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手冊_第1頁
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手冊_第2頁
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手冊_第3頁
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手冊_第4頁
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手冊TheAgriculturalPestsandDiseasesControlandPreventionTechnologyPromotionHandbookservesasacomprehensiveguideforfarmersandagriculturalprofessionals.Itprovidesdetailedinformationonthelatestpestanddiseasecontroltechniques,aimedatenhancingcropyieldandreducinglossesduetotheseissues.Thehandbookisparticularlyusefulinregionspronetofrequentoutbreaks,whereeffectivemanagementstrategiesarecrucialforsustainingagriculturalproductivity.IntheAgriculturalPestsandDiseasesControlandPreventionTechnologyPromotionHandbook,readerswillfindpracticaladviceon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strategies,biopesticides,andculturalpractices.Thisresourceisintendedforfarmers,agriculturalextensionworkers,researchers,andstudents,ensuringthattheyhaveaccesstoup-to-dateinformationthatcanbeappliedinvariousagriculturalsettings.Thehandbookrequiresuserstostayinformedaboutemergingpestanddiseasethreats,aswellasadvancementsinpestcontroltechnology.It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adoptinganintegratedapproachthatcombinesbiological,cultural,andchemicalcontrolmethods,whilealsopromotingresponsibleuseofpesticidesandsustainableagriculturalpractices.Byfollowingtheguidelinesprovided,readerscaneffectivelymanageagriculturalpestsanddiseases,ultimatelycontributingtotheoverallhealthandproductivityoftheircrops.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手冊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農業病蟲害防治基礎1.1農業病蟲害概述農業病蟲害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作物生長、產量和質量造成危害的各種病原微生物、害蟲、雜草等有害生物。農業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不僅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會導致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絕收。因此,了解農業病蟲害的基本概念、特點及分類,對于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1.1.1病害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細菌、病毒等)引起的植物生長發育障礙。病原微生物侵入植物體后,會導致植物生長受阻、產量下降、品質變差等。根據病原微生物的類型,病害可分為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1.1.2害蟲害蟲是指在農業生產中,對作物造成危害的昆蟲、螨類等有害生物。害蟲可分為咀嚼式口器害蟲、刺吸式口器害蟲等。它們通過取食作物葉片、果實、根系等部位,造成作物生長不良、產量下降、品質變差等問題。1.1.3雜草雜草是指在農業生產中,與作物競爭養分、水分、光照等資源的非作物植物。雜草繁殖速度快,生長周期短,容易導致作物生長受限、產量降低。部分雜草還可能成為病蟲害的傳播媒介。1.2農業病蟲害防治原則農業病蟲害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2.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要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在病蟲害發生初期,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避免病情加重。1.2.2綜合防治綜合防治原則要求在防治病蟲害時,充分利用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多種手段,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互補,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1.2.3安全、環保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農藥、生物制劑等防治手段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選用安全、環保的防治方法。