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汕頭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本卷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在答題卡上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并貼好條形碼。請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和科目。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部分共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列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二里頭文化一期出土有銅刀2件,石器15件,骨角器22件,蚌器16件;二里頭文化三期出土有銅器30件,包括戈、錛、鑿、刀、錐、鋸、鏃、魚鉤、紡輪等,另有玉器8件,石器213件。這說明在此期間()A.生產力取得較大發展 B.集體勞作逐漸瓦解C.青銅器禮儀功能增強 D.社會分工日益細密2.公元前513年,晉國執政趙鞅將法律條文鑄于鼎上,并公之于眾。對此,孔子說道:“晉其亡乎?失其度(指禮制)矣!”“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這表明當時()A.社會秩序陷入混亂 B.宗法分封制遭破壞C.社會平等觀念出現 D.存在治國理念之爭3.匈奴人“樂關市,嗜漢財物”,于是漢文帝接受賈誼建議,以漢族飲食、服飾、禮樂等“牽其耳,牽其目,牽其口,牽其腹,引其心”。這被稱為“五餌”之策。這一政策()A加強了中央集權 B.有利于穩定邊疆C.擴大了儒學影響 D.推動了絲路開辟4.宋仁宗天圣初年,詔“諸州長吏、令佐能勸民修陂池、溝洫之久廢者,及墾辟荒田、增稅二十萬以上,議賞”。宋徽宗崇寧年間,廣南東路(廣東)轉運判官王覺“以開辟荒田幾及萬頃”,詔“遷一官”。這一舉措()A.加快了經濟重心南移 B.引發了土地兼并之風C.有利于緩解財政危機 D.推動了選官制度變革5.明代始創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其中孔氏二人、顏氏一人、曾氏一人、仲氏一人、孟氏一人、周氏一人、程氏二人、邵氏一人、張氏一人、朱氏二人以及劉氏一人。這可用于說明,明代()A.理學被奉為官方哲學 B.保留了士族門閥制殘余C.儒學失去了獨尊地位 D.科舉取士制度日益僵化6.1866年左宗棠奉調陜甘后,創辦了西安機器局并隨后搬遷至蘭州,多次舉借外債達1000萬兩白銀,還通過上海的外國洋行購買了上萬只步槍與數十門大炮。這一系列舉措旨在()A.全面推行洋務新政 B.為收復新疆創造條件C.全力鎮壓太平天國 D.爭奪對地方的控制權7.如表為1899年1月10日《申報》的一條日用類書廣告。圖中廣告反映了當時()跋《官商快覽》是書為京都文富齋所印。首華洋通書,附以諏吉便覽,次通商約章,次洋關稅則,次振捐新例,次中西年月日表。各省府州廳縣指掌官階品級俸祿表,電報新編,電報價目表,而以滬游便覽,異名錄,姓氏郡名錄,經驗良方諸書附其后。誠可謂集群籍之大成,為枕中之秘籍。我人所宜各置一冊,以便參稽者也。A近代工業發展較快 B.列強掀起瓜分狂潮C.中國社會深刻變革 D.中體西用成為共識8.1934年5月,曲木藏堯等西南少數民族同胞在南京聯合發表宣言:“現我大中華民族遭逢嚴重之國難”“冀努力于夷(彝)族生活之改善,文化之開發,而為大中華民族復生之心血輸”“共謀大中華民族之復興,大中華民族光榮之再造”。這表明()A.全民族團結抗戰局面形成 B.西南地區成為抗戰大后方C.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 D.抗戰增進了中華民族認同9.下表中反映了,當時()1953—1958年《人民日報》標題中國內“榜樣”數量統計年份195319541955195619571958數量35792053構成絕大部分對象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如退伍軍人農業生產的榜樣余光華、全面開發山區的榜樣侯廷仁、石油鉆井工人王進喜等。A.抗美援朝運動廣泛開展 B.掀起國民經濟建設的熱潮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10.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農民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許多城鎮短時期內出現了大量農民個體或合作興辦的農貿市場,從蔬菜、瓜果、豬肉到牛羊肉等,都有出售,城區中原有的憑證購買糧食和肉食的情況消失了。這說明農村改革()A.推動了城鄉關系改善 B.增加了城市職工收入C.優化了國民經濟結構 D.完善了市場經濟體制11.由下圖可知()A.征服戰爭傳播了希臘文化 B.古希臘是歐洲文化源頭C.希臘文化同化了周邊文化 D.古希臘是東西交流橋梁12.1270年,法國路易九世制定的《圣·路易典制》規定:“依據世俗法庭的習慣,未征得他的領主或至高領主之同意,任何封臣或貴族都不能以任何方式釋放他的農奴。”這反映出,當時法國()A.封建制度開始瓦解 B.國王權威得到強化C.法律至上觀念形成 D.人文主義思想興起13.17世紀,許多科學家有多個頭銜,有時數學家、自然科學家竟然是詩人、畫家,例如牛頓既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還是經濟學家、哲學家。到了19世紀以后,這種現象很少見了。這實際上反映了()A.科學中心的轉移 B.文化教育的普及化C.近代科學的興起 D.學術知識的專業化14.1788年,法國學者拉博·德·圣埃蒂安喊出“我們的歷史不是我們的法典”的口號,隨后這一口號廣為流傳,成為一個重要標志。該口號反映出法國民眾()A.對殖民主義的否定 B.對社會動蕩的擔憂C.對封建專制的不滿 D.對啟蒙理性的失望15.由下表可知,這一時期非洲各國()1960—1980年部分非洲國家主要商品出口情況統計區域國別主要商品在出口總值中的占比(%)1960年1970年1980年北部非洲埃及石油——4.657.8阿爾及利亞石油——67.591.6東部非洲埃塞俄比亞咖啡49059.364.1烏干達咖啡36.950.498.7西部非洲尼日利亞石油2.757.6953利比里亞鐵礦砂41.970.152.7中部非洲加蓬石油21.434.362.3剛果石油——10.577.9南部非洲博茨瓦納鉆石——14.760.8A.