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蕪湖市中學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高三語文試題本試題卷共8頁,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科目,在規(guī)定的位置貼好條形碼。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但這種關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世間并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chuàng)造。在美感經驗中,我們須見到一個意象或形象,這種“見”就是直覺或創(chuàng)造;所見到的意象須恰好傳出一種特殊的情趣,這種“傳”就是表現或象征;見出意象恰好表現情趣,就是審美或欣賞。創(chuàng)造是表現情趣于意象,可以說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賞是因意象而見情趣,可以說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時心中所覺到的“恰好”的快感。“美”是一個形容詞,它所形容的對象不是生來就是名詞的“心”或“物”,而是由動詞變成名詞的“表現”或“創(chuàng)造”。美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是藝術的特質,自然中無所謂美。在覺自然為美時,自然就已告成表現情趣的意象,就已經是藝術品。比如欣賞一棵古松,古松在成為欣賞對象時,決不是一堆無所表現的物質,它一定變成一種表現特殊情趣的意象或形象。這種形象并不是一件天生自在、一成不變的東西。如果它是這樣,則無數欣賞者所見到的形象必定相同。但在實際上甲與乙同在欣賞古松,所見到的形象卻甲是甲乙是乙。從此可知各人所欣賞到的古松的形象其實是各人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它有藝術品所常具的個性,因為它是各人臨時臨境的性格和情趣的表現。一切自然風景都可以作如是觀。陶潛在“悠然見南山”時,杜甫在見到“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時,李白在覺得“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時,辛棄疾在想到“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時,都覺得山美,但是山在他們心中所引起的意象和所表現的情趣都是特殊的。阿米兒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境”,惟其如此,它也就是一件藝術品。我們否認創(chuàng)造和欣賞有根本上的差異。創(chuàng)造之中都寓有欣賞,欣賞之中也都寓有創(chuàng)造。比如陶潛在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首詩時,先在環(huán)境中領略到一種特殊情趣,心里所感的情趣與眼中所見的意象卒然相遇,默然相契。這種契合就是直覺、表現或創(chuàng)造。他覺得這種契合有趣,就是欣賞。惟其覺得有趣,所以他借文字為符號把它留下印痕來,傳達給別人看。這首詩印在紙上時只是一些符號。我如果不認識這些符號,它對于我就不是詩,我就不能覺得它美。印在紙上的或是聽到耳里的詩還是生糙的自然,我如果要覺得它美,一定要認識這些符號,從符號中見出意象和情趣,換句話說,我要回到陶潛當初寫這首詩時的地位,把這首詩重新在心中“再造”出來,才能夠說欣賞。陶潛由情趣而意象而符號,我由符號而意象而情趣,這種進行次第先后容有不同,但是情趣意象先后之分究竟不甚重要,因為它們在分立時藝術都還沒有成就,藝術的成就在情趣意象契合融化為一整體時。無論是創(chuàng)造者或是欣賞者都必須見到情趣意象混化的整體(創(chuàng)造),同時也都必覺得它混化得恰好(欣賞)。(摘編自朱光潛《什么叫做美》)
材料二:“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首悟道詩大有禪意,好像是說“道不遠人”,不應該“道在邇而求諸遠”,好像是說:“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fā)現美的蹤跡。”然而梅花仍是一個外界事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過程里,感覺、情緒、思維里找到美;而只是“通過”感覺、情緒、思維找到美,發(fā)現梅花里的美。美對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觀的對象和存在。