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性皮膚病第十三章講解_第1頁
動物性皮膚病第十三章講解_第2頁
動物性皮膚病第十三章講解_第3頁
動物性皮膚病第十三章講解_第4頁
動物性皮膚病第十三章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三章動物性皮膚病作者:昌大平單位: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動物性皮膚病臨床上以昆蟲及寄生蟲最常見,其機制主要有:①口器或尾鉤叮咬機械損傷皮膚;②刺毛、鱗片、分泌物、排泄物、毒液刺激皮膚致局部或全身反應;③毒腺或唾液內含多種抗原致Ⅰ型超敏反應;④口器殘留或蟲體直接鉆入皮內移行致炎癥反應、肉芽腫性丘疹或結節。明確致病昆蟲時診斷為獨立皮膚病(如疥瘡、隱翅蟲皮炎等),不能確定致病昆蟲則統稱為蟲咬皮炎。第一節疥瘡第二節毛蟲皮炎第三節隱翅蟲皮炎第四節虱病第五節蟲咬皮炎重點難點熟悉了解掌握常見動物性皮膚病的表現常見動物性皮膚病的病因和治療常見動物性皮膚病的發病機制和檢查疥瘡第一節疥瘡(scabies)是由疥螨(Sarcoptesscabiei)寄生于皮膚所致的傳染性皮膚病。疥瘡一、病因和發病機制疥螨又稱疥蟲,分為人疥螨和動物疥螨,人的疥瘡主要由人疥螨引起。疥螨大小0.2~0.4mm,體小呈圓形或卵圓形,黃白色,腹側前后各有2對足,體表有多數棘刺。雌蟲較大,腹部中央有產卵孔,后緣有肛門,雄蟲較小,與雌蟲交尾后即死亡。疥螨為表皮內寄生蟲,雌蟲受精后鉆入皮膚角質層內掘成隧道,在其內產卵,經1~2個月排卵40~50個后死亡,卵經3~4天后孵成幼蟲,幼蟲爬出皮膚表面藏匿于毛囊口內,經3次蛻皮發育為成蟲,從卵到成蟲約需15天。疥螨離開人體后可存活2~3天,可通過氣味和體溫尋找新的宿主。本病為接觸傳染,集體宿舍或家庭內易發生流行,同睡床鋪、共用衣被甚至握手等行為均可傳染。動物疥螨亦可感染人,但因人的皮膚不是其合適棲息地,人感染后癥狀較輕,有自限性。疥螨易侵入指縫、手腕、肘窩、腋窩、乳暈、臍周、外生殖器等皮膚薄嫩部位和前臂、下腹及臀部等,成人很少累及頭皮和面部,但在免疫受損者和嬰兒可累及所有皮膚。皮損多對稱,表現為丘疹、丘皰疹及隧道,丘疹約小米粒大小,淡紅色或正常膚色,可有炎性紅暈;丘皰疹約小米粒大,多見于指縫、腕部等處;隧道為灰白色或淺黑色淺紋,彎曲微隆起,末端可有丘疹和小水皰,為雌蟲停留處,有的因搔抓或繼發感染、濕疹化及苔蘚樣變者不易見到典型隧道,兒童可在掌跖等處見到隧道;在陰囊、陰莖、龜頭等處發生直徑3~5mm的暗紅色結節,稱疥瘡結節,為疥螨死后引起的異物反應。高度敏感者皮損泛發,可有大皰。病程較長者可有濕疹樣、苔蘚樣變,繼發細菌感染而發生膿皰瘡、毛囊炎、癤、淋巴結炎及腎炎等。劇癢,尤以夜間為甚。經常洗澡、不正規治療者皮損可失去典型性,增加診斷困難。有感覺神經病變、智障、嚴重體殘、嚴重免疫功能下降者,易發生結痂性疥瘡(挪威疥瘡),表現為大量鱗屑、結痂、紅皮病或疣狀斑塊,累及全身,寄生疥螨密集,傳染性極強。二、臨床表現用皮膚鏡觀察可看到匐行性隧道,遠端可看到圓形疥蟲,頂端呈三角翼樣結構,紫外線皮膚鏡觀察到隧道顯示間斷亮白色熒光。用墨水染色后觀察可見到遠端的疥蟲和隧道里的蟲卵。刮取皮膚標本中可找到疥螨和蟲卵。三、實驗室檢查根據接觸傳染史,皮膚柔嫩部位有丘疹、水皰及隧道,陰囊有瘙癢性結節,夜間瘙癢加劇等,不難診斷。皮膚鏡特點和鏡檢找到疥螨或蟲卵可確診。應與癢疹、皮膚瘙癢癥、虱病、濕疹等進行鑒別。四、診斷和鑒別診斷1.外用藥治療(1)10%硫黃軟膏(嬰幼兒用5%):先用熱水和肥皂洗澡后用藥,自頸部以下涂布全身,每天1~2次,連續3~4天為一療程。(2)5%三氯苯醚菊酯霜(permethrin,撲滅司林,芐氯菊酯)。(3)25%苯甲酸芐酯乳劑。(4)1%γ-666霜:有殺螨作用,無臭味,但有毒性,成人用量不超過30g,24小時后用溫水洗澡。皮膚破損面積大者不宜用,兒童及孕婦禁用。(5)陰囊、外陰處的疥瘡結節難以消退,結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液氮冷凍或手術切除結節。2.系統藥治療

