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模塊綜合演練一_第1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模塊綜合演練一_第2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模塊綜合演練一_第3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模塊綜合演練一_第4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模塊綜合演練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4-模塊綜合演練(一)(時間:90分鐘,分值:112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2024·烏魯木齊三模)在周代,卜、巫、史、祝等神職人員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問天”轉變為以“服務于人事”來詮釋天子的祭祀活動。這一變更體現了()A.神權政治日益完善 B.宗法體制已經確立C.世俗王權得到加強 D.政教合一得以實現解析:選C。依據材料“在周代,卜、巫、史、祝等神職人員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問天’轉變為以‘服務于人事’來詮釋天子的祭祀活動”可知,王權的地位上升,故選C項;依據材料“在周代,卜、巫、史、祝等神職人員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問天’轉變為以‘服務于人事’來詮釋天子的祭祀活動”可知,神權政治衰落,解除A項;宗法制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安排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與材料主旨無關,解除B項;商代實現了政教合一,解除D項。2.(2024·佛山二模)周代的諸侯,有王室家屬、商之子孫、各部落酋長。(周代任卿制度)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國二卿,皆命于其君。這反映了周代()A.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B.世卿世祿與官僚制度并存C.對地方實行差別化的管理D.掌控了封國的官吏任免權解析:選C。由“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國二卿,皆命于其君”可知,周代對于不同的侯國實行不同的管理方法,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不是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解除A項;“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國二卿,皆命于其君”無法體現官僚體制,解除B項;材料反映出周天子沒有掌控全部官吏的任免權,解除D項。3.(2024·贛州高三摸底)孔子在縱觀西周、春秋政治發展的趨勢之后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材料反映了()A.孔子對當時時代發展特征的理解B.諸侯有號令天下禮樂征伐的權力C.春秋戰國是一個霸權迭興的時代D.周王享有至高無上的威望和權力解析:選A。題干中提及孔子對西周、春秋政治發展的趨勢進行總體把握,論述了天下有道與無道的標準與影響,結合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分封制遭到破壞的時代背景,孔子認為春秋時期是無道的時代,故選A項;題干結尾處有“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這說明孔子對諸侯有禮樂征伐權力極為不滿,解除B項;孔子是春秋晚期的人物,選項C中“戰國”超出了孔子的認知時間,解除C項;周王未形成高度集權,解除D項。4.(2024·黃山二模)下表是周朝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次數及君主姓氏的相關統計表(姬姓是周朝的國姓),該歷史現象表明白()君主姓氏姬姓—姬姓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斗爭次數130331328A.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B.貴族政治漸漸被官僚政治取代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D.方國制向中心集權制過渡解析:選C。材料中周朝各諸侯國之間斗爭次數尤其是“姬姓—非姬姓”“非姬姓—非姬姓”不斷增多,說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故選C項;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的私有,解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官僚政治的信息,解除B項;方國制存在于夏商之際,材料體現的是周朝的宗法分封制,解除D項。5.(2024·郴州一模)《墨子·非命》(下)曰:“今也,農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饑,故不敢怠倦?!辈牧险鎸嵲敿毜赜浭隽水敃r農夫()A.為秦統一供應重要物質條件B.簡要總結生產閱歷和技術C.