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七種題型答題技巧_第1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七種題型答題技巧_第2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七種題型答題技巧_第3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七種題型答題技巧_第4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七種題型答題技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七種題型答題技巧匯總

考試要求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用法。

3.理解并翻譯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歸納文章內容要點。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6.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

題型一:斷句

方法指導:

斷句分為二種:一是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停頓,二是句子內部的停頓。

1.結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準確,斷句也越準確。

2.翻譯成現代漢語,根據現代漢語的停頓,對應原句標出停頓之處。

3.朗讀停頓與節奏劃分的基本方法:

(1)主謂之間、謂賓之間、謂語中心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2)句首發語詞后要停頓;

(3)句首關聯詞語后要停頓;

⑷句首狀語后要停頓;

⑸“古二今一”詞語之間要停頓;

(6)表轉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朗讀節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頓;

(8)“也”“乎”等語氣助詞后要停頓;

(9)古人的姓、名、字、封號、謚號、謙稱、自稱、別稱、尊稱、官名、文

體名稱等的后面要停頓。

題型二:文言虛詞和實詞

方法指導:

1.文言虛詞。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8個,我們要熟記每一個虛詞的意義和用

法,根據這些虛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在此基礎上才能

有把握地完成虛詞的相關考題。

2.文言實詞。實詞的考查集中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

幾個考點,理解時必須結合具體語境。

實詞解釋的方法:

(1)擴詞法。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給單個的文言字詞組詞,把單音節詞變

為雙音節詞。注意擴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

(2)積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學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字

積累起來,以便自如地理解運用。

(3)揣測法。有些文言字詞,用擴詞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沒有出現,

這種情況只能聯系上下文揣測其意義,用這種方法時切忌脫離文本,毫無根據地

第2/9頁

隨意猜測。

課外文言文雖然考查的是對課外文言詞語的理解,但是考點都在課內,它往

往與已學過的課文中的文言詞匯有聯系,遵循的是“題在課外,答在課內”的原

則。所以,在復習時,要對這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進行歸類整理并識記。

題型三:文言句子翻譯

方法指導:

1.文言文翻譯的兩個原則: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文言句子六字翻譯法:對、換、留、冊h補、調。

(1)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落實。

(2)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

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政區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稱以及古今意義不變

的詞語等。

(4)冊I),就是刪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虛詞。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

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翻譯,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一些句首的發語詞、

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充音節或停頓的結構助詞等,均可略去不譯。

(5)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調,就是調整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等,在翻譯時就

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語法。

題型四:內容理解與概括

方法指導:

形式:第一,從原文摘取信息點;第二,用自己的話回答對個別語句的理解。

內容:第一,概括選文內容;第二,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結合選文,

借助文中的語句或詞語提出問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

解題方法:首先,讀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后,盡

量從原文中尋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關的句子再進行翻譯。

題型五:合理想象式描寫

方法指導:

一般描寫方法包括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人物描寫又包括:外貌描寫、動作

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這些描寫都不難,關鍵是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放到那個環境中去想象,再結合

自己的寫作功底,就不難寫出。要注意:文字簡練,生動形象。

題型六:人物分析

方法指導: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點。其中包括了對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形象意義的評價,還有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寫(通過描寫主人公自己的語言、動作、神

態、心理等表現其性格)、側面描寫(通過描寫他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

表現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對比襯托。

第4/9頁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

用套話,要從文章出發,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語言,這樣才能保證對人物形象概

括得準確;二是用語準確,符合人物所處的環境和時代特點。

題型七:比較探究

方法指導;

對文言文比較閱讀材料的基本內容(觀點、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進行比

較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傾向,比較寫作手法及藝術特色

的異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較閱讀材料鏈接相關資料,在比較的基礎上結合課內

所學進行探究。認真分析題目要求和比較的內容,反復閱讀相關文字,逐項進行

“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兩文共同的

特點,揭示一般規律。

“同中求異”則是從現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達的內容,找

出各自的個性,揭示個性特征。

(1)求異型,首先認準“同”的是哪個方面,然后同中求異,找出相應的內

容;

(2)求同型,先明確“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點,然

后從“異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3)互解型,先明確所要解釋的對象,再弄清從哪里去尋找相應的解釋;

(4)綜合型,前一題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問題的先決條件,因此解題的關

鍵是循序漸進。

聯系全文,整體分析,按題目要求,將比較閱讀的結果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

來,答題時盡量用上語段原句。

習題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

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①。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

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

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兇年②,此外何煩儲蓄!后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

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節選《貞觀政要》)

【注釋】①逐糧:自己尋找糧食。②兇年:災年,饑年。

1.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乃令百姓逐糧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B.隋文不憐百姓耐惜倉庫千里馬常有,賄伯樂不常有(《馬說》)

C.亦此之由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D.自能保基天下年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⑴隋文不住百姓而惜倉庫()

第6/9頁

⑵匕匕至末年()

⑶寸天下儲積()

(4)使益其奢侈()

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

5.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人民對安居樂業生活的追求。請結合本文

談談你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示。

答案:

1.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

2.A項中兩個“乃”分別為:①副詞,表轉折,去|3;②副詞,竟,竟然。

B項中兩個“而”均表轉折關系,譯為“卻”“可是”。

C項中兩個“之”分別為:①音節助詞,句中補足音節,可不譯;②結構助

詞,的。

D項中兩個“其”分別為:①代詞,“他的”;②代詞,代指“桃花源”。

3.(1)愛憐(2)等到(3)計算(4)只是

4.隋煬帝依仗著隋文帝留給他的富饒,因此奢華浪費、揮霍無度,導致國家

滅亡。

5.示例:統治者要愛民,要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譯文】貞觀二年,唐太宗對黃門侍郎王珪說:“隋朝開皇十四年遇到

大旱,百姓大多忍饑挨餓。當時國家糧倉貯存甚豐,可是朝廷竟不肯用糧食賑濟

災民,卻下令讓老百姓自己尋找糧食,隋文帝不愛惜百姓卻吝惜糧食,到了隋朝

末年,統計糧倉貯存的糧食,足夠五六十年之需。隋煬帝依仗著隋文帝留給他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