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試題 歷史 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宿遷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試題 歷史 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宿遷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試題 歷史 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宿遷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試題 歷史 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宿遷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試題 歷史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年級信息卷歷史注意事項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1.本試卷共6頁,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必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二里頭遺址中的重大發現,創下了諸多“中國之最”: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網絡,最早的多進院落宮室建筑群,最早的國家級祭祀場和祭祀區,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銅禮器和兵器群。這些成就()A.凸顯了神權思想的影響 B.反映了嚴格的社會分層C.證明了中華文明的鼎盛 D.表明“家天下”局面形成2.下表為漢代傳譯活動的史料記載,這表明傳譯活動()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后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后漢書·南蠻傳》越裳,南方遠國也。譯謂傳言也。道路絕遠,風俗殊隔,故累譯而后乃通。《漢書·平帝紀》A.維護華夷秩序 B.完成文字統一C.推動疆域擴展 D.促進民族交流3.《隋書》載: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惡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這一變化()A.說明隋朝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B.體現了隋朝的國家治理能力增強C.折射出科舉制度完善了選官機制 D.反映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4.在宋代,鑄造一貫銅錢需要純銅約三斤十兩。《宋史·食貨志》載: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銅的年均產量達到187萬斤;元豐元年(1078年),銅產量更是高達1460余萬斤。此外,除部分短暫期間外,宋朝嚴禁民間私鑄銅錢,并嚴防銅錢外流。據此可推知,宋代()A.政府不重視開展對外貿易 B.冶鑄業技術取得顯著進步C.政府對地方控制過于嚴格 D.社會物價存在上漲的態勢5.明朝政府編修《大明一統志》,所構建的疆域觀未包括邊疆地區尤其是長城以外的“三北"。清朝前期設一統志館,隸屬于內閣,選用內閣、翰林院等官員充任,《大清一統志》由各省縣、蒙古等藩屬、部分海外朝貢國的地志匯編而成。清朝這一舉措()A.意在構建新型“大一統”觀念 B.說明統治者具備近代國家觀念C.進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 D.強化了對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6.鴉片戰爭以來,隨著機紗的供應,手工織布廠在中國也隨之出現。這些工廠只需購買機紗為原料,織成土布,成本大減。同時,手工織布的織機也幾經改良,效率大增。這說明近代中國()A.鄉村自然經濟瓦解速度下降 B.傳統織布業仍有發展空間C.民族紡織工業投資環境改善 D.列強資本輸出影響力擴大7.胡適認為五四運動應始于1917和1918年發展的新思想運動。歷史學家何干之則主張五四運動應始于《青年雜志》創刊。據此可知,他們認為五四運動()A.以北大學生為革命的先鋒 B.是新文化陣營分化的結果C.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延續了民權和覺醒的信念8.下圖所示為1937年珠三角的順德及附近縣和1946年珠三角地區蠶絲業概況。圖中變化()A.反映出當地民風由奢趨儉 B.與政治局勢密切相關C.體現出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D.說明行業利潤率降低9.1947年5月山西陽泉解放,中國共產黨在此建立起第一個城市政權,陽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復和發展工商業等方面鞏固這一成果,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關注。這一事件()A.得益于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指導B.為中共工作重心的轉移奠定基礎C.旨在提高執政能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D.是解放戰爭時期戰略反攻重要成果10.下圖中路線反映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行動”。這次行動()A.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B.是中國深層次參與全球化的表現C.明確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D.把改革開放推向了新的歷史階段11.古代雅典酒神節上的一系列儀式向觀眾傳達了理想公民的規范、公民和城邦的關系、公民對城邦應盡的義務等,而該節日中的戲劇表演所表現出的種種違規行為則是對公民規范的拷問。這說明雅典()A.民主政治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B.民主制度促進傳統文化繁榮C.人文主義激發了城邦民主政治 D.