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資料 輔助降血脂的保健食品學習課件_第1頁
醫學資料 輔助降血脂的保健食品學習課件_第2頁
醫學資料 輔助降血脂的保健食品學習課件_第3頁
醫學資料 輔助降血脂的保健食品學習課件_第4頁
醫學資料 輔助降血脂的保健食品學習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輔助降血脂的

保健食品一、引言

2015年調查顯示,我國18歲以上血脂異常人群已經達到1.6億。在35歲以上的人群中,有2500萬人同時患有高血壓和高脂血癥。血脂異常對我國居民的危險上升到原來的3~5倍。

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元兇,而動脈硬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冠心病)最主要的罪魁禍首。全世界每年有17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遠遠高于癌癥死亡人數,占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達總死亡率的50%。2013年北京市18歲以下人群中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100個孩子中,約9個高血壓,近10個血脂異常。二、高血脂概念1、血漿中的脂類(血脂):是指血漿中所含的脂類,包括甘油三酯(TG)、磷脂(PL)、膽固醇(CH)、膽固醇酯以及游離脂肪酸(FFA),膽固醇酯和游離膽固醇兩者相加為總膽固醇(TC)。血漿中脂類含量與全身相比只占極小部分,但在代謝上卻非常活躍。腸道吸收的外源性脂類、肝臟合成的內源性脂類及脂肪組織儲存與脂肪動員都需要經過血液。因此,血脂水平可反映全身脂類代謝的狀況。血脂是供應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構成細胞的基礎原料,還參與體內的激素等重要生命物質的合成,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之一。大部分TC是人體自身合成的,少部分是從飲食中獲得的。TG恰恰相反,大部分是從飲食中獲得的,少部分是人體自身合成的。血漿脂蛋白:脂類一般不溶于水,血漿中的脂類是與載脂蛋白結合在一起形成水溶性復合體,即血漿脂蛋白運輸。主要由蛋白質(載脂蛋白)和甘油三酯、膽固醇及其酯、磷脂組成。血漿脂蛋白有2種分類方法:

①電泳分類法②密度分類發三、血漿脂蛋白的分類①電泳法:由于血漿脂蛋白表面電荷量大小不同,在電場中遷移速率不同,血漿脂蛋白的分類有所不同。以電泳法將血漿脂蛋白分為四種:乳糜微粒、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電泳結果:α-脂蛋白泳動最快,前β脂蛋白次之,再后是β-脂蛋白泳,乳糜微粒最后,停留在點樣的位置上。②血漿脂蛋白根據密度分類:乳糜微粒:(密度<0.95g/mL)顆粒最大,約500nm,脂類含量高達98%,蛋白質含量少于2%,密度極低,運輸甘油三酯和膽固醇酯從小腸到組織肌肉和脂肪組織。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密度0.95~1.006g/mL)脂類占85%-90%,在肝臟中生成,運輸到全身組織后被分解為三酰甘油、脫輔基蛋白和磷脂,最后轉變為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密度1.006~1.063g/mL)把膽固醇運輸到組織,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過程與受體結合并被細胞吞食。高密度脂蛋白(HDL):(密度1.063~1.210g/mL)在肝臟中生成,負責清除細胞膜上過量的膽固醇。血漿脂蛋白的代謝、功能和性狀1.乳糜微粒乳糜管等脂蛋白脂肪酶(LPL)合成新甘油三脂乳糜微粒血液脂肪酸分解供肌肉組織能量剩余部分含膽固醇較高,被肝臟清除乳糜微粒的半衰期5—15min脂蛋白脂肪酶(LPL)需由apoCⅡ所激活,但apoCⅡ必需由高密度脂蛋白提供CompanyLogo2.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肝臟VLDL血液甘油三脂脂肪酸脂肪組織變小的VLDL

HDL(膽固醇和apoC)甘油三脂

LPL中間脂蛋白脂肪酸LDL(低密度脂蛋白)

VLDL半衰期6—12hCompanyLogo3.低密度脂蛋白(LDL)

由VLDLLDL,為運送膽固醇及酯的工具

LDL與細胞膜上LDL受體結合移入細胞形成吞噬體細胞溶酶體氨基酸酶解融合脂肪酸膽固醇激活膽固醇酰基轉移酶反饋性地抑制合成膽固醇的關鍵酶促進膽固醇再酯化

-羥-

-甲戊二酰CoA還原酶

不經LDL受體介導進入細胞沒有反饋作用LDL半衰期2—4天CompanyLogo4.高密度脂蛋白(HDL)HDL由肝臟合成血液(膽固醇酯化形成膽固醇酯)酯化的向顆粒內部移動膽固醇

