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1頁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2頁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3頁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4頁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和社會變化的突出表現。

2.※通過閱讀史料,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北方地區的開發,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夠分析出政權變化對當時經濟、社會變化的影響。

3.※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在文化方面的發展,認識其歷史影響及反映的時代特征,理解這一時期各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4.★能夠將宋代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的現象置于歷史演進的宏觀時空中,理解人類社會以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規律。

5.★探討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與文化重心南移;經濟發展與社會變化之間的聯系,辯證認識社會各要素間的關系。

【教科書分析】

本課共分四個子目,分別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化”“儒學的復興"及“文學藝術和科技”。“經濟的發展"主要講述宋代的經濟,學生在初中已經詳細學過,可通過表格形式簡單處理基礎知識。“社會的變化”一目講述宋代社會的變化,屬于社會史領域,學生在理解上有些難度。本課教學在探究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與社會變化表現的同時,也應深入挖掘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之間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儒學的復興"介紹了宋代儒學復興的情況,特別是講述了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文學藝術和科技”簡要介紹了遼宋夏金元時期文學藝術科技發展的情況。

本課重點: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和社會變化的新表現。本課難點:理學的特點及其影響。

本課建議授課時間為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本課導言告訴我們,沈括閱讀了唐朝的“富貴詩"后,得出了唐朝人“沒見過世面”的認識,間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宋代經濟的自豪。國學大師陳寅恪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世。"宋代的經濟有哪些發展?社會有些什么變化?文化有哪些成就?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二、新課教學

1.經濟的發展

(1)迅速發展的農業

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一目第一段,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表現。

預設:稻麥復種制在南方的推廣、經濟作物的種植、棉花的種植和推廣。

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一目“歷史縱橫”的內容,指出北宋一代人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預設:人口大幅度增長;農業發展后衣食供應充足。

教師點撥:這一時期,不僅中原地區和江南農業發展,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遼西夏和金元統治下,邊疆地區的農業生產也有了明顯的進步,中國各地社會經濟都得到了發展。

過渡:人口的增長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也為宋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勞動力。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宋代的手工業也有了新發展。

(2)異彩紛呈的手工業

讓學生閱讀教科書,指出宋元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手工業行業,并說明其發展的表現。

預設:棉紡織業、制瓷業、礦冶業(采礦業和金屬冶煉業)、印刷業和造紙業。

過渡:宋元時期傳統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那么宋代的商業呢?

(3)繁榮的商業和城市

讓學生依據教科書,概括宋元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

預設:基層市場蓬勃涌現、各政權之間貿易密切(官方和民間)、紙幣(交子)的產生和發展、海外貿易非常繁榮、城市興盛引人注目。

教師點撥: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商業的繁榮,而宋代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出示唐朝長安城示意圖和北宋汴京城示意圖)對比兩圖,讓學生從商業區的分布上指出兩個城市的主要不同。

預設:唐代長安城中坊市分開;宋代汴京城中坊市界限已打破,形成街市,意味著商業更加自由和繁榮。

根據史料,指出北宋汴京城商業活動具有哪些新特點。

諸門橋市井已開……酒店多點燈燭沽賣……并粥飯點心,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煎點湯茶藥者,直至天明。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預設: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已打破;商業活動空間擴大。

提問:(播放《清明上河圖》的視頻)結合視頻和教科書中的《清明上河圖》,你發現宋代城市的商業活動還有哪些特點?

