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鎮中學高二語文月考試卷含解析_第1頁
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鎮中學高二語文月考試卷含解析_第2頁
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鎮中學高二語文月考試卷含解析_第3頁
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鎮中學高二語文月考試卷含解析_第4頁
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鎮中學高二語文月考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鎮中學高二語文月考試卷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轉身李漢榮①一轉身,那個動人的身影就不見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撈到她,再次與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②在都市、在廣場、在車站、在機場、在大街、在超市、在鄉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經有這種感受:轉身,就是永別。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車站等車。在擁擠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邊的年輕人。我正準備道歉或接受責備,卻看見轉過來一張文雅謙和的臉,他說:“對不起,我擋著你了。”我竟然被感動了,只顧欣賞這張善良、有教養的臉,只顧欣賞這江南的表情,卻忘了對他說聲謝謝,把誠摯的心情告訴他。當我忽然記起,正要張口表達,人潮猛然涌了過來,一轉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見攢動的人頭,閃動的各色衣服……④還記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嶺深處行走,山路兩旁開滿野花:燈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鏡,溫柔如綢,淙淙的水聲像母親輕喚誰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樹、柏樹、樺樹和茂密灌木覆蓋。聞著花香,聽著水聲,看著山色,我恍然似已進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時,迎面走來一位小女孩,她頭上插了幾朵野花,手里拿著一束菖蒲,好看的臉上滿是羞澀,渾身洋溢著純真的自然氣息。但我不便過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驚嚇。于是我停下來,給她讓路,然后靜靜地看她遠去,欣賞著她的背影,卻記不清她的眼睛和臉究竟是什么樣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朧感覺。也許,或者是一定的,我這一生只有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這一次,在她還是小女孩的時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悵。怎么辦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細些。我想在記憶里逼真地收藏一個像野花一樣純真的秦嶺女孩。這也許是她一生里最生動的瞬間,我記起了泰戈爾的詩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麗,你像花一樣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轉過身來,沿著小女孩走的方向走著,走到山路轉彎的地方,出現了個三岔路口。我已經無法知道小女孩走進了哪一條路徑。就那么一轉身,她消失在命運的路徑,也許就是我此生永遠都不能踏上的路徑……⑤冬天,已經很冷了,西伯利亞寒流遠道而來,遭遇襲擊的當然是窮人,最可憐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觸動和喚醒我們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見一位衣服襤褸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趕回家,拿上我去年穿過的那件防寒服給他。可是來到南大街,已看不見他,于是我在東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沒有找到。最后我來到丁字路口,還是沒有找到他,卻遇到了一個老年乞丐,一轉身,苦難轉換了方向,交換了背影,但苦難的身份沒有改變,都是苦難。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這位貧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體溫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溫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亞洲的窮人,非洲的窮人,全世界的窮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轉身,他們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輕輕拉起那襤褸的衣襟,或者握著那空空的手,仔細看看他們的眼睛?他們到哪里去了,一轉身?⑥一轉身,車窗外的河流已經不知去向;一轉身,門前的那只鳥不見蹤影;一轉身,天上的那座虹橋已經悄然消失;一轉身,水里的魚已經沒入深淵;一轉身,父親已經走遠,新壘的墳上,墓草青青……⑦旭日一轉身變成落日,青絲一轉身變成白發,愛情一轉身變成婚姻,詩一轉身變成散文,羊群一轉身變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轉回來?(選自《南方日報》2008年9月13日,有刪節)9.文章寫了哪些“轉身”的畫面?選取這樣生動的細節用意何在?(4分)10.請分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4分)①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撈到她②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11.本文第四段中的“秦嶺女孩”形象具有什么特點?作者是如何刻畫的?(4分)12.本文題目“轉身”的具體含義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轉身”,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6分)

