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案21內容概括分析——善用比對,精準判斷復習目標1.了解內容概述題常見的設誤角度。2.掌握確定選項表述錯誤的方法。鏈接高考卷別4設誤類型題干表述設題變化2023新課標Ⅰ卷擴大范圍①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②三年設題方式,考點均未改變。①總體理解文意。四個選項基本按照行文順序設置,選項內容大多是對原文的概括、轉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順序設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區間,進行文題比對。②關注細節理解。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第12題C選項“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理解有誤。結合上文,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的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選項擴大范圍。又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12題D選項,“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錯誤,原文為“遂盡分與昆弟外家”,“昆弟外家”是“兄弟和外家”而非“故舊部屬”。僅一個關鍵詞就能判斷選項的正誤。③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錯誤,且該錯誤選項也非全錯,而是某一點錯。2023新課標Ⅱ卷曲解文意2022新高考Ⅰ卷曲解文意2022新高考Ⅱ卷張冠李戴2021新高考Ⅰ卷無中生有2021新高考Ⅱ卷曲解文意一、分析綜合題6大比對角度角度一比對觀點,注意評價細節[邊練邊悟]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1.(比對人物觀點是否正確)(2023·新課標Ⅱ卷)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選項]
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答案
忽略觀點細節。“唐太宗認為,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錯誤。根據原文可知,苻堅戰例是失,吳漢戰例是得,唐太宗認為可以作為萬代借鑒的是這兩個戰例的得失。【參考譯文】靖說:“苻堅統帥著百萬大軍,卻在淝水戰敗,這是因為兵力能夠集中但不能分散所致。而吳漢討伐公孫述時,與副將劉尚分散駐扎,相隔二十里,當公孫述進攻漢中時,劉尚出擊合擊,大破敵軍,這是因為兵力分散但又能夠集中所致。”太宗說:“是的。得失的事例足以為后代提供借鑒。”2.(比對人物與觀點是否對應)(2023·濰坊5月模擬)楊因見趙簡主,曰:“臣居鄉三逐,事君五去,聞君好士,故走來見。”簡主聞之,絕食而嘆,跽而行。左右進諫曰:“居鄉三逐,是不容眾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見過八矣。”簡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婦之仇也;盛德之士,亂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見之,因授以為相,而國大治。(節選自《說苑·尊賢》)[選項]
趙簡主雖然認為楊因品行差、對國君不忠誠,但還是接見了楊因并授給相位。答案
錯解人物與觀點的照應。“品行差”“對國君不忠”是近臣的看法,而非趙簡主的看法。【參考譯文】楊因求見趙簡主,說:“我在家鄉,三次被人驅逐,侍奉國君,又有五次被撤職;聽說您喜愛士人,特地跑來見您。”趙簡主聽了,停止吃飯,嘆息不已,直起身子,跪著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勸諫說:“在家鄉三次被人驅逐,這說明他不受大家歡迎;事奉國君五次被撤職,這說明他對國君不忠;現在您看中的這個人,已經被人指出八次過失了。”趙簡主說:“你們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婦的仇敵;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亂世所疏遠的;正直的行為,是邪惡壞人所憎惡的。”于是出去接見楊因,并授給他相位,國家治理得很好。角度二比對人物,避免張冠李戴[邊練邊悟]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3.(比對人物語言細節)(2023·唐山三模)莊王曰:“先君之時,晉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晉伐楚,是寡人之過也。如何其辱諸大夫也?”大夫曰:“先君之時,晉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晉伐楚,是臣之罪也。請擊之。”莊王俛泣而起,拜諸大夫。晉人聞之曰:“君臣爭以過為在己,且君下其臣猶如此,所謂上下一心,三軍同力,未可攻也。”乃夜還師。(節選自《新序·雜事四》)[選項]
晉國討伐楚國,楚莊王和大夫都將自身與先君對比,爭著承擔犯錯的責任;晉國人認為楚國上下同心,三軍協力,難以戰勝,于是撤兵。答案
忽略細節、張冠李戴。“楚莊王和大夫都將自身與先君對比”概括有誤,根據原文,楚莊王將自身與先君進行對比,而楚國大夫應是與先君之時的楚國大夫對比。【參考譯文】莊王說:“先父穆王在世時,晉國不攻打楚國,到我執政時,晉國來進攻楚國,這是我的過失造成的。怎么好委屈各位大夫呢!”大夫們說:“先君穆王在世時,晉國不攻打楚國,到臣下輔政時,晉國來進攻楚國,這是臣下的過失造成的。請下令出擊晉軍。”莊王低下頭流了淚,站起來,拜謝各位大夫。晉國人聽到這件事,說:“楚國君臣爭著承擔犯錯誤的責任,況且君主對他的臣子是如此謙恭,這就是所謂上下同心,三軍協力,我們不能攻打他們啦。”就趁著黑夜撤兵。4.(比對人物與建議是否對應)(2023·張家口二模)邯鄲之難,趙求救于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段干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對曰:“夫魏氏兼邯鄲,其于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于邯鄲之郊!”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一》)[選項]