預設:店鋪林立,沿街而市,水上運輸等。

過渡:貨幣是商品經濟的重要組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北宋時出現的“交子"。

讓學生根據材料,分析北宋交子出現的原因。

《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歲鑄錢(鐵錢)五十余萬貫,自李順作亂(淳化四年,993年),遂罷鑄,民間錢益少,私以交子為市。”……《長編》另一種說法:“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這種說法其他史書多有記載。

——房國風《關于私營交子的幾個問題》

預設:金屬貨幣少,無法滿足商業需求;鐵錢重量大,不便于商業

交易。

過渡:宋元時期不僅國內各地商品廣泛流通,而且海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這離不開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在漢唐時期一直占主導地位,到了宋代則日益衰落。請學生依據之前所學內容,從政治角度分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發達的原因。

預設:宋代北方和西北為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使陸上絲綢之路不暢。

過渡:由于宋朝與各民族政權之間不斷的戰爭,北方經濟受到嚴重影響,而南方經濟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得到了較快發展,并成為我國經濟重心。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借助史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貨幣、城市等具有變革性的因素,剖析這些變化與宋代政治、軍事形勢的關系。

(4)經濟重心的南移

讓學生回顧初中階段所學并結合第二單元的相關內容,通過梳理魏晉到宋元時期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基本過程。分析人口的南遷對南方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

預設:北方戰亂使人口南遷,帶去大量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與技術。

教師點撥:生產力的進步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

過渡:經濟重心南移帶來了南方文化的大發展。隨著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日益明顯的優勢,北宋采取了南北分卷制度,南、北方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請學生談談對北宋這一做法的認識。

預設:從南方考生角度看,南北分卷不是完全公平的;站在國家全局高度考慮,南北分卷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它能夠解決南方人在科舉制中占有明顯優勢的問題,以維持取士人數分布的均衡。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南方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已經超過北方。

2.社會的變化

(1)門第觀念的淡化

唐世科舉之柄,專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為之助,謂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譏議,多公而審。亦或脅于權勢,或撓于親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邁《容齋隨筆·四筆》卷五韓文公薦士

竊以國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號至公。蓋累圣留心,講求曲盡。以謂王者無外,天下一家,故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材是擇。各糊名、譽錄而考之,使主司莫知為何方之人、誰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薄厚于其間。故議者謂國家科場之制,雖未復古法,而便于今世。其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制也。

——歐陽修《論逐路取人札子》

請學生閱讀以上兩段史料,指出唐宋科舉制的主要區別,并說明其與社會變化的關系。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唐朝科舉中,考生的個人背景可能對考試結果產生影響;宋朝則力圖杜絕這種影響,保證單純憑試卷得分決定成績。這說明宋代科舉更強調公平競爭,使魏晉以來的門第觀念得到根本改變,社會縱向的階層流動性增強。

過渡:與此同時,宋代社會階層的橫向流動性也日益明顯,主要體現在社會成員的身份日趨平等和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

(2)社會經濟環境的相對寬松

請學生根據材料,概括宋代契約關系的特點。

契約關系廣泛存在于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等生產、生活領域。各種契約的法律關系已非常復雜,標的物為物的契約與標的物為人力的契約,私人之間的契約與官民之間的契約,都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宋朝政府對契約關系的管理力度也相應加大:一方面,涉及官方的契約關系由國家法律明確規定;另一方面,也大大推進了對傳統契約習慣向國家法律的轉化。

——摘編自牛杰《論宋代契約關系和契約法》

預設:廣泛存在,涉及范圍廣;人們可以比較自由地訂立契約,契約關系也得到政府管理和法律的規定。

教師點撥:在宋代,契約關系支撐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并有助于社會趨向自由平等。

過渡:宋朝時期,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同時營造了相對寬松的環境,有利于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設計意圖】社會史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借助相應的史料,創設通俗易懂的情境,設計問題引領學生深入理解。

(1)儒學復興的背景

請學生根據教科書相關內容找出當時儒學復興的背景。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從三國到五代,以闡釋經書字句為主的儒家學說日益僵化,社會影響總體來說不及佛教和道教。從北宋中期起,一批學者掀起了儒學復興運動。他們力圖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特別是希望充分發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口號。

(2)理學的內容

提問:在儒學復興運動中,理學的影響最大。什么是理學?它對儒學有哪些重要的發展?

