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綜合復習題_第1頁
解剖學綜合復習題_第2頁
解剖學綜合復習題_第3頁
解剖學綜合復習題_第4頁
解剖學綜合復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十三章綜合復習題

一、論述題

1.試述分布于舌的神經的名稱、性質、分布范圍及與腦神經核的聯系。

2.試述分布于視器的神經。

3.十二對腦神經中哪幾對含有一般內臟運動(副交感)神經纖維?它們分別起于何神經核?經過何神經

節換元?支配何結構?

4.強光照射正常人的眼會引起雙側瞳孔縮小,是為瞳孔對光反射,試分析此反射的反射通路。當左

側視神經或動眼神經損傷后,此反射各會有什么表現?

5.叩擊和神經沖動上傳骸韌帶時股四頭肌內的本體感受器接受刺激引起膝跳反射的同時、產生了主

觀感覺。試按順序詳細寫出該反射的反射弧至大腦皮質所經過的結構名稱(可用箭頭表示)。

6.試述橋小腦三角及其臨床意義。

7.試分析大腦腳損傷為什么會出現面神經核上癱?脊髓下頸段損傷為什么會出現下肢痙攣性癱瘓而

上肢是弛緩性癱瘓?

8.與第二信號系統有關的大腦皮質區有哪些?詳述其位置和損傷后會出現什么情況?

9.試述橋延溝內經過的腦神經及其成份。

10.試述橄欖后溝內經過的腦神經及其成份。

11.通常能識別兩種類型的痛覺-快痛和慢痛,但中樞神經系統分理這兩種痛覺是不同的。下列有關

這些痛覺的描述,下列描述正確的是哪些?為什么?

12.試述在孤束核發生突觸的傳入神經元是哪些反射的傳入部分?

13.根據三叉神經的功能,若損傷三叉神經,引起的感覺和反射障礙的情形怎樣?為什么?

14.腦干中主要纖維束交叉有哪些?其位置和性質如何?

12.右側半脊髓胸4~5節段半橫斷后,在橫斷平面以卜.(1)身體何側喪失了痛溫觸覺?(2)何側肢體喪失了本體覺?(3)何

側肢體不能隨意運動?這時扣擊該側下肢的骸韌帶還能不能引起歌反射(臨床上又名膝跳反射)?為什么?

13.請寫出聽聲音轉頭、轉眼的反射徑路。

14.試述面癱有兒種形式,分別有什么表現?

15.試述軀體運動神經、內臟運動神經之間的不同點?

16.如果?位患者患右側面神經周圍性麻痹,刺激雙眼角膜會產生什么情況?為什么?

17.解釋眶上裂綜合征、巖尖綜合征和頸靜脈孔綜合征的解剖學基礎。

18.試述食管的解剖。

19.請回答與乳腺癌有關的幾個解剖學問題:(1)據臨床統計,乳腺癌多發生于外上象限,這有何解剖

學原因?(2)臨床認為乳腺腫塊若推不動,則惡性的可能性較大,這怎樣解釋?(3)乳腺癌患者的乳房

皮膚有時會表現橘皮樣變,這是何解剖學因素造成?

二、神經系統病例分析

人體解剖學課程學習中,神經解剖學部分是一個難點,但同時又是一個重點。我們必須了解神經

系統的結構和機能,才能解釋其疾病出現的最簡單現象。以下通過對一些神經系統實病例的討論,

從癥狀來了解其可能損傷的細胞核閉及纖維束等結構,反過來解釋實例中可能出現的癥狀,將會使

我們加深對神經系統結構和機能的認識,從而掌握神經解剖學的基本知識。

【病例1】女孩,5歲,2個月前突然高熱39.5℃,3天后發現左下肢不能活動,經治療后體溫雖降

至正常,但左下肢的運動并未恢復,且肢體逐漸變細,需持杖行走。檢查發現:頭、頸、兩上肢及

右腿無運動障礙;左下肢完全癱瘓,肌張力減退,腱反射(膝和跟腱)消失,足肌、小腿肌及大腿后面

肌松弛,肌肉明顯萎縮,無病理反射和其他任何感覺障礙。試分析病變發生的部位。

【病例2】青年女子,25歲,主訴近數月來,自覺兩上肢內側感覺異常,曾兩次吸煙時煙頭燙傷

手指,而無痛覺。檢查發現患者兩上肢(包括臂、前臂和手)前、后面內側半的皮膚痛、溫覺缺失,而

觸覺和深感覺保留。雙手肌肉明顯萎縮,手指不能作收、展運動及拇指的內收、對掌運動;前臂肌

有些萎縮,雙側腕關節的屈伸運動乏力。患者雙眼上臉下垂,瞳孔縮小。

【病例3】男,60歲,主訴近一年來行走困難,走路不知深淺,在黑暗處更嚴重,甚至不敢行走。

檢查發現:患者步態不穩,兩足過度叉開站立。令其雙足并攏直立,睜眼時尚可,如閉眼則立即搖

晃傾倒(Romberg征陽性)。兩下肢的肌力正常,骸腱和跟腱反射消失。臍平面以下雙側深感覺和兩點

辨別覺均消失,但觸覺僅減弱。

【病例4】患者男性,46歲,背部被人戳了一刀,1年后,脊髓損傷所致的左下肢完全癱瘓依然

存在。檢查發現:左下肢隨意運動消失,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肌無明顯萎縮,Babinski征陽

性。右側軀干肋弓以下和右下肢的痛、溫度覺喪失,但本體覺和觸覺基本正常;左側軀干劍突平面

下和左下肢的意識性本體感覺(位置覺)消失,左半身自乳頭以下精細觸覺(兩點辨別覺)消失,

觸覺減弱。其它未發現異常。試分析病變的部位發生在哪一側,損傷了哪些結構?并解釋產生上述癥

狀的原因。

【病例5】男,61歲,在數周前,突然昏迷不醒。意識恢復后,出現右上、下肢不能動彈,舌活

動不靈活。檢查發現:①右上、下肢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Babinski征陽性,無

肌萎縮。②伸舌時舌尖偏向左側,左側半舌肌明顯萎縮。③身體右側(除了面部外)本體感覺和兩點辨

別覺完全喪失。全身痛、溫覺正常。試分析此病變的部位。

【病例6】患者,男,45歲,在2個月前突然頭暈倒地,但神志還清醒。隨后出現語言不清,右

手運動不協調。檢查發現:患者右側J下肢運動失調,但肌張力和反射正常。右側軟腭和聲帶癱

瘓,腭垂偏向左側。兩足靠攏站立并閉目時,身體傾向右側。右側面部和左側軀干和四肢痛、溫感

覺喪失。其他感覺正常。

【病例7】男,64歲,突然昏迷,意識恢復后感到左側上、下肢運動不協調,檢查發現:左側肢

體共濟失調,動作時手震顫,靜止時消失,指鼻不準。半身感覺障礙,深、淺感覺消失。左側面部

深、淺感覺也喪失,咀嚼肌癱瘓。

【病例8】患者,女性,45歲,幾個月前,初覺右側四肢無力,動作不靈。隨后,說話也困難,

視物出現重影。檢查發現:左眼外斜視,上瞼下垂,瞳孔比右側大,直接對光反射和調節反射消失。

向前平視時,左眼轉向外下方。右側眼裂以下面肌癱瘓,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左側。伸舌時

舌尖偏向右側,無舌肌萎縮。右側上、下肢痙攣性癱瘓,腱反射亢進,Babinski陽性。試分析此患

者病變的部位。

【病例9】患者,男性,65歲,在一次情緒激動時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急診入院。2天后意識