參考答案:9.車站中,善良的年輕人轉身離去;秦嶺深處,美麗的女孩消失在命運的路徑;南大街路口,貧寒凄苦的乞丐轉身而逝。(2分)這生動的細節,傳達出作者心靈的震撼,具體闡述轉身就是永別的觀點10.(4分)①“打撈”就是“尋找”的意思,它與“人海”相呼應,顯得別致而生動。(2分)②“文明”與“孤苦”相對,發人深思,它警示人們在發展進步之時,勿忘給孤苦人群帶去文明的關懷。(2分)11.(6分)“秦嶺女孩”純真自然,是美的化身。(2分)作者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刻畫:首先以“‘拈花微笑’的仙境”側面烘托,然后從裝扮和神態等方面正面描寫,最后從“我”的心理和行動兩個方面進行側面描寫。(2分)12.“轉身”指的是人們在人生路途中與美好事物(1分)相逢機遇的短暫。(1分)(或答: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作者告訴人們:人生中任何美好的東西都是稍縱即逝的,(2分),要珍惜現在的每分每秒,珍愛生活與熱愛生命,更加幸福地生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否則就會留下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的痛心和遺憾。(2分)9.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概括能力。可從文中找到描寫轉身畫面的語段,然后提煉性的概括出來即可,可從車站中、秦嶺深處、南大街路口等地方的轉身概括即可。第二問,可結合著這些轉身的細節描寫,從細節描寫對表達作者情感的角度作答。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10.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詞語的表達作用(效果):答題時,可抓住關鍵詞語理解“打撈”“文明”與“孤苦”,聯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并根據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寫作目的理解句子。也可從(1)形象性作用;(2)情感性作用和內容方面的作用;(3)精確性作用;(4)結構性作用——結構方面的作用等角度分析作答。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11.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先結合著文中敘述性的語句,從身份、地位、修養、氣質等總體上把握人物形象特點,然后根據描寫這個人物的言行舉止的語句以及作者的議論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的語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或者從(1)概括形象(個性特征+典型意義);(2)具體表現;(3)形象的意義等角度概括作答。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12.試題分析:第一問,可結合著全文的內容及主旨來分析題目中“轉身”的含義,可從相遇的短暫、美好事物的稍縱即逝、珍惜生命和幸福等角度概括。第二問,第三段中,作者“感動”于車站年輕人的謙讓,連用兩個“只顧欣賞”,表達了對青年之善的推崇。第四段,在山色、水聲、和花香中,秦嶺女孩保持著最純真的表情,作者認為這時的她最美麗動人,并且循綜找尋,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美和純真的熱切追求。第五段中,作者對擦肩而過的陌生乞丐,也給他們以力所能及的關愛,這是善心的流露。同時,作者不迷惑于大街的文明,“一轉身,苦難轉換了方向,交換了背影,但苦難的身份沒有改變,都是苦難”句,表明了作者的求實求真的精神。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2.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人淡如菊”的華裔女建筑師

她是一名華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她的最新榮譽是獲得2009年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并在白宮接受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親自授勛。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她——就是林瓔。

林瓔印象:出自名門卻人淡如菊

林瓔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幾年的事情。似乎每當述說她的背景時,都要提起那個顯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從未謀面的姑母、民國第一才女、我國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學教育的女建筑師——林徽因。的確,林瓔繼承了這個家族得天獨厚的藝術才華。

如今,50歲的林瓔依舊透著書齋學子的單純。面對媒體,她不愿過多上鏡;當有人走近她索取郵件地址時,她警惕地向后挪開身子,拒絕來者要求。林瓔的長相也確實和中學時代的林徽因有幾分相似,人淡如菊,濃濃的書卷氣質。

林瓔的父親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犟,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林瓔的才情,正是和姑媽林徽因一脈相承。

林瓔雖出自名門,卻并不膚淺和浮躁,這在她的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她的人和設計作品都展現了勇氣,沉著智慧,樸實無華,沒有過多的設計痕跡,沒有浮夸的裝飾,運用來自大自然的靈感去設計,不去破壞,而是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蘆葦”、“雪崩”等眾多設計作品,都流溢著一種寧靜、優雅而潛流的美,一種無聲思考的美,一種充滿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歲設計越戰紀念碑

