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學(xué)教材_第1頁
小兒推拿學(xué)教材_第2頁
小兒推拿學(xué)教材_第3頁
小兒推拿學(xué)教材_第4頁
小兒推拿學(xué)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小兒推拿學(xué)

第一章概述

小兒推拿是在明清時期形成獨特體系的門臨床醫(yī)學(xué),乂稱小兒按摩,是推拿療法中一

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建立在祖國醫(yī)學(xué)整體觀念基礎(chǔ)上,以陰陽五行、臟腑經(jīng)絡(luò)、衛(wèi)氣營血

等學(xué)說為理論指導(dǎo),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通經(jīng)絡(luò),和營衛(wèi),行氣血,以調(diào)整機體的偏盛

偏衰,促進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達到治療和防病的目的。本療法適用于0?12歲的小兒,

但以3歲以內(nèi)小兒推拿效果較好,3個月以內(nèi)的嬰兒效果更好。

一、小兒生理、病理特點

(一)生理特點: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

(二)病理特點: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fù)。

二、適應(yīng)癥及禁忌癥

(-)適應(yīng)癥:感冒、發(fā)熱、咳嗽、哮喘、腹瀉、疳積、腹痛、腹脹、脫肛、嘔吐、便

秘、暑溫、麻疹、佝僂病(五遲、五軟)、口瘡、牙痛、遺尿、尿閉、夜啼、驚風(fēng)、痿證(小

兒麻痹后遺癥、臂叢神經(jīng)損傷、腓總神經(jīng)損傷、重癥肌無力、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腦癱等)、

肌性斜頸、屈光不正(近視、遠(yuǎn)視、斜視等)、楹骨小頭半脫位、髓關(guān)節(jié)半脫位等。

(二)禁忌癥

1.天花、胎毒及一切瘡瘍疾患。

2.由結(jié)核桿菌引起的疾患。

3.癌癥。

4.膿毒血癥。

5.正在出血的局部。

6.骨折、脫位及扭傷等癥的急性期。

7.急性傳染病的傳染期。

8.傳染性及潰瘍性皮膚病。

9.燙傷局部。

10.危重病癥一定在搶救脫離危險期后,方可配合推拿治療。

三、推拿常用介質(zhì)

推拿常用介質(zhì)是指在推拿施術(shù)穴位的皮膚涂敷不同劑型的滑潤劑。介質(zhì)有滑潤保護皮膚

的作用,同時兼有協(xié)同手法治病的作用。常用介質(zhì)有:溫開水、蔥水(汁)、姜水(汁)、薄

荷水、雞蛋清、凡士林、甘油、麻油、酒精、冬青油(膏)、滑石粉、按摩油、紅花油及一

切護膚營養(yǎng)油(膏)等。

四、小兒推拿特點

(一)手法基本特點:輕柔深透,平穩(wěn)著實。

(二)手法的操作特點:小兒推拿特別強調(diào)手法的治療量及補瀉。故小兒推拿非常重視

手法的次數(shù)(時間)、療程、強度(輕重)、頻率(速度)及方向等因素。一般講,推拿的時

間、療程及強度可體現(xiàn)治療量,而強度、頻率及方向體現(xiàn)補瀉。

(三)手法的治療特點:由于小兒病生理特點決定了小兒易外感時邪,內(nèi)易傷飲食及病

易化熱,故臨床上常用解表,清熱和消導(dǎo)等手法。

1Of69

五、手法操作要求

(-)先操作四肢部穴位f胸腹部穴位f腰背部穴位f頭面部穴位。

(二)先作輕手法,后作重手法。

(三)選用上肢部穴位治療時,只在一側(cè)操作即可,多取左上肢;選用下肢部穴位治療

時,需雙側(cè)均操作。

20(69

第二章常用手法

推法

【操作方法】

1.直推法

以拇指樓側(cè)或指面,或食、中二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稱直推法?【如圖】

。麗宜揭3碼碗直推罐

2.旋推法

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順時針方向的旋轉(zhuǎn)推動,稱旋推法。【如圖】

0a

3.分推法

以兩手拇指橫側(cè)或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穴位中點向兩旁分向推動(----),或作

“/形推動,稱分推法,又稱分法。【如圖】

juts

【手法要求】

手法頻率較快為200?300次/分。直推時,向心方向直推為補法;離心方向直推為瀉

法;來回直推為平補平瀉(調(diào))法。

30(69

【臨床應(yīng)用】

推法為小兒最常用手法之一,可用于身體任何部位。

揉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或拇指端,或掌根,或大魚際吸定于一定穴位上,作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

轉(zhuǎn)揉動,稱揉法,亦可分別稱為指揉法【如圖】,掌根揉法【如圖】,魚際揉法【如圖】。

【手法要求】

手法頻率為200?250次/分。揉動時手要吸住皮膚,帶動皮下組織隨揉而滑動,不可在

皮膚上擦。

【臨床應(yīng)用】

揉法為小兒常用手法之可用于身體任何部位。單手操作時,逆時針方揉動為補法;

