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岡市黃岡中學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岡中學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岡中學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岡中學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岡中學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屆高三年級五月適應性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認定文明形成的標準上,我國學界最初受西方學者的影響,認同城市、金屬和文字“三要素”標準,但到20世紀80年代,更多學者認為只要有足夠反映國家實質的考古證據就可以認定國家出現、文明形成。在以上學術觀念轉變的條件下可以被認定為早期文明的是()A.半坡文化 B.仰韶文化 C.殷墟遺址 D.陶寺遺址【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只要有足夠反映國家實質的考古證據就可以認定國家出現、文明形成。”可知,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劃分也比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因此根據材料文明的認定條件,可以被認為是早期文明,D項正確;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尚不具備國家實質的形態,排除AB項;殷墟遺址是商朝遺址,此時已經明確認定是奴隸制國家了,不屬于早期文明,排除C項。故選D項2.東漢時期,外戚、宦官干政現象很多,造成當時政治局面的黑暗。進入魏晉以后,這類現象明顯減少,外戚影響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續時間上都遠不如前。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 B.專制皇權的逐漸弱化C.儒學士人的持續斗爭 D.監察制度的有效制約【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從東漢到魏晉時期,外戚在效力、持續時間上都遠不如前,主要原因是魏晉時期,世家大族勢力迅速發展,專制皇權衰弱,因此B項正確;魏晉時期選官制度實行九品中正制,并未起到削弱外戚作用,排除A項;儒學士人的斗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外戚干政,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魏晉時期監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排除D項,故選B項。3.唐代陸羽《茶經》記載了江北蘄、黃、壽、江南的常、宣、歙諸多產茶州都,國家靠榷茶生利,商人大量販賣茶葉。北方回鶻人入朝后“大趨名馬市茶而歸”。契丹耶律德光遣使南唐,以羊馬交換茶葉。這些現象反映了()A.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B.茶葉成為外貿的大宗商品C.飲茶之風盛行于全國各地 D.民族貿易激活了國內市場【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唐朝。根據材料,唐朝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甚至是少數民族都開始飲茶,可見飲茶之風盛行于各地,C項正確;唐朝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材料中看不出時間,排除A項;材料不僅涉及外貿,也有和少數民族的經濟交流,排除B項;D項不是本質,排除D項。故選C項。4.北宋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下圖)被中外歷代評論家譽為“巨碑式山水畫”的代表杰作,畫面中的山峰雄偉大氣,占據畫面的絕大部分,如紀念碑一般從云霧中突然升起,與前景中的人物、路徑、瀑布等形成巨大反差。同代畫家認為這山峰象征著的皇權的獨大,后世有人認為這山峰寓意著宋王朝從五代亂世崛起,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時代環境影響文藝作品風格 B.后人的理解更接近作品本質C.同代人的觀點符合畫家主旨 D.應考察畫作真偽后再做判斷【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從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出發,皇權獨大是一個顯著的時代特征,這種特征影響了畫家的創作。因此,畫家通過山峰的描繪來象征皇權的獨大,A項正確;不能絕對地說后人的理解就更接近作品本質,同代人的理解也有其合理性,排除B項;同代人的觀點只是一種解讀,不能確定就完全符合畫家主旨,排除C項;材料討論的是對畫作的理解,而不是畫作的真偽,排除D項。故選A項。5.1789年安南國王派遣使者進京朝貢,廣西巡撫孫永清安排該使者先在廣西暫住等候,直到一個月后乾隆皇帝的諭旨送達,他才奉旨送使者進京,結果該使者未能趕上北京城里上元節的盛大慶典。乾隆皇帝為此惱怒不已,批評孫永清過于拘泥糊涂,重罰了他兩年俸祿。皇帝震怒主要出于()A.重視中國主權 B.專制權威受挑戰 C.痛恨官僚作風 D.天朝上國的心態【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89年。依據材料可知,孫永清因安南國王派遣使者進京朝貢遲了一個月被重罰,這體現了天朝上國的心態,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重視中國主權,排除A項;材料中表現的是批評孫永清過于拘泥而受罰,沒有挑戰專制權威,排除B項;“痛恨官僚作風”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6.19世紀60、70年代,總理衙門“分別辦理在案”的國際活動如下表,上述材料說明當時()時間名稱清政府的應對1867年法國巴黎博覽會總理衙門“行知三口及上海各通商大臣,并札行總稅務司轉飭各商遵照”,政府并未派員1873年奧地利維也納博覽會清政府指示海關派員負責從各通商口岸收集采購商品前往參展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清政府指示粵海關稅務司赫政等人“就便派為在美國公會處所照料一切”,并“將如許陳設之件送與議會作為施濟之用”。A.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B.清政府不斷調適與國際社會的關系C.清廷通過世博會拓寬中外貿易渠道 D.