本植物,水中可采用拋石消浪或生態堤岸改造,以沉水植物為主,碼頭型應盡量減少硬化面,未硬化部分構建植被,路基型以護岸功能為主,可實施消浪、生態岸坡和棲息地構建等。c)根據岸坡坡度、水流特點和岸坡土質等因素選擇適宜的生態型護岸結構,主要有天然植物類、18T/CHIDA02—2022T/CWEC33—2022石籠類、木材塊石類、多孔透水混凝土構件、組合式等不同形式。d)對于現有的硬質化護岸工程,可結合生態保護和景觀建設要求,采用覆土工法、原位植生等技術進行生態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