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民族英雄文天祥_第1頁
永遠的民族英雄文天祥_第2頁
永遠的民族英雄文天祥_第3頁
永遠的民族英雄文天祥_第4頁
永遠的民族英雄文天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永遠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狀元出身的宰相文天祥,幾百年來,受到世人的欽仰。有人贊揚他說:身任相國,扶顛持危,文天祥和諸葛亮是相同的,但他慷慨盡節;舉義倡勇,殺身不異,文天祥和張巡一祥,但他位至宰相。“名相烈士,合為—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這個評價是恰當的。文天祥在中國歷史上,是著名的宰相,英勇節烈之士,他的事跡足以彪炳千古!勤苦攻讀大魁天下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出生在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富田村的一個地主家庭。其父文儀喜愛讀書,常常手不釋卷,經史百家,無不精研;天文、地理、醫藥、占卜等書,都廣為涉獵,在鄉邑中以有學問著稱。他對文天祥的教育非常嚴格,又延名師教導,因此文天祥在少年時候,已廣讀詩書,對經史的鉆研成就尤大。十三世紀初,蒙古族在我國北方發展、強大起來,在鐵木真(成吉思汗)的領導下,統—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族的汗國。蒙古貴族驅策嫖悍強勁的草原鐵騎,橫行歐亞大陸。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文天祥出生的前兩年,金朝滅亡后,蒙古發動了征服宋朝的戰爭,陜西、四川、朔北的許多州縣,都被蒙古軍隊所占領。后來由于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諸王爭權奪利。才大部撤兵。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哥繼任大汗后,蒙古軍隊又大舉攻宋,在鄧州(河南鄧縣)、毫州(安毫縣)一帶駐扎重兵,南宋又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對于嚴峻的時局,少年的文天祥深為憂慮。有一天,他懷著沉重的心情信步來到吉州學宮,看到歐陽修、楊邦父、胡這位本朝的名臣、志士的遺像,不禁肅然起敬。他暗下決心,要以他們為榜祥,作一番事業。當時戰火還沒有燃燒到江西來。他還能在縣學讀書。不久,他轉入白鷺書院學習。這所書院的主持人歐陽守道,道德文章都受到人們的推祟。文天祥在他的教誨下,學業大進,品德也受到鍛煉。更加成熟了。寶祐三年(1255年)文天祥二十歲那年,考中吉州貢士,取得了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第二年,他到南宋的首都臨安(浙江杭州)應考。在禮部的考試中,文天祥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但還應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的“御試策”這篇文章,主要提出四個問題;為什么天災頻、人才匱乏,兵力薄弱、“虜寇”入侵?文天祥運筆如飛,洋洋灑灑,一氣寫了將近一萬字。他直言論政,一針見血地指出:天災的發生是民怨招來的,從皇帝到各級官員巧取豪奪,貪而無厭,人民怎能不痛苦呢?人才匱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風敗壞,士人或追逐名利,或空談性理,對國家的恥辱和人民的痛苦漠不關心,國家重用這種人,有才能的人就被見棄了。