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清熱藥講解_第1頁
第七章清熱藥講解_第2頁
第七章清熱藥講解_第3頁
第七章清熱藥講解_第4頁
第七章清熱藥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清熱藥

主講韓玲玲一、清熱藥的含義

凡以藥性寒涼,清泄里熱,治療里熱證為主的藥物,稱為清熱藥。里熱證:身熱(發熱不惡寒)、口渴喜冷飲、面紅、尿赤、舌紅、苔黃、脈數等特征。里熱證實熱虛熱臟腑實熱證臟腑濕熱證血分熱證熱毒病證陰虛內熱二、清熱藥的分類

清熱瀉火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清虛熱清熱藥味苦性寒清泄里熱治療里熱證藥物不同歸經不同,所治療的熱證不同三、清熱藥的使用注意1.若里熱證兼有表證者,應先解表或表里同治,配伍解表藥。2.熱邪容易傷耗陰液,而苦寒性燥的清熱藥也易傷陰,且虛熱證多有陰傷表現,故清熱藥常與養陰、生津藥配伍。3.若氣分實熱證與血分實熱證并見時,應氣血兩清。三、使用注意4.素體陽虛或脾胃虛弱者應慎用。5.若陰盛格陽證,真寒假熱證當忌用。6.中病即止,防止克伐太過,損傷正氣。第一節清熱瀉火藥

以清泄氣分或臟腑熱邪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溫病氣分證或臟腑實熱證的藥物,稱為清熱瀉火藥。主治溫熱病邪入氣分,癥見高熱、煩躁、口渴、汗出、甚至神昏、脈洪大等。肺熱、胃熱、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臟腑火熱證。

石膏《本經》生石膏,熟石膏,煅石膏處方用名性味歸經:

辛、苦,大寒。歸肺、胃經。功效:

生用: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收斂生肌應用1.清熱瀉火,用于溫熱病氣分實熱證:壯熱,煩渴,大汗出,脈洪大。常與知母相須為用,以加強清熱瀉火的作用,如白虎湯。應用2.清肺胃熱,用于肺熱咳喘及胃熱證。肺熱咳嗽氣喘,咯痰黃稠;胃火牙痛、咽喉腫痛。常配伍杏仁應用3.收濕斂瘡,用于濕疹及瘡瘍久不愈合。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等。煅石膏外用石膏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30g,宜先煎。煅石膏適量外用,研末撒敷患處。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及陰虛內熱者忌用。

石膏以內清氣分實熱,肺胃之火,外解肌膚之熱為見長,凡實熱熾盛之證,用之無不奏效。知母《本經》知母、知母肉、毛知母、鹽知母處方用名性味歸經:

苦、甘,寒。歸肺、胃、腎經。功效: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應用1.清熱瀉火,溫熱病氣分實熱證,煩渴多飲常與石膏相須為用以加強清熱瀉火的作用。如白虎湯。

2.清肺養陰潤燥,用于肺熱咳嗽及燥咳證。肺熱咳嗽,痰黃粘稠,發熱氣逆;陰虛燥咳,干咳無痰,咯血。常配川貝母、麥冬、天冬,二冬二母湯

應用3.清胃熱生津止渴,用于胃熱證及津傷口渴等。4.滋養腎陰,用于腎陰虛證陰虛火旺骨蒸潮熱多選用鹽知母,配伍鹽黃柏,如知柏地黃丸。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質潤,有滑腸作用,故脾虛便溏者不宜用。知母

總之,知母味苦甘氣寒涼,質地柔潤,上能清肺潤肺以止咳,中能清胃養胃以止渴,下能滋腎陰退虛熱。為上中下三焦既有熱邪,又有陰虛證的必用之品。石膏、知母功用異同點:相須為用氣分實熱肺胃熱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石膏知母寒涼性突出,瀉火作用強重在清解斂瘡生肌,收濕,止血寒涼性較弱,甘寒滋潤重在清潤滋陰潤燥,退虛熱,滋腎陰而降腎火。梔子《本經》功能特點長于清心熱以除煩,為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苦寒降泄清利,善清心肺肝膽之火,導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入氣分能泄火除煩,入血分能涼血解毒而止血療瘡,入肝膽能清利濕熱而退黃。外用具有消腫止痛之功。臨床用藥:梔子皮(果皮)偏于達表而去肌膚之熱;梔子仁(種子)偏于走里而清內熱。生梔子走氣分而瀉火,焦梔子入血分而涼血止血。夏枯草《本經》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肝、膽經。功效: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1、目赤腫痛,頭痛目眩—肝經實火目珠疼痛——肝陰不足2、癭瘤,瘰疬,瘡癰。常配貝母。臨床應用:清瀉肝火而明目清熱散結消腫用法用量:

煎服,9~15g。或熬膏服。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者慎用。

總之,本品辛苦氣寒涼,入肝膽,既瀉肝膽實火,又散肝膽郁結,清肝明目。故為肝膽實火的要藥。總以清肝散結為功。第二節清熱燥濕藥

以清除濕熱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濕熱病證的藥物,稱為清熱燥濕藥。常以臟腑濕熱為主要表現,主治臟腑濕熱證。黃芩《本經》黃芩、炒黃芩、黃芩炭、酒黃芩處方用名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肝、肺、胃經。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應用1.清熱燥濕,濕熱內蘊所致的多種病癥

⑴濕溫、暑濕證——配茯苓皮、白豆蔻、滑石。如黃芩滑石湯。⑵濕熱中阻——配黃連、半夏、干姜。如半夏瀉心湯。⑶濕熱瀉痢——配芍藥、黃連、木香。如芍藥湯。⑷濕熱黃疸——配茵陳、大黃、梔子等。⑸濕熱淋證——配木通、生地。應用2.清熱瀉火

用于肺熱咳嗽、少陽證往來寒熱。3.清熱解毒

用于熱毒瘡癰、咽喉腫痛。4.涼血止血

用于血熱出血證。血熱妄行吐血、衄血,配伍大黃、梔子等。5.清熱安胎

用于胎熱不安。血熱胎動不安,常配伍白術同用。

黃芩

用法用量:煎服,3~9g。

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多酒炙用,止血多炒炭用。

黃芩分枯芩與子芩

枯芩為生長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體輕主浮,善清上焦肺熱,主治肺熱咳嗽痰黃;

子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體實而堅,質重主降,善瀉大腸濕熱,主治濕熱瀉痢腹痛。

總之,黃芩為常用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藥。味苦氣寒直折火勢,尤善清肺熱及上焦實熱,兼清它經之熱及肝膽胃腸濕熱,故為濕熱、實火必用之品。黃連《本經》黃連、川連、姜黃連、酒黃連、吳萸連處方用名性味歸經:

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應用

濕熱瀉痢——常配伍木香,如香連丸。或配伍黃芩、葛根,如葛根芩連湯。黃連最擅長清瀉大腸濕熱1.清熱燥濕,用于胃腸濕熱之瀉痢、嘔吐以及濕疹等。2.清熱瀉火,用于心火亢盛、胃熱之證。治療熱病高熱神昏,心煩失眠3.清熱解毒,用于瘡癰疔癤等。應用濕熱火毒證

濕瘡——黃柏、枯礬

疔毒——梔子、連翹牙痛——石膏、升麻等目赤腫痛——夏枯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本品大苦大寒,過量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陰,陰虛津傷者慎用。使用注意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適量。

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姜黃連善清胃熱,和胃止嘔;豬膽汁炒瀉肝膽實火。

總之,黃連味苦氣寒涼,善清瀉心胃實火,胃腸濕熱。黃柏《本經》黃柏、鹽黃柏、酒黃柏。處方用名

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應用1.清熱燥濕,善清除下焦濕熱證。⑴帶下——配車前子、芡實。如易黃湯。⑵熱淋澀痛——配車前子、萆解。如萆解分清飲。⑶瀉痢——配白頭翁。如白頭翁湯。⑷黃疸——配梔子。如梔子柏皮湯。應用2.清熱瀉火,退虛熱,用于腎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可配知母、生地黃。如知柏地黃丸。

3.清熱解毒,用于瘡癰腫毒,濕疹瘙癢瘡癰腫毒配伍黃連、梔子;濕疹瘙癢可配苦參、白鮮皮等。

黃柏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適量。

總之,黃柏苦寒沉降,善于清瀉下焦濕熱,腎經虛火為其所長。黃芩、黃連、黃柏功用異同點黃芩1.清瀉肺熱,主肺熱咳嗽2.清瀉少陽膽經熱邪,主寒熱往來3.清熱安胎,止血,主胎動不安出血黃連1.善清心除煩,主高熱煩躁,心煩不眠2.善清胃腸濕熱、實火,瀉痢嘔吐消渴3.寒涼性突出,解毒作用強,療疔毒黃柏1.善清瀉下焦濕熱,主帶下、足膝腫痛2.瀉相火,除骨蒸,陰虛火旺骨蒸潮熱3.善治療濕疹濕瘡。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龍膽草龍膽草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膽經。功效: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第三節清熱解毒藥