林瓔雖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滿才華和曲折的人生卻開始得驚天動地。1980年秋天,美國國家建筑家學會為越戰紀念碑在全國范圍內征集設計方案。還在耶魯大學建筑系讀大四的林瓔,在大師云集的1421個設計方案中,以看似簡單卻蘊含了無限力量的設計作品脫穎而出。一個評委會委員說:她的作品很簡約,但是越看就越覺得它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是永恒的紀念碑。

林瓔的設計引起了廣泛爭議。退伍軍人協會卻表示不滿,有人認為,這座紀念碑是對戰死者的不敬,紀念碑本該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陣亡者的名字應該按照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們戰死的時間排列;甚至連林瓔是一位華裔也成了問題。他們從政治上施加壓力,要求評審委員會更改原設計。在最后的決定會議上,林瓔堅持不改,以其獨有的倔犟和勇氣贏得勝利。

林瓔一夜成名。曾經飽受爭議的越戰紀念碑,如今已成為美國華盛頓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說,林瓔設計的紀念碑已經成為美國人的“哭墻”。其實那不準確,數不盡的美國人來到這里,攜來的不僅僅是眼淚,帶走的則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記憶地圖”:第五座紀念碑為環保而建

如果越戰紀念碑體現了無聲的奉獻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無聲卻自然的詩。林瓔說,雖然她生長在一個幾乎遺忘了中國傳統的環境里,但她卻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東方式的審美對她的影響。她說:“從學生時代起,我對東方建筑的興趣就遠勝于對歐洲建筑。”

從越戰、民權到女權、印第安人,林瓔為美國設計了4座具有標志意義的紀念碑。第5座紀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選題:環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個呼吁保護瀕危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大型聲音及多媒體互動裝置。它被安置在北京當代藝術中心的地下展廳。游覽者手拿一塊有機玻璃正對地上的投影設備,那些已經滅絕和瀕臨滅絕的動物就會在眼前一一呈現:有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象牙喙啄木鳥、有正在消融的北極上孤單的北極熊、有大西洋里變得越來越小的鱈魚、還有已經滅絕的北美信鴿。

“什么在消逝?空屋”計劃將至少持續十年。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把屬于他自己的記憶、或者是父輩們的記憶中的事物添加到這張“地圖”中……將2050年時人類可能面臨的情境通過這種方式展現出來,繪制出一張屬于未來的“地圖”。

林瓔用她的設計和藝術來呼吁人們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正如她所說,紀念碑的存在,是為了告訴下一代什么是意義,而不是“丟掉一些東西,又丟掉另一些東西。”(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有刪改)

(1)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A.林瓔的最新榮譽是獲得2009年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雖然林瓔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著此前她也獲得過榮譽和獎勵。

B.林瓔繼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獨厚的藝術才華,尤其是受學習西方建筑科學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響頗多。

C.她的“月相”、“成行的蘆葦”、“雪崩”等眾多設計作品,都是無聲卻自然的詩。

D.“數不盡的美國人來到這里,攜來的不僅僅是眼淚,帶走的則必定有深沉的思索”,這句話的含義是美國人開始正視越南戰爭的結局,懷念戰死的人們,思索生活的意義。

E.美國人能夠接受總統奧巴馬的非洲黑人血統,卻不能接受,由一個“黃種外國人”設計越戰紀念碑,一個亞洲人為一場亞洲戰爭而做的紀念碑。

(2)“人淡如菊”是一種拒絕霸氣的平和和執著,文章從哪些具體方面體現了林瓔的這兩種性格特質。(6分)

(3)“雖然她生長在一個幾乎遺忘了中國傳統的環境里,但她卻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東方式的審美對她的影響。”著眼全文,具體分析東方式審美帶給林瓔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6分)

(4)文章中提到林瓔的“第5座紀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緊接著又說“‘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覺得這矛盾嗎?為什么?(8分)參考答案:(1)BE(5分)(B“她從未謀面的姑母”因而“影響頗多”有誤;E有因其華裔而產生的反對意見,但只是退伍軍人協會表示不滿,且最終接受了這一座紀念碑。)