HDLVLDL

表面膽固醇濃度降低脫酯的膽固醇向HDL表面擴散HDL攝取肝外組織膽固醇后將其帶入肝臟被清除,稱為膽固醇清道夫HDL半衰期為3--5天5.清蛋白-非酯化脂肪酸復合體半衰期2—3分鐘CompanyLogo高血脂癥(hyperlipemia):血脂高于正常值的上限,即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高于血脂參考正常值。所謂的高脂血癥實際上是高脂蛋白血癥。血脂參考正常值:總膽固醇(TC,游離膽固醇和膽固醇酯):3.6~6.05mmol/L,理想值5.20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2.07~3.36mmol/L,理想值3.12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0.91~1.8mmol/L,理想值1.04mmol/L。甘油三酯(TG):0.37~1.8mmol/L,理想值1.70mmol/L。一、原發性高血脂癥

原發性高血脂癥是指排出了全身系統性疾病,所引起的血脂異常,多與遺傳有關。

①遺傳因素②環境因素——飲食、藥物等四、產生高血脂的原因遺傳可通過多種機制引起高脂血癥,某些可能發生在細胞水平上,主要表現為細胞表面脂蛋白受體缺陷以及細胞內某些酶的缺陷,也可發生在脂蛋白或載體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飲食因素作用比較復雜,有相當大的比例與飲食因素有密切關系。1、糖類攝入過多,可影響胰島素分泌,加速肝臟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易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癥。2、膽固醇與動物脂肪攝入過多與高膽固醇血癥形成有關。3、長期攝入過量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膳食纖維攝入過少也與此病發生有關。二、繼發性高血脂癥——由于其它疾病引起繼發性高血脂癥是指由于全身系統性疾病所引起的血脂異常。可引起血脂升高的系統性疾病有:糖尿病、腎病綜合癥、腎衰竭、胰腺炎、肥胖癥、痛風、酒精中毒等。血粘稠度增高,動脈粥樣硬化——心臟: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腦:中風,腦血栓,腦梗——眼底:實力下降,失明——腎臟:腎動脈硬化,腎功能衰竭——下肢:間隙性跛行,肢體壞死,潰爛——肝臟:脂肪肝——胰腺:胰腺炎五、高血脂的危害1、高血脂與冠心病

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狀動脈是專門給心臟供血的動脈,由于過多脂肪沉積,造成動脈硬化,使血流受阻,引起心臟缺血,發生一系列癥狀,即冠心病。

引起冠心病的危險因素:高血脂、吸煙、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缺乏體力活動、精神過度緊張、冠心病家族史、口服避孕藥等,高血脂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調節血脂是防治冠心病最基本療法:血清總膽固醇水平下降1%,則冠心病的發生率下降2%。只要有冠心病,不論你血脂高或不高,均應長期服用調脂藥。因為長期調脂治療可以減少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如果血脂過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積,逐漸形成小斑塊(動脈粥樣硬化)。這些斑塊增多、增大,逐漸堵塞血管,使血流變慢,嚴重時血流被中斷。2、高血脂與腦梗塞

當血液中膽固醇增高時,容易形成動脈硬化斑塊,這些斑塊在動脈壁內堆積,使動脈官腔狹窄,阻塞血液流入相應部位,引起動能缺損。它發生在腦血管時引起腦梗塞。

醫學證明:長期調脂能治療和預防腦梗塞。調脂治療與腦中風:腦中風的原因很多,有高血壓、高血脂、吸煙、飲酒、肥胖、高齡、糖尿病、血液病等,其中高血脂、腦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塞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許多研究證明,長期調脂治療能明顯減低腦中風的發生率和致殘率。3、高血脂與糖尿病

高血脂、高血壓與高血糖被稱為“三高”,是威脅糖尿病患者健康與生命的主要危險因素。

三者密切相關,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導致腦中風、冠心病、肢體壞死、眼底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等并發癥,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療高血糖外,還需要調節血脂,是減少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關鍵。

半數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積極治療高血脂對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大有好處。糖尿病與脂代謝的治療狀況已成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優劣的標準。

