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課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壹一、人類文明的產生貳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叁三、文明多元的原因課程標準(1)知道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2)了解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3)認識古代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476西羅馬帝國滅亡1500前后新航路開辟1917十月革命中外歷史綱要下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第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第一單元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世界上古史第二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世界中古史第三單元走向整體的世界第五單元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第六單元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第七單元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九單元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世界古代史:人類各地基本處在相互隔絕和孤立分散狀態,但也通過戰爭、貿易等途徑建立了初步的聯系。世界近代史:西方通過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到19世紀末,終于形成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世界各地均被納入該體系之中。世界現代史:人類社會遭受前所未有的戰爭浩劫和取得空前發展的世界。世界古代史: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教材結構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唯物史觀】通過分析人類文明的產生過程,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認識文明產生的原因和歷史必然性;通過對古代文明特點的了解,辯證認識文明的共性和差異性。【時空觀念】結合教材相關地圖,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時間和地域分布狀況唯物史觀時空觀念01史料實證歷史解釋02家國情懷03【史料實證】運用史料總結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現和階段特征;歸納“軸心時代”各文明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正確認識古代文明多元的特點【歷史解釋】理解人類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內涵;正確認識私有制、階級、文字與國家產生、文明發展的關系;探究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形成影響【家國情懷】了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誕生文明的地區之一的史實,認識中華文明起源,早期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感悟中華民族率先邁人人類文明時代的民族自豪感教學目標時空定位何為“文明”?結合相關材料,試著給文明下個定義。材料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易經》材料二文明時代是學會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產生的時期
—恩格斯材料三一個文明是一個最廣泛的文化實體……文明是人類最高的文化歸類,人類文化認同的最廣范圍,人類依此與其他物種相區別。——(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材料四“文明”的一般性含義,泛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這是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社會開始分裂為各個獨特的、彼此對立的階級開始的。我們可以把從這開始迄于今日的整個人類社會泛稱為文明史。
——張廣智、張廣勇:《史學:文化中的文化》◆文明常指一種社會進步的狀態,與“野蠻”相對。文明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文明是人類特有的,動物世界沒有文明。文明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學術界,關于文明的定義、概念,眾說紛紜。一、人類文明的產生“文明”的特征有哪些?
“文明”一詞的含義確切地說,究竟是指什么呢?人類學者指出了將文明與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區別開來的文明的一些特征。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和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筑物,各種專門的藝術或科學,等等。——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思考.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前提、標志和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人類文明的產生1.前提:從采集狩獵到農耕畜牧一、人類文明的產生放牧收割阿爾及利亞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畫生產力提高生產力就是人實際進行生產活動的能力,也是勞動產出的能力。1.前提:從采集狩獵到農耕畜牧農耕畜牧業的誕生,讓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了生產者,從而促成了生產力的進步。地區農業畜牧業西亞最早培植出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
馴養羊、豬和牛等動物南亞芋頭中國水稻、粟中南美洲玉米、南瓜【探究思考】結合教材,談一談農耕畜牧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一、人類文明的產生觀察地圖找出世界各地農耕起源地,農作物分別有哪些?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影響生產方式: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社會分工:一些人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一些人從社會生產活動中脫離出來,從事專門的管理和文化創造工作。貿易發展:促進了交換和貿易的產生,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居住方式: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逐漸形成聚落,早期城市產生。知識拓展:
早期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社會大分工(1)第一次分工分工:原始社會后期發生的畜牧業同農業的分離。影響: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引起了部落間的產品交換,為私有制的產生創造了物質前提。(2)第二次分工分工: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影響:這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3)第三次分工分工:奴隸社會初期出現的專門經營商品買賣的商人。影響:它促進了奴隸制的鞏固和發展,開始積累了商業資本,腦力勞動開始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另一種觀點:農業革命可說是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確實,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閑,反而只造成人口爆炸,而且產生一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被作物馴服后,人類的處境更加艱苦:智人的身體演化目的并不是為了從事這些活動,我們適應的活動是爬爬果樹、追追瞪羚,而不是彎腰清石塊、努力挑水桶。于是,人類的脊椎、膝蓋、脖子和腳底就得付出代價。研究古代骨骼發現,人類進到農業時代后出現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關節炎和疝氣。此外,新的農業活動得花上大把時間,人類就只能被迫永久定居在麥田旁邊。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其實不是我們馴化了小麥,而是小麥馴化了我們。——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舉一反三:從中國良渚文明看文明產生的標志一、人類文明的產生階級城市王權文字共同的信仰神徽【情境探究】何謂“文明”?關于文明的定義及相關概念,國內外學術界存在諸多分歧。探源研究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提出文明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這一階段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形成了階級、王權和國家。
根據恩格斯關于“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的觀點,探源研究提出進入文明社會標準: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三是出現王權和國家。——摘編自王魏《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2.文明產生的標志:一、人類文明的產生城市的出現、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形成、文字①階級的產生2.文明產生的標志: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形成、文字、城市的出現一、人類文明的產生文明的標志
產生原因②國家的形成③文字④城市的出現解決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需要記事、管理的需要農耕文明要求定居;政治宗教活動;戰爭兼并你認為國家產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一、人類文明的產生共同梳理人類文明的產生的過程前提: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文明產生的標志: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形成、文字、城市的出現農耕畜牧階級國家文字農耕生產需要定居城市剩余產品記事管理生產力文明私有制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分工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社會形態變化采集漁獵生產關系社會分化奴隸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自主學習:根據P3-6標出五大古文明區域并分析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共同特征,古代文明總體的特點及原因30°N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中華文明北非:尼羅河流域約BC3500年古埃及文明西亞兩河流域BC3500年古代西亞文明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約BC2千紀古希臘文明南亞:印度河、恒河流域約BC3千紀古印度文明地理環境:多臨近大河流域,氣候濕潤,土地肥沃,陽光充沛,適合農業發展大河文明地理環境:多海島港灣,多山少平原,適合工商業發展。地理位置特征:多鄰近大河流域;基本位于中緯度、北溫帶。自然地理環境對文明產生有重要影響,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文明總特征:基本獨立發展;明顯多元的特征。原因:生產力發展水平及交通條件的限制。海洋文明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發展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為主的經濟,城邦民主政治發展種植農業為主的農耕經濟,地區性大國,君主專制的政治統治。時間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現自然環境早期文明的表現政治文化干旱少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兩條河流中間圍成了一個肥沃的沖擊平原:美索不達米亞。①公元前2900年—前2400年,蘇美爾時代②公元前2400年—前2200年,阿卡德時代③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①《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保護私有財產,維護奴隸主貴族階級的利益。②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③《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④誕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傳說。⑤蘇美爾人發明了60進制。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1.古代西亞兩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至前18世紀左右):劃重點:《漢謨拉比法典》材料4:在迄今所發現的楔形文字文獻中,有關法律方面的內容在蘇美爾文獻中占95%左右。在《漢謨拉比法典》頒布之前,兩河流域已有《烏爾納木法典》、《蘇美爾法典》、《蘇美爾親屬法》、《埃什努那法典》、《李必特·伊絲達法典》。——摘編自于殿利《巴比倫古文化探研》史料閱讀《漢謨拉比法典》產生的背景政治:漢謨拉比實現集權統一,需鞏固統治材料二:兩河流域地勢平坦,無險可守,環居在附近山區或沙漠中的游牧部落,都是虎視眈眈地要來奪取這塊肥沃的綠洲。所以,兩河流域的歷史,充滿了此去彼來的定居部族和游牧部族之間的競爭攘奪。