兵力的薄弱是國家財政困難造成的,財政困難則是因為皇室、大臣和寺觀揮霍浪費,如果天下之財專供軍用,就不會兵力不足。他對這三個問題的見解都是正確的。可惜對第四個問題,文天祥出于階級偏見,作出了惜誤的答案。他認為少數民族的入侵,是“盜賊”蜂起,也即農民起義的結果。文章回答這些問題后,又要求皇帝采納逆耳的忠言,重視社會的公論,使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家強盛。黃榜張貼出來后,文天祥取上了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不幸他父親文儀去世,文天祥應在家守制,不能出仕做官。出任地方政績顯著文天祥出任職事,起先是主管建昌軍(江西南城)仙都觀,這是一個閑整使。不久他奉旨除秘書省正字,這是前科狀元例行擔任的職務,主要工作是為朝廷草擬文書。勘正文字謬誤。這個職務他擔任了將近兩年。在這期間,他還兼任景獻太子府教授,講解四書五經等輿籍。文天祥開始當地方官,是景定三年(1262年)被任命知瑞州(今江西高安)。瑞州在三年前曾經被一支竄擾江南的蒙古兵攻破,人民慘遭殺。文天祥就任時,城郭蕭然,滿目瘡瘐。他“撫以寬慰,鎮以寧靜”,盡量讓人民養生休息。地方一些不法分子乘戰亂之后,敲詐勒索,殘害百姓。郡兵也驕縱成性,目無法紀。文天祥抓了一些罪大惡極的,處以重刑,又公布法令,秩序根快安定下來了。估還從賦稅收入中,提出一大筆錢,刨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采取這些措施,老百姓受到實惠。都很感激他。在封建社會,地方官被稱為“父母官”,有教導人民之責。文天祥很注意做好這一工作。瑞州有個碧落堂,是著名詩人江萬里住過的地方。江萬里在南宋是主戰派,他的報國丹心很受文天祥的景仰。碧落堂巳剩下斷垣殘壁,文天祥把它修復起來。另有一個三賢堂,是奉祀余靖、蘇轍、江萬里的祠堂,也巳毀于兵災,文天祥給予重建。這些行動,目的在于發插先賢正氣,純樸教化風俗。文天祥知瑞州,時間雖只一年,卻是政績顯著,頌聲不絕。就在這時,文天祥受到他人的`攻擊誹謗,他罷官回到家鄉。賦閑了五年,直到咸淳五年(1269年),德高望重的江萬里和馬廷鸞出任左、右丞相,文天祥才又被任命知寧國府(今安宜城)。寧國府地處江南,本是富庶的地方,這時卻是府治殘破,只見一座荒城。更嚴重的情況是經過戰亂和南宋政府的殘酷壓迫,剝削,社會經濟凋敝,老百姓生活極為困難。文天祥接任的時候,政府已是“稅務無所取辦,惟剝為民害”,老百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不得不首先奏請減免賦稅,同時為老百姓找一些生計,這祥,老百姓才得到喘息的機會。知寧國府才一個月,文天祥就奉調入朝。宣州父老對他依依難舍,甚至捐錢為他立生祠。他也覺得還沒有為人民做過多少事情,遽然離去,很不忍心。他寫了《宣州勸農文》留別父老,勸告老百姓勤事農桑,勤教子弟。咸淳六年(1270年)一月,文天祥到臨安就任軍器監,主管制造武器,又兼祟正殿說書等職。說書是給皇帝講解經史,備顧問應對。文天祥時常借題發揮,觸及時事,規勸皇帝,度宗皇帝昏庸無能,沉緬酒色,對文天祥的忠言根本聽不進去。當時宰相賈似道攬權,度宗稱他為“師臣”,對他言聽計從,賈似道更加威福自專,荒淫無恥,日日在他的“半閑堂”中尋歡作樂,或者在西湖上置酒泛舟。有人寫詩諷刺說:“朝中無宰相,湖上有平章。”文天祥對這種現象非常氣憤。許多人趨奉賈似道,他則潔身自好,不和他們一氣,又因譏責賈似道,結果被免去了所有職務。文天祥又回到廬陵故鄉,再次過隱士生活。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遷都燕京,稱為大都,對南宋的進攻也越來越劇烈。