齊王善于納諫,他聽從段干綸一定要救邯鄲并將軍隊駐扎在邯鄲城郊的建議,趁著魏兵疲憊之時在桂陵打敗魏軍。答案
人物建議張冠李戴。根據原文,段干綸建議救邯鄲,而提出將軍隊駐扎在邯鄲城郊的人是齊王。【參考譯文】在邯鄲危難的時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田侯)召集大臣謀劃。段于綸說:“不救援趙國,那對我們是不利的。”齊威王說,“為什么呢?”段干綸說:“如果魏國兼并邯鄲,難道這對齊國有什么利益呀?”齊威王說:“好”。于是就出兵,齊威王說:“把軍隊駐扎在邯鄲的郊外!”七月,邯鄲被魏國占領。齊國乘魏軍疲勞之機進攻,在桂陵把魏國軍隊打得大敗。角度三比對時間地點,避免時序錯亂[邊練邊悟]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5.(比對時間先后)(2023·南京4月模擬)高宗時,皮邏閣浸強大,而五詔微弱。會有破渳河蠻之功,乃賂王昱,求合六詔為一。昱為之奏請,朝廷許之,仍賜名歸義。于是以兵威脅服群蠻,不從者滅之,遂擊破吐蕃,徒居大和城。其后卒為邊患。(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南詔歸附》)[選項]
皮邏閣先用武力威脅,使各個蠻族部落服從他的管理,然后朝廷又準許了其把六詔合而為一的請求,他擊破吐蕃后移居到了大和城。答案
事件時間順序顛倒。“皮邏閣先用……然后朝廷又準許了其把六詔合而為一的請求”錯誤。根據原文,應是先“求合六詔為一”,再“以兵威脅服群蠻”。【參考譯文】高宗時,皮邏閣南詔逐漸強大,而其余五詔力量衰微。恰巧皮邏閣立有擊敗渳河蠻的功勞,于是他賄賂王昱,請求把六詔合而為一。王昱為他向朝廷奏請,朝廷準許了他的請求,仍然贈皮邏閣以歸義的名號。自此他用武力威脅來使各個蠻族部落服從,有不服從的就將其消滅,接著又擊敗了吐蕃,移居到大和城。最終成為唐邊境的禍患。6.(比對地點是否正確)(2023·山東5月預測)大中十二年,大水泛徐、兗、青、鄆,而滄地積卑,(杜)中立自按行,引御水入之毛河,東注海,(滄)州無水災。(節選自《新唐書·杜中立傳》)[選項]
杜中立妥善治水,保障治所安全。大中十二年,大水泛濫,多地發生水災,他親自巡視,運用導引之法治水,使徐、兗、青、鄆四州皆免遭水災。答案
空間錯位。“使徐、兗、青、鄆四州皆免遭水災”錯誤。由原文可知,大中十二年,大水泛濫于徐、兗、青、鄆四州,而滄州地勢低洼,杜中立親自巡視,將水引入毛河,向東注入大海,滄州沒有發生水災。根據文意,不是徐、兗、青、鄆四州免遭水災,而是滄州免遭水災。【參考譯文】大中十二年,大水泛濫于徐、兗、青、鄆四州,而滄州地勢低洼,杜中立親自巡視,將御水引入毛河,向東注入大海,滄州沒有發生水災。角度四比對關鍵詞語,避免曲解文意[邊練邊悟]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7.(2022·全國甲卷)張儀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選項]
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答案
曲解文意。“秦王就會……六百里”錯,原文為“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說法錯誤。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在西面對秦國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國的恩惠”。【參考譯文】張儀向南行見楚懷王,說:“現在對秦王來說,齊王的罪惡是十分深重的,秦國準備征討齊國,然而楚國跟齊國交好。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邦交,我會勸說秦王獻上商于的土地,方圓六百里。如果這樣,楚國就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在西面對秦國施有恩惠,且獲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這就是一舉三得的上策。”8.(2020·全國Ⅱ卷)宣和元年,拜尚書右丞;三年,為左丞。金人來歸燕,謀帥臣,安中請行。王黼贊于上,授慶遠軍節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遼降將郭藥師同知府事。藥師跋扈,府事皆專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藥師愈驕。靖康初,言者論其締合王黼、童貫及不幾察郭藥師叛命,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又責授朝議大夫、秘書少監、分司南京,隨州居住;又貶單州團練副使,象州安置。[選項]
王安中外放任職,仕途屢遭坎坷。金人前來歸順,他自請燕山府任職,與遼降將郭藥師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備受指責,仕途隨之沉浮不定。答案
從曲解文意的角度設誤。“金人前來歸順”說法錯誤,原文“金人來歸燕”的意思是金人來朝歸還燕山舊地。【參考譯文】宣和元年,王安中拜任尚書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金人來歸還燕山舊地,朝廷考慮帥臣的人選,王安中請求前往。王黼在皇上面前稱贊他,于是授任慶遠軍節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遼國降將郭藥師任同知府事。藥師蠻橫暴戾,對府中事務獨斷獨行,王安中無力控制,只是違心順從他,所以藥師更為驕橫。靖康初年,諫官彈劾他勾結王黼、童貫以及沒能預先察覺郭藥師背叛(皇命),他被貶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又被貶任為朝議大夫、秘書少監、分司南京,在隨州居住;又被貶為單州團練副使,在象州安置。角度五比對內容,避免增減內容[邊練邊悟]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9.(2023·新課標Ⅰ卷)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節選自《孔叢子·答問》)[選項]
