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 專題五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考點4 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_第1頁
2025年高考地理 專題五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考點4 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_第2頁
2025年高考地理 專題五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考點4 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_第3頁
2025年高考地理 專題五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考點4 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_第4頁
2025年高考地理 專題五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考點4 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五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考點4

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2025年高考地理專題復習資料考點切片(2023全國乙卷)新西蘭南島上的南阿爾卑斯山脈(約42°S—45°S)位于板塊邊界附近,呈東北—西南走向,其形態(tài)受板塊運動和以流水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響。某科研團隊對該山脈東西向剖面形態(tài)進行研究,觀測到目前該山脈仍在升高并向西擴展;模擬研究表明未來該山脈升高速度逐漸放緩,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據(jù)此完成1—2題。1.假設不受內(nèi)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該山脈(

)AA.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東移

B.西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wěn)定C.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西移

D.東坡侵蝕強烈,山脊線穩(wěn)定【解析】

根據(jù)該山脈的緯度范圍可知,該區(qū)域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西風挾帶的來自海洋的水汽在地形抬升作用下易形成降水,山脈西坡所受的侵蝕作用比東坡所受的侵蝕作用更強烈,如果不考慮內(nèi)力作用,西坡遭受強烈侵蝕后,山脊線會向東移動,A正確。2.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是由于隨山體升高(

)CA.板塊運動逐漸加強

B.板塊運動逐漸減弱

C.外力作用逐漸加強

D.外力作用逐漸減弱【解析】

地貌的演化是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nèi)力作用使該山脈持續(xù)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根據(jù)材料可知,目前山脈高度仍在增加,說明內(nèi)力作用強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來該山脈高度將趨于穩(wěn)定,是因為隨著山體升高,外力作用逐漸加強,內(nèi)、外力作用趨于平衡,C正確。(2024江蘇名校聯(lián)考)不同類型巖石的成因存在差異。下圖為南京湯山某地區(qū)巖石分布示意圖,圖中底部的石灰?guī)r形成于水動力條件較弱的淺海環(huán)境中,上部頁巖、泥巖形成于濱海環(huán)境中。據(jù)此回答3—4題。3.在圖示巖石形成時期,該地水位和海岸線變化情況為(

)CA.水位上升,海岸線向海洋方向推進

B.水位上升,海岸線向陸地方向退縮C.水位下降,海岸線向海洋方向推進

D.水位下降,海岸線向陸地方向退縮【解析】

由材料可知,圖示石灰?guī)r形成于水動力條件較弱的淺海環(huán)境中,且石灰?guī)r位于圖示巖層底部,形成時期相對較早,頁巖、泥巖形成于濱海環(huán)境中,且位于石灰?guī)r上部,形成時期相對較晚,故圖示巖石形成時期該地水位下降,海岸線向海洋方向推進。故選C。4.該地區(qū)地貌的形成過程可能為(

)DA.海相沉積—地殼抬升—固結成巖—風力侵蝕B.海相沉積—固結成巖—風化作用—流水侵蝕C.地殼下沉—海相沉積—流水侵蝕—風化作用D.海相沉積—固結成巖—地殼抬升—流水侵蝕【解析】

根據(jù)材料可知,圖示石灰?guī)r形成于水動力條件較弱的淺海環(huán)境中,頁巖、泥巖形成于濱海環(huán)境中,所以該地區(qū)最初應為海相沉積,而后松散沉積物固結形成沉積巖,之后地殼抬升形成山地。該地區(qū)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qū),降水多,流水作用強烈,受流水侵蝕作用影響形成現(xiàn)在的地貌形態(tài)。故選D。5.(2023福建卷,20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生物化石、環(huán)境沉積對于研究地質變遷歷史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沉積物中常含有古生物化石。距今約135萬年前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內(nèi)形成巨大古湖(如下圖),古湖經(jīng)由P處入海。后因氣候變化,古湖萎縮,至現(xiàn)代形成墨累—達令河。該地氣候一直呈現(xiàn)干濕交替的狀況。甲、乙兩處分別有沉積層,其中黏土層一般在淡水環(huán)境中形成,石灰?guī)r層一般在咸水環(huán)境中形成,風成砂巖形成時氣候較干旱。(1)

根據(jù)自然條件(巖層特點),推測古河干旱化和古河干涸過程中甲處比乙處先露出湖面的依據(jù)。(8分)【答案】

自下往上,由黏土層到石灰?guī)r層的變化,說明湖水減少(變咸);(2分)從石灰?guī)r【解析】

由圖可知,地層剖面自下往上,由黏土層到石灰?guī)r層再到風成砂巖層。根據(jù)材料可知,黏土層一般在淡水環(huán)境中形成,石灰?guī)r層一般在咸水環(huán)境中形成,說明湖水減少,湖泊由淡水湖變成咸水湖;風成砂巖形成時氣候較干旱,說明湖水干涸,湖床出露地表。由圖可知,甲處石灰?guī)r層頂部海拔高于乙處,表明甲處露出湖面時間早于乙處。層到風成砂巖層,說明湖泊干涸(由湖相沉積變成風砂相沉積)。(2分)甲處石灰?guī)r層頂部海拔高于乙處,(2分)表明甲處比乙處先露出湖面。(2分)(2)

由于P處海拔較高,古湖曾無排泄口,后來古湖沖破P處排泄入海,請分別分析內(nèi)外力作用對古湖南流入海的影響。(6分)【答案】

巖層斷裂、下陷形成古湖,造成古湖海拔低于周邊地區(qū),因此古湖南流受阻;地殼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河流侵蝕作用增強,古湖易沖破P處排泄入海;干旱期時,海水及河流堆積作用使P處泥沙堆積,海拔升高,古湖南流受阻。(6分)【解析】