文天祥身在江湖,心存巍闕,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他不愿在國家危急存亡的嚴峻時刻,自己卻在過山林隱逸的生活。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終于起用文天祥擔任湖南提刑,主管一路司法。這時江萬里任湖南安撫大使,知潭州(湖南長沙)。文天祥到潭州拜見江萬里,兩人都非常高興。他們看到軍事重鎮陽、樊城失陷,東南受到嚴重威脅,彼此都深為國家憂慮。這一年江萬里已經七十六歲了,他無限感慨地對文天祥說:“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老成練達的江萬里,慧眼識英雄,看出只有文天祥這祥的人能承擔挽救國家的重任。任湖南提刑不到一年,文天祥被任命知贛州。為家鄉辦事,文天祥格外勤謹。他主張對人民“不可以威刑,而可以義理動“所屬十縣百姓對他非常愛戴。這一年贛州風調雨顧,年成豐稔,百姓的生活還過得去,因而出現了“詞訟希省”“諸縣民皆樂業,無持為盜如宿昔者”的現象。治安情況較好,社會安定,經濟也有所發展。文天祥到贛州還不到一年,元軍大舉撲向東南,打破了后方的安寧,也結束了他十五年的宦海浮沉,開始了戎馬生涯。起兵勤王臨危受命(1273年)四月,元世祖忽必烈召集大臣議論對南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單徒公履等人都認為滅亡南宋,此其時矣!于是忽必烈設立荊湖行樞密院,由史天澤,阿術,阿里海牙主駐陽,設立淮西行樞密院,由合丹、劉整、塔出,董文炳主持,駐正陽。他們整頓軍隊,進行出兵的準備。至元十一年(1274年)一月,準備工作就緒,由丞相伯顏、元帥阿術統率,由陽水陸兩路進攻東南,由淮西進攻淮東。陽的一路,經漢水入長江,陷州(今湖北武昌),又以破竹之勢,接連攻下黃州(今湖北黃岡)、州(今湖北薪春)、江州(今江西九江)、安慶等地。淮西的一路直取淮東,指向揚州。州陷落時,臨安受到空前的震動。這時度宗已經病死,由他的幼子趙顯繼位,即宋恭帝。趙顯只有四歲,由太皇太后謝氏主持朝政,十二月二十一日,太皇太后下了一道“哀痛詔”,號召各路軍民起兵勤王,保衛京師臨安。由于南宋政治十分腐敗,政權已經搖搖欲墜,各地文武將官大都感到元軍鋒銳,無法抵抗,因而存心觀望。響應這個號召,只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文天祥是第二年,(1275年)正月十三日才接到這道“哀痛詔”的。他涕泣不能成聲,決心應召勤王,挽救南宋王朝。南宋人民本來很痛恨元軍的燒殺擄掠,只要有人倡導,就上千成萬參加勤王軍。文天祥又素孚人望,三天之間,就募集了一、二萬人。他把自己的財產充作軍餉,準備糧食,只要命令一到,就開向京師。元軍繼續沿江東下,群臣、太學生紛紛要求丞相賈似道率兵抵抗。賈似道迫于形勢,不得不親自出征。他抽召各路精兵十三萬,舳相銜百里,于二月間到達蕪湖,和從州敗退下來的夏貴會合。伯顏、阿術從江北、江南兩路夾攻,南宋水陸兩軍都遭到慘敗,賈似道乘小船從魯港逃到揚州,后來被罷了官。三月初伯顏大軍進占建康(今江蘇南京)、鎮江、江陰等地官吏都望風而逃,威迫臨安的形勢已經形成,臨安第一次實行戒嚴。這時文天祥的勤王軍集中吉州,要求從速入京。丞相王非常高興,主張速召這支軍隊來拱衛臨安。知樞密院(主管軍隊)兼參知政事(右丞相)陳宜中卻從中阻梗,說文天祥是“猖狂”,他的行動是“兒戲無益‘,要他留屯隆興府(今江西南昌)。王一氣之下,離職出京去了。直到七月間,朝廷覺得臨安空虛,才頒旨催促文天祥率兵入京。八月十七日,詔令文天祥為工部尚書,兼都督府參贊軍事,八月下旬,勤王軍抵達臨安。文天祥作了到前線和元軍決戰的準備,而丞相陳宜中、留夢炎卻畏敵如虎,積極策劃議和。文天祥上疏反對朝廷姑息養奸,并建議把東南一帶劃分為四鎮,給地方官以實權,讓他們去收復失地。陳宜中、留夢炎不加理睬,文天祥十分憤慨。