重視城邦公民理性思考能力12.1347—1348年,黑死病席卷了整個英國,下圖反映了這一事件前后英國社會的變化。據此可知,該時期英國()A.農奴的生產積極牲提高 B.領主經濟實力的增強C.莊園經濟走向瓦解趨勢 D.區域間人口流動加快13.國際法之父荷蘭人格勞秀斯1609年發表《論海洋自由》。他提出即便沿海國擁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權,也不能妨礙無害通行的航海自由,任何國家船只路經別國領海,不得威脅別國海權,無害通過,這是自然法賦予人的權利。這一思想旨在()A.維護本國海洋勢力范圍 B.維護歐洲各國的制海權C.加快自由主義經濟形成 D.促進航海自由的實現14.某同學寫了一篇關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歷史小論文,并設計了下列提綱。據此判斷這篇論文的主題是()1.工業革命與城市化問題2.二戰后基層自治發展3.聯合國倡導和積極推動4.市場化社會和發展方向A.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B.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D.西方社區組織形成與發展1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法、西、葡等西方殖民帝國紛紛走向瓦解。然而英國卻維持了一個英聯邦(如圖是英聯邦成員國示意圖)的存在,這主要是基于()A.歷史形成的移民因素 B.獨立國家的強烈愿望C.相互妥協的現實需求 D.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推動16.1990—2015年,南方國家(發展中國家)貨物出口額占世界貨物出口額比重從23.92%上升至42.1%,商品貿易額占比從22.71%上升至40.51%,服務貿易額占比從18.48%上升至34.52%。這一現象反映了()A.世貿組織的影響增強 B.經濟全球化動力削弱C.多極化世界基礎穩固 D.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共52分。其中第17題12分,第18題16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圖為儒家思想演變的動力關系圖譜。——摘編自雷慧清、陶榮《指向高中歷史深度教學策略之四重維度》根據上圖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紀,西式建筑在中國出現,多集中于澳門,主要由傳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紀,由傳教士郎世寧、王致誠設計,中國工匠精心修建的圓明園分園——長春園的歐式宮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輝典范。鴉片戰爭后,西式建筑作為工業文明的體現,開始大量傳入中國,給國人巨大的思想沖擊,如康有為見識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齊后,認為西人治國有方,進而摒棄了“西人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紀上半葉、西式.建筑規模進一步擴大,如上海國際飯店高達24層。另外,資政院、教堂、醫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國傳統建筑.“城高池深”的特點,體現了某些近代社會的氣息。——摘編自田毅鵬《西式建筑進入中國的滄桑往事》材料二早在秦漢時期,西方就通過陸路交通,從中國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風景圖案信息來猜想推測中國園林。16世紀末開始,來華傳教士的著作中對中國園林的記錄讓西方全新認知了中國園林,如《張誠日記》認為中國屋宇、花園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對自然的模仿。18世紀,傳教士馬國賢、王致誠分別將《避暑山莊圖詠》《圓明園圖詠》傳到西方,讓西方對中國園林的了解進入到圖像時代。受中國園林藝術影響,英國率先在西方興建了以自然主義和浪漫主義為特征的自然風景園。——摘編自李曉丹《17—18世紀中西建筑文化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鴉片戰爭后西式建筑大量傳入中國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式建筑風格東漸和中國園林藝術西傳的不同。(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西建筑文化交流歷史啟示。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啟蒙時期批判傳統倫理的一個重要主題,即以個人主義批判禮教之宗法主義家族倫理。陳獨秀倡言“尊重個人獨立自主之人格,勿為他人之附屬品”。中國倫理變革,應“以個人本位主義,易家族本位主義”。李大釗也將家族制度歸為摧折個性的“萬惡之源”。新中國成立后,為打破舊倫理束縛和思想觀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倫理秩序,《婚姻法》成為新中國最早頒布的重大法律。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社會得到大發展,家庭結構與功能逐漸“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結構、規模逐漸由繁變簡、由大變小;其二指家庭職能逐漸由多變少。由此引起了夫妻、親子等婚姻家庭倫理關系的重大變化。家庭關系的軸心已由親子關系轉移到夫妻關系,家庭的關注重心開始由長者下沉到年輕人和兒童身上。——摘編自趙慶杰、王利華《近現代中國社會家庭的倫理解讀》(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現代家庭倫理關系變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近現代家庭倫理關系變化的原因。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70年以后出現的(歐洲)營建殖民帝國的巨大浪潮被稱為“新帝國主義”,因為就其對殖民地和附屬地的影響而言,19世紀后期的擴張和古代羅馬帝國的擴張完全不同。……新帝國主義的起源并不完全是經濟性的:一個因素是,希望得到像在馬耳他和新加坡那樣的海軍戰略基地以加強國家安全;另一因素是,需要獲得另外的人力來源,就如法國人在北非所做的那樣。再一個因素是傳教士的影響,他們在19世紀中特別活躍。