外交活動有助于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行知三口及上海各通商大臣,并札行總稅務司轉飭各商遵照”“清政府指示海關派員負責從各通商口岸收集采購商品前往參展”“就便派為在美國公會處所照料一切”體現的是伴隨著中國同國際社會交往的加深,清政府也在不斷調整同國際社會的關系,B項正確;材料與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無關,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的是同國際社會關系的調整,非通過世博會拓寬中外貿易渠道,排除C項;海關行為不屬于外交活動,排除D項。故選B項。7.1902年盛宣懷抵達上海后,深感憂慮上海一埠如洋布、洋貨、絲、茶、錢業等各大商幫在與洋商交涉前,“倘不先行會議,則彼諳習而我生疏,彼萃聚而我渙散……將來英員既到即催開辦,若俟(等到)議及始詢各商……斷無不受虧損之理”。這說明了盛宣懷認識到()A.商戰已成為救亡圖存的主要手段 B.通過自辦企業能挽回失去的利權C.西方國家對華資本輸出逐漸加深 D.振興民族經濟急需設立華商組織【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倘不先行會議,則彼諳習而我生疏,彼萃聚而我渙散……將來英員既到即催開辦,若俟(等到)議及始詢各商……斷無不受虧損之理”體現的是盛宣懷認為應該成立華商組織同洋商進行交涉,進而維護華商權益,說明的是振興民族經濟急需設立華商組織,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成立華商組織的重要性,非商戰已成為救亡圖存的主要手段,排除A項;受近代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影響,通過自辦企業并不能挽回失去的利權,排除B項;材料與列強資本輸出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8.1941年至1945年《解放日報》報道敵后游擊戰場和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新聞統計如下:(單位:篇)據此可知,《解放日報》的報道()報道內容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人民軍隊抗日戰況3163394488481072記錄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敵22720810614918國民黨軍隊戰事失利0524211A.塑造了中國共產黨英勇抗戰形象 B.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揭露了國民黨破壞統一戰線的陰謀 D.踐行了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抗日戰爭期間,《解放日報》報道人民軍隊抗日戰況的文章要遠遠多于記錄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戰的文章,兩相對比有助于凸顯中國共產黨英勇抗戰的形象,A項正確;這樣的報道手法主要是為了凸顯人民軍隊的形象,并不是為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揭露國民黨破壞統一戰線的陰謀,排除BC項;僅根據報道人民軍隊的抗日戰況,無法體現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的路線,排除D項。故選A項。9.1951年夏,毛澤東提出,既然西方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工場手工業階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動力機械而依靠工場分工以形成新生產力的階段,則中國的合作社依靠統一經營形成新生產力去動搖私有基礎,也是可行的。1953年初,毛澤東關于先合作化、再機械化的思想更加明確了。由此,中國共產黨()A.開啟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 B.思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C.初步形成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 D.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策【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中國)。據材料“1953年初,毛澤東關于先合作化、再機械化的思想更加明確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指的三大改造,要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改造過程,A項正確;1953年社會主義尚未建立,B表達有誤,排除B項;經濟體制改革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排除C項;D是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與材料內容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項。10.從1980年4月開始,中國實行外匯兌換券制度,即外國游客和華僑在華消費不能直接使用人民幣或外國貨幣,必須先在中國銀行將外幣兌換為外匯券,再用外匯券在友誼商店、涉外飯店等指定地點消費。這一政策的推行()A.反映了對外開放的水平進一步提升 B.說明旅游業市場得到了健全和規范C.有利于為現代化建設積累外匯資金 D.增強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即外國游客和華僑在華消費不能直接使用人民幣或外國貨幣,必須先在中國銀行將外幣兌換為外匯券,再用外匯券在友誼商店、涉外飯店等指定地點消費”和所學可知,“外匯券”是改革開放后中國政府進行非貿易外匯管制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非貿易外匯收入集中到國家手中,由國家統一調配,支持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C項正確;外匯資源長期稀缺的現實困境是“外匯券”發行的客觀因素,與對外開放的水平進一步提升的說法無關,排除A項;當時的旅游業市場并不健全,排除B項;材料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增強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圖為公元前650年某地區使用的文字,下列關于這種文字的相關表述正確的是()A.是印度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這種文字B.