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_第1頁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_第2頁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_第3頁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_第4頁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四章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理念

1、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本節課的設計在教學過程

中巧妙的利用學生己有的生活知識和書本知識,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呈

現在同學們面前,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符合中學生的從感性認識到

理性認識,從實踐經驗到認識書本知識的一般規律。在呈現的實驗面前

產生疑問,從現象中發現問題,利用已有知識理論來解決問題并提出問

題,在此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知識,并學會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來解

決問題。

2、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學習,注重與現實

生活的聯系是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

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提

供學習資料和適時的給以必要的幫助。

二、教材分析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

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中第4章第1節的內容。這一節主要介

紹的是以水和無機鹽的跨膜運輸為例,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是

在學習了第2章《組成細胞的分子》和第3章《細胞的基本結構》的基

礎上再學習的,也是為進一步學習細胞膜的結構和物質跨膜運輸的方

式,并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角度來認識生物膜的結構和功能特點打好

基礎的。本節共分2課時完成,為了適應教學實際,我安排水的跨膜運

輸作為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其中的“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

是全書的第一個“探究”,探究實驗安排在第二課時進行。

三、學情分析

通過初中階段以及必修一前兒章節的學習,學生對于細胞

的分子組成、基本結構和探究的基本步驟已有了一定的認識,能理解細

胞膜是系統的邊界,并且大部分學生已經對生物有了較濃厚的學習興

趣,他們很渴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物質是怎樣進出細胞的,有哪些

方式等有關細胞功能方面的知識。本節的內容從知識上來看有一定的抽

象性,加上學生基礎薄弱,所以難度不宜過大,重基礎,重聯系實際,

使新知識有效地整合進學生原有的知識網絡中,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

豐富和發展,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做到融會貫通。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內

容安排,教學進度不宜過快。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說出滲透作用的概念和條件;

(2)列舉水及離子的跨膜運輸,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

2、過程與方法:

(1)嘗試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并能用理論來解釋;

(2)在分析問題時,學會用類比法舉一反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質疑、求實、創新以及勇于實

踐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2)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與人交流、尊重他人;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細胞就是一個滲透系統。

2、動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條件及現象

3、細胞膜及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二)教學難點

如何運用已有理論知識來分析類似問題。

六、教學方法

1.師生合作探究

2.類比遷移法

七、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動畫

八、所需課時:1課時

九、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過程安排教學意圖

1復習導入

問題L細胞是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這個系統的邊界是什么?

問題2:由于邊界的存在,進而將細胞與外界物質分隔,這種分隔是不

是意味著細胞需要的物質不能進來,細胞不需要的物質不能出去,為什

么?

“任何一個生命系統都是開放的系統,都與外界有物質的交換。細胞膜

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出入。”

引入新課:細胞膜是怎樣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今天,我們以水分為例,

共同探討水分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出細胞的。

1新課教學

1、“問題探討”

(1)動畫演示: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

介紹滲透裝置:燒杯中是清水,漏斗內是30%的蔗糖溶液,兩種不同的

溶液被一層玻璃紙(半透膜)隔開,實驗開始時,漏斗內外的液面在同

一水平面上,靜置2h后,漏斗內的液面上升。

教師介紹演示實驗,說明半透膜的特性。

(2)提出討論問題

問題①為什么漏斗內的液面會上升?

多媒體動畫演示,引導學生思考:水分子往哪里移動,總體上向哪一個

方向移動?

引導學生聯系其他學科知識分析:

①蔗糖分子不能自由通過半透膜而水分子可以。

②兩側的水分子都在運動。

③由于單位體積內,清水中的水分子數量多,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數量

少,所以在單位時間內,由燒杯通過半透膜進入漏斗的水分子數量多于

由漏斗通過半透膜進入燒杯的水分子數量。

④總體的擴散方向為水分子由燒杯通過半透膜進入漏斗,因此漏斗管內

的液面上升。

教師點評:給學生適當的鼓勵。

師生總結:水分子從數量多的一側向水分子數量少的一側擴散,也就是

說:水分子是順著相對濃度梯度跨膜運輸的,這種現象稱為滲透作用。

這個裝置叫滲透裝置。

接著小組討論另兩個問題,總結滲透作用的發生必需的條件有哪些?

