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歷史藝體生文化課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6.16發達的古代農業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練習_第1頁
2024年高考歷史藝體生文化課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6.16發達的古代農業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練習_第2頁
2024年高考歷史藝體生文化課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6.16發達的古代農業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練習_第3頁
2024年高考歷史藝體生文化課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6.16發達的古代農業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練習_第4頁
2024年高考歷史藝體生文化課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6.16發達的古代農業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六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概覽】第16講發達的古代農業和古代手工業的進步【考綱要求】耕作方式、耕作技術、耕作制度、水利澆灌、經營方式的演化。原始社會以來土地制度的演化過程。手工業發展的過程、成就、影響。考點一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基礎落實】一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1.耕作方式(1)刀耕火種:原始社會運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變更而遷徙。(2)石器鋤耕:商周出現青銅農具,但很少運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3)鐵犁牛耕①春秋戰國:鐵農具和牛耕出現并推廣。②兩漢:西漢趙過獨創耦犁,東漢時已推廣到珠江流域。③隋唐:江東出現曲轅犁,安裝了犁評,犁耕技術日漸完善。2.耕作技術(1)春秋戰國:運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壟作法。(2)漢朝:出現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趙過推行的代田法。(3)魏晉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納耕耙技術,我國農業耕作技術成熟定型。3.耕作制度(1)兩漢:以一年一熟為主。(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澆灌(1)水利工程: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等。(2)澆灌工具:曹魏時改制翻車,唐朝創制筒車,宋朝出現水力高轉筒車,明清時期出現風力水車。5.經營方式(1)集體勞作: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全部,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2)個體農耕(小農經濟)①緣由:鐵農具出現和牛耕推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②特點: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③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化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全部。2.夏、商、西周時期:實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屬于國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3.封建社會:封建土地全部制(1)條件: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私田大量出現。(2)確立①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稅制改革,事實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結果:地主大量兼并農夫的土地,造成社會兩極分化。【考點深化】1.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1)從經濟結構看:古代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業為輔。(2)從生產力發展看:運用牛耕、改良生產工具、改進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善。(3)從生產方式看: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4)從土地全部制看:實行以地主土地全部制為主導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從國家干預看:一方面國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產的發展供應保障;另一方面國家在農業上征收的賦稅成為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此外在賑災、救災方面,國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2.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因素(1)主動因素①生產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進和推廣:如筒車的出現,鐵犁牛耕的推廣。②個體小農的生產主動性:農夫擁有肯定的生產資料,具有較高的生產主動性。③政府的重視和扶持:政府持續推行重農政策,修繕水利,減輕賦稅等。(2)消極因素①個體小農經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抵擋天災人禍的實力有限。②小農經濟的低效性,限制了小農生產者擴大再生產的空間。③歷代王朝的專制統治、沉重剝削,加上周期性的社會動蕩。【典例剖析】典例1.(2024·課標全國Ⅰ,25)下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答案】D【解析】由題干中的“漢代畫像磚”和畫像磚中集體勞作的場景,可以推斷畫像磚反映了漢代大地主田莊上的農業生產狀況,不是個體農戶的生產情景,故選D,解除A;畫像體現的是生產場景,看不出精耕細作的信息,解除B;漢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解除C。[概念解讀]精耕細作精耕細作農業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傳統農業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鐵農具的運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農業發展的基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是精耕細作農業的總目標。其作用是變更了農業環境,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典例2.明朝皇帝每于郊祀上報皇天牧養有成時,都把全國的戶口簿籍陳于祭臺之上,即表示上天賜予他對人民、土地的全部權。這一做法反映了()A.明朝天人合一思想仍很盛行B.封建統治者對農業生產重視C.土地國有仍是主流土地制度D.明朝的人口戶籍管理較嚴格【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天人合一更多體現的是君權神授,與題意不相符,故A項錯誤;B項表述符合題目中“把全國的戶口簿籍陳于祭臺之上,即表示上天賜予他對人民、土地的全部權”,故B項正確;C項表述不符合史實,結合所學學問,從秦到明清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故C項錯誤;D項表述與題目中“表示上天賜予他對人民、土地的全部權”不相符,故D項錯誤。