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終教學質量調研測試語文卷(解析版)_第1頁
江蘇省無錫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終教學質量調研測試語文卷(解析版)_第2頁
江蘇省無錫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終教學質量調研測試語文卷(解析版)_第3頁
江蘇省無錫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終教學質量調研測試語文卷(解析版)_第4頁
江蘇省無錫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終教學質量調研測試語文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無錫市2023年秋學期高三期終教學質量調研測試語文2024.1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卡兩部分,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請將所有答案書寫在答題卡相對應的答題區域內,答在其它區域無效。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出土于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以蜀錦蜀繡為意象的“錦繡之路”,宋代名畫《蜀川勝概圖》、東方蜀派古琴……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開閉幕式上,傳統與現代握手,歷史與今天交融,讓世界看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獨特魅力,也讓人們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蘊。凡樹有根,方能生發;凡水有源,方能奔涌。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等遺址,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四書五經、《史記》《漢書》等古代典籍……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歷史淵源、文明底蘊,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已深深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中。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從“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民為貴”中汲取文化啟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彰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精神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與“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天下觀一脈相承。在古今交融中,中國式現代化成功賡續了古老文明,讓我們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現代化難題時,既能運用人類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運用中華民族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肥沃土壤,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摘編自《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材料二:文化與文明這兩個概念有所不同。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看法是,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文明可經由媒介在不同客體之間相互傳播,而文化則必須由群體內部精神累積方得以產生。梁漱溟先生用廣土眾民、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歷史長久、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重視家族制度、道德氣氛特別重等14個特征,來概括中國傳統文化。他認為這種文化傾向于向內用力,凡事求諸己,強調內省,無論是自身的修養還是社稷的安危,最終都歸到個人德行的培訓上。現在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困境在于其“早熟”,生產未經發展、物質尚不富足之時就進入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期,就已經有眾多的學派洞明世事,進而從物的世界進入人的世界,不注重物的開發而轉向人的內省,這是發育太早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毛澤東主席在新中國初期也曾做過類似表達:“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以文化為內核的文明營建,一定會表現出某種超越性的特征,超越世俗化的物質層面。然而,如果沒有堅實物質基礎和制度支撐,又必然會由于其凌空蹈虛而淪為空談。