問題②如果用一層紗布代替玻璃紙,漏斗管內的液面還會升高嗎?

問題③如果燒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結果會怎樣?

學生回答:(略)

師生共同總結滲透作用條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存在濃度差。

2、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例如,當我們吃比較咸的

食物時,如腌制的咸菜、連續嗑帶鹽的瓜子等,你的口腔會有什么感覺?

為什么?有什么辦法解決?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些現象說明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圖片展示:哺乳動物紅細胞吸水和失水

小組討論:什么情況下,哺乳動物紅細胞膨脹,皺縮或形態不變?

小組代表發言,教師補充完整:

當細胞質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

當細胞質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

當細胞質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形態不變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水分進出細胞與細胞內液的濃度和外界溶液是否存

在濃度差有關。細胞膜是否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師生共同:細胞膜能讓水分子通過,而血紅蛋白(大分子物質)不能

通過,符合半透膜的特性,所以細胞膜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教師總結:動物細胞相當于一個滲透裝置。

(2)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師提出: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情況又是怎么樣?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涼伴黃瓜時有水出現,腌蘿卜條時灑

上一些鹽會出水;而賣菜的阿姨經常向青菜上灑水,青菜變得硬挺,說明

植物細胞也會吸水和失水。

教師:從賣菜的阿姨的做法等現象,我們知道——“植物細胞也能吸水

和失水,”從生活中的現象,結合上面這些例子,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

生思考:

(1)植物細胞的結構特點是什么?

(2)成熟的植物細胞能看作一個滲透裝置嗎?如果能,那什么結構可

看成半透膜?

(3)什么情況下植物細胞會失水,現象如何?什么情況下植物細胞會吸

水,現象如何?它會由于過多的吸水而漲破嗎?

學生進行交流,回答問題

教師圖片展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圖。”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細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個細胞很大比例,因

此成熟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考慮液泡中的細胞液。

②細胞壁的特點:全透性的,伸縮性較小。

③細胞膜、液泡膜相當于半透膜。

④原生質層:包括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⑵多媒體動畫演示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過程,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

結論:

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裝置:

①原生質層可看作半透膜。

②當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吸水,質壁分離;

當細胞液濃度(外界溶液濃度,細胞失水,質壁分離復原

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細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

一定程度的收縮,但由于原生質層的伸縮性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當細

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就會與細胞壁分離開來,也就發生質壁分離。

教師聯系上述動物細胞吸水情況,追問:植物細胞會不會像動物細胞一

樣,不斷的吸水最后漲破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動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異同

學生總結:相同點在于都利用滲透原理;

不同點在于失水或吸水后現象不同。

(二)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實例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順相對含量的梯度跨膜運輸的過程。其他物

質呢?

資料分析:P64

提出問題:不同生物對同一種離子吸收相同嗎?

同一種生物對不同離子吸收相同嗎?

學生根據材料回答:不同,并舉例說明。

根據材料碘離子的吸收,分析討論物質是否都與水一樣順濃度梯度運輸

的?

學生小組交流,得出結論:不一定。

學生:細胞對于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有選擇性。

師生: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1課堂小結

這節課通過滲透作用的實驗現象,了解滲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滲透作用發

生必需的兩個條件;從生活中的現象我們發現動植物細胞都能吸水和失

水,細胞吸水失水都利用滲透原理,水分順順濃度梯度進出細胞,但

是現象不同。細胞膜對不同的物質吸收是不同的,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

具有選擇透過性。

1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一,二

溫固而知新

介紹實驗過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不同學科知識的能

力。同時,給學生適當的鼓勵,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讓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聯系生活中例子,培養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

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及友好的合作精神。

培養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鍛煉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原理來分析問題。

