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高考語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寫)十1(閱讀)闖關手冊(2025版)第30篇《蜀道難》一、默寫闖關 (一)挖空練習《蜀道難》李白·唐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欲度愁攀援。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參歷井仰()息,以手撫()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附:記憶導圖將易寫錯的字每個寫3遍嚱鳧巔棧猱捫脅膺巉豗砯嵬吮嗟(二)情境默寫1.李白在《蜀道難》中引用神話傳說來描述蜀地與秦塞的連接,其詩曰:(),()。2.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運用夸張、擬人、襯托的手法來寫蜀山之高險的句子是:(),()。3.李白《蜀道難》中“(),()”兩句寫急流和瀑布在千山萬壑間發出的巨大聲響,再次強調蜀道的山高路險。4.李白在《蜀道難》中,用“(),()”兩句詩,寫出了行人過青泥嶺時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的細節。5.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寫出了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的句子是:(),()。6.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兩句的句子是“(),()”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7.李白《蜀道難》中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秦蜀之間崇山峻嶺不可逾越的句子是:“(),()?!?.李白《蜀道難》中“(),()”兩句,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極言蜀道來之不易。9.李白《蜀道難》中運用夸張手法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的句子是:“(),()。”二、閱讀闖關(一)課內閱讀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蜀道難李白·唐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送友人入蜀①李白·唐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②。【注】①這首詩作于天寶二年(743年),詩人當時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②君平:是漢代嚴遵的字,他不愿做官,過著隱居生活,曾經在成都市上以賣卜為生。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首聯平實,頷聯奇險,頸聯轉人舒緩,尾聯深摯,語言簡練樸實,筆力開闔頓挫。B.頷聯視角由高到低,峻山迎著人面拔地而起,“云氣”傍著馬頭翻滾。C.頸聯中“籠秦?!焙汀袄@蜀城”相對,前者寫山上蜀道風景,后者寫山下春江繞城奔流。D.本詩既勸勉友人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祿中,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2.同樣描寫蜀道之難,《送友人入蜀》與《蜀道難》在寫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二)教考融合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中國所有藝術門類中,詩歌和書法最為源遠流長,歷時悠久。書法和詩歌同在唐代達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峰,既是這個時期最普及的藝術,又是這個時期最成熟的藝術。唐代書法與詩歌相輔而行,具有同一審美氣質。其中與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體現出盛唐時代風貌的是草書,又特別是狂草。與唐詩一樣,唐代書法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初唐的書法,就極漂亮。由于皇室宮廷的大力提倡,其風度體貌以一種欣欣向榮的新姿態展現出來。唐太宗酷愛王羲之。蘭亭在唐初名高且風行,馮(承素)、虞(世南)、諸(遂良)、陸(柬之)和多種蘭亭摹本,是這一時期書法美的典型。那么輕盈華美、婀娜多姿,或娟嬋春媚、云霧輕籠,或高謝風塵、精神灑落……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種“當時年少春衫薄”式的風流、瀟灑和亭亭玉立么?它們與劉、張、四杰的詩歌的氣質風神恰好一致,鮮明地共同具有著那個時代的審美理想、趣味標準和藝術要求。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孫過庭《書譜》中雖仍遵初唐傳統,揚右軍而抑大令,但他指出“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馳騖沿革,物理常然”,以歷史變化觀點,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明確把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即自覺強調書法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并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理論高度:“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這與詩中的陳子昂一樣,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歷史責任感召喚著盛唐詩歌的到來一樣,孫過庭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同樣預示盛唐書法中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草書和狂草,如同李白詩的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它們流走快速,連字連筆,一派飛動,“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發在筆墨之間。