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以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為突出代表的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這個古老文明始終生生不息、愈挫愈奮,重新煥發生機,開啟一段“逆生長”不老傳奇、創造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個奇跡”的不二法門。正如第三個歷史決議準確概括的那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夠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就在于它既呵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超越,堅持崇高的精神修養和道德追求,又以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實踐力量,克服了單向度依賴“內在超越”傳統必然帶來的軟弱性。它通過偉大社會革命和偉大自我革命的生動實踐,創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社會條件、政治前提、制度基礎和物質條件,創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條件下的高質量精神生活,助力“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早日實現。(摘編自曹東勃《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以蜀錦蜀繡為意象的“錦繡之路”寓意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拓展,與歷史文化傳承密切相關。B.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定可以在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現代化難題時發揮作用。C.梁漱溟認為,中華文化強調凡事求諸己,存在著過早忽略物的開發,而轉向人的內省這一弊端。D.中國式現代化讓人民從貧困走向富裕、以體制保證社會長期穩定,使中華民族走上偉大復興之路。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走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要求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B.從錢穆先生對文明和文化的區分看,青銅器、玉器等出土文物,四書五經等典籍本身就屬于中華文化的構成因素。C.中國古代社會的文明營建以文化為內核,卻缺乏堅實的物質基礎的保障,不免凌空蹈虛,顯現出某種困境。D.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超越是單向度的,其軟弱性需要中國式現代化以偉大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生動實踐來克服。3.下列選項,不適合用來印證材料二中梁漱溟觀點的一項是()A.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雍也》)B.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禮記·大學》)C.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莊子·逍遙游》)D.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墨子·兼愛》)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請分析各有什么作用。5.梁啟超曾如此評價洋務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請結合材料中的觀點,分析洋務運動為什么沒有使中國走上現代化之路。【答案】1.C2.B3.C4.①在材料一中是具體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②在材料二中是引出堅實的物質基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保障的論述。5.①中國有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洋務運動“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說明并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②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比如“民為貴”的理念、“富民為始”的政治理想等,洋務運動“不知民政”,與傳統文化優秀思想相悖。③現代化建設一定要有堅實物質基礎和制度支撐,洋務運動“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物質基礎不充分,制度支撐更無法實現。【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梁漱溟認為”錯,“存在著過早忽略物的開發,而轉向人的內省”并不是梁漱溟的觀點,在文中的表述是“現在看來”。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B.“屬于中華文化的構成因素”錯,原文“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的看法是,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出土文物和典籍”在錢穆先生的看法里應該屬于中華文明。