——郭圣銘《世界文明史綱要·古代部分》社會:民族關系復雜歷史:有重視法律治理的傳統經濟:商貿活躍材料三:兩河流域文明處在一個連結近東地區各部分的貿易網絡的中心地帶,它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貿易和商業特點。
——劉文鵬《古代西亞北非文明》材料一:漢謨拉比在位期間把兩河流域聚合為一個統一的政治單位,他厲行中央集權,把宗教、軍事、行政和司法大權集中于一身……統一的國家,需要有統一的法律。——郭圣銘《世界文明史綱要·古代部分》劃重點:《漢謨拉比法典》思考:《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性質及評價?第6條如果一個人盜竊了寺廟或商行的貨物,處死刑;接受贓物者也應處死刑。第23條如果沒有抓獲攔路的強盜,遭搶劫者須以發誓的形式說明自己的損失,然后由發生搶劫案的地方或地區的市長或地方長官償還損失。第196/197條如果一個人傷了貴族的眼睛,還傷其眼。如果一個人折了貴族的手足,還折其手足。第203/205條如果貴族階層的人打了貴族出身的人,須罰銀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隸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處割耳制刑。
結語怨聲載道的統治,壽命不會長,將出現連年饑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將毀滅,人民將離散,王國將更換,他的名字將永遠被人遺忘……他的幽魂[在地獄里]喝不到水。特點:①施行嚴格的、保護私有財產的規定;②施行同態復仇法;③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④神權主義色彩濃厚。性質:一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評價:①宣揚君權神授,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和權威。②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奴隸主的任意性,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③倡導同態復仇具有野蠻性。④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劃重點:《漢謨拉比法典》材料
美索不達米亞人試圖通過編制完備的法典來消除各種潛在的沖突。《漢謨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這部法典試圖明確地、永久地調整一切社會關系,因而它不僅闡明了古巴比倫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當時的社會。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劃重點:《漢謨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巖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上端是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權的權標的浮雕;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寫的法典銘文,共282條。漢謨拉比王太陽神沙瑪什權柄君權神授圖片出土自蘇美爾地區重要國家烏爾王室陵墓的壁畫,這是人類使用車輪最早的證據之一,是重要的技術突破。壁畫還顯示了烏爾軍隊裝備的統一,暗示當時可能有了統一的常備軍組織。
《吉爾伽美什》是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詩。其中記載了最早的洪水與方舟傳說并傳到古希臘。蘇美爾人最早使用戰車作戰(繪畫作品)空中花園楔形文字泥板1.古代西亞兩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00年至前18世紀左右):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
歷史縱橫
洪水傳說
古代希伯來人有大洪水毀滅幾乎所有人類,僅留下諾亞一家的傳說,古代希臘人也有類似的洪水故事。這些洪水傳說的源頭是蘇美爾神話。在蘇美爾人的泥版文書上,人們發現了這個故事最早的版本。故事說諸神決定毀滅人類,但水神恩基起了惻隱之心,通知了虔誠的吉烏蘇德拉。吉烏蘇德拉造了一艘大船,他自己、家人和部分動物事先躲到大船上。大水之后,只有吉烏蘇德拉一家和他船上的動物幸存。這個故事通過史詩《吉爾伽美什》被古代希伯來人繼承,并傳到古代希臘人那里,于是有了流傳至今的洪水傳說。在蘇美爾人的史詩中,只有吉烏蘇德拉一家和動物幸存,吉烏蘇德拉因此被封神,從此長生不死。在希伯來人的傳說中,則是諾亞一家、每種動物雌雄各一只得以留存,并補充了諾亞放鴿子外出試探,鴿子銜回橄欖枝,諾亞因此得知地上洪水已經退去的內容。在古希臘人的傳說中,則只留下了丟卡利翁和皮拉夫婦。思考:洪水傳說的流傳和演變說明了什么?洪水傳說的流傳和演變,一方面說明了文明之間的相互影響;另一方面也說明傳說在傳播過程中會隨著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被相應地改造。洪水和方舟傳說時間公元前3500年左右興起自然環境早期文明的表現政治文化南有高原,北鄰地中海,西靠沙漠,東接阿拉伯半島。全年干旱少雨。水源完全要靠尼羅河。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建立起較完善的官僚系統法老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掌握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最重要的權力。文字:象形文字;文學:有豐富多彩的神話和文學故事;歷法: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建筑: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體現了法老的至上權威,證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數學方面達到較高水平數學:能夠計算圓周率,開平方根;書寫材料:紙莎草是古埃及主要書寫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資。根據教材P5,歸納古代北非文明的地理環境、發展歷程2.古代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到前3100年左右):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
學思之窗法老被視為神,是法律的來源。古埃及人贊揚他說“威令在你的口中,認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頭可以產生正義。——摘譯自埃及歷史銘文這段話表現了法老怎樣的地位?