并非偶然,“詩仙”李白與“草圣”張旭齊名。韓愈說:“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表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辈恢皇菑埿窨癫?,這是當時整個書法的時代風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創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現都化為表現,一切模擬都變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質存在,都變而為動蕩情感的抒發行程……然而,這不正是音樂么?是的,盛唐詩歌和書法,其審美實質和藝術核心是一種音樂性的美。盛唐本來就是一個音樂高潮期。當時傳入的各種異國曲調和樂器,如龜茲樂、天竺樂、西涼樂、高昌樂等等,融合傳統的“雅樂”“古樂”,出現了許多新創造。從宮廷到市井,從中原到邊疆,從太宗的“秦王破陣”到玄宗的“霓裳羽衣”,從急驟強烈的跳動到徐歌慢舞的輕盈,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的寫照?!白云脐囄枰韵拢岳薮蠊?,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蕩山岳。”“惟慶善樂獨用西涼樂,最為閑雅?!被蛭浠蛭模蚝缐鸦騼炑?,恰如當時的邊塞詩派和田園詩派一樣。這些音樂歌舞不再是禮儀性的典重主調,而是人世間的歡快心音。正是這種音樂性的表現力量滲透了盛唐各藝術部類,成為它的美的魂靈,故統稱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內容前面已說。就是形式,也由這個靈魂支配和決定。絕句和七古樂府所以在盛唐最稱橫唱,道理也在這里。它們是能入樂譜,為大家所傳唱的。“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詩與歌、與琵琶、與樂器,已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新聲、音樂是它的形式,絕句、七古是它的內容;或者反過來說也行,絕句、七言是形式,音樂、抒情是它的內容。總之,它們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時人說:“宮掖所傳,梨園弟子所歌,旗亭所唱,邊將所進,率當時名士所為絕句?!焙笕苏f,“三百篇亡,而后有騷、賦,騷、賦難入樂,而后有古樂府,古樂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絕句為樂府”。五古從漢魏起,到唐代實已基本做完;五律則自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搞定形式化以來,成為終唐之世的考試體裁、正統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學的,而不是音樂的。只有“入俗”的絕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夾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當時在整個社會中最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藝術形式,它們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學形式。
如同音樂與詩的關系,舞蹈之于書法亦然。觀舞姿而進書法,也是一再流傳的著名故事:“張顛見公孫大娘舞劍,從而筆勢益振”。當時舞蹈特征是甚么呢?與音樂一樣,它主要也是來自異域少數民族的急烈跳動的胡旋舞,即所謂“縱橫跳動”“旋轉如風”。盛唐的草書那如走龍蛇、剛圓遒勁具有彈性活力的筆墨線條,那奇險萬狀、繹智遺形、連綿不斷、忽輕忽重的結體、布局,那倏忽之間變化無常、急風驟雨、不可遏制的情感氣勢,不正是這紙上的強烈舞蹈么?絕句、草書、音樂、舞蹈,這些表現藝術合為一體,構成當時詩書王國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國傳統重旋律重感情的“線的藝術”,推上又一個嶄新的高峰階段,反映了世俗知識分子上升階段的時代精神。而所謂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謂也。(選自李澤厚《音樂性的美》,有刪減)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書法與詩歌到唐代達到了藝術的頂峰,與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體現出盛唐時代風貌。B.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營造的優美意境體現了初唐的審美理想、趣味標準和藝術要求。C.以張旭為代表的狂草展現了當時整個書法的時代風貌,注重表現和抒情,呈現出一種音樂性的美。D.盛唐時期的舞蹈對于書法有著促進作用,草書的線條、布局與情感氣勢與舞蹈特征一致。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皇室宮廷的大力提倡,馮、虞、褚、陸各種蘭亭摹本風行,成為初唐書法美的典型。B.孫過庭在書法理論上對傳統的繼承和大膽的突破,預示著盛唐書法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C.在盛唐,只有絕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進入樂譜,被大家傳唱,因其它詩都不具音樂性。D.反映世俗知識分子上升階段的時代精神的絕句、草書、音樂、舞蹈,構成了“盛唐之音”。3.以下作品可以作為本文闡述盛唐之音風格特點的例證的一項是(
)A.王勃的《滕王閣序》(被稱為“古今第一賦”)B.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C.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D.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4.請簡要說明本文的論證特點。5.結合文本,談談《蜀道難》如何體現“盛唐詩歌”音樂性美。(三)拓展遷移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蜀道難楊士奇蜀山峨峨連劍閣,百丈飛崖俯奔壑。逶迤鳥道出云中,江橫石棧凌虛空。行人未行先膽落,馬足凌競①度還卻。由來此路險莫當,王遵②策馭如康莊。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轂。【注】①凌競:戰栗、恐懼的樣子。②王遵:字子春,新莽末年至東漢初年將領。王遵為人豪俠,有辯才。更始元年,與隗囂同時起兵,后投歸更始帝劉玄,再后歸順東漢光武帝;并勸降隗囂。