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相關內容,思考并歸納如下一些問題:理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理學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預設:北宋的程顆、程顧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

教師點撥:理學認為,無論是自然界還是社會都有一個本原一“理”,也稱“天理”,它是自然萬物生存并運作的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維系的基本準則。人生的理想目標就是按照“天理”行事,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與“理"不符的欲望,阻礙著人們對“理”的追求,因此,必須“存天理,滅人欲"。而如何才能達到“理”的境界呢?那就要“格物致知”,也就是每天都要努力,通過一點點的求知的積累,最后才能達到“理”。

儒學發展到理學階段,開始提出世界本原的問題。一方面,這是儒學本身的發展;另一方面,它也明顯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影響。道教認為道是萬物本原,佛教則提出滅人欲、修身養性、服從忠順。

(3)理學的影響

提問:理學后來為什么成為儒學的主流呢?

請學生閱讀本目“學思之窗"的內容和“思考點”,討論并回答相關問題。

教師點撥:理學從哲學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級秩序的合理性。理學認為“君臣父子"的上下等級是天經地義的“天理”,所有人都要始終遵守這個不可逾越的“天理”,心中必須存有“天理”,消滅自己的欲望。這就是儒學提倡的人人都應該遵守的綱常倫理,很顯然,它有利于維護專制統治,這也是理學后來受到官方尊崇的主要原因。宋元以后,無論是科舉考試,還是啟蒙教育,程朱理學都是標準答案和教科書。這樣,在官方的主導和推動下,程朱理學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過渡: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變化和儒學的復興,宋元時期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也得到空前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理學出現的背景、理學的特點,幫助學生理解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逐漸加深對唯物史觀的認識。

4.文學藝術和科技

(1)文學藝術的繁榮

提問:宋元時期,文學藝術發展的主要成就、代表人物有哪些?

請學生閱讀教科書本目相關內容,在教師指導下,填寫下列表格。

特點代表

宋詞句子長短不等,配樂歌唱豪放派:蘇軾、辛棄疾婉約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散曲更靈活、更通俗,更適合市井演唱元雜劇代表作家:關漢卿、王實甫

雜劇成套的散曲,有完整的故事情節

宋元話本說書用的底本,早期的白話小說

書法追求個性、不拘法度

繪畫山水畫為主,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

請學生根據下面的資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詞興盛的主要原因。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臨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達十萬以上的大城市……“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民間的娛樂場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詞,士大夫的詞作便通過各種途徑流傳于民間。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預設:城市的繁榮發展;市民數量的增加;商業的發展;民間娛樂的需要;詞本身的特點(更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

教師點撥: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梳理宋元時期各具特色的文學題材、藝術成就以及進行史料解讀,加深對宋詞興盛原因的認識。

講述:這一時期,遼、夏、金和元等少數民族政權也受漢人的影響,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使中華文明在交融中不斷發展。

請學生閱讀本目“歷史縱橫”欄目的內容,了解相關史事。

過渡:宋元時期,不僅以其輝煌燦爛的文學藝術成就著稱于世,而且科技異常地繁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當時的科技成就。

【設計意圖】探究同時期的少數民族的文化成就,梳理少數民族文字的發展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感受中華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

(2)科學技術的發展

講述:我們常說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以外,有三大發明都和宋代有關。

請學生根據教科書內容梳理三大發明的情況。

預設: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明、基本成熟及外傳。

提問:根據上述梳理,請大家進行思考,談一談中國的三大發明是如何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

教師點撥:印刷術在歐洲的傳播,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火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有利于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指南針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總之,三大發明在推動人類社會由農耕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轉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元時期還產生了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和科學著作。

請學生閱讀教科書,進行歸納和整理。

預設:北宋的沈括及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元朝的郭守敬及《授時歷》,元朝的王禎和《農書》。

過渡:遼宋夏金元時期,面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我們應該作哪些思考呢?

