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培優(yōu)增分一輪全國經(jīng)典版考案專題十五 文言文閱讀教材文言文梳理_第1頁
高考語文培優(yōu)增分一輪全國經(jīng)典版考案專題十五 文言文閱讀教材文言文梳理_第2頁
高考語文培優(yōu)增分一輪全國經(jīng)典版考案專題十五 文言文閱讀教材文言文梳理_第3頁
高考語文培優(yōu)增分一輪全國經(jīng)典版考案專題十五 文言文閱讀教材文言文梳理_第4頁
高考語文培優(yōu)增分一輪全國經(jīng)典版考案專題十五 文言文閱讀教材文言文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教材文言文梳理必修一復(fù)習(xí)篇目:《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燭之武退秦師》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詞作動詞,使疲敝、損害)2.鄰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詞作動詞,變厚,變薄)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用法,使……滅亡)4.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減少)5.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動詞作名詞,恩惠)6.既東封鄭(意動用法,以……為疆界)7.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名詞作狀語,向東,向西)8.越國以鄙遠(意動用法,把……當(dāng)作邊邑)9.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10.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在夜里)11.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jié)盟)12.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駐軍)13.且貳于楚也(名詞作動詞,從屬二主)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3.行李之往來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那人,指秦穆公今義:一般對自己或他人妻子的尊稱。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3.無能為也已“已”通“矣”,(句末語氣詞)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有何厭”。)譯文:那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2.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晉無禮”。)譯文:晉侯、秦伯圍攻鄭國,因為他對晉國沒有禮節(jié)。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現(xiàn)在情況危急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啊。六、翻譯下面語句。1.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譯文: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我們)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dāng)作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采分點:“亡”“鄙”“遠”;兩個“以”;狀語后置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省略句:敢以煩執(zhí)事)2.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譯文:(現(xiàn)在晉國)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采分點:封、焉;詞類活用:東、西、封、闕)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稱《春秋左氏傳》,別稱《左氏春秋》,和《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2.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勞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為公爵,比如晉文公、秦穆公、齊桓公等。3.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4.寡人:諸侯謙稱,寡德之人。5.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也用于對對方的敬稱。6.大夫:官職等級名。夏商周時,官分卿、大夫、士三級,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荊軻刺秦王》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太子遲之(意動用法,以……為遲)2.群臣怪之(意動用法,以……為怪)3.其人居遠未來(形容詞用作名詞,遠方)4.使使以聞大王(使動用法,使……聽到)5.又前而為歌曰(名詞作動詞,上前)6.士皆垂淚涕泣(名詞作動詞,流淚)7.箕踞以罵曰(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一樣)8.發(fā)盡上指冠(名詞作狀語,向上)9.進兵北略地(名詞作狀語,向北)10.函封之(名詞作狀語,用匣子)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將軍豈有意乎古義:有心意,同意。今義:故意。2.可以解燕國之患古義:可以用(它)來。今義:①表示可能或能夠;②表示許可。3.左右乃曰古義:皇帝左右的侍衛(wèi)人員。今義:①方位詞,左和右兩方面;②用在數(shù)字后面,表概數(shù),跟上下相同。4.終已不顧古義:不回頭。今義:①不照顧;②不考慮,不顧忌。5.諸郎中執(zhí)兵古義:宮廷的侍衛(wèi)。今義:(方)中醫(yī)醫(yī)生。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古義:袒露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一方。7.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古義:走投無路,陷入窘境。今義:生活貧窮,經(jīng)濟困難。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2.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顫,懼怕)4.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被動句,“見”表被動。)譯文: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消除了。2.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動句,“為”表被動。)譯文:父親、母親和同族的人,全被殺戮或沒收為官奴了。3.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狀語后置和省略句,應(yīng)為“(以)金千斤購之”。)譯文: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做賞格,懸賞他的頭。4.使畢使于前。(狀語后置句和省略句,應(yīng)為“使(之)于前畢使”。)譯文: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5.燕王拜送于庭。(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庭拜送”。)譯文:燕王親自在朝廷上拜送。6.群臣侍殿上者。(定語后置句,應(yīng)為“侍殿上者群臣”。)譯文:侍奉在大殿上的群臣。7.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句,應(yīng)為“知其事者賓客”。)譯文:太子和知道這件事的賓客。8.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文:如今去了而不能返回的,那是沒用的人。六、翻譯下面語句。1.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譯文: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現(xiàn)在去卻沒有什么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采分點:微、謁、信、親)2.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譯文:眾賓客都瞪大了眼睛,頭發(fā)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于是荊軻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采分點:上、就、顧)3.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譯文:荊軻回頭來對秦武陽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北方蠻夷地區(qū)的粗鄙人,沒有拜見過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諒他些,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采分點:顧、為、謝、假借、畢)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戰(zhàn)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xué)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整理編寫,共33篇,分為十二策。2.卿:古代對人的敬稱。如燕人稱荊軻為荊卿。3.豎子:對人的蔑稱。除此之外還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4.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5.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的變調(diào),音調(diào)悲涼;羽,聲調(diào)激憤。6.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7.郎中:宮廷的侍衛(wèi)。此外民間也稱醫(yī)生為郎中。