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首兩句即入題,用“峨峨”形容蜀山的高峻,用“飛崖”“奔壑”描摹蜀道之險。B.三四兩句寫蜀道凌空構架、高聳入云的特點,比李白的“黃鶴之飛尚不得過”更具畫面感。C.五六兩句與李白的“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異曲同工,都從正面描寫路難行。D.李白的《蜀道難》與本詩雖為同題雜言古詩,李詩語言形式靈活,但本詩語言相對整飭。2.該詩與李白的《蜀道難》為同題詩,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請結合詩句簡要概括。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蜀道[明]李賢峭壁嵯峨萬仞高,烏江聲急浪花飄。懸崖棧閣穿云上,掛樹猿猱帶雨號。絕頂振衣秋思遠,長空回首帝鄉遙。平生浪說登云路,今日身親到碧霄?!咀ⅰ坷钯t,明代名臣。景泰三年,李賢受朝廷委派由西安赴四川“考察庶官”。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蜀道是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山高谷深,本詩首聯就直接描寫了這一特色。而李白則用“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來側面烘托了道路崎嶇,難以通行。B.離開西安地界,李賢一行翻秦嶺過巴山就進入了蜀道,本詩頷聯就用夸張修辭記錄了路途中的所見所聞。C.同樣是寫蜀道的高,李白的“捫參歷井仰脅息”為虛寫,想象豐富,生動形象。而本詩尾聯的“身親到碧霄”也用了同樣的方法。D.李賢寫蜀道著重于高和險,突出艱難。而李白寫蜀道,不拘泥于高險,還寫了蜀道的歷史、地理和神話傳說。4.四川、重慶兩地在三國時代隸屬蜀國,境內四面高山,圍住一塊四川盆地成天府之國。盆地北部僅有棧道(在懸崖峭壁上鋪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險象環生。李白和李賢都寫詩詠嘆,試比較一下兩首詩的情感有什么異同?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列小題。古風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鹓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注】①徂暉:落日余暉。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前四句,寫詩人登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沉郁、悲傷、蒼涼的感情基調。B.詩中“榮華東流水”一句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之處。C.詩人觸景生情,托物言志,詩中使用夸張、比喻、用典等手法,體現了詩人的獨特氣質和李詩的主要風格。D.“秋”是我國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一個意象,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來寄托詩人的愁思,本詩也不例外。6.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結尾句“行路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相和歌辭·蜀道難唐·張文琮梁山①鎮地險,積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層巖上郁盤。飛梁架絕嶺,棧道接危巒。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注]①“梁山”即“高梁山”“大劍山”,主峰在今四川劍閣境內。晉時張載《劍閣銘》所謂“巖巖梁山,積石巍卷”就是說的這里。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前四句側重于對梁山一帶山川之險的描寫,寫出了山高谷深、巖陡壁峭之貌。B.五、六句通過“飛梁”“危巒”等寫蜀道仰望之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C.七、八句寫騎馬而至的詩人發出“斯路難”的感喟,表現了蜀道的難不可攀。D.全詩用“積石”“深谷”“絕嶺”等景象,以浪漫主義筆法盡言梁山蜀道之阻。8.本詩與李白的《蜀道難》都發出了“蜀道之難”的感慨,請結合內容,比較兩首詩抒情的異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算山①陸龜蒙②水繞蒼山固護來,當時盤踞實雄才。周郎計策清宵定,曹氏樓船白晝灰。五十八年爭虎視,三千馀騎騁龍媒③何如今日家天下,閶闔④門臨萬國開?!咀ⅰ竣偎闵剑何挥诮裾憬瓕幉ǜ浇?。②陸龜蒙:晚唐詩人,一生都處于唐末藩鎮割據、風雨飄搖的時局中。③龍媒:駿馬。④閶闔:指宮門或京都城門,借指京城、朝廷等。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先寫算山一帶險固的地理形勢,接著回顧三國時期的孫權借此有利地勢割據一方的史實,B.頷聯敘述周瑜用計謀大敗曹軍的史實,“清宵定”與“白晝灰”對舉,表現了曹軍覆滅之快。C.頸聯承接上聯,寫東吳政權從三千騎起家、延續五十八年的歷史,為結尾抒發感慨作鋪墊。D.尾聯卒章顯志,通過對唐王朝藩鎮割據“家天下”的諷喻,委婉地表達了對動蕩時局的憂思。10.本詩與李白《蜀道難》都有對山川險固的描寫,請分析這兩首詩相關描寫的意圖有何不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1-12題。千年調①辛棄疾開山徑得石壁,因名曰蒼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賜邪,喜而賦。左手把青霓,右手挾明月。吾使豐隆②前導,叫開閶闔③。周游上下,徑入寥天一④。覽玄圃⑤,萬斛泉,千丈石。鈞天廣樂,燕⑥我瑤之席。帝飲予觴甚樂,賜汝蒼壁⑦。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馬懷,仆夫悲,下恍惚。【注】①本詞約創作于慶元六年。其時辛棄疾因遭諫官攻擊,被罷去職,隱居于江西鉛山。②豐?。汗糯裨捴械睦咨瘛"坶嬯H:西邊的天門,化用屈原《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屈原在天門吃了閉門羹。④寥天一:天界。⑤玄圃:傳說神仙居住的山。⑥燕:同“宴”,即宴飲。⑦蒼壁:指至高無上的恩遇,只有將成霸業的秦穆公和將為正卿的趙簡子才得到過蒼壁。1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序表明了寫作的原因和心情。作者自以為得了天賜石壁,精神為之一振,作者在喜悅的心情下,寫作本詞。