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知識二文言文基礎知識
一、120個常用文言實詞
?愛
【詞義推導】
“愛”是會意字,本義是“張口告人,心里喜歡”,后來又表示一種行為或行動,有“疼惜呵護對方,為之奔波辛勞”
之義,后來又有“仁愛、給人以恩惠”的意思。也有“吝嗇,舍不得”的意義,“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并加
以“愛護”。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詞義例釋】
①喜愛。如:晉陶淵明獨愛菊。(《愛蓮說》)
熱愛。如: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
②愛護。如: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③愛惜。如: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國論》)
吝惜,舍不得。如:A.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過秦論》)
B.百姓皆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④同“”,隱蔽,隱藏。如:愛而不見,搔首蜘矚。(《詩經?靜女》)
【成語助記】
①愛不釋手:愛,喜愛。喜愛到舍不得放手。
②愛惜羽毛:愛,愛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聲望。比喻珍重愛惜自己的名聲。
③愛才若渴:愛,愛慕。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樣。形容十分愛重人才。
④愛財如命:愛,吝惜、舍不得。吝惜錢財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形容非常貪財、吝嗇。
?安
【詞義推導】
“安”是會意字,上面是一個“…”,表示屋子,下邊是一個“女”字。合起來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擔
風險,表示安定。“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后又有使動義,
“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詞義例釋】
①撫慰,安撫。如: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并序》)
②安置,安放。如:安營扎寨。
③使……安定。如: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④安適,安身。如:A.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并序》)
B.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⑤安穩。如: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定。如: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⑥疑問副詞,哪里,怎么。如:A.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⑦疑問代詞,哪里,哪兒。如:沛公安在?(《鴻門宴》)
【成語助記】
①安土重遷:安,安心,習慣,安于。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不愿輕易搬遷。形容留戀故土,不肯輕易遷移。
②安貧樂道:安貧,安于貧困。安于貧窮的境遇,樂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準則。
③安堵如故:安堵,相安,安定。堵,墻壁、居所。故,原來的。彼此像原來一樣相處安穩,沒有什么爭執或沖突。
指相安無事沒有改變或十分安定。
④安身立命:安身,使……安定、容身;立命,精神上安定。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托。
⑤計將安出:安,怎么,怎樣。如何制定計謀呢?
?被
【詞義推導】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由“覆蓋”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也是
把衣服“覆蓋”在身上。
【詞義例釋】
(l)bei
①被子。如: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楊修之死》)
②覆蓋。如: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③遭受。如:秦王復擊軻,被八創。(《荊軻刺秦王》)
④表被動。如:A.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B.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⑵pl
①同“披”,穿。如: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②披散,散開。如: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成語助記】
①澤被后世:被,覆蓋。恩惠遍及后代的人民。
②被堅執銳:被,同“披”,穿。穿上堅固的甲胄,拿起銳利的武器。指上陣戰斗。本詞通常寫作“披堅執銳”。
③聰明反被聰明誤:被,表被動。自以為聰明反而被聰明耽誤或坑害。
④被災蒙禍:被、蒙,遭受。指遭受災禍。
?倍
【詞義推導】
“倍”的原意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意義與“背”同。“加倍”是后
起常用義。
【詞義例釋】
①在原數基礎上增加的相等數,加倍。如: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過秦論》)
更加。如: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②同“背”,違背,背棄。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成語助記】
①事半功倍:倍,加倍。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②倍道而行:倍,加倍。加快速度,一天走兩天的行程。
③棄義倍信:倍,同“背”,背叛,違背。指不講道義,不守信用。本詞通常寫作“棄義背信”。
?本
【詞義推導】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為“基礎、本原”之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
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來、原來”之義。
【詞義例釋】
①草木的根。如: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種樹郭橐駝傳》)
②草木的干、莖。如: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種樹郭橐駝傳》)
③根本,主要的、基礎的東西。如:君子務本。(《論語,學而》)
④原來的。如: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本來。如:本自無教訓。(《孔雀東南飛并序》)
⑤探究,考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五代史伶官傳序》)
【成語助記】
①照本宣科:本,書本;科,條文。照著書本念條文。形容講課、發言等死板地按照稿子宣讀,不能靈活運用。
②正本清源:正,使……正,引申為整頓;本,樹根,引申為根本;正本,從根本上整頓。源,水源,源頭;清源,從源頭
上清理。比喻從根源上進行改革。
③本末倒置: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顛倒了。
④舍本逐末:本,指事物的根本。拋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指輕重倒置。
?鄙
【詞義推導】
“鄙”原意為“邊邑”,邊境自然“偏遠”,地處偏遠之人,自然“見識淺薄”,“見識淺薄”自然會被人“看不