1.2.4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病蟲害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案,保證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1.2.5科學用藥在防治病蟲害時,要根據病蟲害的種類、發生規律和防治目標,科學選擇農藥品種、劑量和施藥方法,避免盲目用藥和濫用農藥。第二章病害防治技術2.1常見病害識別病害識別是病害防治的基礎。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農業病害及其識別方法:2.1.1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通常表現為葉片、莖、果實等部位出現病斑、斑點、霉層等癥狀。常見的真菌性病害有:(1)白粉病:葉片表面出現白色粉末狀霉層,嚴重時導致葉片枯萎。(2)霜霉病:葉片出現黃綠色斑點,逐漸擴大并變為褐色,嚴重時導致葉片枯死。(3)黑斑病:葉片、莖、果實等部位出現圓形或橢圓形黑色病斑,嚴重時導致組織壞死。2.1.2細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通常表現為葉片、莖、果實等部位出現腐爛、潰瘍、斑點等癥狀。常見的細菌性病害有:(1)軟腐病:葉片、莖、果實等部位出現水浸狀腐爛,嚴重時導致組織崩潰。(2)青枯病:葉片出現黃綠色斑點,逐漸擴大并變為褐色,嚴重時導致葉片枯死。(3)細菌性斑點病:葉片、莖、果實等部位出現不規則形病斑,嚴重時導致組織壞死。2.1.3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通常表現為葉片、莖、果實等部位出現畸形、花葉、壞死等癥狀。常見的病毒性病害有:(1)花葉病:葉片出現綠色和黃色相間的花葉癥狀,嚴重時導致葉片枯萎。(2)皺縮病:葉片出現皺縮、變形等癥狀,嚴重時導致植株矮化。2.2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是指利用生物間的相互關系,降低病原菌數量,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以下是幾種常見的生物防治技術:2.2.1抗菌劑應用抗菌劑是指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制品,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代謝產物等。使用抗菌劑可減少病原菌數量,降低病害發生風險。2.2.2天敵昆蟲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捕食或寄生病原菌,降低病原菌數量。如利用捕食性昆蟲捕食害蟲,利用寄生性昆蟲寄生病原菌等。2.2.3植物抗病基因工程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抗病基因導入植物體內,提高植物抗病性。2.3化學防治技術化學防治技術是指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害的方法。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化學防治技術:2.3.1保護性施藥在病害發生前,使用保護性殺菌劑進行預防,降低病害發生風險。2.3.2治療性施藥在病害發生后,使用治療性殺菌劑進行治療,抑制病原菌生長和繁殖。2.3.3藥劑拌種將殺菌劑與種子混合,防治種子帶菌傳播。2.4綜合防治措施綜合防治措施是指將生物防治、化學防治、農業防治等多種防治方法相結合,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以下幾種綜合防治措施:2.4.1輪作通過輪作改變病原菌生態環境,降低病害發生風險。2.4.2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病原菌傳播。2.4.3加強栽培管理通過合理施肥、澆水、修剪等措施,提高植物抗病性。2.4.4選擇抗病品種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進行種植。第三章蟲害防治技術3.1常見蟲害識別蟲害識別是蟲害防治的第一步,準確的識別蟲害種類對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在農業生產中,常見的蟲害主要包括咀嚼式口器害蟲,如鱗翅目幼蟲、鞘翅目成蟲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如蚜蟲、紅蜘蛛等;以及地下害蟲,如地老虎、蠐螬等。3.2物理防治方法物理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捕捉、機械防治、物理隔離等。人工捕捉適用于害蟲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將害蟲捕捉并消滅。機械防治主要利用機械設備進行害蟲的防治,如使用吸蟲器、割草機等。物理隔離則是通過設置防蟲網、覆蓋地膜等方式,將害蟲與作物隔離,以達到防治的目的。3.3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是通過利用生物間的相互關系,對害蟲進行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天敵進行防治,如引入害蟲的天敵;利用昆蟲激素進行防治,如使用性信息素誘捕雄性害蟲,干擾害蟲的繁殖;利用病原微生物進行防治,如使用真菌、細菌、病毒等。3.4化學防治方法化學防治方法是通過使用化學農藥對害蟲進行防治的方法。根據農藥的作用方式,可以分為殺蟲劑、殺螨劑、殺軟體動物劑等。在使用化學農藥時,應根據害蟲的種類、發生規律和環境條件,選擇合適的農藥種類和劑量。同時要注意農藥的交替使用和合理輪用,以防止害蟲產生抗藥性。