順時針方向揉動為瀉法【如圖】。雙穴雙手操作時,向里旋動為補法;單穴向外旋動為瀉法

【如圖】。

4of69

單次單手?作

按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或拇指面,或掌根在一定的穴位上逐漸用力向下按壓,稱按法,分稱指按法【如

圖】,掌按法【如圖】。

5of69

【手法要求】

按時輕重適度,要垂直逐漸向下用力。

【臨床應(yīng)用】

按法多與揉法配合使用,稱按揉法,其含義有二,一為向下按的同時揉之;二為按與揉

交替進行。按法的強度與補瀉有關(guān),重按為瀉法;輕按為補法。

摩法

【操作方法】

以全手掌面或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面附著于一定的穴位上,以腕關(guān)節(jié)連同前臂作

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環(huán)形移動摩擦,稱摩法。【如圖】

(OS90VS

【手法要求】

手法頻率為100?150次/分。指摩時要指實掌虛;掌摩時要全手掌接觸皮膚。

【臨床應(yīng)用】

本法多用于胸腹部位。操作時,逆時針方向及慢速摩動為補法;順時針方向及快速摩動

為瀉法。

掐法

【操作方法】

以拇指甲重刺穴位,稱掐法。【如圖】

【手法要求】

6of69

操作時切忌掐破皮膚,宜其他各法操作完畢后施用。

【臨床應(yīng)用】

本法為強刺激手法,多用于急救。

捏法

【操作方法】

方法一:用拇指槎側(cè)在后頂住皮膚,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住皮膚,雙手

交替向前捏動。【如圖】

方法二:用屈曲的食指中節(jié)稅側(cè)在后頂住皮膚,拇指前按,兩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雙

手交替向前捻動。【如圖】

【手法要求】

提拿皮膚多少及用力大小適中,捻動向前時,應(yīng)作直線運動。

【臨床應(yīng)用】

第一種捏法刺激量小,適用于3歲以下的小兒;第二種捏法刺激量大,適用于年齡較大

的兒童。

運法

【操作方法】

以拇指或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及彼作弧形或環(huán)形推動,稱運法。【如圖】

7of69

【手法要求】

手法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頻率為80?120次/分。

搗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端或屈曲的食指第二指間關(guān)節(jié)在一定的穴位上作有節(jié)律的叩擊,稱搗法。【如圖】

S

S

H關(guān)

e

【手法要求】

手法節(jié)律要均勻,頻率為90~100次/分。快而重的搗有興奮作用;慢而輕的搗有抑制

作用。

【臨床應(yīng)用】

本法刺激較強,宜于其他手法結(jié)束時進行。

拿法

【操作方法】

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或用拇指與其余四指在一定穴位上反復(fù)相對用力作一松一緊的提

拿動作。【如圖】

8of69

聿法

【手法要求】

手法動作要緩和連貫,用力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

【臨床應(yīng)用】

本法刺激較強,宜于其他手法結(jié)束時進行。

90(69

第三章常用穴位

頭面部穴位

攢竹(天門)

【位置】兩眉中點至前發(fā)際成一直線。【如圖】

【操作方法】推法:以兩手拇指自兩眉中點交替向上直推至前發(fā)際,稱推攢竹,又稱

開天門。【如圖】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疏風(fēng)解表,止頭痛,兼鎮(zhèn)靜安神,醒腦開竅。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精神不振,煩躁哭鬧等。

【臨床應(yīng)用】推攢竹為小兒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與其他三法(推眉弓、揉太陽、

揉耳后高骨)配合使用。

眉弓(坎宮)

【位置】兩眉頭至眉梢成兩橫線。【如圖】

【操作方法】分推法:以兩拇指面自兩眉頭向兩眉梢分推,稱分推眉弓(分推坎宮)。

【如圖】

100(69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疏風(fēng)解表,止頭痛,兼醒腦明目。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神志異常,目赤痛,近視眼等。

【臨床應(yīng)用】推眉弓為小兒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與其他三法(推攢竹、揉太陽、

揉耳后高骨)合用。

太陽

【位置】兩眉后凹陷中。【如圖】

【操作方法]揉法:以兩中指或拇指端揉,稱揉太陽。【如圖】

MB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疏風(fēng)解表,止頭痛,兼清熱明目。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驚風(fēng),目赤痛,近視眼等。

【臨床應(yīng)用】揉太陽為小兒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與其余三法(推攢竹,推眉弓,

揉耳后高骨)合用。

耳后高骨(高骨)

【位置】兩耳后,乳突后緣與后發(fā)際交界處。【如圖】

11Of69

【操作方法]揉法:以兩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耳后高骨。【如圖】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疏風(fēng)解表,止頭痛,兼安神除煩。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神昏煩躁,驚風(fēng)等。

【臨床應(yīng)用】揉耳后高骨為小兒治外感四大手法之常與其余三法(推攢竹、推眉弓、

揉太陽)合用。

迎香

【位置】兩鼻翼外緣,鼻唇溝凹陷中。【如圖】

?■■ifrrrw

【操作方法】

12Of69

1.按揉法:以食、中兩指或兩拇指分別在鼻翼兩旁穴位上按揉,稱按揉迎香。

2.搓摩:以食、中兩指分別在鼻翼兩旁穴位上,作上下搓摩動作,稱黃蜂入洞法。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宣肺發(fā)汗,開通鼻竅。