【真題在線】1.(2024·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運輸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輸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變革B.土地制度的調整C.貨幣制度的變更D.地區經濟的差異【答案】D【解析】據材料“大運輸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輸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說明山東是江南的原料產地和棉布市場,而江南是棉布的生產地,棉織業發達,這體現了地區經濟的差異,故選D項;大運輸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沒有變革或差異,解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商業和手工業,與土地制度調整無關,且明朝照舊以地主土地全部制為主,解除B項;國家貨幣制度的變更不會帶來國內地區差異,解除C項。2.(2024·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其幾千萬人”,南方地區小麥價格暴漲,“農獲其利,倍于種稻”,小麥在南方大規模種植,南稻北麥的糧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對此相識正確的是()①南遷的北方人民對面食的需求推動小麥種植②《農政全書》的刊刻推廣了先進的種植技術③稻麥兼種技術的發展為小麥種植供應了條件④曲轅犁起先從北方引入,促進生產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時期隨著北民南遷,導致南方大量種植小麥,這主要與北方人的飲食習慣有關,故①正確;《農政全書》是明代徐光啟的著作,與題目時間不符,故②錯誤;南方稻麥兼種的技術有利于小麥在南方的種植,故③正確;曲轅犁是南方地區的耕作工具,故④錯誤,選擇B項符合題意。3.(2024·江蘇高考·5)明清時期,江南“桑蠶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賴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卻在農戶蠶絲收獲之際,俗稱“蠶罷米”。這說明,當時江南地區()A.小農經濟已經起先瓦解B.農耕技術呈現衰退趨勢C.農戶收入多賴家庭副業D.地主剝削程度有所減輕【答案】C【解析】鴉片斗爭后起先瓦解,與材料中“明清時期”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中“利,厚于稼穡”是指利,并未涉及農耕技術,故B項錯誤;農戶收入多賴家庭副業與材料中“桑蠶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賴焉”相符,故C項正確;材料中“蠶罷米”是催收田租的時間變更,但沒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數額削減,因而無法說明地主剝削程度有所減輕,故D項錯誤。4.(2024·海南高考·3)唐宋時期,南方民眾在丘陵山區的坡地開墾耕地,引泉水澆灌,形如階梯,被稱為山田,也叫梯田。這種做法()A.推動了美洲農作物的傳播 B.加劇了土地兼并C.適應了南方深化開發須要 D.刺激了人口南遷【答案】C【解析】新航路的開拓推動了美洲農作物的傳播,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據材料“南方民眾在丘陵山區的坡地開墾耕地”,可得出耕作技術的進步,與土地兼并的加劇無關,故B項錯誤;據材料“南方民眾在丘陵山區的坡地開墾耕地”,可得出梯田適應了南方地形,推動南方的深化開發,故C項正確;材料人口南遷推動梯田的開墾,而不是開墾耕地刺激了人口南遷,因果顛倒了,故D項錯誤。5.(2024年新課標全國Ⅱ卷26).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經常訕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A.國家統一使南茶起先北運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樣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據材料“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經常訕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推知,北朝時,南茶已在北方出現,而不是唐代才起先北運,故A項錯誤;材料涉及的僅是喝茶習俗在北方的影響,不能得出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樣,故B項錯誤;由“北方人經常訕笑南方的喝茶習俗”到北方“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以看出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在上升,故C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飲食習俗,無法體現經濟水平的凹凸,更無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較,故D項錯誤。6.(2024年新課標全國Ⅲ卷26).表1土地規模(畝)戶數戶數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計139100%表1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狀況統計表。據此可知,當時該地()A.自耕農經濟盛行 B.土地集中現象突出C.均田制破壞嚴峻 D.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依據表1可知擁有20—130畝土地的自耕農戶數比例達到74.1%,說明當時該地自耕農經濟盛行,故A項正確;擁有300畝以上土地的農戶僅有2家,而擁有20—130畝土地的自耕農有103家,說明當時該地土地集中現象并不嚴峻,故B項錯誤;唐朝中期實行“兩稅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時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經瓦解,并且材料無法推斷當地是否實行均田制,故C項錯誤;僅憑擁有不同土地規模的戶數及所占比例無法推斷農業生產效率是否提高,故D項錯誤。【針對訓練】1.(2024·山東淄博模擬)下圖為漢代畫像磚的拓片,它反映了()A.小國寡民的生活圖景 B.小農經濟的生產形式C.農夫生活的殷實富足 D.棉紡織技術日漸成熟【答案】B【解析】圖片反映了耕作技術(牛耕)和紡織技術相結合的小農經濟模式的特點,故B項正確。2.(2024·湖北部分重點中學聯考)漢代“楚越之地……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財賦之地,人物淵藪”。這表明()A.南北經濟差異逐步擴大B.隨著人口南遷,經濟重心漸漸南移C.經濟重心南移促進文化重心南移D.自然條件確定經濟發展水平【答案】C【解析】據材料“‘楚越之地……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財賦之地,人物淵藪’”可知,材料體現了經濟重心南移和文化重心南移的關系,故C項正確。3.(2024·江西贛州調研)《漢書·食貨志》:“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古者稅民不過什一……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這從本質上反映了()A.農業生產的產量低 B.農夫賦稅負擔沉重C.小農經濟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現象嚴峻【答案】C【解析】“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反映了小農經濟規模小和產量低;“古者稅民不過什一……至秦則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反映了小農經濟下農夫賦稅負擔的沉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這些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故C項正確。