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讀_第1頁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讀_第2頁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讀_第3頁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讀_第4頁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讀內分泌2025年1月中國糖尿病流行病學1糖尿病的診斷與分型2糖尿病的三級預防3糖尿病的篩查和評估4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5Agenda第一章:中國糖尿病流行病學/01糖尿病的流行病學我國糖尿病的流行特點我國糖尿病流行的影響因素第一章:中國糖尿病流行病學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由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至2019年的12.4%。各民族及各地區之間存在差異。要點提示糖尿病的知曉率(36.7%)、治療率(32.9%)和控制率(50.1%)有所改善,但仍處于低水平。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T2DM)占90%以上。010203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糖尿病患病率2018至2019年,國家慢性病和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為11.9%,按ADA2010年標準患病率為12.4%。二、我國糖尿病的流行特點流行特點我國以2型糖尿病(T2DM)為主,1型糖尿病(T1DM)和其他類型糖尿病少見;男性高于女性。糖尿病類型及性別分布存在差異經濟發達地區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中等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城市高于農村,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和中等發達地區這一差別尤為明顯。不同經濟發展地區的患病率有差異主要民族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漢族14.7%、壯族12.0%、回族10.6%、滿族15.0%、維吾爾族12.2%、藏族4.3%。各民族的患病率存在較大差異2018至2019年的調查結果(63.3%)與2013年調查結果(62%)相當,未診斷糖尿病占比仍居高不下。未診斷的糖尿病比例較高體重指數(BMI)<25kg/m2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6.9%、7.4%和8.8%,25kg/m2≤BMI<30kg/m2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14.3%、14.7%和13.8%,BMI≥30kg/m2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19.6%、19.6%和20.1%。肥胖和超重人群患病率顯著增加調查結果顯示,糖尿病的知曉率為36.7%,治療率為32.9%,控制率為50.1%,女性的糖尿病知曉率和治療率高于男性。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提升緩慢三、我國糖尿病流行的影響因素1.城市化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人口占比2000年為36.09%,2008年為45.7%,2017年為58.5%,2023年達到了66.2%。2.老齡化按WHO2011年診斷標準,2018至2019年調查結果顯示,60~69歲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23.9%,≥70歲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為27.3%,較2013年的調查結果患病率均有上升。3.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均顯示,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明顯高于體重正常人群。按照BMI<25kg/m2、25kg/m2≤BMI<30kg/m2及BMI≥30kg/m2分組,2007至2008年對比2015至2017年,提示超重和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增加。4.生活方式的改變大樣本前瞻性隊列研究結果顯示,體力活動減少、久坐和不健康飲食與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增加相關。2013至2018年,紅肉高攝入(>100g/d)的比例從32.6%增加至42.3%,而紅肉攝入過多與糖尿病發生風險增加相關。生活方式的改變可部分解釋近年來糖尿病的流行趨勢。5.環境污染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PM2.5的3年平均濃度每增加1個標準差,糖尿病發生風險增加8%;黑炭、胺、硝酸鹽有機物和土壤顆粒的3年平均濃度每增加1個標準差,糖尿病發生風險增加7%~9%。6.T2DM的遺傳易感性目前全球已經定位超過400個T2DM易感位點,但存在人種差異,在我國人中還發現了PAX4、NOS1AP等多個人群特異性的T2DM易感基因。第二章:糖尿病的診斷與分型/02糖尿病診斷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的鑒別第二章:糖尿病的診斷與分型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篩查和診斷糖尿病的主要依據(A)要點提示按病因將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類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種類型(A)0102一、糖尿病診斷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診斷標準靜脈血漿葡萄糖或HbA1c水平典型糖尿病癥狀(如煩渴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加上隨機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加上OGTT2h血糖≥11.1mmol/L或加上HbA1c≥6.5%無糖尿病典型癥狀者,需改日復查確認(不包括隨機血糖)注:如果缺乏典型的糖尿病癥狀,則需要同一時間點的兩個血糖指標或兩個不同時間點的血糖指標達到或超過診斷切點(不包括隨機血糖)方可診斷為糖尿病。當兩個不同的血糖指標檢測結果不一致,即一個血糖指標達到或超過診斷切點、另一個血糖指標未達到診斷切點時,則需要再次檢測達到或超過診斷切點的血糖指標,并考慮可能影響血糖指標檢測結果的因素,方可診斷。一、糖尿病診斷診斷和檢測注意事項在行OGTT前3天應保證每天至少進食含有150g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為禁食或者過度限制碳水化合物可能導致OGTT的血糖水平假性升高。OGTT假性升高01靜脈血糖標本應該盡快送檢,標本放置時間過長可能會發生糖酵解,使測定的血糖水平假性降低。靜脈血盡快送檢02測定HbA1c應該采用標準化的檢測方法,且有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化HbA1c的測定03鐮狀細胞病、妊娠(中晚期)、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艾滋病、血液透析、近期失血或輸血、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等。