【主治】傷風(fēng)感冒,發(fā)熱無汗,鼻炎,鼻塞,流涕等。

【臨床應(yīng)用】按揉法多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燒;黃蜂入洞法多用于治療鼻炎。

囪門(信風(fēng),囪會)

【位置】前發(fā)際正中點直上2寸。【如圖】

RTTi'fiin

【操作方法】

1.推法:兩拇指自前發(fā)際中點向該穴輪換推(區(qū)I門未閉合時,僅推至邊緣,或沿囪門

兩邊緣推),稱推囪門。

2.揉法:以全手掌或拇指面輕揉(未閉合者,不宜用該法),稱揉囪門。

3.摩法:以全手掌輕摩,稱摩囪門。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鎮(zhèn)靜安神,升陽舉陷。

【主治】驚風(fēng),煩躁,神昏,失眠,頭痛,久瀉,脫肛,遺尿等。

【臨床應(yīng)用】推及揉法多用于治療神志方面病;摩法多治療久瀉,脫肛,遺尿等虛證。

百會

【位置】頭頂前后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如圖】

【操作方法】

I.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稱按揉百會。【如圖】

書at百會

130(69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稱摩百會。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鎮(zhèn)靜安神,升陽舉陷。

【主治】昏厥,眩暈,頭痛,驚風(fēng),驚癇,煩躁,失眠,久瀉,遺尿,脫肛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安神定驚首選穴位之一,常與搗小天心,掐十宣等合用。

風(fēng)池

【位置】頸后枕骨下緣,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起始部中間凹陷中。【如圖】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與食、中兩指分別放在兩穴上拿之,稱拿風(fēng)池。

【次數(shù)】5?10次。

【功能】發(fā)汗解表,祛風(fēng)散寒。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頸項強痛,眩暈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發(fā)汗作用較強,如再配掐二扇門則發(fā)汗作用更強。

天柱骨

【位置】頸后,后發(fā)際中點至大椎穴成-直線。【如圖】

【操作方法】

1.推法:以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力度可較大些),稱推天柱骨。【如圖】

2.擦法:以食、中二指或四指面向下擦,稱擦天柱骨。

【次數(shù)】100?300次。

14of69

【功用】降逆止嘔,清熱解表。

【主治】惡心,嘔吐,呃逆,溢奶,發(fā)熱,感冒,項強,驚風(fēng),咽痛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降逆止嘔作用明顯,常與揉中院配合使用。

胸腹部穴位

天突

【位置】胸骨切跡上緣,凹陷正中。【如圖】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天突。【如圖】

2.捏擠法:用雙手拇食指捏擠本穴,稱捏擠天突。【如圖】

M現(xiàn)

15Of69

【次數(shù)】按揉法:10?15次;捏擠法:3?5次。

【功用】理氣化痰,止咳平喘,降逆止嘔。

【主治】咳喘胸悶,痰壅氣急,惡心嘔吐,咽喉腫痛。

【臨床應(yīng)用】治療咽喉腫痛時,用捏擠法,如配以捏擠大椎,效果更好。

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兩乳頭聯(lián)線中點。【如圖】

【操作方法】

1.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稱揉膻中。【如圖】

2.推法:①用兩拇指自穴位中點向兩旁分推至乳頭,稱分推膻中【如圖】(又稱分推

胸陰陽);②用食、中兩指自胸骨切跡向下直推至劍突,稱推膻中。

【次數(shù)】50?100次。

16of69

【功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胸悶,吐逆,咳喘,痰鳴。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氣之會穴,為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首選穴。

【操作方法]揉法:用雙手拇指或中指端,或用單手食、中二指分開放在兩穴位上,同

時揉動,稱揉乳根。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胸悶,咳喘,胸痛,嘔吐,痰鳴。

【臨床應(yīng)用】該穴主要用于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多與揉乳旁,推揉膻中,揉天突等合用。

乳旁

【位置】乳頭旁開2分。【如圖】

【操作方法]揉法:用雙手拇指或中指端,或用單手食、中二指分開放在兩穴位上,同

時揉動,稱揉乳旁。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咳喘,痰鳴,胸悶。

【臨床應(yīng)用】本穴常與膻中,乳根等穴配用,治療呼吸系統(tǒng)諸病。

脅肋

【位置】從兩腋下兩脅至天樞處。【如圖】

170(69

【操作方法】搓摩法:以兩手掌從兩腋卜自上向下搓摩至兩天樞處,稱搓摩脅肋,又

稱按弦走搓摩。【如圖】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破氣化痰,除悶消積。

【主治】胸悶,脅痛,腹脹,痰喘,氣急,疳積,肝脾腫大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專消有形之邪,為消積要穴,常與摩腹配用。本法消導(dǎo)之力較峻烈,