8.箕踞:坐在地上,兩腿張開,形狀像箕,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鴻門宴》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拔劍撞而破之(使動用法,使……破)2.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作動詞,與……友善,交好)3.君安與項伯有故(形容詞作名詞,老交情)4.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使動用法,使……跟從)5.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使動用法,使……止)6.項伯殺人,臣活之(使動用法,使……活)7.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使動用法,使……為王)8.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詞作狀語,像鳥用翅膀一樣)9.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10.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名詞作狀語,在夜里)11.范增數(shù)目項王(名詞作動詞,用眼睛示意)12.刑人如恐不勝(名詞作動詞,懲罰)13.道芷陽間行(名詞作動詞,取道)14.籍吏民(名詞作動詞,登記)15.沛公欲王關(guān)中(名詞作動詞,稱王)16.沛公軍霸上(名詞作動詞,駐軍,駐扎)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約為婚姻古義:兒女親家今義:結(jié)婚的事;夫妻關(guān)系。2.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3.沛公居山東時古義: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4.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古義: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河北省,河南省。5.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古義:……的原因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距”通“拒”,(“把守”)“內(nèi)”通“納”,(接納)2.要項伯“要”通“邀”,(邀請)3.不敢倍德“倍”通“背”,(違背)4.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早的)5.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此天子氣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這是天子的云氣呀。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文: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最小的叔父。3.良曰:“長于臣。”(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臣長”。)譯文:張良說:“比我大。”4.大王來何操?(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大王來操何”。)譯文:大王來時帶了什么東西?5.若屬皆且為所虜。(被動句。)譯文:“為所”表被動。你們都將被他俘虜。6.吾屬今為之虜矣。(被動句,“為”表被動。)譯文: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六、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帝。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類,共130篇,50余萬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書”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等,“表”記各個時期的簡單大事記。魯迅評價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關(guān)中:函谷關(guān)以西,今陜西一帶。3.山東:崤山以東,即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長幼排序為伯、仲、叔、季。5.亞父:對對方的敬稱,意為僅次于父親。6.河:特指黃河。江,特指長江。7.參乘:亦作“驂乘”,古代乘車,站在車右擔(dān)任警衛(wèi)的人。8.竊:私下,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9.豎子:罵人的話,相當(dāng)于“小子”。(與《荊軻刺秦王》的“豎子”結(jié)合起來理解)10.鯫(zōu)生:鯫,淺陋、卑微;淺陋無知的小人。必修二復(fù)習(xí)篇目:《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蘭亭集序》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足以極視聽之娛(副詞作動詞,窮盡)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意動用法,把……看作一樣)3.齊彭殤為妄作(意動用法,把……看作相等)4.死生亦大矣(形容詞作名詞,大事)5.少長咸集(形容詞作名詞,年輕的人,年長的人)6.群賢畢至(形容詞作名詞,賢士)7.引以為流觴曲水(使動用法,使……流)8.一觴一詠(名詞作動詞,喝酒)9.映帶左右(名詞作動詞,圍繞)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列坐其次古義:曲水的旁邊今義:第二;次要的地位。2.俯察品類之盛古義:自然界的萬物今義:物品的種類。3.或取諸懷抱古義:胸懷抱負今義:懷里抱著或懷里。4.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古義:這次集會的詩文今義:文雅。5.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古義: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短暫今義:低頭抬頭。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悟言一室之內(nèi)“悟”通“晤”,(面對面)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死生亦大矣。(判斷句。)譯文:死生是大事情。2.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譯文: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集會。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后置句,應(yīng)為“大宇宙”“盛品類”。)譯文:抬頭觀望寥廓的宇宙,低頭看地上繁多的萬物。六、翻譯下面語句。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譯文: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喜歡)把自己的胸懷抱負,面對面在室內(nèi)(和朋友)暢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自由放縱地生活。(采分點:相與、或、悟言、因;狀語后置句)2.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譯文: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樂趣,實在很快樂。(采分點:所以、游、騁、信)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個字和地支十二個字循環(huán)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這里指永和九年。2.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后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3.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種風(fēng)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災(zāi)。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赤壁賦》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名詞作動詞,東下)2.歌窈窕之章(名詞作動詞,朗誦)3.烏鵲南飛(名詞作狀語,向南)4.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5.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6.舞幽壑之潛蛟(使動用法,使……舞動)7.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使……哭泣)8.渺滄海之一粟(形容詞作動詞,渺小得像……)9.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作動詞,顯出白色)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白露橫江古義:白茫茫的水氣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2.徘徊于斗牛之間古義:星宿名,斗宿和牛宿今義:一種游戲方式。3.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①失意的樣子;②完全不知道的樣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義: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義:貌美的女子。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于”表被動。)譯文: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2.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在安”。)譯文:如今在哪里呢?3.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東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間徘徊”。)譯文: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4.