以清熱解毒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熱毒病證的藥物,稱為清熱解毒藥。熱毒:多指火熱內盛、疫癘邪氣、蟲蛇所傷等病因及其病理變化。適宜于癰腫疔毒(以紅腫熱痛為特征)、痄腮、溫熱病發斑、熱毒下痢、咽喉腫痛等病證;也常用于蟲蛇咬傷及癌腫等表現出熱毒證侯者。金銀花《新修本草》金銀花、二花、忍冬花、二花炭處方用名性味歸經:甘,微苦、辛,寒。歸肺、心、胃經。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應用1.清熱解毒,用于內癰、外癰、痄腮、溫熱病熱入營血分證以及痢疾等。

癰腫疔瘡

單用銀花酒,

咽喉腫痛

火毒

桔梗、甘草,加味甘桔湯腸癰腹痛

為患

地榆、薏苡仁,如清腸飲肺癰吐膿

魚腥草、桃仁、蘆根。熱毒血痢:大劑量單用,濃煎,頻服應用2.疏散風熱,用于溫病初起衛分證。常配連翹、薄荷、牛蒡子。如銀翹散

清解暑熱,用金銀花露治療暑熱證。使用注意:氣虛瘡癰膿清稀者甚用,脾胃虛寒者忌用用法用量:煎服,6~15g。金銀花連翹《本經》處方用名連翹、青翹、連翹心、連翹殼性味歸經:微辛、苦、寒。歸肺、心、胃經。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應用癰腫瘡毒——蒲公英、野菊花瘰疬痰核——浙貝母、玄參、牡蠣

消腫散結瘡家圣藥1.清熱解毒,瀉心火,用于癰瘡、瘰疬、痰核、溫熱病熱入營血分證。應用2.疏散風熱,用于溫病初起衛分證。常配伍金銀花、薄荷、牛蒡子的等,如銀翹散。

熱淋澀痛——本品兼有清心利尿之功可與白茅根、車前子、木通等藥同用。連翹《本經》青翹——清熱解毒老翹——透熱達表,疏散風熱連翹心——清心瀉火除煩用法用量:煎服,6~15g。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用1甘寒,偏清解表熱,發熱有汗用之

2兼有涼血止痢之功。主熱毒血痢。

3銀花露可清熱解暑,清利頭目,治夏季暑熱證。

1苦寒,清解胸膈里熱,發熱無汗用之

2治療癰瘡偏散結消腫

3清瀉心火力強,善治上焦諸熱證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二花連翹板藍根《新修本草》鑒別用藥:大青葉為十字花科菘藍的葉;

板藍根為菘藍或馬藍的根;

青黛為菘藍、馬藍或蓼藍的莖葉加工品。同出一源

大青葉:涼血消斑力強;主瘟毒發斑丹毒。板藍根:解毒利咽佳;主咽喉腫痛。青黛:清肝定驚效著。主高熱驚風抽搐。

蒲公英善治乳癰魚腥草善治肺癰敗醬草善治腸癰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穿心蓮《嶺南采藥錄》穿心蓮《嶺南采藥錄》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肺、大腸、膀胱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濕。

穿心蓮《嶺南采藥錄》臨床應用:1、外感風熱,溫病初期,發熱頭痛。可配伍金銀花、連翹等。或單用。穿心蓮《嶺南采藥錄》2、肺熱咳喘——黃芩、桑白皮、地骨皮肺癰吐膿——魚腥草、桔梗、冬瓜仁咽喉腫痛——玄參、牛蒡子、板藍根

清肺熱涼血消腫。本品對肺炎雙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增強人體白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穿心蓮《嶺南采藥錄》3、濕熱瀉痢——苦參、木香等

熱淋澀痛——車前子、黃柏白茅根

濕疹瘙癢——為末,甘油調涂患處

清熱燥濕對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穿心蓮《嶺南采藥錄》用法用量:煎服,6~15g。使用注意:不宜久服;脾胃虛寒者不宜用。大青葉《名醫別錄》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胃經。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大青葉《名醫別錄》臨床應用:1、溫熱病熱入營血高熱發斑梔子、玄參等藥。如犀角大青湯。清熱解毒,涼血消斑藥理研究:本品有解熱作用大青葉配紫草治療外感高熱治療氣血兩燔證大青葉《名醫別錄》

2、喉痹口瘡

瘟毒痄腮

丹毒紅腫

清熱解毒利咽熱毒內蘊升麻、生地、大黃金銀花、大黃蒲公英、紫花地丁蒲公英《新修本草》蒲公英《新修本草》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肝、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通淋。蒲公英《新修本草》臨床應用:1、乳癰全瓜蔞、金銀花、牛蒡子

腸癰

配大黃、牡丹皮、桃仁等

肺癰

魚腥草、冬瓜仁、蘆根等

疔毒

野菊花、地丁、金銀花等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蒲公英為治療乳癰的要藥。《新修本草》:“主婦人乳癰腫。”藥理研究: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蒲公英《新修本草》