(2)(6分)平和:性情淡泊,單純低調,面對媒體,她不愿過多上鏡;當有人走近她索取郵件地址時,她拒絕來者要求。(3分)執著:個性倔強,堅持而有勇氣。在越戰紀念碑最后的決定會議上,林瓔以其獨有的倔犟和勇氣贏得勝利。(或“什么在消近?空屋”計劃將至少持續十年,對環保事業的執著)(3分)(意思對即可)

(3)(6分)①從興趣愛好上看:東方建筑對林瓔的影響就遠勝于歐洲建筑對她的影響,②從人物性格上看;為人單純,有濃濃的書卷氣。③從作品特點上看:展現勇氣,沉著智慧,樸實無華,沒有浮夸的裝飾。很多作品都是無聲卻自然的詩。(答對1點2分,答對2點4分,答對3點6分,不一定要指出角度。)

(4)(8分)不矛盾。①“什么在消逝?空屋”確實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個呼吁保護瀕危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大型聲音及媒體互動裝置。②但是,紀念碑的存在,是為了告訴下一代什么是意義,而“什么在消逝?空屋”是林瓔用她的設計和藝術來呼吁人們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是為了下一代什么是意義”,因此,它也是一座紀念碑,存在人心中的紀念碑。③它是林瓔藝術生涯的又一豐碑,告訴人們生命的意義。(答到①②點給6分,答到②③點給6分,答到①③點給5分,只答任意一點給4分)。

略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山林是一個隱秘的寶庫,為隱士們供給了衣食住等諸方面的所需,以維持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時候,這并不足夠。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隱士》里曾說:“凡是有名的隱士,他總是已經有了‘優哉游哉,聊以卒歲’的幸福的。”北宋時隱居龍山的孔畋,據稱有田數百畝。還有一些隱士得到了官府的賞賜或官員贊助,也饒有資財。陳摶就屢次被皇帝接見,受到賞賜,他隱居的華山云臺觀也為官府修建。這些隱士,大抵可以過著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隱士并沒有這么幸運,特別是山林隱士,往往是清貧的,為了“討生活”,他們還是需要從事一兩種職業,以謀生計。農夫是隱士們最普遍的職業。躬耕,作為一種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勞動,被視為是符合隱士身份的。并且,隱士的躬耕,與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賦予了一種修身的意義。在春耕秋收中,隱士們體會著自然的韻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響應,進而讓身心達到與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傳》中所言:“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從事躬耕的隱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許由,春秋有老萊子,三國時的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陽,靜觀天下之變。漁樵也是隱士從事的一種重要職業。不過,與自給自足的躬耕相比,漁樵因為要出售其剩余產品,不得不與人世發生聯系。但一些決絕的漁樵者仍然堅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為業,每次他將樵箬放在路邊,自己走開,人們便自取樵箬,按價放錢。朱百年仍可隱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漁樵者則選擇性地出現,在人世留下雪泥鴻爪。屈原行吟澤畔時遇到的滄浪漁父,《莊子·漁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漁父便是這樣的世外高人。漁父、樵夫來自隱士的世界,卻對人世有著獨特的見解,只言片語,撥醒夢中人。漸漸地,漁樵問答亦成為世外人看世內事的一種象征。除此之外,隱士還依托山林資源,從事其他職業,如安期生賣藥,姜歧蓄養蜜蜂,范元琰種菜,傅山行醫等,凡此種種,行于世間。盡管隱士也在謀生,卻無貪欲,所謀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謀生過程中,他們也絕不放棄隱士的自尊。因此,隱士一般是貧窮的,甚至是赤貧的。而這種赤貧成就了一種高尚,所謂“士不窮無以見義,不奇窮無以明操”。正因為隱士們安于貧窮,不困于功名利祿的樊籠,他們才絕少欲望,無需對繁華世界阿諛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頭,立于山林之間。(摘編自《住在云山深處:隱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山林為隱士們供給了衣食住等諸方面的所需,使得他們都過著悠閑的超然物外的生活。B.隱士的躬耕,與田舍翁不同,被賦予了一種修身的意義,因而被認為是符合隱士身份的。C.漁樵隱士因要出售其剩余產品而必須與人世發生聯系,因而他們較農耕隱士境界更低。D.來自隱士世界的漁父、樵夫對人世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們能用只言片語點醒“夢中人”。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隱士也要“討生活”,但先從不討生活的隱士說起,并分析了不用討的原因。B.農夫、漁樵是隱士所從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職業,作者在論證時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C.文章在論述隱士們躬耕與修身之間的聯系時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及引用論證。D.文章引用“士不窮無以見義,不奇窮無以明操”意在證明隱士安于貧窮而獲得精神的高尚。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春耕秋收中,隱士們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進而讓身心達到與自然同步的境界。B.雖然有的隱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謀生計,但他們的自尊卻仍然被人們所認同,如朱百年。C.隱士并不需要完全與外界隔絕,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時與外界接觸,也并不影響隱士的身份。D.從某種意義上講,隱士的貧窮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為安于貧窮也就無需迎合他人。參考答案:1.D

