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三中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測試題_第1頁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三中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測試題_第2頁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三中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測試題_第3頁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三中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測試題_第4頁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三中學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測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一、選擇題1.《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說:“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出現在()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義和團運動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北洋軍閥統治時期2.下圖中帶★處反映了20世紀初期某類組織的分布狀況。它們的歷史作用是()A.促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建立B.奠定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基礎C.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D.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3.1925年,蘇聯建立了為中國革命培養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學。1928年9月,蘇聯將莫斯科中山大學與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部合并,改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蘇聯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國()A.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B.北洋軍閥統治基本被推翻C.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D.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4.毛澤東主張用事實反擊敵人的毀謗:“敵人說:‘廣東共產’,我們說:‘請看事實’……敵人說:‘廣州政府勾聯俄國喪權辱國’,我們說:‘請看事實’。敵人說:‘廣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熱民不聊生’,我們說:‘請看事實’。”這些“事實”都發生于()A.辛亥革命時期 B.國民革命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5.《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被迫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合約上簽字;1943年1月,中國分別與美英兩國簽署新約,取消美、英在華治外法權及《辛丑條約》所給予它們的一切權利。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A.中國近代主權喪失B.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強國C.中國外交逐漸自強D.中國擺脫帝國主義壓迫6.殷海光認為,1840年以來中國對西方的反應,依次經歷了“技術的反應”、“制度的反應”、“觀念的反應”和“組織的反應”四個階段。按此理解,下列屬于“組織的反應”的是()①發昌機器廠創辦②京師大學堂建立③中國共產黨成立④國民黨改組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7.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處處燃燒著革命的火焰,使“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革命的火焰”()A.促進了國共兩黨進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C.實現了孫中山的革命目標D.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8.《紐約時報》某駐華記者在回憶錄中述及“廣州聘請蘇聯顧問”,“武漢群眾集會慶祝勝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著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邊戰事連連”等。這些情形出現于()A.辛亥革命時期 B.五四運動時期C.國民革命時期 D.全面抗戰時期9.周恩來曾回憶說:“講到中國革命的性質,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談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時,這卻是個很嚴重的問題……當時無論從莫斯科中山大學或從西歐回來的同志又都輕視理論,所以對革命的性質問題搞不清。”這表明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A.尚未確立明確的革命目標B.受到共產國際的強烈影響C.正確認識到農村根據地的地位 D.已逐漸克服教條主義傾向10.1923年,陳獨秀說:“五四運動雖然未能達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運動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實際運動,開始了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陳獨秀所說的“中國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裝革命B.無產階級革命C.民族革命D.國民革命11.1920年12月,毛澤東在致朋友的信中說:“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這表明在當時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看來()A.俄國革命道路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B.在中心城市舉行武裝暴動是當務之急C.暴力革命是進行社會改造的必然選擇D.改良仍舊是改造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12..右圖是一張黃埔軍校的畢業證書,它頒發于()A.1924年B.1925年C.1926年D.1927年13.國民革命軍北伐進軍神速,威震全國。1927年初,全國革命中心也隨之北移至圖6中的()圖6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局部)14.與辛亥革命相比,國民革命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國B.最廣泛地發動了人民群眾C.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4.甲午戰爭后的“公車上書”與巴黎和會時的五四運動都是愛國救亡運動,但兩者的規模與影響差別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覺醒程度與群眾基礎不同B.外交失利導致的損害程度度不同C.大眾傳媒發展水平與方式不同D.列強攫取中國利權的手段不同15.20世紀20年代農會會員數的變化反映了農民運動的狀況。導致表1所示變化出現的直接原因是()省份農會會員數時間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山東直隸河南1926年6月1927年6月A.南昌起義B.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C.北伐戰爭D.《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發表16.圖4是一幅近代戰爭示意圖,與此對應的時代主題是()A.“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B.“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C.“共赴國難”D.