還應嚴格遵守農藥的安全使用規定,防止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第四章病蟲害防治器械與設備4.1常用防治器械病蟲害防治器械是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工具,主要包括噴霧器、噴粉器、煙霧機、誘捕器等。以下對這些常用防治器械進行簡要介紹。4.1.1噴霧器噴霧器是病蟲害防治中常用的器械,通過將藥劑霧化,使藥劑均勻覆蓋在作物表面。噴霧器分為手動噴霧器、電動噴霧器和背負式噴霧器等。手動噴霧器適用于小面積防治,電動噴霧器適用于大面積防治,背負式噴霧器則適用于山地、丘陵等地形的防治。4.1.2噴粉器噴粉器是將藥劑以粉狀形式均勻噴灑在作物表面的設備。噴粉器具有操作簡便、防治速度快等特點,適用于防治地下害蟲和葉面害蟲。4.1.3煙霧機煙霧機利用藥劑的熱霧化原理,將藥劑以煙霧形式噴灑在作物表面。煙霧機具有防治速度快、覆蓋面積廣、穿透力強等特點,適用于防治高大樹木、果園等場所的病蟲害。4.1.4誘捕器誘捕器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趨化性等習性,將害蟲誘集并捕捉的設備。誘捕器分為光源誘捕器、性誘劑誘捕器等。誘捕器具有無污染、防治成本低、操作簡便等特點,適用于監測和防治害蟲。4.2器械的正確使用與維護正確使用和維護防治器械,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長器械使用壽命。以下對器械的正確使用與維護進行介紹。4.2.1正確使用1)根據防治對象和藥劑類型選擇合適的防治器械;2)按照操作規程進行使用,保證藥劑均勻噴灑;3)避免在雨天、霧天等惡劣天氣條件下使用;4)遵守安全操作規程,保證人身安全。4.2.2維護保養1)使用完畢后,及時清洗器械,避免藥劑殘留;2)檢查器械的零部件,如有損壞,及時更換;3)定期對器械進行潤滑、保養,延長使用壽命;4)妥善存放器械,避免受潮、受損。4.3防治器械的創新與發展科技的進步,病蟲害防治器械也在不斷創新與發展。以下對防治器械的創新與發展進行簡要介紹。4.3.1無人機防治技術無人機防治技術是一種新興的病蟲害防治方式,具有操作簡便、防治速度快、覆蓋面積廣等特點。無人機可以搭載噴霧器、誘捕器等設備,實現精準防治。4.3.2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生物天敵、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對病蟲害進行控制的方法。生物防治器械如生物誘捕器、生物農藥噴灑設備等,具有無污染、可持續等特點。4.3.3智能化防治技術智能化防治技術是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相結合,實現對病蟲害的實時監測、自動報警、精準防治等功能。智能化防治器械如智能噴霧器、智能誘捕器等,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減輕農民負擔。第五章農藥使用技術5.1農藥分類與特點農藥是用于防治農作物病蟲害、調節植物生長、保護農產品質量的重要農業生產資料。根據農藥的作用方式和防治對象,可以將農藥分為以下幾類:(1)殺蟲劑:主要用于防治農作物害蟲,如有機磷類、擬除蟲菊酯類、氨基甲酸酯類等。(2)殺菌劑:用于防治農作物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苯并咪唑類、咪鮮胺類、有機銅類等。(3)除草劑:用于防治農田雜草,如三氮苯類、脲類、激素類等。(4)植物生長調節劑:用于調節植物生長,如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等。(5)殺鼠劑:用于防治農田害鼠,如磷化鋅、敵鼠鈉鹽等。各類農藥具有以下特點:(1)高效性:農藥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能夠迅速殺滅病蟲害。(2)選擇性:部分農藥具有選擇性,對靶標生物以外的生物影響較小。(3)持久性:農藥在環境中具有一定的持久性,能夠持續發揮防治作用。(4)毒性:農藥具有一定的毒性,對人類和環境產生影響。5.2農藥的正確使用為保證農藥的安全、高效使用,以下事項需注意:(1)選擇合適的農藥:根據防治對象和農作物種類選擇合適的農藥。(2)確定用藥量:按照農藥使用說明書推薦的用藥量進行施藥。(3)掌握用藥時機:在病蟲害發生的初期或高峰期進行施藥。(4)交替使用農藥:為防止病蟲害產生抗藥性,應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農藥。(5)遵守安全間隔期:遵守農藥使用說明書上的安全間隔期,避免農藥殘留。(6)注意施藥方法:采用正確的施藥方法,保證農藥均勻覆蓋靶標生物。5.3農藥殘留與食品安全農藥殘留是指農藥在農作物、土壤、水體等環境中的殘留。農藥殘留對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產生以下影響:(1)直接影響:農藥殘留可能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2)間接影響:農藥殘留通過食物鏈傳遞,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為減少農藥殘留,應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使用農藥:按照農藥使用技術規范進行施藥。(2)發展綠色農業: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方法。(3)加強監測和監管:加大對農產品農藥殘留的監測力度,保證食品安全。5.4農藥的安全存放與廢棄物處理農藥的安全存放與廢棄物處理是農藥使用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以下事項需注意:(1)安全存放:農藥應存放在干燥、通風、避光的環境中,避免與食品、飼料等物品混放。