大多未能擺脫殖民統治 B.國際地位不斷提升C.對外部經濟依賴性增強 D.致力于經濟的聯合16.下圖中所反映的狀況()A.開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B.推動全球治理機制的改革C.加快了兩極格局的瓦解 D.刺激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部分共有4題,都為必做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4分,共計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官員常假:“諸元日、冬至并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給假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祭祀土地)二月八日(佛教節日)三月三日(上巳節)四月八日(佛誕)五月五日(端午)三伏、七月七日(乞巧)十五日(中元)九月九日(重陽)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及每月旬并給休假一日。內外官五月給田假(務農事假),九月給授衣假(制寒衣假),分為兩番,各十五日。田假,若風土異宜,種收不等,通隨給之。”“禮部奏請千秋節(唐玄宗生日)休假三日……從之。”“大圣祖(指老子李耳)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請同四月八日佛生之時,休假一日。”——據《唐令拾遺·假寧令》《唐會要》等材料二表唐代官員因私休假名目私家附廟四時祭祀省親拜掃(墓)冠禮婚假喪假病假人情天數5天,除程4天父母在,三年給30天,除程五年給10天,除程兒子冠禮3天五服周親冠禮1天,不給程五服周親冠禮1天,不給程官員結婚9天,除程按照遠近關系分五種喪服,從年逆減至1天不等官員及五服內周親疾病,并量給假五服周親遠行久別,及諸急難,并量給假注釋:祔廟,指奉已故親人牌位于家廟;除程,指不包含行程時間;量給假,指酌情給假。——據《唐六典》等鱉理(1)依據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官員休假制度的特點。(2)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代官員休假制度所體現的治國理政思想。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去年五月四日,為國史上最有價值之一紀念日,蓋無可疑。價值安在,則國人自覺自動之一表征是已。”“此次政治運動,實以文化運動為原動力,故機緣于此,而效果乃現于彼。”——梁啟超《“五四紀念日”感言》(1920年)材料二“‘五四’紀念當然以學生為中心,同志們演說詞中,須發揮五四運動兩個重要的意義:(一)恢復國權運動:(二)新文化運動。此時國外列強之壓迫,國內舊思想有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運動之精神仍有發揮之必要。”——陳獨秀、毛澤東共同簽署《中共中央通告第13號-關于“五一”“五四”“五五”“五七”之紀念與宣傳》(1924年4月)材料三“五四運動精神如何,乃是為民眾而犧牲。到民間去吧,這一條坦道是永能保持這個精神的。”“什么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不過是中國人民不甘服于帝國主義與軍閥官僚雙重的壓迫,自然的發生了一種反感的行動罷了。簡言之,五四運動,乃純粹是中國民眾反對帝國主義與軍閥政治的運動罷了。”——國民黨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1925年)(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你對梁啟超感言的理解。(2)依據材料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當時國共兩黨對五四運動認識上的異同,并說明其歷史背景。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關節點:是事物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那個點(時間、事件),既是前階段量變的結束,又是新階段量變的開端,它既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又把它們聯結起來。它是質量互變的契機或樞紐。掌握事物的關節點,是掌握事物的度的關鍵。示例:18世紀中后期發生的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關節點。——據《哲學大辭典》編寫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參照材料中的示例另擬一個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60年以前,制造業大部分局限于國內市場的需要。直至1800年,大多數從事制造業的手工業者是在自己家里勞動的。在從事家庭工業的地區,房子一律都有一個園子,里面種著各種花卉和可供食用的塊根植物,幾乎每座房子都有手工紡紗桿,生產單線的手紡車以及隨后而來的騾機和珍妮紡紗機,組成了家具的一部分。他們紡的是織工所需的紗,批發商行代理人根據具體情況來收貨或把貨交給織工。他們平時掙的工資不但足以使生活過得舒適,而且還可以買幾英畝地。他們從未進入城鎮周圍的地區,直到晚年,迫于生計維艱,才第一次不得不帶著全家移居城鎮,以尋找蒸汽織機的職業。——摘編自【英】加斯克爾《英國的工業居民》(1833年)材料二她的丈夫是個細紗紡工,從1816年起就在工廠里干活,有五個孩子。她的大女兒,現在快十四歲了,已經當了三年接紗線工,每周能掙4先令6便士。父女倆收入加起來每周大約25先令。房子有四間屋子,每層兩間。家具:在一間屋子里有兩張床,一張夫婦兩人自己睡,另一張給孩子們睡。房子里有四張椅子,一張桌子。幾只存放衣服的箱子,沒有衣柜。另有兩只平鍋和一個燒水的茶壺,一個帶烤架的煎盤,半打大盤和小盤,四副刀叉,幾把白镴湯匙。這一家人每周的消費如下:食物(星期天吃一次鮮肉)房租、煤、蠟燭花費共18先令1便士,余下的錢積攢起來用于做衣服以及一家七口的醫藥費、學費,等等。——摘編自英國議會文件《考埃爾先生在蘭開夏所作的調查以及工廠調查委員會報告》(1833年5月)(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8世紀英國手工業生產的特點,并分析1800年后手工業者“不得不帶著全家移居城鎮”的原因。(2)依據以上材料,概述19世紀英國工人生活狀況發生的變化,并從勞作方式以及生產關系的角度予以解釋。