4、高血脂與脂肪肝

由于甘油三酯在肝臟內過多沉積所致。脂肪在肝內蓄積超過肝重的5%時,即可稱為脂肪肝。5-10%,輕度脂肪肝;10-25%,中度脂肪肝,超過25%重度脂肪肝。原因:單純性肥胖、營養不良、糖尿病、酒精中毒、高脂血癥等。此外,內分泌障礙、接觸有毒化學物質、激素類藥物、妊娠、小腸分流術后、長期胃腸外營養、腫瘤患者化學藥物治療后以及作放射治療所致的放射性肝炎等均可引起脂肪肝。癥狀:輕度脂肪肝多數無自覺癥狀,中度、重度表現為肝腫大、食欲減退、肝區脹痛、轉氨酶升高,少數出現輕度黃疸、脾大等。

六、膳食營養素對血脂代謝的影響1、膳食脂肪和脂肪酸2、膳食碳水化合物及其構成3、微量元素4、維生素1、膳食脂肪和脂肪酸1953年有學者提出膳食總脂肪攝入量是影響血漿TC水平的主要因素。此后,很多研究證實,人群血清TC均值分別與其膳食總脂肪和飽和脂肪酸所占能量的比例呈顯著正相關。我國調查資料表明,當動物性食品和油脂消費量增加,人群平均血膽固醇水平升高10%。雖然含飽和脂肪酸高的食物可導致TC升高。但是飽和脂肪酸碳鏈的長度不一樣,對血脂的影響也不同。⑴飽和脂肪酸(SFA):SFA可以顯著升高血漿TC和LDL-C的水平,但不同長度碳鏈的SFC對血脂的作用不同。①碳原子<12,≥18的飽和脂肪酸對血清TC無影響;②12~16個碳原子的飽和脂肪酸,可明顯提高血清TC和LDL-C的水平;③18碳的硬脂酸不升高TC和LDL-C的水平。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SFC<10%總能量⑵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動物實驗和人群研究證實單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清TC和LDL-C的水平,同時升高血清HDL-C。①膳食中單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C18:1),橄欖油中油酸含量達84%,地中海人群血清TC水平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低,可能與其膳食中橄欖油攝入量高有關。②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油酸的含量也很豐富,茶油中油酸含量達到80%左右

⑶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PUFA包括n-6的亞油酸和n-3的亞麻酸以及長鏈的EPA和DHA。研究證明,用亞油酸和亞麻酸替代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可是血清中TC、LDL-C水平顯著降低。臨床研究表明低SFA、高PUFA的膳食使血漿膽固醇降低17.6%-20.0%,更重要的膽固醇的降低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降低(降低16%-34%)有關。

2、膳食碳水化合物及其構成進食大量糖類,使糖代謝增強,使脂肪合成增加。過多攝入碳水化合物,特別是能量密度高、缺乏纖維素的雙糖或單糖類,可使血清VLDL-C、TG、TC、LDL-C水平升高。高碳水化合物還可使血清HDL-C下降,膳食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占總能量的百分比與血清HDL-C水平負相關。我國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較高,人群中高甘油三酯血癥較為常見。膳食纖維有調節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血清TC、LDLD-C水平。可溶性膳食纖維比不溶性膳食纖維的作用更強,前者主要存在于大麥、燕麥、豆類、水果中。3、微量元素鎂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具有降低膽固醇、降低冠狀動脈張力、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等作用。缺鈣可引起血TC和TG升高,補鈣后,可使血脂恢復正常。缺鋅可引起血脂代謝異常,血清鋅含量與TC、LDL-C呈負相關,而與HDL-C呈正相關。鉻是葡萄糖和脂質代謝的必需微量元素。缺鉻可使血清TC增加,并使HDL-C下降。補充鉻后,使血清HDL-C升高,TC、TG水平降低,血清鉻與HDL-C水平呈正相關。4、維生素目前認為對血脂代謝有影響的維生素主要是VC和VE。VC對血脂的影響:促進膽固醇降解,轉變為膽汁酸,從而降低血清TC水平;增加脂蛋白酯酶活性,加速血清VLDL-C、TG降解。VC在體內參加膠原的合成,使血管韌性增加,脆性降低,可防止血管出血。同時還具有抗氧化作用,防止脂質的過氧化反應。VE是脂溶性抗氧化劑,可抑制細胞膜脂類的過氧化反應,增加LDL-C的抗氧化能力,減少氧化型LDL-C的產生。VE能影響參與膽固醇分解代謝的酶的活性,有利于膽固醇的轉運和排泄,對血脂水平其調節作用。控制總能量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