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人居環境建設思考_第1頁
川西人居環境建設思考_第2頁
川西人居環境建設思考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川西人居環境建設思考摘要:川西高原包括了現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境范圍,通過自然的不斷運作,形成了河谷亞熱帶、山地寒溫帶、高山寒帶等幾種氣候垂直分布帶,這些自然條件決定了川西現今的人居環境,而多民族的聚居,使川西文化融合發展,創造出了獨特的川西人居環境,通過自然與文化兩方面入手,對川西的人居環境建設進行探索。

關鍵詞:自然環境;民族文化;人居環境

1.川西人居基本概況

1.1自然環境

地形地勢、氣候等對川西的人居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人居環境中,城市環境的建設設計以及居住的舒適性都是在以自然環境為基礎進行考慮的。

所謂的川西高原包括了現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境范圍,南達我國西南邊陲云貴高原,北至大西北,東到四川盆地,而西通西藏,境內為丘狀高原和高平原,而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人們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及對環境的破壞,導致生態系統退化成為普遍現象,而近30年來,川西高原大部分區域氣溫升高,氣候變暖,導致凍土環境和植被發生變化,土地沙化、草地嚴重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對當地的人居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

1.2川西人居方式

川西高原面積寬廣,境內藏傳佛教文化、川蜀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種文化交流發展、融合并存,形成了城市、藏寨、林盤等多種居住形式,而在現行的川西高原居住形式中,城市、游牧、藏寨是最為常見的三種居住方式,通過對三種人居方式的分析,探索川西人居環境的建設。

川西高原在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出現了城鎮化的聚居地,其大部分城鎮都是在茶馬古道的基礎上演化而來,康定縣、阿壩縣、紅原縣等都成為了川西高原上的現代化的人居環境,因川西高原地勢緣故,境內的城市多為河谷性城鎮,城市結構形態以指狀、片狀、組團帶狀、帶狀為主。川西高原在地殼的運動過程中,形成7條地震活動帶,容易出現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而大部分的河谷型城鎮正處于這些地方,這些城市結構形態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受到自然條件、人為主觀因素等多種條件的制約,城鎮仍然存起其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以丹巴縣章谷鎮為代表的指狀城鎮,指狀城鎮都會出現階地寬度有限,用地緊張的情況,所以城鎮主體通常在谷坡上建設,呈現建筑層疊錯落的城鎮景觀。但是這樣建設方式將會占滿整個區域的所有生態空間,一方面對于城鎮來說建設成本增加,建設難度大,城鎮內部空間擁擠;另一方面,在極端災害發生時,城鎮容易遭受較大的損失。而在片狀城鎮中,城市靠近河流,具有良好的生態格局,但是因為自然條件的限制,通常片狀城鎮同時也會修建堤壩等防洪措施。

除了現代化的城市城鎮以外,作為多民族的聚居地,川西高原還存在著藏寨、羌寨等民族村落為小型的人類聚居地,藏寨一般都因山就勢,沿著等高線布置,將建筑掩映于大山之中,順應河谷線性分布,或者在狹窄的河谷地帶,選擇在山坡臺地上布置村落,在固有的地形環境中,巧妙地利用地形山勢,選取靠近水源的向陽避風地帶作為村寨聚落的聚居地。通常而言藏寨由碉房、土司官寨、寺廟和高碉組成向心型、離散型、直線型、網絡型等布局形態,除了村落形態以外,人類充分發揮自身智慧,村落間依隨地勢的高低錯落而建,在各個組團之間形成巷子、臺階等交通鏈接,在藏寨中也有中心廣場作為小型的聚集場所。

2.川西人居文化環境建設

川西高原是多民族聚居地,多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融合孕育出川西高原獨特的文化特征,同時區域內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衍生出茶馬古道等,同時因其所屬位置佛教文化、苯教文化、古蜀文化等穿插其間,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今日的川西高原文化。而在人居環境的建設中,文化自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川西文化既有其特殊性也應該具備時代性,同時人居環境應該真正的從人的舒適性等角度出發,結合川西高原的地域特色與文化特色,可以將藏傳佛教文化融入到現代化的城市居住環境中,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深度解讀和展示,使城鎮成交通通達、生活便利的文化展示區。例如在《神僧傳》卷四中記載:"初大士在日常以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就山中建大層龕。一柱八面。實以諸經運行不礙。謂之輪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從勸世人。有發於菩提心者。能推輪藏。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今天下所建輪藏皆設大士像。實始於此。"在藏傳佛教中,轉動轉經輪等同念誦之功,佛教寺院中隨處可見轉經筒,而在現代化的城市之中卻難以見到,但是在川西高原,信奉佛教人數眾多,即使在康定、理縣等現代化縣城,信奉佛教的人也占據了很大一部分,作為佛教中祈愿祝福的法器,可以將轉經筒與城市步行道路相結合,在滿足交通的同時宣揚川西佛教文化,同時也可以給本來信奉佛教的居住者帶來便利。

川西高原的人居環境因其地勢和自然原因,不宜在現有的居住環境中進行大的改動,但是,在現行的城市、村落的基礎對交通進行整合,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廊道,在交通節點建設聚集場所,川西高原作為民族聚居地,而藏族、回族、羌族等民族皆是載歌載舞的民族,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也需要展示交流的場所,相比城市中現有聚集地,將聚集場所融入城市廊道的建設中,既能滿足居住者的需要,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展現川西獨特的文化。

3.川西人居自然環境建設

川西高原現行的聚居地都是在以自然環境為基礎而出現的,并且因為佛教敬畏神山神水的緣故,因此,川西高原的自然環境狀況較好,但是人居環境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對自然一定的影響,對川西高原的自然人居環境同樣應該注意,例如,在川西高原的人居環境,以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人居環境建設的基礎,加大對居住環境有影響的山水的保護,建設城市生態廊道和城市綠脈,通過措施構建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將城市與自然山水相融合,使城市于山水之中,構建和諧生態的居住環境。川西高原的山水除了構建自然環境等,川西高原的山水例如折多山、高爾寺山等,還承擔著川西人民的信仰,對于川西山水的保護不僅僅是因為自然的的需求,也是滿足川西居住人民對信仰的需求。川西人居自然環境的建設不僅是為了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同時也是尊重信仰。

小結

川西的人居環境是千百年來融合改進的成果,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川西的地域文化,藏傳佛教的歷史淵源構筑了如今和諧的居住環境,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川西的人居環境仍在在自然的演變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通過對川西自然環境、居住方式等的分析探討,從人的舒適性等角度出發,結合川西高原的地域特色與文化特色,可以將藏傳佛教文化融入到現代化的城市居住環境中,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深度解讀和展示,同時加大對川西人居的自然生態的保護,滿足川西人民對居住環境和精神信仰的雙重需求。

參考文獻

[1]魏邦憲,張玉宬,苗婷.川西高原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7(16):176-178.

[2]劉莉.藏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7.

[3]張正軍.四川藏區城鎮人文空間與自然要素關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7.

[4]韋玉臻.自然要素對四川藏區河谷型城鎮空間結構影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7.

[5]郭桂瀾.阿壩州安多藏區傳統聚落與民居的建筑適應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

[6]熊金銀.川西高原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03):217-220.

[7]熊梅.歷史時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形制及其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