恢復,但右側肢體癱瘓,數周后入院檢查發現:①右上、下肢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

進;②整個右半身的淺、深等各種感覺喪失,但痛覺仍存在;③瞳孔對光反射正常,但兩眼視野右

側同向性偏盲;④右側眼裂以下面肌癱瘓,鼻唇溝變淺,發笑時口角歪向左側。右側舌肌癱瘓,伸

舌時舌尖偏向右側,無舌肌萎縮。試分析患者病變部位、病變波及的范圍,并解釋出現上述癥狀的

原因。

【病例10】年青女子,18歲,一天忽然暈倒,不省人事達幾小時。意識恢復后,不能說話。檢查

發現:右上肢痙攣性癱瘓,隨意運動喪失,肌張力增強,腱反射亢進。右眼裂以下面肌癱瘓,伸舌

時舌尖偏向右側,無肌萎縮。唇、舌能夠運動,發音無障礙,但不能說出規則的言語。其它無異常。

【病例11】患者,女性,35歲。醫生檢查發現其左眼上瞼下垂,眼球轉向外側,視近物模糊,瞳孔

散大,對光反射消失。請根據所學神經解剖學知識分析該征象產生的原因。

【病例12】患者,男性,45歲,檢查發現:左眼內斜視,左側面部表情肌癱瘓,聽覺過敏,舌前

2/3味覺障礙,左眼眨眼反射消失,淚液分泌障礙,同時伴有右半身痙攣性癱瘓。試分析此患者病變

的部位。

【病例13】患者,男性,25歲。夜間頭面部靠近車窗,睡著后受涼,1天后感到右側頰部無力,右

眼閉不緊,口內干燥,進食無味而就診。檢查發現右側額紋消失,右眼閉合不全,右側鼻唇溝變淺,

口角歪向左側,右側舌前2/3味覺障礙,無聽覺過敏。請根據所學神經解剖學知識分析該征象產生

的原因。

【病例14】有甲、乙兩位患者,檢查后對他們的癥狀對比如下:甲睜開眼睛時,走路、站立看來

都還好,但閉眼走兒步就會搖晃不穩,閉眼站一會身體就開始晃動,得趕快睜開眼睛。叫他用手指

接觸自己鼻尖,睜開眼睛時指得又快又準,閉上眼睛就指不準,手晃動。乙無論睜眼閉眼都站立不

穩,醉漢步態,指鼻不準。試分析甲、乙兩位患者病變的部位。

【病例15】患者,男性,35歲,檢查發現:患者從肚臍平面開始,右側下半身痛、溫覺喪失,左

下肢本體覺喪失。醫生需要對患者進一步做臨床檢查或手術,請你根據所學神經解剖學知識為其提

供定位依據(分析該患者病變位于脊髓何側、何平面?該平面相當于何椎體平面?)

【病例16]老太太68歲從香港回內地觀光,因嘔吐腹瀉就醫。在靜脈輸液時,護士見患者總不

說話而嗜睡,引起注意,欲詳問病情,受患者家屬阻擾,乃測血壓,為170/110,脈搏慢而有力。

患者表情淡漠,應答半句又睡著了。護士立即減慢輸液速度,將情況報告醫生,并做好必要準備。

腰椎穿刺抽出血性腦脊液,證實腦出血診斷。第3天癥狀更加明顯,左側上下肢不會動,口角歪向

右側,左眼瞼不能閉,仲舌舌尖偏左,左半身痛溫覺喪失,左上、下肢本體感覺喪失。請問神經系

統損傷在什么地方?并作解釋。

【病例17】患者,男性,36歲,頭部外傷,入院時神志清醒。第1、2天下床活動,第3天早晨護

十推理床鋪時發現枕頭和床單皺亂,患者卻很安靜地睡在那里。問同室患者,得知患者昨晚輾轉不

眠,頭痛小安。護士向他問話,發現遲遲不應,閉眼而睡。急忙檢查患者瞳孔,發現左側比右側大

近一倍且對光反應遲鈍。乃通知負責醫生。1個多小時后醫生才到,檢查角膜反射減弱,患者已處

于昏睡狀態。給重刺激右側上下肢仍能活動避讓,左側上下肢活動減弱,乃急送手術室。手術證實

左側硬膜外血腫形成,推左潁葉的海馬旁回鉤疝入小腦幕切跡,形成了小腦幕切跡疝。請解釋瞳孔

癥狀和左側肢體活動減弱的解剖學原因。

【病例18】患者,女性,24歲,18歲時曾患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用大量青霉素治療6周痊

愈。8天前,在工作中,忽然暈倒,神智不清約1小時,當意識恢復后,仍神智模糊,不能說話。

檢查發現:(1)右上肢痙攣性癱瘓,隨意運動消失,無肌萎縮;(2)右眼裂以下面肌麻痹;(3)吐舌時舌

尖伸向右側,舌肌無萎縮;(4)右下肢和左上、下肢無改變,無視、聽覺和軀體感覺障礙;(5)唇、舌

能夠運動,但吐字不清,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問話時只能回答簡單的幾個字,如“行”或“不行”。

試分析患者的病變部位,并解釋出現上述癥狀的原因。

【病例19)在急診室,有一位左手重度燒傷的女性患者。當她看到燒傷部位后,才意識到燒傷。神

經病學檢查發現在兩上肢的大部分和胸部第1胸神經分布的皮節有兩側分離性感覺喪失(觸覺和位覺

幾乎正常,而痛溫覺消失或減弱),在肩關節周圍的一方形巾區上下的所有感覺正常。試回答以下問

題:(1)該患者損傷很可能損傷什么結構?(2)患者的病情不幸進展到一定時候,出現左前臂肌變弱和

左手內肌弛緩性萎縮性癱瘓,這些體征是由于損傷擴展至哪個結構?(3)后來,患者發生左眼球陷沒,

左眼瞼假性下垂和左側瞳孔縮小。左手皮膚和指甲出現營養不良性變化,這些發現表示脊髓空洞形

成已累及什么結構?(4)該病例的損傷部位可能局限于什么部位?

【病例20】一位患者下肢感覺喪失并有位置覺和振動覺損害。此外,患者患神經根痛和感覺異常,

存在明顯的共濟失調和伴深趾反射減弱的行走困難,下肢尤為明顯。該病變很可能的位置在哪里?

為什么?

【病例21]一患者出現左半身痛、溫覺喪失(左面部除外),右側面部痛溫覺喪失而觸覺正常。由于

腭拉向左側,出現吞咽困難和發音障礙,右側咽壁的咽反射消失,還有右側聲帶麻痹而引起的聲音

嘶啞。試回答以下問題:(1)因腭偏向左側出現的吞咽困難和發音障礙,右側聲帶內收出現的聲音嘶

啞,這綜合癥狀是由于病變累及哪條腦神經?(2)該患者左半身痛溫覺喪失,最好的解釋為病變涉及

哪條傳導束?(3)右側面部觸覺正常,最好的解釋是觸覺纖維經過不同的徑路。這些觸覺纖維聯系腦

干的什么核團?(4)在該患者中,腦的損害肯定位于什么部位?

【病例22】一位老年患者出現左眼肌癱瘓、外斜視、眼瞼下垂和瞳孔散大。此外有咀嚼肌、舌和右

上半面部肌減弱的假性延髓病癱瘓和右下半面部肌肉癱瘓,還存在右半身癱瘓。試回答以下問題:(1)

該患者左眼瞼下垂是由于病變累及了什么結構?(2)該患者左眼瞳孔散大是由于病變累及了什么神

經纖維?(3)由于面神經核上、下兩半的神經分布形式不同,產生下半面部完全性癱瘓和上半面部假

性延髓病癱瘓。皮質延髓束在面神經核確切的分布形式是什么?(4)患者出現左眼交叉性動眼神經麻

痹,并有咀嚼肌、舌、上半部面肌減弱的假性延髓癱瘓,右側下半部面肌完全性癱瘓和右半身交叉

性癱瘓。指出該病變位于腦的部位,為什么?

【病例23】患者,男,60歲,主訴近4年兩下肢銳痛。最近疼痛發作頻繁,有時很重,需要服

止痛片。近1年來行走困難。醫生檢查時發現:患者步態不穩,兩足過度叉開站立;Romberg征陽

性(令患者閉眼兩腳靠攏直立時,患者左右搖擺,兒乎跌倒,這是因為失去下肢本體感覺)。兩瞳孔

大小不一,無瞳孔對光反射,但視近物時(調視反射)瞳孔收縮(這是典型的Argyll-Robertson瞳孔,

出現于梅毒性脊髓病患者)。無其它腦神經癥狀。肌力正常,兩下肢旗腱和跟腱反射消失。兩下肢位

置覺和振動覺消失。兩上肢稍有缺陷。試分析患者的病變很可能的位置在哪里?為什么?

【病例24】男孩,5歲,早晨起床后嘔吐,站立不穩,走路時常向后跌倒。檢查時發現:患兒站立

時兩腳叉開,眼底鏡檢查發現兩眼嚴重視神經盤(乳頭)水腫,表明顱壓過高。可能有顱內腫物存在。

上、下肢肌張力有些下降,無眼球震顫和感覺缺陷。患兒行走時,未發現向側方傾跌。試分析患者

的病變位置,為什么?