B.屈原在主客觀矛盾得不到解決時,常以幻想的方式求得精神寄托,本詞也是如此,但同樣是幻想到達天門,作者的經歷與屈原卻大相徑庭。C.下闋寫受賜與懷鄉。天帝設瑤池宴來款待我,“賜汝蒼壁”意為“我要將蒼壁賜予你”,是詞人設想天帝對自己的勉勵。D.“一丘一壑”本指隱者的住處,詞中“一丘壑”則指作者瓢泉宅第亭園的一部分,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表明自己歸隱的志向。12.本詞與《蜀道難》都使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呈現出浪漫主義的色彩,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蜀道[明]李賢①峭壁嵯峨萬仞高,烏江聲急浪花飄。懸崖棧閣穿云上,掛樹猿猱帶雨號。絕頂振衣秋思遠,長空回首帝鄉遙。平生浪說登云路,今日身親到碧霄。【注】①李賢,明代名臣。景泰三年,李賢受朝廷委派由西安赴四川“考察庶官”。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蜀道是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山高谷深,本詩首聯就直接描寫了這一特色。而李白則用“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來側面烘托道路崎嶇和難以通行。B.離開西安地界,李賢一行翻秦嶺過巴山就進入了蜀道,本詩頷聯就用夸張的修辭記錄了路途中的所見所聞。C.同樣是寫蜀道的高,李白的“捫參歷井仰脅息”為虛寫,想象豐富,生動形象。而本詩尾聯的“身親到碧霄”也用了同樣的方法。D.李賢寫蜀道著重于高和險,突出艱難。而李白寫蜀道,不拘泥于高、險,還寫了蜀道的歷史、地理和神話傳說。14.四川、重慶兩地在三國時代隸屬蜀國,境內四面高山,圍住四川盆地而成天府之國。盆地北部僅有棧道(在懸崖峭壁上鋪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險象環生。李白和李賢都寫詩詠嘆,試比較一下兩首詩的情感有什么異同。
新高考語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寫)十1(閱讀)闖關手冊(2025版)第30篇《蜀道難》一、默寫闖關 (一)挖空練習《蜀道難》李白·唐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欲度愁攀援。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參歷井仰()息,以手撫()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附:記憶導圖將易寫錯的字每個寫3遍嚱鳧巔棧猱捫脅膺巉豗砯嵬吮嗟(二)情境默寫1.李白在《蜀道難》中引用神話傳說來描述蜀地與秦塞的連接,其詩曰:(),()。2.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運用夸張、擬人、襯托的手法來寫蜀山之高險的句子是:(),()。3.李白《蜀道難》中“(),()”兩句寫急流和瀑布在千山萬壑間發出的巨大聲響,再次強調蜀道的山高路險。4.李白在《蜀道難》中,用“(),()”兩句詩,寫出了行人過青泥嶺時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的細節。5.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寫出了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的句子是:(),()。6.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兩句的句子是“(),()”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7.李白《蜀道難》中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秦蜀之間崇山峻嶺不可逾越的句子是:“(),()。”8.李白《蜀道難》中“(),()”兩句,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極言蜀道來之不易。9.李白《蜀道難》中運用夸張手法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的句子是:“(),()?!薄緟⒖即鸢浮?.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2.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3.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4.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5.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6.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7.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8.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9.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二、閱讀闖關(一)課內閱讀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蜀道難李白·唐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送友人入蜀①李白·唐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②?!咀ⅰ竣龠@首詩作于天寶二年(743年),詩人當時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②君平:是漢代嚴遵的字,他不愿做官,過著隱居生活,曾經在成都市上以賣卜為生。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首聯平實,頷聯奇險,頸聯轉人舒緩,尾聯深摯,語言簡練樸實,筆力開闔頓挫。B.頷聯視角由高到低,峻山迎著人面拔地而起,“云氣”傍著馬頭翻滾。C.頸聯中“籠秦?!焙汀袄@蜀城”相對,前者寫山上蜀道風景,后者寫山下春江繞城奔流。D.本詩既勸勉友人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祿中,又寄寓詩人在長安政治上受人排擠的深層感慨。2.同樣描寫蜀道之難,《送友人入蜀》與《蜀道難》在寫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參考答案】1.B