2.C

3.A【1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此類試題解答時,一般先瀏覽選項,然后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A項,“使得他們都過著悠閑的超然物外的生活”錯誤。原文第一段“這些隱士,大抵可以過著超然世外的生活”表明,能過這樣生活的是部分擁有一定資產或田產的隱士。B項,結合原文第二段“躬耕,作為一種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勞動,被視為是符合隱士身份的。并且,隱士的躬耕,與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賦予了一種修身的意義”分析可知,二者不存在因果關系。C項,“他們較農耕隱士境界更低”錯誤。原文并未比較二者境界高低。故選D。點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2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此類試題解答時,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C項,“比喻論證”錯誤,結合文本內容分析,應該還運用了對比論證,將隱士的躬耕與田舍翁的進行對比。故選C。【3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此類試題解答時,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干,在文中找到題干對應的區位,然后仔細分析。A項,結合文本內容“在春耕秋收中,隱士們體會著自然的韻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響應,進而讓身心達到與自然同步的境界”分析可知,“隱士們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于文無據。故選A。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參考答案:14、(1分)賈誼西漢(寫出兩個給一分)15、(1分)山東六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16、(4分)⑴舉⑵同“影”,象影子一樣⑶縮小減弱⑷獲得17、(1分)B18、(3分)一個人發動起義,帝王基業就毀滅了,皇帝死在別人手里,被天下人譏笑,這是為什么呢?19、(3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皇壓榨人民驕奢淫逸,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為論題,都針對當時朝政有為而發,規勸當朝要引為鑒戒。5.閱讀下面的唐代小說,完成15-20題。(22分)離魂記

(唐)陳玄祐天授三年,清河張鎰因官家于衡州。性簡靜寡知友。無子,有女二人。其長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絕倫。鎰外甥太原王宙,幼聰悟,美容范。鎰常器重,每曰:“他時當以倩娘妻之。”后各長成,宙與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狀。后有賓僚之選者求之,鎰許焉。女聞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當調,請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c凡五年生兩子。與鎰絕信。其妻常恩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負,棄大義而來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間阻,覆載(天地)之下,胡顏獨存也?”宙哀之曰:“將歸,無苦。”遂俱歸衡州。既至,宙獨身先至鎰家首謝其事。鎰曰:“倩娘病在閨中數年,何其詭說也?”宙曰:“見在舟中。”鎰大驚,促使人驗之。果見倩娘在船中,顏色怡暢。訊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異之,疾走報鎰。室中女聞喜而起,飾妝更衣,笑而不語。出與相迎,翕然而合為一體,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親戚間潛有知之者。后四十年間,夫妻皆喪。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玄祐少嘗聞此說而多異同,或謂其虛。大歷末,遇萊蕪縣令張仲規,因備述其本末。鎰則仲規堂叔,而說極備悉,故記之。15.對文中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宙亦深恚恨(深厚)

B、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白白地)C、今將奪我此志(強行改變)