你如果要進一步認識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結構、形象、組成的各部分,得出“諧和”的規(guī)律、“節(jié)奏”的規(guī)律、表現的內容、豐富的啟示,而不必顧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動。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緒波動,思維起伏,你就越能夠“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柳宗元語)。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嗎?如果我們的心靈起伏萬變,情欲的波濤,思想的矛盾,當我們身在其中時,恐怕嘗到的是苦悶,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亞或巴爾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現在文藝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歡樂表現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憂郁歌詠在有節(jié)奏的詩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動里,語言里。一句話說來,就是你的心要具體地表現在形象里,那時旁人會看見你的心靈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實地具體地發(fā)現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難以找到。你的心可以發(fā)現美的對象(人生的,社會的,自然的),這“美”對于你是客觀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我們要蕩滌情緒和思想,才能面對美的形象,把美如實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來。再把它放射出去,憑借物質創(chuàng)造形象給表達出來,才成為藝術。中國古代曾有人把這個過程喚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據琴曲《伯牙水仙操》序,伯牙學琴多年不成,后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強烈的震撼,生活上的異常遭遇,整個心境受了洗滌和改造,于是仰天長嘆,“乃援操而作歌”,達到藝術的最深體會,把握到音樂的創(chuàng)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創(chuàng)造。這里所理解的“移情”應當是我們審美的心理方面的積極因素和條件。(摘編自宗白華《美從何處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美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時心中所覺到的“恰好”的快感,它既在于心,也在于物,更在于表現與創(chuàng)造。B.美是藝術的特質,自然中并不存在美,在感覺自然為美時,自然就已成為表現情趣的意象,就是藝術品了。C.美并非天然就存在于人的心里,心靈的美具體地表現在形象中才會被發(fā)現,人通過感覺、情緒、思維發(fā)現它。D.美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人的心理發(fā)生變化時,原來感受到的事物之美也不會因此發(fā)生變化。2.下列對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提出自己的觀點時,都否定了相反的觀點,對美的本質的理解卻同中有異。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辯證的方式分析美的問題,不約而同地關注主客觀因素間的內在聯系。C.材料一連續(xù)引用四位古代詩人的詩句,舉例論證“美是各人臨時臨境的性格和情趣的表現”的觀點。D.材料二多處使用“你”和“我們”等詞,以親切自然的口吻說理,使論證帶有自我審視的意味。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人們用心觀察一朵花時,這朵花就成了藝術品,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人都可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B.脂硯齋評點《紅樓夢》,既是欣賞也是創(chuàng)造,這兩種審美行為在同一個過程中發(fā)生,交融共生。C.“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jié)”,因為忘掉煩惱、蕩滌心靈,所以人們看見了生活的美。D.《李憑箜篌引》想象瑰麗神奇,意境超凡脫俗,可是讀者如果心里沒有美,便不能讀懂它的美。
