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5年浙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5年浙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5年浙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5年浙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浙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522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齊桓公稱霸的有利條件有()①齊國是東方大國;擁有山海漁鹽之利②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

③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壯大自己的勢力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2、央視《探索?發現》制作了一期節目,講述了我國古代一位傳奇僧人的故事,主人公從長安出發,歷經艱險,到達天竺。這位傳奇人物()A.張騫B.玄奘C.鑒真D.鄭和3、【題文】隋朝大運河的中心是()A.長安B.洛陽C.涿郡D.余杭4、【題文】神話小說《西游記》描寫了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其中“唐僧”的人物原型是A.張騫B.玄奘C.鑒真D.鄭和5、課本劇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但不應背離史實.下面是某班同學編演的秦朝歷史劇的相關情節,其中符合史實的是()A.農民繳稅時用不同容量的“斗”B.讀書人在太學攻讀儒家經典C.各地官員均用大篆寫告示D.商人攜帶圓形方孔錢前往南海郡經商6、“百日維新”失敗的客觀原因主要是()A.袁世凱的告密B.光緒帝被囚禁C.頑固勢力強大D.帝國主義的破壞7、某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文學專題時,進行了如下歸納整理,其中錯誤的一項是()A.唐朝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B.宋代詞人蘇軾、辛棄疾的詞豪邁奔放C.元曲作家關漢卿的《竇娥冤》是不朽名著D.清朝吳承恩創作的《西游記》,是一部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8、商湯滅夏后,商朝很快強大起來的原因不包括()A.商湯很有才干B.任用賢才C.發展生產D.遷都到殷9、如圖是一位同學設計的“中國朝代更迭示意圖”的片段。其中“?”處應為()A.西晉B.隋朝C.宋朝D.元朝評卷人得分二、多選題(共9題,共18分)10、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經歷是:()A.在“瓷都”景德鎮購買精美的瓷器B.聽說鄰居的兒子在進士科考試中,考中了第一名。C.在熱鬧的“瓦子”里擺攤賣貨,還能欣賞到藝人們的精彩表演D.經常聽到人們吟誦杜甫的詩句11、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這有利于()A.營造濃厚的讀書風氣B.加強國防事業C.促進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D.造就科技發達的局面12、下列內容能體現出西晉的歷史狀況有()A.篡權建立的封建王朝B.短期的統一C.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D.被農民起義推翻13、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主要是對下面哪個人物的尊敬()A.黃帝B.炎帝C.蚩尤D.大禹14、下列語句中,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C.“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D.“蘇湖熟,天下足。”15、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表現有()A.鐵農具的使用與普及B.牛耕的使用與推廣C.地主和農民兩個階級的產生D.諸侯國紛紛變法圖強16、下列農作物最早是由我國勞動人民種植的()A.小麥B.水稻C.玉米D.粟17、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表現有()A.鐵農具的使用與普及B.牛耕的使用與推廣C.地主和農民兩個階級的產生D.諸侯國紛紛變法圖強18、商鞅變法的措施中,體現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是()A.國家承認土地買賣,允許自由買賣B.獎勵耕織C.獎勵軍功D.建立縣制評卷人得分三、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9、春秋晚期的______,是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認為治理國家要順其自然,“______”。20、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是____;秦統一后修建的水利工程是____。21、唐朝詩人李白享有“詩仙”的美譽。______(判斷對錯)22、賈思勰的《______》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巨著。23、公元前______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______,這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其管轄的范圍包括今______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東漢時,______經營西域三十多年。評卷人得分四、判斷題(共2題,共18分)24、北魏酈道元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內容完整的農書。()25、秦朝和商朝共同滅亡的原因是因為暴政。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五、識圖題(共2題,共6分)26、根據下列材料和圖片;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1)圖一反映的史實發生在哪一天?(具體到年月日)有何重要意義?

(2)圖二是哪一時期取得的重要成就?請列舉該時期所取得的其它重要成就。(至少兩例)

材料二。

(3)材料二反映了從1953年開始我國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該事件何時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怎樣的發展階段?