D、見在舟中(看見)16.下列句子中的“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家人莫知其狀

B、其妻常恩父母C、何其詭說也

D、或謂其虛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清河張鎰因官家于衡州

B、他時當以倩娘妻之C、其妻常恩父母

D、家人異之18.對這篇小說內容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張鎰從前曾答應自己的外甥王宙,等女兒長大以后,把女兒送到太原去和王宙結婚,可后來張鎰卻答應了賓僚的求婚,把女兒嫁給了賓僚。B、張鎰被征調到京城去做官,但張鎰不愿離開清河,就派王宙到京城去賄賂朝廷官員,于是才有了王宙與倩娘的生離死別。C、當王宙和倩娘決別上路以后,倩娘自殺身亡,然后她的靈魂追上了王宙,和王宙私奔到四川,并生下了兩個孩子,后來又和王宙一起回到了清河娘家。出人意料的是,在這五年里,張鎰家竟然還沒有埋葬倩娘。D、陳玄祐小時候曾聽到過倩娘離魂的事,后來又親耳從張鎰的堂侄、萊蕪縣令張仲規那里聽到這件事的始末,意在表明這件事是真實的,而不是作者胡編亂造出來的。19.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1)向今五年恩慈間阻,覆載(天地)之下,胡顏獨存也?

(2)出與相迎,翕然而合為一體,其衣裳皆重。

20.作者再三強調他寫的事情是真實的,你怎樣看待倩娘離魂這一事件的真實性?(4分)

參考答案:(2)出去迎接她,忽然兩人完全合為一個,她們的衣服褲子也都疊合在一起。(“相”、“衣裳”各1分,通順1分)20.為了讓讀者信服,作者特意強調這事是真實的,但事實上是不可能有這樣的事的,作為小說是允許作這樣的虛構的附譯文:后來張鎰的幕僚中有要去選部的人向張家求親,張鎰就同意了。倩娘聽聞此事,郁郁寡歡;王宙知道后也深深怨恨,隨即托詞說應當調任,向張家請辭去京城。張家勸止不住,于是厚禮相待地送走了外甥。王宙與舅舅告了別上了船,心中暗暗悲愴。傍晚時分,船行水路穿過山巒幾重停在了數里之外。半夜里,王宙正輾轉難眠,忽然聽到岸上有人趕來,步履非常迅速匆忙,片刻之間就到了船邊。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倩娘赤著腳徒步追來。王宙欣喜若狂,抓住倩娘的手問她因何而來。倩娘泣聲回答道:“你的情誼是如此厚重,即便在睡夢里我都感應感謝。如今父親將我許給別人,強行改變我的意愿,而我又知道你對我情深似海不會輕易改變,我前思后想惟恐你殺身徇情,所以不顧性命、舍棄了家人來私自投奔。”王宙聽完喜出望外,歡欣雀躍。于是就將倩娘隱匿在船中,連夜船行而去。兩人加速趕路,不出數月就到了四川。又過了五年,兩人已經生了兩個兒子,與張鎰更是音信斷絕。倩娘思念父母,常常對著王宙哭泣說:“我當年不肯辜負你的情義,背棄了禮儀倫常和你私奔。到如今和雙親隔絕分離,已經足足五年了。可嘆我活在天地之下卻不能對父母盡孝,還有什么臉面呢?”王宙聽了,也為妻子的話傷心,說:“我們這就將要回去,再也不必為遠離雙親而痛苦。”于是夫妻二人一起回到了衡州。等到了衡州,王宙獨身一個人先到了舅舅張鎰家中,為自己帶走倩娘的事謝罪叩頭。張鎰詫異道:“我女兒倩娘明明臥病家中已經好幾年了,你怎么這樣胡說呢!”王宙說:“你若不信,可以到船上與倩娘相見!”張鎰大驚,忙差家人去看,果然看到倩娘坐在船中,神情怡然歡暢,見到來驗看的家人,還詢問說:“我父母可否安泰?”家人驚為異事,急忙跑回來告知張鎰。此時內室中臥病多年的女兒也聽聞后歡喜地起身,梳妝更衣,笑顏逐開卻并不說話。這倩娘走出房中與從外歸家的倩娘相遇,兩人身型疊合融為一體,就連衣服都是重為一樣。張家覺得這件事終究算是離奇不正,于是隱瞞不說。只有親戚中偶有偷偷知道的。后來又過了四十年,王宙倩娘夫婦過世了。他們的兩個兒子因為孝廉而獲取了功名,當了縣丞縣尉。我陳玄佑年少的時候常常聽說這個故事,或雷同或相異,或有人說是假的。唐代宗大歷年末,我遇見了萊蕪縣令張仲規,他向我詳細講述了這個故事的本末。因為張鎰是他的堂叔,而他的講說也十分細致完備,我因此把它記錄下來。6.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①,不易得也。”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注】①谷:指俸祿。21.結合材料一二,說說孔子主張的學習目的是什么?22.結合材料三,簡要分析孔子是如何評價和教育冉求的。參考答案:21.致力于“圣與仁”,而不是為了做官拿俸祿。