為了吃飯而艱苦勞動的情景D.成為重要的社會、政治勢力解析:選C。材料“不強必饑,故不敢怠倦”記述了當時農夫為了吃飯而艱苦勞動的情景,故選C項;材料沒有反映出農業的發展為秦統一供應重要物質條件,解除A項;材料體現出了農夫的艱苦勞動,但沒有反映誕生產閱歷和技術的總結,解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出農夫的社會地位,解除D項。6.(2024·江淮十校聯考)秦朝時,在地方設置的鄉、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卻規定,要由地方推擇當地的富庶人家的適齡人員充當。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紳士是其基層治理的基礎B.各級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輕視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襲先秦的行政管理解析:選A。依據材料“秦朝時,在地方設置的鄉、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卻規定,要由地方推擇當地的富庶人家的適齡人員充當”可知,這一時期,地主紳士是秦王朝基層政權的根基,故A項正確;依據材料我們不難得知,富庶家族僅僅是占據著鄉、里、亭這些基層而非各級政權,故B項錯誤;依據所學學問我們不難得知,秦王朝是特別留意基層政權的建設和限制的,故C項錯誤;依據所學學問我們不難得知,秦王朝廢除了先秦的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縣制,故D項錯誤。7.(2024·成都一模)漢代以后,在財產繼承方面的長、幼、嫡、庶之別已趨淡化?!洞笄迓衫芬幎ǎ胺治黾邑斕锂a,不問妻、妾、婢生,止以子數均分”。這種財產繼承規則()A.反映出諸子家庭權利同等B.有利于小農經濟的長期持續C.表明封建綱常倫理的崩壞D.實現了社會階層的垂直流淌解析:選B。通過題干可知,在題干所述財產繼承規則下,不論繼承人地位如何,都有享有繼承的權利,在此狀況之下,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穩定,從而可以使小農經濟長期持續,故選B項;題干只是述及諸子在財產繼承方面的權利,不是全部的權利,解除A項;家中諸子都有繼承財產的權利,這不是綱常倫理的崩壞,解除C項;題干沒有述及社會階層的流淌,只是論及家庭內部財產的繼承問題,解除D項。8.(2024·永州一模)孔子曾說:“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認為:“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睋丝芍?,三人都()A.承認、遵循和信奉仁義之道B.體現了不同時期儒家思想的治國之道C.代表了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解析:選A。據材料“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夫仁人者……明其道不計其功”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三人都強調仁義是正道,故A項正確;據材料“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計其功”可知,三人強調的都是仁義之道,而不是不同時期儒家思想的治國之道,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仁義是正道,而不是強調宗教信仰,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仁義之道,而不是強調儒家思想的地位,故D項錯誤。9.(2024·荊州三模)《晉書》卷九八《王敦傳》載:“帝(司馬睿)初鎮江東,威名未著,(王)敦(山東瑯琊人)與從弟導等同心翼德,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边@一現象反映出()A.六朝君主均出身寒門B.北方統治集團達成共識C.世家大族勢力的影響D.東晉偏安政治局面建立解析:選C。依據材料“王與馬,共天下”可知,遷居江南的世家大族實力強大,是東晉初期鞏固統治的重要力氣,C項正確;A項不符合史實,解除;東晉偏居江南,是南方政權,B項解除;材料主旨為東晉初期的政治格局,而非東晉偏安,D項解除。10.(2024·郴州一模)魏晉南北朝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將品評與選官權力收歸中心,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對地方人才依據德才、門第評定品級舉薦朝廷運用。中正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員擔當,但是后來中正官評級時往往背離“不計門第”的原則,偏袒士族,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隋唐以來實行的科舉制依據考試成果選拔錄用,以此網羅人才,并彰顯公允與公正。唐太宗曾以“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而自夸。材料表明()A.統治者重視人才選拔B.地方官員選人失察,徇私枉法C.選賢與能是人們對正義與公允的愿望與追求D.科舉制比九品中正制選人更科學更公允更客觀解析:選A。