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講-秦漢大一統時期(講)_第1頁
第03講-秦漢大一統時期(講)_第2頁
第03講-秦漢大一統時期(講)_第3頁
第03講-秦漢大一統時期(講)_第4頁
第03講-秦漢大一統時期(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秦漢2023屆高考一輪復習課件秦始皇七國之亂莊園經濟儒術獨尊文化焚書坑儒思想時空坐標政治經濟前221年西漢東漢秦朝前207前202年25年9年220年魏建立造紙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黃老之學重農抑商鹽鐵官營絲綢之路田莊經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推恩令/內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豪強興起漢賦/《史記》階段特征: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鞏固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時空坐標]階段特征: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鞏固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秦朝“大一統”的實現,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到西漢時得以鞏固以農業為主導的封建經濟初步發展;秦朝統一度量衡、貨幣,兩漢的休養生息政策有利于經濟發展;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溝通了中西方的貿易往來。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政策加強了思想控制;西漢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發展,尤其是造紙術的發明;文學、藝術各放異彩;佛教的傳入與傳播。政治:經濟:思想:秦漢【專題概述】

第03講秦漢大一統時期(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3)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擴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4)通過了解漢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課程標準】【考情掃描】時間全國卷地方卷2018【Ⅱ】25·漢代土地兼并與自耕農經濟海南·漢承秦制浙江·漢代的冶鐵技術江蘇·漢代選官制度;重農抑商2019【Ⅰ】25·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Ⅱ】24·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Ⅱ】25·儒學成為正統的原因【Ⅲ】25·儒學成為正統的影響浙江·漢代“刺史”江蘇·郡國并行制;漢代選官北京·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手工業2020【Ⅲ】25·東漢屯田制浙江·著名水利工程(空間布局);秦漢政治沿革山東·重農抑商政策2021【乙】漢代經濟發展【甲】漢代監察制度浙江·素紗襌衣;秦兵馬俑;儒家思想;郡縣制2022【乙】42.儒家思想的影響湖南.2.重農抑商政策.廣東.2.漢朝的政治制度一、秦朝(前221年-前207年)1、統一原因(1)客觀原因:

a.經濟基礎: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各地區的聯系加強;

b.政治基礎:兼并戰爭,出現局部統一;

c.群眾基礎: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2)主觀原因:a.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b.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一)秦朝的統一措施經濟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政治廢除世卿世祿制普遍推行縣制司法建立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制定秦律文化燔詩書而明法令3、結果:秦朝建立①時間:BC221②都城:咸陽③意義:政治:不僅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形成。經濟: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民族關系: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融合。2、統一過程:韓

趙魏楚燕齊(二)秦朝的統治1.確立中央集權制度(1)、含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與民主相對立。是一種決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專斷獨裁。

是一種相對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對應制度:國家元首制度——皇帝制度對應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三公九卿制(2)、內容將君主定名為皇帝,嬴政自稱“始皇帝”;通過具體規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設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主要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在全國推廣郡縣制,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縣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注:秦朝郡縣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春秋時,縣高于郡;秦朝時,郡縣制推廣到全國范圍,郡高于縣)(1)史料反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怎樣的特點?①形式上分權,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互相牽制,防止臣下專權②體現了“家天下”的特點,諸卿多為皇室私家服務,家國一體.③皇權至上,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宗廟禮儀宮廷警衛宮門屯衛宮廷車馬司法少數民族外交皇室事務國家財政皇室財政

皇帝縱覽大權,是否有何機制對其進行一定限制?作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決策的失誤【探究】從歷史解釋角度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分封制郡縣制實行基礎盛行時期官員產生方式權力分配原則與中央的關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按地域劃分世襲皇帝任免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易發展為割據勢力地方處于中央的管轄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

同作為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區別在哪?血緣才能西周幾乎整個封建時代貴族政治官僚政治法律頒布秦律,通行全國經濟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文化統一文字交通修建馳道,開通靈渠民族修筑長城,移民實邊軍事北擊匈奴,南方伐百越(3)、秦朝保障統一的配套措施(三)秦朝的滅亡秦朝統治者窮奢極欲、橫征暴斂、嚴刑峻法,使階級矛盾激化,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農民起義,前207年,劉邦攻占咸陽,秦朝滅亡。①繁重賦役,抑制了農業的發展②秦法刑法嚴苛,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③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征發繁重④焚書坑儒,禁錮思想【典例研析】.(2021·浙江6月高考·2)秦兵馬俑造型精美,比例勻稱,神態逼真,威武雄壯的軍陣生動再現了秦統一中國的磅礴氣勢。秦兵馬俑大型藝術群塑體現了A.和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