最后,社會達爾文主義及其生存斗爭和適者生存的學說的流行,自然會導致種族優勢的觀念和白人有“責任”統治世界上諸“劣等的”有色民族的觀念。——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反戰和平運動興起于19世紀,在美國、英國、法國相繼成立了反戰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反戰和平運動進一步發展,20世紀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參加反戰和平運動的有共產黨人在內的政界人士、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如“國際婦女爭取和平與自由聯盟”的成員,遍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1927年,反帝大同盟成立,致力于領導反對帝國主義統治的斗爭,支持民族自決和人民獨立,愛因斯坦、宋慶齡等被選為名譽主席團成員。1933年,該組織與國際反法西斯同盟聯合組成國際反戰反法西斯聯盟,1936年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呼吁反對日、意、德法西斯的侵略,支援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人民的抗戰。——摘編自熊偉民《和平之聲——20世紀反戰反核運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19世紀后期以來推動“新帝國主義”擴張的因素。(2)根據材料二,概述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反戰和平運動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運動的影響。高三年級信息卷歷史注意事項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1.本試卷共6頁,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并交回。2.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填寫在試卷及答題卡的規定位置。3.請認真核對監考員在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上的姓名、準考證號與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5.如需作圖,必須用2B鉛筆繪、寫清楚,線條、符號等須加黑、加粗。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二里頭遺址中的重大發現,創下了諸多“中國之最”: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網絡,最早的多進院落宮室建筑群,最早的國家級祭祀場和祭祀區,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銅禮器和兵器群。這些成就()A.凸顯了神權思想影響 B.反映了嚴格的社會分層C.證明了中華文明的鼎盛 D.表明“家天下”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二里頭遺址有城市主干道路、宮殿遺址、各種禮器、作坊區、墓葬區等,嚴格有序的城市規劃體現出來的社會等級制度、以大型夯土基址為代表的宮室制度、以中型墓葬為代表各級墓葬所顯示的墓葬制度等,表明代表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發達程度的宮廷禮制、禮樂制度已經形成,國家已經出現,可以表明相較之前,中華文明發展到了嶄新的鼎盛程度,C項正確;神權思想的影響只是其中一方面的體現,排除A項;二里頭遺址是都城遺址,嚴格的社會分層也只是其中一方面的體現,排除B項;材料未能體現帝王把國家政權據為己有,世代相襲,排除D項。故選C項。2.下表為漢代傳譯活動的史料記載,這表明傳譯活動()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后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間,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后漢書·南蠻傳》越裳,南方遠國也。譯謂傳言也。道路絕遠,風俗殊隔,故累譯而后乃通。《漢書·平帝紀》A.維護華夷秩序 B.完成文字統一C.推動疆域擴展 D.促進民族交流【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越裳,南方遠國也。譯謂傳言也。道路絕遠,風俗殊隔,故累譯而后乃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的傳譯活動在史料記載中體現了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這些記載說明了在語言差異較大的情況下,通過翻譯來實現信息的傳遞和理解。此外,通過將中國罪人移居到邊疆地區并與當地人民雜居,促進了語言知識的傳播和禮儀文化的交流。因此,這些活動主要是為了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D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傳譯活動對于民族交流的發展,不是維護華夷秩序,排除A項;秦朝完成了文字統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傳譯活動與民族交流”,而“疆域擴展”與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隋書》載: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惡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這一變化()A.說明隋朝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B.體現了隋朝的國家治理能力增強C.折射出科舉制度完善了選官機制 D.