【病例25】女孩,13歲,出生時正常,嬰兒期未患過嚴重疾病,幾歲時生長發育正常。近來身高、

體重均較同齡者低。智力發育正常。8歲時發生過頑固性多尿,伴有煩渴。當時給予垂體后葉加壓

素(vasopressin)治療,有顯著療效。檢查時發現:身高、體重都比同齡者低下,營養不良,無色素

沉著和皮下腫物。外生殖器嬰兒型。視神經盤(乳頭)稍微蒼白,完全雙潁側偏盲。顱側位X線像表

示蝶鞍增大,鞍背有侵蝕。試分析患者的病變位置,為什么?

【病例26】患者,男,68歲,右手震顫已有半年。睡熟時震顫即消失,最近逐漸加重。自覺四肢肌

有時不靈活。檢查時發現患者談話時很少笑,很少眨眼,發音低而無力。行走時步態姿勢還正常,

只是右上肢肘關節屈曲。坐下時,右手交替收縮和放松,安靜時加重。以右手拿住病歷,震顫暫時

停止,但將病歷放在桌上后,震顫又重新出現。患者右肘、腕關節在被動運動時肌張力增強。淺、

深感覺無異常,反射正常。試分析患者的病變位置,為什么?

三、答題要點和答案

(一)論述題

1.分布到舌的神經有:①三叉神經下頜神經的舌神經,分布到舌前2/3黏膜,管理舌前2/3黏膜

的一般感覺),級感覺神經元胞體在三叉神經節,中樞突入腦干,終止于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

神經脊束核;②面神經的味覺纖維,經鼓索、舌神經分布到舌前2/3味蕾,管理舌前2/3黏膜

的味覺(特殊內臟感覺),一級感覺神經元胞體在面神經膝神經節內,中樞突入腦干,終止于孤束核

頭端;③舌咽神經的舌支,管理舌后1/3黏膜的一般感覺和味覺,接受一般內臟感覺和味覺(特

殊內臟感覺),一級感覺神經元胞體在舌咽神經下神經節,中樞突入腦干,終止于孤束核中上段;

④舌下神經,軀體運動纖維發自延髓舌下神經核,分布于舌,支配舌內、外肌的運動。交感神經

管理舌的血管平滑肌。

2.分布于視器的神經:①視神經分布于視網膜。②動眼神經分布于大部分眼外肌、瞳孔括約肌、睫

狀肌。③滑車神經分布于上斜肌。④展神經分布于外直肌。⑤三叉神經(眼神經)管理眼部的一般感

覺。⑥面神經肌支支配眼輪匝肌運動;面神經的副交感纖維巖大神經在翼腭神經節換元后,節后

纖維管理淚腺分泌;交感神經管理瞳孔開大肌。

3.第m、劃、IX、X對腦神經內含有內臟運動(副交感)纖維。第HI對腦神經中的副交感節前纖維發自

動眼神經副(交感)核,經睫狀神經節換元,節后纖維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第VII對腦神經的副

交感節前纖維發自上泌涎核,一部分經翼腭神經節換元,節后纖維支配淚腺及鼻腭黏膜腺體;另

?部分經下頜下神經節換元,節后纖維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第IX對腦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纖維

發自下泌涎核,經耳神經節換元,節后纖維支配腮腺。第X對腦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纖維發自迷走

神經背核,在頸部及胸、腹腔器官附近或壁內的副交感神經節(器官旁節或器官內節)換元,節后纖

維分布于相應的器官,支配不隨意肌和腺體。

4.瞳孔對光反射的反射通路:光線一視桿、視錐細胞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一視神經一視交叉一

視束一頂蓋前區一雙側動眼神經副核f動眼神經一睫狀神經節一節后纖維一瞳孔括約肌。左側視

神經損傷,左眼直接對光反射消失,間接對光反射存在;左側動眼神經損傷,左眼直接和間接對

光反射都消失。

5.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為:旗韌帶內本體感受器一股神經一脊髓腰2-4前角->股神經->股四頭肌。本體

感覺通路:髓韌帶內本體感受器一股神經一腰24脊神經節細胞(第一級神經元)一相應脊神經后

根一脊髓后索f薄束f薄束核(第二級神經元)一內側丘系交叉一對側內側丘系一背側丘腦腹后外

側核(第三級神經元)一丘腦中央輻射(經內囊后肢)一大腦皮質中央后回上部。

6.在橋延溝外側、與撅骨巖部內耳門相對處,由腦干的延髓、腦橋和小腦三者的交角處,臨床上稱為

腦橋小腦三角。腦蛛網膜下腔在此處擴大為腦橋小腦角池,為橋池向外側的延續。其前外側界為

撅骨巖部內側壁,后界為小腦中腳和小腦半球,內側界為腦橋基底部或延髓上外側部。第四腦室

外側隱窩經外側孔開口于此池。前庭蝸神經和面神經由此池入內耳道,小腦卜前動脈和迷路動脈

也越經此池。臨床上腦橋小腦角綜合征(CushingII型綜合征),常見于蝸神經纖維瘤。可使腦橋小

腦角池內出現腫塊影并伴有內耳門明顯擴大。此瘤生長緩慢,隨病變發展而出現不同癥狀:第一階

段,出現蝸神經刺激癥狀,如耳鳴或聽覺異常。隨后可出現蝸神經受壓損傷癥狀,如喪失聲響空

間定位能力及音頻分辨力,甚至患側耳聾;第二階段,瘤體逐漸擴大,可壓迫前庭神經、面神經、

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副神經,向上還可刺激三叉神經,此時可出現面肌麻痹、面部疼痛、吞咽

困難以及發音障礙(dysathriad)等;第三階段,瘤體繼續擴大向后壓迫小腦,可能出現共濟失調(ataxia)

和運動失調(incoordination);第四階段,瘤體壓迫第四腦室,腦脊液循環受阻,出現顱內壓增高的

癥狀。

7.錐體系的皮質核束在腦干伴皮質脊髓束走在中腦大腦腳腳底、腦橋基底部和延髓錐體,在此經過

中,皮質核束的離群纖維相繼分離,深入腦干,直接或間接支配軀體運動核和特殊內臟運動核。

大腦腳的損傷在支配面神經核的離群纖維發出部之上損傷了皮質核束,造成損傷對側面神經核上

癱。脊髓下頸段損傷,損傷了下行的皮質脊髓束纖維,表現為損傷平面之下同側肢體的痙攣性癱

瘓,因為軀干肌接受雙側皮質脊髓纖維支配,癱瘓不明顯,所以主要呈現損傷側下肢的痙攣性癱

瘓。同時,下頸段為正當發出支配上肢神經的頸膨大區段,損傷造成的頸膨大段脊髓前角細胞的

損傷引起傷側上肢的下運動神經元(弛緩性)癱瘓。

8.隨著人類的進化,首先出現了語言,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后又出現了圖形,即將語言的內容

用圖形記錄下來,來加強記憶,后在圖形的基礎上發展成文字。生理學上將語言、圖形、文字稱

為“第二信號系統”(第一信號系統為實物),在大腦皮質中所有與該功能有關的皮質區均屬該系統,

包括額下回后部的運動性語言中樞(Broca區)、額中回后部的書寫中樞、緣上回和頻上回后部的聽

覺性語言中樞、角回的視覺性語言中樞()。右利者(習慣使用右手者)的語言優勢半球位于左側大

腦半球;左利者則相反。大量患者的臨床觀察結果也支持該現象,即左側半球的病變若影響與語

言有關的中樞,則會出現失語癥,而右側半球的病變較少發生失語,因為大部分人善于使用右手。

9.橋延溝為腦橋與延髓在腹側面的分界線,自外向內依次有第VIII(前庭蝸神經)、VII(面神經)和VI(展

神經)對腦神經附著。

(1)前庭蝸神經分前庭神經和蝸神經,兩者在連腦處緊密相貼,前庭神經位于內側,蝸神經位

于外側。前庭神經傳導位置感覺,來自內耳道底的前庭神經節,該神經節中樞突終止于前庭神經

核,周圍突布于內耳的位置覺感受器(壺腹帽、橢圓囊斑和球囊斑)。前庭神經在內耳道內時,有2

支細支與面神經相接,這種細支可能為前庭裝置范圍內血管的傳出纖維,也可能為面神經的一種

迷途纖維,暫與前庭神經結合,然后又回到面神經。前庭神經中有一部分纖維來自后半規管壺腹

及球囊,先經蝸神經,然后再回到前庭神經。蝸神經來自蝸神經節,又稱蝸螺旋神經節,該節位

于蝸軸螺旋管內。蝸神經節中樞突終止于蝸神經核,周圍突布于內耳螺旋器上的毛細胞。

(2)面神經屬于混合性神經,含有5種纖維成分:特殊內臟運動、內臟運動、特殊內臟感覺、

一般內臟感覺、軀體運動纖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始于面神經核,內臟運動成分(副交感纖維)