故虛弱的小兒慎用。

18Of69

【操作方法】

1.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或手掌揉本穴,稱揉中皖。【如圖】

2.摩法:用全手掌或食、中、無名、小指面摩本穴,稱摩中脫。

3.推法:用食、中::指自喉向下直推至中脫,稱推中脫。【如圖】

*ME

【次數(shù)】揉及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鐘。

【功用】健脾益氣,消食和胃。

【主治】嘔吐,胃脫疼痛,曖氣,食欲不振,食積,腹脹,泄瀉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療消化系統(tǒng)病證常用穴,多與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配合

使用;向下推中皖,多用于惡心嘔吐,可與推天柱骨合用。

【位置】腹部。【如圖】

190(69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兩手大拇指沿兩肋邊緣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如圖】②以中院

至臍為中線,用兩手拇指自上而下向兩旁作橫向分推,也稱分推腹陰陽。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稱摩腹。【如圖】

摩*

【次數(shù)】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鐘。

【功用】健脾和中,理氣消食。

【主治】腹脹,腹痛,腹瀉,納少,便秘,疳積,惡心,嘔吐等一切消化系統(tǒng)疾病。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效穴,為治瀉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三

法(揉臍,推上七節(jié)骨,揉龜尾)配合治療腹瀉;本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為保健四大手

法之一,可以單穴使用,亦可以與其他三法(補脾經(jīng),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

臍(神闕)

【位置】肚臍。【如圖】

20of69

【操作方法】

1.揉法:以中指端或掌根揉臍,或用拇指與食中指抓住肚臍抖揉,統(tǒng)稱揉臍。【如圖】

ft?

2.摩法:以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臍,稱摩臍。【如圖】

3.捏擠法:以拇指與食中指抓住肚臍,向里捏擠肚臍,稱捏擠臍。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摩法:3?5分鐘;捏擠法3?5次。

天樞

【位置】臍旁2寸。【如圖】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兩指按揉本穴,稱按揉天樞。【如圖】

21of69

2.一指禪推法:用拇、食指分別按在兩側(cè)穴位上作一指禪推動作。

【次數(shù)】按揉法:100?300次;一指禪推法:1?2分鐘。

【功用】疏調(diào)大腸,理氣消滯。

【主治】腹脹,腹瀉,腹痛,便秘,食積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通調(diào)而偏溫,故治療寒性病證效果較好,常與揉臍、摩腹等穴合用,

治療中焦消化系統(tǒng)疾病。

丹田

【位置】臍下2.5寸。【如圖】

xn

百方

m

品三量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手掌根或中指或拇指面揉本穴,稱揉丹田。【如圖】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木穴,稱摩丹田。

22of69

3.一指禪推法:用拇指面或偏峰一指禪推本穴,稱一指禪推丹田。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摩法:3?5分鐘。-指禪推法:2?3分鐘。

【功用】培腎固本,溫補下元。

【主治】慢性腹瀉,虛性腹痛,遺尿,脫月工,疝氣,尿潴留及先天發(fā)育不足諸癥。

【臨床應(yīng)用】在本穴上作指禪推法為近期的用法,多用于年齡較大的小兒,治療遺尿

時,用一指禪推法,效果較明顯。

肚角

【位置】臍下2寸,旁開2寸處。【如圖】

【操作方法】

1.拿法:①用雙手拇指與食、中指對拿本穴,稱拿肚角。②用拇指放在肚角穴上,其

余四指放在背部與穴位相對處,同時對拿肚角穴,稱拿肚角。【如圖一】【如圖二】

方法一

q萬逢二

23Of69

2.按揉法: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肚角。

【次數(shù)】拿法:3?5次。按揉法:30?50次。

【功用】止腹痛,通大便。

【主治】一切腹痛,便秘,腹脹,食積。

【臨床應(yīng)用】肚角是止腹痛的要穴,拿肚角刺激量較強,不可多拿。本穴常與摩腹,掐

揉一窩風(fēng)合用以治療腹痛;治療便秘時,常與推下七節(jié)骨,摩腹合用。

腰背部穴位

肩井

【位置】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如圖】

【操作方法】

1.拿法:用拇指與食、中二指對拿肩部筋肉,稱拿肩井。【如圖】

2.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木穴,稱按揉肩井。

【次數(shù)】拿法:3?5次;按揉法:30?50次。

【功用】宣通氣血,發(fā)汗解表。

24of69

【主治】感冒,發(fā)熱,驚厥,上肢活動不利,頸項強痛。

【臨床應(yīng)用】拿肩并多于治療結(jié)束時運用,作為結(jié)束手法,稱總收法;治療感冒發(fā)熱時,

常與拿風(fēng)池,小兒治外感四大手法合用。

大椎

【位置】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凹陷中。【如圖】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大椎。【如圖】

按幽e

2.捏擠法:用雙手拇、食指同時捏拿起穴位處皮肉,用力向里捏擠,稱捏擠大椎。

【次數(shù)】按揉法:20?30次。捏擠法:3?5次。

【功用】清熱利咽,解表發(fā)汗。

【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氣喘,咽喉腫痛,項強。

【臨床應(yīng)用】本穴退熱作用較強。捏擠法刺激量較強,多用于治療熱病重證。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下,旁開1.5寸。【如圖】

