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講座2016課件_第1頁
小兒推拿講座2016課件_第2頁
小兒推拿講座2016課件_第3頁
小兒推拿講座2016課件_第4頁
小兒推拿講座2016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兒推拿

pediatricmassage

小兒推拿是建立在祖國醫學整體觀念的基礎上,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四大特點療效確切簡便易行毒副作用極小易被患兒和家長接受小兒生理特點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小兒病理特點抵抗力差,容易發病;傳變較快,易趨康復。小兒推拿手法要求:輕快柔和,平穩著實。小兒按摩常用介質【生姜汁】

取其辛溫,能發汗解表、溫中健胃、助消化之功效。既可用于風寒感冒,又可用于胃寒嘔吐及腹痛、腹瀉之證。【蔥白汁】蔥白能散在表之風寒,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之作用。對于感冒風寒的輕癥,常用蔥白汁作介質,此外,對于因寒凝氣滯所導致的小便不利,也可使用本品。【雞蛋清】用于消化不良,熱性病,或久病后期煩躁夫眠,手足心熱等病癥。【白酒】具有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操作注意事項:連貫,雙手用力對稱,不能擰轉。三捏一提法錄像三指捏二指捏小兒特有的手法是:運法、捏脊、搗法。常用復式手法按弦走搓摩水底撈明月打馬過天河黃蜂入洞指尖到指根推是補大腸,指根到指尖是清四橫紋:用拇指掐揉,退熱除寒,散郁結脾經:用拇指旋推,健脾補氣血推三關:發汗解表清天河水:退熱,寧心安眠退六腑:清熱、涼血、解表用拇指或食、中兩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退六腑大寒,相當于中藥之犀角、羚羊角,非40℃以上之高熱,不可輕用。

小天心(大小魚際凹陷處):搗小天心,拇指掐,鎮靜安神板門:中指指尖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內勞宮:揉,清熱除寒清肝經:除濕熱,倒積滯清肺經:宣肺清熱,化痰止咳內八卦:順運治寒,開胸膈,和五臟;逆運治熱,降胃氣,消素食。100-500次主治:咳嗽、痰喘、胸悶、呃逆、嘔吐、泄瀉、食欲不振等癥。臨床應用:理氣化痰、行滯消食,常用于咳嗽、痰喘、乳食內傷、胸悶、嘔吐、腹瀉等癥。多與清脾胃、清肺、揉板門、取天河水、分陰、補腎陰、揉中脘等合用。腎水與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為補,名“補腎水”。“水”宜補不宜清,補腎水相當吊鹽水與葡萄糖,也有健體與降熱作用。

用指尖揉,溫陽散寒,發汗解表手腕背側,腕橫紋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

主治:腹痛,傷風感冒,驚風等。百會: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用拇指端按揉,約按揉30次。主治:頭痛,脫肛,遺尿,驚癇等。天門:兩拇指自下而上從兩眉中至發際推稱開天門疏風解表,開竅醒腦,鎮定安神的功效坎宮:眉頭至眉梢稱坎宮拇指從眉頭推至眉梢稱推坎宮30-50,疏風解表,醒腦明目,止頭痛,常用于治療外感發熱,頭痛等。太陽:眉后凹陷處拇指揉,清熱明目,止痛天突:胸上正中凹陷處中指揉,理氣化痰,平喘迎香穴:可以通鼻。位于鼻翼外緣,即眼珠中心點直下,在鼻孔兩旁約拇指1/2寬處的笑紋中。用右手食、中二指,同時按揉或左右方向輕推迎香穴,通常10—20次就可有效。

膻中:兩乳頭連線正中,中指揉,拇指從中往乳頭方向分推,用食指、中指自胸骨切跡向下推至劍突約50~100次。寬胸理氣,止咳化痰之功效。治療嘔吐、咳嗽、呃逆、噯氣等。