反映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據題意可知,隋代地方長官都有吏部任命,這種做法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體現國家治理能力的增強,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地方長官由吏部任命,與地方行政制度無關,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對官員的任命,而非選官制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央官制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4.在宋代,鑄造一貫銅錢需要純銅約三斤十兩。《宋史·食貨志》載: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銅的年均產量達到187萬斤;元豐元年(1078年),銅產量更是高達1460余萬斤。此外,除部分短暫期間外,宋朝嚴禁民間私鑄銅錢,并嚴防銅錢外流。據此可推知,宋代()A.政府不重視開展對外貿易 B.冶鑄業技術取得顯著進步C.政府對地方控制過于嚴格 D.社會物價存在上漲的態勢【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由材料中“鑄造一貫銅錢需要純銅約三斤十兩”“銅產量更是高達1460余萬斤”“宋朝嚴禁民間私鑄銅錢,并嚴防銅錢外流”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銅產量的不斷增加,為銅錢發行量的增加奠定了基礎,且宋朝嚴防銅錢外流,銅錢發行量的增加與累積使得流通中的制錢總量不斷增加,以致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大于需求,一定程度上造成物價上漲,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政府對外貿易的信息,無法得出政府是否重視開展對外貿易,排除A項;材料沒有冶鑄業的相關信息,因此無法得出冶鑄業技術是否取得進步,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政府嚴禁民間私鑄銅錢,沒有體現政府對地方的態度,排除C項。故選D項。5.明朝政府編修《大明一統志》,所構建的疆域觀未包括邊疆地區尤其是長城以外的“三北"。清朝前期設一統志館,隸屬于內閣,選用內閣、翰林院等官員充任,《大清一統志》由各省縣、蒙古等藩屬、部分海外朝貢國的地志匯編而成。清朝這一舉措()A.意在構建新型“大一統”觀念 B.說明統治者具備近代國家觀念C.進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 D.強化了對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所構建的疆域觀未包括邊疆地區……《大清一統志》由各省縣、蒙古等藩屬、部分海外朝貢國的地志匯編而成”可知,清朝《一統志》的編修,將各省縣、蒙古等藩屬、部分海外朝貢國的地方志都納入進去,涵蓋之廣,疆域之大,海內外大一統,體現清朝的新型“大一統”觀念,A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清朝統治者具備近代國家觀念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大清一統志》體現的是“大一統”觀念,并不是拓展清朝前期的疆域,排除C項;《大清一統志》體現的是“大一統”觀念,無法得出對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A項。6.鴉片戰爭以來,隨著機紗的供應,手工織布廠在中國也隨之出現。這些工廠只需購買機紗為原料,織成土布,成本大減。同時,手工織布的織機也幾經改良,效率大增。這說明近代中國()A.鄉村自然經濟瓦解速度下降 B.傳統織布業仍有發展空間C.民族紡織工業投資環境改善 D.列強資本輸出影響力擴大【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干關鍵信息“手工織布廠”“‘只需’購買機紗為原料,織成土布,‘成本大減’”“手工織布的織機‘也’幾經改良,‘效率大增’”等信息,可得出,近代中國傳統的手工織布業仍有發展空間,B項正確;僅據材料無法得出手工織布廠位于城市還是鄉村,另外手工織布廠也是雇傭自由勞動力的,也會沖擊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排除A項;民族紡織業指的是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工業,與材料“手工織布”不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機紗”,不涉及列強資本的輸出且列強資本輸出影響力擴大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排除D項。故選B項。7.胡適認為五四運動應始于1917和1918年發展的新思想運動。歷史學家何干之則主張五四運動應始于《青年雜志》創刊。據此可知,他們認為五四運動()A.以北大學生為革命的先鋒 B.是新文化陣營分化的結果C.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延續了民權和覺醒的信念【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五四運動時期(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無論是1917和1918年的新思想運動,還是《青年雜志》的創刊,都體現了對民權和覺醒信念的延續,D項正確;題目給出的信息中并沒有任何關于北大學生作為革命先鋒的直接證據或描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的結果是一部分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五四運動的重要影響之一,不是材料中強調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8.下圖所示為1937年珠三角的順德及附近縣和1946年珠三角地區蠶絲業概況。圖中變化()A.反映出當地民風由奢趨儉 B.與政治局勢密切相關C體現出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D.說明行業利潤率降低【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原因題。順德及附近縣屬于珠三角,材料實際上反映的是珠三角地區淪陷前和光復后蠶絲業的對比狀況。根據材料可知,與1937年相比,1946年當地的蠶絲業出現衰退,這和當時抗日戰爭時期動蕩的政治局勢相關,B項正確;材料反映不出當地民風由奢趨儉,排除A項;僅從蠶絲業發展概況無法得知產業結構是否得到優化,排除C項;材料中絲廠、種植戶減少,不能說明行業利潤率降低,排除D項。故選B項。