起”,從而受到“輕視”;后也常用作自謙之辭,如“鄙人”。
【詞義例釋】
①邊遠的地方。如:臣,東鄙之賤人也。(《戰國策》)
②以……為邊界(邊邑)。如: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
③輕視,看不起。如: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④低賤,不值錢。如: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并序》)
⑤庸俗,淺陋,自謙之辭。如:敢竭鄙懷,恭疏短引。(《滕王閣序》)
【成語助記】
①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淺。指身居高位、俸祿豐厚的人眼光短淺。
②北鄙之音:北鄙,北方邊遠地區。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③貴遠鄙近:以為與當世相隔久遠的就珍貴,相隔近的就低賤。指人看不見眼前的東西。
?兵
【詞義推導】
“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
關,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戰略、戰術”等義。
【詞義例釋】
①兵器。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②士兵,軍隊。如:沛公兵十萬。(《鴻門宴》)
③軍事,戰爭。如: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成語助記】
①紙上談兵:兵,用兵。在紙面上談論用兵策略。比喻不聯系實際情況,空發議論。
②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的心理狀態。
③厲兵秣馬:厲,同“礪”,磨;兵,兵器;秣,喂。磨快兵器,喂飽戰馬。形容事前做好準備工作。
④按兵不動:兵,士兵,軍隊;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時機。現也指接受任務后不肯行動。
?病
【詞義推導】
“病”本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并為之“擔心、憂慮”。
【詞義例釋】
①重病。如: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
②弊病,缺點。如: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儉示康》)
③生病。如: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祭十二郎文》)
④使……成病態。如:以天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⑤擔心,憂慮。如: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
⑥責備,羞辱。如: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儉示康》)
⑦困苦。如:故病且怠。(《種樹郭橐駝傳》)
⑧疲勞。如: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攫苗助長》)
【成語助記】
①同病相憐:病,疾病。泛指有同樣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②病入膏肓: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與膈膜之間叫“肓”,認為膏肓之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指
病情特別嚴重,無法醫治,也比喻事情嚴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③蚌病成珠:指珍珠由蚌痛苦孕育而成,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
?察
【詞義推導】
“察”的本義為“調查、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
“清楚、明白”。
【詞義例釋】
①細看,觀察。如: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看清楚。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②詳審,細究,明察。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考察,審查。如: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國也》)
③經考察后予以推舉。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④精明。如:人至察則無徒。(《漢書》)
【成語助記】
①明察秋毫:明,視力,眼力;察,察看,觀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微小的事物。形容為人非
常精明,任何細小的問題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②察言觀色:察,細看;色,臉色。觀察言語和臉色,揣摩對方的心意。
③習焉不察:習,習慣;察,覺察。指習慣于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朝
【詞義推導】
“朝”本義為“早晨”,讀zhao;古代大臣在早晨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引申而有“朝廷、朝
代”之義。
【詞義例釋】
(1)chdo
①諸侯拜見天子,或臣屬在早晨拜見國君。如: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接受朝見,使……朝見。如: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②朝廷。如: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皇帝的一代。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蜀相》)
(2)zhao
早晨。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蜀道難》)
【成語助記】
①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聰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反復無常。
②百鳥朝鳳:朝,朝見;鳳,鳳凰,傳說中的鳥王。舊時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③朝聞夕死:朝,早晨。形容對真理或目標的追求很熱切。
曾
【詞義推導】
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后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
【詞義例釋】
(l)ceng
①曾經。如:A.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并序》)
B.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陳情表》)
②竟,竟然。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竟然,連。如: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賦》)
③同“層”,重疊。如: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望岳》)
(2)zeng
①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長輩或晚輩親屬。如:高曾之時,隙地未盡辟。(《治平篇》)
②同“增”,增加。如: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成語助記】
①曾幾何時:曾,曾經;幾何,若干、多少。指時間過去沒有多久。