伊維菌素(ivermectin)單次口服,適于外用藥物無效或結痂性疥瘡。五、治療毛蟲皮炎第二節毛蟲皮炎(caterpillardermatitis):毛蟲毒毛或毒刺進入皮膚后,其毒液所致瘙癢性、炎癥性皮膚。【病因】桑毛蟲、松毛蟲和刺毛蟲等。【發病機制】桑毛蟲為桑毒蛾的幼蟲,有200萬~300萬根毒毛,內含激肽、脂酶及其他多肽。松毛蟲是松蛾的幼蟲,每條蟲約有1萬多根毒毛,有倒刺狀小棘,末端尖銳刺入皮膚后不易拔出;刺毛蟲的毒液含斑蝥素。毛蟲的毒毛極易脫落,隨風飄到人體表或晾曬的衣物上,進入皮膚后,毒液的原發刺激作用導致發病。【臨床表現】夏秋、干燥、大風季節,戶外活動者易患病。水腫性紅斑、斑丘疹、丘皰疹、風團樣損害,中央常有一針尖大小的黑色或深紅色刺痕,數個至數百個不等。暴露部位成批出現,劇癢。可惡心、嘔吐及關節炎。毒毛入眼可致結膜炎、角膜炎,及致盲。【實驗室檢查】用透明膠帶緊貼皮損表面鏡檢可找到毒毛;皮膚鏡可見刺入或橫臥于皮溝中的毒毛。【診斷和鑒別診斷】根據發病季節、流行地區、皮損分布特點、自覺癥狀及查到毒毛可以確診。【預防和治療】藥物噴灑滅毛蟲及其成蛾。不要位于下風方向作業,應穿戴防護衣帽。止癢、消炎,防止繼發感染。反復粘貼皮損部位可粘除毒毛。用肥皂、草木灰等堿性水擦洗。局部外用止癢、保護性藥物,服抗組胺藥物,重者內服糖皮質激素;松毛蟲所致骨關節炎應以消炎止痛、防止關節殘疾為主。隱翅蟲皮炎第三節隱翅蟲皮炎(paederusdermatitis)皮膚接觸隱翅蟲體內毒液后所致的接觸性皮炎。【病因和發病機制】隱翅蟲屬昆蟲綱,鞘翅目,夏秋季夜間趨光飛行,停在皮膚上被拍打或壓碎后,其體內強酸性(pH1~2)毒液致病。【臨床表現】夏秋季節雨后悶熱天氣易發病。反應劇烈或范圍較大者可伴發熱、頭暈、局部淋巴結腫大。病程約1周,愈后可留下暫時性色素沉著。隱翅蟲【臨床表現】條狀、片狀或點簇狀水腫性紅斑,密集丘疹、水皰及膿皰,部分損害中心膿皰融合成片,可繼發糜爛、結痂及表皮壞死,有瘙癢、灼痛和灼熱感。隱翅蟲皮炎【預防和治療】夜間關好紗窗和蚊帳。小心吹趕隱翅蟲,不要在皮膚上將其打死或壓碎。用清水沖洗后可選用1︰5000~1︰8000高錳酸鉀溶液、0.1%雷夫奴爾溶液、生理鹽水、5%碳酸氫鈉溶液或1︰10聚維酮碘溶液濕敷。紅斑損害可選用爐甘石洗劑或糖皮質激素霜等。嚴重者可短期系統使用糖皮質激素。虱病第四節虱病(pediculosis)虱寄生于人體,反復叮咬吸血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傳播(陰虱為性傳播疾病),亦通過被褥、衣帽等物品間接接觸傳播。【病因和發病機制】虱為昆蟲綱節肢動物,屬體外寄生蟲。可分為頭虱、體虱和陰虱,各有相對宿主特異性和寄生部位特異性。陰虱及卵適于黏附在陰毛上,也可附著與頭發、睫毛、腋毛上。體虱的卵黏附于織物纖維上。虱用口器刺入皮膚吸血時,其機械損傷和毒性分泌物刺激是致病因素,體虱還可傳播回歸熱和斑疹傷寒。頭虱6歲兒童頭皮發癢搔抓1月陰虱皮膚鏡下觀察父親的陰虱經過密切接觸傳染、引起其兒子頭皮陰虱頭虱、體虱、陰虱的形態學特征陰虱陰虱附著在陰毛及體毛上的陰虱及蟲卵陰虱Crablouse?陰虱Crablouse?剔除陰毛后,皮膚鏡下仍發現一個蟲卵!虱病是傳染病,應防治并重,避免接觸患者,嚴格消毒污染物。密篦子將虱和虱卵篦盡,剃頭后外用50%百部酊、25%苯甲酸芐酯乳劑搽遍頭發,每天2次,熱水肥皂洗頭,徹底消毒。陰虱應剃除陰毛后外用1%

