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外研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東漢訓詁書《釋名》將道路解釋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此材料說明A.道路是由人踐踏而成B.道路是鋪設而成的C.道路是自然形成的D.道路與“蹈”“露”是互通的2、16世紀中后期;西班牙開通了在菲律賓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大帆船貿易(見下圖)。由于該貿易的貨物主要以中國的生絲和絲綢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國船"。馬尼拉大帆船貿易。

A.推動中國與美洲之間的自由貿易往來B.是早期全球貿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C.致使西班牙完全壟斷了對中國的貿易D.促使世界貿易中心從歐洲轉移到亞洲3、史載;北宋時期知州劉彝規劃并修建了贛州城區的街道,同時建成了兩個走向形似篆體的“?!薄皦邸倍值呐潘傻老到y,故名福壽溝(見圖),贛州從此免受水患。劉彝的舉措。

A.完善了贛州城市布局B.便利了城鄉之間聯系C.加強了城市經濟職能D.有利于城市安全發展4、16世紀,秘魯商人將白銀運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大部分白銀被用來換取亞洲商品。馬尼拉大帆船從阿卡晉爾科出發將白銀運到菲賓,而菲律賓匯集了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鈣蘭的肉桂等。據此可推知,當時()A.亞洲各國主導國際貿易發展B.太平洋沿岸是世界市場中心C.自由貿易原則得到普遍運用D.西班牙對亞洲貿易逆差嚴重5、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帶領人民自力更生,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與1949年相比,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倍多。這一成就()A.徹底擺脫了西方的經濟封鎖B.實現了我國糧食的自給自足C.提高了食品安全的監管水平D.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物種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以下關于番茄傳播的史實正確的是()A.十六世紀末作為食用作物在歐洲推廣B.最早由葡萄牙人從南美洲帶回到歐洲C.十八世紀末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傳回美洲D.明朝萬歷年間作為食用蔬菜在中國廣泛種植7、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八十周年紀念日,國家公祭網為此舉行了第四次網絡公祭儀式,千萬人在此祭奠遇難者,祈愿和平。該網站設七種語言,能幫助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這表明互聯網()A.改變人們的價值觀B.增加了信息傳遞的廣度C.改變歷史研究方式D.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8、宋代的大型煤礦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其產品被大量運往都城供居民采暖;文獻記載,當時的煤炭開采不再局限于地表,而逐漸深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復雜的設備和工作流程,這在當時的世界上絕無僅有。據此可推知,宋代采煤業的發展()A.助推了城市生活發展B.催生了新型雇傭關系C.帶來了工業能源革命D.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9、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_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10分)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咖啡世界史》(二)

杜君立。

16世紀到17世紀是荷蘭的世紀;剛剛誕生的荷蘭共和國依靠無可匹敵的海上戰爭力量和運輸能力,成為橫行全球的世界強國。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公司,在搶奪世界貿易的同時,也不斷將新的征服地變成荷蘭的殖民地。昂貴的咖啡無疑是最為誘人的商品,剛開始,荷蘭人費盡周折,也只能從也門官府那里買到少量咖啡??Х鹊睦麧檶嵲谑翘?,他們便像復制中國瓷器一樣,也想能自己生產咖啡,從而打破也門的壟斷。經過周密的策劃,荷蘭人終于將咖啡苗和種子偷運出摩卡,這些咖啡樹苗和種子在荷蘭的溫室中生根,結果獲得成功,咖啡這種稀有物種從此開始了走向全球的步伐。隨著殖民勢力的擴張,咖啡被荷蘭殖民者擴散到印度洋沿岸的馬拉巴和巴達維亞(即今天印尼雅加達)。18世紀20年代,荷蘭人又將咖啡帶到美洲。從巴西;哥倫比亞、法屬圭亞那到牙買加、夏威夷,咖啡迅速成為當地的主要作物。

實際上;咖啡進入歐洲的時間還要更早一些,這里也有一個神奇的故事。1570年,土耳其軍隊圍攻維也納,最后以失敗而告終。土耳其人撤走時,遺落了一口袋咖啡豆。一個波蘭人就用這袋咖啡,在維也納開了歐洲第一家咖啡店。此后不久,意大利也刮起咖啡之風,不過當時人們稱之為“伊斯蘭酒”。與阿拉伯人初次邂逅咖啡時相仿,保守的天主教教士們認為咖啡是“魔鬼的飲料”,建議教皇克萊門八世禁止這種來自異教徒的飲料。但教皇并沒有同意,他品嘗后認為味道不錯,并欣然為咖啡舉行了隆重的洗禮。從此以后,咖啡在歐洲就正式登堂入室。隨著荷蘭咖啡大量流向市場,咖啡實現了徹底的歐洲化。