起始于上泌涎核,一般和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均終止于孤束核。軀體感覺纖維終止于三叉神經脊束

核。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構成面神經運動根,位于內側,其外側為副交感纖維和內臟感覺纖維,構

成中間神經。運動根經內耳門f面神經管f莖乳孔出顱,布于面部表情肌和頸闊肌。中間神經的

感覺纖維來自膝神經節內的假單極神經節細胞的中樞突,周圍突主要經巖大神經和鼓索分布,一

般內臟感覺布于鼻腔后部及腭黏膜;特殊內臟感覺(味覺)布于舌前三分之二及腭黏膜;少量軀體感

覺纖維布于外耳道和耳后的皮膚。中間神經的副交感纖維一部分經巖大神經至翼腭神經節,交換

神經元后布于淚腺、鼻腔及腭部的小腺體,另一部分經鼓索至下領下神經節,交換神經元后布于

舌下腺和下頜下腺。

(3)展神經主要為軀體運動性纖維,起始于展神經核,可能還含有來自外直肌的本體感覺纖維。

當其行經海綿竇時接受交感神經叢及眼神經的交通支。展神經穿眶上裂進入眶腔,行于外直肌的

內側面并布于該肌。

10.橄欖后溝內自下而上有副神經(XI)、迷走神經(X)、舌咽神經(IX)出入。延髓內病變或枕骨大孔區

的病變均可累及上述腦神經。

(1)副神經是在進化過程中,自迷走神經分出,而成為獨立的一支。由兩種神經根組成,即腦

根和脊髓根。包括一般內臟運動和特殊內臟運動兩種纖維,故為運動性神經。一般內臟運動纖維

起于迷走神經背核,經延髓根(內支)與迷走神經合并,隨迷走神經分布于胸、腹部平滑肌和腺體。

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分兩種,一種起于疑核,也經延髓根合并于迷走神經,分布于咽喉的橫紋肌。

另種起于上位5~6個頸脊髓節的灰質前角外側部(副神經脊核),經脊髓根出顱外,分布于斜方肌

及胸鎖乳突肌。

(2)迷走神經也含5種纖維成分:一般內臟感覺、特殊內臟感覺、特殊內臟運動、一般內臟運

動、一般軀體感覺。以8To條根絲附著于延髓橄欖體背側與灰小結節之間的縱溝內(橄欖后溝),

在舌咽神經根下方與之排成一行。內臟感覺纖維來自下神經節內的假單極神經節細胞,中樞突入

腦干終止于孤束核,一般內臟感覺神經的周圍突分布于心臟、主動脈弓、呼吸器及結腸左曲以上

消化管和消化腺。特殊內臟感覺分布于會厭及腭的味蕾。一般軀體傳入纖維來自上神經節,中樞

突止于三叉神經脊束核,周圍突分布于外耳道的皮膚。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屬于副交感神經,起于

迷走神經背核,止于心臟、呼吸器、消化器的神經節,在此交換神經元,節后纖維布于心肌、平

滑肌和腺體。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于疑核,支配由第4、5蛆弓發展采的喉及哂部的橫紋肌。

(3)舌咽神經含5種纖維成分:特殊內臟感覺、一般內臟感覺、一般軀體感覺、特殊內臟運動

和一般內臟運動。以3~6條根絲自延髓上部灰小結節與橄欖體之間的溝內出腦,恰位于迷走神經

根的上方。舌咽神經支配原由第三對鯉弓演化來的皮膚、黏膜和肌肉。感覺纖維來自上神經節和

下神經節。這兩個神經節內均為假單極神經元。下神經節細胞中樞突入腦后終止于孤束核,其周

圍突分為兩部:一部分傳導舌后1/3味覺(特殊內臟感覺);另一部分傳導舌后1/3和咽部的痛、溫

覺和觸覺(一般內臟感覺)。上神經節細胞中樞突止于三叉神經脊束核,其周圍突傳導耳后皮膚的感

覺(一般軀體感覺)。舌咽神經的運動纖維有兩種,?種起于疑核上部(特殊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咽

部的橫紋肌;另一種起于下泌涎核(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在耳神經節交換神經元,節后纖維分布于

腮腺。

11.①當神經沖動達丘腦時,有意識地識別痛覺刺激;②快痛刺激通過脊髓丘腦側束直接傳至丘腦,并

按身體的局部排列,能明顯地確定快痛的部位;③慢痛纖維在達丘腦之前,在網狀結構內發生突觸。

這些纖維不參與提供間歇的、空間的或短暫的信息;④破壞痛覺在大腦皮質的投射區會引起痛覺喪

失。①?③均正確。傳遞銳利、針刺樣疼痛的粗而快速傳導纖維,通過按身體局部排列的脊髓丘腦

束直接投射至丘腦,在丘腦意識到疼痛。除疼痛意識外,其它疼痛性質需要頂葉皮質的影響。彌

散性的燒灼痛或搏動性疼痛山脊髓網狀束的細而慢速傳導纖維傳遞。脊髓和延髓網狀結構內的慢

速多突觸。傳導徑路終止于延髓、腦橋、中腦和丘腦內的網狀核;脊髓網狀徑路不是按身體局部

排列,只提供疼痛意識,不能確定疼痛位置。由于在丘腦就覺察到疼痛,所以破壞皮質投射區不

會消除疼痛。脊髓前外側切除術,包括切除脊髓前2/4,就會中斷投射至丘腦腹后核和板內核的

纖維。

12.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內的一般內臟傳入纖維都終止于孤束核。增高了的血壓刺激位于頸動脈壁上

的壓力感受器,感受的信息由舌咽神經傳入至孤束核,再和迷走神經背核聯系,完成減慢心率的

反射。從頸動脈小球化學感受器發出的信息也是由舌咽種經傳遞至孤束核,還通過聯系呼吸中樞

的孤束而影響呼吸,例如主動脈體反射是由迷走神經傳遞的。嘔吐反射是刺激咽后壁山進入孤束

的舌咽神經傳入纖維傳入,再與疑核發生突觸,疑核發出傳出纖維至咽橫紋肌,使之收縮和上提

咽而完成反射。咳嗽是刺激咽、氣管、支氣管樹、外耳道或鼓膜后的反應,傳入信息經迷走神經

達孤束核,最后由疑核發出纖維至咽喉肌完成突觸后反射。

13.角膜反射依靠完整的三叉神經感覺纖維和面神經運動纖維。感覺纖維的旁支進入上部三叉神經脊

束中的三叉神經感覺核,后與面神經核的神經元構成突觸。從面神經核發出的運動纖維支配閉眼

的眼輪匝肌。聯系纖維進入兩側面神經核,能同時閉合雙眼。三叉神經受損,使面部、鼻、口腔、

牙和部分硬腦膜的觸痛覺不能傳入,而咀嚼肌牽張感受器發出的沖動也被阻斷。三叉神經的特殊

內臟運動纖維支配咀嚼肌、鼓膜張肌和腭帆張肌。沒有鼻黏膜的感覺傳入,噴嚏反射就不存在。

14.位于延髓的纖維束交叉有錐體交叉和丘系交叉。

(1)錐體交叉:在錐體下方,70%~80%錐體束纖維由前向后于中央管腹側左、右交叉,稱為錐

體交叉,交叉后的纖維進入脊髓外側索,形成皮質脊髓側束;少部分(20%~30%)未交叉的纖維進

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質脊髓前束。此為運動交叉,一側大腦皮質管理對側肢體運動。

(2)內側丘系交叉:由薄束核和楔束核發出的傳導深感覺和精細觸覺的二級纖維由后向前繞中

央管的腹外側、呈弓形進行左、右交叉,稱為內側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纖維在錐體束的后方轉而