(2)廢棄物處理:農藥廢棄物應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3)包裝材料回收:農藥包裝材料應進行回收處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4)應急處理:農藥發生后,應立即采取應急措施,降低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第六章環保型防治技術6.1生態農業與病蟲害防治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強調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在生態農業中,病蟲害防治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節主要介紹生態農業與病蟲害防治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6.1.1生態農業概述生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充分運用生態學原理,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生態農業具有以下特點:(1)高效利用自然資源,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投入;(2)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提高抗病蟲害能力;(3)保障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6.1.2生態農業與病蟲害防治生態農業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具有以下優勢:(1)優化生態環境,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2)調整作物布局,提高作物抗病蟲害能力;(3)利用生物多樣性,發揮自然調控作用;(4)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6.2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生物農藥和生物防治技術是環保型防治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無污染、安全、高效等特點。6.2.1生物農藥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資源開發的農藥,主要包括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等。生物農藥具有以下特點:(1)選擇性強,對靶標生物以外的生物影響較小;(2)殘留低,對人體和環境安全;(3)易于降解,對環境友好;(4)可與化學農藥協同使用,提高防治效果。6.2.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對病蟲害進行控制的一種方法。生物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1)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2)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3)利用植物間作、輪作等生態調控手段防治病蟲害;(4)利用信息素、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質調控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6.3抗病蟲害品種的選育與應用抗病蟲害品種的選育與應用是環保型防治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6.3.1抗病蟲害品種選育抗病蟲害品種選育是指通過遺傳育種手段,培育具有抗病蟲害特性的品種。選育過程中,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抗病蟲害基因的發掘與利用;(2)抗病蟲害品種的遺傳穩定性;(3)抗病蟲害品種的適應性;(4)抗病蟲害品種的產量和品質。6.3.2抗病蟲害品種應用抗病蟲害品種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以下是抗病蟲害品種應用的一些建議:(1)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的抗病蟲害品種;(2)加強抗病蟲害品種的栽培管理,提高其抗病蟲害能力;(3)結合其他防治技術,形成綜合防治體系;(4)開展抗病蟲害品種的推廣與培訓,提高農民的種植技術水平。第七章病蟲害監測與預警7.1病蟲害監測技術7.1.1監測方法病蟲害監測技術是保證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監測方法包括:(1)目測法:通過人工觀察作物生長狀況,發覺病蟲害發生的癥狀和特點。(2)誘捕法:利用病蟲害對特定誘源的趨性,采用物理、化學或生物誘捕手段,收集病蟲害信息。(3)遙感技術:通過衛星遙感圖像,分析作物生長狀況,發覺病蟲害發生的區域和程度。(4)生物監測技術:利用病蟲害的天敵、病原體等生物信息,監測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7.1.2監測設備監測設備主要包括:(1)誘捕設備:如燈光誘捕器、性信息素誘捕器等。(2)遙感設備:如衛星遙感系統、無人機遙感系統等。(3)生物監測設備:如病原體檢測儀器、昆蟲識別儀器等。7.2病蟲害預警系統7.2.1預警系統構成病蟲害預警系統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信息采集與傳輸:通過監測設備實時采集病蟲害信息,并傳輸至預警中心。(2)數據處理與分析:對采集到的病蟲害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處理,形成預警報告。(3)預警發布:將預警報告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等方式,及時發布給農民和相關管理部門。7.2.2預警系統技術預警系統技術主要包括:(1)數據挖掘技術:通過挖掘歷史病蟲害數據,發覺病蟲害發生規律。(2)人工智能技術:利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方法,提高預警系統的準確性和實時性。