B.實用性與裝飾性精確巧妙地結合C.鮮明的民本意識和高超的表現技巧

D.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解析]由材料信息“秦兵馬俑造型精美,比例勻稱,神態逼真,威武雄壯”可知,秦兵馬俑大型藝術群塑體現了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D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A項錯誤;兵馬俑不能體現實用性,B項錯誤;“民本”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安民、恤民、愛民等,材料沒有民本意識的信息,C項錯誤。①秦之創制【探究】主題秦之創制和得失材料一秦人統一,此期間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形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錢穆[問題](1)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材料一中“統一”的內涵。[提示](1)①版圖確立:秦統一六國,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對云、貴等西南夷控制,北退匈奴。②政治制度創立: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等,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體制的形成和發展,被以后王朝長期沿用。③民族形成: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進了統一社會的形成和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④學術思想奠定:秦奉行法家思想,這種以思想統一維護政治統一的做法,奠定了我國歷代學術思想服務于政治統治的基礎。材料二右圖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簡戶籍簿釋文為:“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東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登記于戶籍,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夫、沙、澤若、傷,均為人名。[問題](2)據材料二,你可以得出哪些秦朝的歷史信息?[提示](2)信息:基層治理機構是里;實行軍功爵制度,社會等級分明;男耕女織個體小家庭的構成;戶籍制度細密;賦役征發按照戶籍登記;政府加強對民眾的人身控制;使用隸書;書寫載體多為竹簡。[問題](3)結合材料三中有關洞庭郡的發現,指出里耶秦簡的史料價值。出土秦簡作為研究歷史的證據,使用時需要注意什么?材料三專家學者在對這些秦簡進行解讀后,有一個重要發現:里耶所在的遷陵縣秦時屬洞庭郡管轄。可洞庭郡在以《史記》《漢書》為代表的史書里完全不見蹤影。而里耶出土秦簡中關于洞庭郡的記載卻又比比皆是、確鑿無疑。——向軍《里耶尋秦》[提示](3)史料價值:內容上,能補文獻史料記載之缺;信度上,因其為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更高。注意:將其與文獻史料相印證;孤證存疑,孤證不立。[深化拓展]周秦之際政治文明的轉型1.中央君主權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權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君主集權的“皇帝制”。2.地方權力由分散獨立到集權:由獨立性較強的分封制到集權于中央的郡縣制。3.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時期的貴族世襲到秦朝官員由皇帝任命。4.大一統:從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觀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統,地域上真正的統一,思想上的統一,經濟文化層面的統一,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真正形成。②秦之得失[問題](4)根據材料四、材料五,分別指出班固、柳宗元對秦制的態度及其著眼點。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專任刑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漢]班固《漢書·刑法志》材料五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唐]柳宗元《封建論》[提示](4)班固:認為秦朝刑法嚴苛,矛盾激化,暴政導致速亡,對秦朝持批判態度。著眼于對秦速亡的反思。柳宗元:認為秦朝的郡縣制是“公天下”,對秦朝持贊揚態度。著眼于為反對唐中后期的藩鎮割據尋找歷史依據。[問題](5)根據材料四、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影響歷史評價的因素。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專任刑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漢]班固《漢書·刑法志》材料五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唐]柳宗元《封建論》[提示](5)因素:①客觀:時代背景、歷史條件。②主觀:歷史評價者的階級立場、研究視角、價值取向、學術功底、對史料的掌握狀況、研究能力等。[深化拓展]影響歷史評價的主要因素1.環境因素(1)社會環境,尤其是政治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因素。(2)時空環境,影響歷史評價結果的高低。(3)技術環境,影響歷史評價的效率和精度。2.主體因素(1)歷史評價主體的社會地位及其與社會的關系。(2)歷史評價主體的知識、能力、史學方法。(3)歷史評價主體的心理因素、情感取向。3.客體因素:歷史事物自身的多元性、發展性。二、漢朝(前202年-220年)(一)政治:漢承秦制