4.同為審美活動,材料一中的“再造”和材料二中的“移情”有什么不同?(4分)
5.明代畫家王履有言:“我?guī)熜模膸熌浚繋熑A山。”材料中哪些觀點可以幫助理解這句話的含義?(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墻洞劉亮程我每天去那個洞口,趴在地上,一邊臉貼著地朝里面看,什么都看不見,有時洞里鉆出一只貓,像在那邊吃飽了老鼠,嘴沒舔干凈,懶洋洋地出來。有時那只黑母雞,在墻根兒走來走去,一眨眼鉆進墻洞不見了,過一陣子,又鉆出來,跑到雞窩旁“咯咯”地叫。我母親說,黑母雞又忙蟲!去了?她說話時眼睛盯著我,好像心里清楚我知道雞把蛋下哪兒了。我張著嘴,想說什么又沒有聲音。整個白天院子里就我一個人。他們把院門從外面鎖住,隔著木板門縫對我喊,好好待著,別亂跑。母親快中午時回來一趟,那時我已在一根木頭旁睡著了。母親輕輕喊我的名字。我知道自己醒了,卻緊閉雙眼,一聲不吭。也有時我聽見她回來,趴在門框上,滿眼淚花看著她開門。家里出了許多事:有一個人翻進院子,把柴垛上的一根木頭扛走了。他把木頭扛過去,搭在院墻上,抱著木頭爬上去,把木頭拿過墻,搭在另一邊,又抱著溜下去。接著我看見那根木頭的一端,在墻頭晃一下,不見了。突然有一天,他們沒有回來。我待到中午,趴在木頭上睡一覺醒來,又是下午,或另一個早晨,院子里依舊沒有人,我扒著木板門縫朝外看,路上空空的。不時有人拍打院門,喊父親的名字,又喊母親的名字,一聲比一聲高。我躲在木頭后面,不敢出來。家里不斷出一些事情:還有一個人,雙手扒在墻頭,像只黑黑的鳥,窺視我們家的院子。他的眼睛掃過家里每一樣東西,從南邊的羊圈、草垛,到門前的灶頭、鍋、立在墻根兒的鐵锨,當他看見塵土中呆坐的我,突然張大嘴,瞪大眼睛,像喊叫什么,又茫然無聲。我在那時鉆過墻洞,跟在那只黑母雞后面。它一低頭,我也低著頭,跟著鉆進去。墻好像很厚。有一會兒,眼前黑黑的,突然又亮了,我看見一個荒廢的大院子,蘆葦艾蒿遍地。一堵土院墻歪扭地圍攏過去。院子的最里邊有一排低矮的破土房子,墻根兒蘆葦從生。一棵半枯的老柳樹,斜遮住屋角。從那時起前院的事仿佛跟我沒關系了,我每天到后院里玩。我跟著那只黑母雞走到它下蛋的草垛下,看見滿滿的一窩蛋。我沒動它們,早就知道它會有那么多蛋藏在這邊。我還跟著那只貓走到它能到達的角角落落。父母從不知道,在我像一只貓、一只雞那樣大小的年紀,常常地鉆過墻洞,在后面的院子里玩到很晚。直到有一天,無法回來。那一天我回來晚了,許多天都回來晚了。太陽落到院墻后面,星星出來了,我鉆過墻洞。院子里空空的,他們不在家。我扒在木板門框上,眼淚汪汪,聽外面路上的腳步聲、人說話的聲音。它們全消失后,我聽見父親的腳步聲,他總是走在母親前面。他們在路上從來不說一句話,黑黑地走路,常常是父親在院門外停住了,才聽見母親的腳步聲,一點點移過來。那一天比所有時候都更晚。我穿過后院的每一間房子,走過一道又一道木框松動的門,在每一個角落翻找,全是破舊東西,落滿了土,動一下就塵土飛揚。在一張歪斜木桌的抽屜里,我找到一張發(fā)黃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個很像我父親的清瘦老人,留著稀疏胡須,目光祥和地看著我。那時我還不知道他是我死去多年的爺爺,他就老死在后院這間房子里。在他老得不能動彈那幾年,父母在前面蓋起新房子,圍起院墻,留一個小木門通到后院。他們給他送飯、生爐子、太陽天晾曬被褥。我不知道那時候的生活,可能就這樣。爺爺死后這扇小木門再沒有打開過。
后院永遠是我不認識的一種昏黃陽光,暖暖的,卻不明亮。墻和木頭的影子靜靜躺在地上,我覺不出它的移動。我從一扇木門出來,又鉆進一扇矮矮的幾乎貼地的小窗戶。那間房子堆滿了舊衣服,發(fā)著霉味。我一一抱出來,攤在草地上晾曬。那些舊衣服從小到大,整整齊齊疊放著(我有過多么細心的一個奶奶啊)。我把它們鋪開,從最小的一件棉夾襖,到最大的一條藍布褲子,依次擺成一長溜。然后,我從最寬大的那條褲子鉆進去,穿過中間的很多件衣服,到達那件小夾襖跟前,我的頭再塞不進去,身子套不進去。然后我回過頭,一件件鉆過那些空洞的衣服。當再一次從那件最大號的褲子探出頭,我知道,從這些空褲腿、袖子、破舊領口脫身走掉的那個人,可能是我父親。我是否在那一刻突然長大了?(節(jié)選自《虛土》)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父母因外出勞作常將“我”獨自鎖在家中,這使得“我”通過墻洞發(fā)現后院成為可能。B.“我”一直處于失語狀態(tài)中,雖然也常想說些什么,但因為年幼無法將想法訴諸語言。C.父母的腳步聲,體現了他們之間的疏離,這種疏離在小說里的其他人際關系中也有所體現。D.前院與后院由墻洞連通,前者凸顯生活的現實面,后者側重呈現精神層面的活動,各有特色。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以童年的“我”的視角敘述外人翻墻扛走木頭、扒墻頭窺探院子的事件,描寫細致,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B.小說借助視覺感受描述“我”第一次鉆墻洞的經過,以光線的突然明亮表現“我”發(fā)現新世界的心理。C.“直到有一天,無法回來”一句,語言表達看似不合常理,實則暗示“我”的生命走向,透露出人生況味。D.小說通過現實與過去的交織,敘述了“我”經歷漫長時光探索消逝的生命的過程,抒發(fā)了對過往不再的慨嘆。8.請談談你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4分)