一旦HbA1c≥6.5%也可診斷囊性纖維化相關糖尿病。不能以HbA1c診斷的情況04如果OGTT的目的僅在于明確糖代謝狀態時,僅需檢測空腹和糖負荷后2h血糖。僅檢測空腹血糖,糖尿病的漏診率較高,建議同時檢測空腹血糖、OGTT2h血糖及HbA1c。建議血糖水平已達到糖調節受損的人群,應行OGTT,以提高糖尿病的診斷率。檢測指標的注意事項05在急性感染、創傷或其他應激情況下,可出現暫時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時的血糖值診斷糖尿病,須在應激消除后復查,再確定糖代謝狀態。在上述情況下同時檢測HbA1c和血糖有助于鑒別應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特殊情況的診斷0602.2型糖尿病(T2DM)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合并高血糖的狀態,可分為: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顯性糖尿病(ODM)、孕前糖尿病(PGDM)。04.妊娠糖尿病包括免疫介導性T1DM和特發性T1DM。01.1型糖尿病(T1DM)特殊類型糖尿病包括8類,即: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性單基因糖尿病、胰島素作用缺陷性單基因糖尿病、胰源性糖尿病、內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藥物或化學品所致的糖尿病、感染相關性糖尿病、不常見的免疫介導性糖尿病、其他與糖尿病相關的遺傳綜合征。03.特殊類型糖尿病分型二、糖尿病分型二、糖尿病分型糖尿病分型診斷流程注:GDM:妊娠期糖尿病;GADA:谷氨酸脫羧酶抗體;IA?2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體;ZnT8A:鋅轉運體8自身抗體;IAA:胰島素自身抗體;a未用過胰島素或胰島素治療2周內的患者可加測IAA。b隨訪C肽變化:病程3年內隨機C肽<200pmol/L,考慮為特發性T1DM;如C肽>200pmol/L,考慮為T2DM。三、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的鑒別不能僅依據血糖水平進行分型,即使是被視為T1DM典型特征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在T2DM中也會出現。T1DM和T2DM的鑒別要點第三章:糖尿病的三級預防/03第三章:糖尿病的三級預防針對高危人群進行糖尿病篩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糖尿病(B)要點提示010305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隨機血糖≥7.8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HbA1c)≥5.7%,建議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A)糖尿病前期個體應給予生活方式干預,以降低發生糖尿病的風險(A)糖尿病前期個體在強化生活方式干預效果不佳時可考慮藥物干預(B)對于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建議采取降糖、降壓、調脂等綜合管理措施,以預防心血管疾病(CVD)和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生(A)血糖控制目標須個體化(A)對于合并嚴重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推薦至相關專科進行診治(B)02040607糖尿病的三級預防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級預防目標策略一級預防控制危險因素,預防T2DM的發生生活方式干預,建議糖尿病前期個體通過飲食和運動干預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具體目標如下:使超重或肥胖個體的體重指數(BMI)達到或接近24kg/m2,或體重至少下降5%;每日飲食總熱量至少減少400~500kcal(1kcal=4.184kJ),超重或肥胖者應每日減少總熱量500~750kcal;飽和脂肪酸攝入占總脂肪酸攝入的30%以下;每人每日食用鹽的總量不超過5g;中等強度體力活動至少保持在150min/周。藥物干預經過強化生活方式干預6個月后,如果效果不佳,可考慮藥物干預。其中二甲雙胍和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長期應用的安全性證據較為充分,而其他藥物長期應用時則需要全面考慮費用、不良反應、耐受性等因素。糖尿病的三級預防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級預防目標策略二級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已診斷患者中預防并發癥高危人群的糖尿病篩查篩查年齡和頻率:對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及早開始進行糖尿病篩查;其余人群應在35歲時進行糖尿病篩查。首次篩查結果正常者,宜至少每3年重復篩查1次。篩查方法:對于具有至少一項危險因素的高危人群,應進行空腹血糖、隨機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篩查,其中空腹血糖篩查是簡單易行的方法,宜作為常規的篩查方法,但有漏診糖尿病的可能性。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隨機血糖≥7.8mmol/L或HbA1c≥5.7%,建議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同時檢測空腹血糖和2h血糖。血糖控制建議對于新診斷、年輕、無嚴重并發癥或合并癥的T2DM患者,應及早嚴格控制血糖,以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血壓、血脂等綜合管理建議對于沒有明顯血管并發癥但心血管風險高危或極高危的T2DM患者,采取降糖、降壓、調脂(主要是降低LDL?C)等綜合管理措施,以預防心血管事件和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生。糖尿病的三級預防2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級預防目標策略三級預防延緩并發癥的進展,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命繼續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建議對于糖尿病病程較長、年齡較大、已有CVD的T2DM患者,繼續采取降糖、降壓、調脂(主要是降低LDL?C)、抗血小板治療等綜合管理措施,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微血管并發癥進展及死亡的風險,但綜合管理方案的實施應遵循分層管理的原則,且血糖控制目標須個體化。及時治療嚴重慢性并發癥對已出現嚴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者,推薦至相關專科進行診治。