讓學生能夠把所這知識聯系在一起。

讓學生初步學會識圖表提取信息

十、板書設計

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

1、定義:

2、發生條件:半透膜和半透膜兩側有濃度差

二、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三、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介于兩者之間的細胞質。

十一、教學反思

本節課最大的優勢就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能

夠把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通過動畫的形式形象化、生動化,從而大

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和時效性。

(一)優點:

1.問題串有梯度,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啟發學生通過思考解決問題。

2.多媒體課件直觀演示,利于學生內化知識;

3.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教學內容具

有親切感,學生樂于并且易于接受。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這節課課堂教學時間安排相當緊,有些問題未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

論,最后只有安排學生在課后完成。由于條件限制而不能同步做實驗探

究,學生對探究的過程未能及時理解和掌握。

應多給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比如讓學生單獨回答問題,提高其表達能

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建議:可根據學生情況及課堂教學情況,對教材內容大膽取舍。

既實現了教學目標,又能使課堂內容完整,重點突出。這節內容的教學,

應當布置學生預習,并在課前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這樣,在課堂上就

會有較多的時間開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問題解決的就會更透

徹,更徹底,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會更高。

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4

章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

課題名第2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主講人劉小秀授課類型新授課

授課班

高一(4)班授課課時1課時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現的一

般規律。

②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特點。

教學目③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標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學習做出假設。

②發揮空間想象力,通過制作模型,構建細胞膜的空間立體結

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認識實驗技術手段的進步在促進科學的發展中的作用。

1、教學重點

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重點難

2、教學難點

點探討建立生前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

點。

教學過程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設計意圖

思考與回憶:

回憶細胞膜的功能有哪些?之前學過的

新課導探究實驗說明細胞膜的什么功能?細胞膜具

創設情境,激趣導

入有彈性嗎?細胞膜對物質的選擇性吸收是否

與其特定的結構相關?細胞膜結構是怎樣的

呢?

新課詳【閱讀資料探究,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學習模型建構的

解從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學探究方法。

資料一:1895年歐文頓用植物細胞研究

細胞膜的通透性。他選取用500多種化學物質

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研究,發

現:脂溶性分子易透過細胞膜;而非脂溶性分

子則難以通過。學習假說是怎樣

問題①:你能推測出什么結論?提出的。

問題②:最初認識到生物膜是由脂質

組成的,是通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還是通過膜

成分的提取和鑒定?

問題③:在推理分析得出結論后,還

有必要對膜的成分進行提取、分離和鑒定嗎?

資料二:20世紀初,科學家將細胞膜從哺

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發現細胞不但會

被溶解脂質的物質溶解,也會被蛋白酶(能專

一地分解蛋白質的物質)分解。

問題①:你能推測出什么結論?

問題②:在此實驗中為什么要選用紅細胞膜來

進行分析?

資料三: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作了丙

酮抽提紅細胞膜脂質實驗:將抽提出的脂質在

空氣一水界面上鋪成單分子層,測得其分子所

占的面積相當于所用的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問題①:你能推測出什么結論?

問題②:細胞膜中的脂質為什么會排列

為連續兩層呢?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會排列

成怎樣兩層呢?

畫出來進行比較哪種情況膜穩定性強?

小結與思考

討論對膜的研究為什么是從生理功能入

手?

脂質和蛋白質是怎樣形成膜的呢?

蛋白質位于脂雙層的什么位置?

單位膜模型的提出

資料四:1959年,羅伯特森根據電鏡下

觀察到的細胞膜暗一亮一暗的三層結構,提出

單位膜結構模型。了解技術進步對

新課詳問題①:單位膜結構的主要內容是科學研究發展的

解什么?作用

問題②:單位膜結構有什么缺陷?

問題③:有哪些證據證明細胞膜中

的物質是不斷運動的呢?

新技術帶來新模型

資料五:展示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的人

——鼠細胞融合實驗。

問題:

①該實驗表明什么?