22.評價:孔子認為冉求為不學習找借口,學習態度有問題。教育:孔子認為冉求所說的“力不足”是借口,因為力不足的話會在中途停下來,而冉求現在是畫地為牢。【21題詳解】本題考查概括并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解答此類題目,要讀懂題干,分析概括作品內容,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再進行概括、評價。本題要求“結合材料一二,說說孔子主張的學習目的是什么?”孔子認為“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意思是說為學之久而不求祿,如此之人不易得也。孔子意在教導人們求學的目的不應為了俸祿;而“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意思是說“如果(說到)圣和仁,那么我哪里敢當。不過(說到)做事不厭煩,教誨別人不感到疲倦,那么可以說是對的啊。”所以孔子主張的學習目的可以概括為致力于“圣與仁”,而不是為了做官拿俸祿。【22題詳解】本題考查分析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解答此類題目,要讀懂題干,分析概括作品內容,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再進行概括、評價。本題要求“結合材料三,簡要分析孔子是如何評價和教育冉求的”。首先要翻譯理解材料,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是能力問題,還是思想問題?從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于學習孔子所講授的學問產生了畏難情緒,將學業上的差距,歸因于客觀。當然,學習的過程是枯燥乏味的,也是艱巨漫長的,逐步積累的過程令人望而卻步,只有鍥而不舍的人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思想上有畏難情緒,只能使人裹步不前。孔子認為,致力于仁德,就不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所謂“我欲仁而斯仁至”。由此分析評價:孔子認為冉求為不學習找借口,是學習態度有問題。接著教育冉求:孔子認為冉求所說的“力不足”是借口,因為力不足的話會在中途停下來,而冉求現在是畫地為牢,只有鍥而不舍的人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下面是一個主題為“溝通”的電視公益廣告腳本,請你參照相關內容,補出空白部分。要求:①、②處都不得超過10個字。(4分)鏡頭畫面描述畫外音時間1一個小女孩背著書包回到家,拿出一張畫,上面寫著“服裝設計圖稿”,興奮地展示給父母看。她滿懷期待地剛開口,母親立即塞過來一本數學練習題,女孩只好落寞地走進房間。①

5秒2一個大家庭的新年聚餐,桌旁圍坐著十幾人。白發蒼蒼的爺爺端起酒杯向全家人祝酒,但孫子、孫女們都緊盯著自己的手機,并未抬頭。爺爺深深嘆了一口氣,憂傷的眼里溢滿了淚花。②

5秒3一白領男子身穿西裝端正走進電梯,按下關門按鈕,電梯快要關閉時,一個滑冰男孩沖進電梯,不小心撞到了白領男士。白領男士微笑著伸出手扶住了男孩,男孩立即笑著道歉并脫下滑冰鞋。溝通,請你微笑。5秒

參考答案:①溝通,請聽我說。(2分)

②溝通,請放下手機。(2分)8.請選擇填入空行中詩句順序正確的一項()一次,唐朝詩人賀知章、王之渙、杜甫、李白四位好友,在一起飲酒賞月。席間,有人提出以圓月酒杯為題聯成一首絕句,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