②曾經滄海: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非常開闊,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乘
【詞義推導】
“乘”本義是“駕馭”,由這一意義引申出“駕車、乘車、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
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后又做量詞,以計算車馬,
“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詞義例釋】
(1)cheng
①駕,坐。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②升,登上。如:乘彼境垣,以望復關。(《詩經?氓》)
③趁,順應。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④憑恃,依仗。如: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宋書?宗毒傳》)
⑤冒著。如:自京師乘風雪。(《登泰山記》)
(2)sheng
①一車四馬的合稱。如: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②量詞。如: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馀乘。(《信陵君竊符救趙》)
【成語助記】
①因利乘便:因,順著;乘,趁著,憑借。憑借有利的形勢。
②乘風破浪:船只乘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無懼困難,奮勇前進。也形容事業迅猛地向前發展。
③萬乘之君:乘,四匹馬拉的車。指大國的國君。
誠
【詞義推導】
“誠”本義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連詞“果真”等義。
【詞義例釋】
①誠心。如: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②確實,的確。如: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B.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C.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D.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
③果真,如果。如: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諫太宗十思疏》)
【成語助記】
①開誠布公:誠,誠實,真誠;開誠,敞開胸懷,表誠意;布公,公正無私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②心悅誠服:誠,真誠。誠心誠意地佩服或服從。含褒義。
③誠惶誠恐:誠,確實;惶,害怕;恐,畏懼。原是君主時代臣子向君主上奏章時所用的套語,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
形容非常小心謹慎、害怕不安的樣子。
除
【詞義推導】
“除”本義為“臺階”,又特指“宮殿的臺階”;“任命、授職”正是在“宮殿的臺階”上進行的;“臺階”要經
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詞義例釋】
①殿階。如:扶輦下除。(《蘇武傳》)
②去掉,清除。如: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
③修治。如: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④授官。如: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⑤流逝,過去。如:爆竹聲中一歲除。(《元日》)
【成語助記】
①除舊布新:除,破除。破除舊的,建立新的。做謂語、定語。
②除惡務盡:除,清除;除惡,指消除壞人與壞事。清除壞人壞事或邪惡勢力必須干凈徹底。
辭
【詞義推導】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接受”。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
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一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也
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辭”)。
【詞義例釋】
①借口,托詞。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言辭,文辭。如: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一種文體。如:《歸去來兮辭并序》。
③告另山辭別。如: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推辭,不接受。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⑤計較。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⑥供詞,審訊。如: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蘇武傳》)
【成語助記】
①義不容辭:義,道義;容,允許;辭,推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含褒義。
②不辭辛苦:辭,推托。不怕勞累和辛苦。
③不辭而別:辭,告辭。沒有告辭就離開了。
從
【詞義推導】
“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追趕”正是緊緊“跟隨”的意思;“隨從”
一般是較親密之人,順理成章地引申出“次于最親的人”之義。
【詞義例釋】
⑴c6ng
①跟隨,追隨。如:A.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B.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項羽之死》)
②依順,聽從。如:臣從其計。(《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從事,參與。如: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并序》)
④隨著,緊挨著。如: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⑤使……跟從,帶領,率領。如: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⑥指堂房親屬。如:《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2)zdng
同“縱”,合縱。如: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成語助記】
①便宜從事:經過特許,不必請示,根據實際情況或臨時變化斟酌處理。
②唯命是從:從,聽從,服從。指絕對服從。
③從容不迫:形容態度鎮靜,不慌不忙。含褒義。
④合從連衡:從,同“縱”;衡,同“橫”。聯合抗敵。
殆
【詞義推導】
“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殆”引申后又可虛化為表推測的副
[可O
【詞義例釋】
①危險。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②疑惑。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③懈怠。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④大概,恐怕。如: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⑤幾乎,接近,差不多。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成語助記】