上行為內側丘系。此為感覺交叉,一側大腦皮質接受對側肢體的深感覺傳入。

位于腦橋的纖維束交叉有三叉丘系交叉和外側丘系交叉。

(3)三叉丘系交叉:由三叉神經脊束核和三叉神經腦橋核發出的傳導頭面部感覺的二級纖維越

邊,交叉至對側,為三叉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纖維轉而上行,形成三叉丘系,將頭面部的一般軀

體感覺傳向感覺中樞。

(4)外側丘系交叉:由蝸神經的腹、背核發出的傳導聽覺的二級纖維,于腦橋下部被蓋和基底

之間越邊,穿過縱行的內側丘系,左、右交叉,稱為外側丘系交叉。交叉纖維于腦橋被蓋和基底

之間形成紡錘形的結構,叫做斜方體。斜方體的纖維穿過內側丘系后,轉而上行,為外側丘系。

位于中腦的纖維束交叉有小腦上腳交叉、被蓋背側和腹側交叉。

(5)小腦上腳交叉:小腦齒狀核發出的纖維出小腦,于小腦上腳中前行,漸沉入腦橋被蓋部,并

進行左、右交叉,稱為小腦上腳交叉;交叉后的纖維上行,分別終止于中腦的紅核、背側丘腦的

前核、腹中間核、腹前核等。

(6)被蓋背側交叉:由中腦上丘發出的纖維向腹外側繞中腦導水管周圍的灰質,進行左右交叉,

稱為被蓋背側交叉;交叉后的纖維于脊髓前索下行,為頂蓋脊髓束。

(7)被蓋腹側交叉:由中腦紅核發出的纖維于中腦被蓋的腹側進行左、右交叉,為被蓋腹側交

叉,交叉后的纖維進入脊髓,稱為紅核脊髓束。

12.右側半脊髓胸4~5節段損傷后可傷及皮質脊髓側束、薄束、脊髓丘腦束及、T?灰質及脊髓小腦前、后束、紅核

脊髓束等,出現布朗一色夸綜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感覺分離。在橫斷平面以下:①在對側平面1~2脊髓節

段以卜.痛溫覺喪失。因右側脊髓丘腦束傳導的是對側平面1~2個脊髓節段以卜后角的痛溫覺沖動,所以它被切斷

后身體左側半邊喪失痛溫覺。左側的觸覺沖動可隨左側的薄、楔束上行,故左側觸覺不受影響。②在同側損傷節

段以下本體感覺及精細觸覺消失。因后索的薄束被阻斷,使傳導同側的肌、腱、關節、皮膚的本體感覺和精細觸

覺被阻斷。所以右側受損后右下肢本體感覺喪失。③在同側損傷節段以下出現同側肢體痙攣性癱瘓(硬癱),屬上

運動神經元損傷,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肌肉不萎縮,可出現病理反射。因皮質脊髓側束支配的是同

側的前角運動細胞,所以右側受損后右下肢不能隨意運動。因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完好,又由了前角運動神經元失

去皮質脊髓側束的控制,故膝跳反射不但存在而且加強(亢進)。

13.(1)轉頭反射:聲波一外耳道一鼓膜一聽骨鏈(錘骨、砧骨、鐐骨)一卷骨底一前庭窗一前庭內外淋

巴一前庭階的外淋巴、蝸孔、鼓階的外淋巴一膜蝸管的內淋巴一Corti器毛細胞一螺旋神經節細胞

的周圍突f螺旋神經節細胞一螺旋神經節細胞的中樞突一蝸神經的前、后核(發纖維穿內側丘系

左、右交叉)一斜方體一外側丘系一上橄欖核一副神經核一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一收縮轉頭。

(2)轉眼反射:外側丘系的部分纖維一上橄欖核一動眼神經核、展神經核、滑車神經核一雙側

的有關眼球外肌f收縮一轉眼。

14.面癱分三類:核上性面神經麻痹、核性面神經麻痹、核下性面神經麻痹。

(1)核上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核內支配眼裂以上的面上部表情肌(額、皺眉、及眼輪匝肌)

的神經元接受雙側的皮質核束控制,而支配眼裂以下的面下部表情肌(頰肌、笑肌等)的神經元僅接

受對側皮質核束的捽制。所以一側核上性面癱,僅表現對側面下部表情肌的癱瘓,鼻唇溝變淺和

口角偏向對側,面上部的表情肌運動皆無障礙。發病原因多為腦血管疾病或腦腫瘤,常伴有同側

偏癱或上肢癱等其他癥狀。

(2)核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核(下運動神經元)受損時,面部同側表情肌的運動都受影響,面

上部和下部表情肌都麻痹。常發生在腦橋的疾患,如腫瘤、出血.、炎癥等。可伴有鄰近腦組織的

損傷,如第V、VI對腦神經、感覺束及錐體束等損傷癥狀。

(3)核下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出腦后,在顱后窩內可能發生損傷,如聽神經瘤和腦橋小腦三

角處的其他腫瘤以及腦膜炎等。此處面神經損傷肘,常使其中間神經及前庭蝸神經同時受累,所

以除面神經麻痹癥狀外,伴有耳聾及舌前2/3味覺喪失等癥狀。

面神經在面神經管內,可以因顱骨(飄骨巖部)骨折、中耳和乳突感染及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

(面部受冷風侵襲后可能發生)等原因而受損傷。但因被侵犯的水平不同,除面肌癱瘓外,可出現其

他癥狀。如損傷在膝神經節以上,巖大神經受損,則同側的淚液分泌減少或停止,并有汗液分泌

障礙。如損傷膝神經節,可引起乳突部疼痛及耳廓和外耳道的感覺遲鈍,外耳道中出現皰疹,并

有舌前2/3的味覺遲鈍。如在發出鐐骨肌支以上受損,則將產生味覺障礙和聽覺過敏。如在莖乳孔

以上受損并累及鼓索時,則舌前2/3的味覺缺失,患側唾液減少。

面神經穿出莖乳孔后,可因腮腺腫瘤及下頜角后的化膿性淋巴結炎累及,面部外傷或胎兒在

分娩時受產鉗壓迫等,引起損傷。主要表現為患側表情肌癱瘓癥狀:患側表情肌呈弛緩性癱瘓,

嘴角下垂;而健側肌張力強,將嘴角牽拉上吊。頰肌癱瘓,無力把口內食物推送向后,引起食物

積聚在患側口頰內,或易掉出口外。口輪匝肌及頰肌癱瘓,無法吹哨或吹氣。眼輪匝肌及皺眉肌

癱瘓,不能閉眼及皺眉。額肌癱瘓不能皺額。因患側眼瞼不能閉合,患者流淚不止,還可能有面

深部感覺喪失。

15.(1)支配對象不同:軀體運動神經支配骨骼肌,內臟運動神經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2)含纖

維成分不同:軀體運動神經只含軀體運動纖維,而內臟運動神經含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種

成分。(3)神經元數目不同,軀體運動神經一般從有髓到骨骼肌只有一級神經元,而內臟運動神經

從脊髓到所支配的器官需二級神經元(腎上腺髓質例外),第一級神經元胞體位于中樞,稱為節前神

經元,第二個神經元的胞體位于內臟神經節中,稱節后神經元。(4)神經纖維分布形式不同:軀體

運動神經以神經干的形式分支分布,而內臟神經的節后纖維常攀附臟器或血管形成神經叢,由神

經叢直接或隨血管的分支到達所支配的臟器。(5)神經纖維的髓鞘化程度不同:軀體運動神經一般

是比較粗的有髓纖維,而內臟運動纖維則是薄髓(節前纖維)和無髓(節后纖維)的細纖維。(6)受意識

控制的程度不同:軀體運動神經一般都受意識支配,而內臟神經則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直接

控制。

16.角膜反射依靠完整的三叉神經感覺纖維和面神經運動纖維。感覺纖維的旁支進入上部三叉神經脊

束中的三叉神經感覺核,后與面神經核的神經元構成突觸。從面神經核發出的運動纖維支配閉眼

的眼輪匝肌。聯系纖維進入兩側面神經核,能同時閉合雙眼。患面神經周圍性麻痹的患者,由于

角膜感覺是由三叉神經傳遞的,所以雙側角膜感覺均存在。但右側角膜反射的傳出部分(面神經)

不起作用,不能引出角膜反射。而健側(左側)的傳入和傳出部分都是完整的,所以刺激患側角膜會

引起對側眨眼(同感反應)。

17.(1)眶上裂綜合征:穿經眶上裂的神經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眼神經。眶上裂病變(外傷、