9.選文結尾寫道:“我是否在那一刻突然長大了?”你認為“我”在那一刻是否突然長大了?請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會望之子伋上書訟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復奏:“望之教子上書,失大臣體,不敬,請逮捕。”弘恭、石顯等知望之素高節(jié),不詘辱,建白:“望之前幸得不坐,復賜爵邑,不悔過服罪,深懷怨望,教子上書,歸非于上,自以托師傅終必不坐非頗屈望之于牢獄則圣朝無以施恩厚。”上曰:“蕭太傅素剛,安肯就吏!”顯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語言薄罪,必無所憂。”上乃可其奏,顯等封詔以付謁者,敕令召望之手付。因令太常急發(fā)執(zhí)金吾車騎馳圍其第。使者至,召望之。門下生魯國朱云者,好節(jié)士,勸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嘆曰:“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茍求生活,不亦鄙乎!”遂飲鴆自殺。天子聞之驚,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獄,果然殺吾賢傅!”于是召顯等責問;以議不詳,皆免冠謝。良久然后已。上追念望之不忘,每歲時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終帝之世。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夫恭、顯之譖訴望之,其邪說詭計,誠有所不能辨也。至于始疑望之不肯就獄,恭、顯以為必無憂。已而果自殺,則恭、顯之欺亦明矣。在中智之君,孰不感動奮發(fā)以底邪臣之罰!孝元則不然。雖涕泣不食以傷望之,而終不能誅恭、顯,才得其免冠謝而已。如此,則奸臣安所懲乎!是使恭、顯得肆其邪心而無復忌憚者也。(節(jié)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十八)材料二:宣帝臨終,屬輔政于蕭望之,其后望之被譖以死,而天下冤之。夫望之者,固所謂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也。望之于宣帝之世,建議屢矣,要皆非人之是,是人之非,矯以與人立異。匈奴內潰,群臣議滅之,望之則曰:“不當乘亂而幸災。”呼韓邪入朝,丞相御史欲位之王侯之下,望之則曰:“待以不臣,謙亨之福。”韓延壽良吏也,忌其名而訐其小過以陷之死。丙吉賢相也,則倨慢無禮而以老侮之。且不但已也,出補平原太守,則自陳而請留;試之左馮翊,則謝病而不赴。跡其所為,蓋攬權自居,翹人過以必伸,激水火于廷,而怙位以自尊者也。若此者,其懷祿不舍之情,早為小人之所挾持;而拂眾矯名,抑為君子所不信。身之不保,而安能保六尺之孤哉!(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四)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自以托A師傅B終C必不坐D非顏屈E望之F于牢獄G則圣朝H無以I施恩厚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建白,建議或陳述意見,與成語“建言獻策”中“建言”的意思相同。B.備位,居官的自謙之詞,意思是才能不足,徒占其位,不過是聊以充數。C.跡,推究、考察,與《促織》“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的“跡”用法不同。D.拂,違背,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行拂亂其所為”的“拂”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蕭望之的兒子蕭伋上書為蕭望之以前的事情申訴,主管官員查辦后請求逮捕,皇帝并未立刻同意。B.使者到達后,傳召蕭望之;蕭望之的門生魯國人朱云重視名節(jié),勸其自殺,蕭望之聽從了他的意見。C.皇上對蕭望之自殺深感震驚,不但嚴懲了石顯等人,而且此后每年均派使者按時前去祭祀蕭望之。D.蕭望之構陷良吏韓延壽致其冤死,對賢相丙吉傲慢無禮,王夫之對蕭望之的這些做法持批評態(tài)度。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于是召顯等責問;以議不詳,皆免冠謝。
(2)宣帝臨終,屬輔政于蕭望之,其后望之被譖以死,而天下冤之。