17世紀到18世紀的英國;恰逢工業革命風起云涌之際,城市化浪潮不可阻擋,咖啡的出現恰逢其時,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館很快就成為城市文化的典型象征,“咖啡館是公民的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的約翰·霍頓宣稱,咖啡館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咖啡館給各色人等提供社交場合,富人和窮人;有學問的和沒有學問的人,都在這里會面;它促進了藝術、商業和其他各種知識的發展”,“咖啡館與大學一起,共同促進了有益知識的增進”。

倫敦著名的“羅杰咖啡館”毗鄰商業中心和證券交易所;因此常常成為很多商人聚集休閑的場所,在這里可以得到很多在交易所內無法取得的情報,咖啡館猶如非正式的交易所。在此后的兩個世紀中,咖啡館作為一種文化力量,對英國的社交形態以及政治和商業活動都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今天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就起源于一家名為約翰遜的咖啡館,而世界最大的保險商——倫敦羅依德公司同樣從咖啡館起家。

作為一種新事物;咖啡館的出現催生了一種基于聊天;討論、聚會和娛樂的社交新風尚。不僅是銀行債券、股票交易、商業信息、新聞傳媒等行業依賴于此,其他如作家、演員、劇作家、詩人、哲學家、文藝批評家、藝術家和科學家也都趨之若鶩。從草根到精英,英雄不問出處,形形色色的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這與現代互聯網頗有幾分相似。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說這話的巴爾扎克一生喝了5萬杯咖啡,對他來說,幾乎沒有咖啡就不能工作。他曾經作過這樣的比喻:“咖啡像引擎開動一樣推動了我持續不斷地進行寫作。”

(1)荷蘭人想方設法獲取咖啡種子并培育咖啡;是因為。

A.強大的海上戰爭力量。

B.無可匹敵的運輸能力。

C.擁有最大東印度公司。

D.受咖啡豐厚利潤誘惑。

(2)1570年;土耳其軍隊圍攻維也納,最后以失敗而告終。土耳其人撤走時,遺落了一口袋咖啡豆。一個波蘭人就用這袋咖啡,在維也納開了歐洲第一家咖啡店。關于咖啡進入歐洲的這一故事。

A.完全符合史實。

B.需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

C.完全不可相信。

D.屬于一手史料;價值較高。

(3)咖啡在歐洲開始正式得到認可;主要得益于。

A.天主教會的支持。

B.咖啡產量大幅提高。

C.巴爾扎克的推薦。

D.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4)在英國;咖啡館成為城市文化典型象征是在。

A.宗教改革時期。

B.工業革命時期。

C.文藝復興時期。

D.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5)咖啡館作為一種文化力量;對英國的社交形態以及政治和商業活動都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下列關于咖啡館的影響,說法不正確的是。

A.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B.催生了聊天;聚會的社交新風尚。

C.促進經濟;文化等信息的交流。

D.直接推動了英國政治體制的改革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7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國內經濟活動日趨活躍,對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問題日益成為難題。英國從中世紀晚期開始重視道路的維護和管理工作,根據法律,由教區的住戶每年義務工作6天,或提供代理人服務。1663年議會通過了第一個收費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稅的法令,此項稅收款必須專用于道路工程。進入18世紀以后,道路管理方式逐漸按商業化的方式運作,由信托公司負責道路的經營管理和維修養護。在1760—1774年間,議會通過了不下于452項有關道路建筑及其保養的法令。道路系統的完善對于商品運輸能力;商品流通速度以及商業效率和擴張力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摘編自張衛良《工業革命前英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材料二在1949年前后;以毛澤東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對交通工作的重要性有著清醒的認識。1950年至1957年間,鐵道部在蘇聯專家幫助下建立了相應的管理體制。全國交通業的統籌發展初步實現了合理的產業布局,交通業超額完成了“一五”計劃規定的運輸任務,投資回報率較高。新中國成立初期交通發展戰略取得顯著效果,初步改善了我國交通業的結構與布局,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需求,并留下了許多成功的經驗。

——肜新春《新中國成立初期交通發展戰略的演進與績效》(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近代交通運輸業管理上的變化,并說明英國近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對工業革命爆發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初期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原因。綜合上述兩則材料談談你對發展交通運輸業的認識。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4題,共8分)13、(中外文明交往)