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部分共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列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二里頭文化一期出土有銅刀2件,石器15件,骨角器22件,蚌器16件;二里頭文化三期出土有銅器30件,包括戈、錛、鑿、刀、錐、鋸、鏃、魚鉤、紡輪等,另有玉器8件,石器213件。這說明在此期間()A.生產力取得較大發展 B.集體勞作逐漸瓦解C.青銅器禮儀功能增強 D.社會分工日益細密【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朝(中國)。根據材料“有銅刀2件,石器15件,骨角器22件,蚌器16件;二里頭文化三期出土有銅器30件,包括戈、錛、鑿、刀、錐、鋸、鏃、魚鉤、紡輪等,另有玉器8件,石器213件”可知,二里頭文化一期到三期,青銅器數量從2件大幅增加到30件,且種類涵蓋工具(如刀、錛、鑿)、武器(如戈、鏃)和生活用具(如魚鉤、紡輪),同時石器數量也從15件增至213件;這表明青銅冶煉技術提升、生產規模擴大,工具種類和數量的增加直接反映了生產力的進步,A項正確;二里頭文化時期,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下,還是集體勞作的生產組織形式,排除B項;;出土的是生產和生活方面實用工具,并非禮儀功能的青銅器,排除C項;工具種類多,主要屬于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不是直接證明生產過程中分工細密,排除D項。故選A項。2.公元前513年,晉國執政趙鞅將法律條文鑄于鼎上,并公之于眾。對此,孔子說道:“晉其亡乎?失其度(指禮制)矣!”“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這表明當時()A.社會秩序陷入混亂 B.宗法分封制遭破壞C.社會平等觀念出現 D.存在治國理念之爭【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趙鞅將法律條文鑄于鼎上,并公之于眾”“失其度矣”“貴賤無序,何以為國”等,結合所學可知,孔子反對晉國趙鞅的法治措施,強調維護禮制,注重尊卑才是治國之本,反映出趙鞅與孔子存在治國理念之爭,D項正確;鑄刑鼎與明禮樂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方略,不能說明當時社會秩序已陷入混亂,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奴隸主貴族等級秩序遭到沖擊,不能得出宗法分封制遭破壞的結論,排除B項;僅“將法律條文鑄于鼎上”不能說明社會平等觀念出現,“貴賤無序,何以為國”更是強調了等級秩序,排除C項。故選D項。3.匈奴人“樂關市,嗜漢財物”,于是漢文帝接受賈誼建議,以漢族飲食、服飾、禮樂等“牽其耳,牽其目,牽其口,牽其腹,引其心”。這被稱為“五餌”之策。這一政策()A.加強了中央集權 B.有利于穩定邊疆C.擴大了儒學影響 D.推動了絲路開辟【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據材料“以漢族飲食、服飾、禮樂等‘牽其耳,牽其目,牽其口,牽其腹,引其心’”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賈誼建議漢文帝利用匈奴喜好,發展邊境貿易,用中原先進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以懷柔、軟化匈奴人,其五餌策略有利于邊疆的穩定和民族交流,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西漢政府的定邊措施,并非管理地方、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排除A項;據所學漢文帝時期,崇尚黃老思想,儒學尚未確立尊崇地位,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西漢政府通過互市貿易羈縻匈奴,漢武帝時期開辟絲路開辟,排除D項。故選B項。4.宋仁宗天圣初年,詔“諸州長吏、令佐能勸民修陂池、溝洫之久廢者,及墾辟荒田、增稅二十萬以上,議賞”。宋徽宗崇寧年間,廣南東路(廣東)轉運判官王覺“以開辟荒田幾及萬頃”,詔“遷一官”。這一舉措()A.加快了經濟重心南移 B.引發了土地兼并之風C.有利于緩解財政危機 D.推動了選官制度變革【答案】C【解析】【詳解】從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宋代中后期面臨嚴重的財政壓力,政府亟需擴大稅源。宋仁宗、宋徽宗時期通過獎勵官員開墾荒地、修復水利,直接目標是增加耕地面積和稅收,以補充國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通過“增稅二十萬以上,議賞”“遷一官”等激勵措施,鼓勵地方官員推動農業開發,這屬于財政增收手段,而非經濟結構調整或制度變革,C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是長期趨勢,但材料中廣東開荒僅是個例,且政府政策是全國性的,未直接體現對南方經濟的側重,排除A項;土地兼并多因土地私有化及豪強侵占,而政府主導的開荒旨在擴大公有耕地,理論上可抑制兼并,與題意矛盾,排除B項;官員因政績升遷屬于常規考核,未涉及選官制度(如科舉)本身的變革,排除D項。故選C項。5.明代始創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其中孔氏二人、顏氏一人、曾氏一人、仲氏一人、孟氏一人、周氏一人、程氏二人、邵氏一人、張氏一人、朱氏二人以及劉氏一人。這可用于說明,明代()A.理學被奉為官方哲學 B.保留了士族門閥制殘余C.儒學失去了獨尊地位 D.