有損益也皇帝制度郡縣制·郡國并行制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監察制度中央機構地方制度選官制度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軍功爵制漢武帝時丞相任職時間和離任原因:姓名離任原因任職時間姓名離任原因任職時間竇嬰免職1年2月嚴青翟畏罪自殺2年10月許昌免職3年8月趙周下獄死2年7月田蚡去世3年9月石慶去世8年3月薛澤免職7年6月公孫賀下獄死12年2月公孫弘去世2年4月劉屈髦下獄腰斬2年2李蔡畏罪自殺3年田千秋昭帝時死2年打壓相權,加強君主專制1、漢承秦制,有損益也——中央兩則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皇權與相權的矛盾1、漢承秦制,有損益也——中央(1)與秦相比,有何“損益”?中朝外朝制(2)內外朝制度有何特點?①中朝官員位低權重。②相權一分為二。(決策vs執行)(3)有何作用?①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②內朝官權勢日重,到東漢形成了外戚與宦官干政的局面。【典例研析】(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典例研析】.(2021·湖南高考·2)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這一做法

A.反映嫡長子繼承制得到執行B.旨在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動仁孝成為選帝主要標準D.表明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解析]

題干中代王劉恒只是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無法反映出他是嫡長子,A項錯誤;題干中迎立劉恒為帝的原因不僅因為他“最長”“仁孝寬厚”,還因為“太后薄氏謹良”,這是吸取了外戚干政的教訓,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B項正確;2、漢承秦制,有損益也——地方問題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

——《漢書》(1)漢初,地方制度是什么?郡國并行制(2)有何特點?犬牙交錯(3)有何影響?難以統一治理削弱中央集權,形成割據勢力

憂患:“七國之亂”(漢景帝、吳王劉濞)2、漢承秦制,有損益也——地方對策①推恩令: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基礎上,頒布推恩令。(強干弱枝)【概念闡釋】“推恩令”漢武帝時為解決王國問題頒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歸郡管轄,王國越分越小。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結果②酎金奪爵:酎金,是漢朝祭祀宗廟祖先時,由地方諸侯所進獻的黃金。公元前112年,漢武帝以各地諸侯所進獻的黃金成色不好、斤兩不足為借口,褫奪了106人的爵位,是當時列侯數量的一半。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

③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規定王國的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后者限制士人與諸王交往。【典例研析】(2019·全國Ⅰ卷高考·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

A.加強了貨幣管理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

C.削弱了諸侯實力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解析】據材料“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可知對諸侯王在經濟上進行限制,進而削弱諸侯實力,故選C項【知識拓展】漢武帝建立大一統的主要措施:①削弱諸侯勢力:頒布“推恩令”②打擊地方豪俠:一方面采取強制遷徙的措施,同時起用“酷吏”鎮壓豪強、游俠。③刺史監察地方:將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稱為州。每州設刺史一人,監察若干郡國。④加強中央軍力:漢武帝先設置中壘、屯騎等八校尉,皆為常備兵。后增設期門軍、羽林軍,從而建立一支人數可觀的中央常備部隊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思想統一等。【典例研析】.(2021·山東高考·2)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下表為此后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點是

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 B.節約中央財政開支C.維護國家政治統一 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時期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解析]西漢統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表現為裁撤一些官職,縮減官職的俸祿或者職權范圍,其出發點是削弱王國勢力,本質上是防止王國問題影響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政治統一,故選C項;3、漢承秦制,有損益也——地方監察對策“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奏詔條察州。”(1).漢武帝時期地方監察制度為:刺史制度刺史制度: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監察區域,叫13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