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法老掌握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最重要的權力。法老是神在人間的代表,王權神授,用“法老”尊稱神化王權,體現國王至高無上的地位。金字塔體現了法老至上的權威和埃及人建筑和數學的較高水平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制作木乃伊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確保死者的靈魂在來世獲得永生。
莎草紙不是現代概念的紙,只是對紙莎草這種植物做一定處理而做成的書寫介質,類似于竹簡的概念。在干燥的環境下可以千年不腐,是法老時期重要的出口商品,遠銷至古希臘、古羅馬等歐洲國家。埃及象形文字胡夫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塔高146.59米,埃菲爾鐵塔還未建成時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官僚系統“法老”制:法老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法老莎草紙書寫的《亡靈書》殘片贊美你,啊拉,向著你驚人的上升!你上升,照耀,令諸天向一旁滾動。你是眾神之王,萬物之主,我們自你而來,因你而成神圣。你的祭司黎明出迎,以歡笑洗心;神圣的風帶著音樂,吹過你黃金的琴弦。......——《亡靈書》節選古代埃及《太陽歷》刻石尼羅河的贈禮思考點:古代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羅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如何影響了它們
各自文化的特點?他們的洪水之神尼諾塔不是一位慈善的神,而是一位惡毒的神。——《全球通史》兩河地區天然無屏障,許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戰爭史。北部大雨常引起特大洪水。河水泛濫的時間和洪水量不可預見。對洪水泛濫的恐懼加之外族人入侵的威脅,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不安全感,所以試圖通過編制完備的法典來消除各種潛在的沖突。埃及文明之所以頗為穩固且延續很長時間,主要得益于其地理環境。尼羅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接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別好的保護,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與兩河流域不同)尼羅河是一條溫和的、可預測的大河,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做是“它的到來會給每個人帶來歡樂”的喜神。關心死亡,為來世尤其是國王的來世-做好物質方面的準備,是埃及教信仰的一個主要特征——《全球通史》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埃及的歷法根據尼羅河的漲落規律制定,使用的書寫材料的原料來自尼羅河中的植物。尼羅河還提供了通道,有助于埃及的統一。古埃及政權比較穩固,重視死后世界……
兩河流域也依靠境內河流發展農業,早期的國家因征戰逐步被統一起來,因河流泛濫時間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傳說。出現與大洪水斗爭的文學作品,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兩河流域頻遭外族入侵,兩河流域重視法律。兩河流域古埃及頻遭外族入侵、政權更迭頻繁;充滿不安感;重視法律國家長期統一、政權較穩固;生活較愜意;重來世;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根據教材P5,歸納古代印度文明的地理環境、發展歷程。地理環境:位于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南亞次大陸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雨水豐沛、植被茂盛。發展歷程:古印度文明誕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國家,種姓制度形成。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3千紀恒河流域得到開發,成為印度歷史的中心舞臺鐵器時代來臨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3.古代印度文明(公元前3千紀至前6世紀):種姓之殤古印度地區時代更替:達羅彼荼人哈拉帕文化:(前2350年-前1750年)青銅文明雅利安人吠陀時代(前1800-前600)婆羅米文即后梵文佛陀時代(前6-前2世紀)摩揭陀國等,巴利文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第一個統一奴隸制帝國——佛教興盛;阿育王外族入侵時代(前200-200)文明中斷笈多王朝(320-540)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印度教逐漸成為主要宗教。分裂時期(541-1205)德里蘇丹國(1206-1526)莫臥兒帝國(1526-1857)英國殖民地(1858—1947)
公元前2000年起,黑海沿岸、高加索附近的游牧民族不斷侵入農耕世界,并與當地的被征服者相融合。他們向西摧毀了愛琴文明,并產生了希臘文明;在南方的小亞細亞與伊朗高原,終結了兩河文明并創造了波斯文明;向東南的一支——雅利安人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進入印度,建立了種姓制度下的古代印度文化。材料