材料三。

(4)材料三中的現象是什么時期出現的產物?出現該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可以給我們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哪些重要的啟示?

27、在歷史學習中,通過對歷史現象之間聯系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清晰地認識歷史,發現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請看下列兩幅圖,它們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大變革時代”中出現的歷史現象;

(1)你能將下列關于它們之間聯系的相關說明,按照你發現的歷史規律排列嗎?(請將英文代號填寫在相應數字序列后)A、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田地變成私田出租。B、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C、各國掀起變運動。D、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E、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排序: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2)圖二中,商鞅舌戰對象代表的是哪個階級?你認為商鞅變法中哪些內容會損害這些“守舊群臣”的利益?(3)你怎樣來認識商鞅變法的重要意義?評卷人得分六、材料題(共2題,共6分)28、從圖一到圖三;諸候對周天子的態度有什么變化?

29、對外交往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能促進民族和諧,使國家穩定統一。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朝有這樣一條路,沿著這條路,東方的絲織品及冶鐵等技術相繼傳至歐洲,西方的汗血馬、音樂等也紛紛東來。——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寫出材料一中的“這條路”的名稱。這條道路的開辟得益于哪一事件?

材料二唐朝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由于開放,各族人民你來我往,有的還聯姻結親,奏響民族交融的和諧樂章;由于開放,各國使節紛紛來華,中國民間使者有的東渡,有的西行,譜寫了中外交流的美好篇章。——《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川教版)(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試舉唐朝民族交往或中外交流的史實1至2例。并說說開放的政策帶來了哪些積極作用?

材料三明朝中期的中國,是一個綜合實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強國。但中國人沒有恃強凌弱,鄭和下西洋世界公認的和平之旅。28年間,鄭和船隊始終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對外政策,發展與各國的友好關系,在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架起了友誼橋梁,進一步樹立了中國的和平友好形象。——《中國水運》(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遠到達什么地方?材料四乾隆給英王的敕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____(外國)貨物____(進行經濟交流)。”嘉慶帝的上諭說:“天朝富有四海,豈需爾小國些微貨物哉?”——人教版《中國歷史教師用書》(4)結合材料四和所學知識:談談清朝此時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你如何評價清朝的這一政策?

(5)上述材料對你有何啟示?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B【分析】【分析】該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齊國是東方大國,擁有山海漁鹽之利,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壯大自己的勢力。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故選B。

【點評】考查齊桓公稱霸的有利條件2、B【分析】由題干關鍵詞“僧人;天竺”依據所學;貞觀年間,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歷時17年,帶回大量佛學經典,并以沿途經歷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是我國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為中印中友好往來作出了杰出貢獻。可知,題干中的這位傳奇人物是玄奘。

故選:B。

本題以我國古代一位傳奇僧人的故事為切入點;考查玄奘西行。

本題以玄奘西行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析】B3、B【分析】【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隋朝大運河的中心。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洛陽通過廣通渠通往長安。故答案選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冊?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繁盛一時的隋朝【解析】【答案】B4、B【分析】【解析】

試題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唐太宗時期高僧玄奘;為求取佛經精義,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歷盡九死一生,促進了中國與天竺的經濟文化交流,所以選B

考點: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繁榮與開放的社會·對外友好往來【解析】【答案】B5、D【分析】A.秦朝統一的度量衡;故錯誤.

B.太學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故錯誤.

C.秦統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故錯誤.

D.秦朝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故正確.

故選D.

本題考查的是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的是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屬基礎題.【解析】D6、C【分析】據所學知;“百日維新”失敗的客觀原因主要是頑固勢力強大,戊戌變法的失敗也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故選C.

本題考查“百日維新”失敗的客觀原因;知道其客觀原因是頑固勢力強大.