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赤壁之下游”。)譯文: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的下面游玩。5.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應(yīng)為“茫然萬頃”。)譯文:越過那茫茫的江面。6.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他)本來是一世的豪杰。六、翻譯下面語句。1.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譯文:何況我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與魚蝦作伴,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一只小船,舉起用葫蘆做成的酒器相互敬酒。(采分點:漁樵、侶、友、屬;狀語后置句: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2.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譯文:如果從那變動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我們又羨慕什么呢!(采分點:蓋、曾、一瞬;賓語前置句:而又何羨乎)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朔: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2.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4.洞簫:管樂器的一種。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6.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7.“賦”始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①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②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③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jīng)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游褒禪山記》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副詞作動詞,盡、盡情享受)2.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詞作動詞,照明)3.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形容詞作動詞,走到盡頭)4.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形容詞作名詞,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5.入之甚寒,問其深(形容詞作名詞,深度)6.于是余有嘆焉(動詞作名詞,感慨)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動詞作名詞,到達的人)8.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9.往往有得(動詞作名詞,心得)10.有泉側(cè)出(名詞作狀語,從旁邊)11.以故其后名之曰(名詞作動詞,命名)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義:十分之一今義:①基數(shù)詞。②中國國慶日。2.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義:……的原因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學(xué)者古義:求學(xué)的人今義:指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古義:到了……的地步今義:①動詞,表示達到某種程度。②介詞,表示另提一事。4.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古義:不平常,不同尋常今義:副詞,十分,極。5.于是余有嘆焉古義:對此,對這件事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有碑仆道。(省略句,應(yīng)為“有碑仆(于)道”。)譯文: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2.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其址舍”。)譯文:唐代和尚慧褒當(dāng)初在這里筑室居住。3.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文: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六、翻譯下面語句。1.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譯文:離那禪院往東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所以這樣)稱呼它。(采分點:以、乃、陽;判斷句)2.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譯文: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來說,還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兩邊,來到這里題字記游的人已經(jīng)少了。(采分點:十一、左右)3.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譯文:(我們)已經(jīng)出洞,便有人責(zé)怪那些要求出來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從他們出來,以致不能盡情享受那游覽的樂趣。(采分點:既、或、其、極)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浮圖:也作“浮屠”“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2.陰陽: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我國許多地名與此有關(guān),如“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河陽”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3.王安石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必修三復(fù)習(xí)篇目:《寡人之于國也》《勸學(xué)》《過秦論》《師說》《寡人之于國也》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填然鼓之(名詞作動詞,敲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詞作動詞,穿)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詞作動詞,為王、稱王)4.樹之以桑(名詞作動詞,種植)5.王無罪歲(名詞作動詞,歸罪、歸咎)6.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動詞作名詞,活著的人,死去的人)7.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使動用法,使……遷移)8.謹庠序之教(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義:可:可以;以:憑借今義:“可”與“以”連用,表示可能、能夠、同意、認可之意。2.則移其民于河?xùn)|古義:黃河今義:泛指一切河流。3.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義:供養(yǎng)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4.然而不王者古義:這樣(做)卻今義:轉(zhuǎn)折連詞。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花白)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未有之也”。)譯文:沒有這種情況。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頒白者于道路不負戴矣”。)譯文: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3.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則無望民之于鄰國多也”。)譯文: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4.樹之以桑。(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以桑樹之”。)譯文:把桑樹種上。5.申之以孝悌之義。(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以孝悌之義申之”。)譯文:把孝悌的道理反復(fù)講給百姓聽。6.非我也,歲也。(判斷句,“……也,……也”表判斷。)譯文: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成不好。7.是亦走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這也是逃跑啊。六、翻譯下面語句。1.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譯文: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士兵就拋棄盔甲、拖著兵器逃跑。(采分點:兵、走)2.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譯文: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就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采分點:勝、是、生、喪、憾)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譯文:分給百姓五畝住宅的場地,在上面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都可以憑借它穿絲織品的衣服了。(采分點:樹、可以、衣)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2.河內(nèi):今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北的地方。