4.(2024·廣東肇慶模擬)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傳入我國,提高了糧食產量,使很多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種植棉花,“不產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當時()A.自然經濟起先解體 B.抑商觀念發生變更C.經濟結構發生變更 D.區域經濟旺盛發展【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種植棉花”可知,經濟作物種植擴大,這對傳統的農業結構有所突破,故C項正確。5.(2024·河南高考診斷A卷)明清時期,江蘇松江府、太倉州、海門廳因“種花者多,而種稻者少,每年口糧全賴客商販運”。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縣不產米,仰食于四方”。據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區()A.農家副業占據主導地位B.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C.抑商政策發生重大轉變D.糧食手工加工業發展滯后【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江蘇部分地區普遍種植棉花,說明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大,故B項正確。6.(2024·廣東惠州模擬)《便民圖纂》是反映明代太湖地區農業生產的著作,其插圖中竹枝詞為:“男子園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蠶忙,蠶要喂時桑要采,事須分管兩相當。”此圖可用來說明當時()A.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 B.農業經濟結構得到變更C.重農抑商政策嚴格實行 D.家庭經營模式仍未打破【答案】D【解析】材料“男子園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蠶忙”反映了中國古代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方式,只是沒有男耕女織那么明確的分工界限,故D項正確。考點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基礎落實】一官營手工業1.歷程(1)夏、商、西周時期由官府壟斷。(2)漢武帝后,煮鹽、冶鐵、鑄錢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收歸官辦。2.特點(1)經營方式:由政府干脆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2)產品質量:憑借國家權力,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致。3.成就(1)冶金業:商朝青銅鑄造旺盛;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東漢杜詩獨創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獨創灌鋼法。(2)制瓷業時期成就商周商朝時已燒制出原始瓷器秦漢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魏晉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隋唐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元宋代瓷窯遍布各地,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瑯彩(3)絲織業時期成就商周商朝已有織機,西周時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秦漢長安的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隋唐汲取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汲取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明清在蘇杭等地設織造局;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二民間手工業1.特點(1)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產品用于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2)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經營,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2.發展歷程(1)早期狀況:經驗春秋戰國和秦漢的發展后,魏晉南北朝時遭遇摧殘。(2)隋唐時期:朝廷賦稅戶調的布、絹、錦等,多出自農夫織婦之手。(3)宋元時期:民間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營手工業;元代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產量增多。(4)明清時期:民營手工業占據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中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三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1.西漢: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遠銷亞洲、歐洲,中國獲得“絲國”稱譽。2.唐朝:中國瓷器大量輸出國外,遠達歐洲、非洲。3.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對外銷量更大,西方稱中國為“瓷器大國”。【考點深化】1.古代手工業經營形態及特點經營形態管理方式產品流通方式地位官營手工業政府干脆經營,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武器等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場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據主導地位,代表我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自主經營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明中葉后占據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剩余部分出售始終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2.古代中國手工業沒有出現生產領域技術革命的緣由(1)市場因素——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對市場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營壓制——官營手工業占據最有利可圖的行業,加之其規模大、技術精,對私營手工業產生了沖擊。(3)政策限制——手工業者社會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對之征收重稅。(4)社會動蕩——民間手工業力氣弱小,封建社會的動蕩往往對其沖擊巨大。(5)技術水平——技術傳承具有封閉性,難以得到溝通提高。【典例剖析】典例.(2024·哈師大附中、東北師大附中、遼寧省試驗調研)西漢政府在絲織業發達地區設置官營絲織作坊,如齊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屬“作工各數千人,一歲所費數巨萬”。長安有東、西織室,漢元帝時,每年花費五千萬錢以上。這反映出漢代()A.絲織業的生產技術超群 B.官營生產超過私營作坊C.官營絲織業生產規模大 D.絲織業為政府壟斷專賣【答案】C【解析】“作工各數千人,一歲所費數巨萬”表明官營手工業規模大,生產不計成本,故C項正確。[概念解讀]工商食官“工”即官府限制下的手工業者,“商”是官商,他們在官府的監督、限制下勞動,由官府給以必需的生產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資料,稱之為“食官”。