2、熱淋澀痛——金錢草、車前子等

濕熱黃疸——梔子、大黃、茵陳等。

清利濕熱,利尿通淋《本草備要》:“專治癰腫、疔毒,亦為通淋妙品。”藥理研究:有利膽、利尿作用。馬齒莧《名醫別錄》生用或鮮用。為治痢疾的常用藥物,單用水煎服即效。

凡能清熱涼血,以常用以改善或消除營血分熱證的藥物,稱為清熱涼血藥。主治溫熱病邪入營血,癥見身熱夜盛、煩躁不眠、甚至神昏譫語、斑診、吐血、鼻出血、咳血、便血、尿血、舌質深絳、脈細數等;也用于內科雜病熱邪迫血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證。第四節清熱涼血藥生地黃《本經》處方用名生地、鮮地黃、酒地黃、地黃炭。甘、苦,寒。歸心、肺、胃經。性味歸經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溫熱病壯熱煩渴發斑吐衄舌質紅絳清熱涼血配玄參、連翹等。如清營湯1.清熱涼血,用于溫熱病營血分證及陰虛內熱;為涼血生津的要藥。溫病后期,夜熱早涼——配青蒿滋陰降火退虛熱應用血熱出血吐血崩漏尿血涼血止血配大黃配益母草配地榆如大黃散如兩地丹2.止血,用于血熱出血證亦即溫熱病出血發斑。應用

此外,還可應用于目赤腫痛,咽痛口舌干燥,陰虛陽亢頭目眩暈等病癥。

熱病津傷陰虛內熱口渴,便秘清熱養陰生津,配沙參、麥冬、玉竹3.養陰生津,用于消渴病以及津傷便秘等。應用用法用量:煎服,10~15g。鮮品用量加倍。

使用注意: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生地黃《本經》

總之,生地黃包括鮮地黃、干地黃兩種,其氣味同為甘苦寒涼之性,均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故凡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發斑,血熱妄行吐衄或熱傷陰液口干渴、便秘,均可應用。鮮地黃干地黃苦甘寒苦重于甘,偏清熱涼血甘重于苦,偏養陰生津多用于陰虛內熱,血虛化燥傷陰,津傷口渴便秘等癥。

溫熱病在高熱期選用鮮地黃,溫熱病后期陰液已傷,余熱未盡者選用干地黃。

多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舌紅絳,口干渴,吐衄發斑等血熱熾盛證。玄參《本經》來源: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干燥根入藥。生用。處方用名:玄參、元參、黑玄參。玄參《本經》玄參《本經》性味歸經:甘,苦、咸,寒。歸肺、胃、腎經。功效: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苦寒能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甘寒滋陰潤燥;咸寒軟堅散結。玄參《本經》臨床應用:常配伍連翹、竹葉卷心、麥冬等,如清宮湯。若溫熱病氣血兩燔證,可配石膏、知母等,如化斑湯。

1、溫熱病熱陷心包神昏譫語溫毒發斑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瀉火解毒滋陰潤燥清熱養陰玄參《本經》2、熱病傷陰,津傷便秘配生地黃、麥冬,如增液湯。3、陰虛勞嗽配生地、百合、貝母等。咽痛白喉配黃芩、連翹、板藍根等玄參治療肺經病癥無論虛證、實證均可應用。

玄參《本經》此外,還可治療脫疽,配當歸、金銀花、四季青、甘草。4、

瘰疬痰核——配貝母、牡蠣。癰腫瘡毒——配二花、連翹。瀉火解毒,軟堅散結玄參《本經》用法用量:煎服,10~15g。使用注意: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反藜蘆玄參《本經》

總之,玄參為常用的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藥物。既能瀉火解毒散結,又能滋陰涼血,故凡熱入血分熱毒內盛,痰火郁結之證及陰虛癆嗽、津傷便秘皆可應用。

生地玄參甘重于苦,養陰柔和,寒涼性弱。

偏于涼血而止血,主血熱出血證。生津止渴,熱病津傷口渴及消渴證苦重于甘,寒涼性強,清熱突出。涼血偏解毒,主斑毒,瘡毒,喉痹兼有軟堅散結,主瘰疬痰核。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神昏吐衄口渴便秘

鑒別用藥:牡丹皮《神農本草經》生用或酒炙用為治骨蒸無汗之要藥。清熱涼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赤芍《神農本草經》生用或酒炙用。功效與牡丹相似。

第五節清虛熱藥

以清虛熱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虛熱證的藥物,稱為清虛熱藥。

主治陰虛內熱證,癥見午后潮熱、手足心煩熱、兩顴發紅、盜汗、遺精、舌紅少津、脈細數等。常配清熱涼血藥和補陰藥同用,以達標本兼治之效。青蒿《本經》處方用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