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課件_第1頁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課件_第2頁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課件_第3頁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課件_第4頁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科手術感染預防指南

手術室王莉莉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獲得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于醫院感染。分為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醫院感染發生的條件: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宿主。相關概念公元前新石器時代,已出現開顱手術。公元前1750年,漢謨拉比法典中出現可以收費的外科手術服務。同時期,Sumerians提出使用啤酒清潔傷口,油脂繃帶進行包扎的早期傷口護理方法。意大利修道士(羅尼穆斯.弗拉卡斯多呂亞斯1478—1553)認為感染性疾病來源于活得種子巴斯德.路易斯1882—1895意識到許多疾病均有微生物引起,并建立起了細菌理論。Lister1827—1912,1867年發表關于無菌技術的創新性的論著,開始使用石碳酸消毒創面的傷口,截肢手術的死亡率由45%明顯下降至15%。無菌技術發展歷史手術是治療外科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手術所致各種并發癥常常給病人帶來不同的傷害,嚴重者導致手術失敗乃至死亡。在19世紀中期之前,手術患者通常都會出現“剌激熱”然后出現手術切口流膿、全身敗血癥,經常會造成患者死亡。直到19世紀60年代晚期,Lister引入了無菌原則,才使得術后感染的死亡率顯著降低。Lister的工作徹底改變了外科手術,使其從與感染和死亡相伴,變為可以消滅病痛、延長生命的一種技術。外科手術感染概況美國每年有2700萬患者實施手術,手術部位感染率2.6%,其中66.6%局限于切口,33.3%波及器官與腔隙,SSI發病率占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14%--16%,居醫院感染部位發病率構成比的第3位。土耳其等國報道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為5.2%--24%表淺手術切口感染占61.1%--62.3%。深部手術切口感染占14.9%--33.4%。器官和腔隙感染占5.5%--22.7%。外科手術感染概況手術是指患者在手術室接受外科醫師至少在其皮膚或黏膜上做一個切口,包括腹腔鏡,并在患者離開手術室前縫合切口。

外科手術必然會帶來手術部位皮膚和組織的損傷,當手術切口的微生物污染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手術部位的感染。

感染的危險因素患者ADBCE健康狀況年齡免疫功能營養狀況肥胖21術前住院時間手術持續的時間備皮方式及時間3手術部位皮膚消毒4手術室環境5手術技術預防性抗菌藥物

6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7手術器械的滅菌手術方面

類別

標準Ⅰ類(清潔)切口

手術未進入炎癥區,未進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閉合性創傷手術符合上述條件者Ⅱ類(清潔-污染)手術進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無明顯污染,例如切口

無感染且順利完成的膽道、胃腸道、陰道、口咽部手術Ⅲ類(污染)切口新鮮開放性創傷手術;手術進入急性炎癥但未化膿區域;胃腸道內容有明顯溢出污染;術中無菌技術有明顯缺陷(如開胸心臟按壓)者Ⅳ類(感染)切口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傷手術;已臨床感染或臟器穿孔的手術——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指南》在一組59,352例手術分析中,顯示這四類切口的感染率分別為:2.9%、3.9%、8.5%和12.5%,可見污染的切口必然增加感染的機會。

手術部位感染SSI是指圍手術期發生在切口或手術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腦膿腫、腹膜炎。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enterofDiseasecontrol,CDC)兩個概念圍手術期是指以手術治療為中心,包含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后的一段時間,具體是指從確定手術治療時起,直到與這次手術有關的治療基本結束為止,具體時間長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手術方式而有所不同。SSI的概念比“切口感染”寬,但比“術后感染”窄。術后30天內發生、僅累及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感染,并至少具備下述情況之一者:1.切口淺層有膿性分泌物。2.切口淺層分泌物培養出細菌。3.具有下列癥狀體征之一:疼痛或壓痛,局部腫脹,紅熱,因而醫師將切口開放者(如培養陰性則不算感染)。4.由外科醫師診斷為切口淺部感染。

縫線膿點及戳孔周圍有分泌物不列為SSI。

術后30天內(若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血管、人工關節、大塊人工修補材料等則術后1年內)發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層的感染,并至少具備下述情況之一者:1.從切口深部流出膿液。2.切口深部自行裂開或由醫師主動打開,細菌培養陽性且具備下列癥狀體征之一:①體溫>38℃;②局部疼痛或壓痛。3.臨床或經手術或病理組織學或影像學診斷發現切口深部有膿腫。4.外科醫師診斷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時累及切口淺部及深部者,應列為深部感染。

術后30天內(如有人工植入物則術后1年內)、發生在手術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過手術打開或其他手術處理,并至少具備以下情況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膿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體或組織培養有致病菌。3.經手術或病理組織學或影像學診斷器官/腔隙有膿腫。

4.外科醫師診斷為器官/腔隙感染。

(一)管理要求。

1.醫療機構應當制定并完善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相關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并嚴格落實。2.醫療機構要加強對臨床醫師、護士、醫院感染管理專業人員的培訓,掌握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工作要點。3.醫療機構應當開展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目標性監測,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4.嚴格按照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有關規定,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5.評估患者發生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做好各項防控工作。外科手術感染預防要點(二)感染預防要點。1.手術前。(1)盡量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患者應當盡可能待手術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術。(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3)正確準備手術部位皮膚,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外科手術感染預防要點(4)消毒前要徹底清除手術切口和周圍皮膚的污染,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合適的消毒劑以適當的方式消毒手術部位皮膚,皮膚消毒范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如需延長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時,應當擴大消毒范圍。(5)如需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手術患者皮膚切開前30分鐘—2小時內或麻醉誘導期給予合理種類和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還需術前一天分次、足劑量給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藥物。外科手術感染預防要點(6)有明顯皮膚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參加手術。(7)手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進行外科手消毒。(8)重視術前患者的抵抗力,糾正水電解質的不平衡、貧血、低蛋白血癥等。外科手術感染預防要點(5)手術人員盡量輕柔地接觸組織,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徹底去除手術部位的壞死組織,避免形成死腔。(6)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需要局部降溫的特殊手術執行具體專業要求。(7)沖洗手術部位時,應當使用溫度為37℃的無菌生理鹽水等液體。(8)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術中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并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外科手術感染預防要點3.手術后。(1)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后應當進行手衛生。(2)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3)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