多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C.它是由表音、表意和限定符號組成的象形文字D.它是字母文字的源頭,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正向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650年的西亞。依據材料概況可知:依據材料文字可知這是楔形文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美爾地區盛產蘆葦和黏土而缺乏木材、金屬等原材料。因此,黏土泥板和蘆葦桿就成了本地特有的書寫工具。蘇美爾人用削尖的蘆葦桿或木桿在泥板上壓出一個個筆劃,幾個筆劃組成一個文字,B項正確;蘇美爾人生活在兩河流域,排除A項;此文字是楔形文字,而非象形文字,排除C項;該文字起源于西亞的古巴比倫,排除D項。故選B項。12.1609年伽利略親自制作了一臺能把遠處物體放大近千倍、把距離縮短到三十分之一的天文望遠鏡,由此發現了大量以往不為人知的太空奧秘。這說明()A.傳統“地心說”被否定 B.太空勘探助推科技進步C.科學革命解放人類思想 D.經典力學理論體系完善【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09年(歐洲)。據材料可知,伽利略通過制作天文望遠鏡進行太空探索,發現了大量新的奧秘,這有利于打破人類固有的認知,推動人類的思想解放,C項正確;題干中并沒有直接提及“地心說”被否定的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重點在于科技手段帶來的新發現,而非太空勘探本身助推科技進步,排除B項;此時經典力學理論體系尚未完善,這一事件主要強調的是對太空探索和科技進步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3.觀察下表《世界制造業產量的相對份額(1750-1900年)》(單位:%)據此可知()1750年1830年1860年1900年整個歐洲23.234.253.262聯合王國(UK)1.99.519.918.5法國4.05.27.96.8美國0.12.47.223.6日本3.82.82.62.4A.日本綜合國力在不斷下滑 B.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C.日不落帝國發展已經沒落 D.歐盟的實力已逐漸超越美國【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50-1900年的世界。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從時間演變來看,除美國外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制造業產量都在下降,而美國持續上升,且幅度很大,說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B項正確;材料僅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制造業產量,不能說明日本的綜合國力在不斷下滑,排除A項;材料僅反映的是制造業的情況,不能斷定英國發展已經沒落,排除C項;此時歐盟還未成立,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B項。14.1835年英國駐印總督強制推廣英語,20世紀初英語發展為印度官方語言。20世紀50年代,美國福特基金會在印度成立了英語教學基地,促進英語在當地廣泛傳播。對該變化理解最合理的是()A.意識形態影響文化交流 B.兩極格局演變推動的結果C.西方文化侵略依然存在 D.第三世界斗爭發展是根源【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現代。根據材料,二戰后美國在印度成立英語教學基地,促進英語在當地的廣泛傳播,因為二戰后印度獨立,西方國家為了不讓印度過快發展,因此推廣英語,植入西方價值觀,D項正確;印度和西方意識形態一致,排除A項;材料和兩極格局無關,排除B項;C項不是原因,是變化的本質,排除C項。故選D項。15.1986年英國的《社會保險法》直接將政府支付的退休金減少了一半,并引入個人退休金計劃,由個人支付;在醫療方面逐步取消公費醫療,實行私人醫療保險。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勞動者積極性 B.縮小貧富間差距C.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D.減緩老齡化進程【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86年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英國直接將政府支付的退休金減少了一半,并引入個人退休金計劃,這些政策有利于減輕國家財政負擔,C項正確;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國家財政負擔,A項不屬于主要目的,排除A項;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不可能縮小貧富間差距,排除B項;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并不能減緩老齡化進程,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材料一上古時飲食技藝還不算發達,但也在慢慢形成飲食文化。按《周禮》的說法,“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從春秋到漢代,是中國農業生產與飲食發展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千年”,這一時期我們祖先的食譜和餐桌大大豐富起來。漢代農業里,種子與糧食產量能夠達到1比10的比例,大約70畝田地,能夠養活一個五口之家。葡萄、石榴這樣的水果,以及芝麻、洋蔥、黃瓜、豌豆等食用植物和調料都在這一時期加入了中國人的餐桌。漢代,水磨等工具從西域傳入,北方人民這才能把麥子磨成粉,才有了面食。比小麥營養更豐富更可口的水稻,在中國南方擴大種植,并逐漸成為當地人的主要淀粉類食物。到唐代,白居易“稻飯紅似花,調沃新酪漿”的詩句生動展現出當時長安居民飲食的豐富畫面。——張光直《中國文化中的飲食》材料二各省文獻最早提到辣椒的時間(圖中阿拉伯數字為公元紀年時間):材料三自17世紀以來辣椒在中國各地至少出現過57個不同的名字,如“番椒”“海椒”“秦椒”“賽胡椒”等,直到十九世紀初,“辣椒”這一名稱只在3個省使用過,但到了19世紀末,中國內地20個省(包括盛京,臺灣與福建分開計算)有17個省都已使用。到了二十世紀初,對辣椒的叫法日趨統一,1949年之后討論辣椒的幾乎所有的中文文獻,都是以“辣椒”作為名字,全國各地高度一致。———【美】達白安《吃辣辣椒的中國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歸納推動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辣椒傳入中國的路徑,分析材料三所述歷史變化的原因。