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梁漱溟觀點是:這種文化傾向于向內用力,凡事求諸己,強調內省,無論是自身的修養還是社稷的安危,最終都歸到個人德行的培訓上。A中的克己復禮,B中的修其身,D中的察亂之所自起都指向梁漱溟觀點中的“強調自省”。C是莊子的觀點,認為對事物的用處的認知因人而異,有的東西雖然大卻照樣有用。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①在材料一第三段中,此句是和其他句子構成排比,共同論證此段開頭的觀點句“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已深深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中”的,即具體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②在材料二第三段中,先引用此句,然后用毛主席的話,引出作者觀點,即“然而”后的“如果沒有堅實物質基礎和制度支撐,又必然會由于其凌空蹈虛而淪為空談”,可見此句是引出堅實的物質基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保障的論述。【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拓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歷史淵源、文明底蘊,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中國有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洋務運動“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只關注洋務運動,而忽略了要結合我們的國情,說明并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②材料一“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已深深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中。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從‘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民為貴’中汲取文化啟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現‘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比如“民為貴”的理念、“富民為始”的政治理想等,洋務運動“不知民政”,與傳統文化優秀思想相悖。③材料二“以文化為內核的文明營建,一定會表現出某種超越性的特征,超越世俗化的物質層面。然而,如果沒有堅實物質基礎和制度支撐,又必然會由于其凌空蹈虛而淪為空談”,現代化建設一定要有堅實物質基礎和制度支撐,洋務運動“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過于看重外交而不重視把國家內部治理好,物質基礎不充分,制度支撐更無法實現。(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馬朝陽任曉雯很多年里,馬朝陽反復夢見自己,吮著老冰棍,隨了父親,走出大慶展覽館,去往兒童公園。父親著狗皮帽、杠杠服、大頭鞋,看似正要上工。面皮焦黑,手背卻被勞保手套捂得爽白,白里浮了點點紅,是常年用汽油洗手,染的慢性濕疹。那兩爿紅白的手,交疊在身后,引了馬朝陽,梭行于方亭、長廊、水榭間,“看,油娃雕像。”馬朝陽一撇頭,父親不見了。那是最后一趟父子出游。父親道:“我跟你姆媽決定了,你暑假去上海,尋你阿娘白相。”“白相幾天啊,一個禮拜嗎?”公園門口磕頭機轟響,吞掉父親的回答。馬朝陽的父親排行老二。阿娘反復講,虧欠這個兒子。當年家境困窘,他主動奔赴大興安嶺,又響應油田招工,繼而在那里成家。“你爸當年讀書交關好,十只指拇頭白白長長,像是秀才手。”阿娘住在閘北。屋棚跟稗草似的亂長,弄堂窄到撐不起晾衣竿。偶有一兩只家養雞,從連綿的屋頭頂上撲騰而過。馬朝陽放學亂走一氣,巴望迷路才好。兜兜轉轉,還是到了。推門,上樓,一過道的畚箕、鉛桶、刀砧板、煤球爐、塑料面盆。再爬半截木梯,便是三層閣。一米五的眠床,是大伯家三口睡的。阿娘使用兒童折疊床,床頭正對老虎窗。窗框子兜了半幅油布,刮啦啦風響。地板條浸到雨水,泛了霉色,豁出一道道罅隙。馬朝陽在此打地鋪。聞了馬桶氣味,聽了樓下響動,流淚至后夜。他每天寫信,“爸爸媽媽,你們還在生我氣嗎,我不該舔鐵欄桿。讓我回來吧,用笤帚疙瘩打我一頓。我保證聽話,再不舔了。”沒錢買郵票,一封封折成方塊,攢在書包里。大伯家訂子牛奶。堂兄有時忘喝,有時偷偷倒掉。阿娘拿來一瓶,“小東北,你吃吧,你阿哥不肯吃,放到明天壞脫。”馬朝陽撕了蠟線,揭了紙蓋,嘬掉瓶口凝積的奶油,慢慢喝起來。稍后,大伯母發現了,跌足道:“賊骨頭,鄉下人,滾回你的東北。”將書包校服往外扔。馬朝陽撿起,縮在樓梯旁哭。阿娘下來道:“認個錯去。”“我沒錯。”“真惹他們光火了,你就變成‘小拉茲’,困了馬路上吃西北風。”“死掉拉倒,反正沒人關心。”阿娘甩手一記頭撻,“天天幫你買汰燒,還要哪能關心。親生爺娘關心你呀,把你慣給我。我一把老骨頭了,從早做到晚。”馬朝陽起身,低頭,隨她進屋去。熬到春節,終能回大慶。下火車時,天色已然鐵灰。馬朝陽想起幼年光景,主婦用木材引火,從屋后油坑鏟了石油,哧啦澆在火頭上。一家一戶騰起的炊煙,磕頭機滴落的原油,地面天然氣管道滲漏的氣味。他抽抽鼻頭,淚星子凍住睫毛,掛得眼皮發沉。父親小跑而來,摔住他的胳膊,來回摁捏,“瘦這么多,沒好好吃飯吧。”“上海菜太甜了,還裝在咪咪小的碗盞里。”“嘗過小籠包嗎。”“沒。”父親松開手,“你媽在家燒好了等你,你給我多吃點肉。”馬朝陽跟上他,“你們一道去上海吧。”