炎癥、腫瘤)時產生上述神經變損害的體征。X片可見眶上裂骨質破壞或增生。

(2)巖尖綜合征:所謂巖尖是指藏骨巖部的尖端區,此處為三叉神經節,海綿竇后部所在,該綜

合征(Gradeniso綜合征),可致展神經和眼神經受損,患側出現外直肌麻痹,額部皮膚感覺減退,

角膜反射遲鈍或消失,X線片可見該處的骨質破壞。

(3)頸靜脈孔綜合征:頸靜脈孔位于顱后窩與乙狀竇溝(乙狀竇)、橫竇溝(橫竇)相連通,該孔由

于粗大的頸內靜脈穿過而得名,同時還有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與之伴行。無論何原因造

成的該孔的病變,其主要體征為“三對腦神經”受損傷的表現,如咽肌、喉肌麻痹所致的嗆咳、

聲音嘶啞、心律失常等癥狀。

18.(1)食管的分部食管可分頸部、胸部和腹部三部。頸部自環狀軟骨下緣至胸骨頸靜脈切跡,長

約5cm:胸部自頸靜脈切跡至膈食管裂孔,長約18cm;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胃賁門,長約b2cm。食

管胸部以氣管權下緣為界分為胸上段和胸下段。臨床常用的分段是以主動脈弓上緣和肺下靜脈下緣

為標志,把食管分為上、中、下段。食管自胸廓上口入上縱隔后部,位于氣管與脊柱之間稍偏左側,

向下越經氣管權后方,逐漸位于中線上,在胸主動脈的右側沿心室下行至第7胸椎高度又偏左側,

在胸主動脈前方向左前下行,至第10胸椎高度穿膈食管裂孔續為腹部。

(2)食管的毗鄰食管前方有氣管、氣管杈、左喉返神經、左主支氣管、右肺動脈、心包、左

心房和膈。左主支氣管在乎第4、5胸椎間跨斌食管前方向左些處是食管的第二處狹窄,為異物常

嵌頓處。在第5胸椎以下,食管與左心房相鄰,左心房擴大可壓迫食管。后方有脊柱胸段及其與

食管間的食管后間隙,隙內有奇靜脈、半奇靜脈、胸導管、胸主動脈和右肋間后動脈。左側有左

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主動脈弓末端、胸主動脈、胸導管上份和左縱隔胸膜。右側有奇靜脈

弓和右縱隔胸膜。此外,在食管兩則有迷走神經繞肺根后方下行,左側者向下至食管前面,右側

者至食管后面,分別形成食管前、后叢,由叢發出食管支至食管,其余纖維繼續向下合成迷:走

神經前、后干,經食管裂孔至腹腔。

(3)食管的狹窄全長主要有三處狹窄:第一個狹窄在咽與食管相續處,正對第6頸椎平面,

距中切牙約15cm;第二個狹窄在左主支氣管跆越食管前左方處,約在第4、5胸椎間的椎間盤平

面,距中切牙約25cm;第三個狹窄在食管穿經膈食管裂孔處,約平第10胸椎平面,距中切牙約

40cm。這些狹窄是異物容易滯留的部位,也是腫瘤的好發部位。

19.(1)乳腺有一塊狀腺組織向腋窩方向突出,稱腋突,其量因人而異。腋突位于外上象限,此處的乳

腺組織比其余象限為多,因而癌發生率就較大。(2)正常乳腺位于淺筋膜內,其深面與胸大肌之間

隔有豐富的脂肪層,因此乳腺可自由推動。惡性的乳腺癌組織侵蝕性較強,向深面發展與胸大肌

的筋膜粘連甚至長進肌內,從而變得再也推不動。(3)乳房靠乳房懸韌帶(Cooper韌帶)懸吊在胸大

肌筋膜上,得以維持乳房挺拔的外形。乳房懸韌帶受癌細胞侵犯而縮短,將其附著的皮區拉向深

面形成小凹陷。癌組織侵犯淋巴管令局部淋巴回流不暢而出現水腫的話,小凹陷將更為顯著。橘

皮樣變常可作為乳腺癌的診斷依據之一。將乳房皮膚擠攏或拉緊小凹陷更形明顯。

(二)神經系統病例分析

【病例11從患者左下肢有明顯運動障礙、肌張力減退、腱反射消失、肌萎縮等癱瘓特點看,說明

不是中樞性(痙攣性)癱瘓而是周圍性癱瘓,即為下神經元損傷的弛緩性癱瘓。又因無感覺障礙,說明

不是周圍神經受損(周圍神經損傷一般兼有運動和感覺障礙),故病變在脊髓前角(左側)(圖1)。從癱

瘓累及左側整個下肢看,肌萎縮重在足、小腿和大腿后面,脊髓受損傷的主要節段在腰舐膨大的下

段(L「S4)。根據患者起病急,有高熱等急性炎癥的癥狀,診斷為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小兒麻痹癥)后

遺癥。

圖1病例1圖解

【病例2]本病臨床診斷為脊髓空洞癥,這是一種緩慢進行的脊髓變性疾病,主要病變是髓內有

空洞形成和膠質增生。患者脊髓空洞自中央管向周圍發展(圖2),向前破壞了在白質前連合兩側痛、

溫覺的交叉纖維,出現雙側對稱性痛、溫覺障礙。因未累及后索,觸覺和深感覺仍然存在。空洞擴

大侵犯了前角時,造成病變相應節段的肌肉弛緩性癱瘓和肌肉萎縮。從痛、溫覺缺失的皮膚節段和

肌肉萎縮看,病變主要在脊髓Q和T,節段。眼瞼下垂和瞳孔縮小是Homer征的主要表現。表明「二

的中間外側核受損。因脊髓「一2側角細胞發出的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經頸交感干上升至頸上神經節

中繼,節后纖維支配瞳孔開大肌和提上瞼的平滑肌(MUller氏肌)等。當T1側角細胞受損傷時,即出

現上瞼下垂和瞳孔縮小。

圖2病例2圖解

【病例3]臨床診斷為脊髓磨,這是一種慢性進展的脊髓實質梅毒,主要病變為脊髓后索和后根發

生變性和萎縮(圖3)。患者臍平面以下雙側深感覺,兩點辨別覺和腱反射消失,說明病變損壞雙側脊

髓后索,且病變上界在「0節段。觸覺不完全消失是觸覺還可通過脊髓丘腦前束向上傳導的緣故。

患者出現的行走困難,步態不穩是由于肌關節感覺缺失所致的感覺性共濟失調,它與小腦疾病的共

濟失調不同是通過視覺幫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故Romberg征陽性。而小腦性共濟失調則

閉眼和睜眼對直立穩定性都影響不大(Romberg征陰性)。

圖3病例3圖解

[病例4]此患者主要的癥狀是左側卜半身痙攣性癱瘓、本體感覺及精細觸覺障礙,對側下半身溫、

痛覺喪失,根據病史和患者的癥狀和體征,顯然不是周圍神經損傷,而是利刃刺傷了脊髓的傳導束(圖

4)。初步可以確定是由中胸段脊髓左側半邊橫切性損傷所致,即所謂布朗-塞夸(Brown-Sequard)綜合

征。傷區在第4胸椎,并偏左側,在這水平造成了脊髓第6胸節左側半損傷,切斷了左側的薄束所

以導致了同側第6胸神經(平劍突)平面以下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障礙:切斷了左側的皮質脊髓側束,