3.河?xùn)|: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稱山西境內(nèi)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為河?xùn)|。4.庠序:古代學(xué)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勸學(xué)》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詞作動詞,游泳)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3.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天)4.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走得快)5.故木受繩則直(形容詞作動詞,變直)6.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形容詞作名詞,高處)7.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形容詞作名詞,善行)8.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動詞作名詞,水流)9.用心一也(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博地學(xué)習(xí),廣泛地學(xué)習(xí)今義:知識、學(xué)識的淵博。2.蚓無爪牙之利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3.下飲黃泉古義:黃土地下的泉水今義:迷信說法中的地府。古義:把……做成今義:認為。5.金就礪則利古義:金屬制的刀劍等今義:黃金。6.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古義:安身今義: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六、翻譯下面語句。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譯文:靛青,是從蓼藍中取得的,但比蓼藍的顏色更深。(采分點:“于”,第一個“于藍”表示“取”的處所,第二個“于藍”表示比較,“于”相當(dāng)于“比”)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譯文:所以木材經(jīng)墨線比量過就變直了,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不會有過失了。(采分點:“金”“就”“博學(xué)”“知”,“日”活用為狀語)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君子:這里指有學(xué)問有修養(yǎng)的人。2.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3.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過秦論》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名詞作動詞,稱帝稱王)2.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作動詞,登上)3.將數(shù)百之眾(名詞作動詞,率領(lǐng))4.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作動詞,排列座次,引申為“統(tǒng)轄”)5.序八州而朝同列(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6.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7.內(nèi)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法:對內(nèi),對外)8.流血漂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漂浮)9.會盟而謀弱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弱,削弱)10.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地方)11.吞二周而亡諸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諸侯滅亡)12.以愚黔首(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愚昧)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義: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以為桂林、象郡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3.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義:山東省。4.國家無事古義:指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今義:①一個國家的整個區(qū)域;②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同時兼有社會管理的職能。5.以致天下之士古義:用來、招致今義:連接分句,用在后一分句開頭,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結(jié)果,多指不好的或說話人不希望的。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2.合從締交“從”通“縱”,(合縱)3.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動句,“為”表被動。)譯文:(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2.委命下吏。(省略句。應(yīng)為“委命(于)下吏”。)譯文: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司法官吏。3.鑄以為金人十二。(定語后置句,應(yīng)為“十二金人”。)譯文:用來鑄造十二尊銅人。4.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非于九國之師抗”。)譯文:被征發(fā)去戍邊的士卒,不能和強大的九國軍隊相匹敵。5.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判斷句,“……者……”表判斷。)譯文:這四位公子都是見識英明有智謀,心地誠實而講信義、待人寬厚而又愛惜百姓、尊敬賢才而重用士人的人。六、翻譯下面語句。1.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譯文: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并吞八方荒遠之地的雄心。(采分點:“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內(nèi)”“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譯文:胡人(再也)不敢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采分點:“怨”是“仇恨”,兩個分句結(jié)構(gòu)對稱)3.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譯文:好的將領(lǐng)手執(zhí)強弩守衛(wèi)著要害之地,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兵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著過往行人。(采分點:“陳”譯為“執(zhí)著、拿著”。“兵”譯為“兵器”。“誰何”,“何”通“呵”,呵問;屬于賓語前置,應(yīng)為“何誰”,意為呵問他是誰,也可譯為“盤問行人”)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崤函:崤山和函谷關(guān)。崤山,在函谷關(guān)的東邊。函谷關(guān),在今河南靈寶。2.八荒:八方最偏遠的地方,也代指天下。3.連衡: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4.合從(從,通“縱”):六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5.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6.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乘”稱天子。7.七廟:天子的宗廟。8.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tǒng)稱百越,也叫百粵。9.陶朱:春秋時越國的范蠡幫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回到陶,自稱陶朱公。因善于經(jīng)營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為富人的代稱。10.九州:古時天下分為九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國。《師說》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xué)習(xí))2.或師焉,或不焉(名詞作動詞,從師學(xué)習(xí))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4.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5.孔子師郯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6.君子不齒(名詞作動詞,并列,排列)7.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于)8.則群聚而笑之(名詞作狀語,成群地)9.小學(xué)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10.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圣人,愚人)11.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有疑難問題)12.而恥學(xué)于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13.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14.不恥相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古義:求學(xué)的人今義: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義:用來……的、……的憑借今義: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3.