【答案】(1)禮樂文化的推動、儒家文化的塑造;封建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的成熟;中外文化交流;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2)路徑:從東南亞傳入廣東、浙江;從日本、朝鮮傳入東北地區。原因:民族危機推動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近代經濟發展帶動國內市場發展、推動南北飲食文化的交融;近代報刊、印刷書籍等大眾傳媒的發展;新中國政權的建立。【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可得出禮樂文化的推動、儒家文化的塑造;據材料“從春秋到漢代,是中國農業生產與飲食發展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千年’”可得出封建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的成熟;據材料“葡萄、石榴這樣的水果,以及芝麻、洋蔥、黃瓜、豌豆等食用植物和調料都在這一時期加入了中國人的餐桌。”可得出中外文化交流;據材料“比小麥營養更豐富更可口的水稻,在中國南方擴大種植,并逐漸成為當地人的主要淀粉類食物。”可得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據材料“漢代,水磨等工具從西域傳入,北方人民這才能把麥子磨成粉,才有了面食。”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小問2詳解】本題第一問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6-18世紀(中國)。據材料圖示,辣椒傳入比較早的地點是浙江、廣東、北部的盛京、直隸等地,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路徑:從東南亞傳入廣東、浙江;從日本、朝鮮傳入東北地區。本題第二問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7-1949年后(中國)。結合中國近代史的政治狀況得出民族危機推動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結合所學近代的經濟可得出近代經濟發展帶動國內市場發展、推動南北飲食文化的交融;結合近代文化的傳播媒介報刊的發展可得出近代報刊、印刷書籍等大眾傳媒的發展;結合材料的時間1949年可得出新中國政權的建立。17.【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材料一在國際新聞界同仁眼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陜甘寧邊區、敵后抗日根據地充滿神秘色彩,極具新聞價值。有數據表明,1936年到1945年,與中共抗日根據地有過直接接觸的歐美人士達數百人,其中74人到訪過延安。他們成為中國共產黨對外傳播的重要力量。1943年中共設立中央宣傳委員會,毛澤東親自主抓對外宣傳工作。毛澤東在接受英國記者貝特蘭采訪時強調,“我們的工作,是以不疲倦的努力,解釋現在的形勢,聯合國民黨及其他一切愛國黨派,為擴大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面對國民黨新聞封鎖,中共統籌規劃,設立“香港八路軍辦事處”、長江局國際宣傳委員會等對外宣傳管理機構,有針對性地實施組織傳播。——謝杰:《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外傳播實踐經驗梳理》材料二下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對外出版機構和刊物創辦、發行地——陸玥《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對外出版工作經驗與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重視對外宣傳的背景。(2)根據材料,指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對外宣傳出版工作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意義。【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國成為東方主戰場;國民黨新聞封鎖,中共對外宣傳受阻;敵后抗戰力量崛起,中共引起國際社會關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鞏固。(2)特點:多在海外開展對外出版宣傳工作;其中,創辦、發行最多的城市是香港,其次是新加坡。意義: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影響力;香港成為中國溝通外界的重要渠道和聯絡華僑華人的重要樞紐;打破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經濟文化封鎖;喚起了當地華僑華人對國家和鄉土的地方感、家國情懷,大批海外華人華僑捐錢、捐物,對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起到了很大作用;壯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背景:根據材料“其中74人到訪過延安。他們成為中國共產黨對外傳播的重要力量”“面對國民黨新聞封鎖,中共統籌規劃”和所學可知,可從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國民黨新聞封鎖,中共對外宣傳受阻、敵后抗戰力量崛起,中共引起國際社會關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鞏固等角度進行分析。【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對外出版機構和刊物創辦、發行地”可知,多在海外開展對外出版宣傳工作;其中,創辦、發行最多的城市是香港,其次是新加坡。意義: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可知,可從擴大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影響力、香港成為中國溝通外界的重要渠道和聯絡華僑華人的重要樞紐、打破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經濟文化封鎖、對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起到了很大作用、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等角度進行分析。