臍:用中指揉,溫陽散寒,補氣血和脾胃,消食導滯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用患兒的手取),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按揉足三里。有強壯、消炎、治胃腸道疾病作用。揉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用患兒的手取),脛骨后緣稍后。

有強壯、消炎作用,對治腸炎、泌尿系統疾病也有一定的成效。為減輕摩擦,避免損傷小兒皮膚,可將姜汁、蔥白汁、酒精或清水等涂于推拿部位,這些潤滑劑可根據病情、時令選用。龜尾-尾椎末端,中指揉,同理大腸七節骨:拇指自下而上,止瀉“龜尾七節,摩腹揉臍”,即傳統小兒推拿止瀉四法。在最早的小兒推拿專著《四明·陳氏按摩經》(簡稱《按摩經》)就將掐龜尾與揉臍并用,指出:“掐龜尾與揉臍,治兒水瀉……。”《幼科推拿秘書》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七節骨的記載:“揉臍及龜尾并擦七節骨:此治瀉痢之良法也……。”俞大方主編之第五版全國統編教材《推拿學》明確提出“龜尾七節,摩腹揉臍”,用以治療小兒腹瀉。捏脊對胃腸功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捏脊能調理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提高人體抵抗力的作用,并對失眠有一定效果。捏脊方向為自下而上,從臀裂至頸部大椎穴。一般捏3~5遍,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度。在捏最后一遍時,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稱為“捏三提一”。1.三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背伸,拇指橫抵于皮膚,食中兩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三指捏拿肌膚,兩手邊捏邊交替前進。2.二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尺偏,食指中節橈側橫抵于皮膚,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膚,邊捏邊交替前進。涌泉穴:

人體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主治疾病: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癥、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癥、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后的復原、穴道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小兒推拿頭面部穴位小兒推拿背部穴位小兒推拿手掌部穴位小兒推拿適應癥肌性斜頸發熱、咳嗽嬰幼兒腹瀉、便秘嘔吐、疳積、厭食其他小兒推拿能增智嗎?

可以進行小兒健腦推拿,如捏脊、點揉肝俞、點揉脾俞、點揉腎俞、運太陽、推坎宮、按揉百會、點揉肩井,可以調節頭部的血液循環。

謝謝!(一)外感發熱:

治則:清熱解表,發散外邪。清熱——清肺經、清天河水;疏風解表——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二)肺胃實熱:

治則:清瀉里熱、理氣消食。清肺胃實熱——清肺經、清胃經;通便瀉火——清大腸、揉天樞;理氣消食——揉板門、運內八卦;清熱除煩——清天河水、退六腑;(三)陰虛內熱:

治則:滋陰清熱。滋腎養肺——揉上馬、補肺經;清虛熱——清天河水、運內勞宮;滋腎陰退虛熱——揉上馬、推擦涌泉;小兒發熱盡量先采用物理降溫法。腹瀉龜尾七節摩腹揉臍療效顯著,一般3-5次能痊愈。對非感染性腹瀉多單用推拿即可。對遷延性腹瀉及慢性腹瀉,推拿可達到標本同治之功,多數患兒經治療后腹瀉不再復發。若腹瀉較重,應抓緊時機,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治法:舒筋活血通絡,軟堅散結消腫。小兒肌性斜頸處方及操作:推、揉、捏、拿患側的胸鎖乳突肌(橋弓)。頸項部被動旋轉:扶患兒頭部,向患側旋轉。牽拉扳頸:醫者一手扶住患側肩部,另一手扶住頭頂,使頭部漸漸向健側肩部傾斜,逐漸拉長患側胸鎖乳突肌。反復數次。推、揉、捏、拿患側的胸鎖乳突肌。錄像小兒推拿注意事項治療室內環境安靜,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溫度適宜;醫者態度和藹,耐心仔細,認真操作,雙手潔凈、溫暖、干濕適中,指甲修剪圓滑,長短適宜,以不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