材料“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對地方人才依據德才、門第評定品級舉薦朝廷運用”“科舉制依據考試成果選拔錄用,以此網羅人才”,表明統治者重視人才選拔,故選A項;材料中科舉制沒有反映出地方官員選人的腐敗,解除B項;材料中只有科舉制彰顯公允與公正,解除C項;材料體現了科舉制的“公允與公正”,沒有體現選人中的“更科學”,解除D項。11.(2024·博雅聞道高三聯合質測)唐代初期“門第”等級與魏晉時期有了很大的差別。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譜》時規定“不順論數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級”后,“門第”等級漸漸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這一變更()A.反映了封建等級觀念的淡化B.進一步減弱了門閥士族勢力C.為庶民參加政治供應了機會D.客觀上促進了科舉制的確立解析:選B。“唐代初期‘門第’等級與魏晉時期有了很大的差別”說明等級的本質沒有變更,故A項錯誤;“不順論數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級”說明這一變更對過去傳統的門閥有肯定的打擊作用,故B項正確;“不順論數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級”沒有體現庶民地位的上升,故C項錯誤;材料未提及科舉制,故D項錯誤。12.(2024·荊州三模)唐初實行中書、門下兩省聯合議政,即為政事堂的設置。在政事堂議政的數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肅宗時首席宰相每隔十天輪番執筆,德宗時改為每日一人輪番執筆。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鞏固君主專制B.廣泛延攬人才C.提高行政效率D.實行部門牽制解析:選A。依據材料所述可知,首席宰相更換頻率較高,其目的在于減弱相權,加強皇權,A項正確;首席宰相輪替頻率和延攬人才無關,B項解除;高頻率的輪替會導致政務程序生疏,不利于行政效率提升,C項解除;材料體現的是對政事堂內部首席宰相權力的制約,并未涉及多個部門,D項解除。13.(2024·宣城二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前期冶金業發展的重要史實。據此可知()春秋晚期發覺人工冶煉的鐵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鐵遺物秦朝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了約4萬件青銅鑄造的兵器,鐵兵器很少漢朝漢武帝推行冶鐵業官營,漢代冶鐵運用煤為燃料,用水排鼓風南北朝出現灌鋼法,制作兵器更加堅韌銳利A.鐵器的出現不應早于東周時期B.秦漢時期大規模制造兵器成為可能C.軍事斗爭導致冶金技術的突破D.官營制度推動冶金業服務社會生產解析:選B?!扒厥蓟时R俑坑出土了約4萬件青銅鑄造的兵器”“漢武帝推行冶鐵業官營”表明秦漢時期大規模制造兵器成為可能,故選B項;不應早于東周時期的是人工冶煉的鐵器,解除A項;冶金技術的突破是生產力發展導致的,解除C項;推動冶金業服務社會生產的是民營,解除D項。14.(2024·湖南省長郡中學高三調研)下表反映的是唐代天寶乾元年間課役戶口數的狀況。年頭不課戶不課口課戶課口天寶十三載(七五四)38885044521848053010407662800天寶十四載(七五五)35655014470098853492808208320乾元三年(七六○)1174529146195877585822370799上表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政局動蕩影響賦役征收B.均田制遭到了嚴峻破壞C.國家財政收入日益削減D.社會貧富差距日趨加大解析:選A。依據表格信息可知,公元755年以后,國家限制的課役戶口數在快速下降,結合所學學問可知,755年爆發安史之亂,由此可見政局的動蕩,影響了賦稅的征收,故A項正確,B、C、D三項錯誤。15.(2024·齊齊哈爾一般中學聯誼高三期末)一生在吳地走動的李白,雄豪浪漫,他的金陵懷古詩卻呈現出力疲神軟的跡象,多嘆惋,也多傷感,沒有了盛唐時期一飛沖天的豪氣,也可以用“氣骨頓衰”來形容。由材料可知李白的懷古詩()A.反映了詩人風格的變更無常B.折射了唐朝的歷史變遷C.僅與詩人特別人生經驗相關D.預言唐朝由盛而衰的命運解析:選B。由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李白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但其金陵懷古詩卻沒有盛唐氣概,緣由是當時的唐朝正由盛而衰,這說明李白的懷古詩折射了唐朝的歷史變遷,故B項符合題意;浪漫主義風格可以反映在不同的時期,只是其內容會有所不同,解除A項;“僅與詩人特別人生經驗相關”表述過于肯定,解除C項;懷古詩著重在于懷古,其嘆惋、傷感的內容是否是預言唐朝由盛轉衰的命運,從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解除D項。16.(2024·衡水中學高三調考)宋代大臣文彥博概括當朝政治的特點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談到“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無死刑)”。這說明宋代()A.皇權與相權的沖突基本解決B.實現了儒家君民共治的志向C.君權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國方略的調整影響政治生態解析:選D。