18.【中法關系】材料一17世紀末葉以后,中國文化信息傳入歐洲,使一些學者加強了擺脫傳統的信心和依據。孟德斯鳩承認中國的君主專制比較有節制,承認中國的皇帝提倡耕織、興修水利、實行科舉、設置諫官具有發展生產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爾泰對中國的政治幾乎完全持推崇的態度,他盛贊中國君主以農為本、重視生產的政策與措施,建議法國國王也效法中國皇帝舉行春耕“籍田”的儀式。——陳宣良《伏爾泰與中國文化》材料二二戰時期,中法為盟友,都為反法西斯勝利做出巨大貢獻,也因此結下深厚的友誼,但中法畢竟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促成它們建交的不止是二戰時期的“淺薄緣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美蘇冷戰”。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英國是一個高貴的民族,英國人應該有自己的領導權力,不能再受美國的控制和擺布,于是他毅然脫離了美國,追求自主權。而當時的中國與蘇聯決裂,中蘇形式嚴峻,中法兩國都迫切需要一個穩定和平的環境來鞏固政權,同時更需要結交其他國家來增強國力,提高國際地位。當然戴高樂支持阿爾及利亞的獨立并從越南戰爭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兩國有著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樂就產生與中國建交的念頭。1963年他派總理富爾訪華,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雙方在臺灣問題上產生分歧,但法國還是同意與中國建交,斷絕與臺灣地區的外交關系,率先向中國伸出“橄欖枝”。1964年1月27日,法國與中國正式建交,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被外國媒體喻為“外交核爆炸”。——呂芳《漫談中法關系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法國啟蒙思想家推崇中國文化的內容,簡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中法建交的歷史條件。中法關系的獨特歷史塑造了獨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請嘗試概括“中法精神”的內涵。【答案】(1)表現:開明君主制;重農;儒家思想;科舉制。原因:反對法國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的需要(法國處在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封建專制統治黑暗,社會動蕩不安);儒家倫理道德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內省和克制的理性精神,符合啟蒙思想家的精神追求;借助宣傳中國文化,弘揚建立“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社會的資產階級政治理念。(2)條件:深厚的革命友誼;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相似的國際關系背景(冷戰);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變化(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兩國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中法精神: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法國。第一小問表現:根據材料“孟德斯鳩承認中國的君主專制比較有節制,承認中國的皇帝提倡耕織、興修水利、實行科舉、設置諫官具有發展生產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爾泰對中國的政治幾乎完全持推崇的態度,他盛贊中國君主以農為本、重視生產的政策與措施,建議法國國王也效法中國皇帝舉行春耕“籍田”的儀式。”得出開明君主制;重農;儒家思想;科舉制。第二小問原因:根據啟蒙思想家推崇的內容結合所學,從反封建、符合資產階級需要的角度回答。如反對法國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的需要(法國處在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封建專制統治黑暗,社會動蕩不安);儒家倫理道德強調的仁、義、禮、智、信等內省和克制的理性精神,符合啟蒙思想家的精神追求;借助宣傳中國文化,弘揚建立“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社會的資產階級政治理念。【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和法國。第一小問條件:根據材料“二戰時期,中法為盟友,都為反法西斯勝利做出巨大貢獻,也因此結下深厚的友誼”得出深厚的革命友誼;根據材料“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英國是一個高貴的民族,英國人應該有自己的領導權力,不能再受美國的控制和擺布,于是他毅然脫離了美國,追求自主權。”得出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據材料“成它們建交的不止是二戰時期的‘淺薄緣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美蘇冷戰’”得出相似的國際關系背景(冷戰);根據所學可得出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變化(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據材料“兩國有著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樂就產生與中國建交的念頭。”得出兩國領導人的共同努力。第二小問中法精神:根據材料“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認為英國是一個高貴的民族,英國人應該有自己的領導權力,不能再受美國的控制和擺布,于是他毅然脫離了美國,追求自主權。”“兩國有著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樂就產生與中國建交的念頭。”“1963年他派總理富爾訪華,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雙方在臺灣問題上產生分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