掌握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其影響.【解析】C7、D【分析】本題考查我國的古典文學。明朝中期的《西游記》,是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話小說。這部小說是吳承恩根據民間流傳的唐僧西天取經故事創作的。他通過塑造孫悟空這個形象,歌頌了人民蔑視封建統治、勇于反抗的精神。所以本題的D清朝吳承恩創作的《西游記》是錯誤的,其它三項都是正確的。故選D。【解析】D8、D【分析】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因此后人把商朝又稱為殷朝。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由此可知,遷都到殷不是商湯滅夏后,商朝很快強大起來的原因。

故選:D。

本題以商湯滅夏后;商朝很快強大起來的原因為切入點,考查商朝建立。

本題以商朝建立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析】D9、B【分析】觀察“中國朝代更迭示意圖”的片段可知;其中“?”處應為隋朝。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即隋文帝)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設洛陽為陪都。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

故選:B。

本題以中國朝代更迭示意圖為切入點;考查隋朝的相關知識。

注意識記隋朝建立和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的相關知識。【解析】B二、多選題(共9題,共18分)10、AC【分析】【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宋明文化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A項錯誤,景德鎮被譽名為瓷都是在明代,B項正確,唐代科舉制進一步完善和發展,C帶錯誤,瓦子是宋代出現的,不可能在唐代看到,D項正確,唐代是詩歌繁盛的時代,本題選AC。考點:宋明文化【解析】【答案】AC11、ACD【分析】本題考查宋代的文教事業的發展。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的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早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故選ACD。【解析】ACD12、ABC【分析】略【解析】ABC13、AB【分析】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于黃河流域的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至今,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故選:AB。

本題以“炎黃子孫”為依托;考查的是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的知識。

本題以“炎黃子孫”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傳說中黃帝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解析】AB14、CD【分析】【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察學生對經濟重心南移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A項是文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的情況,B項是開元盛世的情況,C,D反映了宋代南方經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和人民生活的依靠,濟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南方穩定,北方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遷移到南方,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統治者的重視等,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本題選C,D。考點:就江南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答案】CD15、AB【分析】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生產工具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由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的鐵農具和牛耕到戰國時期的進一步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故選AB.

本題主要考查了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

注意準確識記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表現.【解析】【答案】AB16、BD【分析】略。

【解析】BD17、AB【分析】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生產工具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由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的鐵農具和牛耕到戰國時期的進一步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故選AB.

本題主要考查了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

注意準確識記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表現.【解析】AB18、AB【分析】商鞅變法的措施中;體現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是國家承認土地買賣,允許自由買賣和獎勵耕織,C屬于軍事領域,D屬于政治領域.

故選AB.

本題考查了商鞅變法.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解析】AB三、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9、老子無為而治【分析】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為“道”;道是沒有形狀;超時空的永久存在,這是一種唯心論思想。老子的學說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的運動著,有無、難易、高低、貴賤、剛柔,說明對立的東西是相互轉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斷變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反對采用嚴刑峻法,對后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響。戰國時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莊子,認為治理國家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

故答案為:

老子;無為而治。

本題主要考查了老子和莊子思想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老子和莊子思想的有關內容。【解析】老子無為而治20、略

【分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水利工程掌握情況,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秦統一東南、嶺南后,未開發那里的經濟,興修了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所以應填都江堰、靈渠。考點:人教新課標版七年級上冊·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大變革的時代;人教新課標版七年級上冊·統一國家的建立·秦王掃六合【解析】【答案】都江堰;靈渠。21、略

【分析】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李白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一生寫下了不少謳歌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人們稱他為“詩仙”,他代表作有《早發白帝城》《蜀道難》等。故題干表述正確。

故答案為:√。

本題主要考查李白。唐朝詩人李白享有“詩仙”的美譽。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詩的相關史實。【解析】√22、略

【分析】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學家;著有《齊民要術》,《齊民要術》是北朝時期的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書中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為:齊民要術。

本題考查賈思勰的貢獻。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藝術成就。【解析】齊民要術23、略

【分析】張騫通西域后;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設立.這標志著西域(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權的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管轄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班超是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甘于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班超經營西域三十年,使東漢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得以繼續和發展,捍衛了“絲綢之路”,鞏固了我國西部邊疆,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與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故答案為:

60;西域都護;新疆;班超.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本題以經營西域為依托,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解析】60;西域都護;新疆;班超四、判斷題(共2題,共18分)24、×【分析】本題考查《齊民要術》。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他寫了《齊民要術》一書,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累積的生產經驗,介紹了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要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還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提出多種經營商品生產的寶貴思想。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本題是錯誤的。故選F。【解析】F25、√【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商紂是商朝最后一個王,他修筑豪華宮殿,制作炮烙之刑,鎮壓人民,商朝的暴政,導致了商朝的滅亡。秦始皇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大興土木。焚書坑儒,禁錮人們的思想;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農民被征發修筑長城、宮殿、馳道、建陵墓;其刑法極其嚴酷。秦的暴政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秦朝滅亡。秦朝和商朝共同滅亡的原因是因為暴政。故題干表述正確。

故答案為:√。

本題主要考查秦朝和商朝滅亡的共同原因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秦朝和商朝滅亡的共同原因的相關史實。【解析】√五、識圖題(共2題,共6分)26、略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的成立及重要意義.(2)本題主要考查一五計劃取得的重要成就.(3)本題主要考查三大改造.(4)本題主要考查大躍進時期、該現象的根本原因及給我們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重要的啟示.本題以圖片為依托,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新中國的成立、三大改造、大躍進運動和一五計劃等.【解析】1949年10月1日27、略

【分析】(1)本題考查春秋以來的土地制度。結合所學可知先后順序是:春秋以來,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田地變成私田并出租,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到了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①B②A③D④E⑤C。

(2)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圖二中的舊群臣就是奴隸主貴族;變法規定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所以損害了“守舊群臣”的利益。(3)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意義。結合教材所學知識得知,商鞅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了,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解析】(1)排序:①B②A③D④E⑤C。(2)奴隸主貴族(階級);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3)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六、材料題(共2題,共6分)28、(1)仔細觀察圖一結構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圖中人物自上而下分別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利,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西周分封制的實行,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周的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2)仔細觀察圖片可知;圖二所反映的這一時期是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權衰落,周天子逐漸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政治權威,為了爭奪地盤,取得號令諸侯的霸權,諸侯國之間多次發生激戰。出現了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五大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3)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三中三個方框對應的三個戰役A長平之戰;B馬陵之戰和C桂陵之戰觀察圖二、圖三,與春秋時期相比,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數量越來越少,晉國不復存在,出現了韓趙魏三國。

(4)從圖一到圖三;諸候對周天子的態度服從周天子命令到諸侯爭霸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春秋時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

故答案為:

(1)分封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周的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2)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

(3)A長平之戰;B馬陵之戰和C桂陵之戰;諸侯國數量越來越少;晉國不復存在,出現了韓趙魏三國。

(4)服從周天子命令到諸侯爭霸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分析】

本題以題干圖片為依托;考查分封制;諸侯爭霸和戰國爭雄。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分封制、諸侯爭霸和戰國爭雄的相關知識。【解析】【小題1】(1)仔細觀察圖一結構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圖中人物自上而下分別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利,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西周分封制的實行,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周的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2)仔細觀察圖片可知;圖二所反映的這一時期是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權衰落,周天子逐漸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政治權威,為了爭奪地盤,取得號令諸侯的霸權,諸侯國之間多次發生激戰。出現了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五大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3)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三中三個方框對應的三個戰役A長平之戰;B馬陵之戰和C桂陵之戰觀察圖二、圖三,與春秋時期相比,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數量越來越少,晉國不復存在,出現了韓趙魏三國。

(4)從圖一到圖三;諸候對周天子的態度服從周天子命令到諸侯爭霸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春秋時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

故答案為:

(1)分封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周的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2)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

(3)A長平之戰;B馬陵之戰和C桂陵之戰;諸侯國數量越來越少;晉國不復存在,出現了韓趙魏三國。

(4)服從周天子命令到諸侯爭霸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小題2】【小題3】【小題4】29、略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一中的“漢朝有這樣一條路、東方的絲織品及冶鐵等技術相繼傳至歐洲”可以判斷“這條路”是絲綢之路,道路的開辟得益于張騫出使西域。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當時貫穿東西的交通線,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中國精美的絲綢是這條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因此稱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2)本題主要考查唐朝對外開放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