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含答案)_第1頁
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含答案)_第2頁
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含答案)_第3頁
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含答案)_第4頁
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中小學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測卷七年級歷史(時限:60分鐘滿分:100分)第一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下列各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項的正確或符合題意的答案。)1.語文教材《化石吟》中這樣描述:“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講述那奇幻的神話……”據此判斷,“元謀人牙齒化石”可以向我們講述的是(

)A.史前時期的自然環境 B.該原始人類距今時間C.石器時代的生產狀況 D.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2.下表是大汶口遺址部分墓葬出土的隨葬品情況,材料可以反映的現象是(

)號數隨葬品數量61號只有1件陶鼎和1塊礪石70號兩位成年人合葬,總共只有1把石斧(錢)10號陶器82件,石器4件,玉器2件,象牙器五件等共289件A.商業交換頻繁 B.社會生活奢侈C.性別差異突出 D.貧富分化明顯3.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長1900米,寬1700米,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能夠修建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城市,說明當時良渚(

)A.以原始農耕生活為主 B.統治者組織調動能力強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會階級分化相當明顯4.老師課件中列出了“周王室衰微,列國紛爭”“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諸侯國竟相實行變法改革”“學術思想活躍,百家爭鳴”四個現象。老師授課的題目是(

)A.朝代更替 B.三國鼎立 C.民族交融 D.社會變革5.根據“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的態度和方法。”判斷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B.魚嘴是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壩,將岷江分成了內江和外江C.飛沙堰是分水堤壩與寶瓶口之間長120米的一個滾水壩D.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6.中國空間站的問天實驗艙“問天”之名取自于先秦詩人屈原的長詩《楚辭·天問》;北京冬奧會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的設計靈感源于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均突出中國元素,彰顯了我國源遠流長的(

)A.思想理論 B.政治制度 C.文化底蘊 D.經濟繁榮7.大型油畫再現了宏大的歷史場景,下列選項中與油畫主人公有關聯的是(

)A.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D.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8.漢文帝是西漢初年著名的皇帝,下圖是漢文帝時期發布的幾條詔令,這體現了他的治國理念是(

)二年九月,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十二年三月,歲(每年)勸民種樹。十三年六月,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A.重視農業 B.輕徭薄賦 C.勤儉治國 D.減輕刑罰9.漢武帝時重開西南夷,新設很多郡縣,但仍然保留了當地部族的王、侯等首領。如滇王屬地置為益州郡的同時,重新賜給滇王印信,讓他繼續統治當地。這些措施(

)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 B.源于漢朝固有的制度C.強化了君主專制統治 D.促進了中外友好交流10.畫像磚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重要文物。利用下面兩張畫像磚拓片,可以研究的內容是(

)A.東漢百姓的勞動生活 B.東漢商業經濟的繁榮C.東漢南方地區的開發 D.東漢鹽鐵官營的實施11.電視劇《大漢天子》里“漢武帝宴送張騫”的一場戲中,下列道具不應該出現在場景里的是(

)A.絲綢 B.鐵器 C.玻璃 D.漆器12.“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材料反映的是(

)A.扁鵲總結四診法 B.蔡倫改進造紙工藝C.華佗發明麻沸散 D.鐘繇獨創楷書書法13.七年級某班同學開展主題學習時找到以下素材,據此判斷同學們的學習主題是(

)[人口流入地]:陜西關中、山西一帶、遼寧及河套地區。[文獻記載]:“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匈奴五部,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于西戎”。A.西晉實行移民政策 B.江南地區的開發 C.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D.東晉的建立14.東漢末年以來戰亂頻繁,北方人逃往戰爭較少、相對安定的南方;西晉后期以來,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可以用來說明(

)A.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 B.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原因C.南方比北方自然條件優越 D.人口遷移不利于社會發展15.魏晉南北朝時期,薊城(今北京地區)是塞外各族人民從游牧生活過渡到農耕生活的良好場所,在這里,少數民族與當地漢人一起發展著薊城的歷史。這說明當時薊城(

)A.農業經濟超過了南方 B.成為北方地區貿易中心C.是北方軍事防衛重鎮 D.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區16.李華同學進入“云岡石窟全景漫游”平臺,截圖保存了第20窟佛像的圖片,并做了相關記錄。據此可知其(