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答案
“世人”“常通過引經據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范圍擴大。根據原文可知,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爭取民眾信任的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參考譯文】子鮒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10.(2023·山東威海三模)(燭過)對曰:“昔吾先君獻公即位五年,兼國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襲我,遜去絳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盡果敢;城濮之戰,五敗荊人,圍衛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節選自《呂氏春秋·貴直》)[選項]
燭過在勸說簡子時,直言獻公、惠公、文公用了同樣的士卒,都成就了一番事業,以此來督促簡子自省。答案
“都成就了一番事業”范圍擴大。原文是用惠公縱情聲色、打了敗仗的事例從反面督促簡子自省,成就了一番事業的只有獻公和文公。【參考譯文】燭過回答說:“以前我的先君晉獻公即位五年就兼并了十九個國家,用的就是這些士兵。惠公即位二年耽于美色殘暴傲慢,喜歡美女,秦國人襲擊我國,逃離國都七十里,用的是這些士兵!文公即位二年,用勇敢砥礪士兵,因此三年士卒都十分果敢,城濮之戰,五次打敗楚國人,包圍衛國攻取曹國,攻克石社,穩定了天子之位,聲名顯赫于天下,用的是這些士兵。只是君主有做不到的地方罷了,士兵們有什么過錯呢?”角度六比對句間關系,避免關系混亂[邊練邊悟]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11.(比對因果關系是否得當)(2023·日照三模)瞋目扼腕而語勇者得,垂衣裳而談說者得,遲日曠久積勞私門者得。尊向三者,無功而皆可以得。故農戰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眾。則國亂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釋法制而任名譽也。故明主慎法制。(節選自《商君書·君臣》,有刪改)[選項]
商鞅列舉了三種沒有功勞而得到好處的人,指出他們才是造成國家混亂、國土削減、兵力衰弱、國君地位卑微等問題的罪魁禍首。答案
錯置原因。根據原文可知,造成國家混亂、國土削減、兵力衰弱、國君地位卑微等問題的原因是“釋法制而任名譽”,而不是選項中說的“三種沒有功勞而得到好處的人”。【參考譯文】憑瞪眼睛、擼胳膊而表現勇武的人獲利,垂拱無為而只知高談闊論的人得利,成年累月依附權貴的人得利。尊崇以上三種人,他們沒有功勞而得到好處,那么,人民就要放棄農戰而搞這些事情了,或者用空談去求得爵祿,或者依附權貴而祈求好處,或者用悍勇去爭得利益。所以從事農戰的人民日益減少,而游蕩吃閑飯的人越來越多。那樣,就會國家混亂,國土割削,兵力弱而國君地位卑微。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國君拋開法度,而相信虛名。所以,明主應重視法度。12.(比對關系是否混淆)(2023·河南名校5月聯考)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于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于難。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其身尸于朝,其宗滅于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節選自《國語·晉語》,有刪改)[選項]
韓宣子為貧而憂,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先指出祝賀他的原因,再舉欒武子和郤昭子的事例來說明,正反對比,說服力強。答案
“先指出祝賀他的原因,再舉欒武子和郤昭子的事例來說明”混淆關系,根據選項表述,兩件事是先后承接關系,但根據原文,應該是叔向舉欒武子和郤昭子的事例來說明祝賀韓宣子的原因,兩者是舉例說明的關系。【參考譯文】叔向去拜見韓宣子,韓宣子正為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宣子說:“我有卿大夫的名稱,卻沒有卿大夫的財富,沒有什么榮譽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們交往,我正為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么緣故呢?”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一百頃田,家里窮的連祭祀的器具都備不齊全;可是他能夠傳播德行,遵循法制,名聞于諸侯各國。各諸侯國都親近他,一些少數民族都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那個郤昭子,他的財產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產的一半,他家里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產和勢力,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體在朝堂上示眾,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亡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八個姓郤的中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夠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只是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現在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你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二、抓好3個步驟,定位區間推斷概述文意這類試題,從宏觀的角度看,要全面把握文意;從微觀角度看,要理順人與人、事與事、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落實好下面三個步驟。