“我們要上班賺錢養活你。”“那我也不去了。”“不要拎不清,多少人爬都想爬回上海。我們為你好,你長大就曉得了。”“我不曉得。你們不肯讓我回家,還一直逼我講上海話。”父親停了步,用夾生東北話道:“磨磨嘰嘰,跟個老娘們似的。有種把書念好了,給你媽長臉,否則永遠別回來。”年后回上海,阿娘發現馬朝陽性格有變,“小東北學精乖了,悶聲不響的,讀書成績刺剌叫上去。”大伯母道:“書蠹頭,有啥用。一天到夜板了只死人面孔,欠他多還他少似的,以后哪能適應社會。”馬朝陽擠進年級前五,一徑冒尖到高三,考上華東理工。畢業那年,逢到閘北拆遷,大伯母欲將他戶口從大學遷回,操作不及,被凍結了。她道:“就怪你大伯伯良心忒好,白白里養了一老一小,要緊關頭派不上用場。你嘛讀大學,你阿娘嘛,去年翹了辮子,拖到今年多好。一只戶口補償十八萬,兩只三十六萬呢。”馬朝陽輕聲道:“你也沒白養,我爸寄錢給你的。”大伯母假作不聞,逾數月,用賠償款買了新房,悄然搬走,還停掉尋呼機。馬朝陽找到工作,戶口滯留在人才市場。父親南下,吵了幾回架,說服老三。三伯母讓寫保證書,“我,馬朝陽,暫將戶口掛到馬尚武家,馬尚武家的房產與我無關。”按了手印。三伯道:“陽陽真想做上海人,還要自己買房的,免得討不著老婆。”父親道:“肯定會買,我們不缺鈔票。”三伯母脧了他身上半黃不白的平布襯衫,道:“那是,阿哥捧牢一只鐵飯碗,我們下崗工人沒法比。”回東北前,父親想看馬朝陽住處。馬朝陽弗肯,“張江高科蠻遠的,租了張眠床,困困覺而已。”他陪父親逛南京東路。父親走得舒展了,指指點點,這家是新開的,那家擴了門面,“上海樣樣比我小辰光好,就一樣不好,外地人多起來了,一路上人軋人。”馬朝陽嗯啊應聲,拉他進“培羅蒙”。父親道:“做啥,我不買衣服。”馬朝陽掣住他,“沒說買,先看看。”父子扭扯。父親手臂一甩,紐扣落脫。馬朝陽俯身捉起那粒蹦蹦跳跳的紐扣,出了店門,小跑四顧。父親已至街口,插行在兩名路人間。他的小圓腦袋,像從人家肩胛旁溜過去的。馬朝陽印象中,父親身材最高,比王進喜還高,站在油管前“鉤小頭”,唰唰唰,跟甩紙片似的,還能一手一個煤氣罐上樓。此刻,那雙手反握在身后。平布襯衫黏濕了,背上顯一塊肉色。禿白的頭旋,轉過來,轉過去,停在房產中介前,晃一下,進門了。馬朝陽跺跺腳,喊一聲爸,朝他奔跑起來。寫于2016年12月7日星期三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父親堅持送馬朝陽去上海讀書,不讓他回東北生活,還一直逼他講上海話,是希望他能成為上海人,融入上海人的生活。B.阿娘稱馬朝陽為“小東北”,大伯母稱他“賊骨頭”“鄉下人”,都顯示了對馬朝陽的到來使她們的生活更逼仄的不滿。C.大伯母買新房后悄然搬走,停掉尋呼機,三伯母讓寫保證書的背后是生活壓力下對馬朝陽的戒備心和對自身利益的保護。D.父親說“上海樣樣比我小辰光好”,展示上海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而“就一樣不好”則透露出老觀念對變化的不適應。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中方言的運用,在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同時,有利于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B.小說中設置阿娘讓馬朝陽喝牛奶,繼而又讓馬朝陽向大伯母道歉的生活細節,以此點明家庭關系。C.小說首尾馬朝陽對父親手的膚色和力量的回憶,以小見大地塑造了主動扎根邊疆、建設國家的父親形象。D.小說以馬朝陽的一系列動作結尾,生動蘊藉地傳達出他對父親為讓他留在上海所做之事的理解和感激。8.父親的心理隨著馬朝陽去上海、留上海之事發生變化,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9.語文教師將本文作為“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要求同學們以“《馬朝陽》——以‘非虛構寫作’趨近真實”為題寫一篇評論。請你自選兩個評論角度,并結合文本內容作簡要說明。【答案】6.B7.D8.①馬朝陽去上海讀書前,父親帶他到大慶展覽館和兒童公園游玩,顯示其矛盾心理:不舍得兒子離開自己,但希望兒子能回到上海;

②馬朝陽春節從上海回大慶,父親抓住他的手臂來回捏,且問東問西,表現了心疼和牽掛;

③為了打消馬朝陽回大慶的念頭,父親狠下心腸威脅;

④馬朝陽找到工作后,父親為了兒子的戶口南下和三弟吵架,逛街時走進房產中介,表現了對兒子戶口的焦慮和操心。9.①力求還原細節來趨近生活的真實。如描寫馬朝陽在上海阿娘處的生活細節,反映了上海里弄真實的家長里短、柴米油鹽和生活壓力下的人性;父親東北地域特色和石油工人特殊的服飾,帶馬朝陽參觀大慶展覽館,以及磕頭機、油管等,都展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石油工人們的無私奉獻。②展現真實的歷史時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運。如作為知識青年的父親響應國家號召,奔赴大慶,扎根油田,又為馬朝陽能夠回上海操心;閘北貨幣拆遷,大伯母為了多一個戶口費盡心機;三伯母們下崗,父親為了落實馬朝陽的戶口想買房……都取材于真實的歷史影像,文中人物的命運及行為選擇都深受時代政策的影響。【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都顯示了……不滿”錯。阿娘的稱呼是愛稱,是隔輩之間情感的投射,是阿娘“反復講虧欠這個兒子”時在這個復雜家庭中能做的為數不多的事。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D.“理解和感激”不準確。馬朝陽一系列的動作是“俯身捉起、小跑四顧、跺跺腳、喊一聲爸、朝他奔跑”,父親的動作是“(心里一直記掛著兒子買房的事)進了房產中介”。中間的橋梁是“馬朝陽印象中高大強壯的父親,現在是雙手反握、襯衫黏濕、顯出肉色、凸白頭旋”,那么兒子的情緒就應該是心酸、心疼,而不是單純停留在利己前提的理解、感激。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變化的能力。