吾從而師之古義:兩個詞,動詞“從”(跟從)和連詞“而”今義:連詞,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結(jié)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古義:一般人今義:大家;許多人5.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讀)學(xué)習(xí)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xué)校,給兒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礎(chǔ)教育6.師不必賢于弟子古義:不一定今義:副詞,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傳授)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用在句中表否定)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2.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前一句為被動句,前一個“于”表被動;后一句為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余學(xué)”。)譯文:不被時俗限制,向我學(xué)習(xí)。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不知句讀,不解惑”。)譯文:不明白句讀,不解決疑難問題。六、翻譯下面語句。1.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譯文:那些童子的老師,教給他書,(幫助他)學(xué)習(xí)文章斷句,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人。(采分點:彼、句讀,非……者)2.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譯文: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與之同列,現(xiàn)在他們(君子)的見識竟然趕不上這些人,這真是令人奇怪啊!(采分點:不齒、其、乃、其)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巫的職業(yè)以祝壽、占卜等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2.百工:各種工匠。3.六藝經(jīng)傳: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jīng)書。《樂》久已失傳,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又稱作“六經(jīng)”。另也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能。4.傳:①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②人物傳記。5.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之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需停頓處為讀。必修四復(fù)習(xí)篇目:《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舍相如廣成傳(名詞作動詞,安置住宿)2.左右欲刃相如(名詞作動詞,殺)3.乃使其從者衣褐(名詞作動詞,穿)4.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名詞作動詞,上前)5.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6.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名詞作狀語,從小路)7.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后)8.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動詞用名詞,約定,契約)9.秦王恐其破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破碎,可譯為“撞破”)10.寧許以負秦曲(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承擔(dān))11.畢禮而歸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完成,使……回去)12.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形容詞作動詞,尊重)13.完璧歸趙(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完好無缺)14.且庸人尚羞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羞)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古義:侍從今義:方位詞,左和右兩方面;支配,操縱。2.璧有瑕,請指示王古義:指出來給……看今義:為指導(dǎo)工作而發(fā)出的口頭或書面意見。3.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古義:上前進獻今義:向前行進;思想進步。4.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古義:揚言今義:政府的公告。5.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古義:包括父母兄弟在內(nèi)的內(nèi)外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6.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古義:……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7.明年復(fù)攻趙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8.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古義:門客今義:客人。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可予不“不”通“否”,(不必)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4.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君何以知燕王?(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以何知燕王”。)譯文:您憑什么知道燕王(會收留您)?2.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被動句,“見……于”表被動。)譯文: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3.而君幸于趙王。(被動句,“于”表被動。)譯文:而您又被趙王寵幸。4.傳以示美人及左右。(省略句,應(yīng)為“傳以(之)示美人及左右”。)譯文:把(它)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5.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君結(jié)”。)譯文:所以燕王想跟您結(jié)交。6.求人可使報秦者。(定語后置句,應(yīng)為“求可使報秦者人”。)譯文:尋找可以出使回復(fù)秦國的人。7.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文: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只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啊!六、翻譯下面語句。1.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譯文: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斜瞅著廷柱,準備拿它去撞擊廷柱。秦王怕他撞壞寶玉,就向他婉言道歉,堅決地請求(他不要以璧擊柱),同時召來管版圖的官吏察看地圖,指明把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劃歸趙國。(采分點:睨、破、辭謝、固、案)2.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譯文:藺相如估計秦王雖說答應(yīng)齋戒,但必定會背棄信約不把城池給趙國,就派他的隨從換上粗布便服,懷里藏著寶玉,抄小路逃走,把和氏璧送回趙國。(采分點:度、負、衣褐、懷、亡)3.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譯文:過了些時候,藺相如出門,遠遠望見廉頗,就調(diào)轉(zhuǎn)車子回避他。在這種情況下,他的門客一齊對相如說:“我們離開父母兄弟前來侍奉您的原因,不過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采分點:引、于是、所以、親戚)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2.列觀:一般的宮殿。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3.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所司,故稱。4.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jié),由儐者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5.湯鑊:古代一種酷刑,用滾水烹煮。6.壽(為壽):向人敬酒或獻禮。7.右:秦漢以前,以右為尊。8.負荊:背著荊條,表示愿受責(zé)罰。這是向?qū)Ψ秸堊锏囊环N方式。《蘇武傳》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天雨雪,武臥嚙雪(名詞作動詞,下、降)2.羝乳乃得歸(名詞作動詞,生子)3.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名詞作動詞,執(zhí)、拄)4.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名詞作動詞,結(jié)網(wǎng))5.孺卿從祠河?xùn)|后土(名詞作動詞,祭祀)6.因厚賂單于(名詞作動詞,贈送禮物)7.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詞作狀語,向上)8.得夜見漢使(名詞作狀語,在夜間)9.