科舉取士制度日益僵化【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通過設立這些世襲五經博士,表明朝廷對與理學相關的儒家文化傳承的重視,以官方的形式肯定和推動理學的發展,A項正確;門閥制度在隋唐時期隨著科舉制的推行等因素已逐漸衰落,到明代時早已不存在所謂士族門閥制,排除B項;明代依然是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儒家的獨尊地位并未失去,排除C項;題干內容主要圍繞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的設置,與科舉取士制度的僵化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6.1866年左宗棠奉調陜甘后,創辦了西安機器局并隨后搬遷至蘭州,多次舉借外債達1000萬兩白銀,還通過上海的外國洋行購買了上萬只步槍與數十門大炮。這一系列舉措旨在()A.全面推行洋務新政 B.為收復新疆創造條件C.全力鎮壓太平天國 D.爭奪對地方的控制權【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6年后(中國)。據材料“創辦了西安機器局并隨后搬遷至蘭州,多次舉借外債達1000萬兩白銀,還通過上海的外國洋行購買了上萬只步槍與數十門大炮”和所學可知,1866年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時,陜甘地區正經歷回民起義,但清廷也面臨西北邊疆危機(如阿古柏入侵新疆);左宗棠創辦西安機器局、購置武器等舉措,既是為鎮壓起義穩定局勢,更是為后續收復新疆積累軍事資源,B項正確;雖然左宗棠屬于洋務派,但其舉措直接服務于軍事目標,而非全面推行包括教育、工業、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洋務新政,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已于1864年失敗,與1866年后無關,排除C項;左宗棠作為朝廷派遣官員,行動更多出于中央戰略需要,而非爭奪地方權力,排除D項。故選B項。7.如表為1899年1月10日《申報》的一條日用類書廣告。圖中廣告反映了當時()跋《官商快覽》是書為京都文富齋所印。首華洋通書,附以諏吉便覽,次通商約章,次洋關稅則,次振捐新例,次中西年月日表。各省府州廳縣指掌官階品級俸祿表,電報新編,電報價目表,而以滬游便覽,異名錄,姓氏郡名錄,經驗良方諸書附其后。誠可謂集群籍之大成,為枕中之秘籍。我人所宜各置一冊,以便參稽者也。A.近代工業發展較快 B.列強掀起瓜分狂潮C.中國社會深刻變革 D.中體西用成為共識【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9年(中國)。從廣告內容看,書中既有“諏吉便覽”“各省府州廳縣指掌官階品級俸祿表”“姓氏郡名錄”等傳統文化內容,又有“華洋通書”“通商約章”“洋關稅則”“中西年月日表”“電報新編”等西方傳入的新事物或與近代化相關的內容。這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在傳統與近代化的碰撞融合中發生著深刻變革,C項正確;題干中只是一則日用類書的廣告內容,沒有任何關于近代工業發展速度的描述,排除A項;列強掀起瓜分狂潮主要體現在列強通過各種不平等條約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等方面,題干廣告內容并未涉及這些,排除B項;“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1899年洋務運動已經失敗,排除D項。故選C項。8.1934年5月,曲木藏堯等西南少數民族同胞在南京聯合發表宣言:“現我大中華民族遭逢嚴重之國難”“冀努力于夷(彝)族生活之改善,文化之開發,而為大中華民族復生之心血輸”“共謀大中華民族之復興,大中華民族光榮之再造”。這表明()A.全民族團結抗戰局面形成 B.西南地區成為抗戰大后方C.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 D.抗戰增進了中華民族認同【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在此背景下,曲木藏堯等西南少數民族同胞在南京聯合發表宣言,共謀大中華民族之復興,說明抗戰增進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D項正確;全民族團結抗戰局面形成是在1937年9月,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西南地區成為抗戰大后方是在全面抗戰爆發后,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少數民族與南京國民政府發布的宣言,而非紅軍,排除C項。故選D項。9.下表中反映了,當時()1953—1958年《人民日報》標題中國內“榜樣”數量統計年份195319541955195619571958數量35792053構成絕大部分對象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如退伍軍人農業生產的榜樣余光華、全面開發山區的榜樣侯廷仁、石油鉆井工人王進喜等。A.抗美援朝運動廣泛開展 B.掀起國民經濟建設的熱潮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D.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1958年(中國)。1953-1958年我國開展了“一五”計劃等建設活動,從表格中“榜樣”數量不斷增加以及“榜樣”大多是在工農業生產等領域可以看出,當時掀起了國民經濟建設的熱潮,B項正確;抗美援朝運動在1950-1953年,與表格時間1953-1958年不完全重合,排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于1954年,這只是一個政治制度的確立事件,表格內容主要強調的是建設中的榜樣,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關系不大,排除C項;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排除D項。故選B項。10.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農民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許多城鎮短時期內出現了大量農民個體或合作興辦的農貿市場,從蔬菜、瓜果、豬肉到牛羊肉等,都有出售,城區中原有的憑證購買糧食和肉食的情況消失了。