分析時注意結合“隨著馬朝陽去上海、留上海之事發生變化”,按照情節發展,馬朝陽去上海、回大慶、留上海等不同場景分析父親的心理變化。①馬朝陽去上海讀書前,“很多年里,馬朝陽反復夢見自己,吮著老冰棍,隨了父親,走出大慶展覽館,去往兒童公園”,可見父親曾帶他到大慶展覽館和兒童公園游玩,由此可見父親對兒子的愛,他的內心是矛盾的,既不舍得兒子離開自己,又希望兒子能回到上海;②馬朝陽春節從上海回大慶,“父親小跑而來,摔住他的胳膊,來回摁捏,‘瘦這么多,沒好好吃飯吧’”,父親來接他,父親抓住他的手臂來回捏,且問東問西,動作和語言之間滿是父輩的關愛;③在兒子請求留在東北時,“父親停了步,用夾生東北話道:‘磨磨嘰嘰,跟個老娘們似的。有種把書念好了,給你媽長臉,否則永遠別回來’”,父親狠下心腸威脅的話語,是為了打消馬朝陽回大慶的念頭;④馬朝陽找到工作后,“馬朝陽找到工作,戶口滯留在人才市場。父親南下,吵了幾回架,說服老三”“禿白的頭旋,轉過來,轉過去,停在房產中介前,晃一下,進門了”,父親一心為了把兒子的戶口落在上海,他南下和三弟吵架,逛街時走進房產中介,都表現了對兒子戶口的焦慮和操心。【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所謂“‘非虛構寫作’趨近真實”指的是作品在創作中力求還原生活原貌,展現真實的生活細節、展現真實的時代特點和人物命運等。①力求還原細節來趨近生活的真實。如描寫馬朝陽在上海阿娘處的生活細節,“阿娘住在閘北。屋棚跟稗草似的亂長,弄堂窄到撐不起晾衣竿……兜兜轉轉,還是到了。推門,上樓,一過道的畚箕、鉛桶、刀砧板、煤球爐、塑料面盆。再爬半截木梯,便是三層閣。一米五的眠床,是大伯家三口睡的。阿娘使用兒童折疊床,床頭正對老虎窗……馬朝陽在此打地鋪。聞了馬桶氣味,聽了樓下響動,流淚至后夜”這里有老上海窄小的弄堂、普通上海小市民局促的居住環境,還有主人公寄人籬下的艱難生活,生活細節特別真實,反映了上海里弄真實的家長里短、柴米油鹽和生活壓力下的人性;如“父親著狗皮帽、杠杠服、大頭鞋,看似正要上工。面皮焦黑,手背卻被勞保手套捂得爽白,白里浮了點點紅,是常年用汽油洗手,染的慢性濕疹”等,通過父親服飾、外貌的描寫,展現東北地域特色和石油工人的生活和形象,帶馬朝陽參觀大慶展覽館,以及磕頭機、油管等,都是典型的時代映照,展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石油工人們的無私奉獻。②展現真實的歷史時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運。如“當年家境困窘,他主動奔赴大興安嶺,又響應油田招工,繼而在那里成家”,作為知識青年的父親響應國家號召,奔赴大慶,扎根油田,又為馬朝陽能夠回上海操心;如“畢業那年,逢到閘北拆遷,大伯母欲將他戶口從大學遷回,操作不及,被凍結了”,閘北貨幣拆遷,大伯母為了多一個戶口費盡心機;如“此刻,那雙手反握在身后。平布襯衫黏濕了,背上顯一塊肉色。禿白的頭旋,轉過來,轉過去,停在房產中介前,晃一下,進門了”,父親為了落實馬朝陽的戶口想買房,他南下和三弟吵架,逛街時走進房產中介,都取材于真實的歷史影像,文中人物的命運及行為選擇都深受時代政策的影響,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雖在于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是故子墨子言曰:“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節選自《墨子·尚賢》)材料二: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明允篤誠,天下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宣慈惠和,天下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以至于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八元”。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好行兇德;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顓頊氏有不才子,傲很明德。此三族也,以至于堯,堯不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舜臣堯,流四兇族,投諸四裔。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節選自《左傳·文公十八年》:)材料三:“八凱”“四兇”,見《左氏·文十八》傳。《堯典·序》又云:“將遜于位,讓于虞舜。”孔氏注曰:“堯知子丹朱不肖,故有禪位之志。”案汲冢瑣語云舜放堯于平陽而書云某地有城以囚堯為號。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禪授為疑。然則觀此二書,已足為證者矣,而猶有所未睹也。何者?據《山海經》謂放勛之子為帝丹朱,而列名于帝者,得非舜雖廢堯,仍立堯子,俄又奪其帝者乎?觀近古有奸雄奮發,自號勤王,或廢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則示相推戴,終亦成其篡奪。求諸歷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載一揆,斯則堯之授舜,其事難明,謂之讓國,徒虛語耳。(節選自劉知幾《史通·疑古》)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案汲冢瑣A語云B舜放堯C于平陽D而書E云某地有城F以囚堯G為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常,永遠不變的意思,荀子說的“天行有常”中的“常”引申為規律。B.很,通狠,意思是狠毒、殘忍,和今天所用的程度副詞“很”不同。C.是以,即以是的倒置,與《小石潭記》中“全石以為底”結構相同。D.異說,怪誕的言論,具體指上文《堯典·序》和孔氏注中的有關說法。