②根據已有的生物知識或生活經驗,你能

列舉哪些證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的證據。

新課詳了解技術進步對

解科學研究發展的

作用

資料六: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

流動鑲嵌模型示意圖

問題:

①細胞膜的組成成分?

②細胞膜的基本支架?

③蛋白質分子在磷脂雙分子層上如何排布

的?

④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

【小結】

①19世紀末,歐文頓的實驗和推論:膜

是由___________組成的。

②20世紀初,科學家的化學分析結果,指

新課詳出膜主要由__和__組成。

解③1925年,荷蘭科學家得出:脂質分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層分布的;

④1959年,羅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

結構模型:所有生物膜都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層結構

組成;

⑤1970年,熒光標記小鼠細胞和人細胞

融合實驗,指出細胞膜具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⑥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閱讀】有關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正文,填

①組成成分:磷脂、蛋白質、糖類

②基本支架:磷脂雙分子層

③蛋白質分布:覆蓋、鑲嵌、貫穿

強化流動鑲嵌模

新課詳④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型的基本內容。

⑤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課后延伸】

利用互聯網搜索科學家對生物膜研究的最

新進展資料,并通過自己的加工將資料整理出

來,拿到班上相互交流

課堂總一、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結1.細胞膜的成分

歐文頓的實驗:細胞膜含有脂質

其他科學家的實驗:細胞膜含有蛋白質

2.細胞膜的結構

荷蘭科學家的實驗:細胞膜中的脂質(磷

脂)分子排列為連續的雙分子層;

羅伯特森的實驗:生物膜為三層統一的靜

態結構;

熒光標記實驗: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磷脂雙分子層構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質分子鑲在、嵌入、貫穿于磷脂雙分

子層上;

三.生物膜的基本特點

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功能特性:具有選擇透過性。

第2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19世紀末歐文頓膜是由脂質構

20世紀初科學家膜的主要成分

是脂質和蛋白質

1925年荷蘭科學家膜中的脂質排

列為連續的兩層

板書設

1959年羅伯特森生物膜為三層

靜態統一結構

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細胞膜具有流

動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動鑲嵌

模型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1、膜的基本支架:磷脂雙分子層

2、蛋白質分子存在形態:鑲在表面、嵌入、

貝分

3、生物膜的結構特點:一定的流動性

4、生物膜的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5、糖蛋白的功能:識別、潤滑、保護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

前面已經學習了細胞膜的化學成分、結構和功能,本節內容著重介紹細

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離子、小分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

大分子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和

選擇透過性將有更深的認識,本節內容是對第四章前兩節的總結和升

華,同時也是后面學習細胞代謝的基礎。

2.教學重點

(1)物質跨膜運輸的三種方式;

(2)進行圖表數據的解讀。

3.教學難點

(1)主動運輸的特點和意義;

(2)影響物質運輸速率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為高三一輪復習課,高三學生通過高一新課的學習已經能

說出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哪幾種,各種方式的運輸方向和特點也基本

掌握,但并不熟練,而且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信息解讀和知識遷移

的能力有待提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說出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比較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的異同;

說出主動運輸對細胞生命活動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對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學習,培養學生比較和歸納的

能力;

通過對影響物質運輸速率的因素的學習,培養學生解讀圖

表數據分析資料的能力;

學會用概念圖構建知識網絡。

態度情感目標

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方法

本節內容教師先通過高考考試大綱,創設情境,提出探究問題:

物質怎樣進出細胞?再讓學生合作探究,由學生展示物質跨膜運輸的物

理模型,教師總結歸納。學生分組討論,列表比較三種跨膜運輸的特點。

然后展示數據,提出探究問題:影響物質運輸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由學生合作學習,建立物質跨膜運輸的數學模型。最后讓學生自主構建

概念圖做知識總結。結合近年高考題鞏固知識提升能力。本節內容我采

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概念圖。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復習課題