因泣下霑衿(動詞作名詞,眼淚)10.欲因此時降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投降)11.反欲斗兩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爭斗)12.盡歸漢使路充國等(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歸)13.屈節(jié)辱命(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辱)14.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苦)15.單于壯其節(jié)(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古義:對老人和長輩的尊稱今義:岳父。2.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古義:一般財物今義:供出售的物品。3.且陛下春秋高古義:年齡今義:季節(jié)。4.皆為陛下所成就古義:栽培,提拔今義:事業(yè)上的成績;完成。5.臥起操持古義:拿著今義:料理,籌劃。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應(yīng)為“留在漢者匈奴使”。)譯文:就派蘇武憑中郎將的身份,讓他持節(jié)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2.子卿尚復(fù)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為誰”。)譯文:你還打算為誰守節(jié)呢?3.皆為陛下所成就。(被動句,“為……所”表被動。)譯文: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4.見犯乃死,重負國。(被動句,“見”表被動。)譯文:被侮辱以后才死,更對不起國家。5.單于子弟發(fā)兵與戰(zhàn)。(省略句,應(yīng)為“單于子弟發(fā)兵與(之)戰(zhàn)”。)譯文:單于子弟發(fā)兵與(他們)交戰(zhàn)。6.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文: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六、翻譯下面語句。1.即謀單于,何以復(fù)加?宜皆降之。譯文:假使謀殺單于,又該用什么更重的處罰呢?應(yīng)當(dāng)都使他們投降。(采分點:謀、何以、降)2.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譯文:蘇武的傷口漸漸痊愈,單于派使者通知蘇武,會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此機會使蘇武投降。(采分點:曉、會論、降)3.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譯文:單于派衛(wèi)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說:“于節(jié)操有虧,又辜負了使命,即使活著,還有什么臉面回到漢朝去呢!”(采分點:辭、屈、辱)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西漢的歷史,作者班固。2.丈人:對老人和長輩的尊稱。3.節(jié):又稱“旄節(jié)”,以竹為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憑證)。4.假吏:臨時充任的官吏。5.斥候:偵察兵。6.閼氏:匈奴單于的配偶的稱號,如同王后。7.蠻夷:古代用以指邊遠民族。四夷:為對中國邊區(qū)文化較低各族之泛稱也。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8.奉車:皇帝出行時的侍從,掌管皇帝的車馬。9.后土:地神,相對皇天而言。10.宦騎:侍衛(wèi)皇帝的騎馬的宦官。11.黃門駙馬:宮中掌管車輛馬匹的官。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獵的場所,在長安西,周圍三百里。13.相坐:相連坐(治罪)。一個人犯了罪,有關(guān)的人連同治罪,叫“連坐”或“相坐”。14.株連: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根與根之間牽連甚多。《張衡傳》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名詞作動詞,遞眼色)2.時天下承平日久(名詞作狀語,當(dāng)時)3.妙盡璇機之正(形容詞作名詞,道理,規(guī)律)4.衡少善屬文(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于)5.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舉孝廉不行古義:不去(應(yīng)薦)今義:不可以,不被允許。2.公車特征拜郎中古義:特地征召今義:可以作為人或事物特點的征象、標志等。3.覆蓋周密無際古義:四周嚴密今義:周到而細密。4.振聲激揚古義:聲音激越響亮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5.尋其方面古義:方向今義:相對的或并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或一部分叫一個方面。6.不好交接俗人古義:追求功名和富貴的人今義:庸俗的人。7.衡下車,治威嚴古義:指官吏初到任今義:從車上下來。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形似酒尊“尊”通“樽”,(盛酒器)2.一時收禽“禽”通“擒”,(捉拿)3.傍行八道“傍”通“旁”,(周圍,旁邊)4.而無驕尚之情“尚”通“上”,(高)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被動句,動詞“征拜”本身表被動。)譯文:(他)上書請求辭職回家,反被征召授予尚書的官職。2.飾以篆龜鳥獸之形。(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以篆龜鳥獸之形飾”。)譯文:(外表)用篆字和山龜鳥獸的圖形作裝飾。3.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未有之”。)譯文:從已有的書籍文獻記錄的內(nèi)容看,還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先例。4.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被動句,動詞“舉”“辟bì”本身表被動。)譯文:被推舉為孝廉,他不去應(yīng)薦;屢次被公府征召,他也不去應(yīng)召。5.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六、翻譯下面語句。1.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xué),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譯文: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到“三輔”一帶游學(xué),趁機進入京城洛陽,在太學(xué)學(xué)習(xí),于是通曉五部經(jīng)書,貫通六種學(xué)問和技能。(采分點:善、因、觀)2.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譯文:漢安帝常聽說張衡精通天文、歷算等術(shù)數(shù)方面的學(xué)問,就派公車特地征召(張衡)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采分點:雅、善、特征、遷)3.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譯文:張衡一到任就治理嚴厲,整頓法制,暗中查知一些奸黨分子的姓名,同時(將他們)全都抓起來,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贊頌政治清明。(采分點:下車、陰、禽、政理)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后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東漢的歷史,作者范曄。2.三輔:漢朝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三個地區(qū)為三輔,在今陜西西安附近。3.太學(xué):古代設(shè)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xué)府。4.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推舉的人稱為“孝廉”。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來“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5.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6.兩都: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也稱“二京”。7.公車: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和征召,都由公車接待。8.閹豎:對宦官的蔑稱。9.豪右:豪族大戶。秦漢時,豪族住在城市的右邊,故稱“豪右”。10.下車:官吏初到任。11.視事:官員到職工作。12.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意為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xiāng)去。13.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后漢書》)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源于周代,漢以后形成制度。必修五復(fù)習(xí)篇目:《歸去來兮辭(并序)》《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歸去來兮辭(并序)》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時矯首而遐觀(名詞作狀語,常常)2.悅親戚之情話(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悅)3.善萬物之得時(意動用法,以……為善)4.樂夫天命復(fù)奚疑(意動用法,以……為樂)5.眄庭柯以怡顏(使動用法,使……愉快)6.或棹孤舟(名詞作動詞,用槳劃)7.策扶老以流憩(名詞作動詞,拄著)8.園日涉以成趣(名詞作狀語,每天)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悅親戚之情話古義:包括父母兄弟在內(nèi)的內(nèi)外親屬今義:跟自己有婚姻關(guān)系或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2.