每次外來民族的人侵,都給印度文明帶來了新的成份。他們與本土文化融為一體,使之不斷更新,不斷豐富。與此同時,這些外來民族也無不在歷史的長河中為印度民族所同化。……印度曾被稱為是“人種的基因庫”,幾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種都能在印度被找到……另外,印度目前使用的語言共有18種之多,并且每種語言都包含有其他語言的些許成份。——劉湍康《淺論印度文明的特征》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自然環境國家形成種姓制度文化成就①宗教: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立。教義:反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意義:對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②文藝:《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詩。③科技:在天文、歷法、數學等領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發明了“0”,提出了按位計值的方法。①特點:貴賤分明、職業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②內容:婆羅門主掌宗教祭祀;剎帝利主要由以國王為首的武士集團構成,負責統治和保衛國家;吠舍的大多數是普通勞動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羅地位最低,需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③理論:婆羅門教的說教④目的︰維護雅利安人的統治印度河流域大平原;恒河流域雨水豐沛、植被茂盛公元前3千紀,古代印度文明誕生。公元前6世紀,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國家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政治制度——種姓制度:根據教材P5,歸納古代印度文明的政治成就及其特點。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印度的種姓制度
原人婆羅門:掌握祭祀剎帝利:以國王為首的武士集團構成,掌管軍事、行政權力吠舍:大多數是普通勞動者,少部分富有商人。從事農業、畜牧業、商業首陀羅:由被征服的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為前三個等級服務【思考】在印度神話中,不同種姓的人的地位與身體的部位之間是什么關系?后來什么思想對其產生了沖擊?特點: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政治制度——種姓制度:(種姓的梵文為Varna,原意為“色”,主要指皮膚的顏色。)實質:影響:是維護奴隸主特權的一種等級制度。(1)積極:①有利于維護統治,維持社會安定;②印度社會發展、文化、心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消極:①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限制社會的階層流動,延緩了社會發展的進程;②激化社會矛盾,不利于印度的統一與團結。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根據教材P6,歸納古代印度文明的文化成就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宗教:公元前6世紀佛教產生,創始人:釋迦摩尼,主張眾生平等,抨擊種姓制度高下分明的等級體系,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對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1)創立: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創立。(2)教義:反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3)對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古印度佛教釋迦牟尼菩提悟道與《舍身飼虎》壁畫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史詩《摩訶婆羅多》史詩《羅摩衍那》四《吠陀》吠陀共有四部,以最早形成的《梨俱吠陀》最為重要。是古代印度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經書,也是歌頌神明的詩集。成書時間約公元前四世紀,這部史詩以印度列國紛爭時代為背景,描寫婆羅多族的兩支后裔居樓百子和般度五子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戰爭。成書于2世紀,史詩以羅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表現了印度古代宮廷內部和列國之間的斗爭。作品中神猴哈奴曼擁有四臉和八手,幫助羅摩戰勝了強敵,救出妻子。成為印度教神話中家喻戶曉的角色。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文學藝術:《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詩。科學技術: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發明了“0”,提出了按位計值的方法。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印度數字與十進制在印度,數字的發展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人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數字系統——婆羅門數字。這套數字系統包括了0到9這十個數字,并且采用了位值制的計數方法。位值制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計數理念,它使得數字的表示更加簡潔和高效。例如,在十進制中,同一個數字在不同的位置上所代表的數值是不同的。比如數字23,其中的2代表2個十,3代表3個一。阿拉伯數字的引入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主要使用羅馬數字進行計數和計算。羅馬數字雖然具有一定的規則和體系,但在進行復雜的運算時顯得非常繁瑣。