9.1947年5月山西陽泉解放,中國共產黨在此建立起第一個城市政權,陽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復和發展工商業等方面鞏固這一成果,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關注。這一事件()A.得益于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指導B.為中共工作重心的轉移奠定基礎C.旨在提高執政能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D.是解放戰爭時期戰略反攻的重要成果【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和目的題。時空是1947年(中國)。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在此建立起第一個城市政權,陽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復和發展工商業等方面鞏固這一成果”可知,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通過建立城市政權,并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復和發展工商業等方面鞏固這一成果,這為中共工作重心的轉移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時間不符,排除A項;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此時是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1947年6月,戰略反攻才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圖中路線反映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行動”。這次行動()A.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B.是中國深層次參與全球化的表現C.明確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D.把改革開放推向了新的歷史階段【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影響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次“偉大的思想解放行動”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南方談話》,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三個有利于”等論斷,解放了人民思想,把改革開放推向了新的歷史階段,D項正確;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排除A項;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深層次參與全球化的表現,排除B項;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明確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排除C項。故選D項。11.古代雅典酒神節上的一系列儀式向觀眾傳達了理想公民的規范、公民和城邦的關系、公民對城邦應盡的義務等,而該節日中的戲劇表演所表現出的種種違規行為則是對公民規范的拷問。這說明雅典()A.民主政治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B.民主制度促進傳統文化繁榮C.人文主義激發了城邦民主政治 D.重視城邦公民理性思考能力【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雅典。結合所學可知“酒神節”屬于傳統文化,據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在酒神節上傳達公民規范、培養理想公民等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傳統文化對民主政治的影響,而不是民主政治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強調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排除C項;酒神節上的一系列活動樹立了理想公民的行為規范,而非重視公民的理性思考能力,排除D項。故選A項。12.1347—1348年,黑死病席卷了整個英國,下圖反映了這一事件前后英國社會的變化。據此可知,該時期英國()A.農奴的生產積極牲提高 B.領主經濟實力的增強C.莊園經濟走向瓦解趨勢 D.區域間人口流動加快【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47—1348年(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地租形式的變化折射出,黑死病的肆虐使英國大量勞動人口流失(即死亡或逃亡),原有勞役地租形式難以維持,勞動者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意味著農奴制遭到破壞,而以農奴生產為基礎的莊園經濟走向瓦解,C項正確。農奴制不斷瓦解,勞動者獲得人身自由成為農民,不再是農奴,排除A項;材料只能反映領主財富來源的變化,并不能反映其經濟狀況,排除B項;受黑死病的影響,當時“人口流動加快”,但這只是材料部分信息的反映,D項是材料表象,排除D項。故選C項。13.國際法之父荷蘭人格勞秀斯1609年發表《論海洋自由》。他提出即便沿海國擁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權,也不能妨礙無害通行的航海自由,任何國家船只路經別國領海,不得威脅別國海權,無害通過,這是自然法賦予人的權利。這一思想旨在()A.維護本國海洋勢力范圍 B.維護歐洲各國的制海權C.加快自由主義經濟形成 D.促進航海自由的實現【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由材料“即便沿海國擁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權,也不能妨礙無害通行的航海自由”結合歷史知識可知,17世紀荷蘭在海洋貿易中掌握主導權,被稱為“海上馬車夫”,荷蘭占據了海上優勢,最符合荷蘭的要求,故身為荷蘭人的格勞秀斯提出這一思想旨在維護本國海洋勢力范圍,A項正確。