刺史為六百石官,秩位不高,但出刺時代表中央,可以監察二千石和王國相。刺史除了“斷治冤獄”,并不直接處理地方其他行政事務。——翦伯贊·《中國史綱要》(2).刺史制度有什么特點?特點:①以卑督尊,大小相制,內外相維;②監察權與行政權分離;③沒有固定治所;(3).刺史制度的作用:①澄清吏治——衍生酷吏。②打擊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4).演變:①西漢“州”(監察區)——東漢“州”(地方行政區),(東漢)地方形成“州-郡-縣”三級.②西漢“刺史”(監察官,位卑權重)——東漢“州牧”(地方軍政長官,東漢末成為割據力量)。東漢末,中央衰弱,造成地方割據3、漢承秦制,有損益也——地方監察對策漢:州、郡、縣唐:道、州、縣宋:路、州、縣明朝:省(巡撫)、府、縣監察區變行政區唐初設道,作為地方監察區,長官稱為按察使、采訪處置使、觀察處置使等。唐玄宗時,因軍事需要,先在邊地、后在內地的軍事要地設節度使,授予其軍政大權。節度使兼任所在道的按察使和所在州的刺史,集行政、軍事、監察于一身,轄制區內各州。這樣,“道”就成為地方最高行政區。結果,節度使擁兵自重,引發“安史之亂”,之后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集權要求地方分權且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地方治理要求行政單位較大且權力相對集中【典例研析】.(2017·全國Ⅰ卷高考·25)表1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變化表。據此可知(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域日益擴大【解析】漢武帝通過推恩令等措施,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使直接管轄的郡國迅速增多,中央集權更加鞏固,為解決邊患問題奠定基礎和解除后顧之憂,故C項正確;皇帝紀年公元紀年郡級政區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國【典例研析】.(2021·全國高考甲卷·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 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舉制度的實施[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辟召制度是察舉制的補充,選拔了大量真才實學之人,其運作是辟主根據民間呼聲或自己的見聞,使出身草野沒有機會入仕之人進入統治階層。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要保證其有效運作并加強中央的控制,這就需要監察體系的改進,故B項正確;選官“不舉孝,不奉召,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漢書》卷六《武帝紀》1.漢代的選官制度--察舉制;選官的標準:孝、廉2.漢代的選官制度--征辟制:征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皇帝征召稱“征”,官府征召稱“辟”。征辟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不限于儒學,利于充分吸收人才。3.察舉制的作用:①打破血緣、世襲,擴大統治基礎;②為漢武帝時期鼎盛局面奠定基礎;4、漢承秦制,有損益也——選官制度的變化【典例研析】(2021·全國甲卷·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

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舉制度的實施B【典例研析】(2017·海南高考·3)東漢實行察舉制,“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州、郡都必須定期向朝廷舉薦一定數量的人才,而判斷孝廉、茂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的高低等。這客觀上()A.推動了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B.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D.動搖了郡縣制的基礎B思維拓展:察舉制的兩面性?積極:推動社會階層流動。消極: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逐漸轉變為門第聲望)——九品中正制選官

東漢時,隨著政治的腐敗,察舉不實的現象漸趨嚴重……大族出身的官吏們為了維持本家族的利益,“朋黨用私,背實趨華”……士人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權門……東漢時“選士而論族姓閥鬩”……——白壽彝《中國通史》方法標準后果逐漸被官僚家族控制門第望族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4.演變選官名稱時期標準方式世官制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西周血緣世襲戰國軍功獎勵西漢孝廉(品行)察訪、推薦魏晉南北朝門第察訪隋-清才能考試【知識深化】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典例研析】.(2021·遼寧卷,2)東漢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視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贊賢圣之后,班族類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傳》《李膺家錄》等。這一做法的實質是A.加強道德修養 B.追求政治利益C.辨別大宗小宗 D.維護經濟特權解析:B東漢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強調門第,其本質是為了追求政治上的壟斷,維護自己的政治利益,B項正確;修撰家譜會涉及道德修養,但不是這一做法的實質,排除A項;辨別大宗小宗不是實質,排除C項;家譜、別錄、私傳的修撰與經濟特權無關,排除D項。1、農業耦犁(西漢)、播種工具—耬車(西漢);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耦犁二牛抬杠耬車代田法(西漢趙過)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龍首渠生產組織田莊(東漢)(二)經濟:【典例研析】(2022.湖南卷.2).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

A.體現以農為本 B.服務于漢初戰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決了財政危機【解析】A

本題考查西漢經濟——漢武帝的經濟政策,旨在考查獲取并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是讀出題干最后一句“獨于田租不敢增益”的轉折意思。漢武帝能斂財的方式一個不落的都用了,唯獨不敢增加田租,這體現了什么呢?當然是體現了武帝對農業特殊地位的認識,這符合中國古代的農本思想。故符合題干重心和史實的正確答案就是A項。

【漢代田莊經濟】漢代社會地主階級經營地產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為基礎,以超經濟人身強制的勞役地租或實物地租為剝削形態,有著嚴密的生產管理體系,是能夠自給自足地進行生產、生活的經濟實體。原因土地和人?是田莊產生、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東漢政府是在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隨著東漢政權的鞏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豪強地主勢力進一步擴展,這為地主田莊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特點規模大,多種經營,生產中實行集約化的協作勞動,自給自足;聚族而居,賓客相附,等級森嚴;帶有濃厚的宗法宗族色彩;擁有私人武裝。作用田莊既有田莊主對田莊內的勞動者進行殘酷剝削,作為割據勢力的政治支柱和經濟基礎的一面,也有適應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經濟進步的一面。農業漢代土地制度所有形式1.西漢的土地制度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一種是各地的森林、荒地、山澤等;二是皇帝的苑囿;三是屯田。所有權歸國家,收入歸皇帝和國庫。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的通過賞賜得來,來自國有荒地;有的是通過兼并手段得來。封建自耕農小土地所有制湖北漢簡載:21戶平均24畝地,土地和收獲都歸己,但要向國家繳納腹水,服徭役。【典例研析】.(2020·全國Ⅲ卷高考·25)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