25Of69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兩手拇指,或單手食、中二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肺俞。【如圖】

2.分推法:用兩手拇指面分別沿肩胛骨內(nèi)緣從上向下作分向推動,稱分推肺俞,又稱

分推肩胛骨。【如圖】

【次數(shù)】按揉法:50?100次;分推法:100?300次。

【功用】宣肺益氣,止咳化痰。

【主治】咳喘,痰鳴,胸悶,胸痛,感冒,發(fā)熱。

【臨床應(yīng)用】本穴有補肺氣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療肺系虛證,也可與其他具有清宣肺

氣作用的穴位合用,以治療肺系實證。

26Of69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下,旁開1.5寸。【如圖】

【操作方法】按揉法:以兩手拇指,或單手食、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脾俞。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健脾助運,調(diào)中化濕。

【主治】腹瀉,疳積,納少,嘔吐,黃疸,水腫,慢驚風(fēng),四肢無力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用于治療中焦脾胃失調(diào)引起的諸證,常與捏脊,摩腹,按揉足三里等

法合用。

腎俞

【位置】第二腰椎下,旁開1.5寸。【如圖】

【操作方法】按揉法:以兩手拇指,或單手食、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腎俞。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補腎培元。

【主治】久瀉,少腹痛,久病不愈,虛性便秘,下肢痿軟無力,腦癱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有明顯的補腎功用,常與揉丹田,捏脊,補腎經(jīng)等合用,治療小兒先

天發(fā)育不足,大病及久病以后體虛等。

脊柱

【位置】背部,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線。【如圖】

27of69

【操作方法】

1.推法:用食、中二指面自大椎推至尾椎,稱推脊柱。【如圖】

2.捏法:用拇指后按,食中二指在前,或用食指屈曲,以中節(jié)稅側(cè)后按,拇指在前,兩

手自下而上捏脊柱穴,稱捏脊,一般捏3?6次,第1?最后1次只捏不提,中間第2?4次

需捏3次提拉皮肉1次(腰以上不提),捏后可分別在心、肝、脾、肺、腎俞穴上點按2?3

次,再輕輕搓摩背部數(shù)下。【如圖】

3*

【次數(shù)】推法100?300次。捏法:3?6次。

【功用】推法:清熱導(dǎo)滯;捏法:調(diào)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jīng)絡(luò),培元氣,強身體。

【主治】疳積,厭食,腹瀉,便秘,腹痛,夜啼,煩躁,發(fā)熱,遺尿,驚風(fēng),慢性咳喘,

脫肛等。

【臨床應(yīng)用】捏脊為小兒保健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三法(補脾經(jīng)、摩腹、按揉足

三里)合用,本法亦可單獨用于保健。捏脊是治療小兒消化系統(tǒng)諸病的首選法,其主要有調(diào)

和脾胃功能的作用。

七節(jié)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末端成一直線。【如圖】

28of69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別稱推上七

節(jié)骨或推下七節(jié)骨。【如圖】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推上七節(jié)骨:溫陽固澀止瀉;推下七節(jié)骨:瀉熱導(dǎo)滯通便。

【主治】腹瀉,便秘,脫肛,遺尿等。

【臨床應(yīng)用】推上七節(jié)骨為治瀉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三法(摩腹,揉臍,揉龜

尾)合用治療腹瀉。用本法治療便秘、食積時,常與摩腹,退六腑,按弦走搓摩等合用。

龜尾

【操作方法】

1.揉法:以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如圖】

2.旋推法:用拇指面旋推本穴,稱旋推龜尾。【如圖】

29of69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疏調(diào)腸腑,司調(diào)二便。

【主治】腹瀉,便秘,脫肛,遺尿,痢疾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作用比較平和,重在調(diào)和。本法為治瀉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

三法(摩腹,揉臍,推上七節(jié)骨)合用治療腹瀉。用本法治療便秘時,常配以推下七節(jié)骨,

摩腹,拿肚角等法。

上肢部穴位

脾經(jīng)

【位置】拇指梯側(cè)緣從指尖至指根成?直線。【如圖】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梯側(cè)緣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稱補脾經(jīng);離心

方向推稱清脾經(jīng);來回推法稱調(diào)脾經(jīng)。【如圖】

30Of69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補脾經(jīng):健脾和胃,補益氣血;清脾經(jīng):清熱利濕,消食導(dǎo)滯;調(diào)脾經(jīng):調(diào)和

脾胃。

【主治】腹瀉,疳積,厭食,便秘,嘔吐,黃疸,痢疾等。

【臨床應(yīng)用】補脾經(jīng)為小兒保健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三法(摩腹,捏脊,按揉足

三里)合用,用于小兒基礎(chǔ)保健。本穴為治療小兒脾胃功能失調(diào)最常用手法之一,常與摩腹,

揉中脫,運內(nèi)八卦,揉板門等合用。

肝經(jīng)

【位置】食指末節(jié)羅紋面。【如圖】

班二,6畿靠蹌

17

上世?正即應(yīng)之一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為補肝經(jīng);離心方向推為清肝經(jīng)。