14.蕭望之的死既有自身因素,也有他人原因,請綜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塞上司馬光鴻雁秋先到,牛羊夕未還。旌旗遙背水,亭堠遠依山。落日□西塞,陰煙澹北關。何時獻戎捷,鞍甲一朝閑。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寫大雁南飛秋先到,夕陽西下牛羊未歸,描繪了一幅祥和的生活圖景。B.頷聯對仗工整,音韻和諧,以遠望的視角描寫亭堠、旌旗依山背水的景象。C.尾聯表現了詩人期待戰(zhàn)爭早日勝利、能夠過上和平安寧生活的迫切愿望。D.此詩營造了雄渾壯闊、蒼涼悠遠的意境,這與王維的《使至塞上》大體相似。16.頸聯□處脫落了一個字,有人補出“銜”和“隱”,你認為哪個好?請簡要賞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中,曹操感嘆賢者如月,卻不知“_____________”,內心惆悵;接著想象賢者如老友一般遠道來訪,眾人“_____________”,暢敘友情。(2)《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體現了儒家對理想社會中選官制度和道德教化兩方面的構想。(3)在古代詩詞中,“輕舟”常常承載著詩人的情思與意趣,或輕快悠然,或孤寂落寞。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繼“i人”“e人”之后,“濃人”“淡人”成為2024年新社交人設。濃人——做什么都“濃濃的”,他們情緒外放,情感豐富,樂于與人交往,對生活、工作都投入極大的熱情。淡人——面對一切都“淡淡的”,他們任憑風吹雨打、紛亂擾攘,我自_A_,主打一個平淡率真,隨遇而安,全身散發(fā)著一種淡泊感和松弛感。做個“淡人”好不好?(甲)。有的人“淡淡地面對世界”,是因為這種方式能為他們的精神世界提供充足的能量,讓他們感到自足、自在、自由。他們雖然表現得平和,幾乎沒有激烈的情緒,但并不是一群對生活冷漠麻木、毫無追求的人。事實上,正因為有過豐富的閱歷,才讓他們更加明白如何安頓身心,更加注意秩序感與邊界感。有的人“淡淡地應對一切”,卻是因為逃避,害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于是主動斷舍掉熱情。他們看上去不帶情緒,恰恰是由于情緒在表達出來之前,就被粗暴地壓下去、藏起來了。表面上_B_,代價卻可能是逐漸失去了對現實的感覺,對生活探索的勇氣。“濃人”與“淡人”成為網絡熱詞,揭示了當代社會中人們對個性認知的關注。這一現象表明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通過標簽化和分類化的方式來理解和表達自己的個性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自我認知的渴望,同時,人們可以通過由此建立起來的本體安全感來抗擊外部世界無序狀態(tài)帶來的威脅和焦慮。其實,“濃人”“淡人”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使用心理能量的方式不同。人生如同一幅畫卷,最美在于疏密相間、濃淡相宜。(乙),都希望你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以多元、包容的態(tài)度,認識、接納自我,散發(fā)出獨特的光芒。
18.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文中加點的“什么”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B.傍晚,我竟聽到有些人聚在室內談話,仿佛議論什么事似的。C.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D.她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19.在文中畫橫線A、B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
20.請在文中甲、乙處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表述不當,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
22.請模仿文中畫橫線的語句再寫一句話。要求:使用與原文相同的句式和修辭;表達與原文相同的觀點;語意完整,表達流暢。(5分)