【解析】“頷聯視角由高到低”錯誤。人在棧道上走時,山崖從人臉旁突兀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視角是由低到高。2.①情感表達:《送》詩語調平緩自然,平靜地敘述,情感委婉誠摯;《蜀》詩開篇極言蜀道之難,情感強烈,奠定了全詩雄放的基調,并隨著情感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反復詠嘆。②描寫手法:《送》不以驚悚的字眼來夸張,而是輕言輕語,用棧道上“山道人面”“云傍馬生”兩個靜景特寫來凸顯蜀道疊嶂中,一峰突起,如對絕壁,如臨深谷的驚險、高危;《蜀》綜合運用正側結合、動靜結合、視聽結合等多種手法反復渲染蜀道之險,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妒瘛愤€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與畏懼心理,側面寫出了山之高險。(二)教考融合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中國所有藝術門類中,詩歌和書法最為源遠流長,歷時悠久。書法和詩歌同在唐代達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峰,既是這個時期最普及的藝術,又是這個時期最成熟的藝術。唐代書法與詩歌相輔而行,具有同一審美氣質。其中與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體現出盛唐時代風貌的是草書,又特別是狂草。與唐詩一樣,唐代書法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初唐的書法,就極漂亮。由于皇室宮廷的大力提倡,其風度體貌以一種欣欣向榮的新姿態展現出來。唐太宗酷愛王羲之。蘭亭在唐初名高且風行,馮(承素)、虞(世南)、諸(遂良)、陸(柬之)和多種蘭亭摹本,是這一時期書法美的典型。那么輕盈華美、婀娜多姿,或娟嬋春媚、云霧輕籠,或高謝風塵、精神灑落……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種“當時年少春衫薄”式的風流、瀟灑和亭亭玉立么?它們與劉、張、四杰的詩歌的氣質風神恰好一致,鮮明地共同具有著那個時代的審美理想、趣味標準和藝術要求。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孫過庭《書譜》中雖仍遵初唐傳統,揚右軍而抑大令,但他指出“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馳騖沿革,物理常然”,以歷史變化觀點,強調“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明確把書法作為抒情達性的藝術手段,即自覺強調書法作為表情藝術的特性,并將這一點提到與詩歌并行,與自然同美的理論高度:“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边@與詩中的陳子昂一樣,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歷史責任感召喚著盛唐詩歌的到來一樣,孫過庭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同樣預示盛唐書法中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草書和狂草,如同李白詩的無所拘束而皆中繩墨一樣,它們流走快速,連字連筆,一派飛動,“迅疾駭人”,把悲歡情感極為痛快淋漓地傾發在筆墨之間。并非偶然,“詩仙”李白與“草圣”張旭齊名。韓愈說:“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表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辈恢皇菑埿窨癫荩@是當時整個書法的時代風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創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現都化為表現,一切模擬都變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質存在,都變而為動蕩情感的抒發行程……然而,這不正是音樂么?是的,盛唐詩歌和書法,其審美實質和藝術核心是一種音樂性的美。盛唐本來就是一個音樂高潮期。當時傳入的各種異國曲調和樂器,如龜茲樂、天竺樂、西涼樂、高昌樂等等,融合傳統的“雅樂”“古樂”,出現了許多新創造。從宮廷到市井,從中原到邊疆,從太宗的“秦王破陣”到玄宗的“霓裳羽衣”,從急驟強烈的跳動到徐歌慢舞的輕盈,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的寫照。“自破陣舞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震百里,動蕩山岳。”“惟慶善樂獨用西涼樂,最為閑雅?!被蛭浠蛭?,或豪壯或優雅,恰如當時的邊塞詩派和田園詩派一樣。這些音樂歌舞不再是禮儀性的典重主調,而是人世間的歡快心音。正是這種音樂性的表現力量滲透了盛唐各藝術部類,成為它的美的魂靈,故統稱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內容前面已說。就是形式,也由這個靈魂支配和決定。絕句和七古樂府所以在盛唐最稱橫唱,道理也在這里。它們是能入樂譜,為大家所傳唱的?!芭闷鹞钃Q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痹娕c歌、與琵琶、與樂器,已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新聲、音樂是它的形式,絕句、七古是它的內容;或者反過來說也行,絕句、七言是形式,音樂、抒情是它的內容??傊鼈兪蔷o密聯系在一起的。當時人說:“宮掖所傳,梨園弟子所歌,旗亭所唱,邊將所進,率當時名士所為絕句?!焙笕苏f,“三百篇亡,而后有騷、賦,騷、賦難入樂,而后有古樂府,古樂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絕句為樂府”。五古從漢魏起,到唐代實已基本做完;五律則自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搞定形式化以來,成為終唐之世的考試體裁、正統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學的,而不是音樂的。只有“入俗”的絕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夾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當時在整個社會中最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藝術形式,它們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學形式。