在君主專制的宋代,“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并不是君民共治,而是指君主依靠文官來治理天下,由于宋代重文輕武,才會有“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無死刑)”這種現象,據此可以解除B、C兩項,選擇D項。A項不符合宋代的史實,故解除。17.(2024·寶雞二模)宋代外省官分“親民”與“釐務”兩種,“親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設正官;而釐務官則專治一事,直屬中心”。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分化事權強化君主專制B.官員相互協作提高效率C.加強對地方的干脆限制D.提高官員素養緩和沖突解析:選C。由材料“親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設正官;而釐務官則專治一事,直屬中心”可知,宋代外省官都由中心干脆管轄,目的在于加強對地方的干脆限制,故選C項;材料強調中心集權而非君主專制,解除A項;宋代加強中心集權的措施導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解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加強中心集權的措施而非官員的素養,解除D項。18.(2024·德陽一模)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730年吳郡(江蘇蘇州)戶6萬8千,洪州(江西南昌)戶5萬5千。到810年,兩地分別增加到10萬戶與9萬戶。”據此,可推知()A.南方人口總量超過了北方B.南方經濟發展速度加快C.江東地區經濟發展最快速D.藩鎮割據威逼中心權力解析:選B。題干中吳郡和洪州的戶數到810年即唐朝中后期都猛增,結合所學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接著南移的學問可推知,南方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故選B項;題干只是提及了吳郡和洪州的戶數猛增,未比較南方人口與北方人口的總量,解除A項;題干未反映江東經濟與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對比狀況,解除C項;題干提及的是戶數問題,未提及政治問題,解除D項。19.程頤在給程顥撰寫的墓表中說:“周公沒,圣人之道不行。孟軻死,圣人之學不傳……(先生)得不傳之學于遺經?!蓖蹶柮髡J為宋儒的格物致知誤導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闡明白“千古圣圣相傳的骨血”。這說明程頤和王陽明都()A.主見改造理學 B.重書本輕實踐C.留意道統權威 D.強調學術創新解析:選C。材料強調了圣人之道、圣人之學等的重要性,這是在留意、維護道統權威,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改造理學、重書本輕實踐的信息,故A、B兩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傳統的繼承而非學術創新,故D項錯誤。20.(2024·衡水中學高三調研)元代醫學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指出:“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養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動于妄也;醫者立教,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亦所以防此火之動于妄也。”這表明()A.《格致余論》影響理學發展B.理學和中醫學相互影響C.理學和醫學有其相通之處D.朱丹溪是理學集大成者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理學與醫學間的關聯。A項錯誤,理學影響著《格致余論》的相關理論;依據材料可以看出理學與醫學皆有關于“防此火之動于妄也”的思想,但并不是相互影響,B項錯誤;理學與醫學皆有關于“防此火之動于妄也”的思想,有其相通之處,C項正確;朱丹溪是元代聞名的醫學家,D項錯誤。21.(2024·涼山一模)萬歷十四年(1586年),內閣首輔申時行首言立國本一事,之后言官們懇求神宗冊立庶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立儲之事,紛爭不斷,持續時間長。后明神宗最終讓步,立朱常洛為太子,國本之爭以士大夫的成功而告終結。明代國本之爭表明()A.眾治政治已經形成 B.立儲法度始終傳承C.君臣關系徹底惡化 D.皇權專制受到限制解析:選D。明代國本之爭最終以皇帝讓步、士大夫的成功而結束,這說明皇權專制受到限制,故選D項;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解除A項;國本之爭反映的是皇帝與士大夫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的斗爭,而不是立儲法度始終傳承,解除B項;題干提及國本之爭最終以皇帝讓步而告終,君臣關系并未徹底惡化,解除C項。22.(2024·博雅聞道高三聯合質評)美國學者白彬菊認為,清代軍機處的設立使軍機大臣能夠幫助皇帝對浩大帝國的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和處理,得以將有限的資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該觀點認為軍機處的設立()A.增加了政府政務執行力B.體現了權力運作規范化C.提高了中樞決策的效率D.促進了內廷機構外延化解析:選C。