這說明農村改革()A.推動了城鄉關系改善 B.增加了城市職工收入C.優化了國民經濟結構 D.完善了市場經濟體制【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據材料可知,隨著農民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大量農民進入城鎮興辦農貿市場,豐富了城鎮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鄉關系改善,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農民進城興辦農貿市場,改善了城鎮人們生活,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而非城市職工的收入,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農村改革的影響,沒有涉及國民經濟結構,排除C項;市場經濟體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1.由下圖可知()A.征服戰爭傳播了希臘文化 B.古希臘是歐洲文化源頭C.希臘文化同化了周邊文化 D.古希臘是東西交流橋梁【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185年(世界)。據材料公元前185年希臘語在世界的分布示意圖和所學可知,在亞歷山大大規模對外征服之后,希臘語能夠在從地中海到中亞、南亞的廣大地區成為主要或官方語言,說明正是通過征服戰爭推動了希臘文化及語言的廣泛傳播,A項正確;材料強調希臘語為代表的希臘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未說明古希臘是歐洲文化源頭,排除B項;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同時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希臘文化未完全同化了周邊文化,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希臘化時代”時期,希臘文化為主導并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同時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傳播,未涉及東西交流橋梁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12.1270年,法國路易九世制定的《圣·路易典制》規定:“依據世俗法庭的習慣,未征得他的領主或至高領主之同意,任何封臣或貴族都不能以任何方式釋放他的農奴。”這反映出,當時法國()A.封建制度開始瓦解 B.國王權威得到強化C.法律至上觀念形成 D.人文主義思想興起【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70年的法國。據材料“未征得他的領主或至高領主之同意,任何封臣或貴族都不能以任何方式釋放他的農奴”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后期,法國國王制定法律,強調貴族釋放農奴必先征得國王的同意,反映出當時法國國王權威得到強化,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王權和農奴制的強化,并非封建制度的瓦解,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王權而非法律至上觀念,排除C項;人文主義思想興起于14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排除D項。故選B項。13.17世紀,許多科學家有多個頭銜,有時數學家、自然科學家竟然是詩人、畫家,例如牛頓既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還是經濟學家、哲學家。到了19世紀以后,這種現象很少見了。這實際上反映了()A.科學中心的轉移 B.文化教育的普及化C.近代科學的興起 D.學術知識的專業化【答案】D【解析】【詳解】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至19世紀的歐洲。據本題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到19世紀,科學知識不斷積累和深化,學科領域逐漸細分,科學研究越來越深入和細化,科學家很難再有兼多個頭銜,這體現了學術知識的專業化趨勢,D項正確;科學中心轉移是指科學發展在不同地區之間的轉移,與科學家個人頭銜數量的變化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文化教育普及化主要影響整體社會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狀況,而不是科學家不再身兼多職的原因,排除B項;近代科學興起于16-17世紀,推動了科學的獨立和發展,但無法解釋19世紀后科學家身兼多職現象減少的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4.1788年,法國學者拉博·德·圣埃蒂安喊出“我們的歷史不是我們的法典”的口號,隨后這一口號廣為流傳,成為一個重要標志。該口號反映出法國民眾()A.對殖民主義的否定 B.對社會動蕩的擔憂C.對封建專制的不滿 D.對啟蒙理性的失望【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88年(法國)。“我們的歷史不是我們的法典”意思是不能讓封建歷史傳承下來的舊制度、舊法規(封建專制下的法律體系)繼續作為統治依據。這反映出法國民眾對封建專制下不合理法律體系的不滿,實質是對封建專制的不滿,C項正確;題干未涉及任何與殖民主義相關的內容,排除A項;從字面及當時法國歷史背景來看,該口號并未指向社會動蕩的情況,排除B項;啟蒙運動倡導理性,強調用理性思維構建理想社會,追求民主、自由、平等。題干口號重點并非針對啟蒙理性,排除D項。故選C項。15.