嘗從人事古義:做官今義: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或事理人情。3.彭澤去家百里古義:距離家鄉(xiāng)今義:到家里去。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乃瞻衡宇“衡”通“橫”,(橫木)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為什么)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樂夫天命復(fù)奚疑?(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疑奚”。)譯文:樂天安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2.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欲之何”。)譯文: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3.復(fù)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求焉”。)譯文:還要駕車出去追求什么?4.既自以心為形役。(被動句,“為”表被動。)譯文:既然自己讓內(nèi)心被形體役使。六、翻譯下面語句。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譯文: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補救。(采分點:悟、諫、追)2.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譯文:登上東邊的高岡放聲呼嘯,面對清清的流水吟誦詩篇。(采分點:舒、臨)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三徑:古代隱士住處的代稱。隱居之地的代稱常見的還有:墻東、五柳、滄浪等。2.帝鄉(xiāng):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謂仙境。《滕王閣序》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川澤紆其駭矚(使動用法,使……吃驚)2.盡東南之美(形容詞作名詞,才俊)3.盡東南之美(副詞作動詞,都包括)4.目吳會于云間(名詞作動詞,看,望)5.俊采星馳(名詞作狀語,像流星一樣)6.竄梁鴻于海曲(使動用法,使……出走)7.屈賈誼于長沙(使動用法,使……受委屈)8.騰蛟起鳳(使動用法,使……騰空;使……起舞)9.徐孺下陳蕃之榻(使動用法,使……放下來)10.襟三江而帶五湖(意動用法,以……為衣襟,以……為衣帶)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古義:謙辭,后生、晚輩今義:男孩子,泛指兒童。2.千里逢迎,高朋滿座古義:迎接今義:說話和做事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含貶義)。3.騰蛟起鳳,孟學(xué)士之詞宗古義:指掌管文學(xué)撰述的官今義:讀書人;學(xué)位中最低的一級。4.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古義:事前洞察事物的動向今義:看機會,看形勢。5.阮籍猖狂古義:狂放、不拘禮法(不含貶義)今義:狂妄而放肆,含貶義。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所賴君子見機“機”通“幾”,(預(yù)兆)2.云銷雨霽“銷”通“消”,(消散)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童子何知。(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童子知何”。)譯文:(我)一個小孩知道什么。2.訪風(fēng)景于崇阿。(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崇阿訪風(fēng)景”。)譯文:到崇山峻嶺中觀望風(fēng)景。3.懷帝閽而不見。(被動句,無標志詞,動詞“見”本身表被動。)譯文:思念皇帝卻不被召見。4.纖歌凝而白云遏。(被動句,無標志詞,動詞“遏”本身表被動。)譯文:柔美的歌聲繚繞不散,白云被遏止了。六、翻譯下面語句。1.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譯文:以三江為衣襟并以五湖為衣帶,控制著楚地并連接著甌越。(采分點:襟、帶、引)2.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譯文:使賈誼遭受委曲,貶于長沙,并不是沒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鴻逃匿到海濱,難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時代嗎?(采分點:屈、竄)3.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譯文:老了應(yīng)當(dāng)更加豪壯,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志?境遇雖然困苦,但節(jié)操應(yīng)當(dāng)更加堅定,絕不能拋棄自己的凌云壯志。(采分點:寧、窮)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區(qū)域的湖泊。一說,指太湖、鄱陽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陽湖,南昌在五湖之間。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陳蕃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稚設(shè)一榻,平時掛起,只有徐稚來訪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說。3.鐘鳴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貴族吃飯時要鳴鐘列鼎,鼎中盛食物。4.東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6.請纓: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去縛住敵人。后用此指投軍報國。7.弱冠:指20歲,古代以20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8.投筆:投筆從軍。后人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zhàn)的故事叫作“投筆從戎”,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逍遙游》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使動用法,使……滿意,使……信任)2.彼于致福者(使動用法,使……到來)3.舉世譽之而不加勸(名詞作動詞,稱贊)4.而后乃今將圖南(名詞作動詞,向南飛)5.《齊諧》者,志怪者也(名詞作動詞,記載)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野馬也,塵埃也古義:游動的霧氣今義:野生的馬。2.腹猶果然古義:很飽的樣子今義:表示事實與所說所料相符。3.眾人匹之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shù)人,大家。4.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古義:旋風(fēng)今義:羊的犄角。5.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zhuǎn)折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與它呼應(yīng)。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北冥有魚“冥”通“溟”,(海)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聰明)3.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4.此小大之辯也“辯”通“辨”,(區(qū)別)5.而征一國“而”通“能”,(能力)6.御六氣之辯“辯”通“變”,(變化)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坳堂之上覆杯水”。)譯文:在堂上低洼處,倒一杯水。2.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適奚”。)譯文:它將要飛往哪里去呢?3.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而莫夭閼之”。)譯文:背朝著青天,就沒有什么東西能阻攔它。4.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句,應(yīng)為“又知何”。)譯文:這兩只小鳥,又知道什么呢?六、翻譯下面語句。1.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譯文: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呢?還是因為天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看天一樣罷了。(采分點:極、是)3.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譯文:再說全世界的人都贊譽他,他卻并不因此而更加努力;全社會的人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采分點:舉、勸、非)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2.六氣:陰、陽、風(fēng)、雨、晦、明。《陳情表》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猥以微賤(形容詞作名詞,微賤的身份)2.夙遭憫兇(形容詞作名詞,不幸的事)3.則劉病日篤(“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篤”,形容詞用作動詞,加重)4.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名詞作狀語,像犬馬一樣)5.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名詞作狀語,向上)6.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名詞作狀語,在家里)7.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8.臣具以表聞(使動用法,使……知道)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古義:不能走路,這里是說柔弱今義:①不可以;②不中用;③不好;④接近死亡;⑤表示程度極深,不得了。2.臣欲奉詔奔馳古義:奔走效勞,這里指馬上進京今義:(車、馬等)很快地跑。3.