1型糖尿病的三級預防將在后面1型糖尿病的診療中介紹第四章:糖尿病的篩查和評估/04第四章:糖尿病的篩查和評估糖尿病高危人群應進行糖尿病篩查(A)要點提示糖尿病患者在初診時即應進行詳細的評估(A)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代謝控制狀況及并發癥和合并癥評估(A)010203一、篩查篩查對象:為糖尿病高危人群篩查方法:為兩點法成年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前期史;年齡≥35歲;體重指數(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一級親屬有糖尿病史;缺乏體力活動者;有巨大兒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GDM)病史;有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病史;有黑棘皮病者;有高血壓史,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90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藥治療者;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有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者;有胰腺炎病史;接受抗病毒治療的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患者;有類固醇類藥物使用史;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抑郁癥藥物治療;中國糖尿病風險評分總分≥25分。兒童和青少年高危人群包括:BMI≥相應年齡、性別的85%,且合并以下三項危險因素中至少一項,即母親妊娠時有糖尿病(包括GDM);一級親屬二級親屬有糖尿病史;存在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如黑棘皮病、PCOS、高血壓、血脂異常)。空腹血糖+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h血糖。篩查結果正常者建議每3年復查1次;篩查結果為糖尿病前期者,建議每年復查1次。二、評估有效的評估可明確患者是否合并ASCVD、心力衰竭(HF)和慢性腎臟病(CKD),及時識別亞臨床心血管疾病(CVD),對于制訂合理的降糖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問診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和其他檢查臨床信息:應詳細詢問患者的臨床信息,如年齡、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癥狀、是否有低血糖癥狀、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既往史:既往體重變化的情況,是否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腦血管病變、周圍血管病變、脂肪肝、骨質疏松、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血紅蛋白病、貧血、口腔疾病及治療情況。個人史:包括吸煙、飲酒、飲食偏好、運動習慣等情況。家族史:包括一級親屬是否患糖尿病及治療情況,是否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腦血管病變、周圍血管病變、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疾病。其他:還應了解患者的文化、工作、經濟、宗教信仰、心理、認知及社會支持情況,這些信息有助于制訂個體化的綜合控制目標和治療方案。應常規測量血壓、心率、身高、體重、腰圍、臀圍,并計算BMI和腰臀比。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應檢查是否存在黑棘皮病。T2DM患者在診斷時即可出現并發癥,還應檢查視力、眼底、神經系統、足背動脈搏動、下肢和足部皮膚及水腫情況。體格檢查還應包括患者的共病情況(如口腔疾病等)。包括空腹和餐后2h(或OGTT2h)血糖、胰島素、C肽、糖化血紅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肝功能、腎功能、血尿酸、血脂、血常規、血電解質、尿常規、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并根據血肌酐水平計算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初診患者的評估二、評估復診患者的評估建議血糖控制良好者每6個月測定1次HbA1c,血糖控制不佳或近期調整了治療方案者3個月測定1次HbA1c。血脂、肝功能、腎功能、血尿酸、尿常規、UACR正常者可每年復查1次這些指標,異常者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復查的頻次(下表)。建議接受二甲雙胍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測定1次血清維生素B12。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檢查的推薦頻率第五章: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05第五章: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糖尿病患者均應接受系統的糖尿病知識和自我管理技能培訓(B)要點提示010305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倡導積極的健康行為,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結局(A)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與支持(DSMES)應以患者為中心,尊重患者的個人愛好和需求,并以此來指導臨床決策(A)DSMES可改善臨床結局和減少醫療費用(B)醫護工作者應在最佳時機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盡量個體化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B)評估糖尿病相關心理壓力,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改善患者心理問題(B)020406一、基本原則及目標基本原則治療目標:糖尿病治療的近期目標是通過控制高血糖和代謝紊亂來消除糖尿病癥狀和防止出現急性并發癥;遠期目標是通過良好的代謝控制預防慢性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建立完善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體系有利于糖尿病治療目標的實現。DSMES推薦建議:糖尿病患者在診斷后,均應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并且不斷學習。醫護工作者應在關鍵時機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盡量全面的DSMES。DSMES應以患者為中心,尊重患者的個人愛好和需求。健康教育提供者應及時評估糖尿病患者相關心理壓力,采取有效方法減少其焦慮、抑郁情緒,同時應考慮治療負擔、患者自我管理的效能和社會與家庭支持的程度。重視專科糖尿病教育者規范化培養和糖尿病教育管理跨專業團隊的建設,加強對隨訪和相關科研的培訓與支持。重視數字健康為主導的DSMES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教育和管理的目標糖尿病教育的目標:使患者充分認識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技能。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支持決策制定、自我管理行為、問題解決和與醫療團隊積極合作,以提高患者病情控制水平,最終改善臨床結局、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二、教育和管理的形式個體教育:指糖尿病教育者與患者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和指導,適合一些需要重復練習的技巧學習,包括自我注射胰島素、自我血糖監測(SMBG)等。集體教育:包括小組教育和大課堂教育。遠程教育: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和互聯網平臺開展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