由于常州告急,平江(今江蘇蘇州)受到威脅,文天祥率領勤王軍到平江前線作戰。勤王軍在初次作戰中表現非常英勇,除守衛平江外,文天祥還派出三千人支援常州。淮軍將領張全不能很好配合,讓勤王軍孤軍作戰,勤王軍在兵力懸殊下,仍然夜以繼日地和元軍浴血苦斗。有一支由尹玉率領的贛州義軍共五百人,遭到元軍的日夜合圍,一直前仆后繼進行沖殺,結果除幾人沖出外,其他全部壯烈犧牲。元軍元帥伯顏兵分三路加緊發動進攻,一路沿長江入海,取浦、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一路取常州,另一路由建康經廣德攻打余杭縣西北的獨松關。這一路是到臨安的捷徑,宋軍防御空虛,朝廷最為擔心。陳宜中、留夢炎議定調文天祥駐扎余杭,守獨松關。當文天祥回師余杭的時候,獨松關已經失陷。伯顏親率大軍攻陷常州,全城上萬人都被殺死,只有七個人伏橋坎下才幸免于難。三路元軍很快包圍臨安,南宋朝廷或者與元軍決一死戰,或者投降,沒有第三條路好走。文天祥和張世杰主張堅守陣地,和元軍作殊死戰。陳宜中一心想要議和,留夢炎看到形勢不妙,偷偷跑出臨安,后來投降了元軍。太皇太后召集大臣議事,來朝的官員只有六人,南宋朝廷已陷于極度混亂之中。這時閩廣兩路平靜無事,江西、湖南也還有很多地方在宋朝手中,文天祥勤王軍有三四萬人,京師義民可動員二十萬,文天祥和張世杰商議,背城借一,以戰為守。如守不住,則分兩路到江西、兩淮活動,繼續斗爭。太皇太后和陳宜中加緊進行議和活動,派人到伯顏營中,請求稱侄納幣,準許議和,伯顏不許,求稱侄孫,也不行。太皇太后無可奈何,準備奉表稱臣,歲納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以乞求保存小朝廷。伯顏根本不讓南宋保存朝廷名義,堅持非丞相親自來請降不可,并指定于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五日到長安鎮商議投降事宜。丞相陳宜中害怕被扣留,沒敢去議降。朝廷派趙吉甫、賈余慶獻上傳國玉璽和恭帝趙顯的降表,向伯顏請降。表中趙顯已削去帝號,自稱“國主”,并“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四川、兩淮現有州郡,悉上圣朝”,把土地也獻出來。伯顏仍要求派宰相來接洽投降事宜。元軍兵臨城下,太皇太后詔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要他出來維持殘局。幾位執政大臣在左丞相吳堅的府第計議對策,他們都認為到伯顏營中談判是非去不可的,但誰也不愿去,而屬意于文天祥。文天祥自忖國事至此,不能顧惜一身了。而且他幻想要以大義來說動伯顏退兵,終于決定挺身而出。太皇太后命文天祥和吳堅、賈余慶、謝堂等人到伯顏營中去。吳堅膽小怕事,不敢抗爭,謝堂遇事唯唯諾諾,沒有主意:賈余慶是卑小人,一味奉迎元軍,以求取得新朝官位。這場尖銳的談判,勢必由文天祥來擔任主要角色。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下定決心:不為利誘,不被威屈,不辱使命。伯顏大營設在臨安郊外的皋亭山明因寺。文天祥到來后,昂首闊步入見伯顏。營中刀槍森列,元軍殺氣騰騰,他槐若等閑,十分坦然。伯顏首先問:“丞相來談投降的事啊?”文天祥不承認是投降,而說是來談判的。他嚴肅地說:“投降是前丞相一手經辦的,我一不知道。太皇太后命我為丞相,先來軍前商量。“伯顏連忙改口說:”丞相來勾當大事,這很好嘛!“文天祥直截了當地問:“本朝承帝王正統,衣冠禮樂所在,北朝究竟想把它作為國家來對待呢?還是要毀它的社稷?”伯顏只好說:“皇上(指元世祖忽必烈)的詔書說得很明白:社稷必不動,百姓必不殺。”文天祥義正詞嚴地指出:“現在兩國丞相親訂盟好,你們應當退兵平江或嘉興,把和議情況奏聞北朝,北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