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A.伊尹身為廚師,職業卑賤,能被湯提拔而成為名臣,這使普通人看到前途和希望。B.八愷、八元是前代帝王的才子賢士,他們的家族都傳承到了堯時,堯卻不能重用。C.天下人心意一致,都愿意擁戴舜為天子,是因為堯的圣君形象已經崩壞無法服眾。D.《山海經》提出,堯兒子丹朱擁有帝王名號,可能是因為舜廢掉堯后擁立了丹朱。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2)然則觀此二書,已足為證者矣,而猶有所未睹也。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舜的賢能,但材料一說“堯舉舜”,材料二中說“舜臣堯”,請說說兩者為何有此不同。【答案】10.BDF11.D12.B13.(1)如果要效法堯舜湯禹的治理之道,那就不能不推舉賢士。推舉賢士治理國家,是政事的根本。(2)既然這樣,那么只要看這兩部書,就已經足夠作為證據了,但是這些書仍然有未能明察的地方。14.①材料一突出古代圣王為政提拔有德有賢之人,以“堯舉舜”論證古圣王之明;

②材料二以堯不能用才去兇襯托舜的賢能,如果說“堯舉舜”就會使文意產生矛盾,只能說“舜臣堯”。【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而《汲冢瑣語》卻說:“舜將堯囚禁在平陽。”竹書上又說某地有一城,以囚堯城為名。“云”是“說”的意思,后邊是說的內容,“說”后B處斷開;“于平陽”是狀語后置,其后D處斷開;“有城”是動賓結構,“以……為”是固定結構,中間不能斷開,“以”前F斷開。故選BD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及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官吏沒有永遠不變的富貴。/自然界的運行遵循一定的規律。B.正確句意:刁惡奸詐,鄙視美德。C.正確。賓語前置,應為“以是”,因此;賓語前置,應為“以全石為底”,以整塊石頭為底。句意:因此堯死后而天下就像一個人一樣。/石潭把整塊石頭當作底部。D.“怪誕的言論”錯誤,異說指不同的說法;“具體指上文《堯典·序》和孔氏注中的有關說法”錯誤,《堯典·序》和孔氏注表意大致相同,都是禪讓之說,只不過注有了新的補充,所以大致相同不能稱之為“異說”,“異說”應該指的是“舜放堯”之事和“囚堯”之名的爭議。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這使普通人看到前途和希望”錯誤,由原文“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可知,主要論述的是有能和無能。C.“是因為堯的圣君形象已經崩壞無法服眾”錯誤,由原文“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可知,是堯死后而天下就像一個人一樣,同心擁戴舜做天子,而不是“堯的圣君形象已經崩壞無法服眾”。D.“《山海經》提出,……可能是因為”錯誤,由原文“得非舜雖廢堯,仍立堯子,俄又奪其帝者乎”可知,這是作者的想象推測。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祖述”,效法;“尚賢”,推舉賢士;“政之本也”,判斷句,“也”表判斷。(2)“然則”,既然這樣,那么;“有所”,有……的地方;“未睹”,未能明察。【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由原文“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可知,材料一突出古代圣王為政提拔有德有賢之人,以“堯舉舜”論證古圣王之明;②由原文“此三族也,以至于堯,堯不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侵欲崇侈,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舜臣堯,流四兇族,投諸四裔”可知,材料二以堯不能用才去兇襯托舜的賢能,如果說“堯舉舜”就會使文意產生矛盾,只能說“舜臣堯”。參考譯文:材料一:所以古代圣王為政,給有德的人安排職位并重視賢能的人。所以官吏沒有永遠不變的富貴,而百姓也不會自始至終貧賤,有才能的人就選用他,沒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所以古代堯選拔舜在服澤(地名)的北邊,把政權交給他,天下安定。禹選用益在陰方(地名)之中,把政權交給他,九州平定。湯選用伊尹在廚房之中,把政權交給他,謀略成功。即使是祿厚位尊的大臣,沒有不不敬懼并且戒惕的,即使是從事農業、手工業、市集(店鋪)的人,沒有不爭著勉力去崇尚道德的。所以墨子說:“如果要效法堯舜湯禹的治理之道,那就不能不推舉賢士。推舉賢士治理國家,是政事的根本。”材料二:從前高陽氏有才能強的子孫八位,他們中正、通達、寬宏、深遠、明智、守信、厚道、誠實,天下的百姓稱之為八愷。高辛氏有才能強的子孫八位,他們忠誠、恭敬、勤謹、端美、周密、慈祥、仁愛、寬和,天下的百姓稱之為八元。這十六個家族,一直到堯的時代,但是堯沒有能舉拔他們。舜做了堯的臣下以后,舉拔“八愷”“八元”。從前帝鴻氏有一個沒有才能的兒子,喜歡辦那些屬于兇德的事情;少皞氏有一個沒有才能的兒子,毀壞信義,廢棄忠誠;顓頊氏有一個沒有才能的兒子,刁惡奸詐,鄙視美德。這三個家族,一直到堯的時代,但是堯沒有能趕走他們。縉云氏有一個沒有才能的兒子,任性奢侈,天下的百姓把他和三兇相比。舜做了堯的臣下以后,流放四個兇惡的家族,把他們趕到四邊荒遠的地方。因此堯死后而天下就像一個人一樣,同心擁戴舜做天子。材料三:“八凱”“四兇”,見于《左氏·文十八》傳。《尚書·堯典》又說:“堯打算將帝位禪讓給舜。”孔安國注說:“堯知道兒子丹朱是個道德敗壞的人,所以想把帝王的位置禪讓給別人的想法。”然而《汲冢瑣語》卻說:“舜將堯囚禁在平陽。”竹書上又說某地有一城,以囚堯城為名。有見識的人根據這種不同的說法,對堯彈位于舜這件事非常懷疑。