如同音樂與詩的關系,舞蹈之于書法亦然。觀舞姿而進書法,也是一再流傳的著名故事:“張顛見公孫大娘舞劍,從而筆勢益振”。當時舞蹈特征是甚么呢?與音樂一樣,它主要也是來自異域少數民族的急烈跳動的胡旋舞,即所謂“縱橫跳動”“旋轉如風”。盛唐的草書那如走龍蛇、剛圓遒勁具有彈性活力的筆墨線條,那奇險萬狀、繹智遺形、連綿不斷、忽輕忽重的結體、布局,那倏忽之間變化無常、急風驟雨、不可遏制的情感氣勢,不正是這紙上的強烈舞蹈么?絕句、草書、音樂、舞蹈,這些表現藝術合為一體,構成當時詩書王國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國傳統重旋律重感情的“線的藝術”,推上又一個嶄新的高峰階段,反映了世俗知識分子上升階段的時代精神。而所謂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謂也。(選自李澤厚《音樂性的美》,有刪減)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書法與詩歌到唐代達到了藝術的頂峰,與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體現出盛唐時代風貌。B.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營造的優美意境體現了初唐的審美理想、趣味標準和藝術要求。C.以張旭為代表的狂草展現了當時整個書法的時代風貌,注重表現和抒情,呈現出一種音樂性的美。D.盛唐時期的舞蹈對于書法有著促進作用,草書的線條、布局與情感氣勢與舞蹈特征一致。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皇室宮廷的大力提倡,馮、虞、褚、陸各種蘭亭摹本風行,成為初唐書法美的典型。B.孫過庭在書法理論上對傳統的繼承和大膽的突破,預示著盛唐書法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C.在盛唐,只有絕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進入樂譜,被大家傳唱,因其它詩都不具音樂性。D.反映世俗知識分子上升階段的時代精神的絕句、草書、音樂、舞蹈,構成了“盛唐之音”。3.以下作品可以作為本文闡述盛唐之音風格特點的例證的一項是(
)A.王勃的《滕王閣序》(被稱為“古今第一賦”)B.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C.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D.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4.請簡要說明本文的論證特點。5.結合文本,談談《蜀道難》如何體現“盛唐詩歌”音樂性美?!緟⒖即鸢浮?.A【解析】A.材料第一段“其中與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體現出盛唐時代風貌的是草書,又特別是狂草”說明體現出盛唐風貌的不是所有的書法藝術,而是書法中的草書,特別是狂草。2.D
【解析】A.“由于皇室宮廷的大力提倡”錯,原文“由于皇室宮廷的大力提倡,其風度體貌以一種欣欣向榮的新姿態展現出來”并沒有說明蘭亭摹本的風行是因為皇室宮廷的大力提倡。B.“對傳統的繼承和大膽的突破,預示著盛唐書法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錯,孫過庭的書法理論的突破才預示盛唐書法浪漫主義高峰的到來,對傳統的繼承沒有起到預示作用。C.“只有絕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進入樂譜,被大家傳唱,因其它詩都不具音樂性”過于絕對。原文是說“只有‘入俗’的絕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夾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當時在整個社會中最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藝術形式,它們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學形式”。
3.B
【解析】A.王勃是初唐詩人,《滕王閣序》是一篇賦,“騷、賦難入樂”,顯然并非作者所說具有音樂性的詩歌;B.王昌齡的《出塞》無論從詩人所在時代,還是詩歌特點都符合盛唐之音的特點。C.杜甫雖然是盛唐后期詩人,但《登高》是律詩,也不在本文側重講的絕句與七言之列;D.王維雖是盛唐詩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是絕句,但缺乏本文提到的盛唐浪漫、創造、天才的特點。
4.(1)在論證結構上,采取分總的形式,分別闡述了書法、音樂、詩歌、舞蹈在盛唐的發展及特色,總結出盛唐之音的意蘊,結構清晰,論證嚴密。(2)在論證方法上,運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對盛唐時期的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分析闡釋,形式多樣,說理充分。(3)在論證語言上,本文顯得精美深雋,生動典雅,情感濃厚,很有感染力。大量形容詞和反問句的運用,蘊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詩文的引用,讓文章顯得精美典雅。它們的綜合運用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5.(1)音樂性的美指的是“一切再現都化為表現,一切模擬都變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質存在,都變而為動蕩情感的抒發行程”,無拘無束的表現形式和強烈的抒情性是基本特征。(2)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大膽的夸張和豐富的想象,再現了蜀道的神秘、高聳、危險、難行的特點,體現了音樂不可遏制的情感氣勢。(3)以反復的詠嘆和直接的抒情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對蜀道的贊嘆、對友人的擔憂、對時局的憂心,體現了音樂強烈的抒情性。(4)以七言為主,雜以三至十一言,在語言形式上充分體現了靈活多變、灑脫自由的特點,與音樂無拘無束的表現形式相契合。(5)全詩從形式到內容到情感都是浪漫的、創造的、天才的,充分體現出音樂性的美。(三)拓展遷移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蜀道難楊士奇蜀山峨峨連劍閣,百丈飛崖俯奔壑。逶迤鳥道出云中,江橫石棧凌虛空。行人未行先膽落,馬足凌競①度還卻。由來此路險莫當,王遵②策馭如康莊。