由“幫助皇帝對浩大帝國的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和處理,得以將有限的資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見中樞決策的效率得到提高,故C項正確;“清代軍機處的設立使軍機大臣能夠幫助皇帝對浩大帝國的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和處理”強調的是效率,不是執行力,故A項錯誤;從材料看不出權力運作的規范化,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軍機處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中的作用,而非內廷機構外延化,故D項錯誤。23.(2024·惠州高三調研)據檢索,“綿”字在漢代以來的典籍中是常見字,意為絲綿。南宋始見“棉”字,與“綿”混用,明清時期“棉”取代“綿”成為廣泛認同的流通用詞。據此可知()A.漢字簡化是必定的趨勢B.絲織業地位在不斷下降C.民眾衣被原料發生變更D.經濟發展推動文化認同解析:選C。材料“‘綿’字在漢代以來的典籍中是常見字……南宋始見‘棉’字……明清時期‘棉’取代‘綿’成為廣泛認同的流通用詞”,表明棉紡織業進步,被大眾所接受,據此可推知民眾衣料發生變更,故C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古代紡織業的發展變遷,故A項錯誤;棉紡織業的進步不能表明絲織業的地位下降,故B項錯誤;材料所述為個例,不能推知普遍結論,故D項錯誤。24.(2024·綿陽一模)清初顧炎武名號并不高,《四庫全書總目》僅記其“博極群書,精于考證”。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會上突然興起一股顧炎武崇拜熱,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顧炎武祠,定時會祭。其也被譽為“清朝漢學第一人”。晚清時期顧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為()A.清政府官修史書的高度評價B.符合士大夫群體的文化品位C.學術和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D.顧炎武的學術成就冠蓋儒林解析:選C?!吧鐣贤蝗慌d起一股顧炎武崇拜熱”屬于時代作用,“被譽為‘清朝漢學第一人’”屬于學術作用,故C項正確;“清初顧炎武名號并不高”說明“官修史書的高度評價”說法錯誤,故A項錯誤;材料未提及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B項錯誤;由“清初顧炎武名號并不高”可見其成就并非一起先就得到認同,故D項錯誤。25.(2024·荊州三模)據史載:“至正嘉時,湛甘泉、王陽明諸先生出,而書院生徒乃遍天下。蓋講學于斯為燦漫矣?!诼∪f,此時天下幾無日不講學,無人不講學?!泵鞒瘯r江南地區講學會的日益興盛反映了()A.科舉文化的發達B.士大夫旨趣的轉移C.社會結構的變動D.西方傳教士的東來解析:選C。依據材料江南地區講學風氣盛行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明中葉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市民階層成長,推動這一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C項正確;科舉制度考察內容為程朱理學,而非心學,A項解除;材料只反映了江南地區狀況,不能得出整個士大夫階層旨趣轉移的結論,B項解除;D項與材料無關,解除。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第26、27題25分,第28題12分,共62分)26.(2024·海門一模)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儒生參政帶來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舉制因而成立,但這并不是唯一制約察舉選官的因素。自東漢光武帝始,察舉實施中“授試以職”,舉主對秀才、孝廉先委以肯定職務,以此檢驗其是否“便習官事”,合格者方舉至中心。陽嘉元年又建立“諸生試家法”制度,從而出現了一個新環節,構成了察舉制向科舉制演進的初階?!幾蚤惒娇恕恫炫e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二在察舉制中,起確定作用的是舉薦;在科舉制中,起確定作用的是考試成果。所以舉人可以“投牒自進”,不必非得他人舉薦不行。到了北宋,封彌成為貢舉考試中的一項重要制度。考試官在評定試卷時,看不到舉人的姓名、鄉貫等,也就很難作弊了。隋唐以來,科舉出身的官員在高級官員中的比例,漸漸增加,到宋代已占有肯定優勢?!幾詮埾G濉吨袊婆e考試制度》材料三宋廷對于在任官員的課績,以對德行、才能、勞效的綜合檢驗為主要內容?!暗滦小钡目己吮恢糜谥匾匚?,但不易操作;對于才能的核驗,宋廷要求官員申報時填寫特別詳細的“實跡”“實績”,以便日后核對。在宋代,課績與監察各為獨立系統,但在現實政治生活中關系親密。宋廷對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樣:有課績定等、有廉訪會問等,考察結果向本人公開,以求得多種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幾栽婿吨腥A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察舉制出現的緣由。概括東漢察舉制的新發展。(8分)(2)據材料二,概括科舉制的發展趨勢。