既然這樣,那么只要看這兩部書,就已經足夠作為證據了,但是這些書仍然有未能明察的地方。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山海經》上說:堯的兒子是帝丹朱,把他收在帝王之列,莫非是舜雖然剝奪了堯的帝王權力,但仍然將他的兒子立為帝王,不久,再從他兒子的手中將王位奪過來了嗎?回顧近古的歷史,不是常有一些奸雄在謀取帝位時,故意打著保衛帝王的旗號而出兵,或者廢除了帝王而立帝王的兒子,或者將兄長趕下臺而擁立弟弟,他們開始向國人表示出擁戴新帝王的態度,最終還是自己奪取了帝位。這種情況,歷代都有。用古代的情況比照今日,千百年來的改朝換代的方式是一樣的,由此看來,堯讓位給舜的事情,很難弄清楚,一定說是禪讓,實在是沒有多少根據的空話。(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鷓鴣天·為老人壽洪咨夔天理從來屈有信①,東風到處物皆春。門前驄馬權奇②種,臺上慈烏反哺心。花鳥屐,柳湖尊,好將長健傲長貧。諸孫認取翁翁意,插架讀書不負人。[注]①信:通“伸”。②權奇:古代善行良馬。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春風吹拂,到處是萬物煥發生機,隱含對老人的祝福,作為祝壽詞的起頭非常適宜。B.看著門前養的駿馬,臺上停歇的烏鵲,詞人感到了“字而幼孩,歲而雞豚”的充實。C.以“花鳥”修飾鞋子,以“柳湖”形容酒樽,美化事物意在表達對長輩的美好祝愿。D.全詞用語應景得體,節奏明快,既有新巧的比喻,也多有直抒胸臆、諄諄口吻之處。16.詞的起首兩句,在祝壽語中寄寓樸素的辯證思想。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5.B16.①天道是公正的,它給了人長壽就不會再給富貴;②雖然家境清寒,但是家庭和睦、身體健康,令人自豪;③長輩雖未發達,繼承了志趣的兒孫輩今后必有成就。【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B.“詞人感到了‘字而幼孩,歲而雞豚’的充實”錯。駿馬烏鵲都是子女觀,是從子女角度表示侍奉父母的孝心。而“字而幼孩,遂而雞豚”是父母觀,是從父母角度呈現長官的命令,動作對象不同。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天理從來屈有信,東風到處物皆春”,是詞人對父親的勸導之語,意思是天道自古以來總是公正的,東風吹來,萬物皆春,它給了人長壽就不會再給富貴。“天理從來屈有信”,表明天道是公正的,符合人們的期望。這句話暗示著老人長壽就難免家境清寒。“東風到處物皆春”,詩人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東風吹來,大地萬物都充滿了生機,暗示著家庭和睦、身體健康的希望。可見,詩句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老人的尊敬和祝福,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長輩雖未發達,繼承了志趣的兒孫輩今后必有成就,探討了生活的真諦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淵明覺今是昨非,歸心日重,在《歸去來兮辭》中自問“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王維幽居山中,在《山居秋暝》中借山水寄慨言志,自言“________,________”可謂跨越時空的交流。(2)從《陳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兩句可以看出,魏晉時對漢代的選官制度有所沿用。(3)小剛看連環畫《赤壁之戰》,讀到了下頁曹操南下攻打東吳,躊躇滿志,在長江上大張筵席、大會文武的相關信息。他覺得學過的古代詩文中,“________,________”兩句與該頁部分內容相符。【答案】①.隨意春芳歇②.王孫自可留③.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④.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⑤.周公吐哺⑥.天下歸心(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歇、逵、察、孝廉、吐哺。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偶然和高曉聲談起“文化小說”,曉聲說:“吃東西也是文化。”這兩天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中國人飲食中,咸菜與醬菜必不可少。起于何時,我弄不清楚。不會很早。去考查咸菜和醬菜的起源,我不反對,而且頗有興趣。但是,也不一定非得尋出它的來由不可。小說重視民族文化,并從生活的深層追尋某種民族文化“根”,我以為是(1)無傷大雅的。小說要有濃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醬一醬,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尋得那么遠,尋到一種蒼蒼莽莽的古文化不可。尋找古文化,是考古學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我們在小說里要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18.文中“腌一腌”“醬一醬”兩個短語用得巧妙,請結合原文作簡要分析。19.文中劃橫線的句子可以刪去四個“得”字,改為“因為我們可以看見,摸著,嘗出,想透”,但沒有原句效果好。請分析原句“得”字的使用效果。【答案】18.①腌一腌、醬一醬是咸菜與醬菜的傳統制作工藝;

②移用以表達小說要有本民族文化浸潤的觀點;

③前后銜接自然,生動形象,表達風趣。19.①使用“得”字形成三字短句,口語化,語氣舒緩,韻律協調,有對話感;