1.審讀文本,把握文意。文本中的時、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要弄清文本的局部之間的關系、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整體的中心意思。2.細讀選項,定位區間。首先要看各選項所表述的內容,在文中能否找到信息點對應的區間或者分析的根據;再核查表述的內容與原文是否完全相符。選項信息量如果較大,可能是文中多處文句意思的綜合,可將選項切片,逐一攻破。3.比對文本,推斷確定。選項往往從時間、地點、人物、關系、范圍、關鍵詞義等角度進行設誤,要細加比對,找準問題,再確定答案。(2022·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吳漢,字子顏,南陽人。韓鴻為使者,使持節,降河北,人為言:“吳子顏,奇士也,可與計事。”【A項區間?】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上既破邯鄲,誅王郎,召鄧禹宿,夜語曰:“吾欲北發幽州突騎,諸將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苗曾,上以禹為知人。吳漢與蘇茂、周建戰,漢躬被甲持戟,告令諸部將曰:“聞鼓聲皆大呼俱進,后至者斬。”遂鼓而進,賊兵大破。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B項區間?】吳漢伐蜀,分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吳漢兵守成都,公孫述將延岑遣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C項區間?】吳漢性忠厚,篤于事上,自初從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則側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軍營不完,漢常獨繕檠其弓戟,閱其兵馬,激揚吏士。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方作戰攻具,上常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封漢廣平侯。【D項區間?】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墳,不作祠堂,恭儉如此。疾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曰:“臣愚無所識知,唯愿慎無赦而已。”病薨,奏謚曰:“有司議宜以為武。”詔特賜曰忠侯。(節選自《東觀漢記》卷十)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鄧禹向皇上推薦吳漢承擔調發幽州軍隊的任務,皇上命吳漢為大將軍。吳漢斬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贊賞鄧禹有知人之明。B.吳漢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設大營,北營不利,合兵南營,大破公孫述。但后來被延岑襲擊后方,吳漢落水,拉著馬尾才得以脫險。C.吳漢為人質樸,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著皇上征戰四方時,常常隨從左右,小心侍衛,總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吳漢處世儉樸恭敬謹慎,不置田產,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時家人曾置買一些田產宅業,他歸來后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D【解題思路】這類概述題,可逐項對照原文,切片比對分析。A項鄧禹向皇上推薦吳漢承擔調發幽州軍隊的任務,皇上命吳漢為大將軍。吳漢斬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贊賞鄧禹有知人之明。原文夜語曰:“吾欲北發幽州突騎,諸將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苗曾,上以禹為知人。比對分析:選項可以切為三片,與原文三個信息點比對:第一點,鄧禹推薦了吳漢;第二點,皇帝任命吳漢為大將軍;第三點,吳漢不負使命,斬殺了幽州牧苗曾,皇上認為鄧禹知人。整體看,A項概述正確。比對分析:選項可以切為兩片:一是伐蜀之初,設南北兩營,北營不利,合兵南營,大破公孫述;二是吳漢兵守成都之后,被延岑襲擊,吳漢落入水中,緣馬尾得出。選項幾乎是對原文的翻譯,概述符合文意。B項吳漢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設大營,北營不利,合兵南營,大破公孫述。但后來被延岑襲擊后方,吳漢落水,拉著馬尾才得以脫險。原文吳漢伐蜀,分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公孫述將延岑遣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比對分析:此項可以切為兩個片段:第一個是對吳漢品格的概括,第二個是對具體表現的概括。這個選項幾乎是對譯原文。概述正確。C項吳漢為人質樸,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著皇上征戰四方時,常常隨從左右,小心侍衛,總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原文吳漢性忠厚,篤于事上,自初從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則側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比對分析:此項信息對文意稍有整合,可以切為兩個片段:第一個片段是對吳漢品行的概括,“恭敬”“謹慎”“不起巷第”都正確;第二個片段“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曲解文意。原文是“盡以分與昆弟外家”,“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是母親、妻子的娘家人。