科舉制的創立是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請結合所學學問說明理由。(10分)(3)據材料三,指出宋代對官吏的課績和考察分別有何側重點。綜合上述材料,說明古代選官用官制度的歷史借鑒價值。(7分)解析:(1)第一小問緣由,據材料一“以德取人”得出儒生參政重視品德,此外還有漢武帝的推行;其次小問新發展,據材料一“自東漢光武帝始,察舉實施中‘授試以職’,舉主對秀才、孝廉先委以肯定職務,以此檢驗其是否‘便習官事’,合格者方舉至中心。陽嘉元年又建立‘諸生試家法’制度”得出留意培育官員的實際實力,增加了考試的環節。(2)第一小問發展趨勢,據材料二“在科舉制中,起確定作用的是考試成果。所以舉人可以‘投牒自進’,不必非得他人舉薦不行。到了北宋,封彌成為貢舉考試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得出更加公開,留意公允公正;其次小問理由,結合科舉制的意義回答。(3)第一小問側重點,據材料三“對于才能的核驗,宋廷要求官員申報時填寫特別詳細的‘實跡’‘實績’,以便日后核對”得出課績考核側重實績,據材料三“宋廷對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樣:有課績定等、有廉訪會問等,考察結果向本人公開,以求得多種信息來源的相互印證”得出考察方式多樣,結果公開,力求精確;其次小問價值,結合所學學問得出留意選賢任能,追求公允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答案:(1)緣由:漢武帝的推行;儒生參政重視品德。新發展:留意培育官員的實際實力;增加了考試的環節。(2)發展趨勢:公開性;嚴密性(更公允公正)。理由:擴大了官吏的人才來源;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有利于提高官員的文化素養。(3)側重點:課績側重實績;考察力求精確。價值:留意選賢任能;追求公允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任答其中兩點即可)27.(2024·宜賓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是世界絲綢的家鄉,據記載先秦時期絲綢生產已經興起。從絲綢遺址分布看,黃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華南地區絲綢業出現比較早。由于歷史等方面因素,絲綢生產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得到快速發展。隨著紡織工具不斷革新,在魏晉南北朝,絲織物品已經達到20多種。魏晉之后,絲綢生產重心漸漸向南轉移。到宋朝,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絲綢重要的產區。明清時期,江南一帶出現絲綢專業市鎮,絲綢也是對外貿易的重要輸出商品,絲綢貿易成為我國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紐帶。——摘編自朱新予《中國絲綢史》材料二17—18世紀,大量中國的絲綢運往歐洲,因其充溢異國情調的圖案,給他們帶來了關于中華帝國的形象化的聯想。加上入華傳教士書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來華經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對中國絲綢的狂酷愛好便席卷歐洲,從而形成了“中國風”。在18世紀因法國路易十五的提倡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并快速傳播。“中國風”主要體現在18世紀的法國,里昂、都爾等城市是這類絲綢織物的生產重鎮。——摘編自袁宣萍《17—18世紀歐洲絲綢中的“中國風”》(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國古代絲綢開發利用的特點和作用。(12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17—18世紀歐洲絲綢業流行“中國風”的背景和影響。(13分)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中國是世界絲綢的家鄉”“黃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華南地區絲綢業出現”“絲織物品已經達到20多種”“絲綢生產重心漸漸向南轉移”“江南一帶出現絲綢專業市鎮”“絲綢也是對外貿易的重要輸出商品”等信息歸納;其次小問作用,從對內豐富人們物質生活、增加政府財政收入與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對外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問背景,據材料二“因其充溢異國情調的圖案,給他們帶來了關于中華帝國的形象化的聯想。加上入華傳教士書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來華經商商人的渲染”可得出,中國絲綢紡織技藝超群及歐洲人對中國的新奇,歐洲傳教士、商人及統治者的推動和提倡;結合所學學問,從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發展等方面分析。其次小問影響,據材料二“一股對中國絲綢的狂酷愛好便席卷歐洲”可得出,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據材料二“法國,里昂、都爾等城市是這類絲綢織物的生產重鎮”可得出,推動了歐洲絲綢業的發展;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