所以導致了左側下肢的痙攣性癱瘓:切斷了左側的脊髓丘腦束,而脊髓丘腦束是從對側經白質前連

合斜升上來的,所以導致了右側傷面下b2節平面(肋弓平面,約相當第8胸節)以下溫、痛覺喪失。

觸覺不完全消失是其沖動仍可經對側脊髓丘腦前束上傳。由于損傷是銳器刺傷,所以患者主要表現

為傳導通路損傷的癥狀,同側節段性神經周圍性損傷的癥狀不明顯。從患者感覺缺失在劍突水平以

下,推測脊髓受損傷的部位約在T6左側半,與外傷位置相符。

圖4病例4圖解

【病例5]①患者舌左半肌肉萎縮,伸舌時向左側偏斜,提示左側舌下神經核下癱,病變可能在左

側舌下神經核或它發出的左側舌下神經,舌下神經核位于延髓上部背側中線旁,它發出舌下神經根

穿延髓內側部,經錐體和橄欖之間出腦。此核下癱引起左側舌肌癱瘓,使右側舌肌失去對抗導致伸

舌時舌尖偏向右側。②右側上、下肢痙攣性癱瘓,提示支配左側上、下肢肌肉的皮質脊髓束受損,

在脊髓為右側,而在錐體交叉以上則為左側,皮質脊髓束在延髓構成錐體。結合患者同時出現右舌

下神經核下癱情況,推測病灶部位在左側延髓上部前內側區的舌下神經出腦水平,同時侵犯了左側

舌下神經根和錐體束。③由于病灶向背側傷及左內側丘系(圖5),因此,出現身體右側(除面部)本體

感覺和兩點辨別覺喪失。根據起病急的病史,為血管病變所致,診斷為舌下神經交叉性癱瘓,又稱

賈克森。ackson)綜合征。病變是脊髓前動脈血栓形成,累及延髓左側舌下神經根、錐體束和內側丘

系。

圖5病例5圖解

【病例6】臨床診斷為延髓背外側綜合征(Wallenberg綜合征).由于小腦后下動脈血栓形成,累及延

髓右背外側區(圖6)。患者由于病灶損傷脊髓小腦束,而出現同側共濟失調,且在兩足靠攏閉目站立

時,身體倒向病灶側。軟腭和聲帶癱瘓是損傷同側疑核引起。病灶波及三叉神經脊束和脊髓丘腦束,

則發生同側面部痛、溫覺和對側肢體痛、溫覺喪失的交叉性感覺異常。

圖6病例6圖解

【病例7】診斷腦橋被蓋綜合征(Raymond-Cestan綜合征),為血管性疾病所致,病灶位于腦橋外展神

經和面神經之上的左側被蓋部(圖7)。病灶損傷左側小腦上腳,出現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左側三叉

神經根、內側丘系和脊髓丘腦束同時受損,故出現交叉性感覺障礙,即病灶同側出現三叉神經分布

區深淺感覺消失;病灶對側半身深淺感覺喪失。病變涉及三叉神經運動核,出現同側周圍性咀嚼肌

癱瘓。

圖7病例7圖解

【病例8】患者左眼外斜視、眼瞼下垂、瞳孔散大提示左側動眼神經損傷。動眼神經嫗體運動纖維

支配提上瞼肌和眼上、下、內直肌及下斜肌,上瞼提肌麻痹導致上瞼下垂,內直肌麻痹使外直肌失

去對抗產生外斜視,其余肌肉的麻痹還引起眼球活動受限。動眼神經副交感纖維受損,使其所支配

的瞳孔括約肌麻痹,瞳孔開大肌失去對抗而引起瞳孔散大,同時對光反射消失。患者右側面神經和

舌下神經核上癱(右側下部面肌癱瘓導致右側鼻唇溝變淺和口角歪向左側,右側舌肌癱瘓,伸舌時舌

尖偏向右側)提示左側皮質核束受損。右側肢體痙攣(癱瘓同時腱反射亢進)提示左側皮質脊髓束受損。

皮質脊髓束和皮質核束合成錐體束,動眼神經根從中腦上丘平面發出經大腦腳內側出腦,而錐體束

行經中腦大腦腳底中份。由此提示,該患者病變部位定位于中腦左側動眼神經出腦處外側的大腦腳

底內(圖8),同時累及左側動眼神經根和錐體束。此病臨床上診斷為動眼神經交叉性偏癱征,又稱魏

伯(Weber)綜合征,可為大腦腳髓內的局部病變所致,也可以因外部壓迫(如小腦幕切跡疝)引起。

圖8病例8圖解

【病例9]本例左側半身感覺和運動障礙,根據感覺和運動傳導束都經過左、右交叉的情況,病變

部位應在右側,而且是傳導較集中的部位,據此可初步確定病變在右側內囊。①癱瘓為中樞性癱瘓:

右上、下肢痙攣性癱瘓表明皮質脊髓束受損,使皮質脊髓束支配的對側脊髓前角細胞失去了上運動

神經元的控制,表現為病灶對側半上、下肢肌肉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右側面神

經和舌下神經核上癱,表明皮質核束受損,病變涉及內囊膝部(皮質核束通過)和內囊后肢(皮質脊髓

束通過),由于皮質核束支配腦神經運動核的特點,腦神經分布區只表現為下部面肌和舌肌的核上癱。

右側的面神經核下部、舌下神經核失去了對側(左側)皮質核束的控制,表現為右側半眼裂以下的表情

肌、右側半舌肌癱瘓,口角受健側表性肌的牽拉而偏向左側,舌由于受領舌肌的牽拉,伸舌時舌尖

偏向右側。②感覺障礙的差別是由于位置、振動和辨別觸覺要求整個傳導通路必須完整。整個右半

身的各種感覺除痛覺外均喪失,是因為痛覺在背側丘腦水平已能感知,這說明了感覺沖動仍可傳至

丘腦:而其他感覺喪失則表明其感覺傳導路受損的部位是在丘腦以上。內囊后肢還有丘腦中央輻射

通行,內側丘系、脊髓丘系在丘腦腹后外側核換第三級神經元后,參與形成丘腦中央輻射,并經內

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第一軀體感覺中樞.由于內側丘系、脊髓丘系均為交叉后的纖維,故左側內

囊損傷會導致右半身深、淺感覺障礙。③雙眼視野右側同向性偏盲要發生在左側視束以上受損,說

明內囊損傷的范圍較大,損傷了經內囊豆狀核后部通行的視輻射所致。左眼題側半視網膜節細胞的

軸突直接(不交叉)進入左側視束,右眼鼻側半視網膜節細胞的軸突于視交叉處交叉后亦進入左側的視

束,故左側視束內含有來自兩眼左側半視網膜節細胞的軸突,與兩眼右側半視野均有關。左側內囊

受損,使左側視輻射纖維受損;左側視輻射發自于外側膝狀體,外側膝狀體又接受左側視束的纖維,

故進入外側膝狀體,換元后形成左側視輻射,經左側內囊后部投射到左側視覺中樞;內囊損傷,該

傳導路中斷,故雙眼右側半視野偏盲?聽輻射經過內囊豆狀核下部,因每側聽覺傳導通路接受兩耳

來的聽覺沖動,?側受損傷,不致引起聽覺障礙。由上綜合分析可推斷其病變在左側內囊,根據起

病急的病史,為血管病變出血所致。臨床診斷為左側內囊出血,且范圍較大,已傷及到皮質脊髓束、

皮質腦干束、丘腦中央輻射和視輻射(圖9)。

圖9病例9圖解

【病例10】右上肢以及面肌和舌肌的癱瘓都表明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圖10)。而上運動神經元損傷,