未若人心有崎曲,眼前十步能摧轂?!咀ⅰ竣倭韪偅簯鹄?、恐懼的樣子。②王遵:字子春,新莽末年至東漢初年將領。王遵為人豪俠,有辯才。更始元年,與隗囂同時起兵,后投歸更始帝劉玄,再后歸順東漢光武帝;并勸降隗囂。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首兩句即入題,用“峨峨”形容蜀山的高峻,用“飛崖”“奔壑”描摹蜀道之險。B.三四兩句寫蜀道凌空構架、高聳入云的特點,比李白的“黃鶴之飛尚不得過”更具畫面感。C.五六兩句與李白的“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異曲同工,都從正面描寫路難行。D.李白的《蜀道難》與本詩雖為同題雜言古詩,李詩語言形式靈活,但本詩語言相對整飭。2.該詩與李白的《蜀道難》為同題詩,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請結合詩句簡要概括?!緟⒖即鸢浮?.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都從正面描寫路難行”錯,五六兩句都是側面烘托的手法。故選C。2.相同點:兩首詩都描寫了蜀道的險峻,感嘆蜀道難行。不同點:李詩除了感嘆蜀道難行,表達對朋友的勸誡之意外,還從國家角度,表達了叛賊可能據險叛亂的政治隱憂。楊詩由對蜀道難行的感嘆,進一步從人生個體的角度,抒發了人心險惡,世道難行的愁苦之情。【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白《蜀道難》的主旨,可以從寫作背景和詩歌結尾處議論的句子把握?!妒竦离y》是樂府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從詩的內容來看,很可能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而作。詩人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感嘆蜀道難行,“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表達對朋友的勸誡。詩歌結尾“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李白的《蜀道難》,如理解為,表面寫蜀道的艱難,實則寫仕途坎坷,功業難成。也可以適當給分。楊士奇詩“蜀山峨峨連劍閣,百丈飛崖俯奔壑”“逶迤鳥道出云中,江橫石棧凌虛空”描摹蜀山的高峻和蜀道之險;“由來此路險莫當”直接感嘆蜀道的險峻。詩的主旨句是最后兩句,詩旨比較明顯?!拔慈羧诵挠衅榍矍笆侥艽葺灐睆母袊@蜀道艱險引申到感嘆世道人心的險惡,流露出世道難行的愁苦。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蜀道[明]李賢峭壁嵯峨萬仞高,烏江聲急浪花飄。懸崖棧閣穿云上,掛樹猿猱帶雨號。絕頂振衣秋思遠,長空回首帝鄉遙。平生浪說登云路,今日身親到碧霄?!咀ⅰ坷钯t,明代名臣。景泰三年,李賢受朝廷委派由西安赴四川“考察庶官”。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蜀道是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山高谷深,本詩首聯就直接描寫了這一特色。而李白則用“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來側面烘托了道路崎嶇,難以通行。B.離開西安地界,李賢一行翻秦嶺過巴山就進入了蜀道,本詩頷聯就用夸張修辭記錄了路途中的所見所聞。C.同樣是寫蜀道的高,李白的“捫參歷井仰脅息”為虛寫,想象豐富,生動形象。而本詩尾聯的“身親到碧霄”也用了同樣的方法。D.李賢寫蜀道著重于高和險,突出艱難。而李白寫蜀道,不拘泥于高險,還寫了蜀道的歷史、地理和神話傳說。4.四川、重慶兩地在三國時代隸屬蜀國,境內四面高山,圍住一塊四川盆地成天府之國。盆地北部僅有棧道(在懸崖峭壁上鋪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險象環生。李白和李賢都寫詩詠嘆,試比較一下兩首詩的情感有什么異同?【參考答案】3.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本詩尾聯的‘身親到碧霄’也用了同樣的方法”錯。李白是想象,是虛寫。李賢是親身經歷,是實寫。李白24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沿長江東下,就再也沒有去過??梢?,《蜀道難》純系想象之辭。而李賢是實地到達,邊走邊寫,是寫實。故選C。4.同:都感嘆蜀道高險難行。異:①李賢還寫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絕頂振衣秋思遠,長空回首帝鄉遙”,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②李白還表達送別友人的擔憂之情。李白《蜀道難》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詩人擔心友人旅途艱險,為友人憂慮,并含蓄地表達了惜別之意?!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白《蜀道難》詩人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感嘆蜀道高險難行?!板\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勸誡友人,從中透露了對友人的關切和憂慮,并含蓄地表達了惜別之意。本詩“峭壁嵯峨萬仞高,烏江聲急浪花飄”“懸崖棧閣穿云上,掛樹猿猱帶雨號”寫蜀道著重于高和險,突出艱難?!敖^頂振衣秋思遠,長空回首帝鄉遙”以“秋思”“回首帝鄉”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由此可見,兩詩都感嘆蜀道高險難行。但李白還表達送別友人的擔憂之情;而李賢還寫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列小題。古風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鹓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咀ⅰ竣籴迺煟郝淙沼鄷煛"阼准褐π〈潭嗟墓嗄尽"埯g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前四句,寫詩人登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沉郁、悲傷、蒼涼的感情基調。B.詩中“榮華東流水”一句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之處。C.詩人觸景生情,托物言志,詩中使用夸張、比喻、用典等手法,體現了詩人的獨特氣質和李詩的主要風格。D.