(教師引導》同學們,生物膜的研究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研究課題

之一,其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醫學.環境治理等方面。在近幾年的高考

題中,物質的跨膜運輸也成為熱點考查內容。

工多媒體展示n高考考綱要求和考情分析

K教師引導』在第三章我們學習過細胞膜的功能,大家記得嗎?(學

生集體回答),指出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這一重要功能。需要的營

養物質可以進入,不需要的.有害的物質不能進入,代謝廢物可以排出

細胞,DNA等重要物質不能排出,也就是從功能上看,細胞膜具有什么

特性?(學生集體回答:選擇透過性)

K教師過渡』細胞膜的這一特性與其特有的結構是分不開的。

溫故知新:學生上黑板畫出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

工教師展示探究問題U物質怎樣進出細胞?

(二)合作探究小分子和離子跨膜運輸的方式

K多媒體展示】展示教材人工合成的脂雙層對物質的通透性。

(課前準備u學生在課前以小組為單位制作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的

物理模型。

1學生展示u請小組代表到黑板前展示模型

(教師講解】多媒體展示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的圖解,指出兩種跨

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異同,均為順濃度梯度的跨膜運輸,統稱為被動運

輸。

K教師提出問題X有沒有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的?

工學生展示1主動運輸的物理模型

K教師講解H主動運輸的運輸方向及特點,并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

生活的意義。

K多媒體展示X三種跨膜運輸的圖解,并作小結。

學生活動一:列表比較三種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

項目被動運輸主動運輸

自由擴散協助擴散

運輸方向

是否需要載

是否需要能

代表實例

(能力訓練2(2014安徽2)右圖為氨基酸和Na+進出腎小管上皮細

胞的示意圖。下表選項中正確的是()

管腔中管腔中上皮細

選項氨基酸Na+f胞中氨

一上皮上皮細基酸一

細胞胞組織液

A主動運被動運主動運

輸輸輸

B被動運被動運被動運

輸輸輸

C被動運主動運被動運

輸輸輸

K展示探究問題】影響物質跨膜運輸速率的因素

(數據分析]

表1氧氣分子跨膜運輸速率與濃度差的關系

濃度差051015202530

(mmol

/L)

運輸速02.4.7.9.1214

率4735.2.4

(粒子

/s)

表2紅細胞吸收葡萄糖運輸速率與濃度差的關系

濃度差01.34.67.9

(mmol555

/L)

運輸速081524303131

(粒子

/s)

表3甲狀腺細胞吸收碘離子運輸速率與耗氧量的關系

耗氧量01.34.67.9

(mmol/L)555

運輸速34827353636

(粒子

/s)

學生活動二:在學案上畫曲線圖(建立跨膜運輸的數學模型)

濃度差濃度差能量

圖1圖2圖3

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

運(P點之后運輸速率不變的原因

輸是膜上載體蛋白數量有限)

速R.__________

Q

(Q點由無氧呼吸提供能量)

。2濃度。2濃度

自由擴散或協助擴散主動運輸

K教師講解』

(解讀圖表』右圖表示的是一個動物細胞內外不同離子的相對濃度。

分析圖表提供的信息,結合本章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哪種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

2.哪種離子通過主動運輸排出細胞?

K變式訓練]]下圖是水稻細胞在不同情況下吸收不同例子的情

況:

原因

同的

量不

子數

硅離

收的

點吸

a和b兩

胞在

⑴細

原因

同的

量不

的數

離子

兩種

收的

點吸

b和d兩

胞在

⑵細

化?

再變

么不

為什

曲線

e點,

⑶c和

活性

解酶

ATP水

具有

一種

泵是

)離子

國I卷

6?全

H(201

鏈接

K高考

正確

敘述

。下列

離子

運輸

跨膜

能量

放的

ATP釋

水解

利用

,能

蛋白

載體

是(

助擴

于協

輸屬

膜運

的跨

子泵

過離

子通

A.離

進行

梯度

濃度

順著

輸是

膜運

的跨

子泵

過離

子通

B.離

速率

子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