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3 中國現代史知識串講(復習目標+時空定位+考點梳理+考法總結)-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統編版)_第1頁
專題03 中國現代史知識串講(復習目標+時空定位+考點梳理+考法總結)-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統編版)_第2頁
專題03 中國現代史知識串講(復習目標+時空定位+考點梳理+考法總結)-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統編版)_第3頁
專題03 中國現代史知識串講(復習目標+時空定位+考點梳理+考法總結)-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統編版)_第4頁
專題03 中國現代史知識串講(復習目標+時空定位+考點梳理+考法總結)-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統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現代史模塊高一期末考點大串講復習目標考點梳理時空定位考法總結目錄整本書框架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國古代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國近代史(1840—1949):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斗爭中國現代史(1949—至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九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第十單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27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第28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第十一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第25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第26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第29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第30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復習目標1、通過學術情境考查新中國外交的特點;通過社會情境考查現代中國政治制度建設的評價和認識2、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時代變化對外交政策和政治制度建設的影響;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中國現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及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本質和特點。3、通過生活情境考查現代物質生活的變遷;通過學術情境和生活情境考查“一五”計劃的實施及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發展4、從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及啟示;從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蘇聯模式的借鑒與創新以及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時空定位一、現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探索時期制度具體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新民主主義政權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社會主義政權

(1)初步建立:①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②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2)發展與完善:①1982年憲法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③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键c梳理

中國現代政治制度、外交及民族關系【探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制度的的異同

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議會制不同經濟基礎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為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之上,是維護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的工具行使權力主體通過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監督,對人民負責,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主體是人民協調資產階級內部利益關系的場所。議員由競選產生,議員不對選民負責,不受選民監督權力機關原則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人民代表大會是立法機關,有權組織行政、審判和檢察機關,人民代表大會除了受人民監督、對人民負責外,不受任何國家機關的制約按照三權分立原則組織。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約、彼此平衡,以便協調和平衡資產階級內部各集團的利益,維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相同①都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②從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選舉產生的代表或議員組成;③都屬于一種間接民主(代議制民主)考點梳理

中國現代政治制度、外交及民族關系二、當代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時期特點奠基①20世紀50年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和三大外交政策:②“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③步入國際舞臺: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20世紀60年代,中國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拓展①20世紀70年代:“一大片”策略,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自1970年起,中國同眾多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②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關系正?;?972年中日建交,改善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打開外交新局面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外交,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真正走向世界政策和宗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宗旨對世界和平的貢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求同存異”的方針,形成“萬隆精神”考點梳理

中國現代政治制度、外交及民族關系【探究】影響國家外交政策的因素綜合國力綜合國力往往決定一個國家對外交往的目的和方式,進而影響地區甚至整個國際關系的格局。國家利益謀求國家利益是一個國家對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它會影響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的基本走向。國家的歷史傳統一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獨特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這使得其在國際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國家的意識形態一國的意識形態反映這個國家的社會需求,并會影響到其外交政策的制定。國內斗爭外交也是國內政治的一部分,國內黨派斗爭、階級斗爭都可能會影響到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的國家甚至通過發動戰爭來轉移國內斗爭的視線??键c梳理

中國現代政治制度、外交及民族關系三、中國現代民族關系的發展歷程時期內容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省一級的自治區1949年《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1954年1954年《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1978年黨和國家全面恢復和落實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發展1984年《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確立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十八大以來①“兩個共同”: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②“五個認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十九大以來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二十大以來新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考點梳理

中國現代政治制度、外交及民族關系【探究】民族區域自治區與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的異同特別行政區民族區域自治區經濟特區

區別設立區域港澳臺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沿海特定區域指導原則“一國兩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殊經濟政策自治程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權”有一定的自治權不享有自治權,只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管理體制社會制度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解決問題為了實現中國和平統一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率先發展起來,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聯系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域是中央和地方關系,都要接受中共的統一領導考點梳理

中國現代政治制度、外交及民族關系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成就時間內容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恢復(1949-1953):土地改革,穩定物價,“銀元之戰”“米棉之戰”、統購統銷。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1953-1956):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交通事業:1950年,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考點梳理