他們的職業世代相襲,沒有經營、遷徙的自由,專為官府和貴族服務。典例.(2024·課標全國Ⅰ,25)下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答案】D【解析】由題干中的“漢代畫像磚”和畫像磚中集體勞作的場景,可以推斷畫像磚反映了漢代大地主田莊上的農業生產狀況,不是個體農戶的生產情景,故選D,解除A;畫像體現的是生產場景,看不出精耕細作的信息,解除B;漢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解除C。[概念解讀]精耕細作精耕細作農業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傳統農業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鐵農具的運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農業發展的基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是精耕細作農業的總目標。其作用是變更了農業環境,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典例.明朝皇帝每于郊祀上報皇天牧養有成時,都把全國的戶口簿籍陳于祭臺之上,即表示上天賜予他對人民、土地的全部權。這一做法反映了()A.明朝天人合一思想仍很盛行B.封建統治者對農業生產重視C.土地國有仍是主流土地制度D.明朝的人口戶籍管理較嚴格【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天人合一更多體現的是君權神授,與題意不相符,故A項錯誤;B項表述符合題目中“把全國的戶口簿籍陳于祭臺之上,即表示上天賜予他對人民、土地的全部權”,故B項正確;C項表述不符合史實,結合所學學問,從秦到明清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故C項錯誤;D項表述與題目中“表示上天賜予他對人民、土地的全部權”不相符,故D項錯誤。【真題在線】1.(2024·天津高考·1)中國很多地區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它們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圖片中的兩件青銅器出土于同一地點,該地點位于地圖中()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知,題干中的兩幅青銅器插圖出土于四川省廣漢市,屬于三星堆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題干地圖中表示為③,故選C項;①為山東省,解除A項;②為河南省,解除B項;④為湖南省,解除D項。2.(2024·北京高考·12)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風鳥紋刺繡絲綢。據此可以推斷()A.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B.楚國是中西交通起點,楚文化有明顯西域特征C.漢代絲路開通之前,中原與西域沒有交往D.東周時期楚國與西域溝通廣泛,生活方式趨同【答案】A【解析】由材料“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風鳥紋刺繡絲綢”可知東周時期已駕馭絲織技藝,產品傳播范圍廣泛,故選A項;絲綢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點,絲綢之路起點是長安,解除B項;“沒有交往”表述過于肯定,解除C項;“生活方式趨同”表述不符合史實,解除D項。3.(2024.4·浙江高考·3)一說“china”的發音源出唐朝時期的昌南(今景德鎮)。唐朝昌南除出產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還有()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答案】D【解析】唐朝,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又汲取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制出一種青白瓷,行銷海內外,故選D項;粉彩瓷是清代典型的瓷器類型,解除A項;唐代黑瓷多見于山西河南一帶,如渾源窯、交城窯、魯山窯,解除B項;青花瓷是元代彩瓷的典型瓷器類型,解除C項。4.(2024·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4)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覺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覺地分布狀況見圖7。據此可知,戰國以前()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運用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鐵器實物并非就是鐵制農具,故A項錯誤;圖中新疆地區出現鐵器實物,但不能推斷它與中原地區鐵器實物的關系,故B項錯誤;圖中鐵器實物并沒有廣泛分布,可見冶鐵技術還未普及,故C項錯誤;當時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因此圖中黃河流域分布較其他地區更加廣泛,可見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故D項正確。5.(2024·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縣一帶山谷中,密布著成百上千個采納新制鹽技術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來自“他州別縣”,以“傭身賃力”為生,受雇期間,若對工作條件或待遇不滿足,輒另謀高就。這反映出當時()A.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B.手工業者社會地位高C.雇傭勞動已經普及D.鹽業專賣制度解體【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推斷,這些竹簡井屬于民營手工業,數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手工業者社會地位是否高,B錯誤。雇傭勞動是否已經“普及”無法推斷,C錯誤。專賣制度已經“解體”的結論無法得出,D錯誤。6.(2024.4·浙江高考·3)古詩有云:“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萬車炭(煤)……為君鑄作百鏈刀,要斬長鯨為萬段。”中國古代以煤作為燃料冶鐵起先于()A.戰國B.西漢 C.南北朝D.北宋【答案】B【解析】漢代冶鐵起先運用煤炭做燃料,A、C、D都不符合史實,故B項正確。7.(2024年北京卷12).2024年,在北京市通州區發掘出漢代漁陽郡路縣城址和800余座戰國至漢代墓葬,出土了錢幣及大量陶屋、陶倉等隨葬品。這些考古發覺,有助于探討()①秦漢時期郡縣的設置狀況 ②本區域古代農業發展狀況③漢代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狀況 ④大運輸河對本區域交通的影響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中“漢代漁陽郡路縣城址和800余座戰國至漢代墓葬”可以探討秦漢時期郡縣的設置狀況,故①正確;依據材料中“出土了錢幣及大量陶屋、陶倉等隨葬品”可用于探討這一地區的農業發展狀況和手工業、商業狀況,故②③正確;通往通州的大運輸河是元代修建的,與題目時間不符,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針對訓練】1.(2024·河北承德模擬)下表是漢代某一個階段關于三個青銅器的銘文記述。作為史料,這些銘文可以用來探討漢代()出處銘文元和四年壺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黃陽君作。宜子孫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永和鐘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展造□□□鐘,重□□斤。直(值)錢七千二百。宜用延熹鐘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鐘,廿二斤。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