他提出這一思想初衷是為了維護荷蘭的利益,并非維護歐洲各國的制海權,排除B項;此時處于早期殖民擴張時期,自由主義經濟尚未加速形成,排除C項;促進航海自由的實現不是該思想的目的,而是借口,排除D項。故選A項。14.某同學寫了一篇關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歷史小論文,并設計了下列提綱。據此判斷這篇論文的主題是()1.工業革命與城市化問題2.二戰后基層自治發展3.聯合國倡導和積極推動4.市場化社會和發展方向A.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 B.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D.西方社區組織形成與發展【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頻頻發生,為此各資本主義國家不斷探索基層自治的方法。政府在探索中認識到:要提高生活品質,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單靠政府,地方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必須組織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問題,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自我管理,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職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分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社區逐漸向獨立運作的組織實體方向發展,呈現出市場化和社會化的方向,D項正確;其它選項都只是與社區基層自治相關的階段性內容,并不能反映整體,排除A項、B項、C項。故選D項。1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法、西、葡等西方殖民帝國紛紛走向瓦解。然而英國卻維持了一個英聯邦(如圖是英聯邦成員國示意圖)的存在,這主要是基于()A.歷史形成的移民因素 B.獨立國家的強烈愿望C.相互妥協的現實需求 D.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推動【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根據材料信息,由于大英帝國的衰落,失去了對所屬殖民地的控制,所以才導致英聯邦這一松散組織的出現,雖然大英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英國仍然希望通過英聯邦這樣一個新的組織,來達到其對原有殖民地進行滲透,繼續施加影響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英國的前殖民地國家都知道留在英聯邦內的好處,可以享受到貿易優惠及其它許多特殊待遇,C正確;根據地圖可以看出英聯邦的成員國印度和非洲等一些國家,不屬于移民國家,屬于土著國家,排除A項;根據題意,圖中國家仍屬于英聯邦成員國,所以,獨立國家的強烈愿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世界多極化趨勢與英聯邦存在無必然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16.1990—2015年,南方國家(發展中國家)貨物出口額占世界貨物出口額的比重從23.92%上升至42.1%,商品貿易額占比從22.71%上升至40.51%,服務貿易額占比從18.48%上升至34.52%。這一現象反映了()A.世貿組織的影響增強 B.經濟全球化動力削弱C.多極化世界基礎穩固 D.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0—2015年(世界)。據圖表可知,1990—2005年發展中國家貨物貿易出口額不斷提升,比重也不斷提升;結合歷史背景可知,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參與全球經濟,提升經濟實力,增加了世界出口占比,反映的是經濟貿易全球化發展,世界經濟格局出現變化,D項正確。世貿組織成立于1995年,排除A項;經濟全球化動力是日益增強的,排除B項;世界格局多極化是政治趨勢,圖表主題是發展中國家貨物貿易出口額及其比重變化,反映的是經濟變化趨勢,而且多極化世界尚未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共52分。其中第17題12分,第18題16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圖為儒家思想演變的動力關系圖譜。——摘編自雷慧清、陶榮《指向高中歷史深度教學策略之四重維度》根據上圖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論題:儒學在內外動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斷發展完善。闡述: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學,之后,以孟子、荀子、李贄、黃宗羲等為代表的儒家學者,不斷繼承儒家思想的仁、禮、德政、義利觀等內容,既注重自身修養又強調社會責任,使儒家思想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另一方面,儒家學者也不斷吸取其他派別的思想,如西漢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陰陽五行家及黃老之學,提出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思想,適應了當時統治的需要,使儒學確立了獨尊地位;同時儒家也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如宋朝時期,儒學吸收了佛教的思辨思想,對儒學復興起了重要作用。綜上所述,儒學在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斷發展完善,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解析】【詳解】這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這一題所涉及的最大范圍的時空是古代中國。