相比之下,阿拉伯數字的簡潔性和便利性使其迅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數字見證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它們不僅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明的象征。根據教材P6,歸納古代希臘文明的地理環境、發展歷程地理環境: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島,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的興起。發展歷程:公元前2千紀公元前8—前6世紀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城邦:數量眾多,小國寡民,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斯巴達和雅典城邦: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一些村落,是一種國家形態。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4.古代希臘文明(公元前2千紀至前6世紀):民主之源【歷史解釋】城邦制度:①形成時間:公元前8—前6世紀②特征:小國寡民③代表:
斯巴達(少數人掌握政權的寡頭政治的代表)
雅典(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會和擔任公職的權利,直接決定城邦的大政方針。【歷史解釋】城邦
又稱“城市國家”。城邦的本質特征,是獨立的農民構成了城邦的統治階級,他們既是土地所有者,也是公民和戰士,相對于外邦人和奴隸享有一系列政治和經濟特權。希臘語中“公民”“政體”等術語都源自“城邦”一詞。羅馬共和國也是某種程度的城邦。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根據教材P6,歸納古代希臘文明的政治成就典型特征是小國寡民。斯巴達和雅典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兩個城邦。斯巴達是由少數人掌握政權的寡頭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產生背景:地理:多山少平原,交通不便,形成眾多的城邦。經濟:商品經濟發達,培養了希臘人自由、進取、平等的民主精神;政治:平民與貴族的斗爭(直接)思想:平等互利的觀念,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外部:東西方文化交流。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4.古代希臘文明(公元前2千紀至前6世紀):民主之源【合作探究】結合以下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并評價雅典民主政治?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材料1: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會和擔任公職的權利,直接決定城邦的大政方針。——《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2:有些人生來就注定應該服從,另有些人生來就注定要統治;……男子生來就是上等的,女子則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材料3:“我們的制度之所以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伯里克利材料四:特點:實質:人民主權、輪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僅是少數成年男性公民的奴隸制民主政治。評價:4.古代希臘文明(公元前2千紀至前6世紀):民主之源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發展衰落進步性:①有利于發揮公民的創造力;②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取得了燦爛的精神文化成就。③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局限性:①少數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婦女、外邦人和奴隸沒有民主權,民主范圍十分有限。②奴隸制度之上的民主。③抽簽選舉、輪番而治,可能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④僅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根據教材P6,歸納古代希臘文明的文化成就太陽神阿波羅的愛情故事古希臘神話:神人同形同性——人文色彩4.古代希臘文明(公元前2千紀至前6世紀):民主之源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文化成就①文學:古希臘的神話、悲劇和喜劇等②歷史: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在西方被認為是“史學之父”;
修昔底德成為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③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與思想上篇:《伊利亞特》,描寫希臘人征服特洛伊城之經過。下篇:《奧德賽》,希臘英雄俄底修斯在勝利后,渡海返鄉,歷經艱險的故事。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戲劇藝術的荷馬”阿里斯托芬“喜劇之父”悲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4.古代希臘文明(公元前2千紀至前6世紀):民主之源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希波戰爭史》記述公元前6~前5世紀波斯帝國和希臘城邦之間戰爭的一部歷史名著。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講述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幾乎涉及了當時整個希臘世界,是西方史學的經典之作。