①百戰不殆:殆,危險。成百次打仗都不失敗。形容每戰必勝。含褒義。
②殆無孑遺:殆,幾乎;孑遺,剩余。幾乎沒有一點余剩。
③車殆馬煩:形容旅途勞頓。
④知止不殆: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⑤殆無虛日:幾乎沒有一天空著,形容幾乎天天如此。
當
【詞義推導】
“當”原意是“面對、對著”;“阻擋”當然要“面對”;面對著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時候、
某個地方”;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由“相當”引申出“適合、適當”等義。
【詞義例釋】
(l)dang
①對著,面對。如:A.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項脊軒志》)
B.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②對等,比得上。如: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③占據,把守。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④應當。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滕王閣序》)
⑤掌管,主持。如: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⑥面對,遇到。如: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⑦值,正在。如:當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⑧必定,一定。如:A.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并序》)
B.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⑨將,將要。如: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判決,判罪。如:恐未能盡當其罪。(《后漢書》)
(2)dang
①符合。如: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②當作。如:安步以當車。(《戰國策》)
③抵押,兩者相抵。如: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屈原列傳》)
④同“倘”,如果。如: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成語助記】
(l)dang
①首當其沖:首,最先;當,承受;沖,要沖,交通要道。指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害。
②當之無愧:當,擔當,承受。擔得起某種榮譽,無須感到慚愧。
③罰不當罪:當,相當。處罰和所犯的罪行不相當。指處罰過輕或過重。
④當仁不讓:當,面對。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退讓。
⑤銳不可當:當,抵擋。形容來勢兇猛,不可抵擋。
⑥獨當一面:當,承擔,擔當。單獨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
⑦老當益壯:當,應該。年紀雖老但志向更高,勁頭兒更大。
⑧螳臂當車:當,阻擋。螳螂舉起前腿企圖阻擋車子前進。比喻做力量達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貶義詞。
⑨一夫當關:當,占據,把守。形容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
⑩當機立斷:當機,抓住時機。把握時機毫不猶豫地做出決斷。
(2)dang
①安步當車:安步,緩緩步行;當,當作?慢慢地行走,就當是坐車。
②長歌當哭:當,當作。用放聲歌詠來代替痛哭,多指用詩文抒發心中的悲憤。
道
【詞義推導】
“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后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
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律”;道理和規律
需要“述說”,而后成為“思想、學說”。
【詞義例釋】
(1)dao
①道路。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②途徑,方法。如: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過秦論》)
③風尚。如: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④道義。如: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⑤主張,思想,學說。如: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⑥天道,自然的規律。如: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
⑦原則,主張。如: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⑧取道。如: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⑨說,講。如: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2)dao
同“導”,引導,疏導。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貨殖列傳》)
【成語助記】
①道貌岸然:道貌,嚴肅正經的外貌。原形容神態莊嚴。現常用來形容故作正經、表里不一之狀。含貶義,用于嘲
諷人。
②微不足道:道,談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
③任重道遠: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需要經歷長期艱苦奮斗。做謂語、定語,含褒義。
④背道而馳:道,道路;馳,車馬疾行。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做謂語。
⑤津津樂道:樂道,喜歡談論。很有興趣地說個不停。
⑥志同道合:道,引申為“意見”“思想”“信念”或是“志向”,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
信念契合。做謂語、定語。
得
【詞義推導】
“得”本義為“得到”,“得到”即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實現”了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
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的意義引申出“得當、合適”,進一步虛化為“應該”。
【詞義例釋】
①取得,獲得。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關雎》)
②心得,收獲。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
③得意,滿足。如: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
④同“德”,感激。如: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⑤能夠。如: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⑥融洽。如: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也。(《記王忠肅公翱事》)
⑦適宜,得當。如:此言得之。(《六國論》)
⑧具備。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
⑨必須,應該。如: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成語助記】