材料一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與漢朝交往的主要路線示意圖。

材料二18世紀全球白銀流通路線示意圖。

材料三19世紀后期英國海外貿易示意圖。

根據材料,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信息有關聯;主題合理、明確;闡述有史實依據,表述清晰。)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1中國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圖2中國近代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模式。

比較圖1和圖2,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漢代以來引進中國的重要作物時空表。

。作物。

引進的時間。

首先引種的地區。

原產地。

苜蓿;葡萄、安石榴、胡桃、胡豆、胡瓜、胡麻、胡蔥、胡蘿卜。

公元前2世紀(漢代)

西北地區。

中亞;西亞。

胡椒。

漢晉南北朝。

西北;華南。

印度;緬甸。

亞洲棉。

3—5世紀。

地區不詳。

北方和南方邊界地區。

早熟稻。

11世紀(宋代)

福建。

印度。

高粱。

12—13世紀。

臺灣;四川。

中亞。

辣椒。

16世紀(明代)

臺灣;廣東、貴州。

美洲。

甜薯。

16世紀。

福建;云南。

美洲。

煙草。

16世紀。

福建。

美洲。

玉米。

16世紀。

福建;浙江。

美洲。

花生。

16世紀。

廣東;福建。

美洲。

番茄。

明代。

地區不詳。

南美洲。

番瓜。

明代。

地區不詳。

美洲。

馬鈴薯。

17世紀。

福建。

美洲。

美洲棉。

19世紀后期。

黃河流域。

美洲。

——摘編自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根據材料信息,從任一個角度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部分)

--據張京祥《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等整理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2題,共14分)17、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8、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A【分析】【詳解】

“蹈”為踐蹈,“露”為顯露,據材料“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可知,道路是因人的踐踏而形成的,A項正確,C項排除;B項“鋪設”在材料中無從體現,題干解釋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排除;D項未能正確理解題干,題干解釋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并非強調道路和“蹈”“露”之間的關系,排除。2、B【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屬于早期全球貿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亞洲和美洲之間的經濟往來,B項正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是菲律賓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的大帆船貿易,不是中國與美洲之間的自由貿易往來,排除A項;C項中“完全”說法錯誤,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中心逐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D項。故選B項。

【點睛】3、A【分析】【詳解】

根據“同時建成了兩個走向形似篆體的故名福壽溝(見圖),贛州從此免受水患?!笨傻贸觯ㄟ^重新規劃,使城市更加合理,完善了贛州城市布局,A項正確;材料與鄉村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經濟功能的加強,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城市安全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4、D【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馬尼拉大帆船從阿卡晉爾科出發將白銀運到菲賓,而菲律賓匯集了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鈣蘭的肉桂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的推動下,亞洲市場與美洲市場之間有貿易的交流,中國的瓷器、絲綢、地毯等亞洲的商品在美洲大受歡迎,使得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亞洲,而當時的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西班牙對亞洲貿易逆差嚴重,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美洲與亞洲之間的貿易,“主導”表述錯誤,排除A項;此時世界的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排除B項;自由貿易是工業革命時期自由主義思想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5、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糧食產量增長較快,有利于解決民眾的溫飽問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項正確;材料只講了我國農業糧食產量的增長問題,并不涉及對外交往等方面的內容,排除A項;由于缺乏其他數據的對比支撐,且根據2019年《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指出,中國已實現谷物供應基本自給。排除B項;材料只提到了糧食產量的增加,沒有涉及監管水平的高低,排除C項。故選D項。6、C【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末歐洲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傳回美洲,C項正確;17世紀作為食用作物在歐洲推廣,排除A項;15-16世紀西班牙人將番茄從美洲帶回歐洲,排除B項;明朝萬歷年間作為藥物和觀賞植物,清朝光緒年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中國廣泛種植,排除D項。故選C項。7、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該網站設七種語言,能幫助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可知,互聯網增加了信息傳遞的廣度,故B正確;材料內容是從互聯網傳播,讓更多國家、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并沒有關于價值觀、歷史研究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描述,故ACD都與材料主旨無關,都排除。8、A【分析】【詳解】

據材料“宋代的大型煤礦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其產品被大量運往都城供居民采暖”可知,宋代的大型煤礦其產品被大量運往都城供居民采暖,助推了城市生活發展,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雇傭關系(或生產關系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煤礦的規模及產品的用途,未涉及工業能源問題,排除C項;材料只是強調煤礦的規模及產品的用途,未涉及自然生態平衡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9、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生產者。故填空生產?!窘馕觥可a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改為二戰。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10分)11、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咖啡的利潤實在是太高;他們便像復制中國瓷器一樣,也想能自己生產咖啡,從而打破也門的壟斷”可知荷蘭人想方設法獲取咖啡種子并培育咖啡,是因為受咖啡豐厚利潤誘惑,故選D。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咖啡進入歐洲的故事并不準確,需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故選B。