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古義:申訴(苦衷)今義:①向別人陳述;②通知某事,使人知道。4.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古義:辛酸悲苦今義:①身心勞苦;②客套話,用于求人做事。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數(shù)后還有零數(shù))3.常在床蓐“蓐”通“褥”,(墊子、草席)五、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今臣亡國賤俘。(判斷句,無標志詞。)譯文:現(xiàn)在我是卑賤的俘虜。2.而劉夙嬰疾病。(被動句,無標志詞,動詞本身表被動。)譯文:祖母劉氏早被疾病纏繞。3.急于星火。(狀語后置句,應(yīng)為“于星火急”。)譯文:比流星(的墜落)還要急。六、翻譯下面語句。1.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譯文:我因為命運坎坷,幼年便遭遇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背棄我(而死去)。(采分點:以、夙、閔、見背)2.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譯文: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洗馬。(采分點:拜、尋、除)3.臣生當(dāng)隕首,死當(dāng)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譯文:我活著當(dāng)以犧牲生命,死了也要結(jié)草銜環(huán)來報答陛下的恩情。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讓陛下知道。(采分點:犬馬、拜、聞)七、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表:古代臣下給帝王的一種文書。2.期(jī):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3.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4.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與后代科舉的“秀才”含義不同。5.郎中:尚書省的屬官。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wù),其職位僅次于丞相、尚書、侍郎的高級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zé)原為護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zhàn)國始有,秦漢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6.洗馬:又叫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7.東宮: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建儲指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8.牧:古代稱州的長官。9.犬馬:臣子自謙。10.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選修復(fù)習(xí)篇目:《阿房宮賦》《六國論》《伶官傳序》《阿房宮賦》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復(fù)道行空,不霽何虹(名詞作動詞,出現(xiàn)虹)2.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名詞作動詞,出現(xiàn)龍)3.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名詞作動詞,唱歌,彈琴)4.族秦者秦也(名詞作動詞,滅族)5.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名詞作狀語,從北邊,向西)6.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名詞作狀語,在早晨,在夜晚)7.輦來于秦(名詞作狀語,坐輦車)8.廊腰縵回(名詞作狀語,像人腰一樣)9.日益驕固(名詞作狀語,一天比一天)10.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鑒)11.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動詞作名詞,指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12.六王畢,四海一(數(shù)詞作動詞,統(tǒng)一)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古義:指宮室結(jié)構(gòu)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義:比喻各用心機,互相排擠。也作勾心斗角。2.韓魏之經(jīng)營古義:指金玉珠寶等物今義:籌劃并管理;泛指計劃和組織。3.齊楚之精英古義:指金玉珠寶等物今義:精華;出類拔萃的人。4.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古義:可惜今義:憐憫,同情。四、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斷句。)譯文:滅掉六國的人,其實是六國自己,并不是秦國;滅掉秦國的人是秦統(tǒng)治者本身,并不是天下的人民。2.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判斷句。)譯文:一個人的心思,也就是千萬人的心思啊。3.戍卒叫,函谷舉。(被動句。)譯文:戍邊的士兵首先起義,(接著)函谷關(guān)被攻占。4.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狀語后置句,“于南畝之農(nóng)夫多”。)譯文:使承擔(dān)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野里勞作的農(nóng)夫還多。5.秦人不暇自哀。(賓語前置句,“哀自”。)譯文:秦國的統(tǒng)治者來不及為自己哀嘆(或哀嘆自己)。五、翻譯下面語句。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fù)道行空,不霽何虹?譯文:長橋橫臥在水面上,沒有云彩,怎么出現(xiàn)了蛟龍?樓閣之間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過天晴,怎出現(xiàn)了彩虹?(采分點:龍、虹)2.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譯文:燕趙收藏的奇珍,韓魏聚斂的金玉,齊楚保存的瑰寶,是(他們)經(jīng)過了多少代,大肆搜刮民膏而來,堆積如山。(采分點:收藏、經(jīng)營、精英)3.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譯文:唉!假使六國能夠各自愛惜它們的百姓,那么(六國)足以抵抗秦國;假使秦又能夠愛惜六國的百姓,那么(秦)可以傳遞三世乃至萬世而作君王,誰能夠滅了它呢?(采分點:使、愛、族滅)六、古代文化常識積累。1.妃嬪媵嬙:“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嬪(pín)”“嬙(qiánɡ)”:都是古代宮廷中一種女官,實際是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ɡ)”,古代統(tǒng)治階級嫁女時隨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為嬪、嬙。2.錙銖:古代重量單位,一錙等于六銖,一銖約等于后來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六國論》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1.已eq\b\lc\{\rc\(\a\vs4\al\co1(①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已經(jīng),②學(xué)不可以已停止,③劍斬虞常已完畢,完了,④可以已大風(fēng)、攣踠、瘺、癘治愈,⑤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已而,然后))3.暴eq\b\lc\{\rc\(\a\vs4\al\co1(①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暴露,冒著,②暴秦之欲無厭強暴的,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突然,④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急躁,暴躁,⑤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曬))4.事eq\b\lc\{\rc\(\a\vs4\al\co1(①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侍奉,禮待,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事物,③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特指戰(zhàn)事))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2.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名詞作狀語,按道理、從道理上講)3.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之后)4.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6.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戰(zhàn)果,大的戰(zhàn)果)7.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1.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古義:那實際上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多含轉(zhuǎn)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義:泛指祖輩和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古義:這樣以后今義:連詞,表示一件事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4.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古義:智謀和力量今義: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