②使用“得”字后文字強調了動作的結果或程度,表達我們對當下文化更熟悉。加“得”最主要的效果是第一條,就是語氣變了(更柔和了),語速變了(更舒緩了),語音變了(有輕重了)。而至于補語部分,去掉“得”不還是動補結構么,加上只是強調得更明顯了。【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表達效果的能力。“腌一腌”“醬一醬”本是制作咸菜與醬菜傳統的手法,結合“小說要有濃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醬一醬,是不成的”可知,這里用來說明小說要在民族文化中浸潤一下的觀點,使得表達有特色,簡單易懂。從文段結構上,前后銜接自然,生動形象,表達風趣。【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和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原句“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比較改句“看見,摸著,嘗出,想透”,中間加了“得”,語氣變更柔和了,語速變更舒緩了,語音變更有輕重了。原句“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更具口語化色彩,三字短句,中間停頓,語氣舒緩,韻律協調,有對話感。而改句因為是四個動詞連用,反而顯得語氣生硬。“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得”后接的詞語都是前詞動作的結果或程度,結合“我們在小說里要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加“得”有強調語意和語氣的效果,表明我們對當下文化更熟悉。(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對咸菜的喜愛藏在中國人的飲食基因里。②一開始咸菜的出現目的是為了延長蔬菜的貯藏期,③改善蔬菜的季節性不足。④因為保存不便和物資緊缺,⑤許多長輩從小沒有太多的新鮮蔬菜可供隨時選擇,⑥只能吃咸菜,⑦形成了喜食咸菜的口味習慣。⑧但是傳聞現在食用咸菜致癌卻屢屢出現,⑨這種說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咸菜的腌漬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采用醋酸菌發酵得到的咸菜,屬于生物發酵,這種咸菜帶有相對比較濃郁的酸味,常常被大家稱為酸菜;第二種__A__,都屬于生物發酵。這種發酵過程中所用到的菌種為乳酸菌,其咸菜口味帶有清新的酸味;第三種腌漬方式我們都比較熟悉,主要采用鹽來進行腌漬,在我國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咸菜中確實可能存在致癌物質,但也不可(2)一葉障目。咸菜中的致癌物質其實是亞硝酸鹽,然而__B__。前兩種腌漬方式并不會產生亞硝酸鹽,雖然第三種方式會產生,但是其僅僅在腌漬的第二天到第十天會大量存在。簡言之,腌漬后兩天以內食用或是半個月后食用的咸菜,其含有的亞硝酸鹽含量往往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20.語言文字運用Ⅰ和Ⅱ中畫波浪線的兩處成語,使用不恰當,請作合理修改。21.文中第一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2.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答案】20.(1)無可厚非/未可厚非(2)談虎色變/以偏概全/一概而論21.(1)語句②:“目的是為了”修改為“為了”。

(2)語句③:“改善”修改為“彌補”。

(3)語句⑧:“傳聞現在食用咸菜致癌”修改為“食用咸菜致癌的傳聞現在”22.A:腌漬原理和第一種相似B:并非咸菜都含有此物質【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處,無傷大雅:雖有影響但對主要方面沒有妨害。根據“小說重視民族文化,并從生活的深層追尋某種民族文化‘根’,我以為是無傷大雅的”,語境表達的是這是正常的,修改為“無可厚非”。無可厚非:表示不可全盤否定,雖有缺點、錯誤、但是可以原諒。第二處,一葉障目: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語境“咸菜中確實可能存在致癌物質”,說的是對此感到害怕,修改為“談虎色變”。談虎色變:比喻一提及某事就非常害怕。【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式雜糅,“目的是為了”句式雜糅,“目的……”和“是為了”的雜糅,可刪掉“目的”。③搭配不當,“改善不足”動賓不搭配,將“改善”修改為“彌補”。⑧成分殘缺,“出現”缺少主語,將“傳聞現在食用咸菜致癌”修改為“食用咸菜致癌的傳聞現在”。【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根據“咸菜的腌漬方式主要有三種”,前文說到了第一種,后文“都屬于生物發酵”,此處可填:腌漬原理和第一種相似。B,根據“咸菜中的致癌物質其實是亞硝酸鹽”“前兩種腌漬方式并不會產生亞硝酸鹽”,可見咸菜并不都含有亞硝酸鹽,此處可填:并非咸菜都含有此物質。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是發言人,個個都可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權威似乎被消解了。但我們在公共寫作或者說服他人時,不引用中西方經典,不列舉古今名人、專家的言論,不說大多數人的意見,不稱“老話說得好”,似乎就會覺得底氣不足……你如何看待上述現象?請寫一篇文章,說說你的認識和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打破“頑石”才可成為“寶玉”“從古至今,哪個不是杜撰的!”當“顰顰”二字遭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