D項吳漢處世儉樸恭敬謹慎,不置田產,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時家人曾置買一些田產宅業,他歸來后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原文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恭儉如此。妻子在后買田業。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參考譯文】吳漢,字子顏,是南陽人。韓鴻擔任使者,拿著符節出使,降服河北,有人跟他說:“吳子顏是奇才,可以和他謀劃事情。”吳漢為人質樸寬厚但缺少文采,倉促之間不能用言語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鄧禹和眾將領們多次推舉他,(皇上)多次召見他,之后他勤苦不倦常在官署,皇上也因為他是南陽人,漸漸親近他。皇上已經攻破邯鄲,殺了王郎,召見鄧禹留宿,晚上(和鄧禹)說:“我打算向北調發幽州精銳騎兵,眾將領中誰可以派遣呢?”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屢次和他交談,他這個人勇敢強悍有智慧謀略,各將領中少有能比得上的。”皇上于是讓吳漢擔任大將軍。吳漢于是斬殺了幽州牧苗曾,皇上認為鄧禹善于賞識人才。吳漢和蘇茂、周建打仗,吳漢親自穿上盔甲拿著戟,命令眾將士說:“聽到鼓聲都大聲呼喊一起前進,后到者殺。”于是擊鼓進軍,大敗敵軍。(吳漢)向北攻打清河、長垣和平原五里的敵人,都平定了。吳漢征伐蜀地,分別在水南和水北扎營,北邊的軍營戰事不順利,于是在口中橫銜著枚帶領士兵去往水南邊的軍營會合,大敗公孫述。吳漢的軍隊守在成都,公孫述的將領延岑派遣奇兵出現在吳漢軍隊的后面,偷襲打敗了吳漢,吳漢掉落水中,拉著馬尾得以逃出來。吳漢性情忠誠寬厚,忠誠地侍奉皇上,從最開始跟著皇上征戰,常在(皇上)身邊,皇上沒有安寢,他便側身屏住氣息(小心地陪伴),皇上安寢以后他才離開。兵器不鋒利,軍營不充實,吳漢常常自己修理調整弓戟,視察兵卒戰馬,激勵振奮官兵。皇上時常派人看看吳漢在做什么,(被派去的人)回來說(吳漢)正在修整作戰進攻的工具,皇上常常說:“吳公非常令人滿意,穩重得可以匹敵一個國家了。”封吳漢做廣平侯。吳漢曾經出兵征戰,妻子兒女們在他走后置買了田產。吳漢回來,責備他們說:“軍隊出征在外,官兵(費用)不足,為什么購買那么多田產宅業呢?”最后把田產宅業全分給了兄弟和外家。吳漢的爵位俸祿賞賜最尊貴顯要,然而(他)只修造內宅,不另建巷第。妻子先他去世,只埋葬在一個小的墳墓,沒有設祠堂(供奉),恭敬節儉到這種地步。(吳漢)病重,皇上親自前來,問他想說什么。(他)回答說:“我愚笨,沒有什么見識,只希望(您)千萬不要大赦天下罷了。”因病而亡,(官員)上奏給他定謚號時說:“官員們商議應該為‘武’。”(皇上)下詔特意賜予(他)謚號為“忠侯”。[邊練邊悟]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13.(比對人物與事件是否對應)(2023·山東3月聯評)宣仁后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事。光又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考試天下士,欲改科舉,別為新格。轍言:“進士來年秋試,日月無幾,而議不時決。詩賦雖小技,比次聲律,用功不淺。至于治經,誦讀講解,尤不輕易。要之,來年皆未可施行。乞來年科場,一切如舊。”(節選自《宋史·蘇轍傳》)[選項]
王安石私自設《詩經新義》《尚書新義》來考試天下士人,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蘇轍對此持不同意見。答案
人物事件張冠李戴。“王安石……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張冠李戴。根據原文“光又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考試天下士,欲改科舉,別為新格”可知,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的應是司馬光。【參考譯文】宣仁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呂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馬光因王安石私自設《詩經》《尚書新義》來考試天下士人,于是想改變科舉,另立新的條例。蘇轍說:“進士來年秋天考試,沒有多少日子了,而議論沒有及時決定。詩賦雖然是小技,但要講究聲律,用的功夫不淺。至于治經書,誦讀和講解,尤其不是輕易的事。總之,來年都還不能實行。請求來年的考試,一切還照舊。”14.(曲解人物評價)(2023·鄭州外國語學校5月調研)史臣曰: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岳飛規復中原》)[選項]
史官對岳飛評價極高,認為他與西漢時期的韓信、彭越、周勃和灌嬰一樣,文武全才,仁智并用,是不可多得的、有所作為的人才。答案
注意評價細節。史官認為像韓信、彭越、周勃和灌嬰這樣的人是代代都有的,而岳飛是文武全才,他仁智并用,是難得的人才。【參考譯文】史臣說:西漢以下,像韓信、彭越、周勃、灌嬰這樣擔任將軍的人,歷朝歷代部不缺乏,探求那些像宋朝岳飛一樣文武全才、仁智并施的人,一個朝代難道多見嗎!15.(比對作者觀點是否正確)(2023·浙江適應性聯考)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愿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鉤衡。嘗試論之:雖堯、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節選自《舊唐書·太宗本紀》)[選項]
臣子遇到不同的君王會有不同的結果,相較于馬周、劉洎等能被唐太宗重用,而同樣賢能的伊尹、呂尚卻不能把握時機,實在可惜。答案
誤解作者觀點。“伊尹、呂尚卻不能把握時機”錯誤,原文“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是說“伊尹、呂尚不能輔佐夏桀、殷辛而使國家昌盛”,根據文意可知,是說這兩人沒有遇到好的君主,并不是“不能把握時機”。【參考譯文】所以屈突通、尉遲敬德,從仇敵轉而傾心交結愿作心腹;馬周、劉洎,從疏遠的關系而終于委任他們評量人才。現在我試著論述一下:即使堯、舜這樣的圣人,不能用梼杌、窮奇這樣兇惡的人治理平定天下;伊尹、呂尚的賢能,不能輔佐殘暴的君王夏桀、殷紂而使國家昌盛。君臣的良好關系,遭遇是這樣難啊!以至于挖眼、剖心、抽筋、喂蛇,確實是由于遭遇的君王不同啊。16.(比對時間地點是否正確)(2019·全國Ⅰ卷)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選項]