【如圖一】【如圖二】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平肝息風(fēng),瀉火除煩。

31Of69

【主治】煩躁不安,驚風(fēng),夜啼,癲癇,發(fā)熱,口苦,咽干,目赤等。

【臨床應(yīng)用】在臨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補,若需補時,以補腎經(jīng)代之,本穴主要用于治

療熱性病及神志異常方面的病,常與清心經(jīng),揉百會,搗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心經(jīng)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為補心經(jīng);離心方向推為清心經(jīng)。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清心退熱,鎮(zhèn)驚除煩。

【主治】高熱神昏,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小便短赤,驚惕不安,夜啼,失眠等。

【臨床應(yīng)用】在臨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補,需補時,以補脾經(jīng)代之,本穴主要用于治療熱

性及神志異常病,常與清肝經(jīng),清小腸,搗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32of69

肺經(jīng)

【位置】無名指末節(jié)羅紋面。【如圖】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稱補肺經(jīng),離心方向推稱清肺經(jīng)。

【如圖一】【如圖二】

餐方佳二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氣固表。

【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氣喘,胸悶,虛汗等。

【臨床應(yīng)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療呼吸系統(tǒng)諸病,常與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腎經(jīng)

【位置】小指末節(jié)羅紋面。【如圖】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離心方向推稱補腎經(jīng);向心方向推稱清

33Of69

腎經(jīng)。【如圖】

im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補腎益腦,溫補下元。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腹瀉,遺尿,尿多,尿頻,虛咳,虛喘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宜補不宜瀉,需瀉時,以清小腸代之。本法主要用于治療大病,久病

及先天不足諸癥,常與補脾經(jīng),捏脊,揉二人上馬合用。

大腸

【位置】食指槎側(cè)緣,從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如圖】

W正"ft之一

【操作方法】用拇指撓側(cè)緣,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稱補大腸:離心方向

推稱清大腸。【如圖】

【次數(shù)】100?500次。

【功用】補法:溫中固脫,澀腸止瀉;清法:清熱利濕,瀉里導(dǎo)滯。

【主治】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主要用于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治療虛證時,用補法,多與補脾經(jīng),揉

臍,捏脊等合用。治療實證時,用清法,常與清脾經(jīng),摩腹,推下七節(jié)骨等合用。

34of69

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cè)緣,從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如圖】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槎側(cè)緣或指面,或用食、中二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

直推稱補小腸,離心方向直推稱清小腸。【如圖】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清熱利尿。

【主治】小便短赤,口舌生瘡,尿閉,水瀉,發(fā)熱,煩躁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宜清不宜補,需補時,用補腎經(jīng)代之。用本法清熱時,多與清心經(jīng),

清肝經(jīng),清天河水合用。用本法利尿時,多與揉丹田,推箕門合用。

35Of69

【操作方法[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揉腎頂。【如圖】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盜汗,多汗等一切汗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療汗證效穴,常與補肺經(jīng),補腎經(jīng),補脾經(jīng)合用。

腎紋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如圖】

UflBEKraMKr

【操作方法]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本穴,稱揉腎紋。【如圖】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清熱明目,解瘀散結(jié)。

【主治】目赤腫痛,鵝口瘡,熱毒內(nèi)陷,瘀結(jié)不散。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目疾要穴,常與清肝經(jīng),清天河水,推六腑等合用。

36Of69

四橫紋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如圖】

【操作方法】

1.掐揉法:用拇指甲逐個掐揉本穴(可掐一次揉三次),稱掐揉四橫紋。【如圖】

2.推法:用拇指面逐個縱向上下來回直推本穴,或使患兒四指并攏,在穴位上橫向來回

直推,稱推四橫紋。

【次數(shù)】掐揉法:3~5次(掐一次揉三次為掐揉1次)。推法:縱推為30?50次,橫

推為100?300次。

【功用】理中行氣,化積消脹,退熱除煩。

【主治】疳積,腹脹,厭食,咳喘,慢驚風(fēng),口唇破裂,發(fā)熱,煩躁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是治療疳積的要穴,可以單穴使用,亦可以與推脾經(jīng),捏脊,摩腹配

合使用,可用三棱針點刺本穴后用力擠出粘液或血水,稱刺積法。亦可用刀割破本穴位皮膚

后擠血水,稱割積法。無論針刺,或刀割都應(yīng)嚴(yán)格消毒。

小橫紋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guān)節(jié)橫紋處。【如圖】

【操作方法】

1.掐揉法:用拇指甲逐個掐揉木穴(可掐1次,揉3次),稱掐揉小橫紋。

2.推法:用拇指面逐個縱向上下來回推本穴,或使患兒四指并攏,橫向來回推本穴,稱

推小橫紋。

【次數(shù)】掐揉:3?5次。縱推:30?50次。橫推:100?300次。

【功用】退熱,消脹,散結(jié)。

【主治】口瘡,唇裂,煩躁,腹脹,發(fā)熱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主要用于治療脾胃熱結(jié)諸癥,常配以退六腑,推脊柱等。