由下表可知,這一時期非洲各國()1960—1980年部分非洲國家主要商品出口情況統計區域國別主要商品在出口總值中的占比(%)1960年1970年1980年北部非洲埃及石油——4.657.8阿爾及利亞石油——67.5916東部非洲埃塞俄比亞咖啡49.059.364.1烏干達咖啡36.950.498.7西部非洲尼日利亞石油2.757.695.3利比里亞鐵礦砂41.970.152.7中部非洲加蓬石油21.434.362.3剛果石油——10.577.9南部非洲博茨瓦納鉆石——14.760.8A.大多未能擺脫殖民統治 B.國際地位不斷提升C.對外部經濟依賴性增強 D.致力于經濟的聯合【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0年—1980年(非洲)。據材料信息可知,非洲國家主要出口的商品總值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阿爾及利亞出口的石油,1980年增占比例達91.6%,說明他們國家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出口商品,對外部經濟依賴性增強,C項正確;二戰后,非洲大部分國家都取得了獨立,擺脫殖民統治,排除A項;材料對非洲的經濟地位的提高沒有體現,非洲的國際地位沒有表述,排除B項;材料中非洲國家沒有經濟上的合作行為,D項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C項。16.下圖中所反映的狀況()A.開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B.推動全球治理機制改革C.加快了兩極格局的瓦解 D.刺激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0-2017年(世界)。從圖中可見,原先在世界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七國集團(G7)總體份額不斷下降,而金磚國家(BRICS)及其中的中國所占份額迅速上升,表明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對舊有的國際經濟格局產生巨大沖擊,也因此呼喚著全球治理機制的調整與改革,B項正確;有觀點認為新航路的開辟,開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而非此時才開啟,排除A項;1991年12月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瓦解,材料所述總體上是兩極格局瓦解后的情況,排除C項;區域經濟集團化主要與地區經濟合作和經濟全球化有關,并不能完整概括圖示所揭示的新舊經濟體此消彼長、全球治理格局重塑的趨勢,排除D項。故選B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部分共有4題,都為必做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4分,共計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官員常假:“諸元日、冬至并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給假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祭祀土地)二月八日(佛教節日)三月三日(上巳節)四月八日(佛誕)五月五日(端午)三伏、七月七日(乞巧)十五日(中元)九月九日(重陽)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及每月旬并給休假一日。內外官五月給田假(務農事假),九月給授衣假(制寒衣假),分為兩番,各十五日。田假,若風土異宜,種收不等,通隨給之。”“禮部奏請千秋節(唐玄宗生日)休假三日……從之。”“大圣祖(指老子李耳)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請同四月八日佛生之時,休假一日。”——據《唐令拾遺·假寧令》《唐會要》等材料二表唐代官員因私休假名目私家附廟四時祭祀省親拜掃(墓)冠禮婚假喪假病假人情天數5天,除程4天父母在,三年給30天,除程五年給10天,除程兒子冠禮3天五服周親冠禮1天,不給程五服周親冠禮1天,不給程官員結婚9天,除程按照遠近關系分五種喪服,從年逆減至1天不等官員及五服內周親疾病,并量給假五服周親遠行久別,及諸急難,并量給假注釋:祔廟,指奉已故親人牌位于家廟;除程,指不包含行程時間;量給假,指酌情給假。——據《唐六典》等鱉理(1)依據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官員休假制度的特點。(2)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代官員休假制度所體現的治國理政思想。【答案】(1)特點:休假名目繁多;總體假期較多;融合了自然、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各種因素;常假與私假兼顧;具有靈活性(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體現人文關懷等。(任答3點,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2)治國理政思想:注重維系綱常倫理秩序:注重維系君主權威;發揮宗族的社會作用;注重禮樂教化,倡導孝道;體現開放包容的思想(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政策);重視農業生產。(任答3點,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代(中國)。綜合材料一“唐代官員常假:‘諸元日、冬至并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給假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等信息和材料二表格內容可得出,休假名目繁多,總體假期較多;據材料一“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及每月旬并給休假一日”“務農事假”“千秋節(唐玄宗生日)”“佛誕”“乞巧”“大圣祖(指老子李耳)”等信息可知,融合了自然、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各種因素;由材料一“唐代官員常假”和材料二“唐代官員因私休假”等信息可知,常假與私假兼顧;綜合材料一“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及每月旬并給休假一日”“田假,若風土異宜,種收不等,通隨給之”及材料二“唐代官員因私休假”表格信息可知,具有靈活性(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體現人文關懷等。