①相得益彰:得,融洽.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配合得好,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做謂語,含褒義。
②得隴望蜀:得,得到,取得。已經取得隴地,還想攻取蜀。比喻貪得無厭。做謂語、賓語,含貶義。
③怡然自得:怡然,喜悅的樣子。自得,自我滿足。形容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④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
⑤不得而知:得,能夠。沒有辦法知道。做謂語。
度
【詞義推導】
“度”本義為“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的標準”之義。心里“計算”表達為“推測,揣度”;由
“標準”則引申出“尺度”之義,進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之義。
【詞義例釋】
(Ddii
①計量長短的標準,尺碼。如: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鄭人買履》)
②限度。如: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如:內立法度,務耕織。(《過秦論》)
④度量,氣度。如:常有大度。(《漢書?高帝紀》)
⑤常態。如: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
⑥次,回。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⑦譜寫,作曲。如: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州慢》)
⑧過。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
(2)dud
①計算,衡量。如: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過秦論》)
②推測,估計。如: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成語助記】
①暗度陳倉:度,過。借指暗中進行某種活動。
②風度翩翩:風度,人的舉止姿態(多指美好的);翩翩,形容舉止灑脫。舉止灑脫,氣質不凡。
③審時度勢:度,估計,揣度。觀察分析時勢的特點,估計情況的變化。
④置之度外:度,考慮。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把個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⑤度長繁大:度長,用尺量長短;絮大,用繩子量物體的粗細大小。比量長短大小。
非
【詞義推導】
“非”本義為“違背”,引申為“不對的,不合理的”。做動詞時即“認為不對”。詞義是否定的,故而虛化為否
定副詞。
【詞義例釋】
①不對的,錯誤的。如: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并序》)
②責怪,認為不對。如: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遙游》)
③不是。如: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B.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陳情表》)
⑤沒有。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勸學》)
【成語助記】
①文過飾非:文、飾,掩飾;過、非,錯誤。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含貶義。
②無可厚非:厚,深重;非,責備。不能過分責備。指說話做事雖有缺點,但應予以諒解。做謂語,用于人或事情等。
③想入非非:非非,原為佛家語,表示一般人達不到的玄妙的境界。指思想進入虛幻境界,完全脫離實際;胡思亂想。
含貶義。
④無可非議:非議,責備,批評。沒有什么可以指責議論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⑤是古非今:非,認為不對。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認現代的。
復
【詞義推導】
“復”的本義是“回來”“返回”,可引申為“回復”(話回來)、“報復”(行為的回來)、“還原”等,虛化為
副詞意“再、又”。
【詞義例釋】
①返回。如: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恢復。如: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
③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復。(《送東陽馬生序》)
④稟報。如: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齊桓晉文之事》)
⑤繁復,重復。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⑥再,又,還。如: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鴻門宴》)
【成語助記】
①周而復始:周,環繞一周;復,又。轉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環。形容不斷地循環往復。
②萬劫不復:復,恢復。指永遠不能恢復。
③死灰復燃:復,再,重新。比喻已經停息的事物重新活動起來。多指壞事。
④反復無常:反復,顛過來倒過去;無常,沒有常態。形容變動不定,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
⑤山重水復:復,重復,重疊。指山巒重疊,水流盤曲。
負
【詞義推導】
“負”的本義是“用背馱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為“承擔”,如“負債”;背上物,即物有所
“靠”,可再引申為“依仗、憑借”;古代用“北”表示“敗”,而“北”與“背”諧音,故又有“敗”義。“失
敗”了當然“辜負”人(自己或他人)。
【詞義例釋】
①背著東西。如: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
②擔負,支撐。如: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使...承擔。如: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憑借,倚仗。如: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享有。如:久負盛名(成語)
⑤背。如:蒼山負雪,明燭天南。(《登泰山記》)
⑥背棄,違背。如: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辜負。如:誓天不相負!(《孔雀東南飛并序》)
⑧蒙受,遭受。如:不明不暗,負屈銜冤。(《竇娥冤》)
⑨失敗,戰敗。如: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論》)
【成語助記】
①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②不負眾望:負,辜負。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在詞義上,“深孚(使……信服)眾望”和“不負眾望”有相同之處,只是“深孚眾望”程度更深一些。人們又根
據這兩個成語組合成一個新成語:不孚眾望。其意為不能令大家信服。
③如釋重負:重負,重擔子。像放下重擔那樣輕松。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后的輕松愉快。
④負隅頑抗: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憑借險阻,頑固抵抗。指依仗某種條件,頑固進行抵抗。做謂語、
定語,含貶義。
⑤久負盛名:負,承受,承擔,享有。長時期地享有好的名聲。
蓋
【詞義推導】
蓋,原指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蓋子和車蓋”之義。做動詞時即為“遮蔽、掩
蓋”之義。把別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別人。