賈誼答復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答案
從時序顛倒的角度設誤。選項中的“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錯,由原文“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可知,文帝向賈誼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非常滿意,且感慨自己比不上賈誼,沒過多久,任命賈誼做了梁懷王太傅。“感慨自己比不上賈誼”在“任命賈誼做了梁懷王太傅”之前,選項表述顛倒了時間順序,故錯誤。【參考譯文】一年多以后,賈誼被皇帝召見。漢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賜福,坐在宣室接見賈誼。文帝因為對鬼神的事有所感觸,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因此詳細說明了這里面的道理。一直談到半夜時分,文帝(聽得很入神,)向前移動座席,靠近了賈誼。問完之后,文帝說:“我很久沒有見到賈誼了,自以為超過了他,現在看來還是不如他。”過了不久,任命賈誼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很受寵愛,又喜歡讀書,所以讓賈誼做他的老師。17.(比對原因分析是否得當)(2023·南陽、信陽等五市模考)子贛之承,或在涂,見道側巾弊布擁蒙而衣衰,其名曰丹綽。子贛問焉,曰:“此至承幾何?”嘿然不對。子贛曰:“人問乎己而不應,何也?”屏其擁蒙而言曰:“望而黷人者,仁乎?睹而不識者,智乎?輕侮人者,義乎?”子贛下車曰:“賜不仁,過問,三言可復聞乎?”曰:“是足于子矣,吾不告子。”(摘編自《說苑·敬慎》)[選項]
子贛向丹綽問路時沒有下車,丹綽認為子贛不知禮敬,輕慢自己,沒有回答;子贛承認自己不夠仁厚,再次請教時,丹綽余怒未消,故不肯回答。答案
“丹綽余怒未消,故不肯回答”錯置原因。子贛承認自己不夠仁厚,發問不當,請求丹綽將方才說的那三句話再講一講,丹綽認為這些對子贛來說就足夠了,所以不再告訴子贛,而不是因為“余怒未消”。【參考譯文】子贛到承地去,在路上,看見旁邊一個戴著破頭巾、裹著破布、穿著喪服的人,他的名字叫丹綽。子贛向他問路,說:“從這里到承地還有多遠?”那人沉默不答。子贛又說:“有人問到自己卻不回答,這是為什么?”那人掀開裹身的破布說道:“老遠看見一個人就輕慢他,這算仁厚嗎?走近見了面卻不了解他,這算明智嗎?輕視侮弄別人,這算道義嗎?”子贛下車說:“是我不仁厚,發問不當。方才說的三句話,可以再講來聽聽嗎?”那人說:“這些對于您就足夠了,我不再告訴您什么。”18.(比對表現手法是否正確)(2023·湖南名校4月聯考)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摘編自《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選項]
檄文這一層申明大義,對王公大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發出號召。從正面痛陳利害得失,以此讓百官自慚自勵。答案
“從正面痛陳利害得失,以此讓百官自慚自勵”有誤。根據原文,作者借助“若其……”從反面論證了“留戀目前的既得利益”的嚴重后果,痛陳利害得失。選項漏掉了“反面論證”。【參考譯文】如果能轉變當前的禍難成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舊主和服侍當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皇室的功勛,不至于廢棄先皇的遺命,那么各種封爵賞賜,一定如同泰山黃河那般牢固長久。如果留戀暫時的既得利益,在關鍵時刻猶疑不決,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會招致嚴厲的懲罰。請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測評練案(滿分:35分)一、專項練注:1~5題每小題3分。1.(比對地點是否正確)(2023·鹽城3月統考)(世宗)詔開壽州倉賑饑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軍中芻蕘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悅,爭獻芻粟。既克泗州,無一卒敢擅入城者。(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世宗征淮南》)[選項]
世宗下詔在泗州城開倉賑濟百姓,并禁止軍中之人侵犯農民田地,這讓泗州百姓感激喜悅,他們爭相獻送糧草。答案
空間錯位。“世宗在泗州城開倉賑濟百姓”錯誤。根據原文“詔開壽州倉賑饑民”可知,世宗下詔在壽州開倉賑濟百姓,在泗州禁止軍中之人侵犯農民田地。【參考譯文】世宗詔令打開壽州糧倉救濟饑民。后周世宗親自抵達泗州城下,(下令)軍中負責割草打柴的人不得侵犯農民田地,農民都感激喜悅,爭相獻送糧草。攻克泗州以后,沒有一名士兵敢擅自入城。2.(比對因果關系是否準確)(2023·太原4月質檢)(張)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戰陳,令本將各以其意教之。人或問其故,巡曰:“今與胡虜戰,云合鳥散,變態不恒,數步之間,勢有同異。臨機應猝,在于呼吸之間,而動詢大將,事不相及,非知兵之變者也。故吾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將相習,人自為戰,不亦可乎!”(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選項]
張巡行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讓將領們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揮作戰,因為他覺得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且士兵們各自為戰更好。答案