【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二“(省親)父母在,三年給30天”“兒子冠禮3天”“(拜掃)五年給10天”“寒食通清明給假四日”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注重維系綱常倫理秩序和禮樂教化,倡導孝道;由材料一“千秋節(唐玄宗生日)休假三日”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注重維系君主權威;由材料二“私家附廟5天”“(喪假)按照遠近關系分五種喪服,從年逆減至1天不等”“五服周親冠禮1天”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發揮宗族的社會作用;據材料一“祭祀土地”“佛教節日”“大圣祖(指老子李耳)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請同四月八日佛生之時,休假一日”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體現開放包容的思想(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政策);據材料一“內外官五月給田假(務農事假)”“田假,若風土異宜,種收不等,通隨給之”可知,重視農業生產。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去年五月四日,為國史上最有價值之一紀念日,蓋無可疑。價值安在,則國人自覺自動之一表征是已。”“此次政治運動,實以文化運動為原動力,故機緣于此,而效果乃現于彼。”——梁啟超《“五四紀念日”感言》(1920年)材料二“‘五四’紀念當然以學生為中心,同志們演說詞中,須發揮五四運動兩個重要的意義:(一)恢復國權運動:(二)新文化運動。此時國外列強之壓迫,國內舊思想有反攻,都日甚一日。因此,五四運動之精神仍有發揮之必要。”——陳獨秀、毛澤東共同簽署《中共中央通告第13號-關于“五一”“五四”“五五”“五七”之紀念與宣傳》(1924年4月)材料三“五四運動精神如何,乃是為民眾而犧牲。到民間去吧,這一條坦道是永能保持這個精神的。”“什么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不過是中國人民不甘服于帝國主義與軍閥官僚雙重的壓迫,自然的發生了一種反感的行動罷了。簡言之,五四運動,乃純粹是中國民眾反對帝國主義與軍閥政治的運動罷了。”——國民黨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1925年)(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你對梁啟超感言的理解。(2)依據材料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當時國共兩黨對五四運動認識上的異同,并說明其歷史背景。【答案】(1)梁啟超認為“五四運動”是國民自覺自動的表現。理解:近代以來的救亡運動,知識分子階層起到重要作用,而“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反映了國民民族意識、愛國主義的覺醒。(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梁啟超認為“五四運動”是以文化運動為原動力。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在思想領域經歷了“師夷長技”“維新運動”“民主革命”等思想運動,特別是1915年發生的“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2)同:都認為“五四運動”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異:材料二認為“五四運動”既具有政治運動性質也具有思想啟蒙性質:材料三只強調其政治運動性質。(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情給分)或:材料二還強調了“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或答認識到青年學生在“五四運動”中發揮的作用)材料三認為“五四運動”是民眾對雙重壓迫的自然反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給分)歷史背景:國共第一次合作或國民革命運動。【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一“價值安在,則國人自覺自動之一表征是已”得出,梁啟超認為“五四運動”是國民自覺自動的表現。根據所學知識可從新文化運動的性質進行分析,如:“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反映了國民民族意識、愛國主義的覺醒。根據材料一“此次政治運動,實以文化運動為原動力,故機緣于此,而效果乃現于彼”得出,梁啟超認為“五四運動”是以文化運動為原動力。根據所學知識可從近代以來我國學習西方的進程分析,如:近代以來,中國人在思想領域經歷了“師夷長技”“維新運動”“民主革命”等思想運動,特別是1915年發生的“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小問2詳解】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同:根據材料二“此時國外列強之壓迫,國內舊思想有反攻”和材料三“五四運動不過是中國人民不甘服于帝國主義與軍閥官僚雙重的壓迫”得出,都認為“五四運動”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異:根據材料二“恢復國權運動”“此時國外列強之壓迫,國內舊思想有反攻,都日甚一日”得出,材料二認為“五四運動”既具有政治運動性質也具有思想啟蒙性質;根據材料三“五四運動,乃純粹是中國民眾反對帝國主義與軍閥政治的運動罷了”得出,材料三只強調其政治運動性質。