【詞義例釋】
⑴gdi
①古稱傘(蓋)。如: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②蓋住。如: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張衡傳》)
遮蓋。如: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并序》)
③勝過,壓倒。如: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之死》)
④發語詞,也有“大概”的意思。如: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
⑤承接上文,解釋原因。大概。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⑥用在句首,不譯。如: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2)he
同“盍”,何,怎么。如: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成語助記】
欲蓋彌彰: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故
【詞義推導】
“故”有兩個基本義:一為“緣故”,一為“舊的”。由“緣故”虛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
申,即是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時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義。由“衰老”
進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詞義例釋】
①緣故,原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舊交,舊交情。如: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③舊,舊時。如: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
過去,從前。如: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項脊軒志》)
④衰老。如: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并序》)
⑤故意,特意。如: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⑥仍然,仍舊。如:A.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孔雀東南飛并序》)
B.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戰》)
⑦固,本來。如:此物故非西產。(《促織》)
⑧所以。如:故木受繩則直。(《勸學》)
【成語助記】
①欲擒故縱:故,故意。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松戒備,泛指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先放松一步。
②溫故知新:故,學過的舊知識。指溫習學過的知識,而能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顧過去,認識現在。
③故步自封:故步,走老步子。比喻安于現狀,不求進步。含貶義。
④一見如故:故,故人,老朋友。初次見面就像老朋友一樣合得來。
顧
【詞義推導】
“顧”基本義是“回頭看”,由“回頭看”可以引申出“訪問、拜訪、照顧”之義,再進一步引申出“顧念、顧
惜”等義。“只”“只是”作為副詞使用。
【詞義例釋】
①回頭。如:相如顧召趙御史。(《廉頗藺相如列傳》)
看,視。如:但蟋蟀籠虛,顧之則氣斷聲吞。(《促織》)
②顧念,顧惜。如: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隴西行》)
顧慮,顧及。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關心。如: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
③看望,拜訪。如: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④只是,不過。如: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刺秦王》)
⑤豈,難道。如: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成語助記】
①三顧茅廬:顧,拜訪;茅廬,草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②義無反顧:義,道義,正義;反顧,向后看。在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絕對不能退縮回頭。含褒義。
③不屑一顧:顧,看。不值得一看,輕視、看不起。
固
【詞義推導】
“固”本義指“城墻堅固”。“城墻堅固”自然就能“堅持”不敗,進一步引申出“頑固”之義。“堅固”有
“難以改變”“一直這樣”的內涵,故又虛化成副詞“本來、原來、當然”等義。
【詞義例釋】
①險要地勢。如:秦孝公據靖函之固。(《過秦論》)
②鞏固,安定。如: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牢固。如: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
③頑固。如: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
④堅決,堅持。如:藺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本來。如: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
【成語助記】
①根深蒂固:固,牢固。比喻基礎牢固,不易動搖。
②固執己見:固,固執、頑固;執,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歸
【詞義推導】
“歸”的基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去另一個家,也即“歸附、附屬”于夫家了,故“歸”有
“回家”“回國”之義。出嫁含有“把女兒送給別人”之義,故又借作“饋”字而有“贈送”之義。
【詞義例釋】
①舊指女子出嫁。如:吾妻來歸。(《項脊軒志》)
②返回。如: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并序》)
③歸還。如: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歸向,歸附。如:而皆背晉以歸梁。(《五代史伶官傳序》)
⑤結局,歸宿。如:天下同歸而殊途。(《周易?系辭下》)
⑥歸到一處,匯聚。如: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赤壁之戰》)
【成語助記】
之子于歸:“之子”,之,這,子,古代兼指兒女,在這里專指女性;于,虛詞,無實義;歸,表示出嫁。整體義為“這位
女子就要出嫁了”。
國
【詞義推導】
“國”的本義是“國都、首都”的意思、。“國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意義,并成為后
來的主要意義。
【詞義例釋】
①國家。如: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②國者B,京城。如:A.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孟子?離婁下》)
B.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陽樓記》)
③國事。如: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成語助記】
傾國傾城:形容女子容貌極美。
過
【詞義推導】
“過”的本義是“走過、經過”。“走過”別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別人,說話做事“超過”一定程度或限度會