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本卷語言文字運用題中談及人們通過“e人”“i人”“濃人”“淡人”等標簽化、分類化方式定義自己的現象。其實,這種方式也廣泛出現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人們還用它來處理事務,解決問題,了解他人,認識世界。有人認為這種方式有助于快速地判斷和決策,也有人認為它忽略了世界的豐富與精彩,還有人認為不能簡單地、標簽化地看待這種現象……以上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1.C(A項“更在于表現與創(chuàng)造”于文無據。材料一相關表述是“它在心與物的關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美’是一個形容詞,它所形容的對象不是生來就是名詞的‘心’或‘物’,而是由動詞變成名詞的‘表現’或‘創(chuàng)造’”,這些語句都沒有表達出“更”的意思來。B項“自然中并不存在美”有誤。材料一相關原文是“世間并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自然中無所謂美”,可見“自然中無所謂美”并非“自然中并不存在美”的意思。C項涉及材料二第二、三段的文字是:“如果我們的心靈起伏萬變,情欲的波濤,思想的矛盾,當我們身在其中時,恐怕嘗到的是苦悶,而未必是美”;“一句話說來,就是你的心要具體地表現在形象里,那時旁人會看見你的心靈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實地具體地發(fā)現你的心里的美”;“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過程里,感覺、情緒、思維里找到美,而只是‘通過’感覺、情緒、思維找到美”。D項“人的心理發(fā)生變化時,原來感受到的事物之美也不會因此發(fā)生變化”有誤。材料二中“你的心可以發(fā)現美的對象,這‘美’對于你是客觀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說的是“美”相對于人的客觀性,并非指“審美”永恒不變。從前文“美”從哪里來和后文“移情”的相關論述中都可看出,“美”并非永恒不變。)2.D(D項“使論證帶有自我審視的意味”有誤,文中的“你”“我們”既包括讀者,也包括作者,可以指所有人,沒有一處單單指向作者,因此難以顯示對自我的審視。)3.B(A項“當人們用心觀察一朵花時,這朵花就成了藝術品”有誤,原文強調以“在覺自然為美時”為前提;C項“因為忘掉煩惱、蕩滌心靈,所以人們看見了生活的美”有誤,“忘掉煩惱、蕩滌心靈”不是美產生的全部原因,也不是看見美的全部原因;D項“如果讀者心里沒有美,便不會讀懂它的美”有誤,這符合悟道詩的意旨,而作者并不贊同這一觀點。)4.示例一:①“再造”指回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境中,在心里重新構建藝術作品,以體會其情趣。②“移情”指把內心對于美的真實深刻的感受投射到外物,以創(chuàng)造形象,成就藝術。示例二:①過程不同:“再造”由符號到意象到情趣,“移情”由對象到情趣到形象。②結果不同:“再造”的結果是意象的情趣化,“移情”的結果是情趣的意象化。(每點2分。)5.①在美感經驗中,要有一個意象或形象。②美可以從自然、社會、人生中尋找。③美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④人“通過”心的感覺、情緒、思維找到美。⑤當心靈具體地表現在形象里,我們就能切實地發(fā)現心里的美。⑥藝術的成就,發(fā)生在情趣、意象契合融化為一個整體時。⑦越能忘掉自我與波動的情緒思維,就越能看見美。(每點2分,答對任意三點給6分。①②側重解釋“目師華山”,③側重解釋“心師目”,④⑤側重解釋“我?guī)熜摹保蔻呓忉屓洹?6.B(“因為年幼”有誤。)7.D(“探索消逝的生命”和“抒發(fā)了對過往不再的慨嘆”有誤。)8.①陽光的昏黃是后院環(huán)境與生活給予“我”的整體感受,陳舊而有溫情。②后院和“我”從小生活的前院大不相同,帶給我許多新鮮的感受。③“我”在后院長時間生活,但并未真正懂得后院的世界。(每點2分,答對任何兩點給4分。)9.示例一:是的。①從游戲中發(fā)現舊衣服的主人是父親,那一刻“我”對生命的成長有了領悟。②“我”意識到父親是從那些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飲料分銷代理合同
- 2025銷售勞動合同模板
- 2025公司服裝供貨合同
- 2025維修合同 設備維修合同
- 2025辦公室租賃合同附加協議
- 瓷磚銷售類勞動合同協議
- 班干部任職合同協議
- 病人護理中介合同協議
- 電力作業(yè)人員合同協議
- 皮卡配件供貨合同協議
- 非洲自然災害
- 2023詩詞大會知識競賽200題題庫(含答案)
- TL226 大眾試驗測試標準
- 2023借款協議書Word模板
- 生產設備拆除工程施工方案
- (完整版)年產30萬噸合成氨合成工段工藝設計畢業(yè)論文
- 無障礙公共設施建設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 臨床醫(yī)學(專科)畢業(yè)綜合考復習題
- 石家莊市存量房買賣合同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3版教學設計第六章 學習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養(yǎng)
- 自來水廠調試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