(3)云計算技術:通過云計算平臺,實現預警系統的大數據處理和分析。7.3監測與預警的實踐應用7.3.1監測與預警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病蟲害監測與預警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指導農民科學防治病蟲害,降低防治成本。(2)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保障農產品質量。(3)減少農藥使用,保護生態環境。7.3.2監測與預警在管理中的應用管理部門通過病蟲害監測與預警,可以實現:(1)及時了解病蟲害發生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措施。(2)合理調配防治資源,提高防治效率。(3)加強病蟲害防治宣傳,提高農民防治意識。7.3.3監測與預警在科研與教學中的應用科研與教學單位利用病蟲害監測與預警,可以:(1)研究病蟲害發生規律,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2)開展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提高防治水平。(3)培養專業人才,為病蟲害防治事業提供人才支持。第八章農業病蟲害防治管理8.1防治管理體系建設農業病蟲害防治管理體系是保障農業生產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防治管理體系建設應遵循科學、高效、可持續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組織架構:建立健全農業病蟲害防治管理機構,明確各級職責,形成上下聯動、協同高效的防治管理體系。(2)監測預警: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高病蟲害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3)防治技術體系:整合國內外先進防治技術,構建適合我國農業特點的防治技術體系。(4)防治隊伍:加強農業病蟲害防治隊伍建設,提高防治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5)防治設施:完善防治設施設備,提高防治效率。8.2防治政策與法規農業病蟲害防治政策與法規是指導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據。我國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與法規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政策引導: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勵農民、企業等參與病蟲害防治工作。(2)法規保障:加強農業病蟲害防治法規建設,明確防治責任、技術規范和處罰措施。(3)財政支持:加大對農業病蟲害防治的財政投入,保障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4)科技支撐:加強科技創新,推廣綠色防治技術,提高防治效果。8.3防治技術培訓與推廣防治技術培訓與推廣是提高農業病蟲害防治水平的關鍵措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工作:(1)培訓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病蟲害防治培訓體系,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層次開展培訓。(2)培訓內容: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針對性和前瞻性,提高培訓效果。(3)推廣方式:創新推廣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擴大推廣覆蓋面。(4)推廣隊伍:加強推廣隊伍建設,提高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5)跟蹤評估:對防治技術培訓與推廣工作進行跟蹤評估,及時調整和完善培訓與推廣策略。第九章病蟲害防治案例分析9.1病害防治案例分析9.1.1案例一:黃瓜霜霉病防治黃瓜霜霉病是一種常見的病害,嚴重影響黃瓜的生長和產量。在某蔬菜基地,黃瓜霜霉病的發生較為嚴重,以下為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提高黃瓜的抗病性。(2)加強田間管理,保持通風透光,降低濕度。(3)發覺病株及時清除,減少病原菌的傳播。(4)采用生物農藥防治,如施用鏈霉素、多菌靈等。9.1.2案例二:水稻稻瘟病防治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產中常見的病害,對水稻產量影響較大。在某水稻產區,稻瘟病的發生較為嚴重,以下為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提高水稻的抗病性。(2)加強田間管理,保持通風透光,降低濕度。(3)發覺病株及時清除,減少病原菌的傳播。(4)采用化學農藥防治,如施用異丙菌素、稻瘟靈等。9.2蟲害防治案例分析9.2.1案例一:番茄煙青蟲防治番茄煙青蟲是番茄生產中常見的害蟲,嚴重影響番茄的產量和品質。在某番茄種植基地,煙青蟲的發生較為嚴重,以下為防治措施:(1)選用抗蟲品種,提高番茄的抗蟲性。(2)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降低蟲源。(3)采用物理方法防治,如設置頻振式殺蟲燈、粘蟲板等。(4)采用生物農藥防治,如施用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9.2.2案例二:小麥蚜蟲防治小麥蚜蟲是小麥生產中常見的害蟲,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在某小麥產區,蚜蟲的發生較為嚴重,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