材料:悲劇是對好人陷入窘境的富有同情心的包含道德復雜性的敘述,人們應該定期觀看悲劇,來對抗他們原本強烈的評判和說教的傾向,悲劇是對草率評判的糾正。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三賢4.古代希臘文明(公元前2千紀至前6世紀):民主之源二、探究——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蘇格拉底①“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②“美德即知識”;③認識你自己,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人作惡是出于無知;④教育可以使人認識到靈魂中的美德。【目的:強調真善一體】柏拉圖①提出理念是萬物的本原,鼓勵獨立理性思考,追求智慧正義。②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亞里士多德①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強調人類是自然界中最高級的;②真理高于一切;(“吾愛我師,但吾更愛真理”)③創立邏輯學,提出歸納和演繹的兩種思維方式,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④是古代希臘各門學科的集大成者,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古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三、文明多元的原因【思考】自然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影響?三、文明多元的原因材料1:蘇美爾人及其后繼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濫的影響。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濫的周期性,而是泛濫的時間和洪水量的不可預見性。北部地區的大雨加上了札格羅斯山脈和托羅斯山脈上的積雪消融,常常會引起特大洪水,它們不只是充滿灌溉溝渠,還毀壞了農田。在蘇美爾人眼里,他們的洪水之神尼諾塔不是一位慈祥的神,而是一位惡毒的神。蘇美爾人的人生觀帶有恐懼和悲觀的色彩…人與人之間也充滿了不安全感。——斯塔夫利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上)》材料2:尼羅河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弄比亞沙漠和尼羅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區沒有港灣的海岸,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別好的保護……尼羅河就像一條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接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尼羅河每年可以預知且又水勢平緩的泛濫則助長了埃及人的自信和樂觀……埃及人則把他們的洪水之神看作是“會給每個人帶來歡樂”的喜神。……埃及文明是穩定而保守的,此外它還是一個自信而樂觀的文明。—斯塔夫利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上)》【思考】同樣是大河,自然地理環境給埃及人和蘇美爾人帶來怎樣的不同影響?古埃及:長期統一、政權較為穩固、航行便利、生活較愜意古代兩河流域:經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國更換頻繁、充滿不安全感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材料3:從印度的外圍來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馬拉雅山和興都庫什山脈作天然屏障、南臨印度洋、東接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這種“一面圍山,三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導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從印度內部地形結構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點的差異性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個個“蜂窩狀”的文明單元,也會導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種族、多宗教、多語言并存的局面,這樣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是難以逾越的天塹。——蔣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印度河文明主要是農業文明,農作物有小麥和大麥。……與外部世界也有貿易關系;出口孔雀、猿猴、珍珠、棉織品、銅、象牙和諸如梳子之類的象牙制品。三、探討——文明多元的原因
觀察古希臘地形圖,比較希臘與前幾個地區地形,指出古希臘的自然環境特點,并分析其自然環境對古希臘的影響。資源不足不適合農耕多山地、少平原有必要三面環水、海岸曲折多良港、地中海氣候海外貿易頻繁海外殖民活動商品經濟發達航海與海軍發展有能力三洲要沖汲取亞非文明成果創造自己獨特文明社會環境寬松自由思想觀念平等互利城邦我們環繞著大海生活,就像青蛙圍繞著池塘。
