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粵教滬科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555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人口分布表(單位:百萬)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歐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主要源于英國的殖民擴張B.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銳減主要是因為新航路的開辟C.1600—1800年歐洲人口增長主要是因為奴隸貿易的盛行D.1600—1800年非洲地區人口減少主要源于工業革命開展2、2002年,頤和園實施大規模維修。為了不損傷頤和園的借景風貌,北京市政府增加數億元人民幣投資,將頤和園附近地上架設高壓線的方案改為地下鋪設電纜。這體現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是A.真實性B.完整性C.科學性D.慎重性3、在印歐人的早期遷徙平息下來之后,按其遷徙的路線和大致時間判斷,形成的帝國不包括A.亞述帝國B.赫梯帝國C.波斯帝國D.阿拉伯帝國4、建國初期,重慶市戶籍人口從1951年的1725.34萬人增長到1957年的2005.18萬人;1959~1961年,全市戶籍人口降至1961年的1791.57萬人;1962年至今,全市戶籍人口持續穩定增長,2018年達到3403.64萬人。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人口增加遲滯了社會經濟發展B.改革開放改變了城鄉人口結構C.人口變化與國家政策調整相關D.上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持續增長5、我國古代某思想家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知行合一”。該思想家()A.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構建一套以“致良知”為核心的理論C.撰寫的《小學》成為幼童的行為規范D.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教條》影響后世6、唐朝韓愈因反對憲宗迎佛骨,不惜上書《諫迎佛骨表》而被貶潮州。宋代二程認為佛教“以生死恐(嚇)動人”,只是理會生死,其他都不理會。他們的主張體現了()A.學者積極推動儒學復興B.佛教尚未獲得國人認同C.唐宋文化政策包容開放D.士大夫與皇權矛盾尖銳7、17世紀,晉商開辟了從福建武夷山向北出發,穿過蒙古地帶,經由西伯利亞往歐亞大陸腹地的萬里茶道。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蓬勃發展。這表明,萬里茶道的開通()A.導致了晉商對萬里茶道的壟斷B.打破了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C.推動了跨國貿易產業鏈的發展D.見證了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8、如圖是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的代表,來自于巴克特里亞王國(今阿富汗地區)。其形制和我們現在所見的印度、尼泊爾以及中國佛教造像不同,帶著濃郁的希臘風格。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的出現是()
A.宗教信仰改變的結果B.佛教傳入西方的見證C.亞歷山大東征的產物D.絲綢之路開辟的成果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9、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6題,共12分)10、民本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思想資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孟子材料二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
——董仲舒(1)指出材料一;二中民本思想的內涵有何變化;并分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
(2)結合戊戌變法,舉例說明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國的演變和政治實踐。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近代國際人口遷移示意圖
材料二某大洲15-19世紀人種變化估計數值(單位:人)。年份。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種。
原住民。
1490年。
0
0
0
50000000
1570年。
138000
235000
25000
9700000
1650年。
725000
815000
644000
9105000
1852年。
1319000
1188000
6252000
8211300
(1)使用不同的線條;在圖中畫出近代人口跨地域遷移的三條主要路線。
(2)判斷材料二所示的大洲并說明依據。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美國勞動力構成變化。
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勞動力構成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析非體力勞動者的構成特點。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世紀時;由羅馬軍隊修建的公路;橋梁等設施在便利了軍隊的迅速調遣和給養運輸的同時,也用于民用,從而促進了帝國境內居民之間貿易的往來和文化的交流,公路和軍營成為較大的平民定居點的核心,帶來了凝聚力和安全感,它們也有助于向帝國邊境地區傳播羅馬文化。羅馬人從整個帝國各個種族集團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們將羅馬文化帶到行省。士兵學會了拉丁語,了解并服從羅馬的法律,采用羅馬的宗教。
——摘編自王鶴《羅馬軍隊與文化傳播》等材料二凱撒時期;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國西部行省建立了許多老兵殖民地,在高盧;西班牙、阿非利加等行省建立了至少40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的城市設計和規劃都是羅馬式的,城市都建有寬廣的街道,橫縱交叉形成棋盤狀的格局。城市內部建有成排的民居,以及多樣的公共建筑,為市民的社會活動和娛樂生活提供保障。行省的居民已習慣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樂于同他們往來,而事實上也有許多平民已經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結了婚。
——摘編自尚德君《羅馬帝國早期西班牙行省羅馬化研究》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羅馬軍隊在羅馬帝國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背景。