γ-666霜、10%硫黃軟膏、0.3%除蟲菌酯或25%苯甲酸芐酯乳劑。凡士林外用。【預防和治療】蟲咬皮炎第五節由螨蟲、蚊、蠓、臭蟲、跳蚤、蜂、蜱等昆蟲叮咬或毒汁刺激引起。共同特點是皮損處可見針尖大小咬痕,自覺瘙癢,嚴重程度與昆蟲種類、數量和患者敏感性相關。循證醫學研究認為傳統上的“丘疹樣蕁麻疹”即是節肢動物叮咬后發生的局部皮膚過敏和炎癥反應,屬于蟲咬皮炎。損傷的皮膚易繼發細菌等感染。蟲咬皮炎(insectbitedermatitis)螨蟲為肉眼剛能見到的微小昆蟲。農民收割谷物時被蒲螨叮咬皮膚所致皮炎稱谷癢癥(grainitch),而粉螨及塵螨以腐敗有機物為食而不吸血液,其致病機制為分泌物、排泄物或尸體碎屑等引起的過敏反應。【病因和發病機制】谷癢癥患者,女,53歲。主訴:全身長“寄生蟲”14+天。1月前因“心律不齊”于當地醫院住院治療,出院后自覺頭部、軀干、四肢皮膚瘙癢,有針刺感,偶可見“蟲咬”出血點,且自行捉“寄生蟲”數只。自訴與母親同睡后,其母也出現相同癥狀。于多家醫院就診,予以“硫磺軟膏”“皮膚康洗液”等治療后,無明顯好轉。就診時情緒激動、焦慮、極度恐懼。腹部小腿2017-05-042017-05-04×50倍皮損經非偏振皮膚鏡光放大50倍后,可見表面輕微紅斑、較多褐色痂殼,未見明顯出血點,為陳舊性的皮損改變。非偏振光皮膚鏡非偏振光皮膚鏡×50倍“真兇”究竟是什么?圖中箭頭所指的黑點即患者用透明膠帶從皮膚上粘出的“蟲”×200倍顯微鏡×200倍非偏振光皮膚鏡非偏振光皮膚鏡將“黑點”放大200倍后可見褐色成蟲,具有4對足,一對觸須,無翅和觸角。在顯微鏡下放大200倍后可見相同結構。螨蟲,屬于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蜱螨亞綱。身體大小在0.5mm左右,成蟲有4對足,一對觸須,無翅和觸角,身體結構有別于昆蟲。可叮人吸血、侵害皮膚,其分泌物、毛刺接觸皮膚,可引起皮炎。粉塵螨(Dermatophagoiderfarinae)分布廣泛,可在動物飼料、面粉、食品、廢棉花、倉庫及房舍灰塵中發現,并不寄生于人體。掃描電鏡下可見蟲體體表有大量細小毛刺(白色箭頭)偏振光皮膚鏡下可見4對足(黑色三角),一對觸須(黑色圓圈),以及消化道等內臟系統(黑色箭頭)1212女,39歲,工地上班。雙足大量紅色瘀斑伴水皰、瘙癢4天,皮膚鏡下皮損背景鮮紅,可見皮下出血點(1,白箭頭),右足背可見緊張性水皰,中央似臍凹結構(2)。診斷:蟲咬皮炎鑒別診斷:過敏性紫癜、多形紅斑【病因和發病機制】蚊屬昆蟲綱雙翅目,主要有按蚊、庫蚊和伊蚊,只有雌蚊才叮人吸血。人體表的水分、溫度、二氧化碳、雌激素以及汗液中的乳酸都能吸引蚊蟲。【診斷和鑒別診斷】昆蟲叮咬與季節和個人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仔細詢問可能的昆蟲暴露史是診斷的重要線索。皮膚鏡下見咬痕或靶樣損害是確定診斷直接證據。應與蕁麻疹、水痘、接觸性皮炎等鑒別。【預防和治療】注意個人和職業防護,避免與寵物、家禽接觸,穿長衣袖并扎緊袖口褲管等,可用含DDT、含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對環境消毒。高敏人群應隨身攜帶急救藥盒,其內包括腎上腺素、注射器以及抗組胺藥物等。癥狀輕微者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霜,內服抗組胺藥物;皮損泛發、過敏反應重者可短期口服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蜂蜇后應立即將毒刺拔除并擠出毒液,再用水沖洗,局部用冰塊或冷濕敷;中毒嚴重有明顯全身癥狀者應積極搶救。發現蜱叮咬皮膚時不可強行拔除,可用乙醚或局麻藥涂在蜱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