【設計意圖】梳理三大發明,并深入思考三大發明是如何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

5.變化背后的思考

這場發生在11一13世紀的近代化變革,毫無疑問,并非由西方輸入……而是基于中國文明自身的積累和演進,基于中國歷史內在的發展動力而形成的。

——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提問:學者吳鉤是如何定位宋代經濟和社會變化的?請你用所學知識加以說明。

預設:“近代化變革"。自然經濟有所突破、手工業生產的專業化、貨幣的發展、城市的興盛和契約雇傭現象的出現等。

提問:他認為這一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預設:中國文明自身積累和演進的結果。

教師點撥:唯物史觀指出,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的縱向發展過程,也是社會內部各領域間橫向發展的過程。

過渡: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宋代的政治、軍事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宋室南渡以后,南宋政府不斷勸諭農民廣種春麥,或頻下勸種麥的詔令。如1169年,宋孝宗詔令江東西、湖南北、淮東西路帥、漕臣勸民廣種小麥;1180年,復詔“兩浙、江、淮、湖南、京西路漕臣,督守令勸民種麥,務要增廣”。這樣,小麥在南方得到大規模種植,稻麥兩熟制也得到全面推廣。

——摘編自周方高、宋惠聰略論宋代的農業技術推廣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宋代的政治、軍事形勢與農業技術的推廣有何關系?

預設:靖康之變,金滅北宋,北人南遷;北方生活習俗帶到南方,對面食需求增加;南宋政府政策的推動。

宋代在歷史上其實一直處于有限的分裂之中,北有契丹、西遼,西有黨項,西南有大理。靖康之恥之后,南宋朝廷偏安臨安,政權一度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但宋代國內一直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澶淵之盟中,作為戰勝國,宋真宗以財物換和平,宋遼邊境百余年無大戰。

——楊楚昕《宋代農業經濟繁榮的原因探析》

提問:宋代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與社會經濟發展變化之間有何關系?

預設:展開討論,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點撥:第一,在客觀上換來了國內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推動了與各民族政權之間長期的榷場互市貿易。宋朝每年給遼國的歲幣可以從宋遼榷場貿易每年的收入中收回。第二,宋代“以錢財換和平”不但使宋朝每年要支付大量錢財,帶有一定的屈辱性,也沒有帶來長期穩定的和平,政府仍然要用大量的經費來維持龐大的軍隊,造成財政困難。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分析和理解兩宋時期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變化的特點、原因和影響。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閱讀教科書正文及教科書輔助史料,根據列表梳理本課知識。

領域變化表現教科書史料

經濟農業

手工業

商業

經濟格局

社會

思想

文學藝術

科學技術

【板書】

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一、經濟的發展

1.迅速發展的農業

2.異彩紛呈的手工業

3.繁榮的商業和城市

4.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社會的變化

1.門第觀念的淡化

2.社會經濟環境的相對寬松

三、儒學的復興

1.儒學復興的背景

2.理學的內容

3.理學的影響

四、文學藝術和科技

1.文學藝術的繁榮

2.科學技術的發展

五、變化背后的思考

【反思指導】

本課的知識點較多,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可以通過制作表格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梳,從而幫助其系統直觀地掌握和理解相關知識。

2本課內容涉及的新知識也比較多,如社會的變化和程朱理學的出現等,在教學時,重點放在歷史背景的介紹上,告訴學生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和相對寬松的環境,有利于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

【基礎訓練】

1.蘇軾曾寫道:“彭城舊無石炭。元豐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訪獲于州之西南白土鎮之北。以冶鐵作兵,犀利勝常云。"這可以印證,宋代()

A.彭城冶鐵業發達___B.煤已用作冶鐵燃料

C.開始發現煤資源___D.民眾已普遍用煤炭

2.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亦被稱為“瓷路”。這反映出中國()

A.瓷器技術高度發展B.瓷器外銷地位日益重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