(2)根據材料二,指出凱撒建立老兵殖民地的原因,并分析老兵殖民地的建立產生的影響。14、徽派建筑和徽州村落民俗文化是珍貴的中國古代文化遺產a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稱,地處眾山環繞之中,水系縱橫。明清時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變為樓下高大寬敞、樓上簡易的形式。“粉墻黛瓦馬頭墻”是其顯著的外觀特征,白色粉墻,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墻體干燥;而基于阻擋火勢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馬頭山墻。白墻黑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如詩如畫;跌落起伏的馬頭沖破了一般墻體的單調,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稱,地處眾山環繞之中,水系縱橫。明清時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變為樓下高大寬敞、樓上簡易的形式。“粉墻黛瓦馬頭墻”是其顯著的外觀特征,白色粉墻,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墻體干燥;而基于阻擋火勢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馬頭山墻。白墻黑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如詩如畫;跌落起伏的馬頭沖破了一般墻體的單調,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摘編自陳安生《試論徽派建筑形成的幾個條件》明清時期,徽商致富后,購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時還修譜志書,收歸族人將宗族組織和制度確立了下來。徽州宗族用族譜家訓等內容嚴格約束族人,褒揚善行,懲戒惡行,如績溪《章氏家訓》教導后人勤“耕”勤“讀”,西遞《胡氏家訓》推崇“儒仕”等,并通過鄉規民約加強對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優良民俗。材料二明清時期,徽商致富后,購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時還修譜志書,收歸族人將宗族組織和制度確立了下來。徽州宗族用族譜家訓等內容嚴格約束族人,褒揚善行,懲戒惡行,如績溪《章氏家訓》教導后人勤“耕”勤“讀”,西遞《胡氏家訓》推崇“儒仕”等,并通過鄉規民約加強對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優良民俗。
(1)概括材料一中徽州民居建筑的設計理念。
(2)根據材料二;簡析明清時期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
(3)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如何傳承村落民俗文化?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海國圖志·序》材料二:它的狂飆猛烈地沖擊了以儒家為軸的文化傳統,因此從一開始便具有反傳統主義的品格。“五四運動”前后,各種各樣的“主義”蜂擁而入中國。但在短短幾年之后(大多)就風平浪靜,了無痕跡了。只有馬克思主義在風雨之中扎根于中國社會。——《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評價“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2)“它”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短短幾年之后馬克思主義“扎根于中國社會”的原因。結合所學,簡要概括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變化趨勢。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3題,共18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在近六千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種文化形態,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體系,即中國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但在這些文化形態中,只有一種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且從未中斷過的文化,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統一,維護多民族國家共同利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征,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后出現的三個王朝夏、商、周,地域雖然不十分廣大,且政治上實行分封諸侯的分權制,但名義畢競是三個擁有”天下共主”的統一王朝,只是在東周后期才出現了諸侯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而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所向往和逸求的則是國家統一,法度統一的理想社會以人為本,重人倫,重道德,導君愛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向來被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將人作為考感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肯定天地之間人為貴、人為萬物之靈的思想。——摘編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選取材料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釋。(要求:特點表述明確,史實充分,表述清楚。)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博厄斯論道:“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汲取臨近社會群體的經驗。一個社會集團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團;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就愈多,信息交流關系到社會群體是否能夠與世界發展保持同步。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引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運用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提煉并加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邏輯清晰。)18、博物館會根據藏品的時代特征;地區聯系、功能特征、審美價值等因素組合藏品進行特展;比如故宮鐘表展“鐘鳴盛世”,希臘文物展“愛琴遺珍”。下圖是六件文物,請你根據文物的特點,任選三件文物,組成一個展覽并為展覽撰寫一篇主題介紹(包含展覽主題、藏品時代背景、相互聯系等)。