)云岡石窟第20窟由于洞窟前立壁的坍塌,第20窟整個佛像顯露在外。露天大佛為釋迦牟尼本尊,高13.7米,面相豐圓,兩耳垂肩,深目高鼻,身著半袒右肩的厚重袈裟,衣紋凸起。作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以其博大、恢宏的氣魄和撼動人心的力度,征服了國內外無數的專家學者以及游人,成為印度犍陀羅藝術東傳中國后最優秀、最典型的巔峰之作。A.原型是北魏改革皇帝孝文帝 B.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斷代史C.是中國史上唯一的皇家石窟 D.是佛教中國化的藝術結晶第二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填空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10分。17.【臨陣倒戈·天下歸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地點)決戰,商軍倒戈,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18.【心懷天下·百家爭鳴】孟子主張實行“”,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還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認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19.【制度建設·千秋偉業】下圖為秦朝形勢圖。秦實現統一后,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____________。該制度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0.【戰火紛飛·三分天下】閱讀文字信息,獲取關鍵詞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學寫出的關鍵詞:曹操南下,不習水性,孫劉聯合,曹操大敗,三分天下。據此可知,他學習的內容是之戰。21.【改革創新·民族交融】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他將都城遷到____,進一步采取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三、綜合回答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3分。22.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原始農業作為農業的第一個歷史形態,它的生產工具以石質和木質為主,廣泛使用砍伐工具,刀耕火種,實行撂荒耕作制,種植業、畜牧業與采集漁獵并存。據現有資料,中國原始農業早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區發生。——百度百科材料二

1955年開始,在位于現在河北石家莊市市莊村發掘出了戰國中、晚期居住遺址,這個遺址屬于中山國或趙國,其中發現農業生產工具四十七件,遺址中又發現有牛、羊、狗、豬、雞、魚的骨骼、雞蛋殼及炭化了的高粱。——摘編自詞典網材料三——摘編自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距今6000年左右中國古代原始農業的兩個代表,(2分)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原始農業的特點。(2分)(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判斷,遺址中發掘的生產工具主要類別是什么?(2分)分析這類生產工具給當時的社會帶來的影響。(2分)(3)材料三中糧食平均畝產量最高的是哪個時期?(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個時期最高的原因。(2分)(4)從以上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歷程中我們可得出什么歷史啟示?(2分)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3小題15分,第24小題14分,共29分。23.分享中華文明智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溯源中華文明的輝煌。根據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

①刻有文字的甲骨

②居延漢簡

③紙本地圖(1)依據材料一、說出中國古代書寫材料的變化。(2分)結合所學,說出書寫材料變化產生的影響。(2分)材料二

①老子

②孔子

③墨子

④韓非子(2)從材料二中任選一位歷史人物,仿照示例進行介紹(示例除外)。示例:韓非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依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其主要思想被收錄在《韓非子》一書中。(4分)材料三

蔡倫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兩者之間的聯系。(3分)材料四

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4)依據材料四、談談你對弘揚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建議。(4分)24.某中學歷史小組開展以秦漢時期歷史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請你參與探究學習活動,并完成以下任務清單。(14分)【任務一:制度的建立與完備】材料一: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圖一所示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制度?這個朝代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此制度對后世所產生的影響?圖二金縷玉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的強大威脅中央權力,為此,漢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4分)【任務二:疆域的統一與拓展】材料二:(2)對比秦漢疆域圖,西漢王朝在西北地區拓展了大片領土。當時西漢王朝設置什么機構來管理地圖中A地區?(2分)該機構的設置有何意義?(2分)【任務三: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材料三: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長安到西域,到中亞,到西亞,再綿延至歐洲。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蘭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間交集共生。——穆濤《漢代的政治豐碑和國家隱痛》(3)根據材料三,請從交流內容方面概括絲綢之路的特點。(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絲綢之路開通的作用。(2分)【任務四:歷史地位與影響的總結】材料四: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造成中華文明這一鮮明個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國歷史上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統”思想的潛移默化,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而秦漢時期正是這種理念完全定型的關鍵階段。——黃樸民《論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2分)答案一、1.B2.D3.B4.D5.D6.C7.D8.A9.A10.A11.C12.B13.C14.B15.D16.D二、17.牧野18.仁政19.郡縣制20.赤壁21.洛陽22.(1)兩個代表:半坡文明遺址(半坡人);河姆渡文明遺址(河姆渡人)(2分)特點:生產工具以石質和木質為主;刀耕火種;種植業、畜牧業與采集漁獵并存;產生時間早。(2分)(2)主要類別:鐵農具(鐵制生產工具、鐵犁、鐵工具等)(2分)影響:推動農業生產的進步;推動生產力發展;是社會大變革的根本原因。(2分)(3)時期:秦漢時期。(1分)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政府重視農業生產,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生產技術的進步;興修水利。(2分)(4)啟示:保持社會穩定;國家統一;注重農業科技發展;推行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2分)23.(1)變化:從龜甲、獸骨到竹簡,再到紙。(2分)影響:有利于促進人類文化的傳播,能夠記錄歷史信息,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2分)(2)老子是道教學派的創始人。主張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萬物都有其對立面,主張“無為而治”。其主要思想收錄在《道德經》。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主張“為政以德”。其思想主要收錄在《論語》。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要選賢治國,提倡節儉。思想主要集中在《墨子》。(介紹一位人物即可)(4分)(3)聯系:造紙術的改進為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3分)(4)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