(3)材料“他品嘗后認為味道不錯;并欣然為咖啡舉行了隆重的洗禮。從此以后,咖啡在歐洲就正式登堂入室”體現的是天主教會的支持,故選A。

(4)根據材料“17世紀到18世紀的英國;恰逢工業革命風起云涌之際,城市化浪潮不可阻擋”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處于工業革命階段,故選B。

(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的政治體制變革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發展,并非是咖啡的推動,因此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解析】(1)D(2)B(3)A(4)B(5)D12、略

【分析】【詳解】

(1)變化;根據材料“由教區的住戶每年義務工作6天,或提供代理人服務”“道路上征收通行稅的法令”可得出從住戶義務工作或提供代理人服務到征收通行費;根據材料“道路管理方式逐漸按商業化的方式運作,由信托公司負責道路的經營管理和維修養護”可得出逐步商業化,由信托公司負責;根據材料“議會通過了不下于452項有關道路建筑及其保養的法令”可得出逐步加強相關法律法令的制定。影響,根據材料“道路系統的完善對于商品運輸能力;商品流通速度以及商業效率和擴張力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可得出道路系統的完善有利于原料、商品運輸能力,加快了商品、勞動力、技術、資本等的流動,從而促進國內消費市場的拓展。

(2)原因,根據材料“以毛澤東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對交通工作的重要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可得出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根據材料“鐵道部在蘇聯專家幫助下建立了相應的管理體制”可得出“一邊倒”政策和蘇聯的幫助;根據材料“完成了‘一五’計劃規定的運輸任務”可得出“一五計劃”政策的指導;結合所學可知,這時期新中國的成立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都有利于推動新中國初期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認識,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交通運輸系統的完善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有利于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和政府應高度重視交通運輸業的建設和完善,并且立法的手段能有力促進交通發展等從政治、經濟、政府、立法等方面分析回答。【解析】(1)變化:①從住戶義務工作或提供代理人服務到征收通行費;②逐步商業化;由信托公司負責;③逐步加強相關法律法令的制定。

影響:有利于原料運輸;提高了商品運輸能力;促進國內消費市場的拓展;加快了勞動力的流動;促進資本的流動;推動技術流動性增強。(任意答4點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2)原因:新中國的建立(或者答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或人民政府)的重視;“一邊倒”政策和蘇聯的幫助;“一五計劃”政策的指導(或者答計劃經濟逐步建立;國家政策指導);新中國初期三年經濟的恢復和“一五計劃”的推動;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精神等。

認識:政府應在交通運輸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立法的手段能有力促進交通發展;交通運輸的發展是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交通建設要注重地區協調統籌發展;中國交通業的迅速發展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五、論述題(共4題,共8分)13、略

【分析】【詳解】

信息一:根據材料一可以得出信息;2世紀,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信息二:根據材料二可以得出;18世紀,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主題:根據以上兩則信息可以得出主題;古代中國手工業品享譽世界。

闡述:根據所學知識,列舉中國古代手工業產品的消費情況。如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廣受歡迎和贊譽。根據不同時期,列舉當時中國手工產品在世界范圍內暢銷。如西漢時期,中國絲綢暢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后世稱為“絲綢之路”。明清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絲綢、瓷器和茶葉大量外銷。由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銀通過歐洲探險家開辟的海上商路源源不斷輸入中國。一方面,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繁榮,促進長途、大額貿易的發展,以及商業資本的集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球性貿易網絡的延展,甚至間接推動美洲、日本白銀礦產的開發。享譽世界的中國古代手工業品,成為中外文明交往的載體和象征。【解析】示例:信息一:2世紀;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信息二:18世紀;白銀大量流入中國。

主題:古代中國手工業品享譽世界.