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3題,共30分)19、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20、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21、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B【分析】【分析】
【詳解】
新航路開辟后,作為資本原始積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掠奪也登上歷史舞臺,如對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進行大規模屠殺,導致殖民地勞動力極度缺乏,便從非洲掠販黑奴,以滿足美洲勞動力市場的需要,B符合題意;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擴張從1600年建立東印度公司、壟斷中英、印英間的貿易才開始,1757年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故印度人口的變動時間應當開始于1600,而非1400,排除A;黑奴貿易主要是將人口販賣到美洲,C不正確;非洲人口的減少主要在于黑奴貿易,D與史實不符,排除。2、B【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為了不損傷頤和園的借景風貌”和“頤和園附近地上架設高壓線的方案改為地下鋪設電纜”可知高壓線改為地下鋪設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不被破壞;故B項正確。電纜線的鋪設并沒有破壞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故A項錯誤;科學性和慎重性材料里沒有體現,故C和D不符合題意,排除。
【點睛】
本題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學生閱讀材料,調動所學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本題涉及的考點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根據所學可知其原則包括(1)真實性原則,即遺產產生時以及后來形成的各種特征,包括形式與設計、材料與實施、利用與影響、傳統與技術、位置與環境、精神與感受;(2)完整性原則,一是指范圍上的完整性,要盡可能的保持遺產組織與結構及其周圍環境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盡可能的保持遺產地理位置上互相連接的相關部分,完整地體現其文化價值。3、D【分析】【分析】
【詳解】
阿拉伯帝國形成于7世紀,與印歐人遷徙的時間不符。故D項符合題意;ABC項都正確,不符合題意。4、C【分析】【詳解】
題干所示為新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重慶市戶籍人口變化的相關信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政策鼓勵人口出生的政策,重慶人口增加;三年困難時期,重慶人口急劇下降,而經過國家調整經濟政策,重慶市經濟有所好轉,人口穩定增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帶動了重慶的發展,人口增加到3403.64萬,故人口變化和國家政策相關,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排除;題干沒有涉及城鄉人口結構的信息,排除B項;D項說法既不符合題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實(如知識分子上山下鄉政策的推行,城市人口出現下降;計劃生育政策也會影響城市人口增長),排除D項。故選C項。5、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明朝王守仁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提出一套以“致良知”為核心的理論,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知行合一”,這一學派被稱為“陸王心學”,B項正確;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排除A項;朱熹撰寫的《小學》成為幼童的行為規范,排除C項;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教條》是中國書院發展史上一個綱領性學規,排除D項。故選B項。6、A【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不惜上書《諫迎佛骨表》而被貶潮州以生死恐(嚇)動人”,反映了唐宋時期儒家學者捍衛儒學的正統地位,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部分學者對佛教的看法,無法得出國人對佛教的態度,也無法得出唐宋時期的文化政策,排除BC項;材料涉及的是思想文化方面,并不是士大夫與皇權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A項。7、C【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可知,這是影響類題目,時空是17世紀的萬里茶道。根據材料“茶道沿線的碼頭、鏢局、客棧、飯莊、貨場、會館、騾馬舟船、搬運行幫、票號蓬勃發展。”可知,晉商開辟的萬里茶道助推了歐亞沿線地區貿易產業鏈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晉商壟斷了萬里茶道的信息,排除A項;清朝的閉關鎖國體現為對海外貿易的各種限制性政策,與此無關,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中俄間友好交往的歷史,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8、C【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可知,古代西亞巴克特里亞王國的佛教造像濃郁的希臘風格,顯然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亞歷山大東征是希臘化的方式,因此材料所述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的出現是亞歷山大東征的產物,C項正確;據材料可知,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是希臘化的成果,材料只體現了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受到希臘文化影響,宗教信仰未發生改變,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巴克特里亞王國位于今阿富汗地區,屬于東方,材料內容沒有強調佛教傳入西方的現象,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希臘化與絲綢之路無關,希臘化主要和亞歷山大帝國對外征伐有關,排除D項。故選C項。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9、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6題,共12分)1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變化:根據材料“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可歸納出變化是孟子主張重民保民,而董仲舒主張輕民重天。原因:可從漢代大一統的角度進行分析即可。