37of69

掌小橫紋

【位置】手掌面,小指根下,尺側(cè)掌紋頭。【如圖】

【操作方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掌小橫紋。【如圖】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清熱散結(jié),寬胸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痰熱咳喘,胸悶氣促,口舌生瘡,頓咳流涎。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療肺熱咳喘之主穴,治療百日咳效果較好,常與清肺經(jīng),揉膻中,

分推肩胛骨,揉肺俞等法配合運用。

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如圖】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木穴,稱揉板門。

2.運法:用拇指或中指端運本穴,稱運板門。【如圖】

3.推法:用中指或拇指面推本穴,自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如圖】,反之

38of69

稱橫紋推向板門【如圖】,來回推,稱清板門。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調(diào)理氣機。

【主治】食欲不振,食積不化,腹脹,腹瀉,胃痛,嘔吐,曖氣,咳嗽,氣喘,咽痛,

發(fā)熱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助消化的效穴,常與捏脊,按弦走搓摩,摩腹,揉中脫等配合運

用?板門推向橫紋主升,主治腹瀉;橫紋推向板門主降,主治嘔吐。

內(nèi)勞宮

【位置】掌心,屈指時,中指、無名指端之間。【如圖】

【操作方法】

1.揉法:用中指端揉本穴,稱揉內(nèi)勞宮。

2.運法:用中指或拇指端自小指根掐運起,經(jīng)掌小橫紋沿手掌尺側(cè)緣,過小天心至本穴,

39Of69

稱運內(nèi)勞宮,也稱水底撈明月,操作時可滴上幾滴涼水,并用口吹氣,以加強手法作用。【如

圖】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運法:10?30次。

【功用】清熱除煩。

【主治】發(fā)熱,煩渴,口瘡,齒齦糜爛,虛熱,多夢,不寐,盜汗等。

【臨床應(yīng)用】揉內(nèi)勞宮善清心經(jīng)實熱,常配以清心經(jīng),清天河水,推脊柱等。水底撈明

月善清陰虛內(nèi)熱,常配以清天河水,揉二人上馬等。

內(nèi)八卦(內(nèi)八方)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2/3長為半徑,所作的圓周即為本穴,

(在此圓周上從小魚際開始分布成八個卦位,依次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如圖】

【操作方法】運法:用拇指或中指面自乾位開始運起一坎一艮一震一巽一離一坤一兌,

運時醫(yī)者左手大拇指應(yīng)壓在離卦位上面,而右手拇指運至離位時,需從該穴位上的拇指上運

過。【如圖】

40Of69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調(diào)理氣機,消食化痰。

【主治】咳嗽痰喘,胸悶納呆,腹脹嘔吐等。

【臨床應(yīng)用】該穴善長調(diào)理中上焦氣機,虛實證均可選用本穴。該穴常作為配穴使用,

在作為配穴用于手法處方中時,其穴除發(fā)揮調(diào)理氣機的作用之外,還能起到調(diào)和及加強其他

手法的作用。

魚際交(小天心)

【位置】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如圖】

【操作方法】

1.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稱揉魚際交。【如圖】

2.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魚際交。

3.搗法:用中指端或屈曲的食指指間關(guān)節(jié)搗本穴,稱搗魚際交。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掐法:3?5次。搗法:100?300次。

【功用】鎮(zhèn)靜安神,醒腦開竅,清熱除煩。

【主治】驚風(fēng),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嗜睡,精神萎靡,小便短赤,斜視,目腫痛,

發(fā)熱等。

【臨床應(yīng)用】搗小天心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用快而重的搗法有興奮作用,用慢而輕的搗

法有抑制作用,常與清心經(jīng),清肝經(jīng),摩百會,掐老龍等配合使用。

脾腎

【位置】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邊緣成一弧形曲線。【如圖】

41of69

+?(+£>

JJMEKfil比三

【操作方法】運法:用拇指或中指端自拇指根沿手掌邊緣,經(jīng)板門,魚際交運至小指根,

稱運土入水【如圖】,反向運稱運水入土【如圖】。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運土入水:清熱化濕,利尿止瀉。運水入土:健脾助運,潤燥通便。

【主治】納呆,嘔吐,腹脹,腹瀉,便秘,痢疾,小便赤澀等。

【臨床應(yīng)用】運土入水屬清瀉法,可治療新病,實證。運水入土屬調(diào)補法,可治療久

病,虛證。

總筋(總位,總心,內(nèi)窩風(fēng))

【位置】手掌面,掌后腕橫紋中點。【如圖】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稱揉總筋。

2.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總筋。【如圖】

42of69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掐法:3?5次。

【功用】清心瀉熱,散結(jié)止痙。

【主治】驚風(fēng),抽搐,夜啼,口舌生瘡,發(fā)熱煩躁,潮熱,牙痛等。

【臨床應(yīng)用】用本穴治療熱性病時,多用揉法,可配以清心經(jīng)、清天河水、清小腸等;

用之治療神志異常時,多用掐法,可配以掐十宣、揉百會、搗魚際交等。

大橫紋(橫門)