根據(jù)題干“P處海拔較高,古湖曾無排泄口”并結合文字材料“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內(nèi)形成巨大古湖”可推斷,古湖是由巖層斷裂下陷后積水形成的。P處位于古湖與海灣之間,地勢高于古湖,古湖本不能通過P處南流入海。根據(jù)題干“后來古湖沖破P處排泄入海”并結合材料“該地氣候一直呈現(xiàn)干濕交替的狀況”,可推測濕潤期古湖水位上升,南流入海。在干旱期,河流堆積作用以及海水的頂托作用造成P處泥沙堆積較多,P處海拔升高,古湖南流入海受阻。(3)

研究表明P處北側附近沒有海洋入侵的痕跡,野外科考隊欲尋找證據(jù)證明,請從兩個方面分別論證說明。(6分)【答案】

巖層方面:古湖處最早形成黏土層,黏土層一般在淡水環(huán)境中形成,說明古湖形成時就可以排泄入海,海拔高于海平面。(3分)水系方面:古湖萎縮后形成現(xiàn)代墨累—達令河,而墨累—達令河流入印度洋,說明古湖海拔一直高于海平面,海水不能倒灌入湖。(3分)【解析】

從結論“P處北側附近沒有海洋入侵的痕跡”逆向思考,P處北側為古湖,古湖海拔若高于海平面,則不會受海洋入侵。可從巖層及水系兩個方面論證此觀點。水系方面,由材料可知,“后因氣候變化,古湖萎縮,至現(xiàn)代形成墨累—達令河”,墨累—達令河流入印度洋,即古湖萎縮到最小時仍然注入海洋,這說明古湖海拔一直高于海平面。巖層方面,圖示甲、乙兩處最下層均為黏土層,黏土層一般在淡水環(huán)境中形成,說明古湖形成時為淡水湖,即古湖形成時海拔就高于海平面,就可以排泄入海。6.(2025江蘇揚州檢測,16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蝕作用是在同一個海面上作用于巖石的,即同一時期的海蝕作用高度幾乎是一致的。大鵬半島位于廣東省深圳市東南端,半島東西兩側分別是大亞灣和大鵬灣。大鵬半島及其周邊地區(qū)地質構造復雜,褶皺與斷裂相伴。大約在1.4億—1.5億年前,大鵬半島附近發(fā)生了強烈的火山運動及地質構造活動,后來經(jīng)過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觀。在位于大鵬半島西海岸中段的海岸邊上共有30多塊花崗巖石塊(石蛋),其中20多塊巖石塊(石蛋)的側壁都具有類似于海蝕刻槽或海蝕壁龕的形態(tài)特征,形成典型的凹槽石蛋地貌景觀。這些花崗巖凹槽石蛋景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被認為是典型的海蝕柱或海蝕穴,但科學家考察后發(fā)現(xiàn)其并非在海蝕作用影響下形成的。

圖a示意大鵬半島凹槽石蛋的高度變化,圖b示意凹槽石蛋的主要朝向占比,圖c示意凹槽石蛋景觀。圖a圖b圖c(1)

簡述凹槽石蛋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6分)【答案】

先是發(fā)生強烈的巖漿活動,巖漿侵入形成了侵入巖;(2分)后來發(fā)生地質構造運動,侵入巖上升出露地表;(2分)在外力風化、侵蝕作用影響下形成凹槽石蛋地貌。(2分)【解析】

根據(jù)材料“大鵬半島及其周邊地區(qū)地質構造復雜,褶皺與斷裂相伴。大約在1.4億—1.5億年前,大鵬半島附近發(fā)生了強烈的火山運動及地質構造活動,后來經(jīng)過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觀”以及“花崗巖石塊”可以推知,凹槽石蛋的形成先后經(jīng)歷了巖漿活動、地殼運動以及外力作用等過程。根據(jù)材料可知,凹槽石蛋為侵入型巖漿巖。侵入型巖漿巖是巖漿通過裂縫上升侵入其他巖層,緩慢冷卻凝固后形成的,經(jīng)過地殼抬升作用出露地表,而后受外力侵蝕作用形成形態(tài)萬千的凹槽石蛋地貌。(2)

說明人們誤認為凹槽石蛋景觀為海蝕地貌的理由。(4分)【答案】

凹槽石蛋地貌的外部形態(tài)與海蝕地貌類似;(2分)凹槽石蛋地貌分布在沿海地區(qū),易受海浪侵蝕影響。(2分)【解析】

人們誤認為凹槽石蛋地貌景觀為海蝕地貌的理由主要從凹槽石蛋地貌分布在海邊以及其與海蝕地貌的相似性角度分析。由材料可知,石蛋的側壁具有類似于海蝕刻槽或海蝕壁龕的形態(tài)特征,凹槽石蛋地貌的外部形態(tài)與海蝕地貌類似;凹槽石蛋地貌分布在大鵬半島西海岸中段的海岸邊上,易受海浪侵蝕影響。(3)

分析凹槽石蛋地貌非海蝕地貌的原因。(6分)【答案】

多數(shù)凹槽石蛋背向海岸,與海浪侵蝕方向不同;(2分)凹槽石蛋按其(基部)地表高度看,高度逐漸降低,但凹槽石蛋最凹處高度卻起伏不定,故不是在海蝕作用影響下形成的;(2分)海灣較為封閉,海浪受盛行風(東南風和西北風)影響難以直接形成凹槽石蛋地貌。(2分)【解析】

凹槽石蛋地貌非海蝕地貌的原因要結合圖文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