中國現代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遷時間內容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956-1966-1976):中共八大確定經濟建設方針,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經濟發生嚴重困難;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促進國民經濟恢復發展;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左”傾錯誤發展,“文化大革命”時期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生活水平:物資比較匱乏,許多生活必需品要憑票證計劃供應。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總體比較低交通事業:1965年,北京地鐵開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對內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隨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對外開放:1980年,設4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我國還建立起一批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偉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在基礎設施建設、自主研發、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考點梳理

中國現代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遷【探究】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名稱時間背景內容影響土地改革1950-1952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制度(私有制)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為農村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開辟道路農業合作化1953-1956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小農經濟難滿足工業化需要將小農土地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公有制)解放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人民公社化1958-1978錯誤認為提高公有化規模程度可以促進生產力提高公有化規模和程度超越生產力水平,挫傷積極性,破壞經濟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以來人民公社體制弊端土地公有制為基礎,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自主權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調動積極性,推動農業發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四個階段①第一階段(1978-198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核心是“分田單干”;②第二階段(1985-1992):發展鄉鎮企業,核心是準許農民“離土不離鄉”,本質是把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③第三階段(1993-2005):核心內容是準許農民“離土又離鄉”,本質是把農民從鄉村解放出來允許農民在廣闊的空間和領域創業發展;④第四階段(2006-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振興??键c梳理

中國現代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遷二、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生活的變遷主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后①模范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②勞動光榮: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勞模精神不斷激勵著人們改革開放時期①人均收入:中國共產黨確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②教育優先:國家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中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③文化發展:老百姓有越來越多的文化獲得感,文化產業持續發力④城市化:1978年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⑤社會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考點梳理

中國現代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遷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歷程理論發展歷程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1)黨的成立到國民革命時期——萌芽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主張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2)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開始形成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3)抗日戰爭時期——成熟提出民主革命分兩步走戰略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在中共七大上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4)解放戰爭時期——發展《論人民民主專政》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5)新中國成立后——進一步發展《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1)醞釀:粉碎“四人幫”后,中國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抉擇。在鄧小平支持下,思想領域掀起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2)提出:1978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號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3)發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共十二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4)完善: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并發表“南方談話”;(5)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考點梳理

中國現代的思想解放與科技文化理論發展歷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大理論成果:(1)醞釀: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積累了治黨、治國、治軍的經驗,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提出: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全面深刻地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3)發展: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使其形成系統、成熟的理論,并被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1)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2)內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3)意義: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1)提出: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來提出(2)意義: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考點梳理

中國現代的思想解放與科技文化二、現代中國科技教育文化成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教育:國家收回教育主權,要求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重點開展掃盲教育,開辦各種補習學校;積極改革學制,對各級學校進行調整,以服務國家建設,確立了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人民教育方針文藝與科技:圖書館、博物館事業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時期教育: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文化大革命”時期高考制度被廢止文藝: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方針科技:“兩彈一星”,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五講四美三熱愛”;愛國主義教育;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

教育: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20世紀90年代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文藝科技:“雙百”方針繼續發揮作用,文化產業持續發力。圖書館、博物館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通過并實施,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實力走在世界前列,移動通信、移動支付、人工智能等助推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跨越式發展??键c梳理

中國現代的思想解放與科技文化【探究】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科技文化發展的因素有利因素①政治: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科技事業發展創造了前提;民主法制逐步發展完善,黨和政府對科技發展的重視和正確決策為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保證。②經濟: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使國力迅速增強,為科技發展提供大力支持,并對科技的需求大大增強③技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④直接原因:優秀科學家和廣大科技工作者開拓精神與無私奉獻等。不利因素①“左”傾錯誤思想對文化戰線的長期干擾和破壞。②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出現了一些不應有的失誤;③直接的原因是革命勝利后,大批工農干部普遍有重實踐、輕知識的傾向;④西方對我國的技術封鎖??键c梳理

中國現代的思想解放與科技文化考法總結考法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