【位置】手掌而,掌后橫紋處,近拇指端為陽池,近小指端為陰池。【如圖】

【操作方法】推法:用兩手拇指面自總筋向兩旁分推,稱分推大橫紋,又稱分手陰陽。

【如圖】自兩旁向總筋合推,稱合手陰陽。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平衡陰陽,調(diào)理氣血.,行滯消食,化痰散結(jié)。

【主治】寒熱往來,久病不愈,發(fā)病有定時,腹瀉,腹脹,痢疾,嘔吐,食積,煩躁不

安,痰涎壅盛等。

【臨床應(yīng)用】治療實熱證時,陰池宜重分,或獨取陰池;治療虛寒證時,陽池宜重分,

或獨取陽池。合陰陽能化痰散結(jié),多用于治療咳喘諸證。

43Of69

十宣(十王)

【位置】十指尖指甲內(nèi)赤白肉際處。【如圖】

【操作方法】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十宣。

【次數(shù)】3?5次。

【功用】醒神開竅。

【主治】驚風(fēng),高熱,昏厥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常治療神志病的重證,多與掐老龍,掐魚際交,揉百

會等合用,遇高熱驚厥時,可用三棱針刺破本穴放血。

【操作方法】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老龍。【如圖】

440(69

【次數(shù)】3?5次。

【功用】醒神開竅。

【主治】驚風(fēng),昏厥,抽搐。

【臨床應(yīng)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常治療神志方面的急、重證,多與掐十宣,掐左右端

正,按百會等合用。

端正(左、右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兩側(cè)赤白肉際處,槎側(cè)稱左端正,尺側(cè)稱右端正。【如圖】

【操作方法】

1.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端正。

2.揉法:用拇指端揉本穴,稱揉端正。

【次數(shù)】掐法:3?5次。揉法:30?50次。

五指節(jié)

【位置】手背,第一至第五指第一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如圖】

【操作方法】

1.掐或掐揉法:用拇指甲逐個掐本穴,或掐后繼以揉(可掐1揉3次)稱揉或掐揉五指

節(jié)。

2.揉搓法:拇指放在穴位上,食指放在掌面與穴位相對處,兩指面逐個相對揉搓本穴,

稱揉搓五指節(jié)。

【次數(shù)】掐(掐揉)法:3?5次。揉搓法:30?50次。

【功用】安神鎮(zhèn)驚,化痰通竅,降逆止咳。

【主治】驚風(fēng),驚惕不安,喉中痰鳴,抽搐,夜啼,不寐,煩躁哭鬧,吐涎,咳嗽痰多

等。

【臨床應(yīng)用】掐五指節(jié)主要用于神志異常時的重癥急救。多與掐老龍,掐十宣,揉百

會等合用。

二扇門

【位置】手背,中指掌指關(guān)節(jié)兩側(cè)凹陷中。【如圖】

【操作方法】

1.掐法:用兩拇指甲掐本穴,稱掐二扇門。

45Of69

2.揉法:用單手食、中兩指端,或兩拇指槎側(cè)偏峰按揉本穴(宜重而快),稱揉二扇門。

【如圖一】【如圖二】

【次數(shù)】掐法:3?5次。揉法:30?50次。

【功用】發(fā)汗解表,定驚安神。

【主治】身熱無汗,受寒身痛,驚風(fēng)抽搐,昏厥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發(fā)汗的特效穴,可與拿風(fēng)池,推三關(guān)合用。用于治療驚風(fēng)抽搐等

證時,可與掐五指節(jié),掐老龍等合用。

二人上馬

【位置】手背,無名與小指掌指關(guān)節(jié)后凹陷中。【如圖】

?A?-

【操作方法]揉法:用食指面放在掌面與穴位相對處,用拇指端揉本穴,稱揉二人上馬。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滋陰補腎,順氣散結(jié),利水通淋。

【主治】陰虛內(nèi)熱,煩躁不安,小便赤澀,小便淋漓,吐瀉傷津,久熱傷陰,喘咳,牙

痛,遺尿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滋陰的要穴,可治療一切陰虛證,可與補腎經(jīng),水底撈明月等合用。

用本穴治療久喘久咳證時,常與揉膻中,揉小橫紋,揉肺俞,補腎經(jīng)等合用。

46Of69

外勞宮

【位置】手背正中央,與內(nèi)勞宮相對處。【如圖】

£f?V

外勞者

【操作方法[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稱揉外勞宮。【如圖】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溫陽散寒,發(fā)汗解表,升陽舉陷。

【主治】風(fēng)寒感冒,發(fā)熱無汗,身痛畏寒,咳嗽白痰,鼻塞清涕,腸鳴腹瀉,腹痛腹脹,

脫肛遺尿,疝氣,痢疾等。

【臨床應(yīng)用】木穴性溫,內(nèi)達外散,溫通之中又有收斂之功,溫散而不過,為溫舉之佳

穴,主治切寒證。治療外感實寒證時,多與頭面部四大手法,拿風(fēng)池等合用;治療虛寒里

證時,多與推三關(guān),揉臍,摩丹田等合用。

威靈

【位置】手背,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