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析】據材料“解決……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可知流民問題得到一定的解決,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故選D項;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對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個地主、領土或貴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據材料“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可知是軍屯,結合所學軍屯屬于國家所有制,排除A項;材料“解決軍糧供應”說明糧食不是用來銷售,排除B項;材料“解決……流民問題。”說明屯田制有利于減少南遷,排除C項。2、手工業概況冶金業漢武帝以后,煮鹽、冶鐵、鑄錢等行業都收歸官辦。高爐煉鐵、炒鋼技術(西漢);冶鐵工具水排(東漢杜詩)高爐煉鐵炒鋼炒鋼——即將生鐵加熱,撒入礦石粉,降低含碳量使之接近鋼或熟鐵。

炒鋼因在冶煉過程中要不斷地攪拌好像炒菜一樣而得名。水排水排,也稱水力鼓風機,是用臥式或立式水輪帶動皮囊或木扇鼓風的機械裝置。2、手工業制瓷業紡織業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西漢政府設在長安的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絲織技術相當成熟,能織出二十多個花色品種。西漢時期,中國絲綢遠銷歐亞。西周原始青瓷東漢青瓷

經過秦漢的發展,原先主要產于浙江、江蘇部分地區的原始青釉瓷器的生產技術有了新的提高。依據考古資料,完全可以認為,成熟的青瓷的出現不晚于東漢后期。——盧嘉錫、路甬祥《中國古代科學史綱》新疆·漢代織錦護臂素紗襌衣3、商業概況對外貿易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總體水平不高。開通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拓展認識——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路線長安(起點)→西經河西走廊→新疆→中亞→西亞→歐洲(終點)長安河西走廊敦煌鄯善陽關玉門關于闐疏勒大宛蔥嶺塞琉西亞西漢大月氏安息秦大匈奴烏孫絲綢之路西安西北和田南若羌巴格達(古羅馬)海里海黑咸海(波斯灣)喀什敦煌西拓展認識——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路線東南沿海一帶(起點)→中南半島→跨越印度洋→東非、歐洲(終點)拓展認識——絲綢之路思考:絲綢之路僅僅是“絲綢”之路嗎?絲綢之路上不止有絲綢,還有什么?胡桃、胡蘿卜、胡椒、胡瓜、石榴、胡琴、音樂、駿馬、舞蹈、宗教等西域漢朝絲綢、漆器、茶葉、四大發明、冶鐵技術等西域漢朝拓展認識——絲綢之路思考:絲綢之路僅僅是一條東西方之間的商路嗎?材料: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金器、漆器、銀器源源不斷傳入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寶、皮貨、藥材也不斷運到中國。【商品交流】材料:中國的四大發明經絲綢之路西傳,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西方的各種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也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文化交流】材料:“絲綢之路”既是民族遷徙之路、軍事征服之路、信仰傳播之路、朝貢貿易之路,也是富商巨賈“周游經涉”之路,而不僅僅是商品流通之路。絲綢之路是連接歐亞大陸的橋梁,是溝通中西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思想的一條大動脈。

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民族交融,推動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繁榮。拓展認識——絲綢之路思考: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歷程。西漢正式開通陸上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海上絲綢之路。隋唐先秦東西方之間的通道已經存在。國家統一強盛,對外開放,絲綢之路進一步繁榮;安史之亂后唐朝走向衰落,北方戰亂不斷,陸上絲綢之路逐步走向低谷。宋代北方戰亂,宋室南遷,陸上絲綢之路中斷,海上絲綢之路崛起。明清新航路開辟、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傳統的絲綢之路走向衰落。【典例研析】.(2020·全國高考Ⅱ卷·24)據史書記載,角抵(摔跤)“蓋雜技樂也,巴俞(渝)戲、魚龍蔓延(百戲節目)之屬也”。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長安百姓“三百里內皆觀”,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據此可知,當時角抵 ()A.促進了川劇藝術的發展