“秋”是我國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一個意象,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來寄托詩人的愁思,本詩也不例外。6.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結尾句“行路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緟⒖即鸢浮?.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詩歌手法、情感的能力。C.“詩中使用夸張、比喻、用典等手法,體現了詩人獨特氣質和李詩的主要風格”錯誤,本詩中,“榮華東流水”是比喻修辭,“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鹓鸞”運用典故,沒有運用夸張手法,且本詩風格“雍容和緩”,與李白豪放的風格不同。故選C。6.①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詩人認為榮華如東流河水一去不返,萬事盛衰,有如波瀾之起伏無常,表達了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際遇的感慨。②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詩人用比喻的方式,說枳棘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現在卻委屈鸞鳳去棲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鹓鸞所居,而今卻讓燕雀做巢占據,表達對賢愚顛倒、是非不分的不滿。③詩人用鸞鳳自喻,高潔卻只能屈居草叢,表達了懷才不遏、壯志難酬的激憤?!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理解鑒賞詩歌情感的能力。“行路難”也就是仕途的艱難,是本詩的主題。解答本題,需分析全詩內容,找出詩中所寫的仕途上的艱難有哪些。詩歌開頭四句寫登臨所見之秋景,群物被霜而天下已秋,寒風起而大地寒涼。西風吹荒野,道不盡景象的浩大空洞與蒼涼蕭索。凄涼的秋景引發詩人的感慨,第五、六兩句是對自己遭遇不順的感慨。“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運用比喻修辭,榮華若東流之水,一去不返;世事亦如波瀾,滔滔一去不歸。詩人遭讒言詆毀,被迫辭官離京,因此說榮華易逝,世事艱難,表達了詩人對自身遭遇的感慨。前六句寫出詩人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第七、八句,說明他不順遂的際遇是因“白日掩徂輝,浮云無定端”所致,“徂輝”即落日之余輝,這里暗喻朝政不明?!案≡啤保髯嫐膼簞萘?。表達了對小人得志、社會黑暗的不滿。第九、十兩句,進一步說明當時朝廷用人不當問題,“鴛鸞”竟棲身于惡木“枳棘”,“燕雀”得意地棲息在梧桐樹上,以上下錯位的現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這四句寫出詩人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整首詩運用象征、比喻修辭,描寫才華滿腹、品格高潔如同鸞鳳的詩人,只能屈居草叢,而梧桐樹上卻到處是得志小人的燕雀,表達了懷才不遏、壯志難酬的激憤。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相和歌辭·蜀道難唐·張文琮梁山①鎮地險,積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層巖上郁盤。飛梁架絕嶺,棧道接危巒。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注]①“梁山”即“高梁山”“大劍山”,主峰在今四川劍閣境內。晉時張載《劍閣銘》所謂“巖巖梁山,積石巍卷”就是說的這里。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前四句側重于對梁山一帶山川之險的描寫,寫出了山高谷深、巖陡壁峭之貌。B.五、六句通過“飛梁”“危巒”等寫蜀道仰望之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C.七、八句寫騎馬而至的詩人發出“斯路難”的感喟,表現了蜀道的難不可攀。D.全詩用“積石”“深谷”“絕嶺”等景象,以浪漫主義筆法盡言梁山蜀道之阻。8.本詩與李白的《蜀道難》都發出了“蜀道之難”的感慨,請結合內容,比較兩首詩抒情的異同?!緟⒖即鸢浮?.D【解析】D項“浪漫主義筆法”錯。本詩直接以含有一定歷史意蘊的現實蜀道之景為“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的現實感嘆張本,是通過歷史與現實結合以抒發現實感嘆為主要目的的詩作,現實主義意味濃郁。8.同:(1)直抒胸臆。兩詩都以抒情結尾,直言“蜀道之難”。(2)借景抒情。兩詩都通過描摹自然環境之艱難,渲染了蜀道的壯麗奇險,表達了詩人的驚嘆惶悚之情。(3)異:①從抒情風格上說,張詩抒情平淡克制;李詩抒情強烈而直接,善用反復,多次詠嘆“蜀道之難”,使詩歌的抒情具有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效果;②從抒情手法上說,張詩通過描摹眼前實景,以此抒發感情;李詩善用想象、夸張、用典等,虛實結合以抒發強烈情思。③從抒發的主旨上說,張詩感嘆“斯路難”,意在表達對蜀道之難的感嘆;李詩則內容飽滿,發出了對奇崛自然與困苦人生的嗟嘆,旨趣豐富,情感厚重。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算山①陸龜蒙②水繞蒼山固護來,當時盤踞實雄才。周郎計策清宵定,曹氏樓船白晝灰。五十八年爭虎視,三千馀騎騁龍媒③何如今日家天下,閶闔④門臨萬國開?!咀ⅰ竣偎闵剑何挥诮裾憬瓕幉ǜ浇?。②陸龜蒙:晚唐詩人,一生都處于唐末藩鎮割據、風雨飄搖的時局中。③龍媒:駿馬。④閶闔:指宮門或京都城門,借指京城、朝廷等。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先寫算山一帶險固的地理形勢,接著回顧三國時期的孫權借此有利地勢割據一方的史實,B.頷聯敘述周瑜用計謀大敗曹軍的史實,“清宵定”與“白晝灰”對舉,表現了曹軍覆滅之快。C.頸聯承接上聯,寫東吳政權從三千騎起家、延續五十八年的歷史,為結尾抒發感慨作鋪墊。D.尾聯卒章顯志,通過對唐王朝藩鎮割據“家天下”的諷喻,委婉地表達了對動蕩時局的憂思。10.本詩與李白《蜀道難》都有對山川險固的描寫,請分析這兩首詩相關描寫的意圖有何不同?【參考答案】9.D
【解析】D.沒有“諷喻”和“憂思”,應是期盼唐王朝再次出現萬國來朝的繁榮局面。10.陸詩的描寫意在引出并襯托歷史上在此盤踞的孫吳政權。李詩的意圖有三:一是寫山川之險以突出蜀道艱險難行,表達對奇險自然的贊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