“且士兵們各自為戰更好”因果失當,張巡讓將領各自訓練自己的士兵,是為了讓將領和士兵互相熟悉,以快速應對戰場上的突發事件,“士兵們各自為戰更好”并非原因。【參考譯文】張巡練兵不按照古人的兵法作戰布陣,而是命令部下的將領各自按照自己的戰略教習戰法。有人問其中的原因,張巡說:“現在是與反叛的胡人作戰,他們忽散忽合,變化不定,有時在數步之內,軍勢都不同。所以需要將領們在很短的時間內面對時機應對突發的事件,如果讓他們動不動就要請示大將,那事情就來不及處理了,這樣做是不知道作戰用兵的變化。所以我讓士卒了解將領的心意,將領熟悉士卒的情況,這樣將領指揮士卒作戰,就如手使用自己的指頭一樣自如。兵與將都相互熟悉,部隊各自為戰,不是很好嗎!”3.(比對表達效果是否正確)(2023·珠海5月預測)其后京兆尹將飾官署,余往過焉。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畫宮于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厘而構大廈,無進退焉。余圜視大駭,然后知其術之工大矣。繼而嘆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于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節選自《梓人傳》,有刪改)[選項]
文中對施工現場描述簡練生動,語無虛設,含蓄地為下文張本。隨后連串的質疑,為揭示正題蓄勢。答案
“隨后一連串的質疑”錯誤,原文運用幾個反問句、推測句表達肯定語氣,并非質疑。【參考譯文】后來,京兆尹要修建衙門,我經過那里,看到積聚了許多建筑材料,匯聚了許多工人。他們有的拿著斧頭,有的拿著刀鋸,都圍成圈子面對那個木匠師傅站著。木匠師傅左手拿著度量工具,右手拿著一根棒,就站在中間。(他)估量房屋的規格,觀察哪根木頭可以選用,然后揮著手里的那根木棒說:“砍!”那些拿斧頭的工人們就奔向右邊;回過頭去指著(木料)說:“鋸!”那些拿鋸子的工人們就奔向左邊。一會兒,拿斧頭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臉色,等他說話,沒有哪一個敢自己決定怎么干。其中有個別擔當不起任務的,他就生氣地斥退那個人,也沒有誰敢怨恨他。他在墻上畫了一座房屋的圖樣,只有一尺見方的面積,卻可以把房屋結構絲毫不差地全部勾畫出來,照著圖樣的尺寸計算來建造大廈,就不會有出入了。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驚,這才明白那個木匠師傅的技術確實是十分高超。接著我感嘆道:那個木匠師傅是放棄他的手藝,專門發揮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體察)建筑學關鍵問題的人吧!我聽說用腦力的人指揮(役使)人,用體力的人被人指揮(役使),他大概(也許、恐怕)就是用腦力的人吧!有手藝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謀劃策,他也許就是有智慧的人吧!這完全可以為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效法,事情沒有什么比這更近似的了。4.(比對關鍵詞是否曲解文意)(2023·江蘇儀征聯考)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隱宮、徒刑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發北山石槨,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余。于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驪邑,五萬家云陽,皆復不事十歲。(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豪杰亡秦》,有刪改) [選項]
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宮,在東海邊上豎巨石,遷大量百姓到驪邑和云陽,加重了他們十年的賦稅。
答案
“加重了他們十年的賦稅”錯誤。原文“皆復不事十歲”是免除了他們十年的賦稅和徭役。選項的說法曲解文意。【參考譯文】始皇認為咸陽城里人口太多,而先王的宮廷又窄小,便令人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建造宮殿,先建前殿阿房宮,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殿上可容納一萬人,殿下可豎立五丈高的大旗,周圍架起閣道通行車馬,從阿房宮的前殿下直達南山,以南山的頂峰作為宮闕的標志。又建筑復道,從阿房宮渡過渭水河連接咸陽,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極星與閣道星相連,橫穿銀河抵達營室星。征發判處宮刑和因犯罪服刑罰勞役的罪犯七十萬人,分別建造阿房宮和驪山秦始皇陵墓。并開鑿挖掘用作棺槨的北山石料,砍伐蜀地與楚地的木材,全部運到這里。在關中共計興建三百座宮殿,在關外建造四百座,于是在東海邊的上朐界內豎巨石,作為秦國的東方大門。又遷三萬家民戶到驪邑,遷移五萬家民戶到云陽,他們全都被免除十年的賦稅和徭役。5.(比對內容是否無中生有)(2023·唐山摸底檢測)趙豹對曰:“臣聞圣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對曰:“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黨也。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王自圖之。”(節選自《戰國策·趙一》)[選項]
平陽君趙豹堅決反對趙王接受上黨,他對比了秦、趙的國力,客觀地分析了形勢,但他的建議惹怒了趙王,趙王還是派遣趙勝前去接受了上黨之地。答案