(2)演變及實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資產階級改良派將西方資產階級“民權”思想與傳統民本思想“嫁接”作為變法的理論依據,進行變法改革,但是最后以失敗告終。【解析】(1)變化:孟子主張重民保民;董仲舒主張輕民重天。原因:大一統君主專制國家的形成。
(2)思想:資產階級改良派將西方資產階級“民權”思想與傳統民本思想“嫁接”作為變法的理論依據。政治實踐:發起維新變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1、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開始大量移民美洲,所以近代人口跨地域遷移的一條主要路線是歐洲到美洲;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還進行黑奴貿易,將大量黑人運往美洲,所以近代人口跨地域遷移的第二條主要路線是非洲到美洲;清朝末年,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華工被送往歐美地區,所以近代人口跨地域遷移的第三條主要路線是亞洲到美洲。
(2)根據該地區人種變化情況可知,其指的是美洲。依據:根據圖表信息可知,1490年,該洲居民全是原住民;1570-1650年,新航路已開辟,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白人數量大量增加;殖民者的屠殺以及傳染病的流行,導致原住民印第安人大量減少;殖民者通過“三角貿易”把大量的黑人販賣到美洲,黑人數量大量增加;由于長期發展與融合,到1852年,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混血后代數量大量增加。【解析】(1)
(2)美洲。依據:1490年,哥倫布還沒有到達美洲,因此該洲居民都是原住民;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導致白人數量大量增加;歐洲殖民者奉行殖民擴張政策,屠殺、奴役和傳染病導致原住民印第安人大量減少;為彌補勞動力不足,殖民者又通過罪惡的“三角貿易”把大量的黑人從非洲掠來,販賣到美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混血后代,成為混血人種。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變化:根據坐標圖中兩條線的變化趨勢可知,1945年后美國非體力勞動者數量持續增加、體力勞動者不斷減少,概括來說,二戰后美國非體力勞動者在就業人數中的比例超過了體力勞動者。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從文化素質、知識水平較高的人員在增加等角度進行分析。【解析】變化:非體力勞動者在就業人數中的比例超過了體力勞動者。特點:非體力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知識水平較高的人員在增加。13、略
【分析】【詳解】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的內容應從軍事;經濟、文化三個角度來進行歸納;第二小問,應抓住題干中的時間信息“2世紀”,結合羅馬帝國的統治狀況進行回答,根據所學可知應從戰爭減少、萬民法的推行和基督教的興起均有利于環境的穩定等角度來分析。
第(2)問,第一小問,從材料二中的“為了安置退伍老兵”可得出;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二從城市發展、文化融合等角度來分析。【解析】(1)作用:履行軍事職責;保衛羅馬帝國安全;修建公共設施,促進經貿往來;傳播拉丁語;法律和宗教,促進了文化交流。
背景:2世紀;羅馬帝國發展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對內、對外戰爭相對較少;萬民法的推行緩和了羅馬帝國境內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基督教的興起也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
(2)原因:安置羅馬退伍老兵。
影響:促進了西部行省城市的興起,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城市生活的樣板;促進了羅馬人與當地居民的融合,有利于羅馬文化和習俗在當地的傳播。14、略
【分析】【詳解】
(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徽州。根據材料“白色粉墻;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墻體干燥”可知因地制宜;根據材料“而基于阻擋火勢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馬頭山墻”可知強調實用性(注重防水防火);根據材料“白墻黑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如詩如畫”可知注重藝術性(美感)。
(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徽州。根據材料“明清時期;徽商致富后”可知商品經濟繁榮(徽商實力雄厚);根據材料“推崇‘儒仕’”可知科舉制的推動;根據材料“通過鄉規民約加強對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優良民俗”可知儒家思想強調倫理教化;根據材料“購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時還修譜志書”可知重農抑商觀念的影響;宗法觀念濃厚。
(3)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徽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發掘、保護、創新和宣傳等角度分析,可知立足于人文環境和地理區位,發掘村落民俗文化;從實際出發,保護村落民俗文化;注重村落民俗文化的創新;借助鄉賢力量來宣揚和傳播村落民俗文化。【解析】(1)理念:因地制宜;強調實用性(注重防水防火)注重藝術性(美感)。
(2)原因:商品經濟繁榮(徽商實力雄厚)科舉制的推動;儒家思想強調倫理教化;重農抑商觀念的影響;宗法觀念濃厚。
(3)立足于人文環境和地理區位,發掘村落民俗文化;從實際出發,保護村落民俗文化;注重村落民俗文化的創新;借助鄉賢力量來宣揚和傳播村落民俗文化。15、略
【分析】【詳解】
(1)評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評價可從學習的層面;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口號、沖擊了傳統觀念、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步伐及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
(2)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原因可從五四運動的影響、早期共產黨組織的建立、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及和其他學派進行辯論等方面進行分析即可。趨勢:可從學習的內容及范圍等方面進行歸納即可。【解析】(1)評價:成為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口號;是對傳統心態的一次挑戰;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是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口號的基礎;學習西方的內容局限在器物層面。