B.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C.推動了絲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間的勞作技能[解析]根據材料“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觀’”“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這一時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賞,受到不同階層的欣賞,說明角抵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B項正確;3、商業城市發展政府政策西漢長安城東、西有“市”九處(嚴格的坊市管理制度)

漢武帝實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向工商業者加重征稅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重農抑商政策)措施漢武帝時期:重農抑商(抑私重官)之鹽鐵官營目的:內容:實質:重農抑商①增加政府收入;②打擊豪強勢力,鞏固政治統治。①抑商人,重商利;②重官商,抑私商。官府招募鹽戶,提供煮鹽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費用;嚴禁私自鑄鐵煮鹽等。作用:①鹽鐵經營納入國家工商管理體制;②解決了國家財政問題,增強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歷史解釋·鹽鐵官營材料一鹽鐵官營,國家不僅占有原有鹽鐵商人的利潤,而且把農民對鹽鐵的消費納入到國家的財政日常。國家一旦控制了鹽鐵,大量為豪強地主所隱占的人口,在鹽鐵官營之下,不得不出高價食官鹽、用官鐵,等于是向國家交稅。“天下之利”盡由國家掌握,將商人排斥與流通領域之外,本質上是國家通過商業獨占以榨取農業賦稅的一種方式。——程念琪《國家力量與中國經濟的歷史變遷》根據材料,指出鹽鐵官營的影響。①打擊商人勢力;②增加國家財政收入;③加強對農民的控制;④鞏固了大一統國家的基礎。措施漢武帝時期:抑商(抑私重官)之平準均輸(1)平準:平準法是國家平衡物價的政策,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2)均輸:在中央主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之下設立均輸官,把應由各地輸京的物品轉運至各處販賣,調劑運輸。作用:平抑物價,打擊富商大賈、增加政府收入。措施漢武帝時期:抑商(抑私重官)之算緡告緡(1)算緡:算緡是西漢武帝時國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把大工商業主和高利貸者從農民身上剝削來的財物收歸國有。(2)告緡:鼓勵告發不如實申報資產的商人。有敢于告發的人,政府賞給他沒收財產的一半。作用:增加國家收入,緩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經濟基礎的鞏固,但是也遲滯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典例研析】(2020·山東高考·2)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總體上是商業活躍的地方。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這是由于西漢政府 ()A.重視關中地區經濟發展B.強化了經濟控制C.開通了絲路貿易D.以儒家義利觀教化百姓B[解析]根據材料“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西漢政府推行“鹽鐵官營”政策,由官府直接組織食鹽生產、運輸和經營,打擊了山東東部地區工商業的優勢,故選B項;西漢政府重視關中地區經濟發展,與材料所述“山東東部地區商業低谷”無關,排除A項;西漢政府開通了絲路貿易有利于促進商業的發展,并非“山東東部地區開始步入商業低谷”的原因,排除C項;儒家義利觀強調重義輕利,以義克利等義利思想,涉及主體為義利關系,影響整個宏觀的漢代經濟,與材料所述“山東東部地區商業低谷”不符,排除D項。原因表現特點影響(1)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2)漢初,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目的)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輕徭薄賦。“無為而無不為”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強盛。1、漢初“無為而治”(三)思想文化:原因內容特點經濟:武帝時期經濟恢復發展,國力增強,為加強中央集權奠定物質基礎。政治:諸侯國勢力膨脹,匈奴為患,土地兼并劇烈,都威脅西漢的穩定。思想: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滿足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2、董仲舒新儒學(漢武帝時期)(1)為加強中央集權,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為加強君權,宣揚“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3)為維護統治秩序,提出“三綱五常”。(1)外儒內法,兼采各家(2)儒學獨尊,思想專制(3)強調君主權威,賦予君權以神權色彩。

“焚書坑儒”與“獨尊儒術”的共同之處?董仲舒新儒學實現了哪些繼承和創新?2、董仲舒新儒學(漢武帝時期)尊儒措施(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2)政治:①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②儒學成為選官標準;(3)教育:①教材:儒家經典—“五經”;②教師:由儒家五經博士教授;③a.中央:興辦太學,生員考試合格為官;b.地方:設立郡縣學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統;評價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典例研析】(

2019·全國Ⅱ卷高考·25)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國勢力強大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現實統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由材料“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學說都兼采眾家之長以適應現實統治的需要,故選C項;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排除A項;秦統一六國后“焚書坑儒”,奉行法家學說,打破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排除B項;文化政策是國家對于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制度性規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