變得“過分”,事情做得“過分”容易出現“過錯”,出錯當然就會被“責備”。
【詞義例釋】
①過失,過錯。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犯錯誤。如:人恒過,然后能改。(《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走過,經過。如: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至!J,來到。如:一日,大母過余。(《項脊軒志》)
③勝過,超過。如:裘馬過世家焉。(《促織》)
過分,過于。如: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④責備。如: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
⑤拜訪。如:愿枉車騎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成語助記】
①聞過則喜:過,過失、錯誤;則,就。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就很高興。形容虛心,對自己要求嚴格。
②白駒過隙:過,越過。本義指白色的駿馬在縫隙前一閃而過。形容時間過得飛快。
何
【詞義推導】
“何”本義為“負戈而行”,故有“負荷”之義,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見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個念頭就是
“他們往何處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問代詞“什么”,進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詞“多么”之義。
【詞義例釋】
(l)h6
①什么。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②為什么。如: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
③怎么。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④助詞,無實義。如: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孔雀東南飛并序》)
(2)he
同“呵”,呵斥,呵問。如: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成語助記】
①無可奈何: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可想。
②何足掛齒:何,哪里。哪里值得掛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舊時常用作自謙之語。
③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清白無辜,沒有過錯。
恨
【詞義推導】
“恨”的本義是“遺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懷恨”之義。
【詞義例釋】
①怨恨,仇恨。如:此三者,吾遺恨也。(《五代史伶官傳序》)
②遺憾。如: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成語助記】
①相見恨晚:恨,遺憾。形容一見如故,意氣極其相投。
②遺恨千古:遺恨,至死還感到悔恨的事情。遺留的怨恨永遠存在下去。
胡
【詞義推導】
胡,原指“獸類頷下的垂肉”,古時匈奴等一些少數民族多吃獸肉,故又稱北方邊地、西域各民族為“胡”。
【詞義例釋】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數民族。秦漢時多指匈奴。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
論》)
②什么。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并序》)
③何,為什么。如: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并序》)
【成語助記】
①胡作非為:非為,干壞事。不顧法紀,不講道理,毫無顧忌地做壞事。含貶義。
②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為止。對壞現象表示感嘆。
患
【詞義推導】
“患”的本義是“擔心、憂慮”,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心”,說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發愁的事,
引申出“憂患、麻煩”之義。
【詞義例釋】
①憂患,禍害。如: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傳序》)
②忌諱。如: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③擔憂,憂慮。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成語助記】
①患得患失: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指對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較。
②防患于未然:患,災禍;未然,沒有這樣,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禍害于尚未發生之前。
或
【詞義推導】
“或”有兩個基本義:有人,有的人;或許,也許。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之義。
【詞義例釋】
①有的(人、事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也許,或許。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夢游天姥吟留別》)
③有時。如: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歸去來兮辭并序》)
【成語助記】
多言或中:或,有的;中,正好對上。指多方面討論之,有的可能中的。
疾
【詞義推導】
“疾”,甲骨文字形像一個人腋下中箭,故本義為“中箭受傷”(此義消失)。后引申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
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詞義例釋】
①疾病。如: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祭十二郎文》)
②疼痛。如: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孟子》)
③恨,痛心。如: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屈原列傳》)
④憎惡,怨恨。如: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張衡傳》)
厭惡。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⑤同“嫉”,妒忌。如: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史記》)
⑥快。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⑦強,大。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⑧銳利。如: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觀獵》)
【成語助記】
①積勞成疾:疾,疾病。因長期過度勞累而得病。
②諱疾忌醫:疾,疾病。隱瞞疾病,害怕醫治。比喻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愿改正。
③疾惡如仇:疾,憎恨;惡,指壞人壞事。憎恨壞人壞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樣。