闡述: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廣受歡迎和贊譽。西漢時期,中國絲綢暢銷亞洲、歐洲,為中國獲得“絲國”的譽稱,運送絲綢產品的商路被后世稱為“絲綢之路”。明清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絲綢、瓷器和茶葉大量外銷。由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銀通過歐洲探險家開辟的海上商路源源不斷輸入中國。一方面,促進中國商品經濟繁榮,促進長途、大額貿易的發展,以及商業資本的集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球性貿易網絡的延展,甚至間接推動美洲、日本白銀礦產的開發。享譽世界的中國古代手工業品,成為中外文明交往的載體和象征。

其他可參考的主題。

(1)古代中國在東西方文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2)18世紀至19世紀后期;英國取代中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

(3)伴隨生產力的進步世界文明交往日益加強。

(4)遠距離商貿活動促進物種交流與傳播。

(5)絲綢之路密切了沿途各國各民族之間的關系。

(6)海上商路的重要性逐漸凸顯14、略

【分析】【詳解】

本題是開放性試題。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中國古代、近代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化進程。因此在閱讀材料后可對二者進行比較得出中國古代城市與近代城市功能不同這一觀點。論述時可概括得出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軍事功能,圖1主要有衙署、武廟、軍營、城墻、護城河等。近代城市主要是經濟生活功能,圖2主要有工業居住混合區、商埠區與居民生活的老城區和新市區。最后得出結論:隨著歷史的發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它觀點言之有理亦可?!窘馕觥渴纠?。

觀點:中國古代城市與近代城市功能不同。

說明:①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軍事功能;圖1主要有衙署;武廟、軍營、城墻、護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是經濟生活功能,圖2主要有工業居住混合區、商埠區與居民生活的老城區和新市區。

結論:隨著歷史的發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示例二。

觀點:中國古代城市與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

說明:①古代城市主要體現統治(鎮壓)性與秩序性。圖1主要有官署;武廟、軍營、城墻與護城河;體現了統治力與鎮壓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則體現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體現商業化與世俗化。圖2有很大的商埠區,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業中心的老城區與新市區,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業居住混合區,主要體現了城市濃郁的近代商業氣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點。

結論:隨著歷史的發展;古近代城建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示例三。

觀點:中國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

說明:①古代城市文化體現單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圖1設有城墻;體現出集權政治下保守封閉的“圍墻”文化;建有神廟,體現神權與皇權的結合;深溝高墻,布兵重重,注重防衛,體現專制政治的鎮壓力。皆為單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②近代城市體現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來越強化。圖2既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老城區,又有引入西方工業的工業居住混合區,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區,并修有西式鐵路,大量地引入西方近代工業文明,城市由封閉走向開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舉。

結論:隨著歷史的發展;古近代城市文化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示例四。

觀點:中國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交通條件不同。

說明:①中國古代;由于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低,交通依賴自然條件,城市主要依靠河運與陸上驛道(官道)。②進入近代,由于西方科技和工業文明引入,城市交通除傳統的河運外,越來越依靠走電車;汽車的馬路與走火車的鐵路。

結論:隨著歷史的發展,古近代城市交通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5、略

【分析】【詳解】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從試題提供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發現歷史問題,進而結合所學知識對所發現問題進行闡釋,論證的能力,要求考生能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并能對其作出正確解釋。本題所提供的表格涵蓋了漢代以來引進中國的重要作物的種類,原產地和傳入的時間等信息。根據首先引種的地區,可擬定論題: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方。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述,可知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區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是因為在宋代之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南方的經濟發展較快,人口較多,人地矛盾突出,對高產新物種的需求動力較大;其次是中國古代之對外貿易和交流的港口大多集中在南方區,外來作物大都首先登陸南方;還有就是南方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比較優越,適合新物種的種植與推廣??傊?,正是因為南方地區的不斷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優越才使引進作物首種主要在南方。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據表格中的其他信息擬定論題,如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動外來作物傳入中國;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的交流。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密切(經濟、地理知識、交通、技術等原因)等等,結合相關史實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窘馕觥空擃}: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地區主要集中在南方。

中國古代引進作物的首種區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是因為:首先在宋代之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南方的經濟發展較快,人口較多,人地矛盾突出,對高產新物種的需求動力較大;其次是中國古代之對外貿易和交流的港口大多集中在南方區,外來作物大都首先登陸南方;還有就是南方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比較優越,適合新物種的種植與推廣。

總之;正是因為南方地區的不斷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優越才使引進作物首種主要在南方。

論題: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動外來作物傳入中國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都是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從漢代開通絲綢之路開始;中外之間就進行著廣泛的交流,范圍囊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從漢代開始西域和西方各國的作物就不斷的傳入中國,如苜蓿、葡萄、安石榴等;唐宋時期,中國不僅有陸上絲綢之路還有比較發達的海上絲綢之路,對外交往和交流的范圍更加廣泛,更是推動了早熟稻等作物傳入中國。

總之;頻繁的中外交流,推動外來作物傳入中國。

其他論題:新航路的開辟推動物種的交流。

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

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密切(經濟、地理知識、交通、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