論題:審材料“儒學思想演變的動力”“內部動力”“外部動力”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論題為,儒學在內外動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斷發展完善。闡述: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明末清初思想活躍局面”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儒學演變的內部動力可從對自身思想的繼承發展方面思考,如,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儒學,之后,以孟子、荀子、李贄、黃宗羲等為代表的儒家學者,不斷繼承儒家思想的仁、禮、德政、義利觀等內容,既注重自身修養又強調社會責任,使儒家思想在繼承中不斷發展。據材料“西漢尊崇儒術、宋明理學”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儒學演變的外部動力可從吸收其他學派思想和外來文化方面思考,如,另一方面,儒家學者也不斷吸取其他派別的思想,如西漢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陰陽五行家及黃老之學,提出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思想,適應了當時統治的需要,使儒學確立了獨尊地位;同時儒家也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如宋朝時期,儒學吸收了佛教的思辨思想,對儒學復興起了重要作用。在具體闡述時可以從時代背景、內容、作用等角度展開,做到史論結合,論述嚴謹。最后,歸納總結,升華主題,完成表述,如,綜上所述,儒學在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斷發展完善,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紀,西式建筑在中國出現,多集中于澳門,主要由傳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紀,由傳教士郎世寧、王致誠設計,中國工匠精心修建的圓明園分園——長春園的歐式宮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輝典范。鴉片戰爭后,西式建筑作為工業文明的體現,開始大量傳入中國,給國人巨大的思想沖擊,如康有為見識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齊后,認為西人治國有方,進而摒棄了“西人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紀上半葉、西式.建筑規模進一步擴大,如上海國際飯店高達24層。另外,資政院、教堂、醫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國傳統建筑.“城高池深”的特點,體現了某些近代社會的氣息。——摘編自田毅鵬《西式建筑進入中國的滄桑往事》材料二早在秦漢時期,西方就通過陸路交通,從中國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風景圖案信息來猜想推測中國園林。16世紀末開始,來華傳教士的著作中對中國園林的記錄讓西方全新認知了中國園林,如《張誠日記》認為中國屋宇、花園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對自然的模仿。18世紀,傳教士馬國賢、王致誠分別將《避暑山莊圖詠》《圓明園圖詠》傳到西方,讓西方對中國園林的了解進入到圖像時代。受中國園林藝術影響,英國率先在西方興建了以自然主義和浪漫主義為特征的自然風景園。——摘編自李曉丹《17—18世紀中西建筑文化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鴉片戰爭后西式建筑大量傳入中國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式建筑風格東漸和中國園林藝術西傳的不同。(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歷史啟示。【答案】(1)原因:受西方侵略的影響;通商口岸的開辟;外國商人和傳教士的增多;先進中國人的引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社會近代化發展的原因;建筑技術的進步。(2)不同:西式建筑的東漸:西式建筑的東漸主要原因是西方對中國的侵略而傳入中國;西方傳教士和中國人的有意識的引入是其發展的重要原因;西式建筑的東漸與中國社會變革相適應。中國園林藝術西傳:主要原因是西方國家受中國建筑的吸引;傳播的主體是西方人;受歡迎的原因與西方的工業革命后思想的轉變有關。(3)啟示:豐富了中西方建筑的風格;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受政治、經濟影響;中西方建筑交流是以西方為主體的,有明顯的殖民色彩;東西方建筑文化交流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發展。【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1840年后的中國。原因:根據材料“鴉片戰爭后,西式建筑作為工業文明的體現,開始大量傳入中國”,可得出受西方侵略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鴉片戰爭后,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可得出通商口岸的開辟;結合所學知識,鴉片戰爭后,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可得出外國商人和傳教士的增多;根據材料“給國人巨大的思想沖擊,如康有為見識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齊后,認為西人治國有方,進而摒棄了‘西人為古之夷狄’的看法”,可得出先進中國人的引入;根據材料“20世紀上半葉、西式、建筑規模進一步擴大,如上海國際飯店高達24層”,可得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根據材料“另外,資政院、教堂、醫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國傳統建筑。‘城高池深’的特點,體現了某些近代社會的氣息”,可得出社會近代化發展的原因;根據材料“20世紀上半葉、西式、建筑規模進一步擴大,如上海國際飯店高達24層”,可得出建筑技術的進步。【小問2詳解】本題是對比類材料題,時空是:16世紀后的世界。