根據材料二“‘五四’紀念當然以學生為中心”得出,認識到青年學生在“五四運動”中發揮的作用;根據材料三“五四運動不過是中國人民不甘服于帝國主義與軍閥官僚雙重的壓迫,自然的發生了一種反感的行動罷了”得出,材料三認為“五四運動”是民眾對雙重壓迫的自然反應。歷史背景: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時間信息可知,當時處于國民革命時期。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關節點:是事物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那個點(時間、事件),既是前階段量變的結束,又是新階段量變的開端,它既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又把它們聯結起來。它是質量互變的契機或樞紐。掌握事物的關節點,是掌握事物的度的關鍵。示例:18世紀中后期發生的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關節點。——據《哲學大辭典》編寫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參照材料中的示例另擬一個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答案】示例1: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重要節點。新航路開辟前,人類僅存在區域性交流活動。15—16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初步建立,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打破了美洲長期隔絕孤立的狀態,美洲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新航路開辟后許多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淪為奴隸,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新航路開辟使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逐漸消晰,并引發人口、物種、商品全球性流動。新航路開辟后各區域相對獨立的發展進程被中斷,出現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因此,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重要節點。示例2:第二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世界格局演變重要節點。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崩潰,削弱了日本及歐洲各國,瓦解了世界殖民體系,極大改變了原有的力量對比。戰后在類、蘇兩國主導下形成了雅爾塔體系,世界格局逐漸發展為兩極格局。二戰后成立了聯合國,國際關系法制化、體系化趨勢發展。綜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原有的世界格局,加快了國際關系法制化、體系化進程,是20世紀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節點。【解析】【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現代(世界)。示例一:首先,根據材料“關節點:是事物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那個點(時間、事件),既是前階段量變的結束,又是新階段量變的開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論題為: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重要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新航路開辟前后人類交流的變化角度分析,如:新航路開辟前,人類僅存在區域性交流活動。15—16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初步建立,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打破了美洲長期隔絕孤立的狀態,美洲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新航路開辟后許多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淪為奴隸,亞洲的古老帝國也受到沖擊。新航路開辟使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逐漸消晰,并引發人口、物種、商品全球性流動。新航路開辟后各區域相對獨立的發展進程被中斷,出現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最后,得出結論,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重要節點。示例二:首先,根據材料“關節點:是事物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那個點(時間、事件),既是前階段量變的結束,又是新階段量變的開端,它既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又把它們聯結起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論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格局分析,如:戰后,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其次,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格局的變化分析,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