——[古希臘]柏拉圖三、文明多元的原因地理環境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決定因素≠人類早期各個文明都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就越大。此外,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經濟狀況、文化傳統、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會從各方面或多或少地對人類的文明產生影響。【合作探究】影響人類早期文明多元性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三、文明多元的原因巴:兩河流域埃:尼羅河的饋贈印:印度河與恒河希:山多地少,三面環海地理環境政治巴:君主專制、法典埃:官僚系統、法老權威印:等級森嚴希:城邦、民主政治經濟文化巴:農業埃:農業、奴隸制經濟印:奴隸制經濟希:商品貿易巴:楔形文字、史詩、60進位埃:數學、紙莎草、象形文印:佛教、1-9數字、史詩希:戲劇、演說、哲學、文字三、文明多元的原因探尋影響文明多元的因素。(1)生產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樣性的根本原因。①亞洲和非洲的文明古國都以農業立國,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②古代希臘以工商業見長,形成了開拓進取的海洋文明;③以畜牧業見長的游牧民族則創造了殺伐奔襲的游牧文明。(2)地理因素:在世界上古時期,生產力落后,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巨大。①人類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邊。利用沖積平原的有利自然條件進行農業生產。②希臘港灣眾多的自然環境對希臘工商業的發展及海外貿易有很大的影響。(3)周邊環境:①西亞文明與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相鄰,一方面,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穩定,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中國、印度文明的周邊壓力較小,外部壓力較輕,文明相對穩定。(4)傳統文化:①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樣性的重要表現,反過來深化了文明的多樣性。②希臘的人文主義思想、印度的婆羅門教、中國的儒家思想、羅馬帝國的基督教等都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探尋影響文明多元的因素。拓展:探究軸心時代文明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把公元前800—公元前200稱作“軸心時代”。他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印度和希臘都產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們對如何治理國家、人與人的關系、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見解。這個時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創造,深刻影響了此后各個文明的發展。材料:在軸心時代印度、希臘和中國都或早或晚地產生鐵器,鐵器的使用和經濟的發展,擴大了人類對自然的開發深度和廣度,也擴大了人們在地區內和地區間的往來,從而使人有可能由原先的狹小的活動范圍和狹窄的眼界中解脫出來。這是三者在經濟基礎上的共性。——劉家和《中國古代與世界》
各文明在發展形態上各有差異,由于各文明經濟發展的相對同步性,它們在文化發展方面很早便存在著一致性。這就是德國哲學家產生于不同文明區域的偉大文明統稱為“軸心時代”的原因。各文明多元形態中存在著統一性。探究:如何看待和尊重世界文明多樣化亨廷頓不認為歷史會因冷戰的結束而終結,相反,他認為古老的文明正在復蘇,因而提出了“文明沖突”論。錢乘旦認為這是“文明的回歸”。“回歸”意味著文明的多元性再次呈現,文明間的關系重新平等。思考:就這兩種說法,請大家發表觀點,如何看待文明多元性?
新航路開辟后,西方開始了搶奪殖民地的過程。到19世紀末,西方的霸權終成定局。恰恰在西方霸權達到頂峰、眾多文明存亡危殆時,“現代化”在全球形成、發展。20世紀現代化進程中成就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幾乎都是人類古老文明的核心區。★文明無高低優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紅之別★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文明無高低優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紅之別。應該秉持平等與尊重,摒棄傲慢與偏見,加深交流對話。★主題升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對待世界多元文明,我們應該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世界文明的共同前進;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明區域制度文化成就、人類文明的產生標志:階級的產生、
國家的形成、文字、城市
的出現前提:農耕畜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中國農業銀行個人消費借款合同樣本
- 2025年淡水養殖產品種苗項目發展計劃
- 2024年3月專賣店無人收銀差錯率賠償計算標準協議
- 美術課程評價與反饋機制計劃
- 年度教育研究項目申報計劃
- 醫技部個人工作計劃
- 職業生涯中目標的動態調整計劃
- 建立完善的項目管理體系的計劃
- 利用節日活動增強學生道德認知計劃
- 跨界合作的思路與實踐計劃
- 華為商務禮儀課件內部
- (完整版)作文格子紙模板
- 課后習題詳解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答案2023年下日照職業技術學院
- 第13章 實戰案例-鉆石數據分析與預測
- 鋼筋混凝土用鋼材題庫
- 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三冊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Listening Speaking課件
- 【課件】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的書寫方法課件高二化學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
- 光伏過戶轉讓協議書
- 劉禹錫浪淘沙九首賞析
- 宇電溫控器ai 500 501用戶手冊s 6中文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