“將革命進行到底”17.國民黨《中央日報》就國共關系某一事件的影響評論道:“這一結果固然還有不能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內戰之不致發生,卻已有確實的保障。”這指的是()A.國民黨“一大”召開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C.《雙十協定》的簽訂D.達成《國內和平協定》18.1929年5月4日,國民黨上海特別市執行委員會宣傳部編輯的《五四特刊》認為,五四運動輸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陳腐便是過火”。“過火”的思想指的是()A.馬克思主義B.自由戀愛觀C.實業救國論D.民主和科學思想19.中國知識分子看到改造中國的新路徑,提出“到民間去”的號召,并開始深入到工人中間進行啟蒙宣傳,是在()A.戊戌維新時期B.辛亥革命時期C.五四運動時期D.國民革命時期20.1942年3月30日,毛澤東在《如何學習中共黨史》講話中說:“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這一評價應主要基于陳獨秀()A.引領思想啟蒙運動B.創辦《青年雜志》C.發動學生運動D.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2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報》刊登“北京特約通訊”,標題為《北京學界之大舉動——昨日之游街大會/曹汝霖宅之焚燒/青島問題之力爭/章宗祥大受夷傷》。從上述標題中能獲得的信息是()A.京津兩地工人罷工游行B.學生愛國浪潮遍及全國C.外爭主權、內除國賊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學生22.2009年,人民海軍在山東青島舉行建軍六十周年閱兵。這里曾見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作為戰勝國的中國蒙受屈辱的歷史,與此相關的國際文件是()A.《辛丑條約》 B.《凡爾賽條約》 C.《開羅宣言》 D.《波茨坦公告》23.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國人普遍對協約國勝利持高度肯定態度;但1919年4月后,列寧批判帝國主義的理論卻迅速流行開來。輿論的這種變化反映出()A.國人一度對借巴黎和會獲得世界強國地位充滿信心B.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官的退讓引發了國人情緒變化C.馬列主義思想給國人帶來了重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D.馬列主義成為了國人追求民族獨立富強的指導思想24.表11925年部分省份國民黨員構成表地區黨員人數學生工人農人綏遠32008%3%80%湖北187763.1%2.3%8.9%廣東1500021.2%20.1%39.1%表1表明,1925年的國民黨()A.發展重心由北向南轉移B.實行了土地革命政策C.是多階層組成的革命聯盟D.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25.“共爭青島歸來,同看國賊罷黜;歡呼學生復課,慶賀商店開門。”以上這幅對聯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保路運動B.五四運動C.五卅運動D.一二·九運動26.下列關于五四運動的總體評價,代表中國共產黨觀點的是()A.五四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B.五四運動破壞了了中國傳統文化C.五四運動是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折點D.五四運動是中國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27.最近,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為增補共產國際代表尼科爾斯基的照片費盡周折。假設尋找時發現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證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A.1921年10月開往上海的船票B.1919年簽發的蘇聯護照C.1921年7月初和馬林在上海的合影D.1925年向共產國際匯報五卅運動情況的俄文原稿28.下列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說法,不符合史實的是()A.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B.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C.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奮斗目標29.“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未經國民許可,簽字誓不承認”,“還我學生,還我自治”這些抗議口號同時出現在()A.五四運動時期B.國民革命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D.抗日戰爭時期二、非選擇題1.學習歷史,重在培養史料分析和歷史思維能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6分)材料二在國內反帝愛國運動的壓力下,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據理力爭,達成山東問題之解決。隨后,會議通過的《九國公約》又規定:“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上)》(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代表“據理力爭”的背景及其結果,揭示《九國公約》的實質。(7分)2.(25分)課程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二課程設置是學校教育制度(學制)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近代學制中,與經學相關的中小學課程設置經歷了如下變化:癸卯學制1904年頒布讀經講經課和修身課(講授倫理道德)只是必修課程中的兩門,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學制1912—1913年頒布取消讀經講經課壬戊學制1915年開始醞釀,1922年頒布修身課改為公民課——據《中國近代學制史料》(3)結合材料二,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準確,調動和運用知識合理,邏輯清晰)。3.(24分)某歷史興趣小組以“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發展與女性解放”為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過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關結論。材料丙:摘編自1919年末長沙《大公報》的一則報道。李欣淑幼年時,父為其訂了親,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準備叫她守“望門寡”。李欣淑在女校念過書,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她說:“我于今決計尊重我個人的人格,積極的和環境奮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進。”結論:①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新舊交織,保守和進步共存。②社會進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4)據材料丙并結合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發展,對結論②加以闡述。(8分)4.(13分)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共兩黨合則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則有損民族的利益。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見右側示意圖)北伐戰爭前夕中國政治形勢示意圖(1926年)請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當時中國所處的政治狀況。為了深入地推進革命,國共兩黨發動了哪一重大軍事斗爭?結合所學知識,辯證地指出國民革命運動的結局。(5分)5.環渤海地區包括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五省市。在近代,該地區是列強侵略的重點,也是中國人民抗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這一地區發生了歷史性巨變。材料一圖11是近代列強侵略環渤海地區和中國人們抗爭示意圖。(1)據圖11,概括說明列強對該地區的侵略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