(2)事件:新文化運動。
原因: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一個從學術思想向社會改造指導思想轉變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學術團體;各地早期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和《新青年》、《共產黨》月刊等報刊的創辦,都極大地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趨勢:從器物到制度到文化;領域不斷發展、內容不斷深化四、論述題(共3題,共18分)16、略
【分析】【詳解】
根據“崇尚統一,維護多民族國家共同利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征”可提煉出主題為崇尚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論述時可根據“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后出現的三個王朝夏、商、周,地域雖然不十分廣大,法度統一的理想社會”等信息,結合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發展過程,理解概括中國古代統一的相關史實。同時可結合思想文化領域中關于統一的思想內涵進行說明。【解析】示例。
特點:凝聚性;延續性和包容性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特征。
闡釋:中國古代雖然爆發過許多次戰爭,也出現過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情況,如十六國時期五胡內遷,宋元時期契丹;女真族的相繼南下,乃至蒙古、滿清入主中原,但都未能中斷中國傳統文化,相反這些民族的文化逐漸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吸收了各少數民族的新鮮血液,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少數民族文化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族文化進入中國后,大都與中國文化融合,如佛教文化等。
示例二。
特點:崇尚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
闡釋: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歌頌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的局面,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企圖由霸主代替天下共主局面。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國家,并根據法家思想采取了一系現固國家統一的措施:廢分封行郡縣、車同軌、書同文、度同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朝不僅繼承了秦朝天下一統的局面,而且實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縣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從秦漢一直到清朝我國統一的時間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時間不到三分之一,這說明,在我國歷史上,統一是主流,分裂是暫時的。在統一時,多數政治家、思想家和廣大人民都反對分裂;而在分裂時,人民盼望統一,進步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則為爭取國家統一而奮斗不息。(“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17、略
【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觀點可以根據材料信息“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汲取臨近社會群體的經驗,信息交流關系到社會群體是否能夠與世界發展保持同步。”可知文化進步通過各地區或民族間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實現。史實可以聯系東西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也可以從材料“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得出各地區或民族內部由于缺乏溝通交流導致自身發展的落后,史實可以聯系中國和日本的閉關鎖國。
考點:中外歷史·中外歷史交流·民族間的交流【解析】觀點一:文化進步通過各地區或民族間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實現。
宋元時期;中國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傳入歐洲,促進資本主義文化的傳播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歐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轉型。
觀點二:各地區或民族內部由于缺乏溝通交流導致自身發展的落后。
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東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會發展活力,導致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18、略
【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展覽主題(主題必須與選取展品信息相關聯,且要有明確的主題提煉,僅僅使用“元代文物展”,或“阿富汗文物展”不可,可以是就絲綢之路論述,也可以單獨論述一個時代、或一個地區的特點)分點論述:每個例子,所選例子必須論及文物誕生的時代背景,文物與主題的聯系,文物的史料價值等。論述流暢,且按照時間排序。選擇主題:絲路華風——絲綢之路與中外文明的交融。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本展覽意圖展現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與歐亞的重要商路,也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漢張騫開鑿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可選擇藏品1、藏品4和藏品5分別說明。藏品1是伊朗在中國元朝時期的一幅有關龍的繪畫。十三世紀正處于蒙古帝國的興盛時期,而伊朗也被納入蒙古帝國,成為伊利汗國的一部分。此時整個陸上絲綢之路都處于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本書反映中國龍的形象傳入波斯,為當地人接受并繪制在書中,與中國龍形象基本相同,成為元代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重要史料。