不同:西式建筑的東漸:根據材料“16世紀,西式建筑在中國出現,多集中于澳門,主要由傳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和鴉片戰爭后,西式建筑作為工業文明的體現,開始大量傳入中國”,可得出西式建筑的東漸主要原因是西方對中國的侵略而傳入中國;根據材料“給國人巨大的思想沖擊,如康有為見識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齊后,認為西人治國有方,進而摒棄了‘西人為古之夷狄’的看法”,可得出西方傳教士和中國人的有意識的引入是其發展的重要原因;根據材料“另外,資政院、教堂、醫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國傳統建筑。‘城高池深’的特點,體現了某些近代社會的氣息”,可得出西式建筑的東漸與中國社會變革相適應。中國園林藝術西傳:根據材料“早在秦漢時期,西方就通過陸路交通,從中國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風景圖案信息來猜想推測中國園林”,可得出主要原因是西方國家受中國建筑的吸引;根據材料“16世紀末開始,來華傳教士的著作中對中國園林的記錄讓西方全新認知了中國園林,如《張誠日記》認為中國屋宇、花園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對自然的模仿。18世紀,傳教士馬國賢、王致誠分別將《避暑山莊圖詠》《圓明園圖詠》傳到西方”,可得出傳播的主體是西方人;根據材料“受中國園林藝術影響,英國率先在西方興建了以自然主義和浪漫主義為特征的自然風景園”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受歡迎的原因與西方的工業革命后思想的轉變有關。【小問3詳解】本題是認識類材料題。時空是:16世紀后的世界。啟示: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西建筑文化交流豐富了中西方建筑的風格;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受政治、經濟影響;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西方建筑交流是以西方為主體的,有明顯的殖民色彩;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西方建筑文化交流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發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啟蒙時期批判傳統倫理的一個重要主題,即以個人主義批判禮教之宗法主義家族倫理。陳獨秀倡言“尊重個人獨立自主之人格,勿為他人之附屬品”。中國倫理變革,應“以個人本位主義,易家族本位主義”。李大釗也將家族制度歸為摧折個性的“萬惡之源”。新中國成立后,為打破舊倫理束縛和思想觀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倫理秩序,《婚姻法》成為新中國最早頒布的重大法律。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社會得到大發展,家庭結構與功能逐漸“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結構、規模逐漸由繁變簡、由大變小;其二指家庭職能逐漸由多變少。由此引起了夫妻、親子等婚姻家庭倫理關系的重大變化。家庭關系的軸心已由親子關系轉移到夫妻關系,家庭的關注重心開始由長者下沉到年輕人和兒童身上。——摘編自趙慶杰、王利華《近現代中國社會家庭的倫理解讀》(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近現代家庭倫理關系變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近現代家庭倫理關系變化的原因。【答案】(1)特點:由傳統家族本位到構建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倫理秩序;家庭關系軸心由親子轉移到夫妻;家庭關注重心由長者轉移到年輕人和兒童。(言之成理即可)(2)原因:新文化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對傳統倫理的批判和對個人本位主義的倡導;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婚姻法》頒布;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家庭結構與功能逐漸小型化。(答四點)【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代時期(中國)。特點:據材料“中國倫理變革,應“以個人本位主義,易家族本位主義”。李大釗也將家族制度歸為摧折個性的“萬惡之源”。新中國成立后,為打破舊倫理束縛和思想觀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倫理秩序,《婚姻法》成為新中國最早頒布的重大法律。”可得出由傳統家族本位到構建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倫理秩序;據材料“家庭關系的軸心已由親子關系轉移到夫妻關系”可得出家庭關系軸心由親子轉移到夫妻;據材料“家庭的關注重心開始由長者下沉到年輕人和兒童身上。”可得出家庭關注重心由長者轉移到年輕人和兒童。(言之成理即可)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代時期(中國)。原因:據材料“陳獨秀倡言“尊重個人獨立自主之人格,勿為他人之附屬品””可知陳獨秀倡導了新文化運動,由此得出新文化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對傳統倫理的批判和對個人本位主義的倡導;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為打破舊倫理束縛和思想觀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倫理秩序,《婚姻法》成為新中國最早頒布的重大法律。”可得出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據材料“《婚姻法》成為新中國最早頒布的重大法律”《婚姻法》頒布;據材料“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濟、社會得到大發展”時間可知是改革開放后,由此得出改革開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