僅出現右上肢癱瘓而右下肢正常,只有在左側大腦皮質中央前回下部受損才會出現。此部前方為運

動性語言中樞的位置(優勢半球的Broca區),故此區同時受損,患者雖仍能發音,但喪失了說話能力。

診斷:運動性失語癥,是由于供應此區的大腦中動脈的分支血栓所致。

圖10病例10圖解

【病例11]該患者左眼上眼瞼下垂,為左側提上瞼肌癱瘓所致;左眼球轉向外側,是由于左眼內直

肌癱瘓、外直肌失去對抗所致;左眼視近物模糊,是由于睫狀肌癱瘓,晶狀體失去調節,造成物像

不能聚焦于視網膜上引起;左眼瞳孔散大和對光反射消失,是由于瞳孔括約肌癱瘓引起。以上的眼

外肌由動眼神經軀體運動纖維支配,眼內的平滑肌由動眼神經副交感成分支配。因此,該患者的病

癥是由于損傷了左側的動眼神經所引起。

【病例12】患者左側面部表情肌癱瘓、聽覺過敏、舌前2/3味覺障礙、眨眼反射消失、泌淚障礙提

示左側面神經膝神經節以上至面神經核部位的損傷。此種損傷導致面神經核下癱,所以左側面部表

情肌全癱瘓。眨眼反射消失是由于眼輪匝肌麻痹所致,聽覺過敏為鐐骨肌癱瘓引起,舌前2/3味覺

和泌淚障礙表明面神經的味覺和副交感纖維受損,還應有左側唾液腺和鼻腭黏膜腺體分泌的障礙,

可能臨床癥狀不明顯。患者左眼內斜視為左外直肌麻痹、內直肌失去對抗拉力所致,為左側展神經

損傷引起。右側半身痙攣性癱表明病變在左側面神經、左側展神經,同時累及左側未交叉的錐體束(皮

質脊髓束)纖維。綜合全部體征,病變應位于面神經丘水平左側腦橋基底部。臨床上稱之為展神經和

面神經交叉性癱瘓,又稱密拉-古布勒(Millard-Gubler)綜合征。

【病例13]此患者表現為面神經損傷癥狀。右側面肌癱瘓、舌前2/3味覺喪失、唾液分泌障礙又無

聽覺過敏,損傷應定位在面神經管內、鼓索發出部之上、鍍骨肌神經發出部之下。面神經離腦后,

行經、鄰接與分支情況頗復雜,不同部位損傷,癥狀有不同。若在莖乳孔以外處損傷,則僅有患側

面肌癱瘓;若在面神經管內鼓索與鐐骨肌神經發出部之間,則又有舌前2/3味覺喪失和唾液分泌障

礙;若在鐐骨肌神經發出部之上與膝神經節之間損傷,由于鎰骨肌麻痹則又伴有聽覺過敏;若在面

神經管內、膝神經節之上受損,除上述癥狀之外,又加上泌淚障礙;若損傷在內耳道處,除面神經

損傷癥狀之外,還伴有第VID對腦神經損傷的癥狀;若損傷在腦橋小腦角處,可伴有第川、IX、X對

腦神經受損癥狀。

【病例14]維持人體坐、立時平衡穩定,動作時協調準確,靠的是兩套系統:一套是本體感覺情報

系統的反饋,即隨時知道自己的體位是否傾側,動作是過了頭還是不及;另一套是小腦、基底神經

核等自動指揮協調系統。這兩套系統密切配合,維持體位平衡和動作準確,完成功能。甲患者是第

一套系統受損,即薄、楔束在頸段受損,上下肢的本體感覺喪失而表現癥狀。但當他睜開眼睛時通

過視覺能得到情報的補償,藉視覺進行反饋調節。乙患者則是小腦這套自動協調系統失靈,情報系

統完好也無濟于事。小腦受損癥狀和基底核受損癥狀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活動時震顫(發抖)不穩,不

動時正常,而后者恰相反,平時手或頭頸震顫,做活動時震顫停止,但后者由于肌張力增強,動作

緩慢而費勁。

【病例15】某平面以下所有區域的感覺均受損是上行的傳導束在該平面被橫斷的征象。本病例從臍

平面開始下半身感覺喪失,布于臍平面的神經為胸10節段,說明脊髓約在胸10節段處受到損害。

右側痛溫覺沖動是通過左側脊髓丘腦束傳導的,而左側下肢的本體覺沖動則靠左側的楔束傳導。綜

合兩者可知患者脊髓受損在左側,從脊髓節段與椎體的對應關系可知,胸10脊髓節段約與第7椎體

相對,這就為進一步臨床檢查或手術提供了定位依據。

【病例16】患者口角偏右說明左側面肌癱瘓,伸舌舌尖偏左說明左側舌肌癱瘓,因此該患者的總體

癥狀是左半身軀體運動和左半身軀體感覺喪失,腦出血的地方在右側內囊,屬高血壓血管硬化繼發

腦出血。

【病例17】患者左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是由于左側動眼神經受到左側海馬旁回鉤的壓迫牽扯,

血液循環障礙影響了其中的副交感節后纖維,使瞳孔括約肌癱瘓所致。左側匕下肢活動減弱則與

中腦被推向右側,右側大腦腳被勒于小腦膜切跡的邊緣,影響了大腦腳內的錐體束纖維有關。

【病例18】患者左側大腦中動脈的一分支血栓形成,此分支恰好分布于中央前回中、下部管理右上

肢及右側半頭血部肌肉運動的中樞,導致該中樞缺血、營養和機能障礙;血栓形成還累及到額下回

后部即運動性語言中樞(供血障礙)。由于中央前回的中、下部是分別管理對側上肢和頭面部肌肉運動

的中樞,該區域受累,致對側上肢和對側眼裂以下表情肌、對側半舌肌癱瘓;因舌下神經核和面神

經核下半只受對側皮質核束的支配,故左側中央前回中、下部的損傷,表現為右側半舌肌癱瘓,伸

舌時,舌尖偏向右側:由于位于額下回后部的運動性語言中樞受損,唇、舌雖能活動,但喪失了說

話的能力。

【病例19】(1)損傷白質前連合的交叉束。兩側分離性感覺喪失與脊髓空洞癥有關。在脊髓中央管部

位的空洞性疾病常向腹側延伸而損害白質前連合的交叉束,引起損害的脊髓節段雙側性痛溫覺喪失。

該患者,觸覺障礙是輕微的,這是因為雖然一些觸覺纖維在一白前連合交叉到對側脊髓丘腦前束,

但許多纖維在同側脊髓丘腦前束上升。而辨別性觸壓覺和位置覺在同側后索傳遞所以還是完整的。

(2)損傷擴展至灰質前角。與脊髓空洞癥有關的退行性病變向前外側擴展,損害到灰質前角的運動神

經元,導致下運動神經元麻痹,肌弛緩、腱反射消失和肌萎縮。(3)脊髓空洞形成已累及灰質外側細胞

柱。霍納綜合征是由于至頭部的交感神經受損引起的。該患者綜合征很可能是退行性病變過程擴展

至脊髓的外側細胞柱,該細胞柱內含有交感神經節前神經元的細胞體。下頸部和上胸部的交感傳出

徑路受阻引起眼球陷沒(越過眶下裂的苗勒肌眶部麻痹)、假性眼瞼下垂(眼瞼內的苗勒肌上瞼部麻痹)

和瞳孔縮小(由于對抗瞳孔括約肌的作用消失)。左手營養性變化是交感神經血管運動控制消失所致。

(4)該患者在方形巾分布區的痛溫覺喪失、手肌麻痹和至上肢及頭部的交感傳出徑路受損;確定損傷

部位在脊髓的C7?「。

【病例201運動性共濟失調是后期梅毒的共同表現,包括主要損害后根脊神經節細胞和背外側索,

并繼發損害后索內的薄束和楔束,因而出現神經根痛和感覺異常的癥狀。位置覺和振動覺喪失及因

而發生的共濟失調和后索的退行性變有關。

【病例21](1)病變累及右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或運動神經核的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產生咽喉部的許多

癥狀山由矛迷走神經通過咽叢支配軟腭肌;封閉鼻咽的同側肌肉麻痹引起發音困難,迷走神經還支配

喉肌,同側環杓后肌麻痹引起聲帶內收小聲音嘶啞。再者,迷走神經支配吞咽時起作用的幾塊肌肉,

因而,吞咽也可受到損害。(2)該患者左半身痛溫覺喪失,最好的解釋為病變涉及脊髓丘腦束;(3)起自

面部的痛溫覺纖維行經三叉神經脊束和脊束核,另方面,觸覺徑路行經三叉神經感覺主核和三叉神

經的傳導束。在問題中描述的患者,有痛溫覺和觸覺分離,表明損傷平面在三叉神經感覺主核以下。

(4)患者腦的損害位于延髓的后外側部。迷走神經的下運動神經元癱瘓是由于損害位于延髓上部右側

半的后外側部的疑核附近。這種損害可以累及傳遞對側身體痛溫覺的脊髓丘腦束以及傳遞同側面部

痛溫覺的三叉神經脊束和脊束核。而行經三叉神經感覺主核的面部觸覺是在損傷平面以上而不受影

響。這種損害可因右側小腦后下動脈的一個分支阻塞而引起。

【病例22](1)患者病變累及動眼神經的軀體運動纖維。上直肌、內直肌和下直肌麻痹引起外斜視,

眼睛朝向左側。因為動眼神經也支配提上瞼肌,所以出現左眼瞼下垂。(2)病變累及動眼神經的副交

感纖維。瞳孔括約肌是由自主神經系所控制。動眼神經副核即動眼神經核的內臟部分的副交感神經

元,通過位于睫狀神經節的第二級神經元調節瞳孔括約肌。動眼神經的副交感部分功能喪失,使控

制瞳孔開大肌的交感神經失去平衡,引起瞳孔散大。支配瞳孔開大肌的交感神經來自頸上交感神經

節的神經元,沿頭部的血管行至眼球。(3)同側和對側皮質延髓束都進入面神經核上半部。假性延髓

病麻痹是由于皮質延髓束受損引起的。因為大多數腦神經核接受兩側大腦皮質發出的交叉的和未交

叉的神經纖維,因而在假性延髓病麻痹僅左側的咀嚼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