藏品4是一件繪制有阿拉伯文的明代青花瓷。從元代以來,中國與中東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盛,陶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而由于阿拉伯人對青色、白色組合的喜愛,“肯花瓷作為瓷器種類在元代應運而生,成為中國手工業精湛技藝的標志,并廣泛用天出口,本阿拉伯文筆盒就是其中一個例證。藏品5玻璃水注是中國現存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從北非,到中東,再到中國的陸上商業傳播路線。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國時期,正處于魏晉南北朝的北方戰亂時期,即使是戰亂,絲綢之路的交往仍然沒有停止;這件藏品出土于冠寧,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外文化傳播中葉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可說明中國人日常生活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物質交流有著密切關系。選擇主題:帝國余緒——歷史上的帝國與文化傳播。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戰爭一方面給人類帶來破壞,一方面在客觀上又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經歷戰爭所建立的帝國又往往是各類文化交流的絕佳場域。本展覽通過展示歷史上著名帝國的文物,展現帝國對文化傳播的促進作用。可選擇藏品2、藏品5和藏品6分別說明。藏品2是阿富汗出王的公元前3世紀的描繪希臘諸神的飾板。這反映出伴隨著亞歷山大的東征,大類歷史出第一個橫跨歐亞非帝國的建立,有力的推動了希臘文化向亞洲的傳播。這件藏品,同時糅合了希臘、波斯兩大文明的特色,展現出這一時期不同文化在阿富汗這個亞洲重要樞紐地的碰撞與融合。藏品5是一本1220年繪制有亞里士多德的阿拉伯文著作。折射出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盛與擴張,西方告典文化大量傳入中東,阿拉伯人不斷在翻譯希臘文的哲學著作的同時,完善自身文化素養。阿拉伯作為東西方文化的橋梁,為保存古希臘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藏品6是元朝皇帝蒙哥汗給基督教首領的金印。折射出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民族宗教比較復雜。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承認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并存,一方面強調皇帝對宗教的授權與控制,在印上撰寫票古文:一方面尊重票會教領袖的自身可俗,運用阿拉伯文,這種因俗而治,多元制度的做法,與元代設置宣政院、狩省不同模式進行管理的思路一脈相承,正是蒙元時期大一統格局的重要表現。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主題明確。【解析】主題:絲路華風——絲綢之路與中外文明的交融。
本展覽意圖展現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與歐亞的重要商路;也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漢張騫開鑿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藏品5玻璃水注是中國現存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從北非,到中東,再到中國的陸上商業傳播路線。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國時期,正處于魏晉南北朝的北方戰亂時期,即使是戰亂,絲綢之路的交往仍然沒有停止;這件藏品出土于冠寧,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外文化傳播中葉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可說明中國人日常生活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物質交流有著密切關系。
藏品1是伊朗在中國元朝時期的一幅有關龍的繪畫。十三世紀正處于蒙古帝國的興盛時期;而伊朗也被納入蒙古帝國,成為伊利汗國的一部分。此時整個陸上絲綢之路都處于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本書反映中國龍的形象傳入波斯,為當地人接受并繪制在書中,與中國龍形象基本相同,成為元代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重要史料。
藏品4是一件繪制有阿拉伯文的明代青花瓷。從元代以來;中國與中東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盛,陶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而由于阿拉伯人對青色;白色組合的喜愛,“肯花瓷作為瓷器種類在元代應運而生,成為中國手工業精湛技藝的標志,并廣泛用天出口,本阿拉伯文筆盒就是其中一個例證。
本展覽展現的中國風文物;說明絲綢之路是中體交明交流不可或缺陷細帶,這些藏品也在這條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示例2:主題:帝國余緒——歷史上的帝國與文化傳播。
戰爭一方面給人類帶來破壞;一方面在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私車質押貸款合同
- 個人英語介紹課件
- 兩委換屆課件
- 實習人員聘用合同
- 專屬介紹對象課件
- 【課件】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三上學期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設計:成語教案二
- 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中國史學史(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師大附中2025年初三期末試題含解析
- 云貴川高中2024-2025學年高考生物試題原創模擬卷(四)含解析
- 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培訓課件
- 敏捷開發管理咨詢合同
- 病區安全管理新護士上崗前培訓課件
- 汽車調光玻璃行業專題報告(技術路徑、市場空間、競爭格局等)-2024-08-零部件
- 老年人血脂異常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2版)
- GB/T 44127-2024行政事業單位公物倉建設與運行指南
- 工裝裝修合同電子版
- Q195L板坯工藝方案
- 2024年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二)
- 脫掛式客運索道報價說明(單線循環脫掛抱索器車廂式索道)
-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下學期期中綜合調研數學押題卷(蘇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