“他對比了秦、趙的國力”無中生有。原文“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是分析秦趙的形勢,告誡趙王甚禍無故之利。【參考譯文】趙豹回答說:“臣下聽說圣人認為無故獲利是最大的禍患。”趙王說:“人們懷戀我的恩義,怎么說是‘無故’呢?”趙豹說:“秦國蠶食吞并韓國土地,從中切斷要道不使它們相通,所以自以為可坐得上黨。秦國付出了攻打上黨的辛勞,而趙國卻得到了利益,即使是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從弱小的國家得到這種好處,而弱小的國家卻能從強大的國家手中得到嗎?如今君王得到上黨,可以說是有緣故嗎?況且秦國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將士都列陣在上黨,法令嚴格,政務推行順利,不可以和他們作戰,君王還是認真考慮一下。”二、綜合練(2024廣東名校聯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20分)材料一:材料二:晉文公伐原,與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軍吏曰:“原不過三日將降矣,君不如待之。”君曰:“得原失信,吾不為也。”原人聞之曰:“有君義若此,不可不降也。”遂降。溫人聞之,亦請降,故曰:“伐原而溫降。”此之謂也。于是諸侯歸之,退侵曹伐衛,為踐土之會,溫之盟。后南破強楚,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齊桓本信由伐原也。(選自《新序》,有刪改)【注】
①秦伯:秦穆公。②懷嬴:秦穆公女兒。晉國公子子圉入秦為質時,秦穆公把她嫁給了子圉。③公子:晉公子重耳,即晉文公。④揮之:揮手甩干水。此為不禮貌的行為。⑤適:同“嫡”。⑥晉侯:晉文公。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尊敬侍奉周王室,成為諸侯中的霸主,功績和齊桓公并列,其根本是在攻打原時所建立起來的信用啊。“周室”作“事”的賓語,故“周室”后B處需斷開;“霸功”,稱霸的業績,作“成”的賓語,故“霸功”后D處需斷開;“本信由伐原也”為完整的判斷句,故應在“本”的前面F處斷開。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CA.卑,指輕視、小看,與《師說》中“位卑則足羞”的“卑”含義不同。B.離,同“罹”,遭受,與《出師表》中“今當遠離”的“離”含義不同。C.幣,指禮物,與《屈原列傳》中“厚幣委質事楚”的“幣”含義不同。D.勤王,君主的統治地位受到內亂或外患的威脅而動搖時,臣子發兵救援。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及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項正確。輕視、小看/低賤、低下。句意:你憑什么看不起我?/以地位低下的人為師,就會感到羞恥。B項正確。“離”,同“罹”,遭受/離開。句意:怕您遭到惡名。/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C項錯誤。“幣”,都是禮物的意思。句意:于是重耳將懷嬴送回,然后下聘禮。/拿著豐厚的禮物進獻給楚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D項正確。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BA.公子重耳在用懷嬴捧著的水洗完手后,有不禮貌的舉動。懷嬴不滿,指責重耳,重耳由于寄人籬下,感到害怕,不得不屈服。B.秦穆公對重耳表示,懷嬴才華出眾,曾嫁給子圉,受到子圉侮辱,希望重耳好好對待她,并對待命請罪的重耳表示歉意。C.晉文公討伐原地,在約定日期內沒有攻下,下令撤兵,原人和溫人聽聞后先后主動投降,而諸侯也歸順晉國,其后晉文公得以稱霸。D.周襄王的弟弟太叔作亂,周襄王求救于晉國等三國,晉文公聽取建議,平定叛亂,救了周襄王,以此建立威信,最終成就霸道。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四川長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招聘塑壓輔助工等崗位1084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九年級數學下冊 第27章 圓27.2 與圓有關的位置關系3切線第2課時 切線長定理與三角形的內切圓教學設計 (新版)華東師大版
- 中考專題之勾畫隱圓,破解最值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北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下冊
- 2024四川省水電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公開選聘所屬公司財務總監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專題03 情境補寫考點(教案)2025年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滿分寶典 學案
- 九年級數學上冊 第23章 圖形的相似23.6 圖形與坐標 2圖形的交換與坐標教學設計 (新版)華東師大版
- 55018《計算機控制技術(第2版)》于海生版本教學大綱
- 化學九年級上冊第1節 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教案設計
-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第五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教學設計
- 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七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設計
- 山西同文職業技術學院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方案
- 2025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學考知識點復習指導課件
- 部編版(2024)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12課《生活離不開規則》教學課件
- 初級家政服務員近年考試真題題庫(含真題、典型題)
- 05生產制造指令單
- 書法測評基礎理論知識單選題100道及答案解析
- 河南省多校聯考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物理試題
- Endat編碼器在AX5000系列伺服上使用說明
- 第十一章-新聞事業管理-《新聞學概論》課件
- 湘潭、成都工廠VDA63-2023審核員培訓考核附有答案
- 招標代理機構入圍項目技術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