④疾風知勁草:疾,迅速,猛烈;勁,有力量,堅韌。指在猛烈的大風中才看得出什么樣的草是最堅韌的。比喻在激
烈的斗爭或艱苦危急中才顯得出什么人意志最堅定,最經得起考驗。
及
【詞義推導】
“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到”等義。由“達到”引申出“趁著(那個時候)”“涉
及”等義,再虛化為連詞“與”。
【詞義例釋】
①追趕上。如: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
趕得上,比得上。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到。如: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③推及,涉及。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齊桓晉文之事》)
④與,以及。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成語助記】
①過猶不及:過,過分;猶,像,如同,猶如;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②望塵莫及:莫,不;及,趕上。只望見走在前面的人走過帶起的塵土而不能追趕上。形容遠遠落在后面。
③無所不及:及,達到。沒有地方不能達到。
(無所不用其極:極,窮盡。原意是用盡一切努力,來達到至善的最高境界。現指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即
【詞義推導】
“即”的本義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
近”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詞義例釋】
①就,靠近。如:來即我謀。(《詩經?氓》)
②登上(帝位)。如: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像。如: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滕王閣序》)
④立即,就。如: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
⑤就是。如: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⑥即使,縱使,就算是。如: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織》)
⑦當下,目前。如: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成語助記】
①一觸即發:觸,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開弓等著射出去。比喻事態發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一觸
動就立即會爆發。做謂語、定語。
②若即若離:若,好像;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跟人的關系不很緊密。
③俯拾即是:俯,俯下身子;即,就。只要俯下身子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做謂語、補語,用于書面語。
④稍縱即逝:縱,放;即,就;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會等很容易失去。做謂語、定語,用于
時間或時機。
⑤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只能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形容看來可以實現而實際難以實現。
既
【詞義推導】
“既”的本義是“盡、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側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經、既然”“全”等義。
【詞義例釋】
①完了,盡。如: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進學解》)
②已經,以后。如: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過秦論》)
③不久,后來。有時“既”“而”連用,為“不久”之意。如: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
(《祭十二郎文》)
④既然。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辭并序》)
【成語助記】
①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從前。指態度或做法等沒有任何變化,還是像從前一樣。可做謂語、狀語。
②既往不咎:咎,責怪。指對以往過錯不再責備。
③既來之,則安之:既,連詞,既然;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已經把他們招撫來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后指既
然來了,就要在這里安下心來。
④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既,已經;駟馬,古代稱同拉一輛車的四匹馬。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
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做謂語。
假
【詞義推導】
“假”的本義是“借”。“借”就要“給”,故有“給予”之義。借來東西(比如錢)當然就有了“憑借”。借來
的東西不是真的屬于自己,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又進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義。
【詞義例釋】
⑴jid
①借。如: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②利用,借助。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
③虛假,假裝。如: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④如果,假如。多與“使”“令”連用。如: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蟋蟻何以異?(《報任安書》)
⑤原諒,寬容。如: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荊軻刺秦王》)
(2)jia
假期。如:府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北孝感地理試題及答案
- 育嬰師如何提供個性化服務試題及答案
- 考前熱身護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衛生管理指標設置考題
- 營銷聯盟考試試題及答案
- 明清文學考試試題及答案
- 職業提升2025年公共衛生執業考試試題及答案
- 十首足矣試題及答案
- 高中政治第四單元第9課走進社會主義市抄濟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二單元我的手兒巧第4課我有兩件寶教案10教科版
- 《化妝品包裝材料相容性試驗評估指南》
- 2025年國家保密基本知識考試題庫及答案
- 企業管理咨詢服務合同與企業管理服務合同
- 《考慮碳排放權的LZ光伏發電企業價值評估案例研究》
- 2024年新疆區公務員錄用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DB41T 2280-2022 路橋用泡沫輕質土應用技術規程
- 《電氣控制系統設計與裝調》課件 項目11 M7130平面磨床電氣控制線路的檢修
- Profinet(S523-FANUC)發那科通訊設置
- 湖北理工學院《Python編程》2023-2024學年期末試卷
- 人工智能概論課件完整版
- 比較文學課件:流傳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